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參與「2021年智慧地方治理研討會」 跨縣市、跨領域交流智慧治理經驗
今(8/30)日我與其邁市長受邀參加由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所舉辦的「2021年智慧地方治理研討會」,由陳其邁市長與臺東縣饒慶玲縣長分別就高雄市、臺東縣的城市智慧治理發展願景與實踐,兩位首長演講相當精彩!
在兩位首長發表演講後,我接續參與林建元理事長主持的「實踐城鄉智慧治理的永續發展策略」對談,與臺東縣王志輝副縣長、帆宣系統科技高新明董事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温琇玲教授及皇輝科技張智強執行長,以各自的智慧治理、永續發展經驗,提出許多觀察及建言。
陳市長於演講中提及,高雄此刻正經歷著城市的華麗轉身,傳統產業尋求轉型契機,更要營造高科技產業在高雄落地的創新環境;構築高雄成為一座前瞻的智慧城市,各項公共服務將在科技的助攻下,強化數位治理效能,並融入永續發展的精神於其中。
高雄正張開雙臂,擁抱著願意帶著創業精神與商業活力的企業進駐高雄,陳其邁市長表達了這樣的企圖心與熱忱,在中央5年110億的注資下,將是進軍國際市場的根據地與省力跳板,智慧城市更是公私協力的最佳題材,高雄市政府會竭盡全力滿足企業需求,充當企業的最佳夥伴。
高雄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策略目標,是以“人”為本,期望能為高雄市民提供一個「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均衡發展的宜居環境」,具體落實於以下四大面向:
(一)防疫同時,兼顧民生需求:經發局與LINE合作推出「#高雄好家載」,動動手指,美食、蔬果及家庭用品送到家。
(二)保障市民生命安全:透過智慧監控把關,無論是石化管線氣體外漏、工業區空污、即早預警土石流及淹水範圍,甚至是降低輕軌路口發生車禍的肇事率;確保觀光區人流合於規範以降低群聚染疫的風險,保障市民生命安全。
(三)便捷市民交通:單一票證(MeNGo) 整合多元公共運輸工具,首創將公車、輕軌、捷運時刻整合到單一APP,提升市民出門的便利性。
(四)打造減碳的綠色城市:同步推行「漁電共生專區」、「光電屋頂」、「節能低碳行動」、「電廠友善降轉」等減碳綠能政策,並規劃資訊整合系統平台。
深具高雄特色的智慧城市治理,將是符合在地需求、讓市民有感的城市生活體驗,而企業在高雄創新場域所實踐的智慧應用服務,也能提供輸出國際前的最佳實驗,從而深化各項應用服務的在地鏈結與全球化經驗。演講尾聲,市長也歡迎與會的產官學界代表,在明年的3月可以一同來參加首次在高雄舉辦的智慧城市展,相信這次的南北異地共展、線上觀展,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讓參與的大家體驗高雄的科技實力。
我在「實踐城鄉智慧治理的永續發展策略」以與談人身份,在與各位專家學者討論中,提出以下幾點發展策略及建議:
1. 呼應陳其邁市長所倡議之「智慧城市的發展是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協力最好的題材」,透過科技導入所推動的智慧城市,恰能切合民間企業的專長,是故借重民間力量是必要的;而市長的戰略正是透過中油、中鋼、造船業等在地的重工產業經由智慧科技導入與再投資,以壯大自己的OT,我相當認同這樣的合作模式,從OT到IT,基礎重工技術(OT)與新的資訊科技(IT),對高雄而言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2. 採用PMO專案管理辦公室方式,讓地方政府在不增加人力的前提下,引入外部有經驗的團隊來協助推動市政府內各局處的合作及資源整合,目前高雄市的KPMO就是由資策會來擔綱協助,在智慧城市推動上,又有本府資訊中心的對接,並引發市府各局處之參與;已有明顯的進展。
3. 城鄉發展智慧城市的策略及著重角度雖各有特色及取徑,然而整體方向(即智慧城市推動)均是殊途同歸,相信城鄉間的廣泛交流,必能截長補短,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智慧治理,展現出智慧城市的多元樣貌,綻放各自風采。
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智慧建築 #消防設備 #煙霧偵測器 #UL217 #Arduino
【最嚴格的「煙霧偵測器」監管法規來了!參考設計在此】
基於節能減碳與安全舒適,智慧建築正在普及。現代建築採用的合成材料可能會在火災意外發生時,因悶燒而產生致命煙氣;一旦遇有緊急情況,能進行疏散的時間將會更少。與此同時,新的防火規範規定應盡可能減少誤報,並在真正發生火災時更快發出警報,這迫使煙霧偵測市場不斷創新。煙霧探測器可以挽救生命,但前提是使用得當;美國在配備煙霧探測器的房產中,近四分之一 (23%) 的死亡發生在煙霧探測器不工作或因頻繁誤報而被禁用的情況下。
全球現有五大煙霧偵測器認證標準:UL 268、UL 217、EN 14604、BS EN 54、ISO 7240。其中,UL 268 和 UL 217 涵蓋美國和加拿大的相關法規,是目前最嚴格的測試標準,要求透過技術 (演算法) 有效區分聚氨酯泡沫墊燃燒產生的指定煙霧濃度,以及燒焦漢堡所產生的煙霧濃度 (烹飪和蒸氣導致的干擾警報測試)。使用雙波長偵測系統可減少干擾警報,具有低訊號測量的高訊噪比 (SNR) 和寬動態範圍則有助於更好地識別煙霧類型。
煙霧探測器製造商面臨四個關鍵挑戰:更高的性能以減少誤報的頻率,從而導致消費者禁用或關閉設備;新的監管要求 (UL217、EN54/14604);需要頻繁更換電池的功耗;以及縮減煙霧偵測器尺寸,以便將煙霧偵測集成到其他建築控制系統中 (例如:疏散或緊急照明系統) 並實現美學吸引力。使用電池驅動的偵測設備還要求低功率以延長使用壽命或增加主迴路中的設備數量;另對於無線網路而言,更快發出警報意味著需要採用低延遲網路。
綜合考量,光學技術可支援實現更高的動態範圍,不僅提高可靠性,還可縮小外型尺寸或降低功耗。亞德諾 (ADI) 將類比前端 (AFE)、雙波長 LED 和光電二極體整合到一個小封裝中,極大簡化了光學設計並減少煙霧偵測器的佔用空間。該方案使用 Mie 散射方法,使 LED 更靠近光電二極體;這減少了電路板尺寸,並允許使用更小的煙霧偵測器,在建築上更適合住宅和商業用途。光電二極體和 AFE 的集成還提供高環境光抑制和寬動態範圍,更好地減少誤報。
此外,AFE 和集成設計可實現更好的電源管理,以延長電池壽命、支援感測器及無線產品設計;集成設計使用兩種顏色來區分顆粒大小,提高檢測和分類煙霧類型的能力,可在廚房和浴室等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排除干擾源。ADI 還開發了通過 UL 217 測試及驗證、具備超過千種火災和煙霧的測試資料集和演算法的煙霧偵測器參考設計,旨在滿足 UL 要求、加快開發週期、降低成本和專案風險。
演示影片:
《Smoke Detection》
https://www.analog.com/en/applications/markets/intelligent-buildings-pavilion-home/building-safety-security-solutions/smoke-detection.html?ADICID=BNAD_AP_P370102_502185703-309309741-6366906-154803406
#亞德諾ADI #CN0537 #ADPD188BI #Accumold28800X
P.S.《COMPOTECHAsia 電子與電腦》在 YouTube 也有專屬頻道哦!歡迎各位朋友訂閱+開啟小鈴鐺。
https://www.youtube.com/user/compotechasia/videos
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能源效率 是能源困境解方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基隆市)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拜登總統邀請四十國領袖舉行視訊氣候峰會,共商減碳對抗氣候變遷。同一天,蔡總統接見環團,重申加速推動「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的能源轉型政策,並響應開始評估及規畫台灣在二○五○年達淨零排放目標路徑。
只不過,從蔡政府上任至今的歷程看來,四項能源轉型重點,似乎除了非核有成外,其餘都很難樂觀肯定。不久前的「二○二一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排名數第三,溫室氣體排放和再生能源發展均被評比為非常糟。錯的能源轉型,不僅無以達標,甚可錯失機會,陷入泥淖,台灣就正面對「以煤養綠」的困境。面對如此困境的主因之一,在於能源效率在能源轉型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
追究原因,不外規畫脫離現實,加上落實美化虛假。例如在能源政策當中,便特別強調更新設備。以致包括許多學校、機關在內的用電戶採行的第一步,便在花大錢更新設備,卻不從最符合成本有效的能源盤查,以及接下來的分階段改進著手。以致節能經費花完了,在節電設備更新數量上交出的亮麗成績單,卻看不到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實際效益,而無以為繼。
如今能源效率已普遍被稱為「頭號燃料」,因為它實為能源轉型的核心,及所有國家所擁有最豐富的能源。依照國際能源總署的永續發展情境預估,接下來卅年,在整體減排需求當中,四成要靠能源效率。
迄今能源效率所能帶來的許多機會,仍尚未開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在於,目前在所有部門有超過六成產生的能源,都被浪費掉,而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以再生能源發電取代其他燃料,照說便會在能源供應上,有從熱源轉到作功來源的根本轉移。而這也必然會使像是熱泵和電動車等技術,在能源效率上取得大幅改進。
另方面,台灣每年有近萬人死於堪稱國病的肺癌。此問題的根本肇因與解答,皆在能源部門。使用能源屬最主要的空氣汙染物排放來源,在台灣這些汙染物不外源自於煤與石油在發電廠、工業設施、車輛與非路上引擎的燃燒。為能實現整個社會的永續發展,當務之急在於針對工業、交通、住宅這三個主要耗能部門,進行能源效率評估。
例如目前的綠建築法規並不足以收提升建築能源效率之效。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並落實較高的成效標準,以實際檢驗包括空調、照明、馬達等影響能源密集度的建築設計,政府可首先以公共及社會住宅為目標。這些對建築的能源效率投資,可望同時帶來創造就業機會等附帶好處。
改變消費者行為,也是達成雄心減碳目標的關鍵。其中首要包括減少短程開車、增加走路與單車、增加使用共乘與微移動系統、降低路上車速等。加速將小客車轉為電動車,對於達成淨零目標會有顯著助益,不僅在於其減少石油需求,更在於其效率比傳統車高出五倍。
推動這類改變需要一系列新政策。其中包括提供能讓消費者更輕鬆、更負擔得起的高效率選項提供經濟誘因,以及能逐步限縮高能源密集度選項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