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富:大馬華人與中國的距離 🇲🇾 🇨🇳】
「中國不好麽,跑去聽鬼佬的?」近年,針對台灣的統獨爭議到香港自由民主運動,以及每年六四的紀念等「中國」議題,都可在馬來西亞中文媒體的粉絲專頁上,看見因個別事件而引發的爭論。例如,針對2019年721香港元朗白衣人襲擊路人事件,當地中文媒體的社媒專頁上即出現反華勢力操控香港青年和打「漢奸」等留言,但仍有華人傾向與同情台港的民主發展,試圖抗衡中國模式的論述。這當中的背景與脈絡為何?
.
目前,擁有約7百萬人的大馬華人社群內部相當異質,譬如家庭用語(華語、英語等)、階級、宗教和性別等差別,對於中國的態度和理解也很複雜多樣,涉及情感、心理與現實利益等元素。因此,若將所有人都歸類為「挺中(共)」和「抗中(共)」,或將年長者皆視為「挺中(共)」,年輕人皆視為「抗中(共)」,這類二元對立的分類,都是簡化了華人社群內的異質性與複雜性。
.
事實上,無論抗中或挺中,這背後皆牽扯了遠近因素,包括英殖民下分而治之的社會、早期「中國」僑務政策在星馬地區與華僑社會的聯繫、馬來西亞獨立後的族群政策,以及中國模式近年來的影響等等,這一切皆對華人社群的國家和身分認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關鍵也在於處於這樣的背景脈絡之下,這將如何影響大馬華人想像與看待「中國」?
.
#中國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華人 #挺中 #抗中 #華人 #族群 #民主 #香港 #台灣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年輕人 簡化 用語 在 林暮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方格子專欄 #隅世界】這段時間大大小小的媒體相繼離場,這是預料得到的結果,但並不是結局。不是說真相的傳播不重要,而是在有限的空間需要更重視文化的延續。
⠀⠀⠀⠀⠀⠀⠀⠀⠀
最近有媒體翻出中共的大數據,資料顯示港人極度抗拒普通話滲透。曾幾何時,比如零八奧運的時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提高,但是否真的認為香港人等同中國人呢?其實甚至是「愛國人士」亦對香港人身份有根深蒂固的認知。舉例而言,觀察簡體字與正體中文的使用就可以發現港人甚少全文盡用簡化字。就算是馬來西亞華人也有部分使用正體中文,盡用簡化字之人固然是大陸地區民眾以及其養育之子女。
⠀⠀⠀⠀⠀⠀⠀⠀⠀
文化入侵是兵家必爭之地。遑論中共,英美日韓等地都正強力侵入各地本土文化。保育本土文化之前,必先保育本土語言及方言。
⠀⠀⠀⠀⠀⠀⠀⠀⠀
在台灣,國語與台語為主要語言,但是台語在年輕人群體中是否正在式微呢?再者客語、軍家話、泰雅語、西部及西北台灣南島語等語系均需要保育。在香港,港式廣東話地位無可取代,客家、蛋家、閩南話等方言則極速式微。城市發展同時,政府漠視文化保育,結果就會如香港一般,文化變得單一,產業亦變得單一,最後則不得不依靠鄰國「救濟」,換來更強力的文化入侵。
⠀⠀⠀⠀⠀⠀⠀⠀⠀
回到文化入侵的話題。文化入侵並不是指一般在電視台看韓劇、聽日本流行曲之類的事,而是改變日常生活的端倪。例子呢?很簡單就是我們常提起的「支語」,也有不少人忽略了的「支持本地製品」。這類入侵都是吞噬了原生的日常,而且弊多於利。
⠀⠀⠀⠀⠀⠀⠀⠀⠀
先說「支語」的問題,華文的好在於語文蘊含的意義,而某華文國的用語卻與此道背馳。修讀中華文學必先閱遍各朝、各代,各國的古詩文,又要理解各時代的書法與語言的不同,才能理解與解釋不同詩詞歌賦的含義。
⠀⠀⠀⠀⠀⠀⠀⠀⠀
再說支持本地製品,此處更想重點提出的是支持地域農產品、加工製品等。如果閣下有留意日本教育法的話,您或者會知道日本學校提倡校內設立食品工場(即廚房)並使用在地食材製作營養膳食。支持在地食材不但能夠令地域小農能夠讓持續發展,增加中小型商家的競爭力以避免企業獨大壟斷巿場,另外更能夠減輕運輸成本,不但環保而且能以較低價獲取更新鮮的食材。在工藝方面,相信近年各地都開始看見文化及工藝產業的重要,支持本地創作同時亦是支持自身軟實力的發展,以至在世界層面能與其他文化交流、抗衡其他地區的文化入侵。
⠀⠀⠀⠀⠀⠀⠀⠀⠀
在某些話題上,社交媒體的聲量並不會因為獨立發聲的媒體結束就減弱。社交媒體甚至社會都是獨立而連結着的群體,在網下的交流並不比網上的少。保持理性、批判思考、樂於討論,不要為自己設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媒體。
⠀⠀⠀⠀⠀⠀⠀⠀⠀
#林暮雪 Medium同步更新。
年輕人 簡化 用語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高歌自由蓋過「我的祖國」
吳衣/獨立電影工作者(雲縣虎尾)
台灣藝人參與中共「十一」晚會,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表示,身為公眾人物,享受了自由民主和健保資源,還跑到對岸去唱不適當的歌,國人自有公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名台灣藝人因參加中國十一晚會錄影獻歌,成為新聞話題。只見蘇院長接受媒體訪問時拉下臉義正嚴辭:「我們是自由民主的國家,有些人他享受我們的資源…,還跑到對岸去唱不適當的歌,國人自有公評」,緊接著又播出陸委會提醒國人的聲明,措辭就帶有警告的意味了,大意是:「勿淪統戰樣板!…若涉及兩岸相關規定,將依法查處」。
蘇院長曾為優秀的律師,當年替黨外辯護,對民主自由的輪廓,應該比經濟外交專業出身的政務官更理解:兩藝人為了她們演藝事業,去對岸央視獻唱兩首歌曲,那怕其中一首名為《我的祖國》,但仍在個人言論自由保障之列,無涉任何國家主權利益或安全的法律問題。如果這在台灣不必是律師也能以憲法保障基本人權推出的簡單邏輯,蘇院長怎像網民留言似的加入一些誘導用語呢?
有些媒體做球給院長展現抗中意志,安內攘外,自從民進黨執政以來,這樣替政府展現不示弱於中共統戰、武嚇的相同套路,總覺得如出一轍不斷上演。例如 : 海軍艦艇冬瓜檸檬總統溫馨篇、一支掃帚絕不投降決心篇、絕不買中國口罩國家隊信心篇、健康換尊嚴美豬進口一個可以讓台灣走出去的決定國際形象篇,一直到令民眾憂心不已的陳時中絕不買中國製疫苗放心篇,去中國化、反中、仇中,島內似乎在這些狹隘民族主義氛圍裡打轉了廿年,生於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甚至是吸收這樣的國家認同長大的,別告訴我如此的時代基調,中華民國還能存在下去。
正因為在這些理直氣壯的民主自由中,多少人認真想過:為此,其實我們反而失去了自由。一個高聲中華民國會遭致同儕暗自恥笑的自由、一種除了表述自己是台灣人外別無選擇的自由,多少對後代子孫有更具重要意義的歷史方向,葬送在這片高頌自由歌聲中被抹殺了。
全球化潮流下唯一無法改變的經濟宿命仍是經濟實力,無法否認的是戰略位置;只圖尊嚴立國的簡化思維,讓我們不務正業的整天驚慌著去細數我們還有幾個邦交國,去檢視有幾個不愛台灣的賣國徒,擔心著還有幾個商人或文化工作者又跑到對岸去唱《我的祖國》。然後到了選舉前,將這些無足輕重憂慮下的作為細數一遍,展示於大家眼前,激情之後年復一年,我們真正該發展的產業反而滯足不前,依然無法改變長期在對岸工作有五十萬人的事實,忽視他們的行為軌跡已經等同選擇了《我的祖國》那樣的立場主旋律,最挺你們留在台灣的年輕人,依然領著低薪無法獨立必須依偎在父母身邊,附和著你們教會他們的那一套民主自由。
然而一切並未移動而前行。占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與我們語言文字相通之最大市場與機會,仍在一海之隔的身邊;民主自由改變不了地形上的脣齒相依,戰略上一時平衡的軍事消耗,也削弱了國家發展資本。把廿年來為了虛無而耗的本錢,專心搞好任何一樣產業,我們的行政院長何須去回答或者配合演出,誰才是祖國這樣綜藝化的問題?光是忙於真正的民生大計,忙都忙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