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參加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舉辦之「因應數位發展部成立,公、私部門資安人力建制及產業資源探討」公聽會。
以下是我的發言內容,包括一些在現場因為時間限制而省略的段落。
我非資安技術本科,僅以人力和行政角度給一些建議。我今天會提很多問題,合先敘明,並非刁難。我樂見數位發展部的方向,而這些會是你們必須克服的阻礙。
先找事,再找人,然而數位發展部定位不明。10月31日,我們才從新聞報導初見數位部規劃。
「數位發展部則將整併NCC通訊傳播產業與輔導業務、交通部郵電司、經濟部工業局部分業務、國發會資管處,另行政院資安處也將併入數位發展部,並升格為資安署。」
11月17日立院公聽會,結論促請政府完善配套法制,這確實是重點。
當天有立委提及數位發展部未來的職責範疇,包括國力數位治理、數位平權、城鄉數位落差。我們都知道要部會整合,但這些詞藻很難看出具體要做什麼事。
將既有部會的既有業務做平行移動,是否會造成人力真空?且這不構成新成立一個部會的必要性。數位發展部新增業務,要做跨部協調,是否有權責問題要釐清?
■ 一、資安產業發展策略?
我看到題綱寫產業政策,心想又來了。在前瞻計畫的綠能政策公聽會上,我就說過「國家政策」和「國家產業政策」不能混為一談。
認真談資安產業政策就談產業。認真談資安政策就談資安,然後才是產業。
總之,資安大致上分兩派。傳統派認為如果資安系統用國外開發有security issue,我沒有辦法說不是。
例如五眼聯盟指控中國華為技術有後門,雖然還無法證明華為埋的後門在哪裡,反而五眼聯盟要求科技公司給他們開後門,這在業界都是公開的秘密。
全球派覺得以上是bullshit,難道國家自己寫就不開後門嗎?我沒有說哪邊是對的,只是要大家想一下,這就是一個敏感的資安議題。
如果府院高層主導資安政策,直接影響預算,近年我們最喜歡玩國家隊大台灣路線,什麼都自己做自己寫。
也不是沒有扶植產業相對成功養活自己的案例,例如財金公司和關貿公司。但跟國際大廠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如果中國的東西都不要進來,實務上的困難就是你根本無法分辨中國開發。
微軟設了亞洲研究院,很多code來自北京,你要不要用Windows和Office?Google也準備回到中國大陸市場,台灣如何面對?還是跟蝦皮一樣裝作沒看到?反正立法院長也分不出他買的是中資紅酒。
如果打算找國際大廠引進solution,大廠估一估開天價怎麼辦?如果招募團隊或外包廠商開發自己想要的軟體,需求是什麼?解決啥問題?市場有多大?
再者,公務機關有什麼資格和能力判定資安?你可以當球員,也可以當裁判。還是球員裁判都要當,規格都你開?
如果我是行政院,我可能會想找工研院和資策會。但工研院主攻工業技術,資策會比較著重資管,有資安但相對少。
再來我會想找國防部資通電軍。但軍方在研究開發上有足夠能量嗎?不要被國安局丟一些大內宣的案子,讓某位自稱資訊戰學者整天在外面高潮就很好了。
我給一個具體建議,請執政黨和在野黨立委去盯行政部門,清點各部會買過的資安系統,折舊怎麼算。還有一個微薄的要求,談空泛的數位轉型之前,請把公文系統先統一。
■ 二、如何培育資安人才?及公、私部門資安單位部署規劃?
最大的問題是,現有公務體系長不出資安人才。考試院幾乎要被廢掉,如何招考?誰負責考這些人?新的人進不去,進去也來不及。最好不要又變成機要空降,我已經看膩了。
還是要從各部會抽人?誰來帶頭協調?不要跟我講政委,台灣不缺在旁邊指指點點作秀的人。除非你們成立數位發展部,目的只是擺個吉祥物。
我要的是執行單位和執行人力,裡面長不出來就從外面挖進來。但是資安產業技術門檻高,起薪也高。夠格的民間資安人才,公家機關拿不出薪水,更沒有升遷管道。
這些問題沒有先想好,根本沒辦法談如何培育資安人才和部署。
■ 三、如何提升數位國力?
這個問法太空泛了,我不想陪你們作文比賽,乾脆演練一次。
假設國發會要報告這個題目,先找台經院收集資料,從零開始拼湊。主計總處有一些統計數據,但都是落後指標。
以後各部會有資料研調需求,透過數位發展部協調,資料規格統一。前提是數位發展部要有能力去協調平行部會,我是覺得有困難。
各部門拿法規卡來卡去,資料也很難拿,而且只要有人碰資料,就要有單位監管。
今天A單位要做資料分析,A單位自己做資料收集。嚴格來說不符情報處理原則,應該要有對稱機構。然後如果數位發展部跟健保局算出來數據不一樣,誰來裁定?
我們可以參考NCCC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所有交易紀錄,NCCC、VISA、MASTER各有一份,銀行就乖了。你凌晨兩點買二十萬的花,一查就發現有問題。
總之,數位部要當裁判也可以,請專心監理。但就不能叫做發展,必須有另外的執行機關去實作。
■ 四、政府治理的數位轉型?
以前有個社群叫g0v,其實他們現在還是有在活動啦,但就是很微妙,現在的g0v不太有監督政府的強烈動機。
拿open data這一塊來說,以前的g0v想在國民黨執政找到破綻,民進黨執政就不找了,還有在參與的只做一些小專案,其他人則回去做商業案賺錢了,這也算是一種成熟的大人啦。
我就問基礎建設和基層服務怎麼串接?現在很多縣市都有1999專線,滿便民的,但不夠數位。
假設台北市做一套系統,成效不錯。高雄市看了覺得我也想要,就多花一筆錢做,是不是疊床架屋?如果中央跳下來做,會不會又有地方自治權責問題?
另外,行政院內部可能也有抵抗的聲音。
2019年6月11日,張善政院長的數位國家公投案,中選會舉行聽證會。行政院代表,科技會報執行秘書就說:
「設立新的單位來替代原組織的推動之數位化,除疊床架屋、可能讓各組織權責模糊,也可能因為欠缺原領域特定專業考慮的敏感度而造成外行指揮內行的反效果。」
數位部是蔡總統政見,只是張院長提的版本更高一個位階,就遭受行政部門抵抗。我不知道是府院先去打一架,還是故意要卡張善政的公投提案?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這是一個過去台灣政府不存在的組織,非常、非常、非常令人擔心過度擴權的問題。
舉個例子,陳菊的人權委員會,有些民進黨人也受不了。這可能會碰到過去從來沒管理,一管理就越過界的大問題。
我真心不希望看到數位部變成疊床架屋、酬庸空降,或者擺隻吉祥物在那裡的部會,請政府要做事,謝謝。
--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工研院綠能所組織」的推薦目錄:
- 關於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工業技術研究院- 首頁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服務中心智慧科技領域智能化飛輪... 的評價
- 關於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工研院組織架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工研院組織架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晶圓盒變家具?淘汰卡打車變精密零件??
#循環經濟 #臺灣永續主題館
台灣循環經濟金價厲害!可以將無法再使用的晶圓盒,變身成家具及展示櫃、被淘汰的碳纖腳踏車,加值後成為精密零件😍
更多循環物料創新應用都在
「TASS2020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中的
👉經濟部工業局「臺灣永續主題館」
#三大循環 #計畫助攻 #由負轉正
本次展館邀請 9 家知名企業集結 12 項技術成果,特規劃「資源循環」、「水循環」、「碳循環」三大主題,其中「#循環物料驗證與媒合平台計畫」,正是三大循環由負價值躍升正價值的關鍵角色!
結合創新科技區塊鏈(Blockchain)、人工智慧(AI) 、物聯網,讓資源化產品標準化,品質完整驗證、紀錄透明公開,讓循環物料放置適合位置,可降低浪費與對原生物料的依賴,讓資源化產品環境流布更安全、資訊更透明。
♻資源循環再利用 打造創新製造與商模♻
🔹工研院中分院
將食品加工的廢剩材料,如豆渣及檸檬皮渣等,導入高值化加工技術,可再製成乳牛飼料添加物,豆渣則可製成寵物用品及飼料等,呈現循環利用的加值亮點。
🔹芒菓丹創意環保(股)公司
運用台灣半導體所使用之棄置晶圓盒,打造出再生循環展示櫃及防疫隔板,並透過「以租代買」月租型商業模式,實踐循環經濟新商模。
🔹安能聚綠能(股)公司則以微波熱處理技術將棄置碳纖腳踏車,蛻變為高科技零組件,再搭載完整的回收製程產線及設備,可彈性地處理不同種類的碳纖維強化聚合物,依照應用端的需求配合複材料加工技術來生產再生碳纖維產品,達到循環經濟的目的。
💧水循環 輕鬆濾水安心用水💧
🔸新長豐實業(股)公司
自主研發生產超濾、納濾、反滲透膜材料及各類模組系統相關產品,提供純水系統、物料濃縮分離、水回收回用、廢水處理等多元化的水資源解決方案;
🔸普泉科技(股)公司
研發智慧新節能型再生水系統,使用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評比為最有潛力的電容去離子技術,具備低耗能特性,處理每噸水僅需0.5度之用電量,產水率大於85%,在政府支持下已完成多項專利申請,技術發展程度與國際並駕齊驅。
🌬碳循環CO2入料 減碳、綠色全面罩🌬
🔹長春人造樹脂廠(股)公司
以二氧化碳為原料,開發綠色化學品-環碳酸酯單體,作為綠色樹脂材料,達到CO2減量排放與固碳的高值「碳循環」。
🔹中國鋼鐵(股)公司
展出「中鋼碳循環及區域能資源整合措施」,運用業務核心能力,帶動區域能資源整合、副產品多元開發等循環利用,減少能資源消耗及廢棄物產生,此外中鋼與 23 家企業共同建構產業間資源分享與資源循環利用網絡,將相關副產物有效資源化。
更多內容,請見展覽官網( https://tassasiaexpo.com/ ),更歡迎大家前往高雄世貿展覽館現場參觀!
展覽名稱:「TASS2020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
👉「臺灣永續主題館」攤位號碼:S2401
🏢地點:高雄世貿展覽館
⏰時間:12/2-4,上午10:00到下午17:00
💁♀️官網:https://tassasiaexpo.com/
📰經濟部工業局新聞稿:https://bit.ly/3lwPb6l
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政府是否真的用心著墨海洋綠色能源的研究、開發與運用
歐洲推新再生能源計畫,預計2050年離岸風電規模要達到300GW,海洋能規模40GW,總預算規模直逼9500億美元,折合台幣27.1兆。
全球前20名離岸風場,有16處位於台灣海峽內,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制定2025年燃氣50%、燃煤30%及綠能20%的能源轉型藍圖。2019年11月12日更正式啟動了「海洋風電」(Formosa 1)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
在2000年之前的工業密集年代,台灣每年的用電量約莫300億度,近幾年平均用電量則在220億度以下。過去幾年夏季尖峰用電的高峰很少超過3600萬瓩,唯獨今年爆熱,除了七月出現最高連續超過36度高溫的紀錄,台北測得39.7度、台東測得40.2度,使得2020年尖峰用電在歷年用電量排行榜中,占了8 個席次,最高來到3802萬瓩,同時也包下前五名。目前秋老虎仍在發威,高雄內門中午高溫達35.5度,中午尖峰時段用電量未達3200萬瓩。
台灣政府規劃在 2025 年將再生能源裝置量提高到 27GW,發電占比增加到 20%,而離岸風電為發展重點,計畫離岸風電從零開始,2020 年建置 520 MW 容量,力拚 2025 年累計達 5.5 GW。
(說明:1吉瓦GW=10億W=100萬瓩,若持續以1GW發電1小時,也就是100萬度電。若預估2025年台灣的用電高峰是3828.6萬瓩,屆時離岸風電最高可以分攤14%的高峰用電。唯台灣海峽風場效率最強時間是東北季風時節(平均風級為 4-7 級),台灣用電尖峰時段多吹南風及西南風(平均風級為 3-5級)理想值在夏季尖峰時段無法實現。)
除了離岸風電 台灣更寶貴的綠色能源叫 #黑潮
台灣對於能源蘊藏量不亞於風電的潮汐洋流發電,尤其對於黑潮這個舉世第二大洋流動力發電的強大綠色能源研究,政府及學術研究相關單位的研究投資計劃,在我們十幾年前調資料時,只看到工研院能環所顏志偉在2005年主導一項「我國海域能源蘊藏量分析技術之建立及開發方向評估」計劃,及負責電力開發的政府機構司職單位一份為期25年,名為洋流潮汐發電研究計劃的不研究計劃。
中研院院士徐遐生曾估計,黑潮總能量約100GW(1000億瓦),由於黑潮主流靠近台灣,估可取50GW(500億瓦)。台大陳發林教授則是以黑潮水量流速每秒一公尺的能量計算,黑潮流經台灣海域不同斷面的平均總發電量為5.5GW(55億瓦),季節則以夏季最佳,可穩定產出達10GW(100億瓦);冬季較弱,也有4GW(40億瓦)。
日本科學技術廳資源調查會於1979年的調查報告顯示,黑潮在日本海域年平均功率約19GW,日本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研究開發,2017年在黑潮洋流較強、水流流向較穩定,位在鹿兒島南方靠台灣的口之島海域,以漂浮式渦輪機沉水20~50米發電30KW實驗成功,目前正進行更大型的研發應用。該團隊學者估算,黑潮發電未來可望供給全日本5%的用電(日本年總用電量約在1兆度上下,5%為500億度,足足可以供給2個台灣的全年用電量)。
而從扁政府、馬政府,到如今的蔡政府,在這上面著墨了多少?
透過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詢,輸入Tidal Ocean current energy,查詢近二十年來政府編列預算在該相關領域投資的結果出現:
2005年由顏志偉主導一項計劃預算440萬;
2006年~2009年有10項計劃合計預算15134.2萬;
2010年有四項計劃包含前往英國考察洋流發電,總預算1065萬;
2011年有四項計劃合計2968.5萬;
2012年含中小學教科書列入水資源教育等六項計劃合計8959.4萬:
2013年三項計劃合計384.6萬;
2014年一項計劃112.4萬;
2015年四項計劃294.4萬;
2016年有一項顏志偉主導的小型潮流發電機組與動態纜線測試計劃4356萬:
2017年有一項黃昆明主導的10kW潮流發電系統開發計畫(1/2)1800萬,及一項教育研究推廣計劃94萬元:
2018年有一項135.2萬:
2019年有一項薛憲文主導的洋流能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動計劃6514.2萬、一項台灣東南部海域海底地形調查委託專業服務案1050萬及一項應用於海流能轉換之創新垂直軸渦輪性能提升研究,預算95.4萬:
2020年有一項台灣洋流能海域測試場規劃評估委託專業服務案,預算1340萬,及一項應用於海流能轉換之創新垂直軸渦輪性能提升研究104.7萬。
過去20年來,台灣政府合計總共在潮汐及洋流發電領域投資了4億4千847.7萬元,其中還包含了部份離岸風電的評估研究。
台灣是最能運用黑潮的先進國家,自己不投入洋流研究,後果就是得等待很長的時間之後,再花遠比研究經費要高出幾千倍,甚至幾萬倍、幾十萬倍的預算去跟別人採購。
政府真的有用心投入資源,為綠電島國的未來藍圖打拼嗎?從政府學研單位相關的人才及預算投入,就可一窺一二。(V編)
————————
以下為外電新聞 鉅亨網張博翔編譯2020/11/20 06:07
歐洲推新再生能源計畫 規模直逼9500億美元
歐盟週四 (19 日) 制定新再生能源計畫,目標是在 2050 年將離岸風電發電量從 12 吉瓦 (gigawatt,GW) 一口氣提高至 300 吉瓦,此外,歐盟執委會的「離岸再生能源策略」預計在同一期間將海洋能源發電提升至 40 吉瓦,估計將砸下近 9500 億美元執行這項長期綠能計畫。
短期而言,歐盟表示,新再生能源計畫即將在未來 10 年內將離岸風電機容量至少提高到 60 吉瓦,而諸如潮汐、海浪等海洋能源發電則預估 10 年至少達到 1 吉瓦,目前海洋能源發電量僅 13 兆瓦 (megawatt)。
由此可見,需要達到這樣大幅度的成長意味著歐盟的新能源計畫投資規模非常可觀,據歐盟執委會估計,2050 年內要實現這些目標將需要近 8000 億歐元 (約 9422 億美元) 的規模,其中大約三分之二將用於電網基礎設施,而三分之一用於發電,預計大部分現金則來自於私人投資。
歐洲能源專員 Kadri Simson 在週四的聲明中表示:「歐洲是海上再生能源的全球領導者,並且可以成為未來全球發展的動力,我們必須透過利用離岸風電的所有潛力,並發展其他如波浪,潮汐和水上太陽能等技術,來加強再生能源實力。」
歐洲風能協會 (WindEurope) 樂見歐盟這項新策略,該組織表示,要將離岸風電「提升為 25 倍」勢必要「大量投資」基礎設施,除了海上電網銜接與陸上電網強化外,未來十年港口也需要 65 億歐元的相關投資。
這項透過再生能源實現發電產業全綠能的計畫,也被比喻為「歐洲綠色協議的關鍵要素之一」。《歐洲綠色協議 (European Green Deal)》是歐盟執委會為實現 2050 年成為氣候中和大陸的總體計畫,目標在 2021 年至 2027 年間動員至少 1500 億歐元,並將重點放在「高碳密集或化石燃料使用率高的地區」。
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服務中心智慧科技領域智能化飛輪... 的推薦與評價
GMP醫療器材查詢,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服務中心智慧科技領域智能化飛輪概念 ...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執行長 工研院台南 工研院電光所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工 ... ... <看更多>
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工研院組織架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工研院組織架構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工研院綠能所、itri企業網、 ... 圖片全部顯示工業技術研究院-首頁廢棄稻殼循環化身空氣清淨新利器科技力落地南投 ... ... <看更多>
工研院綠能所組織 在 工業技術研究院- 首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面對國際氫能發展的趨勢下,臺灣又能發展出什麼特色呢? 根據歐盟資料,目前全球正有20個國家推出35個氫谷計畫,工研院綠能所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