#時事求世 42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下龍灣(1994)
如果真的有造物者存在,那麼世界的廣袤大地就是一張紙,大自然的種種力量,肯定就是造物者的畫筆,而隨著地質構造的不同,所造就的景觀,就是在這張畫紙上留下的筆跡與印記。
石灰岩便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岩石,追溯其前身,通常是海洋中生物體的殼體或骨骼,這些生物吸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與鈣質,轉化為主要成分碳酸鈣,而這些生物在死後殼體堆積在海床中,隨著陸地上升,海水退去,在適當的壓力下搖身變為堅硬的沉積岩石塊。這些石塊看似堅硬,但卻也十分「脆弱」,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的就是看似柔弱的水,尤其是帶有酸性的水。因為碳酸鈣非常容易溶於水中,不過一旦水中所含的碳酸鈣過於飽合時,就會沈澱形成石灰華,或隱藏在石灰岩洞中的地形景色。最常見的便是幾種石灰岩景觀,一是從洞頂垂滴下來,逐漸長成像垂掛的冰柱,稱為石鐘乳;二是垂滴到地面,再由下往上逐漸沉澱堆疊的,稱為石筍;三是沿著洞壁滲流而下,經沉澱結晶形成一串串珠簾的是石簾。
下龍灣(Ha Long Bay)位於越南東北部的南中國海上,整個海灣為1969個大大小小不等的島嶼所形成,正可為「星羅棋布」這句成語做了最好的詮釋。絕大部份的島嶼都無人煙,也因此而得以保持原始的自然風光。下龍灣的『Ha』是下降的意思,『Long』是龍,下龍灣古時名稱很多,在10世紀之前名為安邦、綠洲、綠海,後曾稱玉山、玉水,傳說上天遣神龍下凡,降臨北部灣,助越南人民抵抗外敵,龍口吐出顆顆龍珠打擊侵略者,龍珠落入海中,化為岩石,聳立成山,後人將龍珠落海之處稱為下龍灣。
這樣破碎的海岸帶與小島,原來是歐亞大陸的一部分下沉海中形成的自然景觀,其地質年代可追溯至250萬年至280萬年前之久,而岩性又是屬於石灰岩,經由海水的不斷侵蝕,形成了今日所見鬼斧神工般的造型。有人說,下龍灣不管在地質構造和景色上,都和桂林的漓江風光相類似,因此贏得了【海上桂林】的美名。尤其在海上起霧的日子,奇岩怪石描繪出有如中國山水墨畫的意境,就算在晴朗無雲的天氣裡,這一座座在海中兀自崢嶸的峰巒,也給人遺世獨立自成一格的感覺。
下龍灣與越南歷史有著許多關連性,不僅是著名的古代商業港,更被考古學者證明是當地人類的搖籃。下龍灣不僅景色渾然天成,也由於地形的關係而形成一個天然的天險,越戰時很多人把這裡當做防空洞來躲藏,加上下龍灣靠近中國邊界,位置敏感,美軍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才得以保留完整樣貌至今。還好當時戰爭並沒有造成這些千百萬年自然景觀的破壞,否則一旦失去,這些美景可不是用人工造景就能彌補回來的!
也就是這麼獨特的景觀,不管遠觀近看,都能成為電影取景的好場景,像是007系列電影的明日帝國,片中媒體大亨的隱形船就是藏身於此,而法國電影「印度支那」中,這些小島的洞穴又成為男女主角的愛情庇護之所,屢屢在電影中出現,哪怕是驚鴻一瞥,也能夠不假思索一眼就認出來這片綺麗的景觀。
但隨著周邊地區工業的發展,工業污染所造成的酸雨,大量在遊輪上過夜遊客所造成的廢水汙染,也悄聲無息的侵蝕著這片山水,紅顏之下,是否薄命?且看恩客是否手下留情。
峰巒意思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夜.語錄.劉孟捷彈奏李斯特琴詩》
5/2衛武營-劉孟捷鋼琴獨奏會《李斯特巡禮之年》購票連結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384752689074294784
* 我們嚐夠了生活而且也受過它的冷酷艱辛的考驗。我們已經喪失了我們大部分的健康:但意志一點也沒有衰退。我們現在確實知道享受生活和受苦,有時候可以是同一回事。—-林徽音
* 仰望星空時,我知道這些星星距離我們成百上千光年,有些甚至已經不存在了。它們的光花了很長時間才到達地球,而在此期間,它們本身已經消失或爆炸瓦解成紅矮星了。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困難,不妨想想這些,你就會明白什麼叫微不足道,意思就是產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馬克•哈登
*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林徽音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她的行徑?
催一陣急雨,抹一天雲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樣,
更不容峰巒與江海偷一刻安定。
驕傲的,她奉著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樹凋零,嬌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變了相;
都市喧嘩,再寂成廣漠的夜靜!
雖說千萬年在她掌握中操縱,
她不曾遺忘一絲毫髮的卑微。
難怪她笑永恆是人們造的謊,
來撫慰戀愛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誰又能參透這幻化的輪迴,
誰又大膽的愛過這偉大的變幻?
*《蓮燈》—-林徽音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
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不怕它只是我個人的蓮燈,
照不見前後崎嶇的人生——
浮沈它依附著人海的浪濤
明暗自成了它內心的秘奧。
單是那光一閃花一朵——
像一葉輕舸駛出了江河——
宛轉它漂隨命運的波湧
等候那陣陣風向遠處推送。
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裏,
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
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
* 《破碎的花瓶》—-普呂多姆
花瓶被扇子敲開罅隙,
馬鞭草正在瓶中萎蔫,
這一擊僅僅是輕輕觸及,
無聲無息,沒有人聽見。
但是這個微小的創傷,
使透明的晶體日漸磨損;
它以看不見的堅定進程,
慢慢波及了花瓶的周身。
清澈的水一滴滴流溢,
瓶中的花朵日益憔悴,
任何人都還沒有覺察,
別去碰它吧,瓶已破碎。
愛人的手掌拂過心靈,
往往也可能造成痛苦;
於是心靈便自行開裂,
愛的花朵也逐漸萎枯。
在世人眼中完好如前,
心上傷口卻加深擴大;
請讓這個人暗自哭泣,
心已破碎,可別去碰它。
——-影片:劉孟捷即席演奏李斯特:〈佩脫拉克第47號十四行詩〉〈佩脫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佩脫拉克第123號十四行詩〉,選自《巡禮之年》之《第二年:義大利》
Franz Liszt(1811-1886): Sonetto 47 del Petrarca, Sonetto 104 del Petrarca, Sonetto 123 del Petrarca, from Années de pèlerinage, Deuxième année: Italie
其中第四至六首是李斯特於1846年出版的藝術歌曲《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Tre sonetti del Petrarca)的鋼琴獨奏版。
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
中譯:焦元溥
〈第47〉
祝福每天、每月、每年,
所有片刻與鐘點、時間與季節,
在那美麗的原野,
我為一雙眼眸魂縈夢牽。
祝福初遇時的甜,
與愛同在、受苦不停歇,
如弓箭刺穿令我淌血,
傷口永留感動在我心間。
祝福一切我發出的聲音,
當呼喚著我深愛的女郎,
渴望、嘆息、淚濕滿襟。
祝福我寫下的文字遠揚,
歌頌她的芳名,萬古長新。
我心永屬於她,無人能闖。
〈第104〉
我找不到和平,也無意打仗,
我恐懼、我期望,燃燒又冰透。
我向天飛升,卻躺在地上,
我一無所有,卻又擁抱整個宇宙。
我身陷囹圄,監牢又開敞;
我不受囚禁,卻銬著鎖頭。
愛情不讓我死,也不讓我飛翔;
不要我活,也不准我逃離悲愁。
欲看卻無眼,啞口還在發言,
我甘心殞滅,卻仍高聲呼救,
我痛恨自己,但仍愛著他人。
憂傷滋潤我,淚水伴隨笑臉,
生命不足惜,死亡也不煩憂;
我淪落至此,都是妳啊,我的愛人!
〈第123〉
我在塵世見到仙子的美,
她天堂般優雅無與倫比。
想起她讓我悲傷又歡喜,
所見如幻夢迷霧與幽黑。
妳的可愛眼睛使我落淚,
多少次讓太陽也要妒忌。
我還聽到四周發出嘆息,
移動了山嶽停止了河水。
愛情智慧憐憫憂傷財富,
在淚水中形成甜美聲響,
奇妙和諧世上未曾目睹。
天堂追隨著音樂的流淌,
雖然枝上樹葉並未飛舞,
空氣與風息卻充滿芬芳。
峰巒意思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百花山 ◎北島
隨著飄忽的琴聲
捧在手中的雪花微微震顫
當陣陣迷霧退去時
顯出旋律般起伏的峰巒
深深的呼吸在山谷轟鳴
雪中的腳印被流雲溢滿
我採集無數不肯報名的野花
彷彿拾貝在銀白色的沙灘
順著原始森林的小路
綠色的陽光在縫隙裡流竄
一隻紅褐色的蒼鷹在古松上
用鳥語翻譯這山中恐怖的謠傳
我猛地喊了一聲
「你好!百──花──山──」
「你好!孩──子──」
回聲響自遙遠的瀑澗
這回聲多麼真切啊
甜蜜的憂傷覆蓋著心田
我喃喃低語,
手中的雪花飄進深淵。
--
◎作者簡介
北島,原名趙振開,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一九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自一九八七年起,在歐美及香港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其作品被譯成三十種文字,並獲得多個國際文學獎。
--
◎小編小水牛歐羅比 • 亨斯達姆賞析
本詩取於《今天》的官方網站,和最早發表在《今天》第二期的版本容有不同,整體意旨大致不變。〈你好,百花山〉除了和 1973 年的〈回答〉並置,凸顯出北島政治反抗意識的萌生以外, 1972 年的這首詩在各個稍加改動的版本上,都沒什麼可觀之處。北島初期的詩歌技術乏善可陳,是和十七年時期的歸來者還很類似的詩歌。這首詩的主要看點在於:串聯起「回音」到「回答」的轉變。論者常謂,這政治態度轉變應追溯到 1970 年,北京知青遇羅克(1943-1970)發表〈出身論〉,因觸怒中共而獲罪處決。那一年,同時也是北島寫詩的第一年。
相對於〈回答〉採用的大敘述詞彙,在百花山的陳述幅度中,我們可以從詩中客觀物象看出他對於百花山的聚焦和執著,或許也適宜作「在中國」(1970-1988)到「在天涯」(1989-)的一種詮釋吧,誰知道呢。一般網路的詮釋,都視〈你好,百花山〉為寫景之作,其實解讀可深可淺,我偏好將「百花山」視為政治隱喻。百花山風景區位在北京市郊天子腳下,詩中它代表著現實世界的政治首都。遇羅克死後,北島藉百花山之喻重述置身權力核心的動輒得咎的緊張感,和希望年輕聲音能被聽見的,初生詩人的期待。北島當初在搞《今天》時,甚至還想把刊名叫作「百花山」呢。
關於北島和白洋淀詩人在北京的地下活動,有興趣者可以參看北島的詩歌同夥,芒克的《往事與《今天》》。這是本相當有趣的回憶錄,把民刊、地下油印、上街遊行等和國家機器對抗的藝術行為寫得很有意思。以上看法主要根據我的老師陳大為《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萬卷樓,2009)對這兩首詩的詮釋改寫而成。唯有一處我另有異議,從「回音」的期待感、緊張感,到「回答」對抵抗意識的全面宣示,此間的價值判斷轉折點,應該不是遇羅克之死。遇羅克死於 1970,而〈你好,百花山〉作於 1972,關於北島的轉折關鍵,書中的繫年解讀應該不是正確的。
不過,從「你好!百──花──山──」,到世界性的宣示「告訴你吧,世界 /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其轉變是公允可見。
北島的回答,就是不相信百花山的回音。
--
美編、圖片來源:林宇軒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9/blog-post_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華語政治詩 #百花山 #回音 #今天 #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