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故事】~江革負母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新朝的政治腐敗,導致戰爭頻繁,天下大亂。當時,臨淄有個人名字叫江革,字次翁,從小失去了父親,家里只有母子兩人相依為命。
那時各地戰亂不斷,盜賊四起。盜賊不僅搶財物,還常常把家中的男子抓去,逼著他們入夥。江革為了避亂,乾脆背了母親棄家出走去逃難。母親年邁,腿腳不方便,為了盡量減少母親的顛沛流離之苦,江革整天背著母親奔波。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江革背著母親,一路上風餐露宿,還要躲避盜賊。長途跋涉,一般人寧愿少帶行李,以避免路途上的辛苦。而江革的母親雖然年老體重較輕,但走一段長路之後,江革往往累得滿頭大汗。母親心疼兒子,要下來自己走,江革卻說:孩兒背著母親,就像回到了小時候一樣,感覺到母親的溫暖,孩兒心里很歡欣,感覺自己很有福,可以隨時侍奉母親,所以就會越走越有力氣。
走著走著,母親渴了,江革馬上到處討水給母親喝;母親餓了,他竭盡所能為母親準備可口的食物;天色將晚,他想方設法找住處,使母親能踏實地安歇。在倉皇逃難的人群中,江革念念想到的是母親的安全,全然忘記了自己的饑餓和疲勞。
在逃難的路上,許多人見到江革都肅然起敬,但也有少數人對他不理解,因為在這樣艱難的境況中,一個人連逃生都很難,更何況背負著白發蒼蒼的高堂老母。無論是稱贊還是譏諷,江革都淡然處之,在他看來,一個人活在世上的頭等大事是孝順父母,別人的評價無足輕重,不用放在心上。
逃難當中,江革多次遇到盜賊,想要把江革劫去。每當面臨這種情形,江革便會在盜賊面前苦苦的哀求,痛哭流淚,對盜賊講:我從小失去了父親,孤苦伶仃,是母親茹苦含辛,把我拉扯成人。如果沒有母親,哪會有今日的我。如果我隨大王去了,留下孤零零的老母親,兵荒馬亂,舉目無親,母親如何保全生命,如何度過余生。懇請大王念我有老母在,沒有人奉養,能放過我們。
盜賊看到江革如此誠心誠意的哀求,無不被他的孝心所感動,所以也不忍殺他,更不忍把他劫走。就這樣,江革屢次感動盜賊,化險為夷。可見人之初,性本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淪為盜賊也不是他們的本性,都是因為一時之亂,為環境所迫。如果能夠喚醒他們本性里的孝順,盜賊也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後來盜賊被平息了之後,江革背著母親,千里迢迢流落到江蘇省下邳縣,在這里居住下來。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江革非常的貧窮,衣不蔽體,也沒有錢買鞋子穿,打著赤腳為別人當傭人,賺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即使賺的錢這麼少,但是江革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物品來孝養母親。凡是母親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品,沒有一樣缺乏,母親需要用的、想要吃的、要穿的,盡最大的努力,沒有一樣不替母親辦到。江革所做就如《孝經》所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後來,江革的母親去世了,他非常的哀傷,在廬墓之間大聲地哭泣,就像找不到父母而無依無靠的孩子一樣。他的哀慟逾恒,超過一般的常人,感動了鄰里之人。整整三年,江革結廬住在母親的墳旁,因為他摯誠地思念母親,連晚上睡覺的時候也不愿把孝服除去。
三年的服喪期滿,他還不忍脫去孝服,感動了地方的父母官派人去安慰他,又舉薦他做了孝廉。但是江革淡泊名利,屢屢拒絕做官的機會,後來皇帝還聘他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做了不久,他就辭官去了。
皇帝非常思念江革的為人,最後指派朝廷一定要年年慰問江革,雖然他已辭官,還是由朝廷來供養他一生所應得的俸祿。因為江革的孝行足以為天下的楷模。可見一個人能行孝,他影響所及有多廣、多深、多遠。
在亂世當中,江革行孝的確比一般人要艱辛困難。兵荒馬亂之中,妻離子散的比比皆是,一家人分散,骨肉分離,可以說是非常平常的事。江革背著母親,每逃難到一處,內有母親要照料、要保全,外又有盜賊在行搶,一日三餐都相當的困難,更怕有盜賊來抓走他,所以他是在險阻艱難中,全人所不能全。
但是江革盡了最大的力量,終於能保全自己身體的安危,而且還能保護他的母親。即使在這麼顛沛流離的日子里,他仍然可以克盡為人子的孝道,實在是難中之難。所以後人稱頌他:挽車極勞古,逃賊最間關。太息江巨孝,能為人所難。
孝子忠臣,可以像日月一樣永恒地照耀世間。江革在這麼艱困的環境當中還能脫險,為母親做最好的孝養。由此可見,環境的好壞并不足以影響孝子的心,只要我們有一顆真誠心,任何環境我們都可以做到孝親、敬親。
📍影片出處自
https://youtu.be/N5a39beqswo
📍文章出處自
http://www.dfg.cn/big5/dygsh/bdgs/48-jiangge.htm
............................................................................................
📝【學習心得】
弟子規中【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對父母盡孝的心是無時無刻,心中對父母誠摯的感恩之情,能感化一切,心中有孝,在行儀上待人接物才能真正往善的方向發展,光一句弟子規在生活中要落實到位,這顆心想要體會深度的探索,是真真正切切的要落實出來的。
【孝】上有老 下有子,古聖賢寫正體字已將其含義都寫出來了,做人要有倫常,敬重父母的養育,對上的恭敬,對下的禮敬,這是真理之道自然循環,生活運行符合倫常之道,明理清楚自身本分該做什麼,有肩膀有責任感,生活的在在處處自然順暢幸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鈞鈞_12點直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舅公蔥油餅 0931513590 鈞鈞商品 蝦皮網購👉 https://shopee.tw/jingjinggau520?smtt=0.0.9 鈞鈞商場加賴訂購👇 Line id : 0928101051 鈞鈞付款/斗內網址(可以信用卡) 綠界:https://p.ecpay.com.tw/...
弟子規出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燕王的人馬已經到達了南京金川門,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幾個貼身侍從在旁邊。建文帝嘆息說:「我沒臉相見啊!」於是在宮裡放火自焚了。燕王高風亮節,摒棄前嫌,派遣太監前往救援,可惜來不及了,只從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屍首搶了出來。燕王哭著說:「你果然如此癡呆啊,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叫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寫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上面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幹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奪帝位後,史官運用春秋筆法描寫建文帝之死的「傑出」作品。當我們查閱中國的史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遭遇春秋筆法了,那些毫無出處和佐證的歷史根本沒有參考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史官在皇權的威懾下胡言亂語、胡編亂造,誤導我們這些後世的閱讀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無頭案。當時宮中大火也許是真的,但那些給朱棣臉上貼金的描寫,你要真信,就上當了。建文帝也許的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這讓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煩惱。如果這個侄子還活著,可以逼迫其「退位」給自己;如果這個侄子的屍首找到了,舊帝死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成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編一套瞎話,說這個侄子想不開,放火燒死了他自己,龍椅自然也就該由叔叔來坐了。
朱棣當上皇帝,按說這宗無頭案也就過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間,命令手下一位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和士兵,劈波斬浪,耗資無數,多次下西洋,讓人不禁疑惑朱棣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間蒸發了的建文帝?
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
那個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其實他本名不叫鄭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聽這個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實際上,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後來定居於雲南,取了一個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鄭和本名馬三寶,12歲的時候,飛來橫禍,明軍打到了雲南,他被抓進了軍營,閹割後做了太監。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跟對了主子,進入了燕王府做事,這位燕王,當然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對這個馬三寶非常賞識,在發動叛亂後,馬三寶還為朱棣立下了戰功,看來這個太監絕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後,朱棣論功行賞,賜馬三寶「鄭」姓,改名鄭和,授予四品官職。皇帝賜姓對於臣子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一品大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鄭和多麼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樂三年(即1405年),鄭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領28 000餘人、40餘艘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為止,鄭和帶隊總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員、船隻規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沒有什麼差別。按照永樂皇帝朱棣的詔書,下西洋的目的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不過根據《明史•鄭和傳》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踪跡」,也就是說,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鄭和去尋找這個廢帝的下落。
這的確是一個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古代中國人非常熱衷於維護「正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按照正統的說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傳給大兒子的,大兒子早死,所以才傳給了大兒子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兒。朱棣奪位之後,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絕為他服務,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寫下「燕賊篡位」,憤怒的朱棣滅了方孝孺的九族後還不解恨,連帶著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併殺戮,這就是所謂的滅十族。
這種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異常強大,所以一天不能確定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這樣看來,讓自己的心腹鄭和興師動眾地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算是鋪張浪費,事關自己的寶座,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個理由無法解釋朱棣為什麼讓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死了),從永樂三年一直找到永樂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就已經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帶的古里,並在那裡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果倉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還遠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劉翔一般的速度飛奔了。尋找一個生死不明的廢帝,根本用不著下西洋這麼多次。
所以,尋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個附帶任務。那麼揚我國威是不是主要任務呢?明朝的確有這樣的傳統。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國和東南亞各王國,宣布現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積極前來朝貢,還把許多東南亞王國列為「不征之國」,那意思就是天朝不會派兵攻打你們,你們不用害怕,我天朝過去不稱霸,現在雖然強大了,但還是不打算稱霸,只是你們一定得來朝貢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經過朱元璋這麼大肆宣傳,早就被東南亞各國所知曉了,本來不需要再去宣傳。不過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打扮自己的「正統」形象,還是很有必要再次對外宣傳宣傳,讓國際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換的明朝新皇帝。
鄭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確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國,就和國王搞好關係,撒下大把的財物,力邀國王派出使節回訪天朝,甚至有些國王還親自動身回訪天朝。當然,那個時代不是聯合國裏一國一票,大家平等的當代,當年那些東南亞國家國王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其實比部落酋長強不到哪裡去,隨便帶一些土特產去明朝,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順便旅遊一下見見世面,還不用自己掏路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小國國君甚至在旅遊期間,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內,真是此間樂,不思蜀啊!
但話分兩頭說,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了揚我國威,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論實力,當時鄭和接觸的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沒有一個能上枱面的,不論人口、面積還是經濟,和明朝至少差兩個數量級。一頭獅子願意和一群狼睦鄰友好一下,卻肯定懶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規律如此,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弱國無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鄭和這個老江湖就已經把這些小國的實力摸得八九不離十了,揚我國威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浪費財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論距離,鄭和拜訪的一些國家甚至遠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給天朝送來幾隻長頸鹿,讓天朝誤以為是麒麟之外,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就算是為了交朋友,也沒必要帶上兩萬多士兵和幾十艘大船過去吧?
千萬別低估朱棣與鄭和的智力,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國人之列,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腦子發熱,才幹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會,絕對不會!這君臣之間一定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鄭和連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執行某些秘密任務。
差錢,還是差錢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捲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係。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差錢。
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製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甚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採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弟子規出處 在 吳淡如每周一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史以來最好的弟弟🌸🌸🌸
不負責任讀史筆記之七(文長勿入,雖然嬉笑怒罵但絕對不是亂寫。喜歡歷史的人再看,不然多看無益!🌹🌹🌹🙈)
從有歷史以來,最好的一個弟弟,必然是他。
🌹周公,姬旦,我們小時候愛拿雞蛋開他玩笑。
又把睡覺稱為夢周公。這個玩笑是從孔子來的,有天孔子對弟子感嘆說,我真的老了,好久没有夢見周公了。
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史上制禮作樂第一人,也讓周朝進入了一個非比尋常的盛世,使人類的氣質開始脫離野蠻的腥臊味。孔子的意思不是真的要到夢裡去見周公,而是嚮往自己能夠跟周公一樣,安邦定國,結束他那個世界的無序混亂。
話說周武王幹掉紂王之後,没兩三年,他病死了。大志剛成身先死,他最大的兒子,後來的周成王才是個剛剛發育的青少年。
問題大了。周武王是文王的第二子,傳說第一個兒子伯邑考到紂王身邊當人質時,被紂王殺了,所以周武王要趁紂王派兵出去打仗時幹掉紂王,不是没有原因的。不幹掉,我遲早會有事啊。
武王超級能幹,也幹得好,但就是做得不久,從他嫡長子繼位時才十二三歲來看,他絕對是英年早逝。他的弟弟很多,因為父親周文王有二十多個妻妾,光同樣姓姬的諸侯國,就有五十多個!光兒子就超多!
武王最信任他的四弟,姬旦,而他的幾個大弟弟也都跟他有革命情感,也分封在過去商朝的老巢附近,一起就近監視紂王的兒子武庚。為什麼没殺武庚?當然是為了讓殷商的老百姓有個依靠感,並且表示自己只是針對著紂王暴政來著的,不能牽連人家子孫,是一種文明的政治智慧。但也要防著,派了幾個厲害的弟弟看住他。
這三位就是管叔、蔡叔和霍叔。🙊🐵🙈
我跟各位保証,當年唸歷史時,我們老師保証就是把課本唸過去,根本没有告訴我們,他們是親兄弟!感覺上像是不相干的鄰居在打架的一樣!其實這是一個骨肉相殘的家庭鬧劇!🤪
史稱三監之亂的管,蔡,霍叔,都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是否是同一個媽難考証,基本上周公和周武王肯定是同一個媽),在周文王的兒子裡分別排行老三、老五和老八。
他們竟然在二哥去世後,聯合過去的敵人武庚一起叛變了。這當然是針對周公來的。成王年紀小,周公攝政,大權在握,「感覺四弟根本就是自己在當大王!」身為三哥的管叔姬鮮超級不爽!
反正人類天性愛傳謠言,謠言總是比較有趣。江湖上傳說著周公有一天會幹掉周成王,三哥受不了了,連合了武庚和老五老八一起叛變(從這裡我可以猜到,當時周武王没有讓三弟姬鮮來幫自己兒子是很有道理的,這三弟腦殘了,😜叛變還聯合過去的主要敵人,請問是要復興商朝嗎?這實在說不過去,除非..除非…除非他們和武庚的叛變是個被編派的理由…這樣管叔等笨蛋就死不足惜了。周公啊,請原諒我的假設,不然你告訴我,你三哥是為什麼要去幫助別人搞復辟?❤️還有從這點看來,紂王之子武庚還真討人喜歡,人際關係足以把警察都變拜把兄弟。)
打了三年仗,周公親征,殺了武庚(現在殷商遺民再也沒主子了,只剩下一個超級没有權力欲的微子啟)、管叔,還流放了五弟蔡叔,八弟霍叔貶成了平民百姓。
對於管叔,他當然不是好弟弟。
無論如何,周公有文明腦,在他管理下,老百姓過得比較舒服,社會比較有秩序,我們的課本裡說他建立了井田制度。
哈哈哈,有很多學者認為井田制是虛構的。😂😂😈😈在此不多說,不過,他的確有想到把人綁在土地上,才不會有社會亂象。🙄️🙄️反正各種土地制度,到最後兒子生得越來越多,不管是天子家或平民家,都會分不夠。千萬不要太天真,所有的田還是貴族的,平民就是每天勞動,不愁没事做,老闆老才有得吃。周天子常常把一大批平民送給貴族當成禮物。這時候的平民,等於奴隸,和牛羊没有什麼區別。
制禮,是為了讓人守規矩,君臣之間要有規矩,婚喪祭祀要有規矩…每個階級都要有它的規矩,更不能以下犯上。作樂,基本上是祭祀用,以維護禮儀莊重,別以為周公會讓大家開演唱會。你也不要以為大家都可以講禮,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好意思,平民百姓,你不守規矩,人家不會只責怪你没禮貌,來領罰吧。
周朝的刑罰其實滿可怕的,以刑罰來說,光割鼻子的罪就有一千條,有五百種狀況你會失去手腳,有三百種狀況會失去生殖能力(宮刑)。😈😷😷
周公是個好弟弟,從文獻上看來,武王曾經因為自己兒子太小,想把王位讓他,他的確也曾把權柄牢牢握在手上,把國家管得好好的,管了七年後,送給了周成王,自己摘掉了攝政銜,當臣子,當然這其間免不了和成王發生誤會。看現存記載,周公爺爺一定是個很愛教訓人的老人家,在現今應該是「道德重整委員會」的委員長,比如史記裡面有誡伯禽書(強調出處就表示我並没有真的很相信這是周公寫的,很可能是太史公取材自當時流傳的仿文),他告訴自己的兒子一定不要驕奢自滿,要謙待賢才;比較可靠的是尚書裡頭他告誡成王和他弟弟康叔,不要奢侈,要知道民間疾苦,糧食得來不易…當然有的孩子也不會完全明白老人家的苦心,周成王也曾經聽信謠言,跟叔叔不高興,周公也不爭,自行走開過好一陣子,最後還是來個家族大團圓。
他對哥哥的大兒子費盡苦心。是個好弟弟,但他兒子可能有嚴重童年陰影。為了教導成王,他的乖兒子伯禽成了伴讀,成王不聽話,不乖,周公打的都是自己兒子…..這種殺雞儆猴還挺有用的。只是伯禽心裡有多苦,就可想而知了。
周朝的盛世,由周公開創。在周公和成王,和成王的兒子康王…有四十年的時間,幾乎没有人犯罪--這當然是誇張說法,其實刑罰那麼重,動不動要割人身上東西,没事幹嘛犯法?
康王晚年,又跟紂王幹一樣的事,派兵討伐鬼方之類的蠻夷,周朝開始走向滅亡,周公再怎麼教誨,第三代照樣開始完蛋,帝王家想要有好子孫,真難!各位創業者,不要想什麼千秋百世,子孫賢能,自己過好點!
總之周公乃有史以來最好弟弟,那最壞是誰?(三秒後再看答案!)👹👹
有很多,最有名的是唐太宗。👍👍
雖然是「千古一帝」(歷史上最棒的皇帝),但保証名列史上最壞皇弟。
如果不偷偷在玄武門幹掉他大哥(同時還幹掉小弟),他也没有活命機會啊…我感覺,我有替他講話。🙈
PS歷史最壞弟弟排行榜還有:
宋太宗—😈他哥哥趙匡胤一死,馬上進宮奪權,花了幾年間接幹掉哥哥活著的兒子們.
明成祖---😈他爸死没多久,直接起兵搶皇位,趕走哥哥的年幼的兒子…
多著呢….族繁不及備載!眼中有權利,心裡無兄弟!就看權利那塊肥肉有多大,多吸引人!
Best Regards,
WU TAN JU
弟子規出處 在 鈞鈞_12點直播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三舅公蔥油餅 0931513590
鈞鈞商品
蝦皮網購👉 https://shopee.tw/jingjinggau520?smtt=0.0.9
鈞鈞商場加賴訂購👇
Line id : 0928101051
鈞鈞付款/斗內網址(可以信用卡)
綠界:https://p.ecpay.com.tw/5C13F
Paypal:https://www.paypal.me/jingjingkao
2021/07/19 (一) 雲林 1200-1408
│開始 0:00
鈞鈞的奇幻旅程 帶著大家一起歡樂打怪
千巧谷牛樂園牧場 0:01
│雲林縣崙背鄉東興路182之32號
│(平日0900-1900/假日0900-2000/
│無公休日) 05-6969845
├前情請看 https://reurl.cc/ZGz50W
│商品組合介紹 1:51
│園區介紹 10:27
│公務員疫期群聚豪奢吃火鍋? 20:29
│E奶網紅違反防疫規定? 29:56
│館長罵王炳忠髒話遭起訴? 44:37
│吳敦義出書抹黑韓國瑜? 57:59
│國民黨黨主席之爭有詭? 1:02:48
│鈞鈞說法律小常識 1:11:19
│挺韓和挺直播主有差異? 1:13:17
│沈玉琳現身的政治密碼? 1:17:04
│鈞鈞跑政治路線的心得 1:20:25
├鈞鈞短片 https://reurl.cc/yElAEq
│跟鈞鈞去深山送暖 1:25:20
│暴風雨要襲來了? 1:34:42
│鈞鈞不懂怎麼做生意? 1:35:18
│防疫規定哪裡怪怪的? 1:41:18
│許議長說過什麼話? 1:43:34
高稼庄花枝羹麵 1:48:17
│雲林縣斗六市永昌西街43號
│(1100-2030/週五公休) 05-5350412
│便當組合說明 1:49:56
│菜單 1:51:30
│鈞鈞台是靈異頻道? 2:01:43
│疫情下的民生悲歌 2:02:35
│鈞友來了?! 2:04:41
鈞鈞TG頻道👉
https://t.me/jingjing520
鈞鈞微博👉
https://weibo.com/u/7276906767
鈞鈞IG👉
https://www.instagram.com/jing.jing.520/
鈞鈞玩樂地圖👉
https://reurl.cc/xgeZ3N
鈞鈞廣播
Firstory👉
https://open.firstory.me/user/jj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1zN2Aqb8iRf3Q1ISeWaKa4
Pocket Casts👉
https://pca.st/6m9sgicw
Google Podcast👉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vcGVuLmZpcnN0b3J5Lm1lL3Jzcy91c2VyL2NrZGE4dGxvdHQ2N28wODU2bnJjeWR0bjQ=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25930129
SoundOn Player👉
https://player.soundon.fm/p/877f2584-c9d4-4666-99dd-c67a2ed09010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channel/P_jh2Q1b7808rU30fN
版權宣告:
鈞鈞Youtube頻道所提供之所有內容,包括文字、照片、影像、插圖、錄音片、影音片或其他任何形式之素材等,均受到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國際著作權法律的保障。在著作權法下,轉傳網址須註明出處。若是重製部分,全部或營利行為等,未經鈞鈞頻道書面同意,不得為之,並依台北地方法院為約定管轄。
弟子規出處 在 《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看到请转发,功德无量。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Feb 21, 2017 -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 ... <看更多>
弟子規出處 在 《弟子規》及其傳承與運用之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關鍵詞: 《弟子規》、讀經教育、品德教育、童蒙教育、儒家思想 ... 至於研究者思考架構,首先是對《弟子規》的來源出處進行了解,包含作者、版本、當時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