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減塑地球日活動-台灣回收演進史」
-
記得按讚、追蹤、分享中學生減塑!
-
相信大家對「回收」一詞不陌生吧!
不管是學校、辦公處、社區、公共場所,大部分都會有回收桶,讓大家丟垃圾時能夠再「細分、精分」;而這樣後端處理也比較方便。
雖然說不知道後端處理有沒有真的處理完全;再加上最近「國外垃圾」的進口,壓縮了本土垃圾的處理量。這些都讓人為台灣垃圾後端處理打個問號。
-
不過,至少我們台灣在「分類」上做的頗為細緻,值得誇獎啦!
那麼,今天世界地球日的一系列活動,小編想來探討「台灣垃圾分類演進史」
搭配台灣吧 X ReThink的影片會更清楚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gY2bg0klM
-
日治時期,台灣公共衛生不佳,亂丟垃圾、隨地大小便等情況屢見不鮮。而這種潮濕又惡劣的環境導致日軍進攻台灣時有4600多人死於「瘟疫」(相對於戰死、受傷,死於瘟疫的人真的多很多)。
-
為了處理公衛問題,日本政府頒布了《台灣家屋建築規則》、《台灣污物掃除規則》,像是規定房子定期清掃、排泄物不得直接排入河川、做好資源分類之類的。
-
還給每戶一個「塵芥箱」(官方垃圾桶),並定期有「掃除人夫」來收取資源回收物,將有機垃圾賣給農夫做成堆肥。
這種制度,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垃圾處理&回收」了!
-
而台灣的「垃圾桶顏色分類」則是從1989年由荷蘭引進的「外星寶寶垃圾桶」。
一開始以為用顏色鮮豔、造型逗趣的垃圾桶可以鼓勵大家回收;殊不知他們太大、太高(156cm跟170cm,小編我才一米六欸)、太貴,很難丟垃圾,於是乎三年後就引退了(掰掰)
不過現在的回收桶顏色分類就是承襲當年外星寶寶的顏色喔!
-
那你說,我找不到垃圾筒,可不可以在路邊亂丟垃圾?
不行喔!會被罰錢!
台灣於1988年通過《廢棄物清理法》,裡面大致談到棄置廢棄物的懲罰、誰要負責清理廢棄物(不能夠垃圾堆了就跑吧)、對廢棄物的定義……
-
也就是說,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某某不肖廠商亂丟垃圾到非耕田地或山坡」就是違反了《廢棄物清理法》。
法源債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050001
-
台灣,從一個原本髒亂的小島,搖身一遍,變成回收制度較為完善的國家。
未來,我們要做的,是一直守護這個島嶼,並讓回收制度變得更好更完整,將「循環經濟」的概念引入(現在目前垃圾流動方向還是較為單一)讓世界變更好。
不過,老話一句,源頭減量才是最重要的。
-
#wei編 #EarthDay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taiwan #collectiveeffort #NDC #UNFCCC #COP25 #TEIA #recycle #台灣 #公共衛生 #回收 #分類
循環經濟的 定義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之後的全球變局,讓循環經濟的發展增添變數】
循環經濟的目的並不止於資源脫鉤和環境的衝擊脫鉤,不但要立基於5R的基礎上,還要融入多樣性的創新,提升能資源效率,落實負責任的消費型態,同時實踐福祉脫鉤的理想境界。
然而,循環經濟的定義何其多,目的更是各有所鍾,而且可因推動層級(全球、國家、區域、產業等)而有不同的願景和可及性,可見循環經濟的推動不必然是暢行無阻……
#循環經濟 #國家 #疫情 #環境 #資源 綠學院 Green Impact Academy
循環經濟的 定義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奕齊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 20 /】
❚❚ 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以循環經濟發展幸福島國
台灣作為島國,能源和原物料都十分短缺,極度仰賴進口。2018年台灣的能源供給有97.8%來自國外,而過去半世紀來,有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另一方面,根據預測,全球人口在2030年將會由目前的77億成長至90億人,資源需求上升將達到地球可提供的極限。試想未來,不論是因為戰事或天災導致供給中斷,或是在地球資源耗盡的情況下,台灣要如何安身立命?
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人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也就是讓資源的功能發揮到極大,把東西「用到不能再用」,甚至「把廢棄物變資源」。或者說,成就「沒有廢棄物的資源運用」。
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這兩個領域,在社會上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對立狀態,彷彿要發展就得犧牲環境,或是要保護環境就得犧牲經濟。這對全國唯一將總部設在台灣南部高雄的台灣基進黨,感受特別深刻。在高雄,石化及金屬這兩個「高碳產業」,因其高耗能、高污染、高安全風險的產業特性,長期困擾也傷害著這座城市。但這兩種產業的合併年產值超過1.5兆元(佔高雄年產值30%以上),卻也是高雄無法割捨的經濟命脈。面對經濟與環保的爭論,絕對不是二選一的決定,而是找出一條讓兩者併行,甚至永續發展的可行之路。
為兼顧經濟與環保的永續發展,先進國家無不思考如何讓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脫鉤,也因此,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近來在國際間不斷地被倡導。循環經濟是一套師法大自然,追求零廢棄與生態系統平衡的思維。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將循環經濟定義為:「具可恢復性及可再生性的機制,藉由設計將材料、零組件及產品分別納入生物與工業循環中,以求達到經濟活動的最高效能與價值。」在循環經濟的思維裡,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其終極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資源完全封閉循環的體系。
歐盟早在2012年簽署「循環經濟宣言」,緊接著在2014年指定優先推動產業,並在2015年發表「循環經濟推動計畫」,提出零廢棄目標,搭配具體策略及相關行動計畫,且訂出明確的時程表(註) 。在國家層級,荷蘭政府訂下目標,中期希望在2030年,可以將礦物、化石燃料以及金屬等原物料的使用量減半,並在2050年完全落實循環經濟。許多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亦相繼以循環經濟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藍圖、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循環經濟在台灣正在萌芽中,但我們並非從零開始,許多企業已有能資源整合的經驗,例如在高雄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核心,透過區域能源整合計畫,整合區域內各企業的能源、水、資源等,讓性質相異的產業,在能源使用上互通有無,以提高整體能源使用綜合效益。同樣位於高雄的石安牧場,引進丹麥沼氣發電技術,將原本臭氣沖天的雞糞,化為可供一千多戶人家使用的電力,並將廢水、廢氣、廢熱做到循環再利用。又例如高雄永安的石斑魚養殖業,利用中油將外國液化天然氣生溫汽化過程中,以海水進行熱交換而排出的冷水來養殖需要恆低溫的石斑,如此省卻養殖業者換水投藥鑿井鋪管等龐大開銷。還有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將製程中的兩種製程廢液(廢硫酸與含氨氮廢水)交互反應,再生成硫酸銨,然後送到廠外化工廠處理變成工業用氨水。
台灣各產業可以進行循環經濟的應用琳琅滿目,從農食生質、紡織塑膠、營建交通、科技化學都是能思考再利用的領域。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行政院也在2018年12月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將循環經濟理念及永續創新的思維融入各項經濟活動,讓產業發展從「線性經濟」,過渡到「再利用經濟」,再徹底轉型為「循環經濟」。
要達成這些目標,有幾件事要做。首先要投入調查與研究,掌握台灣現有資源的流向,研究出在台灣可做何種利用,能創造出哪些新的產品與服務設計。再來是透過立法或修法,為創新嘗試提供最友善的法律環境。接著是創造合理的市場誘因,例如透過租稅和補助工具,引導市場走向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再來是提供資金平台,鼓勵金融業者加入投資。最後在既有的產業園區中導入循環經濟概念,讓園區的資源利用方式得以升級,並以此規範新園區的開發。
台灣過去為了發展經濟,犧牲了土地、山嶺、河川、海岸,犧牲了水和空氣,犧牲了島嶼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我們除了要把褐色經濟轉型到綠色經濟,在面對整個地球更嚴峻的未來環境時,更應該以循環經濟的模式來發展綠色經濟。追求循環永續的台灣未來,需要產官學研跨部會、跨領域的合作,更需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慣習,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
註:例如在2030年之前,回收65%的城市廢棄物、回收75%的包裝廢棄物、全面禁止掩埋分類垃圾等等。
#總統3號政黨5號
#基進民進一起前進
#三五好友前進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