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也納可說是文藝活動愛好者的天堂。今天的目標是Leopold Museum利奧波德博物館,這裡是全世界收藏最多埃貢席勒畫作的地方,還有克林姆的多幅作品,可說是集結了維也納分離派、新藝術運動和表現主義作品的大本營,光用聽的就令人興奮不已啊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
席勒畫 在 蔣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席勒是我喜愛的畫家,但他的傳記拍成電影,我還是有點意外。「席勒要怎麼拍呢?」有一點疑惑。看完電影,還是意外,近乎戀童、亂倫、性異變的部分都照實呈現。
我答應了台南文化中心演講,要放很多席勒的畫作,那些大膽性姿態的畫,可以給大眾看嗎?我打電話給主辦單位詢問:「有限制年齡入場嗎?」回答是「六歲。」我笑了,提醒了一句:「要不要提高到十三歲?」
我不知道主辦單位最後的決定,但也高興到了21世紀,好像大眾對「性」的議題有很多改變。
這次幾部關於藝術家的傳記片,都真實面對性的問題。塞尚與女性的關係,羅丹與卡蜜兒的性關係,當然,更突破世俗界線的是席勒對待性的態度。
席勒生在1890年(梵谷自殺),他是跟著20世紀一起成長的,1906年他就讀維也納藝術學院,16歲。維也納,正是佛洛伊德一系列《夢的解析》精神病理學探索的時代。關於精神病,關於潛意識,關於複雜糾纏的自我,席勒開始用畫作揭發偽裝壓抑下隱藏的真實自我。
席勒是克林姆的學生,但最終分道揚鑣,席勒剝除了克林姆華麗唯美裝飾的外表,赤裸裸讓人的肉體成為「肉體」。毛髮,分泌物,皮膚被剝開,血管、筋膜、神經線、骨骼⋯⋯席勒如此凝視解剖刀下每一寸讓靈魂顫慄的真實肉之軀體。
難堪、邋遢、骯髒、畏縮、驚恐,那是20世紀要面對的身體,如果屍體是肉體,活著的肉體差別在哪裏?
席勒在畫裡詢問著,自己的肉體,妹妹的肉體,情人的肉體,陌生小女孩的肉體⋯⋯他追問著沒有人敢追問的命題。他的每一件素描都如此雄辯,審問世俗:我們的身體有多少偽裝?
電影很真實,他與妹妹的裸體關係,他用了老師克林姆的情人肉體,他讓肉體的器官坦露,手指、口腔、陰莖、眼瞳、陰蒂、尾尻、乳房、生之慾望的每一處器官,流滲著傖俗的液體,淚水果真是最純淨的一種嗎?
席勒的畫裡有氣味,慾望的氣味、死亡的氣味,少女純潔又邪惡的氣味⋯⋯性裡隱藏著人類最動物性的本能原慾嗎?看似天真的少女肉體中包覆著這強烈的原慾嗎?
他仍然用一張張畫作審視人性底層⋯⋯1912年爆發席勒誘姦女童事件,電影中也很隱晦,我們還是不知道真相,手邊有女童畫像,看了還是打寒噤,有人相信嗎?席勒畫出了女童心裏的淫慾,純潔天使背後藏著驚人邪惡⋯⋯
一直是謎,沒有人知道真相,法庭判無罪,但當眾燒毀畫作,畫作是邪惡的嗎?像燒毀一張一張人性的病歷⋯⋯席勒在一次世界大戰被徵兵,纖細敏銳的生命被推向死亡。
從青年時代開始,我在許多展覽中尋找席勒,啟發我面對自己的「肉身覺醒」,總是看到他赤裸裸擁抱著另一具肉體,在荒涼的廢墟,肉體或屍體,睜著怖懼的眼瞳,凝視末日的毀滅⋯⋯
亂倫、敗德,都很容易加在席勒身上,如果「倫」和「德」都是偽裝,創作者也許是預告新倫理與新道德的先知?1918年,席勒27歲就死了⋯⋯
一百年以後,曾經倍受侮辱唾棄的生命被拍成了電影,然而,在現世或許我們還是不會饒過「先知」吧⋯⋯
席勒畫 在 61Chi Ar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創作感想 】
相信大部分的人已經看過右邊那張的創作過程影片了(如果沒有請往前滑),那左邊那張呢?非常雷同的構圖與用色,是右邊那張的前一天所畫。我問你,這不是大便什麼才是大便???(民調結果顯示想看雜文的人數排第三,那麼我就來打一些廢文囉XD)
創作者都該有基本評斷力,就是在作品進行中或完成後可以知道它是不是個大便,因為你可不想餵你的讀者眼睛吃大便吧?
來講一下左邊這張問題在哪裡。很明顯的,它顏色髒了,可能因為調色盤不乾淨、水桶沒換水、或作者心情不美麗XD,此外色系比較雜亂,且不夠鮮明。第二個問題,對我來說線條不夠肯定(線條被我不斷疊色,蓋光了),不過這是風格的問題。最後,這張沒有焦點,換句話說讀者根本不知道第一時間眼睛要對準哪裡,它沒有任何好看的地方。綜上所述,這是一張大便XD。
隔天過於氣憤前一日的無所作為,我耐著性子重畫了一次,就是你們看到的右邊這張。
許多人覺得我剪的創作過程影片像在變魔術,咻咻咻畫面就出來了,好爽快,除了快轉的緣故,還因為那是用血汗大便換來的XD(?)......這樣的大便我這裡有一整袋,不誇張。手繪不像電腦繪圖可以undo 20次30次,或隨時調整對比與色彩,所有事情都是線性的,一筆下錯就回不去了,你只能從失敗中學習。在我摸索用手繪媒材畫漫畫跟插畫的階段,產出一堆大便是理所當然的。這些失敗絕對挫折,通常一張作畫時間是4-5小時,耗盡一天力氣紙張顏料畫出了大便(有時候還錄下了大便過程囧),怎能不挫折?但是我會知道,下一張該怎麼畫、不該怎麼畫,每一次的練習都是累加經驗。例如:原來楓葉水彩紙太粗糙,不適合用高濃度的壓克力顏料作畫;好像不需要整張畫滿,嘗試適當的留白......
這種過程上畫室或美術科班的學生肯定不陌生,我們曾經一次又一次,對著相同靜物的不同光線、角度練習,練夠了,再換下一組靜物,或再進階到風景、人物畫。鉛筆練完練炭筆,炭筆練完換水彩......。科班生的美術基礎為什麼好,因為他們花更多時間在練習(立體感、寫實度、材質),練到好為止,而不只是因為他們是「科班出來的」。(有時候覺得「科班出來的」簡直是一種包袱)
席勒在我心中是高度完美的畫家,看著他的作品感覺要窒息,但上個月我參觀了席勒藝術中心的展覽,還買了本畫冊,才發現......原來席勒也畫過一些大便!看著席勒畫的大便,我便突然安了心XD。雖然常常我也會這麼想,「畫得這麼好,簡直神人」,但其實只是許多看不見的努力(或說大便)經年累月堆積而成的,他沒讓你看到化糞池(?)而已。
(大便文,共勉之。繼續努力。)
席勒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