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巡禮~法國羅亞爾河畔的豪宅區。
版主鄉下家位在法國中央省Cher縣,主因是流經這邊的一條羅亞爾河支流叫「雪河 Cher」,如果你要直翻叫這裡「雪兒縣」我也不反對😅,就是跟美國名歌手同名,這條雪河最後會流過名聞遐邇如跨橋般的雪儂梭城堡正下方再入注主流。
「Cher」這字法文意思也可以翻成「親愛的」,就像英文的「Dear」一樣,「親愛的朋友」、「親愛的某某某」都可用這詞,另外「Cher」也可以翻成「高級、昂貴的」,像我常掛嘴邊的「這太貴了! C’est trop cher!」就是這形容詞😅。
雖名為「昂貴的」,但這邊地價除非是酒莊區,其實跟巴黎、蔚藍海岸相比是一點也名不符實的,法國土地面積是日本兩倍大,人口卻只有二分之一,在地大人少的狀況下,一般非觀光名城外省鄉下農鎮的房價對地狹人稠從小被嚇大的亞洲經貿小資男女來說,每個物件都是佛心❤️動價。
小鎮這邊也有「都會豪宅區」,多集中在羅亞爾河畔,每個物件兩三百坪大的後庭走一走,不知不覺就可散步到像湖般的羅亞爾河畔了...,這些河畔豪宅換算一下台幣值,大概等同於彰化縣員林、北斗鎮三、四十坪新建案的透天厝。
PS: 來羅亞爾河畔健身散步、發現這些美麗的豪宅都有人住,但他們的庭院深深一片綠,除了看到一戶人家有一大株正盛開的櫻樹外,其餘都沒種什麼花,好單調可惜呀~為何不趁封城時種種鬱金香?!
「人家大概有別種類型的生活樂趣吧?!有錢人想得總是跟我們不一樣😅。」
反倒是Cher鎮裡溫馨小農宅都花花草草,滿庭芳。
幣值換算英文 在 廚師漢克 - Hank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豬肉該熟不該熟?!」
——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豬肉
豬肉到底可不可以吃半生熟呢(七分熟)?
按照慣例,上網查了下資料
中文能找到的資料,普遍都在說生食豬肉相當危險,因為生豬肉裡頭常含在「豬旋毛蟲」這種寄生蟲,主要寄生在豬隻、老鼠與人類等哺乳類體內
在幼蟲時期,這些蟲會待在你的腸子裡,在感染初期,你會有腹瀉等腸胃不適的併發症狀產生
約一週後等蟲蟲長大了,便會爬啊爬的跑到你的肌肉組織裡,所以這時,宿主通常會感到肌肉痠痛與無力,發燒與頭痛也是其病發症狀
而少數嚴重者會有併發心肌炎、腦炎的情況,極少數導致死亡
看到以上那麼嚴重的症狀,說實在的,要是我肯定也很害怕不敢吃沒熟的豬肉啊!
往下繼續查資料後,發現台灣食安中心給的關於生食豬肉的建議
__
食安中心:進食豬肉安全守則
1. 豬肉必須徹底煮熟才可食用,中心部分須在攝氏75度或以上持續烹煮至少15秒。
2. 如豬肉在烹煮後仍有粉紅色肉汁流出或豬肉中心部分呈紅色,便應再行烹煮,直至熟透。
基本上咧,就是告訴你煮豬肉的方式就是把豬肉丟進去煮,然後忘了他,熟了,才是正解,能活著是比好不好吃重要的!
——
接連看了不少中文資料後發現,很多文章都很雷同,且都很明顯地互相抄來抄去的,缺乏更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看多了大多都在說豬肉超危險的啦,最好多吃蔬菜什麼的
挺有趣的,感覺都是擔心兒子受感染的媽媽會寫出來的文章
BUT
好加在我求學時期混歸混,英文倒是學得嚇嚇叫
於是改用英文查了以下這句
Is it safe to eat medium pork?
跳出來的資料就很有趣了
一些美國的網站文章提到,所謂的豬肉寄生蟲感染的問題,是在約1930-1950年代被政府重視的議題,那時美國每年平均約發生400起人類感染旋毛蟲病的案例
而到了20世紀的現在,這數字已降低到每年約10起
英文顯示的資料大部分都會跟你提到生食豬肉的危險,大概佔1/10的篇章
之後就會開始提到現在為何豬肉可以吃半生熟(七分熟)的原因以及相關機構做的實驗研究與認證
很少提到吃生豬肉會死啊什麼的(笑
不信你去google搜尋打「旋毛蟲病 死亡案例 人數」
你幾乎找不到確切的資料或新聞,有提到關於因為旋毛蟲病而死亡的
妙吧?!
但這種刻板印象,的確難以改變
某大一部分的台灣人們還是認為,豬肉一定要吃全熟的吧!!?
——
我們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這件事
這世界上,不吃豬肉出名的人是誰?
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們,我們稱做「穆斯林」
但你知道或了解,他們為何不吃豬肉嗎?
穆斯林們心中聖書「可蘭經」裡明文禁止他們吃豬肉
其實,不吃豬肉也不只是可蘭的專利,其實綜觀過去五千年來,豬肉的名聲一直都不是很好,各大宗教與文化其實都不喜歡豬且要大家不要吃豬肉
整理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樣貌醜陋、懶散、愚笨且性貪婪,看我們罵人就知道了,「豬」是常常當作罵一個人的代名詞
2. 骯髒,且生活環境欠佳,各種泥濘與蚊蟲相伴,吃相難看且什麼都吃
3. 亂倫交配,豬在發情期時,是會對生出他的母親進行交配的,光這一點就可以讓各大宗教撻伐死豬這傢伙了
4. 再來我們明代的醫聖,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也曾在他書中提到
『豬,吃不擇食,臥不擇埠,目不觀天,行如病夫。 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醜陋,一切動物莫劣於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
又說:「南豬味厚,其毒尤甚。」意思就是說南方的豬超毒的啦!所以,這自然會使人們聯想到在其它地方的豬也是有毒的!
從以上幾點來看,我們來想想,200多年前,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的中國南方地區,他們在殺了豬之後,會是怎麼樣的狀況
蚊蟲蒼蠅到處飛,攝氏30幾度的酷暑下,豬肉不知道在這樣情況擺了幾個小時
且豬隻來源也搞不清楚,豬隻吃什麼,有沒有生病,是如何被屠宰的,屠宰後的狀況如何,這些細節,其實我們一概不知
再加上很重要的一件事!
「冰箱的發明」
冰箱,是在1834年由一個叫做雅可比·帕金斯的美國人,他發現了冷卻效應對於食物的保存是有幫助的,所以間接導致了之後一個蘇格蘭人在1862年做出了第一台冰箱
但你想想,就好比萊特兄弟做出的第一台飛機,如果你當時被邀請去試乘,你會去嗎?(笑
當然會很客氣地回答說
「哦 it’s ok 林杯先look一下就好!你們慢走啊!」
「記得回home吃dinner喔!」之類的幹話(笑
你不難想像當時第一台冰箱的樣子,肯定是又大又怪又不適合家庭使用的吧!
爾後呢,在1879年一個厲害的德國工程師做出了第一台「家用型」冰箱
同理,好比台灣進口的第一批汽車一樣,你覺得會是一台好開且一般家庭負擔的起的車嗎?
當然不可能
所以,一直到約1920年代,冰箱才開始在美國「普及化」
普及化這過程,我猜,少說也得個十年吧?!
而且這是美國啊,強大的美國啊!
你能想像第三世界國家的冰箱「普及化」時間嗎?
——
到現在2020年,冰箱不過普及100年而已
但冰箱的確是個偉大的發明啊,冰箱所衍生出的一系列科技與發明
直接的影響現在餐飲業的催生以及發展!
也可以說是你現在能吃到很多不同食物的最大原因呢!
拿鮪魚來舉例,在江戶時代時期,當時鮪魚的呈現方式是吃所謂的赤肉,且用醬油重重地醃製,為了去除且掩蓋鮪魚濃厚的魚腥味
日本的《古今料理集》記載,「鮪魚,賤魚也,不供品嘗。」
鮪魚,洄游魚類,跟一般魚一樣,得從鰓過濾海水獲得氧氣,但悲哀的是,鮪魚跟鯊魚一樣,無法自動控制他們的鰓
所以他們從出生到死亡,都不能停下來的一直游動,尤其是鮪魚,他們游動的速度相當快,平均時速達60-80公里之快
搞清楚這原由後,你就能想像當時日本漁夫捕到鮪魚後的窘境,高速游動下的鮪魚體溫是極高的,且魚肉含血量極高的鮪魚,在死亡後,如果無法迅速降溫,其肉體內富含的大量氨基酸將加速魚肉的快速腐化與酸化
所以也導致鮪魚在當時是種沒人愛吃的魚種,更別說現在大家愛死的鮪魚肚,根本是最容易腐敗的部位
根據小川顯道的著作《塵塚談》記載,享保19年間(1734年)的大條鮪魚半條帶頭附骨,224文,根據當時的米價與貨幣值換算,約莫是現在的5000日圓
5000日圓,買半條大鮪魚啊⋯⋯300年前的日本隨便補都是幾百公斤的鮪魚吧(笑
到現在2020年,東京豐洲市場舉辦的第一場鮪魚開標會,第一隻鮪魚(276公斤)以1.9億日圓(約新台幣5400萬)的價格標出⋯(一公斤約20萬新台幣)
這一切的一切,都歸功於冰箱以及相關冷藏與冷鏈系統的產生啊!
#真是太謝謝冰箱了
——
欸耨,回到豬肉
講了那麼多,豬肉到底能不能吃七分熟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也不可以,端看你豬肉取得的來源而定
如果你現在是在環境較艱困的第三世界國家,那當然,吃七分熟豬肉是絕對很危險的一件事,不要做!!!
但國內現在自產豬品牌逐漸做了起來,各家大廠都很願意公開且透明化他們的養豬流程,且提供完整的生產履歷與各種機構的認證,加上台灣現在冷鏈系統與屠宰規章與條例逐漸完整化,其實很多豬待的環境都不如你想像的那邊骯髒
某些豬,如品牌豬,其實都養在每天會有人幫他洗澡,幫他洗地,餵食的飼料也都會挑選過,經過高溫處理,以免有任何寄生蟲的感染,且在屠宰時全程保持在無菌且低溫的狀態
那麼這些豬肉,我個人是很願意拿來做七分熟食用的
(養在乾淨的環境,所以幾乎不會出現寄生蟲,且吃的飼料也乾淨,屠宰的時候低溫且無菌,怎麼想都很尊榮啊!)
像是柔軟卻低脂的豬腰內肉,煮至全熟其實就會乾澀且難以咀嚼
經過簡單的鹽糖水醃製半天後,去除多餘且不必要的血水後,不管是拿來煎拿來烤還是拿來炸,我都是會將這塊豬肉的中心溫度烹調到約攝氏62度的狀態(也就是七分熟)
之後靜置1-3分鐘,讓中心溫度達到攝氏65度
這樣狀態下的豬肉一切開,肉色粉嫩,且流出透明略帶粉色的肉汁,一口咬下,柔軟多汁,絕對是吃豬肉的一大體驗!
講了那麼多,現在國內慢慢開始有能體驗到七分熟豬排的店家,一些日本來的炸豬排品牌店,提供伊比利豬的店家與餐廳
對於豬肉口感與肉汁體驗有興趣的你,不訪找時間做點資料後,挑戰自己一下
(特別強調,本粉絲團沒有在打廣告,或是慫恿你們去吃生食豬肉,若吃了之後有問題不要來怪我嘿!自己做的決定要自己承擔喔!)
以上,是我關於豬肉是否可吃七分熟的⋯簡短分享(顆顆
感謝你們花時間觀看,我們下次再見 <3
#廚師漢克
#七分熟豬肉
#豬肉的安全性
——
發摟我的IG看更多廚師故事
rockhankroll
幣值換算英文 在 貝琪梨 旅行藝創空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久違了!囉唆的詳細旅行資訊文....
預告:非洲遊樂園 馬達加斯加 X 盧安達 X 烏干達
生態旅行講座
5/28(六) 下午 台北旬印咖啡
主講:芋頭 X 貝琪梨
(須事先報名,報名網站近期公佈~)
[盧安達、烏干達旅行二三事]
線上圖文版
http://0rz.tw/3l07B
旅行期間:2016/03/24~04/07
美金:台幣 = USD:NTD = 1:32.8
美金:盧幣 = USD:RWF = 1:785
美金:烏幣 = USD:UGX = 1:3344
盧安達貨幣單位為盧安達法朗 Rwandan Franc(縮寫為RWF),從盧安達法朗快速換算成台幣,將當地金額 × 0.04即約莫等於台幣金額。
烏干達貨幣單位是烏干達先令 Ugandan Shilling(縮寫為UGX),從烏干達先令快速換算成台幣,將當地金額 ÷100大約等於台幣金額。
原本這段期間打算前往阿拉斯加追極光,不過阿拉斯加極光團公佈太過倉促導致報名人數不足而流團,便錯過了我人生第一次帶團也可能是唯一的機會,隨著日子接近,極光預測值在三月底不如預期地高,在出發前十天臨時決定放棄走極光行程,改規劃前往盧安達和烏干達走非洲火山雨林大猩猩健行生態行程。
台灣關於盧安達和烏干達的旅行資訊算是很稀少,會一趟旅行中排各式各樣的健行逼死自己的瘋狂旅人更少,很開心活著回來跟大家分享。
盧安達和烏干達的國內治安狀況很安全,不是大家所想像的戰亂,尤其盧安達,歷經過1994年的境內種族大屠殺,整個國家相當法治,路上人們騎機車都會戴安全帽,我覺得比台灣中南部民眾戴安全帽的比例高,一過邊境進入烏干達,立馬發現烏干達人騎機車都不戴安全帽,整個旅程跑遍烏干達西南部到首都坎帕拉,只看過兩個騎士戴安全帽。
不過貝琪梨這次盧安達和烏干達的旅行,是透過網路由烏干達的一家旅行社所安排,這家旅行社安排的行程、旅館都很好,但是不巧安排了一位和他們有簽約合作的自由司機導遊(free-lance driver guide,意思是非專屬於他們公司的司機導遊),這位天兵導遊其實在烏干達數個國家公園的導覽資歷算是相當資深,但是對於跑點的帶團經驗方面,貝琪梨認為他完全不合格,導致這趟旅行心境上一直在幸福天堂與怒火地獄之間徘徊。貝琪梨強烈建議,盧安達境內的旅遊找盧安達的旅行社,烏干達部分則找烏干達的旅行社比較妥當。
一、氣候:
這次主要前往盧安達和烏干達的目的,就是前往位於剛果、盧安達和烏干達三國交界的火山群高山大猩猩(Gorilla)保育區健行,與野生的高山大猩猩近距離接觸。盧安達在遼闊的非洲實屬小國,土地面積僅為台灣的0.7倍,全國境內海拔在一千到四千五百公尺之間,高低起伏,幾乎沒有平坦的地區,故有「千丘之國」(A country of thousands of hills)的稱號,也因此盧安達的氣候為熱帶高地氣候,無四季之分,僅分為乾季和雨季,境內西北部為火山雨林氣候,西南部為高地雨林氣候。
三到五月是長雨季,尤其四月是高峰,降雨量可多達一百五十五毫米,沒錯,貝琪梨就是選擇在長雨季高峰的時節,義無反顧地前往非洲火山原始雨林健行。六月到九月中是長乾季,十月到一十月是短雨季,十二月到二月是短乾季,一般而言,旅客大多喜愛選擇乾季前往,雖然雨林的氣候終年都是隨時可能會有變化,不過乾季下雨的機會少很多,原始雨林裡健行若是遇到下雨,除了拍照的光線較差、要防護相機以免淋雨,途中的路會變的非常泥濘,著實折騰與消耗體力。
然而雨季前往的好處是,雨季期間動物的食物來源豐沛,動物較為活躍,而且高山上的氣溫較低,因此大猩猩家族比較會在相對低海拔的區域活動與覓食,也就是遊客比較容易不需要健行較遠的路線便能找到大猩猩家族。也因為雨季為非旺季,此時境內旅館的預定相當容易,價格也較低,但是大猩猩健行的火山國家日門票倒是終年不二價Orz。
至於烏干達土地面積為台灣的6.6倍,地幅相對盧安達廣闊許多,境內的地形與氣候變異較多,境內平均海拔一千到一千兩百公尺,大體來說是個多湖的高原,西邊與剛果邊界有非洲第三高山史坦利山(Mount Stanley 海拔5109公尺),東南邊有非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且烏干達南半部為赤道線所劃過,所以國境一小部分位在南半球,大部份位在北半球。
講了許多關於盧安達和烏干達的地理事實,對於實際要前往旅遊的人,可能還是知道我三月下旬第一天抵達盧安達首都卡加利(Kigali)氣溫是攝氏31度比較實在,西南部紐格威森林國家公園(Nyungwe Forest National Park)沒有下雨的晚上室內是29度,隔天下雨晚上室內就驟降到21度。 在靠近大猩猩健行的火山區,沒下雨的晚上室內16度,有下雨晚上室內13度,是個熱也熱到爆、冷也冷到爆,覺得不是大家想像的撒哈拉非洲樣貌。
二、簽證:
決定前往旅行的重要關卡就是簽證的辦理。盧安達簽證必須事先線上申請,單次簽費用是美金$30,烏干達持台灣護照可以申請落地簽,單次簽費用是美金$50,也可以事先線上申請,費用一樣是美金$50,而在2014年之後,盧安達、烏干達、肯亞三國為發展東非觀光,推出東非觀光簽證(East African Tourist Visa)一樣線上申請,費用為美金$100元,從哪一國入境,便從哪一國的簽證網站申請,譬如這次貝琪梨從盧安達入境,烏干達出境,便從盧安達的簽證網站申請。線上填寫申請表送出後,三天內會回應,若是申請核准,會另外收到一封核准簽證信,將信件內容列印出來,入境海關的時候出示,在海關櫃台繳交簽證費用,就可以換成正式的簽證。簽證費用可以線上事先付款,也可以入海關時再付美金現金,也可以當場刷卡!就這點而言,比台灣還進步!(令我想起前幾年入境約旦,簽證費要付約旦幣,試問剛到海關還沒入境的外國旅人身上怎麼會有約旦幣….囧)
盧安達簽證網站
https://www.migration.gov.rw/
烏干達簽證網站
http://gov.ug/content/requirements-entry-uganda
另外網路上也有查詢到盧安達、烏干達和剛果涵蓋三國的大猩猩行程旅行團,不過由於持台灣護照要申請剛果護照實在太麻煩,加上目前剛果境內局勢仍然不算穩定,於是作罷。
三、換匯與鈔票
盧安達首都為卡加利(Kigali),機場離市區不遠,車程大約十分鐘左右,換錢的話,市區會有許多換錢的地方,市區換匯較機場好。
盧安達遇到只跟當地Eco Bank合作的商店的話,刷卡就只能刷Visa卡,以防萬一還是建議出國信用卡Visa、Master各帶一張。
不管是在盧安達還是烏干達,以標價上的貨幣付款比較划算,例如博物館的紀念品店標價是盧安達幣,但其實店家也可以收美金,以美金付錢的匯率極差。盧安達或烏干達有一些高級旅館度假村的收費是以美金計價,如果反而想用當地幣付現,反而比較貴。最好一到當地身上就換當地的貨幣,但也要留美金現鈔,標什麼單位,就用什麼錢付,以免在這些擾人的換匯間,白花了很多錢,貝琪梨這趟大概在這些莫名其妙的換匯平白流失了三、四千塊台幣,一大部份是拜天兵司機導遊所賜。
盧安達 RWF5000(約台幣200元)的鈔票圖案是大猩猩Gorilla,烏干達UGX50000(約台幣500元)的鈔票圖案是大猩猩,如果想要留下來做紀念,記得有看到乾淨的新鈔趕快收起來,乾淨的鈔票可遇不可求。
四、插座
盧安達是雙圓孔,烏干達是英式三平孔(跟香港、馬來西亞、肯亞一樣。)
五、行車方向
盧安達是跟台灣一樣,靠右行駛,烏干達是跟英國一樣,靠左行駛。如果這兩國同時旅遊是同一家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必定會面臨到左駕的車開在右駕的馬路上,右駕的車開在左駕的道路上。
六、銀背猩猩健行
1.門票預訂、票價
盧安達的火山國家公園銀背猩猩健行門票,外國人是美金$750,沒有分淡旺季,終年不二價,如果你是擁有盧安達居留權的外國人($375)或是東非國家居留權的外國人($450),有比較便宜(要趁著去那裡當志工的時候趕快去)。另外如果不是透過旅行社預訂的話,要提早半年上網站預訂。
http://www.volcanoesnationalparkrwanda.com/trip-planner/gorilla-permits.html
Price of a Rwanda Gorilla Permit
Non Residents – $750, East African Residents – $450, East African Citizens – $300
Rwandan Residents – $375, Rwandan Citizens – 30,000 RWF
烏干達的布恩迪國家公園(Bwindi National Park),就是傳說中的難以穿越的國家公園(Impenetrable National Park)大猩猩健行入門票,外國人也是終年不二價,美金$500。
2.總部集合
盧安達火山國家公園裡,在2015年統計有十個已經習慣人類的大猩猩家族,貝琪梨出國前查到的資料說七個,不過顯然是舊的資料,每五年會重新計算這個火山區域大猩猩的數量,火山國家公園官方網站2015年的資料有十個大猩猩家族,每個家族每天限制一組人最多八名遊客可以健行前往追蹤大猩猩。大猩猩健行總部,六點多集合,所以每天早上莫約會有七、八十名的遊客在此集合,比較會行銷觀光的盧安達,蓋了一個很大的亭子,提供茶點、咖啡給遊客,並且有傳統歌舞表演,貝琪梨六點五十五抵達,亭子裡已經都是準備要健行的遊客了,而總部的幹部就是利用這段時間統整報名當天大猩猩健行的遊客名單,並且進行分配,將遊客分配到各組去,七點半左右分配完成,才各組帶開行前說明。七點四十,大家各自開車前往各組的健行登山口,貝琪梨這一組開到出發口是八點半。
烏干達難以穿越的國家公園大猩猩健行總部,便顯得簡樸許多,健行遊客總數也沒有盧安達那麼多,由於健行出發口距離較近,所以早上八點集合即可,八點會先概論性的行前說明,結束後等待分配組別,然後再各組行前說明。八點四十左右開車到健行出發口,車程大約十分鐘而已。
3.行前說明
盧安達大猩猩健行的工作人員穿藍色的制服,提供大家上面雕刻有黑猩猩的健行木杖,健行前的行前說明並不像烏干達會特別說明要攜帶食物,可能因為過去平均健行時間通常在午餐前結束,不過其實難以預期,有可能會到下午,最好身上還是要攜帶一些糧食,因為路程很消耗體力。盧安達的大猩猩健行,不會告訴你,萬一沒看到會怎麼做。(很有自信一定看得到?)
烏干達大猩猩健行工作人員穿綠色的制服,提供的木杖是較輕、造型簡約的木杖,行前說明會先告知,如果是有感冒或其他傳染性疾病(譬如疥瘡,過去曾經有例大猩猩家族被人類感染疥瘡),提早告知終止健行,可以退50% 的門票錢,如果出發後,體力不支,無法完成健行,便無法退錢。如果沒有找到大猩猩,也可以退錢50%或是隔天再來。
4.分配組別
分配組別,這是大猩猩健行不為大家所知的秘密!大猩猩是野生動物,所以每天都會覓食遷移,原則上分配時,如果有比較年長、體弱的健行參加者,總部的人會依據前一天各個大猩猩家族的位置,把年長者、體弱者分配到健行距離較短的組別去,但是每天都還是會變化,有可能前一天走了三個小時才找到的家族,隔一天移動到走一小時就找到的地方。(貝琪梨下次再去的話,一定要裝得很弱,拜託,請幫我分配在大猩猩距離近的組別….)
5.大猩猩健行時間
網路上聽說盧安達的大猩猩健行,平均來說是兩~三個小時,烏干達的大猩猩健行是五~六個小時。大體來說差不多,但是每次健行的經驗皆不可預期,(這跟極光很像,即便可以預測,但是還是要看運氣)。
出發前,貝琪梨詢問朋友美秀,她兩年前前往烏干達大猩猩健行,走了九個小時!(天都黑了吧?)今年一月份前往盧安達大猩猩健行,走了三個小時。因此推薦我選擇盧安達。
而貝琪梨本著實驗的精神,決定盧安達和烏干達的大猩猩健行都要親自體驗,於是同一趟旅程,兩邊都去。在盧安達走了兩個小時找到大猩猩家族,加上待在大猩猩家族旁邊的時間規定的一個小時,所以從出發到走回健行出發點來回是五個小時。
在烏干達的大猩猩健行,破天荒走了大約二十五分鐘,便找到大猩猩家族,來回僅約兩小時!十一點不到就回到健行總部,工作人員都大為吃驚。原本這是這趟旅程中眾多健行的最後一個,體力、肌力、精神力都快到極限,前一晚心理建設了許久,已經做好奮戰一整天的心理準備了,結果竟然很快就回來。
附帶一提,盧安達健行那天組員都是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烏干達健行那組有帶青少年的家庭,感覺健行時間長度,跟所分配的組別大有關係。話說,據說我原本被分配在另外一組,我的天兵司機導遊,雖然帶團很天兵,但是畢竟他在大猩猩健行的導覽很有資歷,他和他的前同事討論,研究前一天各大猩猩家族的所在位置,幫我改分配到我後來去的組別,結果很快就找到。貝琪梨在烏干達大猩猩健行不到十一點就結束行程回到總部那天,有一組下午三點半才回來,也就是他們來回走了六個半小時!
說起來輕鬆,但像是在盧安達健行的五個小時,是背著大相機,在海拔二千五百多公尺到二千七百多公尺之間不斷地上坡下坡,中途經過許多泥濘的地方,腳踩下去泥巴會下陷,要非常小心地平衡身體,腳從泥巴拉出來很費力氣,有一半的時間是走在看不出來是路的地方移動,尤其接近大猩猩的半個小時路程,這裡所謂的路,是前哨追蹤者(Tracker)拿開山刀一路劈出來的,所謂的路,在小組裡最後一名遊客踩踏過之後就消失,看不出來是路。好幾次看見開路的人往令人匪夷所思的茂密荊棘前進,心中吶喊「#@$^(消音),那真的能走嗎?」,然後某一次貝琪梨就踩在看似植被茂密的地方,旋即下陷過腰,身旁都是俗稱咬人貓的蕁麻,陷落的瞬間反射動作去抓旁邊的東西,兩手臂外側和雙掌都中標,刺麻不已,兩名挑夫合力把我拉上來,不一會的工夫,走在我後面的大個兒瑞典男生也在同一個地方陷落(內心OS不是我的問題,那真的不是人走的路)。
6.挑夫與小費
盧安達火山國家公園,挑夫的公訂價格是10美金,烏干達難以穿越國家公園的話,挑夫的公訂價格是15美金,不過建議如果身上有當地貨幣的話,最好用當地貨幣付款或給小費,因為後來發現,付美金給挑夫,他們會私下跟帶團導遊換錢換成當地幣值,匯率比去銀行換差一成左右,等於你付給挑夫,實際上他們只拿到九成,莫名其妙得利於帶團導遊們,沒付出什麼勞力就平白拿了一成的錢。
7.攝影與裝備
在找到大猩猩所在地之前,可能需要健行半個小時到三個小時不等,體力好的人建議可以相機接旅遊鏡或廣角鏡拍照,體力不佳的人,建議相機直接收起來請挑夫背,因為一直在走很難走的上下坡路,沿途很喘,也幾乎不太有機會停下來拍,也不太有什麼需要用到望遠鏡頭的東西可以拍攝。同時其中一隻手需要拿健行木杖,所以沿途拿小相機或是iphone邊走邊拍比較實際。抵達接近大猩猩的地點之後,通常會在距離大猩猩棲息地點五分鐘左右路程的不遠處,讓大夥卸下背包和木杖,可以這時候再準備相機即可,只是這個大夥卸下物品的地方,可能是地勢傾斜的植被上,大夥要錯身或是放東西動作都要小心,不然可能會陷落植物叢裡,挑夫(Porter)和持槍的巡守員(Ranger)就會在此休息等待遊客。大猩猩健行的國家公園導遊和開路的前哨員則繼續帶領大夥往前,大猩猩會出現的距離,可以很近,所以不需要望遠鏡頭!
木杖會令大猩猩想起過去人類攻擊他們的過往,因此在最後近距離接觸時,是不能攜帶的。詢問過國家公園導遊,是否最後接近的時候可以使用三腳架和單腳架,盧安達和烏干達的答案都是可以的。貝琪梨每次都有帶三腳架,不過最後都沒有使用,因為要拿著腳架在難以前進的濃密樹林裡上下坡移動很困難,有時則是遇到最後大猩猩所在的地方,根本沒有所謂的地板可以架腳架,最後只能手持,萬一遇到陰天或是濃密的樹林裡,光線不足,只能將ISO開高。
8.不可不知的大猩猩「適應人類計劃」(Habituation Program)
世界上大猩猩有兩種,一種是平地大猩猩(Lowland Gorilla),一種是高山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高山大猩猩又稱做銀背猩猩,因為成年公大猩猩背部的毛會轉白,通常一個家族只會有一隻具領導地位的銀背猩猩。高山大猩猩只存在非洲高山,近二、三十年才開始被保育在野外。全世界動物園裡所看到的大猩猩,都是平地大猩猩。
野生的大猩猩,生性溫馴害羞,正常來說,若是人類接近的話,就會離開遁入森林深處,為何健行遊客前往觀看大猩猩他們卻不會跑走呢?這是因為從九〇年代開始,透過「適應人類計劃」,讓大猩猩習慣人類的出現。實際上怎麼讓大猩猩習慣人類呢?起初是一組六個人,穿著綠色的衣服,不攜帶任何物品包括木棍、槍(簡直是冒著生命危險),每天找到目標的大猩猩家族後,待在大猩猩家族的附近數個小時,假裝在吃樹葉、植物,其他什麼事都不做,每天重複這樣的過程,長達二到三年,接近大猩猩的距離,由遠而近,直到大猩猩習慣人類出現在牠們都周圍。接著,嘗試將其中幾位成員改為科學家或是其他研究員(可能是白種人),就是所謂的仿冒健行(Mock trekking),成功了之後,這個習慣人類的大猩猩家族才會開放給觀光客健行追蹤。
在盧安達、烏干達、剛果這個火山區的大猩猩,過去曾經發生過原住民攻擊大猩猩的事件,因此大猩猩起初對人類是有攻擊性,尤其是黑人,據說一開始訓練大猩猩習慣人類時,大猩猩看見白人和黑人的反應不一樣。
不過起初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為了研究以及保育大猩猩,並非單純希望發展觀光,然而保育大猩猩需要經費,同時原本共同使用當地森林資源的住民被驅逐離開,到保育區的外圍生活,靠觀光收入來補償他們,增加他們願意配合保育大猩猩棲地的意願。
網路上查得到相關概略的說明,卻沒有這麼詳細,那為什麼貝琪梨會知道呢?因為我的天兵導遊竟然就是當年這個計劃裡的一員!
9.健行服裝
三、四月氣溫約12~24 度,健行一開始涼涼的,過沒多久發現一直在爬坡,很快就會飆汗,所以不要穿太多,但是高山雨林一旦下雨,氣溫會驟降,所以防雨的外套還是一定要帶。沿途泥濘,建議穿防水靴或是雨鞋,有小腿套防褲管髒很有用。薄手套、薄外套沒有硬性規定要帶,但是如果帶了,當你發現沿途都是咬人貓的時候,將會非常慶幸有帶。(貝琪梨就是沒帶手套Q_Q)
七、黑猩猩健行
黑猩猩是Chimpanzee,DNA與人類最接近的靈長類。
健行之前,貝琪梨以為看黑猩猩會和看大猩猩一樣,以為牠們也是在幾公尺內的平面距離裡緩慢移動,喔,不,結果是跟看狐猴差不多,他們在濃密的樹林裡呼嘯而過,在樹上休息通常也是距離人類一段距離的樹上,拍攝的話需要望遠鏡頭。除此之外,找到黑猩猩之前的過程則是大同小異,就是背著相機不斷在濃密森林裡上下坡,好不容易從前兩年嚴重貧血狀態恢復的貝琪梨,不小心大量訓練了心肺功能。
八、大猩猩以外的國家公園獵遊
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有會上樹的獅子、河馬、斑馬,Mburo國家公園有數量龐大高達十一萬匹的斑馬群,品種和普通斑馬(Common Zebra)不同。
九、明信片與郵寄
不管在盧安達或是烏干達,明信片在紀念品手工藝品店有販賣,但是樣式非常稀少,在各家店看來看去不超過十種,烏干達的明信片樣式選擇稍多一些大多二十種,而且很多明信片看起來古董級的鎮店之物,有泛黃的、有受潮又乾掉捲曲的、有積灰塵的,結賬的時候,老闆娘大媽還會用乾抹布把灰塵擦一擦再用報紙包起來,明信片上的照片解析度,看起來也是古董級的。
盧安達的明信片價格大約開價大約一張台幣六十塊錢,貝琪梨不是會殺價的人,買到價格約一張三十塊或一張四十塊,有特殊盧安達銀背猩猩家族血統圖的明信片,一張要價三美金,是的,將近台幣一百塊!
盧安達國際明信片的郵寄費用是RWF 500(約台幣21.5元),旅館老闆很老實弟告訴我,他們可以幫忙寄,一張收費一美金,如果自己去寄是RWF 500。
烏干達的明信片,如果是在博物館紀念品店或是四、五星旅館的紀念品店裡購買,定價一張UGX 2500(台幣約25元),但是如果是在一般各地手工藝品紀念品店,開價都一張五、六十塊台幣起跳,買很多張殺半天最後也只能殺到跟人家的定價一樣,而且還有灰塵或是泛黃 Orz…
烏干達寄國際明信片的費用是UGX 3400(約台幣34元)
貝琪梨決定下次去,在台灣事先印好明信片,從盧安達寄出,會比較划算!(話說離開烏干達三個多禮拜,明信片還沒收到。盧安達的明信片則是花了二十五天抵達。)
十、慎選導遊
天兵導遊有多天兵,由於貝琪梨的盧安達、烏干達行程是烏干達的旅行社所安排,導遊是烏干達人。令人翻白眼的事跡,讓貝琪梨在回國後寫了一封長達四千多words的英文抱怨信給當地旅行,族繁不及備載,總之旅行社「火了」天兵導遊,並且將我的投訴轉給烏干達國家導遊協會,旅行社主管請訴協會撤銷其導遊資格。
堅強的貝琪梨仍舊玩得很開心~😄
幣值換算英文 在 【跟著大衛美語一起學 換匯的英文怎麼說?】 一月底即將到來 ... 的推薦與評價
(例句)What is the exchange rate for NT dollars to British pounds? (請問新台幣兌英鎊的匯率是多少?) break 分開、分散 (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