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就係香港季刊的REvisit部份,都會有著不少香港的舊照片。這些記錄著時代的光影背後,掌鏡者到底姓甚名誰,當中又會有一個個怎樣的香港故事?
我想李福志大概會是其中一個。
在二次大戰後告別出生地新加坡,李福志在1947年行船來到香港尋找機會發展,輾轉間投靠到開影樓的親戚。毫無攝影經驗的他,學懂了入門技巧後,拿著借來的Zeiss Ikonta照相機到太平山頂,擺檔替遊客拍照留影。1951年難民潮期間,他也曾在調景嶺難民營工作,為難民拍攝身份證照片以賺取收入。一出生便是孤兒的他從小已習慣自食其力,攝影對他來說是「搵食」謀生,也從來不以「攝影師」自居。後來由於相機普及,遊人手上都一人一部,他卻想到了一條新出路:改為在山頂兜售自己在港九新界各地拍下的風景名勝照片,收入不俗之餘也養活了一家五口。
隨著時代變遷,照片顏色也由黑白變成了彩色。後來在種種原因下令李福志放下了攝影,搬到新界並在粉嶺開士多為生,之後還買了架雪糕車在上水賣雪糕,期間經歷過收地、離婚以及再一次轉行。97年回歸過後,李福志再與攝影連上關係,在其公屋單位內設了個細小的黑房,開始沖曬他在50年代拍下、留存著香港珍貴景象的塵封底片,讓照片傳世。
2010年,他重返太平山頂擺檔,認識了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創辦人之一的艾思滔,二人更成為朋友。深受照片感動的艾思滔,後來更著手為李福志開展出版計劃。可惜的是,影集尚未出版,李福志在2012年卻因一場急病離世,終年84歲。
「他生活很刻苦,卻時時帶著勇氣,並且相信努力的話總有一天會成功,這不就是香港人的寫照!」在一個訪問中,艾思滔如是說。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
展期:4月1日至5月30日
時間:9am-6pm
地址:銅鑼灣告士打道255-257號信和廣場305室
圖片 ©️ 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
#四眼仔週記 #李福志 #舊照片 #就係香港 #編輯團隊日常
彩色相機普及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青鳥現場 #講座側記 #中平卓馬
攝影對中平卓馬來說並不是影像的追求,透過“攝影”來理解關係,進而達到與社會的溝通,他的拍攝是將“攝影成為行動”,將個人變成攝影機,「拍攝當下時,他思考的是關係,以及此刻的狀態。」
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年代裡,#森山大道、#荒木經惟、#中平卓馬,這三位攝影家早已以抓拍作為對於當代的詮釋,影像能夠建立攝影師與世界的關係,中平卓馬他不追求風格性的影像源,只是拿著攝影機在行動,時至今日,以此作為拍攝方式的人仍是少數。
攝影沒有一定的美學標準,他將主體抽離,有意識形態去客觀拍攝,在他後期的彩色照片中,將人的視角抽離,運用照片捕捉片刻且並置排列,成為中平卓馬攝影方法論的新起點,從《#挑釁》到《#為了該有的語言》此一階段,他說:「當我拿著相機,透過取景器窺看時,輕按快門的手指上,想必帶著生命幽暗總和的重量。」照片是「自我生命的紀錄」、是「私我」的,將被納入個人生命史。展覽與影像的呈現皆建立了閱讀途徑,在觀賞藝術的過程中,人們也從作品背後去思索創作者生命的故事,藝術將不同時代的價值思維串連。
Giloo紀實影音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VERSE
KdMoFA 關渡美術館
#黃建宏 #黃亞紀 #成為相機的男人
彩色相機普及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集《藝術ABC》專訪劉銘浩夫婦暢談在不同世代與器材;從黑白到彩色、從相機到手機,同樣以「家」作為創作核心題材。擅長人物攝影的父親劉瑞潮,在攝影器材不普及的年代,用相機紀實「写真」,捕捉作品中每位人物最自然、最存真的狀態。
擅長廣告的兒子劉銘浩,在現今人手一支手機的網路社群年代,運用廣告下標題方式,為每張照片寫出趣味的文案,以隨興的方式,拍攝每天從住家出發的沿途景物,用手機和文字「寫照」日常,而寫真與寫照又有何不同?歡迎收聽!
【本節目由i-art gallery愛上藝廊贊助播出】
#IC之音 #藝術ABC #陸潔民 #写真寫照 #劉瑞潮 #劉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