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媽問我 早餐都讓孩子吃什麼
因為他們現在都去上學了
所以平日我不用煩惱
學校&托嬰中心都有早餐(萬歲 🎉)
那假日呢?
假日如果我們有出門買
就會直接讓兩隻跟著我們吃外食
如果沒出門買
我常都是用最簡單的荷包蛋或水煮蛋(用電鍋)
一人兩顆 解決 😆 (小的還有喝內內 大的喝鮮奶)
但⋯ 或許我該煩惱的是國小時
聽說每天要很早起 又要吃完早餐才能去學校 😱
算了⋯⋯⋯⋯ 到時候再說 😆
✔️✔️蛋是最便宜的優質蛋白質
營養 健康 又容易取得~
⭕️ 雞蛋營養排行榜
第一名:帶殼水煮蛋
第二名:水煮荷包蛋
第三名:蛋花湯和蒸蛋
第四名:煎荷包蛋
第五名:烘蛋
第六名:炒蛋
以維生素的保存與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來評分,「帶殼水煮蛋」幾乎超過99%,比起「生雞蛋」僅有30~50%,可說大大勝出。因為經高溫分解的蛋白質,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不過,食用帶殼烹飪的水煮蛋,容易有脹氣現象,這時不妨退而求其次,改吃「水煮荷包蛋」、「蒸蛋」、「蛋花湯」等,這三種烹調方式,蛋白質消化率與維生素保存,也算不錯。
資料來源: 雞蛋溯源標示
⭕️ 順便介紹我愛的餐具品牌
✔️ 學習碗 ElipseKids Taiwan
✔️ 圍兜兜 CLARECHEN
✔️ 餐具 #Edison
✔️ 水杯 #suavinex
帶殼水煮蛋脹氣 在 莫莫的美好日常。育兒/手作/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媽媽問我 早餐都讓孩子吃什麼
因為他們現在都去上學了
所以平日我不用煩惱
學校&托嬰中心都有早餐(萬歲 🎉)
那假日呢?
假日如果我們有出門買
就會直接讓兩隻跟著我們吃外食
如果沒出門買
我常都是用最簡單的荷包蛋或水煮蛋(用電鍋)
一人兩顆 解決 😆 (小的還有喝內內 大的喝鮮奶)
但⋯ 或許我該煩惱的是國小時
聽說每天要很早起 又要吃完早餐才能去學校 😱
算了⋯⋯⋯⋯ 到時候再說 😆
✔️✔️蛋是最便宜的優質蛋白質
營養 健康 又容易取得~
⭕️ 雞蛋營養排行榜
第一名:帶殼水煮蛋
第二名:水煮荷包蛋
第三名:蛋花湯和蒸蛋
第四名:煎荷包蛋
第五名:烘蛋
第六名:炒蛋
以維生素的保存與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來評分,「帶殼水煮蛋」幾乎超過99%,比起「生雞蛋」僅有30~50%,可說大大勝出。因為經高溫分解的蛋白質,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不過,食用帶殼烹飪的水煮蛋,容易有脹氣現象,這時不妨退而求其次,改吃「水煮荷包蛋」、「蒸蛋」、「蛋花湯」等,這三種烹調方式,蛋白質消化率與維生素保存,也算不錯。
資料來源: 雞蛋溯源標示
⭕️ 順便介紹我愛的餐具品牌
✔️ 學習碗 ElipseKids Taiwan
✔️ 圍兜兜 CLARECHEN
✔️ 餐具 #Edison
✔️ 水杯 #suavinex
帶殼水煮蛋脹氣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則文章,小孩大人都受用歐!尤其是開始要進入副食品階段的新手媽咪拔鼻們,請來看看這篇文章!
「食物不耐症」≠「食物過敏」
食物不耐症和食物過敏是完全不同的,先來說說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的定義。所謂食物過敏,是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異物(過敏原)的過度反應,也就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會在外來物侵入時產生一個發炎的反應,這個反應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身體的組織就成為發炎反應的另一個目標,這就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狀態,也因此引發過敏性症狀。過敏與先天的體質有關,父或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新生嬰兒約有高達三分之二的機會也會出現過敏體質。
而食物不耐症的成因至今尚未有定論,可能的原因是,身體中缺乏某種特殊酵素,對某些食物無法代謝、消化,等這些食物在身體中累積至一定的份量後,因為身體的耐受到了某個臨界點,再也無法忍受時不適的症狀就出現了。食物不耐症與體質的遺傳、免疫系統受損、環境等都有相關,有些症狀也許和食物過敏類似,但是症狀通常都較食物過敏輕微。
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芳怡表示,食物不耐症和食物過敏可從三個方面來做區別:
『區別1 發生的時間不同』
過敏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有的甚至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立即出現症狀。食物不耐症則是數小時或是數天後才出現症狀,所以很多人會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區別2 發生的份量不同』
只需要一點點的份量就有可能引發過敏反應。但人體對食物不耐症則有很強的耐受力,也許對某些食物早就有耐受上的問題,但身體並不會有異樣,要等到這些食物累積到一定的份量才會產生反應,如果沒有累積到身體無法忍受的份量也可能不會出現症狀,例如有些人喝一整杯牛奶就會拉肚子,但是喝奶茶或是加了奶的咖啡卻沒問題,這是因為奶茶、拿鐵中的奶量不多,還在身體的耐受範圍內。
『區別3 發生的症狀嚴重性不同』
過敏會引起腸胃道、皮膚以及呼吸道的症狀,其中呼吸道的症狀若程度嚴重會引發呼吸道痙攣,進而導致休克反應,是有可能致命的;最近在美國就有一位12歲兒童因吃了含有微量花生的食物(食物與花生無關,可能在製做過程中參雜入一點點花生製品),發生嚴重過敏最後死亡的案例。
食物不耐症很少出現呼吸道的症狀,多數的症狀集中在腸胃道與皮膚,像是拉肚子、肚子脹、濕疹、皮膚紅疹,而且出現的症狀都屬輕微;除了腸胃道與皮膚,也會出現像是噁心、頭痛、倦怠等不易分辨的症狀。另外,蕁麻疹是過敏與食物不耐都有可能出現的症狀。
--------------------------------------------
『哪些食物容易使嬰幼兒出現食物不耐症?』
陳芳怡醫師指出,嬰幼兒食物不耐症的第一名應該就是乳糖不耐症。剛出生到四個月大左右的新生兒,因為腸胃道發展尚未成熟以及先天體質的緣故,容易出現乳糖不耐症的問題,此問題是人體缺乏乳糖酶的消化酵素,也就是人體無法充分消化奶類製品中的乳糖,因此會引起腹瀉、腹脹、腸絞痛等症狀。狀況不嚴重者,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腸胃道發展成熟後就不會再出現症狀。
帶殼的海鮮像是螃蟹、蝦子以及蛋中的蛋白也容易讓嬰幼兒出現食物不耐或是過敏,建議在一歲之前都不要讓寶寶吃這些食物。有些寶寶也會對麩質食物出現食物不耐,這是免疫系統對來自於小麥或穀類中的麩質產生異常反應的現象,麩質食品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通常是在添加副食品時會遇到。
雖然較少寶寶對魚類產生不耐受性,但有些研究也指出,某些魚類像是鯖魚、鮪魚、金槍魚等因含有一些組織胺的物質,的確有些人在食後會出現食物不耐的症狀;乳酪也是一種含有組織胺的食物,也容易引發食物不耐。另外,食品添加劑、防腐劑、色素、味精等也被證實會引發食物不耐症,當幼兒開始接觸更多樣食物的時候家長必須注意這些食品添加劑的問題,避免讓幼兒攝取過多。
『出現食物不耐症的徵兆』
食物不耐症是有些徵兆可以辨認,例如乳糖不耐症,如果寶寶經常出現脹氣、腸絞痛或是一喝牛奶就拉肚子,拉出水稀的大便,這些都是徵兆。但是每個寶寶出現徵兆的嚴重度都不同,陳芳怡醫師建議家長先觀察寶寶的狀況再決定處置的方式。
比如說家長發現寶寶肚子鼓鼓的、半夜哭鬧就可能是脹氣,發生輕微的脹氣時,家長可以幫寶寶做腹部熱敷或是按摩,也可將奶製品泡得稀一點,再看看狀況有無改善,這種輕微的脹氣一般到寶寶三、四個月大以上就會逐漸好轉;若是脹氣問題一直存在,也可考慮讓寶寶改喝防脹氣配方奶。
嚴重的脹氣會造成腸絞痛,徵兆包括寶寶嚴重的哭鬧、躁動、厭奶、甚至嘔吐,出現嚴重的腸絞痛也必須立刻帶給醫師診治,否則寶寶會相當不舒服;腸絞痛也與脹氣一樣好發在三、四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就會好轉。
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的狀況則要看寶寶拉肚子的嚴重程度來決定處理方式,因為食物不耐症是可以經由訓練讓食物不耐的症狀好轉,所以若是寶寶只是輕微的拉肚子,這時家長可先將奶泡得稀一點讓寶寶試試,如果稀一點的奶喝了一陣子之後拉肚子的狀況改善了,就可以慢慢再增加一點牛奶的濃度,一般來說,等到寶寶漸漸適應後就不會再拉肚子了。
如果奶泡稀一點仍然還是拉肚子,可以改喝無乳糖配方的奶粉,若寶寶喝了無乳糖配方的奶就不再拉肚子,就可以讓寶寶持續喝一段時間,等寶寶完全好了,可以再慢慢換回一般的配方奶。但若寶寶一換回一般的配方奶就馬上拉肚子,就表示寶寶乳糖不耐的狀況嚴重,應該避開一般乳製品,等到漸漸長大後可以用豆漿、豆奶來替代牛奶。其實母奶中也含有乳醣,只不過母奶本身有天然的比菲德氏菌,所以喝母奶的寶寶較少出現乳糖不耐症。
『食物不耐症的日常照護』
寶寶漸漸長大,大約在寶寶四個月大左右就開始進入添加副食品階段,這個階段寶寶要接觸多元的食物來增加營養,但也因為會開始給寶寶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對每種食物的耐受性也不同,在不清楚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發生食物不耐的狀況下,添加副食品是有方法的,原則上在剛開始接觸副食品時,可以讓寶寶吃米精,至於市面上多樣的麥精有可能引發麩質不耐,可以不選用,或是選用無麩質的麥精。
建議一歲以前的主食以米、蔬菜、肉、魚、水煮蛋的蛋黃為主,可以一天給一個種類的食物來測試,而不要多種食物混合,這樣一次給一種食物,才能確認寶寶對這種食物是否會出現不耐症狀。
當寶寶吃到某種食物引發皮膚出現疹子時,要看疹子的嚴重性,如果只是發出一點點疹子,可以將這類食物停吃幾天,之後再少量給,並同時觀察孩子的身體反應。如果食物量少後寶寶就沒有症狀,就表示這樣食物還是可以吃,只是不能一次吃過多的量;當然,如果孩子吃到某種食物就症狀嚴重,就要避免再吃到這樣食物。
在添加副食品時,慢慢會加入各式各樣的粥類。有些寶寶對於帶殼海鮮像是螃蟹、蝦子、蚌類會產生不適反應,也有些則是對魚肉發生不良反應,不過這些都是要寶寶吃過之後看反應才會知道;並不是每一種帶殼海鮮或是魚類都會引發食物不耐,有時可能是食材不新鮮所引起,跟食材本身沒有關係,所以如果要煮海鮮粥給寶寶吃,也最好一次只放一種海鮮,這樣比較能確認到底對哪種食物產生食物不耐症。
『食物不耐症的檢驗、治療與預防』
食物不耐症發生的原因很複雜,而且很多症狀都屬輕微且經常性的出現,常讓人弄不清到底是因為食物、氣候、環境或是其他因素所造成。況且,食物不耐症可能是日積月累、累積到一定的份量才出現症狀。由於食物不耐症出現的症狀大多不嚴重,也沒有致命的危險,所以醫院並未針對食物不耐症開設檢驗項目。
不過,陳芳怡醫師表示,由於國內過敏人數居高不下,醫院有針對過敏患者提供過敏物質的血液檢查,檢查的項目中也有包含多種食物,如果想要知道寶寶有可能對什麼樣的食物過敏,是可以做這項檢查;這項檢查若是寶寶過敏指數偏高的有健保給付,但若過敏指數不夠高就得自費(約1000~2000元)檢查。
除了醫院的檢查之外,也有生技公司專門提供食物方面的檢查,抽血5c.c.,就可以檢驗蛋白、蛋黃、牛奶、螃蟹、蝦子、花生、大豆、小麥、鮭魚、鱈魚、起司、奇異果、羊奶、番茄、胡蘿蔔、馬鈴薯這些種類的食物是否會引起身體不適。如果檢測出對某些食物有不適反應,可以先少量食用這些食物看看身體的反應狀況,狀況輕微者,食物就可少量食用,訓練身體對這種食物的耐受性,但若狀況嚴重則應避免吃到這些食物。
抽血檢查可以大概了解身體對那些食物不耐,但也有像是慢性蕁麻疹即便抽血檢查也查不出原因。陳芳怡醫師指出,在醫院看過不少不明原因蕁麻疹的嬰幼兒,這些患者每隔一段時間四肢軀幹或是全身皮膚會突然冒出許多一塊塊粉紅色劇癢且類似蚊蟲咬傷的疹子。
誘發蕁麻疹的物質很多,食物、天氣變化、病毒、藥物等都有可能,有的寶寶做了血液檢查後並未發現有哪樣食物過敏但仍每隔幾天就會出現蕁麻疹的症狀,這就是不明原因的慢性蕁麻疹。
這種狀況需要給醫師診治,醫師會開一種穩定免疫系統的藥物來改善患者體質,大概吃2、3個月患者狀況較穩定後可停吃一陣子再觀察。
要減少食物引起的食物不耐症,陳芳怡醫師建議,要吃新鮮、安全的食物而且食物要多樣性,不要只經常吃某幾種食物,如果吃到某種食物引起輕微的腸胃不適或起點小疹子,可以少量再試吃幾次來測試;但若吃到某種食物引起嚴重眼睛、臉部腫脹或呼吸困難,就要完全避免再吃到這類食物。
陳芳怡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前臺北國泰醫院小兒科總醫師、前臺北國泰醫院小兒神經科研究員、臺中榮總小兒神經科研究員、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神經科醫師
現職: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媽咪寶貝】2013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