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味王榮譽董座 如何尋求財富平安】
#失智 #穎川建忠 #生活法律一點通 #直播預告
新聞背景:王子麵(味王公司)榮譽董座穎川建忠失智,之前被法院裁定『輔助宣告』,最近,穎川建忠向掌握味王公司經營權的老臣,提出返還借名登記的訴訟,新聞報出這訴訟是由頴川的二兒子結合母親與妹妹發動的,老臣則與穎川大兒子與二兒子是同一陣營。這個訴訟可能會影響味王公司以及民視經營權的動向,因此引人注目。
全球失智人口成長快速,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在台灣每84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失智儼然成為你我未來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事實上,也許多名人碰到家有失智者的照顧問題,像是作家張曼娟、影視圈天王謝祖武、名主播林書煒,本次我們從味王集團的案例,從三大面向來探討。
========
問題討論:
1. 穎川建忠希望打造味王為百年企業,很早就做了布局,但未料如今卻出現股權糾紛,身為企業經營者到底該如何做安排,才能避免後續爭議?
2. 身為父親的角色,又該怎麼做好財富分配給孩子?
3. 本案中,失智長輩成為訴訟工具,該怎麼做,才不會讓一家人分崩離析,對簿公堂?
========
7/1(三)早上9:10 #網路直播
恩典法律事務所 蘇家宏律師
為你解析各類法律糾紛!
您有相關問題,也歡迎留言或私訊提問!!!
直播通知請訂閱
https://www.facebook.com/goodnewsfm909/
========
台北FM90.9 溫馨傳真情 節目
主持人:劉麗紅
「張曼娟爭議」的推薦目錄: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蘇家宏律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Re: [情報] 張曼娟的文章... - 看板KingofPop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爭議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爭議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 在純文學與類型之間,其實她開啟的是一條「#中間文學 ... 的評價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結婚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結婚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結婚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暢銷作家「不朽」是否抄襲? -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張曼娟爭議 在 怒....張曼娟啊張曼娟~你到底在講啥啊~ (第9頁) - Mobile01 的評價
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今以後】◎張曼娟
下著雨的黃昏,那修長文雅的男人,顛躓道途上,買了一大束百合花,插在瓶裡。然後,雨中接來心愛的女子,兩人進了日式平房,保持著距離,面對面地跪坐著。
房內房外都暗了,唯有那碩大的百合與男人的衣衫,雪白瑩亮著。久久,男人說,以極低沈的聲音:
『我一定要告訴妳,妳的存在對我是必要的。這句話,晚了四年……』
穿著和服的女子,已在男人撮合之下,嫁給了男人的好友,做一個不快樂的婦人,也過了三年。聽見這樣的剖白,出自這個自制力極強的男人,她那雙美麗的眼睛盛滿哀傷。
女子仍是年輕的,這些錯誤原本都可挽回,但,痼疾纏身的女子隨時準備接受死神召喚;如同漆黑將漫進房中,除了男人與百合以外,吞噬一切。
一九八六年,由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原著改編,電影『從今以後』的片段。
銀幕上的雨,與窗外的雨,連結成無邊無際的迷茫。我聽見自己悠長地嘆息,一對含蓄的戀人,只因缺乏勇氣,晚了四年,竟然耽誤了一生。
將近一千五百個日子,不算太長,可也不短。仍清楚記得二十二歲,不識得孤寂的意氣風發。任何事情,都可以妥協,絕不強人所難;從未剛愎自用,像是個最容易相處的人。唯獨情感的付出與領受,無理地固執,要求按照我的方式,也不理會那是否適合忙碌疲憊的現代人。
『怎麼會有這樣的人?』曾有個朋友,虯結眉心,瞪大眼睛:『妳只用理智,沒有感情?』我困窘無言,看著他一步步走開。所幸,他只是走開,並沒有離開。
一直是這樣,周遭的朋友,給予我最寬容的對待。
然後,偶遇另一個朋友,因為合力艱難謀事,而完全信賴,久了,便成習慣。縱情地談論心靈易動,交換紛擾人世訴說不盡的離散波折,每一次微微仰望,都覺得心安。共處的日子,免不了各自滄桑,有些事是不能與人分擔的,無論怎樣的心情,只能獨自擁有。
時常,在電話裡,聽著熟悉的聲音,如一尾滑溜的魚,輕巧游過黑夜,貼著我貝殼似的耳--妳好嗎?
總是猶疑片刻,才能遲滯地問:『你呢?你好嗎?』
結果,都不知道對方好不好?只因為斟情愈重,酌意轉薄。
極難得地,在雨季來臨時,找著好天氣,搭乘火車,一同去看海。回程時,坐在搖晃的車廂中,陽光被隔絕,海岸滑過去,遠遠地落在後面,彷彿只剩下彼此了。於是,把自己堅持不肯吐露的經歷、軟弱的掙扎,一一訴說了。身旁的人靜靜傾聽,那些事與他,其實根本沒有關係;然而,溫習那段心情,一路行來,他的專注與端肅,令我有忍不住的悲愴。
對於我的淒涼,他只能在一旁束手睜睜看,甚至不能流露任何表情。因為我恐怕超越了,便回不來;而他顧忌我所有的疑慮。
曾有一個溽暑的午後,那小巧地、穿和服的女子,撐一柄玲瓏花洋傘,走過紅色木拱橋,去拜訪她心中最初的戀人。漫長的行走,使她出現在略感驚詫的男人面前時,特別荏弱。
輕拭額角的汗珠,女子微微喘息,她尋著桌上一只玻璃杯,準備要喝下那半杯水。
『不要。』男人迅捷地阻止,因那杯緣曾與他的唇纏綿。
他把水倒了,解釋著:『髒了。我去倒杯水來。』
男人離開,女子的眼光卻沒移開那只杯,她抑止不住,伸手取杯,浸入養花的器皿中,汲取半杯水,仰頭一飲而盡。花朵的芳香、枝葉的苦澀、不能啟齒的相思,化為一縷沁涼,自喉頭經過心房,融入每個枯乾的細胞。
男人用乾淨的杯,倒來乾淨的水,只見女子的頸項後仰成優美的弧度,輕闔著眼,唇畔漾起夢幻般的笑意。
雷聲隱隱,女子立在窗邊,風中衣袖翩翩,如展翅的彩蝶,在男人潮濕的眼瞳中,瑩瑩光亮。
因此,男人下了決心,在下雨的傍晚,在黑夜來臨前,在他們都愛戀的百合花前,傾訴心事。
不得不承認,對那女子,是羨慕的;因為在我的生命中,竟無一點蝴蝶因子,容不得自己一點點的出軌。
火車回到城市,無可無不可地,我也回到原來的生活圈。月落日升,好像沒什麼爭議的,生活就是這樣。
獨自看一部電影,努力把自己從沈溺的感動中拯救出來。我應該還算年輕,也沒什麼不可挽回的錯誤,(怎麼連錯誤也沒有?)也不清楚,將會有怎樣的一生。
從今以後,我仍將繼續把自己拾掇齊整,不疾不徐,穿越街道。站在十字路口,不動聲色地看著橫衝直撞的行人車輛,等待綠燈亮起。
從今以後,當然,有時候也會禁不住思考,一只透明玻璃杯的使用規則。
如果,真有規則的話。
張曼娟爭議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關國文教學,第二彈》
上次發表了一篇跟國文課有關的文章,引發很大的迴響,但我在教育界也黑掉了+被封殺(哭),所以沉潛一段時間,還是覺得要寫一篇完整的文章,以充分回應前文產生的許多問題。
---(內容節錄)---
有一天晚上,我與我的同伴一起到育幼院給孩子們課後輔導。那一天我們要上的是張曼娟老師的〈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張曼娟老師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看到她的文章被選入課本,我很開心。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她平常習慣背一個很大的背包外出,裡面塞滿書與筆電,長久下來,她的肩膀痠痛之極。她藉由這件事,領悟到了「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的道理,她說:
「我們為了行動迅捷,想要一匹馬;為了居住舒適,想要一幢樓;為了受人尊崇,想要功名利祿,我們的欲想越來越多,我們的付出越來越沉重,直到我們無法承受那一天。然而,我們想要的,與我們需要的,是否不成比例?短短的人生,為了貪欲,我們真的需要花費這麼大的力氣,耗損這麼多元氣嗎?」
「我換了一個新背包,寬寬的背帶,小小的容量,只能放進一個錢包;一袋面紙;一支口紅與一串鑰匙,就這樣背著出門,並不覺得匱乏,彷彿已可以去到海角天邊。原來,當我們需求的愈少,負擔就愈輕,生活得更自在。」
寫得多好!我完全讃同作者的觀點,而且覺得作者寫得美極了!在解釋文義的時候,我講得口沫橫飛、眉飛色舞,但我的兩位國中孩子卻都提不起勁。我問他們怎麼了,其中一位孩子(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說,這篇課文讓他覺得很困惑。
「我已經一無所有了,但我卻覺得一點也不輕鬆自在。」他說。
晴天霹靂!
會被這篇文章感動的,大概就是跟我同樣階級的人,我們擁有穩定的生活水平,然後才會嚮往一種自在灑脫的境界;但我從沒想過,這番道理對他人而言,可能是一種極為難堪的道德勸說。
他已經一無所有,我們還要他向陶淵明與鍾理和學習安貧樂道,向蘇東坡學習「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灑脫。難道不覺得這很諷刺嗎?
當天晚上,我的心情低落至極。我知道,這孩子說的是真的,他確實一無所有,所以他才會待在這個地方,聽我這個毫無同理心的大哥哥說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還相當自我感覺良好。
課文很美,我很感動,我講課講得眉飛色舞。但這篇文章究竟讓誰覺得美、讓誰覺得感動?──過去我只會從哲學的角度,批判這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但這一刻我是整個生命被撼動了,就因為孩子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教什麼鬼東西了。
我不理解他的世界,而他也不理解我的世界。我們的美與感動,毫無交集。唯一的交集只是課文。如此而已。
而課文究竟又代表什麼呢?
這就是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我陷入了一個危機狀態,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在想,我們的課文,到底是誰的選文?體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價值意識?我們要教給學生的「美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美感?會不會,這個體制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規訓機器,它先規訓了老師、父母、社會大眾,然後,規訓我們的孩子──假「經典」之名,假「人文」之名。然後我們都成了這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小推手⋯⋯
我不敢再想下去。
是啊,也許不必想這些,我就是想太多了。
#論壇讀者迴響
厭世哲學家(目前正在凌雲峰深造修行,即將回宮。)
◎摘
我十分感謝張輝誠老師,提出了「學思達」的理念,而且幾乎風行全國,逐漸改變了僵化的體制;我也很感謝諸如海貍老師之類的創新教學者,我從他們的教學影片、網站與演講中學到了很多創新的教學,而且十分有效,我自己都是他們的忠實粉絲與追隨者。⋯⋯然而,我更想跟那些無法翻轉自我觀念的教師們對話(很有可能,大部分的教師仍是屬於這一類)。我想告訴他們的是:在進行任何創新教學方法之前,先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觀念,不要以為製作了一份新的講義,或者是把桌遊融入課堂上,讓學生玩得很開心,就完成了所謂的「翻轉教學」。
____________________
【別忘了月亮──回應前文〈還在翻轉國文課?先翻轉腦袋吧!〉】
◆回應前文
我在上一篇文章討論到自己最近的危機狀態、對於教育體制的不滿,以及對於國文課存在整體的反思。(該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988175198079172&id=1972351909661501)
該文刊登之後惹上了一些爭議,身邊的朋友建議我的態度要和緩一些,不要太過主觀武斷,甚至有可能澆息一些教師的改革熱情,而且沒有提出任何建設性方案,恐怕有點「弊大於利」。
首先,我要對在教學現場中,所有正在進行改革的教師們致上敬意。不管你們改革的方式是什麼,是學思達也好、是桌遊教學也好,無論如何,你們都踏出了最困難的一步:就是「開始改變」的第一步。其實,所有充滿熱情的教師,都是持續進行翻轉教育與翻轉體制的生力軍,對於這樣的教師,我心中完全只有敬佩之情,沒有絲毫輕視、侮慢。
必須澄清的是,上一篇文章,最沉痛的檢討對象其實是我自己(那篇文章最初是我的日記,文中不斷指責的「你」其實是指我自己),我所批判的是我過去所受的國文教育,以及在我腦中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所以當有人指責我是「紮起一個稻草人進行攻擊」,這個指責是對的,因為我確實是在進行自我檢討,有可能完全沒有跟現實狀況對焦。在現實中,體制漸漸在改變了,投入改革的教師也愈來愈多。
如果那篇文章被理解為我在批評別人、檢討別人,要那些有志改革的教師停下腳步,「今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答司馬諫議書〉),那就是那篇文章最大的失敗。
「停止」的意義是反思、重新整裝,然後再出發,而不是躺著耍廢。
當我決定在公開的平台「國文課 ≠ 課文國」分享那一篇文章的時候,我知道會讓很多人看了不舒服,從根本上質疑我這個人的企圖,甚至成為箭靶;但其實我想展演的是一個體制內教師「自我質疑」的過程,重新評估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偏離了方向?我要拿掉一切讓自己停住腳步、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東西──我想說的其實可以濃縮成一句話:「看得更遠,走得更遠。」而不是停下腳步。
我真正的目的,不是指責,不是批評,不是澆冷水,而是展示一個歷程:一個體制內教師與自己的心魔抗爭的歷程。
教師最大的心魔是什麼?──自我感覺良好,成為體制的奴隸,還以為自己沒有,如此而已!那篇文章主要就是與這樣的教師進行對話(當然,首先我自己就是這樣的教師)。
不要披上任何糖衣,不要給自己留任何情面,不要留任何退路,置之死地而後生。我的性格一向如此。
但今天我們要走溫情路線。
—
◆誰的價值觀需要翻轉?
我在鄉下地方成長、受教育,如果不是長大之後到都市去讀書,我不會知道原來城鄉的教育資源差距這麼大。無論是家庭的背景、圖書館的數量、公共參與的空間、藝文活動、教師素質、人文氛圍、整個社會體制的臨在感⋯⋯等等,從各方面而言,城鄉地區都宛如兩個世界,毫無交集。這是從小在都市成長的人們難以體會到的,難怪鄉民喜歡諷刺「天龍國」國民不懂人間疾苦。
這兩年,我離開天龍國,回到令我熟悉又陌生的鄉下教書。就在這個時候,我拿到一本書:《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這本書徹底改變我對國文教學的觀念,從來沒想過高中國文課竟然也可以像研究所的討論課一樣,讓學生自主學習。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我跟著其他教師學習,並落實學思達教學,開始一段收穫豐碩,但也充滿困惑的歷程。
回顧我過去的學習歷程,「研究所」是讓我學到最多東西的一個階段。因為老師不再霸佔講台,而每個研究生都有不同的專長,各自帶著關心的議題,到課堂上激烈辯論,擦出燦爛火花──我是在這個階段真正學會「獨立思考」(擺脫權威的思考、體制的思考,真實面對自己的疑問,打破沙鍋問到底),並學會如何提煉、論證自己對某個議題的看法。這樣的能力,在我往後的人生中,受用無窮。
張輝誠教師的理念,令我感動;我也完全支持讓學生自己閱讀、討論。我甚至下定決心,在往後的教學生涯中,一定要持續實踐「學思達」的理念,培養出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生。
但在實踐的過程中,許多令人困惑的事發生了。比如講義題目的設計,雖然披上「文本分析」的外衣,但骨子裡仍然是以考試為導向;當學生回答出「不符期待」的答案時,教師無法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去了解他為何這樣思考,反而迫於進度壓力,只能趕快宣佈「正確答案」,要他們回家再想想。
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預設的答案,學生沒有從教師身上看見真正「多元對話」的可能,學生們甚至根本沒有問題意識,沒有自己關心的議題,實在不知道要帶著什麼「先備知識」來進行討論,所以就開始跟組員聊起昨晚的偶像劇情節。
接著,學生開始埋怨:
📣老師直接告訴我們答案就好了,為什麼要讓我們在這邊「猜」?(真的,對他們來說,不是「思考」,而是「猜」。)
📣我們是繳錢來學校上課的,為什麼老師都不教?都丟給我們自己討論?
📣我就是想被填鴨,我只想考高分,上好大學,為什麼要否定我這樣現實的需求呢?
同事也開始質疑我的做法,所以我只好拿出段考成績,以證明:就算實踐「學思達」,我的學生成績還是很好;不只成績變好而已,他們全面的素養都在提升,變得更有競爭力了!──話雖如此,但我討厭這樣的自己。
我覺得自己仍然是一個控制狂。
我知道這些都不是「學思達」本身的問題,「學思達」的立意良善,有許多的教師已經運用這套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更何況,這些都是在實踐「學思達」的過程中必然面對的質問,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堅持立場──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不管有什麼質疑的聲音,我們都要堅持做對的事!
但我卻從這邊,瞥見了教師(我自己)荒謬的價值觀。
啊,原來真正被升學體制綁架的,其實是我的腦袋啊!
不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不管跟隨哪一位教師的理念,不管有多少人在背後支持我,只要我自己的根本觀念不改變,這一切就通通沒有意義。原來要跳脫體制思考,是如此不容易,以至於我們要反復提醒自己、檢視自己,到底有沒有在過程中偏離方向,有沒有看見手指頭就忘了月亮?
──對自我的反思,對自我的摧毀,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一切只關乎「自我」而已,其實與「學思達」無關,或者,與任何創新的教學方法都無關。我開始意識到,其實用什麼方法上課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師本身有沒有過度執著於「學習成效」;當我們想盡辦法改善教學的時候,其實學生完全感受得到教師的企圖心與得失心,好像教師非得把他們每一個人都調教成國文高手不可。說穿了,我們看重的究竟是學生本身的需求,還是我們自己的教學成效有沒有被肯定呢?
—
◆得荃忘魚
這一年來,我有機會到鄉下的一所育幼院,替那裡的孩子進行課後輔導。我被分配到兩位國中生,其中一位學生的國文老師就在運用「學思達」教學。
但當我看到他的國文講義後,我很懷疑:這位老師真的在用「學思達」嗎?
講義上有一堆課文作者的補充資料,在我看來,就像是從《教師手冊》上剪下來的。學生說,老師要他們自己讀文章,劃重點,補充到課本裡,然後回答講義上的問題——果不其然,講義上設計的問答題,就是在段考考卷上會出現的那種形式的題目。
我想,這其實是「學(ㄒㄩㄝˊ)思(ㄒㄧˊ)達(ㄉㄢ)」才對吧?──我充滿困惑,但很顯然,這位教師真的以為自己在實踐的是「學思達」,也就是所謂的「翻轉教學」。
但⋯⋯別鬧了啦!這位教師根本沒有翻轉啊!
學生覺得很痛苦。他不知道為什麼老師要丟給他這麼多資料、讀這些資料到底要幹嘛,他讀了也不覺得真的學到什麼「帶得走的能力」。反正這一切還不是為了考試,不然老師幹嘛這樣折磨他?
台灣有許多傑出的教師,他們有豐富的學養、開放的心胸,他們真的能運用「學思達」翻轉教室,將學生培養成獨立思考的個體。但除此之外呢?有多少教師像當初的我一樣,或者像這位教師一樣,其實只是拿「學思達」的形式來持續填鴨學生,有「翻轉」之名卻無絲毫「翻轉」之實?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這意思是說,我們用網子是為了捕魚,要捕到魚才是重點,而不是拿著漁網炫耀自己的技術多麼高超。
以上所舉的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也許你會說,這位教師實踐的根本不是「學思達」,所以不能用這個例子來反對跟批評。我必須再三澄清,我的目的絕不是反對學思達、批評學思達(這麼做除了招黑之外,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本文的真正重點是,教學現場中真的有許多老師看到手指頭就忘了月亮,把「翻轉」理解成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而已(也就是理解成一種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忽略了更重要的核心精神,那也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的填鴨。
也許,教師的「自覺」能力,比什麼都來得重要。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討論學生的學習了,但會不會,有沒有可能,問題其實是出在教師身上?
真的,別再往前衝了,停下腳步檢視一下自己的觀念吧。
我十分感謝張輝誠老師,提出了「學思達」的理念,而且幾乎風行全國,逐漸改變了僵化的體制;我也很感謝諸如海貍老師之類的創新教學者,我從他們的教學影片、網站與演講中學到了很多創新的教學,而且十分有效,我自己都是他們的忠實粉絲與追隨者。尤其感謝舉辦「國文課 ≠ 課文國」的研究生們,給了我一個機會大放厥詞,也讓更多新生代的老師有發言的平台。因為有他們自覺的努力,台灣的教育確實在改變,如果繼續推動下去,未嘗沒有撼動體制的可能。
然而,我更想跟那些無法翻轉自我觀念的教師們對話(很有可能,大部分的教師仍是屬於這一類)。我想告訴他們的是:在進行任何創新教學方法之前,先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觀念,不要以為製作了一份新的講義,或者是把桌遊融入課堂上,讓學生玩得很開心,就完成了所謂的「翻轉教學」。
不需要跟隨大師,只要問問自己的心,那一顆教育的初心。
—
◆課文,是誰的選文?
有一天晚上,我與我的同伴一起到育幼院給孩子們課後輔導。那一天我們要上的是張曼娟老師的〈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張曼娟老師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看到她的文章被選入課本,我很開心。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她平常習慣背一個很大的背包外出,裡面塞滿書與筆電,長久下來,她的肩膀痠痛之極。她藉由這件事,領悟到了「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的道理,她說:
「我們為了行動迅捷,想要一匹馬;為了居住舒適,想要一幢樓;為了受人尊崇,想要功名利祿,我們的欲想越來越多,我們的付出越來越沉重,直到我們無法承受那一天。然而,我們想要的,與我們需要的,是否不成比例?短短的人生,為了貪欲,我們真的需要花費這麼大的力氣,耗損這麼多元氣嗎?」
「我換了一個新背包,寬寬的背帶,小小的容量,只能放進一個錢包;一袋面紙;一支口紅與一串鑰匙,就這樣背著出門,並不覺得匱乏,彷彿已可以去到海角天邊。原來,當我們需求的愈少,負擔就愈輕,生活得更自在。」
寫得多好!我完全讃同作者的觀點,而且覺得作者寫得美極了!在解釋文義的時候,我講得口沫橫飛、眉飛色舞,但我的兩位國中孩子卻都提不起勁。我問他們怎麼了,其中一位孩子(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說,這篇課文讓他覺得很困惑。
「我已經一無所有了,但我卻覺得一點也不輕鬆自在。」他說。
晴天霹靂!
會被這篇文章感動的,大概就是跟我同樣階級的人,我們擁有穩定的生活水平,然後才會嚮往一種自在灑脫的境界;但我從沒想過,這番道理對他人而言,可能是一種極為難堪的道德勸說。
他已經一無所有,我們還要他向陶淵明與鍾理和學習安貧樂道,向蘇東坡學習「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灑脫。難道不覺得這很諷刺嗎?
當天晚上,我的心情低落至極。我知道,這孩子說的是真的,他確實一無所有,所以他才會待在這個地方,聽我這個毫無同理心的大哥哥說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還相當自我感覺良好。
課文很美,我很感動,我講課講得眉飛色舞。但這篇文章究竟讓誰覺得美、讓誰覺得感動?──過去我只會從哲學的角度,批判這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但這一刻我是整個生命被撼動了,就因為孩子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教什麼鬼東西了。
我不理解他的世界,而他也不理解我的世界。我們的美與感動,毫無交集。唯一的交集只是課文。如此而已。
而課文究竟又代表什麼呢?
這就是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我陷入了一個危機狀態,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在想,我們的課文,到底是誰的選文?體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價值意識?我們要教給學生的「美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美感?會不會,這個體制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規訓機器,它先規訓了老師、父母、社會大眾,然後,規訓我們的孩子──假「經典」之名,假「人文」之名。然後我們都成了這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小推手⋯⋯
我不敢再想下去。
是啊,也許不必想這些,我就是想太多了。
—
◆不是結語的結語
對不起,文章要結尾了,我還是沒有辦法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我只能用哲學家的角度來唱高調。所以我不是張輝誠老師,也不是海貍老師,他們是行動者,我不像他們身體力行推動創新教學,從體制內改變體制;但我想,社會可以允許我們走在同一條路上,卻有不同的分工。我是厭世哲學家,就現階段而言,我只能做到檢討跟反思;而哲學家的性格就是對自己誠實,針對一個問題挖到底,然後把問題攤在陽光下。
如果你是一個行動者,也許你會問:指出了問題,卻沒提出解決方法,有什麼用?
我永遠記得,在碩一的「莊子內篇研究」課堂上,老師跟我們說過:「要記住,提出一個『真正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只要提出問題就好,沒有辦法解決也沒關係。當你提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很有可能就解決了其餘大部分的問題,因為你會發現其他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
在我看來,已經有太多人提出解決方案了,我何苦又來提一種,好像我自己的方法比其他人都要更好?現在要反思的是,這些現有的方案是否確實能導向那個目標,也就是真正的教育理想;如果不行,又要如何調整?
指出問題,就是要你停下腳步,移開注視著手指頭的目光,順著手指頭的方向往上看,然後看見光輝燦然的月亮。
如果這兩篇文章能發揮到一點點這樣的作用,那就是我的大幸了。
謝謝你們看到這裡。
厭世哲學家 2017.05.10 完稿
---------
(佛陀指月,圖片取自網路)
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爭議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張曼娟爭議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張曼娟散文作品、張曼娟推薦、張曼娟爭議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張曼娟爭議 在 張曼娟爭議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張曼娟爭議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張曼娟散文作品、張曼娟推薦、張曼娟爭議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張曼娟爭議 在 Re: [情報] 張曼娟的文章... - 看板KingofPop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從善如流來修文(剛學會)
各位版友好,小弟潛水多時,惟因認證一直未通過而無法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在昨天看
了張曼娟的文章、看到此版被指為肅殺的一言堂、又歷經了留言被張氏河蟹,終於按捺
不住,向友人借了帳號,希望能讓人看看不同於“一言堂”的觀點。若有人對在下觀點
有不滿或批評,請發表於板上或PTT私人帳號Marain的信箱,必定虛心接受指教;若嫌
太長end或不諳技巧沒有上色也請見諒,但有些話真的不吐不快。在下為文時,純就張
氏該文中所給予之印象進行論述及批評,至於張氏本人人格針砭或其學術成就高低,完
全無加以論斷之意圖,合先敘明。
對張曼娟<未成年事務所/活成笑話,死成神話>一文觀後評論(或稱之為感想?)
本文為了集中焦點以明確指出張氏輕率撰文之過,主要就張氏在資訊不完全的前提下,
是否有資格對他人「自我決定(自我/種族認同)」與「任何形式的自我改變(整鼻、下巴
、皮膚變白)」存有因果關係為公開發表感想或評論,進行評論,而這部份就是張氏文
中最大的爭議所在,張氏及其徒眾無法透過將批評者打入偏執歌迷以迴避問題、轉移焦
點。
張曼娟以假客觀中立引述媒體謠言,導入其個人強勢主觀印象的第二段,讓讀者瞭解其
文筆確實較一般八卦記者更為優越。張氏雖然形式上沒有直接認同媒體對於Michael
Jackson(以下簡稱MJ)的不實負面報導,但非常有技巧地先鋪排其個人先入為主的負面印
象,以致在文章前半段充斥著媒體長期以來抹黑MJ的言論(原文第二段及第三段負面印象
設問);另一方面,卻僅僅以「誠心誠意地為行善而努力」含糊不清地草草帶過MJ在慈善
捐助、關懷弱勢及族群和諧,甚至讓長期處於鐵幕中的中東歐人民有認識新世界觀的機
會等不可抹滅的貢獻;而所用「神話」一詞,更可謂想暗示讀者MJ的貢獻有被誇大之嫌
──縱然我們都知道他不是神,也不是神話,僅僅是有目共睹、貨真價實的慈善實踐者
。此部份並非張氏文章主要為人詬病處,故點到為止。
變白是因白斑症及治療所致、而非具目的性人為結果,一個普通的非裔血統人患此症都
會面臨受質疑的痛苦,何況全球知名的MJ;另方面,雖然MJ有對鼻部及下巴作整型手術
,但有何依據可論斷係出於「自我/種族認同」問題?不論小範圍或大範圍的整型手術,
受術者一定有其個人因素,此因素從醫療必要以至出於愛美天性都有可能;若受術者並
未以整型為手段遂行傷害或詐害別人,他人絕無非難或肆意公開評論之正當性!更何況
,這個「他人」永遠不可能有堅實的依據宣稱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當然,若這個「他人
」是人家肚子裡的蛔蟲則不在此限)。假設張曼娟的毫無論理的結論言之成理,豈非等同
說整型的韓國藝人都不想當韓國/朝鮮族人、割雙眼皮戴假睫毛的女孩認同駱駝不認同人
類?其荒謬不證自明。
如果硬要扯到自我/族群認同這個自我決定的高度敏感問題,至少應先嘗試客觀界定:什
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時空環境背景、哪方面、什麼程度的自我外型調整,才“可能”是出
於自我/族群認同因素,否則純粹空汎論斷,除了是對他人人格極度不尊重的負面示範外
,實在比小學生的作文高明不到哪去,更缺乏一個公眾人物發言應有的負責態度。
整型手術施術部位有鼻部、眼部、頰部、頷部、唇部、皮膚 胸部、腰部、腿部、甚至陰
部等等;為大眾所知的手術有隆鼻、造鼻、拉皮、豐唇、豐/縮胸、腰腿抽脂等美容項目
,也有顱顏重建、唇顎裂修補、植皮、義乳等醫療項目,亦有具爭議的變性手術;受術者
可能是燒燙傷患者、意外或天生顏面傷殘者、篤信面相想改運者、想抓住青春年華者、肢
體有殘缺或異於常人者、切除乳房之乳癌患者、性別認同障礙者等等;總之族繁不及備載
。
當具有一般智識之人仔細思考所有的可能性之後,只能得到一個結論:除非受術者本人明
講,否則他人無從論斷其受術係出於何因。最多,他人也只能在有充分資訊的前提下,判
斷「最有可能」出於何因──但在倫理上永遠不能、也沒資格下定論;此即張氏在文中所
犯錯誤之一。
MJ第一次整鼻部是因為79年跳舞摔斷鼻子,惟以本人狹隘的審美觀來看,不得不說真的
比79年前帥太多了。須知MJ是藝人,而世界上主流審美觀是高鼻樑,此其一;一個歷經童
星轉大人乾尬期的20歲年輕「藝人」,既因傷不得不重建鼻部,將鼻骨重建較高挺、符合
藝能界美感,可謂合情入理無可厚非,此其二。以上兩點,左看右看橫看豎看,都跟自我
/種族認同扯不上邊。至於再之後的鼻部手術,不論是出於庸醫誤人或MJ個人審美觀或其
他原因,亦顯無依據可謂與自我/種族認同有關。至於下巴修出同林青霞般的小溝,也難
和自我/族群認同扯上邊,應該僅是其個人喜好,若硬扯MJ是因為想當白人才修下巴,那
我說是想學林青霞難道不對?
張氏身為多數人知悉之專業寫稿人,除有將自己對MJ刻板偏見透過高超寫作技巧暗示讀者
之嫌外,就整型行為是否涉及自我/種族認同這般應高度尊重他人人格之議題,似亦未謹慎
求證、只為得出此為求對題應景而對題應景的結論。再者,並未考慮到出於各種原因而整
型或自我改變的讀者心情感受;又試想,如同張曼娟這般不瞭解他人而妄斷的態度,是否
亦可能在無形中影響整型者週遭的讀者,而使更多人被曲解誤會、飽受委屈苦痛?
最後,我只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張曼娟:張女士,妳是否只花了打字及寄mail的時間就賺到
這筆稿費?
後記:(看完yixxxx聯繫後代po內容及留言被河蟹後)
「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不要輕率評斷」是一項難能可貴的美德,即使是文筆最好
、名氣最大的人都未必擁有。
歌迷及批評張氏者縱然就MJ的名譽保護並無法律上適格地位,但張氏不尊重他人人格及淺
薄妄斷的態度實在令人難以茍同,須知涉及自我/種族/族群認同這類非常核心的自我決定
議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惟一旦公開發表,則應如履薄冰、避免流於偏見和人
格詆毀,否則對社會傷害不可謂不大──特別是發言者還是個名人的情形;張氏的發言,
除了仗著MJ再也不能說話而吃往生者豆腐外,更形同以自我認同障礙之名貶低所有因各種
原因整型或作改變者、灌輸讀者改變外型或既存自我者是逃避真我悲劇中的懦夫的謬誤觀
點!
任何公開撰文者都不能主張自己真意外於文義所指涉,否則無異承認自己不具公開發表文
章的資格,且一個辭不達意者,又如何說服他人後來的辯解是「真意=表達內容」?暫從
BBS站(PTT)網友代為發表張曼娟自我辯解之內容以觀,可見張氏為求從魯莽不負責的言論
窘境中狡脫,不惜押上文壇聲譽,效法無恥政客避重就輕、閃鑠言詞,甚至將投稿至報章
之文稱為「非公開」性質之「個人感想」。
縱然應待張氏正式回應後方得評論,惟已發表於聯合報之文稿,再明確不過地透露出:張
氏並未說明如何得出MJ有自我/種族認同問題之結論;而縱觀其言論,似乎在告訴讀者:
發表「感想」而非「評論」(感想和評論實質上的差別在哪?)可以天馬行空、不用先認知
事實、不用交待來龍去脈。其實如果要求文對題,大可自己杜撰事例,實在不必要硬拉時
下熱門話題來現世打嘴。
不為死者為生者,試想,有多少讀者可能被張氏妄斷的態度影響無意中成為妄斷者、接著
又有多少人會因為這種妄斷的態度受曲解誤會、而生活在痛苦中?他們的委屈或許有得雪
的一天,但其中所經歷的痛苦卻是永不可逆。
張氏之過不在草率消費MJ,而是間接教導讀者在面對高度人格尊重的議題時,只要托言
「發表個人感想」,縱其內容如同兒戲童言亦無不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27.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