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 Pechakucha Night 設計師交流之夜 No.38 -
職人食代-非典型菜單。
———————
你吃飽了嗎?呷飽沒?
食咗飯未?박 먹었어요?
以吃做為問候能跨越地區、跨越文化差異,
可見吃這件事情有多麼不簡單。
前天,在Pechakucha Night 設計師交流之夜 No.38 - 職人食代-非典型菜單的一場分享會中,學學邀請來11為以飲食為靈感,在各行各業以不同形式作為創作的職人們來到這個舞台。聽見許多優秀講者精彩的分享,無論想改善什麼或想為甚麼發聲,他們都是想在這個土地上努力。台上台下,都感受到他們的堅定意志
身為一個引導的主持者,我認為無須介紹自己太多,精彩的講者們才是主角,他們精彩的主題值得眾所期待。
感謝他們那天所帶來的精彩分享!
職人食代-非典型菜單講者群:
1. 淦克萍/ 種籽設計 設計總監、節氣飲食研究
2. Emily / TIO RICO 主理人、仕肉師
3. 警長/ 食物攝影師 (https://www.instagram.com/finalefinale)
4. Joshua/ 釀酒師、説酒人、 Mr. Wine 飲君子的酒量養成計劃 飲君子品牌主理人
5. Square/ Plants 創辦人
6. 蔡守瑋/品牌創意總監及 Shānmù 山木島 主理人
7. 陳心龍/ 驚喜製造 Surprise Lab. 共同創辦人
8. 王詩鈺/ 王詩鈺 (Wang Shih Yu) 咖啡設計師
9. 洪忠權/ JIA Inc. 品家家品 設計總監
10. 程仁佩/ 當代藝術家 (https://www.chengjenpei.com)
11. Sharon / 胭脂 食品社
主持人:包周 我愛食物設計—包周—味嚼喃喃
主辦:學學
協辦:VS
贊助:La Vie、@ Sopping Design、Three Leafs三叶、UBER、山木島, 金色三麥
相片轉貼來自:學學
職人食代|非典型的菜單計畫
PechaKucha Night 設計師交流之夜 Vol.38
https://bit.ly/2oL5TUG
感謝大家09.29週末夜來到學學,聆聽以飲食為業的講者,推翻常人對飲食的既有想像,將食物化為創意的語言。現在就讓我們再回味一下精彩片段吧!
.淦克萍 | 種籽設計總監
「向內容致敬,讓台灣是農樂園!」
淦克萍創立種籽設計後,經歷大大小小的戰役,從農林漁牧的領域,認真尋找並學習新的美學形式與新的表現方啊。除了服務大企業,也接近可敬的小農。目的是在不同的戰略位置,設想能透過設計提供的解決方案,希望能促進不同世代設計師的學習,產生新的辯證。並期待族群透過飲食和解的可能,將台灣作為一個品牌,推廣到國際。
.Emily | 火腿侍肉師
「談論美食的放鬆,是最可愛的時刻!」
Emily在西班牙考到侍肉師的證照,期待能成為西班牙與台灣飲食文化交流的橋樑。對於食物,我們不只吃到、買到,還要能知道,知道飲食的來源,感謝地球給予的資源;並且了解食物不是只問「多少錢」,而是要能深入思考價值。Emily回國之後,藉由開課分享伊比利火腿的知識與技巧。認為最感動的事就是能藉由食物,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看見大家談論美食時的放鬆神情,就是最可愛的時刻。
.警長 | 食物攝影師
「將小事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警長」名稱的由來很有趣,由於飼養的貓的個性容易緊張,因此取諧音為「警長」。為何拍攝食物,起源就是愛吃。因為不好意思在咖啡館內拍,常外帶蛋糕回家拍攝。意外延伸出各種手捧甜點上山下海的有趣角度。而拍照也歷經一連串摸索,初始不管拍什麼都搭乾燥花,擺盤毫無章法,之後才慢慢找到主題。建議想拍攝的朋友若想尋找靈感,不妨練習從小事、瑣事開始,轉化成自己的語言。
.Joshua Liu | 飲君子品牌主理人
「我們的工作很銷魂!」
Joshua Liu在法國當了多年農夫,認為做酒是很有趣的工作,因為可以自己喝醉,也可以受人尊敬。回國後,發現台灣人對食物的詞彙太少,像是對酒的形容詞只有「順」或「不順」。然而,每一款酒都是每一種選擇以及特色,沒有辦法被同一個標準框架。因此希望從味蕾與感官教育做起,提昇味蕾。味蕾的提升則要透過親身體驗,喝到很多酒,清醒的時候了解,酒醉也是美好的結束。
.Square | Plants創辦人
「簡單改變飲食,讓地球更好!」
Square從拍攝紀錄片開始,想知道食物來源,並且研究食物在人類體內的過程。選擇全植物飲食,不代表飲食從此受限,反而更千變萬化。以自己經營的餐廳為例,各有素食、無麩質的不同選擇,像是有機水果打成果昔、烘乾的椰子做成麵包丁、純素的起士、用洋蔥醬作牧羊人派,聖誕節的純素鹹派與英式布丁等等。只要簡單改變飲食,就能讓地球更好。全植物飲食的生活,不是限制,而是成就感的存在。
.蔡守瑋 | 山木島主理人
「把台灣揉進麵粉裡,帶出去做朋友!」
蔡守瑋首先幽默澄清是山木「島」,不是山木「鳥」。他經歷了國外的品牌設計,卻在其他人口中才能真正了解台灣,想讓世界知道台灣的美好。因此透過食物為媒介,放進台灣的特質,將台灣揉進麵粉裡,帶出去做朋友,希望台灣人可以為自己感到驕傲。透過四大產品線「山林」、「台灣魂」、「味道」與「文化」,期盼伴手禮能增加台灣的能見度,並期望每個人在自己的產業努力,讓台灣變得更好。
.陳心龍 | 驚喜製造共同創辦人
「打開小小的閘門,看到背後的大世界。」
陳心龍好奇,由廚師、廚房創造的餐飲體驗,能否翻轉成為從客人出發的設計思維。因此創辦「驚喜製造」,推出無光晚餐。讓大家在無光的環境,重新認識原本熟悉的食物。如:在黑暗中,七成的人分不出奇異果與芭樂冰沙,蜜紅蘿蔔吃成蜜地瓜;也推出「table for ONE」,推翻一個人就是魯蛇的刻板印象;後來更將餐桌搬到街上,欣賞台北街頭。陳心龍認為自己想做的事是小小的閘門,讓大家通過這個閘門,看到背後的大世界,與無所不在的驚喜。
.王詩鈺 | 咖啡設計師
「咖啡師的日常,跟你想的不一樣。」
咖啡師這個眾人嚮往、僅次於明星與網紅的職業,私下到底是什麼樣?王詩鈺的咖啡師經歷二十年,談起咖啡師的日常,比一般人想得更複雜更全面。要看得懂平面設計圖、了解咖啡館內動線與定位如何規劃、每年冬天到山上看咖啡產地、了解新的品種與種植方法,並且喝非常多咖啡,最美好的事情是逛咖啡館,但拍的都是管線與冰箱。給予未來世代的建議是,面對全自動化的世界,要知道自己在哪裡,好奇心與想像力在哪裡。
.洪忠權 | 品家家品設計總監
「出一張專業的嘴。」
初為人父,發現人類第一個食器是奶嘴。而食器的形狀,只能用嘴巴來感受。不過出一張嘴還不夠,更需要一張專業的嘴。除了親身感受很重要,洪忠權更進一步談到,設計不是看外型。舉咖啡濾器為例,不同的形狀與角度,就會沖出不同的咖啡。對於食器未來的突破,認為能從傳統裡找尋創意,如研磨器的創新,就由唐朝茶碾啟發靈感,開發最能展現香料味道的香料研磨器。並且在小細節上用心設計,讓日常使用更順手方便。
.程仁珮 | 當代藝術家
「不被定義就是最好的定義。」
程仁珮從參與式藝術的方式創作,以食物為媒介,在法國巴黎進行的創作計畫是邀請陌生人吃飯。同時關心環境議題,透過展覽,將保麗龍、金屬扣環組成看似精緻的食物,以尖銳諷刺的角度,呈現未來食物的面貌。並透過「食譜演化運動」,發現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可能造成台灣菜的改變。最後鼓勵大家,不被定義就是最好的定義。別害怕別人不懂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只要心中有價值,就會帶你去想去的地方。
.Sharon | 胭脂食品社主理人
「醃漬就是時間的味道。」
胭脂食品社的「胭脂」,即是取醃漬的諧音。Sharon說明自己醃漬食物的開始很簡單,收到朋友從台東寄來的梅子,研究如何讓梅子成為食物。之後發現身邊的醃漬物品,與自己的記憶都有連結。陸續研究其他文化如何保存食物,如加拿大的冷漬鮭魚。縱然冰箱讓保存食物已不困難,但是醃漬作為保存食物的方式,能讓食物創造出不同風味,Sharon稱之為「時間漸層的味道」。現在,她希望能透過家庭漬物交換活動,讓大家了解漬物的故事與來源,與台灣的發酵食物的精彩樣貌。
感謝主持人與講者,在這個有茶有酒還有餅乾的週末夜,讓大家看見食物的可能性,了解到不只是吃什麼、怎麼吃,更要用什麼態度吃。「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了什麼食物,等於跟他人昭示自己是誰,擁有什麼品味。最後,期待大家都能透過食物,傳遞當地的文化。
再次感謝本次主持人與講師群 │味嚼喃喃網站主理人、作家 包周 │種籽設計總監 淦克萍 │火腿侍肉師 Emily │食物攝影師 警長 │飲君子品牌主理人 Joshua Liu │Plants創辦人 Square │山木島主理人 蔡守瑋 │驚喜製造共同創辦人 陳心龍 │咖啡設計師 王詩鈺 │品家家品設計總監 洪忠權 │當代藝術家 程仁珮 │胭脂食品社主理人 Sharon
我們下次見~
「巴黎 初 體驗 蛋 蛋 贊」的推薦目錄:
巴黎 初 體驗 蛋 蛋 贊 在 張耀仁 Ya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可以吃苦耐勞,但是不能沒有對自己理想生活的想像。」
四月八日,生活。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歐美大學宿舍讓你變成人才,台灣的大學宿舍只能教你「吃苦耐勞」】,深有同感。
其實自己並不是那麼有意識地覺察到這件事情,畢竟對於台灣人來說,「吃苦耐勞」是美德,也是我們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民族性,被指著鼻子說「吃苦耐勞」,搞不好還會高興得睡不著覺三天三夜(阿妹/阿密特小巨蛋繼續要加油喔)。
但我想做點改變。這種只為了做面子給別人的陋習,是時間該正視了。
我還記得剛進台大的那一年(西元2000年),我被分發到男一宿舍。剛走進去的時候,真的不太確定我走進的宿舍還是難民營,我知道用難民營來形容誇張了,但那的確是一個18歲的男孩初次離鄉背井,來到所謂台灣第一學府宿舍時,當下的震驚。令我記憶猶新的是,我看到幾位母親邊在公共洗手台幫忙兒子清理房間裡的汙垢,邊流著眼淚。我不知道那個眼淚是因為即將有好一陣子看不到兒子,還是看到兒子竟然要住在一個極度狹窄、毫無個人隱私的四人共用、無獨立衛浴或公共空間的宿舍房間。
我覺得一定會有人在那邊靠爸說:「幹,有的住就已經很好了,還在那邊挑,想當年我圈圈叉叉,要知道『吃得苦中苦,方得圈圈叉』」之類的。那真的可以請您不要繼續往下看了,天啊,我用您,我好賤,我其實就是討厭你,但是我還是要假裝很有禮貌。
這就是我們整體的大問題。做表面又不想接觸事情的核心。
一直到在英國念書畢業之後,開始在外面自己租房子,才真的開始理解「生活」,也開始會去想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很贊同那篇文章裡頭說的:「台灣人養成習慣「刻苦耐勞」,我們的產品就常常不精緻,不體貼需求和感受。當歐美年輕人經營生活品質成為習慣,也就孕育了那些生活品質產業 -- 家具、衣飾、廚具、寢具…這些完全不是高科技,但台灣這類新興國家,就是得從歐美進口購買。」
蔡小胖本人更潛在的台灣人個性是:「如果是給別人用的,那當然要講究一點,如果是自己要用的,那隨便一點沒有差。」各位,這看起來是美德,不是嗎?哇賽,為了別人你寧願委屈自己多一點,要把最好的給別人用,只要有人來訪你就把房子打掃得一塵不染,自己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地板灰塵堆疊了厚厚一層你也覺得反正又沒有差,是給自己看而已。
我在倫敦的家,最乾淨的時候,就是當有朋友要來吃飯時。朋友走了,大為鬆懈,家裡要多髒,就可以有多髒。(編按:我還記得Toby...)
其實乾淨和髒亂都還只是大範圍的討論。如果我們要討論細節,可以講個三天三夜(阿妹腳扭傷要記得好好休養。)
在歐洲生活的時候,不可諱言地,最喜歡逛的地方就是超級市場。我逛超市已經到了「上癮」的程度,而且不只愛看吃的。用的、擦的、抹的、刷的、掛的我都像挖寶一樣細細欣賞(編按:其實你只是婆媽性格被激發出來了吧?)
有一種器具可以把大蒜擠出蒜蓉來。說真的,大蒜可以用菜刀柄壓碎然後切一切就好了,為什麼需要蒜蓉器?
剛煮好的滾燙義大利麵,盛在鍋子裡可以直接放在桌上就好,為什麼需要買個托盤放置底端?
吃飯的時候幹嘛鋪桌墊?反正骨頭直接放在桌上用衛生紙包一包就好了?
泡茶的時候為什麼還要有個小盤子放茶包?
放沙拉的容器形狀和大小,以及那專門用來攪拌沙拉的兩根木製手把,到底有什麼重要的?用筷子慢慢攪也是可以水到渠成(鐵杵磨成繡花針的概念)啊?
配色真的這麼重要嗎?一碗白飯淋上醬油不就很好吃了嗎?盤子幹嘛要分大小,通通都用一種size裝不就好了?很有錢是不是,還可以要求這麼多?
是,我們把吃苦耐勞當成一張護身符,卻忽略了那背後犧牲掉的,是更大、更長遠的,一種生活態度。
我在廚房裡面,每天都在體驗這種美學、便利以及美感的震撼教育。我樂此不疲,同時也汗顏自己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只建立在欣賞過後即忘的階段,並沒有要「實踐於自身生活」的連結、機會和慾望。
每天,在巴黎,都被這種「細節」排山倒海地震撼著。
我們可以吃苦耐勞,但是不能沒有對自己理想生活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