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上個禮拜,趁著天氣良好,去了一趟久違的動物園
到了動物園,剛好正值中午,我們先買了麥當勞,找了一個舒服的戶外區野餐
吃午餐時,女兒看到隔壁桌的姊姊手上有個氣球便說:「我也想要」
「那是姊姊的,如果妳想要,我們等下在動物園裡看看有沒有人在發氣球」媽媽我實在太餓太想吃漢堡,想趕快結束氣球話題(心理師也是人啦🤣)
女兒雖然面露失望,但也就欣然接受沒再提了
過一會兒,那位姊姊突然拿了氣球過來送給女兒,女兒很驚喜的說了謝謝後收下
先生可能覺得不好意思,需要回個禮之類的,於是便問女兒說,要不要把扇子送給姊姊
起初,女兒表示不想,但媽媽我好專心的吃著我的漢堡(到底是有多餓),所以也沒特別注意聽他們父女兩的對話
就在不知那個環節下,女兒突然帶著扇子走過去遞給姊姊,說要送她,姊姊後來又送她一個熊貓小吊飾
過程中,我看著女兒的表情有些變化,好像從開心到有些不情願
「當我收到禮物時,應該要回禮嗎?」
這段送禮的互動,突然引發了我的反思🤔
「我真的可以單純的接受別人的禮物嗎?」
「我也可以單純的送人禮物而不期待有什麼回饋?」
「我真的相信其實我不需要多做些什麼,就值得獲得禮物嗎?」
「我可以單純的享受收到禮物的喜悅嗎?」
「我相信我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嗎?」
這些句子就一直在我腦中思考著(心理師真的很忙)
我相信,孩子在愛與安全感的滋養下,是知道自己值得被愛的,而長大後的我們,相信嗎?
遊動物園的過程中,女兒開始時不時的提到她想要要回她的扇子
「你已經送給姊姊了,就是姊姊的了,而且你還因此獲得一個氣球和熊貓吊飾喔」先生試圖安慰女兒,也期待女兒可以理解
感覺的到女兒的失落,但一路上的風光明媚,很快就轉移了那些情緒了
直到當天晚上,女兒坐在馬桶上完成睡前尿尿時,突然難過的說「媽媽,我想要我的扇子」
「是今天你在動物園送給姊姊的那把扇子嗎?」我問
「對,我想要我的扇子」「我的扇子它在哭哭了」說著說著,女兒就難過的哭了起來
我有點驚訝,原來這些感覺一直在她的心裡,也感受到她的難過應該是壓了一整天「你好難過,你其實不想把扇子送給姊姊」
「對,扇子在哭哭,她要我抱抱它」女兒越說越傷心
❤️《好好哭,好好說再見》❤️
「妳真的好難過,好想念妳的扇子」「但當下妳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妳真的好捨不得它」安撫著女兒的失落與悲傷,也安撫著我對她的不捨
「那我們一起和扇子好好說再見」
女兒的悲傷慢慢平復後,我提議和女兒一起回顧”和扇子在一起的那些美好回憶”
我們聊著扇子怎麼來的、和我們一起去了哪裡⋯
突然,女兒平靜的對我說「姊姊會秀秀扇子」
「會的,妳也會秀秀她的氣球」我心裡感動的回應著
❤️《從「應該」中長出彈性與接納》❤️
這段送禮的互動,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過程中,也冒出了很多舊有的應該
「妳已經把扇子送給姊姊了,就不應該要回來」
「送禮的互動本來就是這樣,妳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也不過就是一把扇子,是有什麼好哭的」
「扇子再買就有了,妳不需要這麼難過」
我腦袋裡跑出來了這些應該
但我沒有把這些想法當作教育來教給女兒
我反而很好奇,我的這些「應該」是從哪裡來的?和我的成長經驗有什麼關係?
而這些「應該」是如何幫助我成長?又如何影響我的教養?
透過反思與整理,我「鬆綁」了應該帶來的控制與權威,因為我想讓親職關係多一些彈性與接納
❤️《先照顧情緒(低路),再講道理(高路)》❤️
事件尾聲,回過頭想
即使是大人覺得很小的事,但對孩子來說,寶貝真的不分貴重
我想讓孩子在過程中,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即使是不情願的,但她還是選擇了)
但我更想讓她感受到「失落與悲傷」是值得好好被聽見的❤️
在學習負責時
可以先好好的照顧自己的失落與悲傷
情緒有了安頓
內在就會長出安全感讓我們練習拒絕回禮的應該
在關係中,無論是伴侶或是孩子
都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鏡子裡照的,永遠都是我們內在的自己
❤️《反思,是關係中最好的靠近》❤️
Namaste
#3Y3M
#情緒都是有脈絡的
#心理師也是人也會肚子餓到想敷衍孩子
#親職教養是不斷學習的過程
#從反思中長出父母想要帶給孩子的東西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