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似友」三大手稿展之托爾斯泰手稿(1893)
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俄國大文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所作的統計,托爾斯泰的小說是除了《聖經》之外,最受讀者歡迎的世界經典名著。這些小說包括《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
托爾斯泰出身於貴族之家,家中莊園占地5000多畝。這一優渥出身卻不能讓托爾斯泰擺脫悽慘的童年命運:2歲喪母,9歲喪父,10歲祖母過世,14歲姑母也走了——撫養他的人一個接一個過世,讓他從小便深刻思索「愛、生命、死亡」,從而形成他的思想核心與寫作方向,最後成為一名「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
關於他的文學成就,高爾基蓋棺論定:「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英國作家毛姆更把《戰爭與和平》列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他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卻從未獲獎,這也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重大爭議之一。
晚年的托爾斯泰,恰逢俄國大革命前夕,目睹日益惡化的社會不平等現象而深感痛苦:「我們在貧困現象的環繞中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我越來越感到痛苦——幾乎是肉體的痛苦,而我又無法減少這種不平等現象。這就是我生活中隱藏著的悲劇因素。」
因為無法擺脫這一巨大的痛苦,他遂下定決心要放棄特權,放棄財產,放棄稿酬和版權,要離開「地主老爺的王國」,要「住在農舍裡」,成為一介平民。這一切,讓他的妻兒既無法理解又不能諒解,家庭矛盾日益尖銳。最後,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離家出走,客死於一個小車站裡。他晚年所提倡的非暴力和和平主義,透過甘地,影響及於全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最重要遺產。「瞭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他說。
1893年6月,托爾斯泰收到法國《評論之評論》(Revue des revues)編輯寄來左拉和小仲馬的講稿與文章,遂以俄文寫下〈論無為〉這一文稿,分別交給俄國期刋與《評論之評論》發表。法文譯稿交由Halpérine-Kaminsky處理。然而,刋出的文章慘不忍睹,似是從英文轉為法文者,托氏無法接受,表示不對法文版負任何文責。之後,托氏拿回譯稿,仔细修改調整,再寄回給譯者,交《都會論壇》(revue Cosmopolis)於1896年3月再次刊印。
這份手稿是譯者Halpérine-Kaminsky的法文譯文,最後一頁有托氏1893年給編輯Villot的註記,表示如果趕不上九月刋出,可寄給他再修訂,以便下一期使用。手稿中有托氏親筆修訂40多處,從個別文字到一或二行句子,共130多個字。托氏並於最後一頁簽名。這份手稿後來也被編入托氏的《論左拉、大小仲馬與莫泊桑》。
此手稿,原為法國巴黎手稿博物館舊藏,透過拍賣,目前為台灣「澄定堂」珍藏品。
盧梭、托爾斯泰、《齊瓦哥醫生》三大手稿特展
預展:12/21(六)~29(日)
地點:誠品敦南店二樓書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