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大吉!!!!想給你們一個祝福在2021年的開工祝福。
早安!!!
從今天開始要禁食禱告早餐一個禮拜為我一位非常好的朋友病況代求,求神介入她疾病、介入她生命、介入她康復後的人生⋯⋯。
這幾年對神有更深的理解,尤其這兩年重新整本讀聖經,對神的愛、神的良善,祂看待我們的眼光和方式,祂賜福的想法和脈絡⋯⋯站在真理角度上、和祂相處過程中,每每覺得有上帝真好,我的家庭有上帝真好、我的婚姻有上帝真好、我的工作有上帝真好、我的生命有上帝真好。
很多人跟上帝求一個想要的東西,把上帝當財神爺或土地公、月老那樣求⋯⋯覺得祂不靈驗,怎麼沒有使所求成就?
我們很有限,我們以為「多」才是好、「快」是好,求財的時候,最好突然戶頭多一億;求婚姻,明天最好就在巷口遇見一個異性他剛好也喜歡你,閃婚最好;總是照自己的想法求闔家平安、萬事如意、趨吉避凶⋯⋯⋯
但為什麼常常我們求,上帝卻不是照著所求給呢?
這幾天晨禱,神用申命記跟我談到祂的祝福、祂認為的美或好,申命記這幾節祝福看起來是祝福卻有點怪怪:「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叫你們存活,人數增多,且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
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
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 你當心裏思想,耶和華-你上帝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
你要謹守耶和華-你上帝的誡命,遵行他的道,敬畏他。
因為耶和華-你上帝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 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那地的石頭是鐵,山內可以挖銅。
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上帝,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
「你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不守他的誡命、典章、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 恐怕你吃得飽足,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 你的牛羊加多,你的金銀增添,並你所有的全都加增, 你就心高氣傲,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就是將你從 埃及 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 引你經過那大而可怕的曠野, 那裏 有火蛇、蠍子、乾旱無水之地。
他曾為你使水從堅硬的磐石中流出來, 又在曠野將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是要苦煉你,試驗你,叫你終久享福; 恐怕 你心裏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
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為要堅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日一樣。 你若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隨從別神,事奉敬拜,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戒你們的。 耶和華在你們面前怎樣使列國的民滅亡,你們也必照樣滅亡,因為你們不聽從耶和華-你們上帝的話。」」申命記 8:1-20
我們常常希望得到的祝福是看得見的真金白銀,是貨財是事業,但祂告訴我,有些東西比「貨財」「金銀」、「牛羊」更好,那就是「力量」。
祂看為美的祝福,怎麼說是力量呢?「因為耶和華-你上帝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 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那地的石頭是鐵,山內可以挖銅。 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上帝,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
✏️美,行動
為了灌溉、解渴往源源不絕行動,往真正的活水、不是一杯水,而是山谷中的泉、源、河⋯⋯⋯沒有休止隨你取用,但你得去,去取,行動的能力。
✏️美,時間&耐性
神給你這些,但你得耐心播種、栽種,要享受以先,要付出勞力,要和你的作物相處,要和你的工作相處,會和你的豐盛、勞力後結出的果實、經歷一點危險得到的蜜相處,你會因為時間和耐心等候,你一無所缺是因為擁有這些能力。
✏️美,眼光
神怎麼不是直接給有切工的寶石?為什麼給石頭?銅、鐵的石頭?因為⋯⋯⋯要賞賜眼光給你,要有能分辨可用資源的眼光。
這些賞賜有個重點,就是.....它們都是"原料",都!充滿無限可能,適用各種你希望蒙福的所在,人際關係、家庭、事業、工作⋯⋯⋯
這些「原物料」擁有了、「能力」擁有了,一無所缺是應該的結果,貨財、金銀、牛羊、桃花、人緣好、人脈⋯⋯是這些原料和能力好好應用的結局而已,我一開始也希望祂可以給我貨財或金銀,管他結局不結局,幹嘛不給?要力量幹嘛咧?神很有趣的是,祂跟我談到這個賜福的方式,我一開始不想接受,可以輕鬆誰會想要累?可以不出力就有誰想要出力咧?
尤其這幾節多次提到「苦練」「試驗」誰想要這種東西?祂說祂給了以色列人曠野四十年食物⋯⋯只有嗎哪,而不是今天排骨飯、明天大滷麵、偶爾牛排或鮑魚⋯⋯⋯為何?給以色列人衣服穿不破、腳不走腫,這些供應,為何?
祂給我的回應是⋯⋯
「妳怎麼判斷妳給孩子多少紅包?多少零用錢?怎麼判斷的?」
「什麼是起頭?什麼是終局?什麼是釣竿?什麼是魚?」
神真是舉例王,秒懂。
祂認為的一無所缺是「無限」,能力上的無限、眼光、創造力⋯⋯而不是有限、會用盡的物件,所以祂說「「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祂用話語創造萬有,當我們真實擁有神話語,就是擁有無限可能。
至於為什麼要謹守律例典章?為什麼沒有守律例典章或不聽話就要滅亡呢?
我們聽見爸爸媽媽或有智慧的長輩講「不要」(律例典章)父母希望你聽話不是為了轄管或控制你,而是愛,爸爸媽媽總希望你有一個比起「事事都可以做」、「好壞都做」沒有眼光、沒有選擇、多多益善沒有邊界的人生⋯⋯⋯⋯
有完整的律例典章可以依據,有神可以靠,給的福不是多多益善,祂要把真正的能力給你,神賜福的方式和脈絡就是父母的脈絡,只是是更大、更多的。
感謝讚美神,那個無限的秘訣我看見了,讓資源槓桿的原理我看見了,一無所缺的秘密我看見了,謝謝祢在我開始收心一直到投入工作時給充滿期許和信任的祝福。
提醒自己,神領我們到美地時,要有意識看得出祂的福,不要忘記祂的恩,志得意滿以為天生神力擁有得貨財的力量遠離了神,因此遠離豐富賞賜的泉源、遠離了山谷、遠離供應者⋯⋯⋯⋯
要「謹守遵行」祂的律例典章,就像我們總會細讀股神巴菲特、特斯拉創辦人、每個成功人士的談話和他成功的法則,會想依照成功者提到自身成功秘密或方程式照著行希望自己也可能成功,上帝早已給了成功方程式,若我們沒有遵行,失敗是非常正常的。「滅亡」就是真正的失敗,不是因為違逆神而是背離一開始朝向成功的法則。
「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 5:10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 主 就必賜給他。 只要憑着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雅各書 1:2-6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 4:16-18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致失望;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
哥林多後書 4:7-9
「我見上帝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傳道書 3:10
「他給次子起名叫 以法蓮 ,因為 他說 :「上帝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創世記 41:52
昨晚家庭禮拜分享這篇道給家人,也把這份祝福分享給你們。
帝爺公蛇是什麼蛇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玩與電影的改編】
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提出一個哲學概念,他認為這世界不曾存在不會改變的靈魂,我們只是一叢感知,我們隨著感知改變自己,這就是著名的「叢束論」。
哲學家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曾經提出「珍珠理論」的觀點,這個觀點大致上在講,無論這一生人遭遇了什麼樣的改變,總有一個特定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雖然巴吉尼認為人類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特質,但他也認同環境的影響非常深遠,他引用了很多心理學家的研究,來闡述情境因素比個人因素更能預測,他認為活在第三帝國的人因為受到邪惡的誘發,才造成恐怖的納粹主義,更進一步地認為很多人之所以能過的好且有道德,是因為不曾經歷過環境的試煉。
珍珠理論的另一個觀點,是人類可以有意識地察覺過去生活的歲月裡,是什麼樣的經歷影響他的抉擇,這個抉擇讓他有了什麼樣的改變,這就是巴吉尼認為人類擁有天生不變的一部分。例如天生容易焦慮的人,跟天生比較冷靜的人,他們所做出的抉擇就會不一樣,抉擇又會影響他之後遭遇的人跟際遇,比較容易焦慮的人如果遇到莽撞的挫折,就會尋求可以讓自己冷靜的朋友。
而電玩編劇的模式,其實是「叢束論」跟「珍珠理論」的演進。
【線性與非線性的差別】
在現代的電玩編劇裡,因為自由度受限於技術,大部分玩家扮演的主角被賦予一個決定好的性格特質,較貼近於巴吉尼的「珍珠理論」,他天生就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勇士,或是性格火爆的警察,或是一個對公主死心塌地的水管工,還是有戀父情節的雙槍女考古學家,玩家很難感受到自己操控的主角的「改變」,而且被綁在固定的線性劇情。
隨著遊戲開發技術一日千里,出現更多類型的遊戲,其中一種風靡當下的稱為「沙盒」,就是遊戲沒有固定的劇情,但有一個明確的世界觀,還有許多豐富的配角,玩家操作的角色身分背景被降到更低,有的時候甚至是沒有任何背景故事,換句話說,玩家操控的角色其實是一個「容器」,可以讓玩家把自己的意識裝進這個容器,玩家操控這個角色跟電玩世界理的虛擬人物大量接觸,並接下這些角色賦予的任務,玩家自己可以選擇要跟哪些角色互動,並達到塑造角色的樂趣,這個比較貼近休謨的「叢束論」。
雖然話這樣說,但遊戲不完全可以分做「叢束論」或「珍珠理論」,因為現實拿著遙感的玩家,其實本身就是很受「珍珠理論」影響的人,然而在現實社會體制的壓抑下,他不被社會接受的本質,可以藉由在遊戲裡被接受,換句話說玩家可以藉由跟不同的虛擬角色互動,來達到敘述屬於自己故事的需求,這跟以往被決定好的電玩故事是不一樣的。
遊戲可以讓玩家有一種不被命運制約的錯覺,現實的他們已經遭遇了各種框架的限制,玩家就像是編劇,只是遊戲開發者的責任,就是製造大量吸引人的材料,讓玩家可以用這些材料來編出自己的故事。
這就好比有一個玩具池,裡面放滿了各種玩具,這些玩具的吸引力就會決定是否能吸引到小孩,小孩進來玩具池之後,就會用這些玩具編織自己的故事,而玩具池的空間設計,就同等於電玩的世界觀。電玩的編劇則認,就是設計出好玩的玩具(有趣的角色跟任務),以及吸引人的世界觀(玩具池),然後一切讓玩家自己看著辦,成功的遊戲編劇設計,就是讓遊戲裡的選擇可以凸顯玩家自身的性格。
不過現在有些電玩還是會有一個既有性格的主角,並用電影敘事影像來串接關卡,並用解謎跟關卡困難度,來延展電玩劇情的長度。不過因為是已經有制定好的劇情,遊玩的模式如果比較單一,如果劇情設定不有趣,那就會讓玩家忽略到操控機制的呆版,所以編劇必須要在解謎或是敵人關卡上下一些巧思,就如知名電玩編劇Tom Bissell所說的:「電玩的編劇,是為了讓玩家忽略自己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
哲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經說過,人們受到社交環境影響很深,朋友決定了我們的觀點,車子、房子、等外來物品決定了我們的身分,衣物等飾品也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巴吉尼進一步說到:「在這個世界決定自己身分的,建構自我認同的是藉由與他人關係的連結,並非自己的心智。」這在電玩世界也一樣,我們藉由與虛擬角色的互動,來建構身上的裝備與裝飾,並與現實玩家連線時,也有組織認同的聚集,但與現實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可以選擇想要服從的規則。
其實佛教與當代哲學的看法很類似,釋迦曾家說過牟尼相信,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人類是肉體與各種經驗感知的總和,與休謨的叢束論類似,但釋迦認為我們可以藉由不段的精鍊自我意識,來形塑想要的自我,這好像跟線上遊戲的概念有點像(只是有些人用台幣精煉)。
【電影與電玩改編的差別】
電影的編劇結構上,其實比較偏向巴吉尼的「珍珠理論」,因為篇幅不足以緩慢地鋪陳主角的個性,主角必須要有一個既定的性格,直到電影捷局主角可能還會有一個不會改變的本質,但他看待事物的觀點也變了。就像【經典老爺車】裡的美國退伍老兵,他是一個性格火爆的孤僻老人,老兵到最後性格一樣火爆,但他最後願意為被欺壓的少數民族鄰居挺身而出,不再自掃門前雪。
把電玩改編電影是件不容易的工程,因為敘事上就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是自由度高的沙盒遊戲,編劇或導演首先要做的功課,是理解這個電玩的世界觀,接下來是個別理解電玩世界理虛擬角色跟所有的任務故事,然後導演或編劇整理出自己感興趣的觀點,整理出一條電影劇情結構的主線劇情。
舉個例子,電玩【魔物獵人】的電玩原作,玩家操控的角色完全沒有個性,全部由玩家設定角色的外形。但如果要改編成電影,就要決定一個觀點來述說這個世界觀的故事,好比說我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那我就會把主角設定成全村的魯蛇,為了達成拯救愛人或親人的目的,只好逼迫自己成為魔物獵人;如果我是一個曾經有段過不去的悔恨,那我會設定主角的親人都被魔物殺死,主角為了復仇當上魔物獵人,反而理解到魔物傷害人類的原因,進而設法讓人類跟魔物可以和平共存。簡而言之,編劇可以思考一下你如何把自己投射到這種開放性的遊戲世界觀裡。
這種電玩類型的改編,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試圖討好所有的電玩原作的粉絲,大膽堅決相信自己的觀點去改編作品。
另一種電玩類型的改編,是電玩原作本身就有好萊塢敘事的底子,它其實有了三幕劇的結構。這種電玩作品為了擴展內容,主要的手段有三個,第一個是增加角色,第二個是增加解謎的數量,第三個是增加敵人跟衝突的數量。所以這類型的改編「刪略」的功夫會很重要,它其實就是在電影三幕劇結構裡大量增加很多小事件,只要從這些小事件整理出大略的三幕劇結構大致上就沒有什麼問題(但目前看起來似乎不是)。
電影【一級玩家】描述了用玩家在【叢束理論】世界裡,解放【珍珠理論】的苦楚,電影編劇上也還是很【珍珠理論】。線上遊戲是一個持續改變的過程,但電影就是一個必須有頭有尾的過程,所以用有頭有尾的電影去改編持續改變的過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