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署長的智商,我的老天爺,怎會有這樣的人來當署長?公設比的高低,都在建商的良心,我家啥公設都有,公設比26%(十年前也不算低的),怎現在新案啥都沒有只有大廳,然後公設比就35%??
營建署抓的都不正確,枝微末節,應該要規定地下室停車位、車道、車道旁的空間等等,不能變成房屋的公設,這樣公設比才能降到合理值。
不然建商都在亂登記,尤其是如果你的平面停車位低於十坪,你全社區的公設比都被建商A走了。
【公設比之亂/上】哪裡虛坪最多?營建署抓出「管委會空間」作怪
聯合報 / 記者何醒邦
政府雖然開始打炒房,房市今年升溫已是不爭事實,進場買屋的不少民眾質疑,買到的房子坪數被灌水,立委高嘉瑜與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也一度為此在立法院舌戰「實坪制」,讓建案「公設比」過高問題再受關注。營建署開始研究如何減少虛坪,初步方向指出,最虛之處就是「管委會空間」,要「適度限縮」。
北市新建案 公設比突破35%門檻
據《住展》雜誌調查,今年台北市新建案平均公設比約35.3%、新北市約33.1%,雙創新高。因購屋族對公設的容忍值約是30至35%,北市等於直接突破35%「魔王關卡」這臨界點。
在內政部訂定的預售屋或成屋買賣契約書範本中,建物權狀上,就是登記主建物、附屬建物(陽台)、及共用部分。「公設比」則是業界慣用的用語,就是「共用部分(扣除車位面積)除以建物總坪數(共有部分+主建物+附屬建物)」。譬如一間總權狀坪數30坪房子,共有部分若10坪,公設比就是33.3%。為什麼公設比有的是28%、或33%,甚至高到50%?由於法律沒有規範,這一切都取決於建商的良心。
減少虛坪 花敬群:免計容積空間再檢討
花敬群說,如果是社區基本使用需求,及必要的消防避難空間,沒有理由說那是「虛坪」;某個空間「虛不虛」、多大空間才合理,要靠「免計容積」空間的再檢討,來減少虛坪。
「建築技術規則」中的免計容積項目,包括陽台、梯廳梯間、機電設備、逃生設施、停車空間等,其目的是鼓勵建商提供住家必要的設施,但同樣也讓建築物體積增加,因容積率代表建物的身材有多高或多胖,體積愈大的建築當然愈賣錢。
「管理委員會使用空間、機電設備空間、梯廳、停車空間是目前最需要檢討之處,又以管委會空間,是建商最容易作怪之處。」內政部營建署長吳欣修說,上述這些地方的總量都應「適度限縮」,但後續還會與建築師公會及地方政府討論。
建管官員說,管委會使用空間、機電設備空間、安全梯的梯間、緊急昇降機的機道、特別安全梯與緊急昇降機的排煙室,這5項雖不計入容積,但其面積的總和,也不得超過該基地容積的15%,「但後3項是整套的固定設備,建商也不會多做,不過既然都免計容積了,所以管委會、機電設備當然就要蓋好蓋滿,銷售空間才會更大,公設比就愈高。」
吳欣修說,管委會空間原本是社區開會、辦活動的辦公室,後來就被建商變成圖書室、健身房、KTV、遊戲室之類的,這類案例太多了,也是最常被檢舉濫用的;而機電設備空間,也會刻意做很大提高公設,但裡面通常只放小機器。
他指出,梯廳則是電梯到門口之處,面積上限是該層樓面積的10%,他看過一些豪宅,就把這類通道做得很浮誇、很滿;而增設獎勵停車位原本是好意提供公眾使用,結果卻加重住戶負擔公設比;而建商自行增設停車空間,得不計入容積,可是沒買車位的民眾,也要一起負擔公設。
張金鶚:應推建物、公設分離計價
房地產教授張金鶚表示,現在虛坪登記情況不合理,但完全實坪制也不合理,因為公設仍須花成本興建。他認為,政府要改革,除了完整揭露資訊,讓消費者判斷,也應推動建物、公設「分離計價」。而他根據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公設價格只有主建物價格的3成左右。
賴正鎰:是買房誘因 公設有其必要
商總理事長、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說,公設是建商吸引消費者買房的誘因之一,例如有建案標榜飯店式管理等,但公設會增加,是政府及業界對消防逃生的嚴格要求,這些設備都有必要存在;且管委會空間變成圖書室,也還是屬於全體住戶共有,官方顯然多慮了,也不甚瞭解市況。至於分離計價,他認為意義不大,買房還是看「總價」,「如果這邊少、那邊就會多啊!」
「根本無濟於事、劃錯重點!」房市作家SWAY指出,重點是建商亂挪用空間,例如車位公設為何能移到房屋的公設?應約束這種行為;且這些分配合不合理,要有一套檢視標準,官方不能任由建商濫灌虛坪,還裝死不管。
【公設比之亂/下】為何持續飆高?營建署說豪宅是肇因
營建署評估 將可逐步降至30%
近年公設比持續飆高,目前台北市新建案平均公設比約35.3%、新北市約33.1%,皆雙創新高。而其背後原因,營建署認為,應是大坪數豪宅帶動所致,但目前豪宅不好賣,紛紛改成小坪數,預估往後3年,公設比可望慢慢降回30%左右。
內政部營建署長吳欣修說,這兩年公設比確實飆高,直達32至35%,快超過一般人忍受範圍,但他調閱2016到2020年的新成屋使用執照統計資料,發現戶數成長了35%、達12.8萬戶,但每戶的平均樓地板面積約從178平方公尺(53坪)降到93平方公尺(28坪),降幅近5成。
他後來請同仁分析新成屋坪數由大改小的原因,「豪宅太大不好賣,結果都變更設計,改成中小坪數了。」
官方認為推案坪數轉小 將讓公設比下降
他舉例,他看到豪宅一樓大廳刻意做得很氣派浮誇,但lobby愈大,圖書館、KTV、三溫暖、交誼廳等休閒設施做得愈多,公設比就愈高;甚至連二樓以上的梯廳,為了彰顯氣勢,都做到法定面積的上限。
吳欣修說,目前住宅市場都規劃中小坪數產品,以此產品定位,應不會有太多浮誇公設,不然只會更難賣。例如每戶20、30坪的產品,公設還這麼高,消費者難以接受,所以他估計往後3年,公設比應該會慢慢降下來到30%左右。
專家不認同:公設比難回頭 要靠法規限制
但房市作家SWAY對吳欣修的說法不以為然,他認為,豪宅之所以公設比高,是因豪宅有許多不同的設備、公設的面積也多,但就算改成小坪數產品,不代表公設比就會變少;且近5年房市走空頭,坪數下修的不只有豪宅,市場上每家建商都推小坪數建案,「同樣有氣派大廳。但公設比沒有比較少,」他認為制訂合理分配公設比、不任由建商濫灌虛坪的法規,才是正辦。
對於公設比攀高,SWAY指出,消費者可注意「這設施有無必要」。因建商為讓消費者覺得建案很高貴,就做一些毫無尺度的公設,如超大的圖書館與交誼廳等,進而拉高公設比與房價。
建商在地下車位動手腳 公設比更增
建商也會在空地上增加假山假水庭園造景,來增加居住空間的舒適度,但消費者的負擔自然會增加。還有麻將間、撞球場、三溫暖泡澡池,最終都可能因使用次數少、疏於清潔保養而作廢。
SWAY指出特別提醒,地下室車位是最容易動手腳之處,有的建商會擅自挪用地下室機車格,當成湯屋或健身房,最終被檢舉而拆除。而建商把地下室車位的面積設定愈少時,地下室其他部分,分攤做為全體共有公設的面積就會愈大,公設比也因此增加。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1/5100030?from=vipudn_main2_cate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1/5099150?from=vipudn_newest_index
庭園設計案例 在 凌宗湧 Alfie Lin 花藝生活美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共同為了下一個合作案場刊
石上純也~今天的設計合夥人 和我們簡報分享案例谷之教堂將於2021年完工,一折一卷,插在山谷中的巨大力量。
2018年於日本栃木縣落成的「藝術生態植物園/水庭」,展中介紹到,經過了長達五年的反覆勘察、思考及建模,石上純也將旁邊因開發而將被砍伐的樹木全部移植至庭園中,又將旁邊的小河引入庭園內的小池子。
去森林吧!
石上純也~認為,當下的建築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遮蔽物,而是組成世界這個巨大空間的各色各樣的「風景」。
因此他藉助對環境、自然與尺度的把握,將建築轉變為全新的風景,從而發現全新的世界,比如荷蘭迷宮公園遊客中心項目位處於一個始於19世紀的古蹟公園,石上純也沒有試圖改變既有環境,而是沿著已存的三條彼此交叉的散步小徑,創作了一座人字形的走廊建築。
庭園設計案例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人堂
搬家的人生
李清志
去年萬聖節,台北市天母、信義區都有熱鬧變裝應景活動同樂。圖/北市府提供
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非常喜歡搬家,他曾經說:「有個叫做寺町百庵的人,一生搬了一百次家,我也要效法他搬個一百次。」北齋到了七十五歲時,發現自己才搬了五十六次,之後就卯起勁來搬家,直到他過世為止,總共搬家搬了九十三次,雖然沒有達到目標,但是也真夠讓人吃驚的了!
中國歷史中,「孟母三遷」算是比較有名的搬家案例,孟母搬家是為了教育問題,有點像是現代社會為了明星學區搬家的作法,不過比起北齋的搬家次數,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人們逐水草而居,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工作機會而搬家,是人之常情,不過不能否認的是,生活成長的環境,的確是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與性格塑造。
我從小搬過幾次家,每次都是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最早家住在師大附近的浦城街,平日小孩奔跑放風就在師大校園,周末父親則會帶我去牯嶺街舊書攤看書,在那個年代裡,牯嶺街可以找到許多一般書店找不到的外文書籍雜誌,甚至被禁的書籍等,可說是一個另類資訊供應中心,而我就在書堆中漫遊,看看漫畫或故事書,住在浦城街基本上就是一種文青養成的溫床。
後來父親到當時位於士林的台北美國學校任教,我們就搬到士林中正路的華僑新村居住,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搬家。華僑新村是一個封閉的社區,只有一個入口大門,竊賊如果進入這個社區,很難找到其他路線逃脫,因為社區四周都是圍牆環繞。
華僑新村的住戶背景都非常有趣,我家隔壁是海軍總司令家,出入都是隨從與侍衛官;對門大宅院則是經營萬金油的東南亞華僑,我們小孩子只有在棒球掉進他們家時,假借撿球的名義,進入大宅院見識一番。
每天下午我都喜歡站在中正路巷口,看著不遠處的北淡線列車通過平交道,看著列車上的乘客面容,想像著這些人到底是要往哪裡去?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那段看火車的日子,造就了日後的我成為一位鐵道迷,以及一位喜歡搭鐵道旅行的人。
人生第三次搬家,從士林搬到當時是美軍眷村的天母社區。住在天母等於是沉浸在美國文化中,周邊鄰居都是外國人,小朋友雖然不會說英文,卻也一起玩得開心。在天母過的是美國節日,一年當中,耶誕節、萬聖節及感恩節,都是社區重要的節日。每一家都有廣大的庭園,室內都有壁爐,耶誕節每家都會布置真實的耶誕樹,然後在壁爐上掛著裝禮物的襪子;萬聖節每一家則會準備糖果發放給前來搗蛋的小鬼們,我第一年裝扮成蝙蝠俠出去要糖果,要到的糖果一年都吃不完!或許是住在天母的關係,後來去美國留學,一點也沒有感受到所謂的文化衝擊。
出國離家之後,關於搬家就不再是父親的決定,而是自己的需求與判斷。
在不斷地搬家中,我想到舊約聖經中,「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人生,就是所謂「帳篷的人生」;他的人生是居無定所,常在移動搬家,對他而言,在世上的生活,並沒有真正的家,他盼望的是天上的家鄉,因為地上的家是短暫的,天上的家鄉才是永恆的;他不在乎短暫人生的享樂與安適,因為他追求的是永恆的價值。
我們在世上的年日短短幾個秋,終究會要回家,回到那永恆的天家!(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