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 Vienna
聖史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最重要的教堂,有著色彩繽紛的磁磚屋頂外,其高聳的哥德式南塔更是維也納天際線的主宰之一。這座將近820歲的古老教堂經歷過維也納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更見證了哈布斯堡皇朝乃至於奧地利的興衰。
在十二世紀中葉時,維也納已經是德語文化圈中的重要城市,原有的教堂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信仰需求,當局便開始興建這座敬獻給聖史蒂芬的大教堂。聖史蒂芬大教堂在西元1160年落成時其實是座羅馬式的教堂。其後經過數百年的增建與改建,才成為今日的羅馬、哥德式與巴洛克混合風格。
聖史蒂芬大教堂巨大的南塔是它最顯眼的特徵,這座高136公尺的哥德式高塔歷經65年興建,塔頂視野極佳,可以盡覽維也納市景。事實上也因為如此,南塔在歷史上兩次鄂圖曼土耳其人圍攻維也納時都曾作為瞭望塔與指揮中心。直到1955年,南塔都還作為夜間火災警戒塔,配有一名觀察員以及其生活的套房。今日的塔頂則開放給訪客登頂一覽市景,同時也販賣紀念品。不知紀念品店的工作人員是否也是每日攀爬343階樓梯上來上班。另一側的北塔本來也打算比照南塔的樣式與高度興建,但因為工程太過浩大而止於目前的高度。
聖史蒂芬大教堂色彩斑斕的磁磚馬賽克屋頂則是另一大特色。這個由二十三萬片磁磚鋪成的屋頂除了華麗之外,也極具歷史意義。南面屋頂上拼排出的是象徵哈布斯堡皇室的雙頭鷹徽,北側則是分別象徵奧地利共和國與維也納市的鷹徽,也算是記錄了奧地利的政體轉變。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屋頂在二戰空襲所引起的火災中付之一炬並倒塌,原本龐大的木架屋頂結構由於重建費用太鉅,而改用超過六百頓的鋼取代。而大教堂華麗的屋頂外牆,則在維也納居民踴躍的捐獻下完成重建。
而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內部也如其外觀一樣雄偉震撼,主要的建築風格是以哥德式為基底再加以一些後期的巴洛克式裝飾。兩排巨大的支柱撐著令人歎為觀止的屋頂衍架,柱上則有許多聖人雕像,一路指向祭壇的描述聖史蒂芬故事的畫作。由於教堂的興建的歲月漫長,也因呈現了許多藝術觀念上的轉變。例如教堂內早期的歌德藝術品,由於是為了榮耀神權,因此都是匿名的創作。到了後期文藝復興時期,人性主義逐漸高漲,也因此此時期的藝術品常可以看到藝術家本人的形象以各種形式出現。
教堂內部在二戰時的轟炸與火災時也遭受到了損害,教堂兩側的彩繪玻璃於此時毀壞,因此除了祭壇後方的彩繪玻璃外,現在看到的都是相對平淡的馬賽克玻璃。但其實在當時為了因應轟炸,許多預防破壞的措施已被採用,例如能夠拆下的木作就拆下運往安全處保存,運不走的藝術品如佈道壇石雕等,則在周圍蓋起保護性的磚牆。
由於座落在維也納熱鬧的格拉本大街 (Graben) 旁,即便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部分外觀似乎長年都有鷹架架設進行維護,仍是許多旅人造訪維也納必訪的景點。因此除了在外面拍照之外,也推薦進入參觀和登塔飽覽維也納市區美景。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odified video from DVD)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布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
「巴洛克建築結構」的推薦目錄:
巴洛克建築結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停留在中世紀的繽紛皇城 | 西班牙托雷多Toledo
距離馬德里不遠的托雷多(Toledo)因為過去是查利五世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宮廷與首都所在,因此有皇城之稱。此處過去也是天主教、伊斯蘭與猶太三種文化交疊之地,有著獨特的文化融合風格,如今更是西班牙的天主教重鎮。在近代,托雷多亦是獨裁者佛朗哥軍隊與共和國軍隊的激戰、摧毀托雷多城堡之處,因此,如果想要一探西班牙歷史縮影和多樣的文化,托雷多可以說是最佳的地點之一。
托雷多在羅馬時期就已經建城,隨後也被西哥特人(Visigoth, 入侵進而摧毀羅馬帝國的外族之一)和摩爾人(來自北非,廣義上的阿拉伯人)給統治過,也都在托雷多留下許多如城牆和清真寺等歷史古蹟。但托雷多最著名的,還是它的中世紀風情,尤其是查利五世定都托雷多後更是輝煌一時。雖然之後繼位菲利浦二世便遷都至馬德里,隨後帶來的經濟衰退卻也意外良好地保存了它的中世紀建築,也讓托雷多因此成了今日的旅遊熱門地點。
我一樣是從馬德里搭乘巴士而來,由於這座堡壘城市位處高地,旅人可以選擇搭乘電扶梯、搭乘公車或步行上山的方式進入城內。雖然一出客運站直行約5-10分鐘就可以抵達搭乘電扶梯的地點,但因為我想要細看這座城市,所以選擇步行沿路拍照而上。托雷多主要的景點有古城門城牆、托雷多大教堂及托雷多城堡,話雖如此,我覺得這個富含韻味的城市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則是它的巷弄。
除了對托雷多人在街道上方懸掛布幔遮陽感到印象深刻之外(後來發現在格納達也有一樣做法),也許我誤打誤撞遇到了節慶,在主要的街道上除了張燈結彩外,還掛滿色彩繽紛、有中世紀徽飾的旗幟。加上中世紀時托雷多是以煉鋼技術出名的製劍名城,過去亦是羅馬兵器製造重鎮,城中又有中世紀兵器博物館,不時會在路上看到刀劍或騎士盔甲的街飾,十足的中世紀氛圍。
城內另一個參觀重點就是改建於十三世紀、哥德式的托雷多大教堂。這座羅馬天主教堂是由原本城內大清真寺改建。在國王阿方索六世從摩爾人手中奪回托雷多時,為了避免流血衝突,國王同意保留並尊重城內的伊斯蘭學術機構、習俗與信仰,甚至開始翻譯城內圖書館中的阿拉伯文典籍,不但讓托雷多能繼續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還讓一些在中世紀歐洲已經失傳的知識又重新流通。這樣的伊斯蘭文化保留措施當然也包含保存大清真寺,然而有日在國王因國務離開城內時,留守的王后與樞機主教趁機派遣部隊武裝奪取清真寺,造成城內的伊斯蘭居民起義反抗。國王得知後十分震怒,打算處決所有參與的人。然而在城內伊斯蘭談判代表Walid的調解下,除了請國王網開一面外,還說服居民接受天主教為正統,免除掉一場腥風血雨。而大清真寺也由此重建成天主教堂。
由於重建幅度之大以及長達267年的工期,今日已經看不出一點其前身清真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其令人讚嘆的天主教堂配置,被認為是最歌德且最有西班牙特色的教堂。建築結構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中殿、花園及鐘塔、禮拜堂等祭壇後方的小空間。中殿中最令人讚嘆的就是祭壇上約有兩層樓高的鑲金木雕版。上面講述了耶穌從出生到被釘上十字架的故事,雕刻入微且詳實,栩栩如生。此外也不要錯過祭壇後方的巴洛克式的壯觀石雕El Transparente。如同其名,這座石雕最特別之處在它屋頂特別設置的天窗,讓自然光隨時能照亮在石雕上的設計。而教堂內另一處值得一訪的地點就在El Transparente的對面的Chapterhouse。這裡應是過去樞機主教與其他神職人員議事的地方,除了雕飾精美的銅門與天花板之外,牆上的壁畫與歷代樞機主教肖像也值得留意,歷代主教的肖像也包含比較近代、帶著眼鏡的主教,同時也能看到從古至今的畫風改變。其實托雷多大教堂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但礙於篇幅無法一一列舉,就交給各位實際去發掘了。但托雷多大教堂如此的精彩,也顯示出托雷多是西班牙天主教重鎮的象徵。
托雷多的象徵性也讓它在西班牙內戰時成為戰場。當托雷多右翼的軍事首長拒絕交出城內的彈藥給共和國政府的戰爭部長時,共和政府就從馬德里派出軍隊進行圍剿,右翼的反抗軍則退入托雷多城堡中繼續抵抗,即是著名的托雷多城堡圍城。而北上的佛朗哥軍隊,也決定不直取馬德里而前去托雷多進行營救。其實托雷多不論是對共和國或佛朗哥都沒有太大的軍事價值,但雙方還是為了此役的象徵意義前去圍城/解圍。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圍城,城堡大部分結構都被摧毀,800反抗軍(包含550婦孺,且婦孺不擔任防禦工作)對8000共和軍的劣勢下,佛朗哥的援軍抵達托雷多,化解了托雷多城堡的圍城。此役除了是佛朗哥軍事上的勝利,其宣傳效果更是難以估計,算是拉開了西班牙近四十年的法西斯獨裁歲月的序幕。
這座繽紛皇城的可看之處實在太多,建議大家時間排寬裕一點。我因為拍照拍得太過癮,導致沒時間到城外拍一張經典的托雷多全景圖,希望之後能再訪補遺!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巴洛克建築結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藝復興誕生地 | 義大利佛羅倫斯 Florence
佛羅倫斯從中世紀時期就開始稱霸托斯卡尼,其實一直到近代,都還可以看到佛羅倫斯巨大的影響力,例如十九世紀義大利剛統一時,就曾定都佛羅倫斯,而今日的標準義語,也是以佛羅倫斯使用的語言為準。(在此之前義大利各邦之間多使用不同的方言)。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佛羅倫斯如此強大,甚至成為璀璨文藝復興的誕生地,進而照亮黑暗的中世紀歐洲呢? 這其實是多種複合因素的結果,最主要的依然是經濟因素。因為身處東西方貿易的中繼站與實行資本主義,以及在銀行家背景的梅迪奇家族統治下,佛羅倫斯相當富裕,因此貴族、商人常會資助藝術家的創作。加上雖是家族統治的寡頭政治但仍保留一定程度民主自由的社會結構、黑死病引發對教會、神權保守勢力的質疑以及對人性主義重新重視等等,都是佛羅倫斯誘發文藝復興的因素。
雖然在十九世紀時進行的市區現代化改造曾拆毀許多中世紀街屋,佛羅倫斯的舊城中心仍有幾分中世紀的神韻,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在二戰期間亦被列為不設防城市,躲過大規模毀滅的厄運。然而舊城中心以外的區域,像是亞諾河上的橋樑(除了老橋外)及河南岸同樣歷史悠久的街區,則全數被炸毀。
今日的佛羅倫斯主要有幾處景點,分別是聖母百花大教堂、老橋、市政廳、有大量文藝復興藝術品的烏菲茲美術館以及大衛像所在的佛羅倫斯美術學院。但如果像我一樣對文藝復興建築勝過美術品的人,我會建議多分一點時間在佛羅倫斯的街道走走,尤其是跨過亞諾河到對岸山丘上的米開朗基羅廣場欣賞日落餘暉下的佛羅倫斯天際線,在這裡可以把上述的景點一次看盡,十分推薦。
我第一次來佛羅倫斯之前,因為比較常見到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建築,加上是從華麗的威尼斯而來,其實沒有對佛羅倫斯期待太多。而且當時一出火車站,看到路上滿滿的汽機車、一邊有點破敗的老城牆,當下馬上開始懷念貢多拉搖曳的威尼斯。但等我實際走在老城街道上,特別是站在聖母百花大教堂立面前時,才真正被它強勁且深厚的歷史底蘊給撼動,從此愛上佛羅倫斯。
義大利的四大一村,是許多初訪義大利的人會選擇的經典路線。這條走訪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米蘭加五漁村的路線,可以看到義大利多元的樣貌,其精彩難以一言蔽之。同理,我們也無法只用一顆鏡頭來講述豐富的旅行故事。因此在我的線上旅行攝影課程中,將深入講解每種鏡頭的敘事技法與使用場合。同時搭配實例說明,來幫助你拍出更美、更有故事感、更能觸動人心的照片。目前課程募資已突破780%,早鳥優惠將於下週結束,之後將由優惠價1,800元調回原價3,000,感興趣者請把握時間噢,詳情請見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巴洛克建築結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modified video from DVD)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布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梵蒂岡。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教堂(義大利語 Basilica di San Pietro, 又譯聖彼得大教堂)與容納教會歷代收藏的梵蒂岡博物館 (Musei Vaticani)位於其中。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英文:Archbasilica of Saint John Lateran)是教宗主教座堂。西斯廷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英文:Sistine Chapel)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此外,現在這裡也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羅馬的其他教堂,修道院也大都建築雄偉,藏有歷代重要聖物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萬神殿(Pantheon)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羅馬競技場(Colosseo,英語:Colosseum)由維斯帕先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淒慘悲壯的角鬥,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羅馬廣場(Foro Romano, 英語:Roman Forum)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位於其間。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物,位於廣場北側,由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308年,312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完成於米里維橋戰役擊敗馬克森提烏斯之後。
帕拉蒂尼山 (Palatino, 英語:Palatine Hill) 是羅馬七座山丘中位處中央的一座,其為現代義大利羅馬市裡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高約40多米,在山頂上往下望,一側為古羅馬廣場,另一側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意為「大競技場」)是羅馬共和時期第一座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2,037英尺),寬118公尺(387英尺),可容納300000觀眾。競技場大部分建築已被拆毀,僅有東端一小段看台地基殘留。
卡拉卡拉浴場 (Terme di Caracalla )(建於212年至217年)除了洗浴池外,同時擁有花園、健身房、會議廳、圖書館和理髮店等服務設施,是個古代的公共娛樂場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統和中央供暖系統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被完美地解決了,現在的卡拉卡拉浴場仍用於夏季歌劇演出。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曾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塞維安城牆(Mura serviane, 拉丁語:Murus Servii Tullii)是羅馬的一道城牆,塞維安城牆用大塊凝灰岩砌築,城牆高達10米,底寬3.6米,據信有16個大門,其中許多只在著作中提到。現存的城牆建於公元前4世紀。
奧勒良城牆 (Mura aureliane)。修建於公元271年到275年,羅馬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高16米,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
亞壁古道 (Via Appia) 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古羅馬城通向卡拉布里亞的主要公路。路兩旁有眾多古代遺蹟,其中有埋葬有50萬早期基督徒的San Callisto墓穴。
國立羅馬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Romano)有四間分館。分館之一是古羅馬時可容納6000多人入浴的戴克里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的遺跡。另外三個展館分別是Palazzo Massimo,Crypta Balbi以及Palazzo Altemps三個地方。四間博物館陳列著希臘、羅馬時代的大量雕塑,馬賽克。古羅馬雕塑的館藏世界最豐。
特拉斯提弗列街區(Trastevere)該地區是羅馬的第13區, 位於台伯河西岸,以精釀啤酒酒吧,工匠商店,小餐館,經濟型酒店和住宿加早餐旅館聞名。 狹窄,鵝卵石鋪成的街道上充滿魅力,在主要廣場外,夜晚該區域可能非常安靜。 隨著傍晚的臨近,街頭藝人,詩人,大鬍子的滑板手和興高采烈的喜樂演員,以不顧一切的熱情,紛紛湧入街區的無數俱樂部,酒吧和廣場。 該地區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社區之一。
其他受遊客歡迎的地點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建於1732年至1762年),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著眼睛背對著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
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威尼斯廣場 ( Piazza Venezia), 鮮花廣場 ( Campo de' Fiori)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 (Scalinata di Trinità dei Monti,英語Spanish Steps) 曾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取景地。
現代羅馬的大部分著名建築都位於城市的外圍,如法西斯墨索里尼時期興建的EUR區。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等,城市西部的10層居住樓Corviale(建於1972年至1982年)是全歐洲最長的高層建築。
巴洛克建築結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聖保羅座堂(St Paul's Cathedral)是英國聖公會倫敦教區的主教座堂,即眾人常稱的「聖保羅大教堂」,為僅次梵諦岡聖彼得教堂的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亦為英國最大的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後經多次毀壞、重建,在17世紀末由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一人獨立完成教堂的設計和建築,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1675-1710年),也成為西方世界中唯一的一座在建築設計師有生之年完成的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最為著名的標誌性建構─穹頂(大圓頂)。大教堂西面正向,即是大門入口,由宏偉的科林斯列柱撐起人字山牆,山牆上雕刻著聖保羅到大馬士革 (今敘利亞首都) 傳教的事蹟,山牆頂尖處立著聖保羅的石雕像。教堂正面建築的兩端,則有一對鐘樓相互呼應。教堂的正門前面有22級臺階。臺階下的小廣場上有座建於1712年的安妮女王雕像。從南邊看聖保羅大教堂,除了圓頂與布拉曼帖(Bramante)的聖彼埃托洛教堂(St.Pietro)相像之外,整個建築完全反映出義大利和法國當時巴洛克風格,整體建築顯得氣勢莊嚴。宏偉壯觀的建築與前方纖細柔美的小花形成對比趣味。聖保羅大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形,縱軸約156.9公尺、橫軸約69.3公尺,在十字交叉處有兩層圓形柱廊構成的高鼓座,其上的穹頂直徑約為34公尺、尖頂高度約為111公尺;建築總高108公尺,教堂的平面由精確的幾何圖形組成,佈局對稱。圓頂下的詩班席是教堂中最華麗莊嚴之處,天花板上繪畫細膩精緻。地下靈堂,設有名人英雄紀念碑,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1815年在滑鐵盧大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將軍與大教堂設計師雷恩的墳墓皆在其內。從教堂一側爬上257層階梯後,抵達距教堂大廳30公尺高的「耳語廊 (Whispering Gallery)」,俯瞰教堂內部。耳語廊在殿堂的正上方,精美鑲嵌畫之上,圍著一圈鏤空的欄杆環繞整個大廳,由於特殊設計所致,即使是輕微耳語也可以在圓頂四周產生回音。聖保羅大教堂的圓頂共有三層結構:最內層為磚頭材質,高225英呎,直徑長102英呎,負責支撐;外面還有一個圓頂蓋在內圓頂之上,而外圓頂中有一個隱藏的錐形體,其尖端讓教堂更為攀高,圓頂的結構共重65000噸,相當有份量啊!標準劇院,一個二級文物保護建築,矗立在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的南側。除了售票區,整個劇場,擁有近600個座位。 由Thomas Verity設計的劇院於1874年3月21日開幕,雖然原計劃是為它成為一個音樂廳。1883年,為了改善通風它被強制關閉,以電燈取代煤氣燈,並於隔年開放。劇院關閉於1989年,經過徹底翻新,於1992年10月重新開放。海德公園Hyde Park位於英國倫敦中心的西敏寺地區,倫敦最大的皇家庭園。該公園被九曲湖(Serpentine Lake)分為兩部分。緊鄰肯辛頓花園多認為它也是海德公園的一部分,嚴格來說是兩個公園。海德公園面積為1.4 km²,肯辛頓公園為1.1 km²,總計2.5 km²。這裡現在也是人們舉行各種政治集會和其他群眾活動的場所,有著名的「演講者之角」(Speakers' Corner)。
巴洛克建築結構 在 巴洛克建築教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廟宇民俗資訊站 的推薦與評價
在巴洛克建築結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osakaleo也提到有圖有真相網誌版:https://osakaleo.pixnet.net/blog/post/354725458 高鐵新竹站,平常利用到的 ... ... <看更多>
巴洛克建築結構 在 朝田館都可見到。 奎輝堂的側面則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馬背山牆 的推薦與評價
... 二市-寫作中區五年報導展後,好奇照片中有三棟仿巴洛克式建築,並詢問是否還在? ... 奎輝不揚薉」一句,這三棟街屋建築結構為磚造,為台灣日治中期所興建的建築, ... ... <看更多>
巴洛克建築結構 在 巴洛克建築教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廟宇民俗資訊站 的推薦與評價
在巴洛克建築結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osakaleo也提到有圖有真相網誌版:https://osakaleo.pixnet.net/blog/post/354725458 高鐵新竹站,平常利用到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