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在外國讀書或長期生活的經驗,每每讀到國外的就學經驗,總是充滿好奇。
台灣的教育現況,問題重重。如何改變,實在困難。如何汲取外國的經驗,但不是照本複製,重新建立一個教育制度與內涵,適合台灣,能培育身心健全的社會公民。
我的朋友在德國,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讀,今年要進入中學了。
看她敘述孩子在德國申請入學的過程,對台灣人如我,覺得很奇特,我看到了“發掘並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專長”,是如此被真切實踐。
特別轉貼給關心孩子教育的朋友們~
#中學新生
上週四(19.08.2021)是我們這小學和中學的 #開學典禮。這對小學新生來說,是個最重要的大日子,中學開學典禮的重要性可能不比小學(小學的可能爺爺奶奶親戚們都會來參加送禮物),但從申請學校、面試、錄取通知到入學的種種第一次,對於中學新生和我們家長來說,也是充滿了緊張與新奇!
#申請學校
這邊的中學是用三年級和四年級上學期的成績單來申請的,學校分成三到四類,以台灣的概念來理解,有點類似文理中學、五專、技職體系、還有綜合高中(高中+技職混合)的概念,主要是由小學老師來給建議,例如我們這,如果德文和數學兩科的成績不低於2(最高是1,最低是6),可以被推薦念文理中學 #Gymnasium,如果成績不到,但家長堅持,那依舊可以去申請試試看,看學校要不要收。
在今年大約一月底時,收到四上成績單和老師的推薦以後,基本上,大家就是從自己學區內的幾間學校來做選擇,因為每個學校有自己的特色,例如 ,有些學校的 #重點科目 是音樂,有些是語言、美術或科學數理的都有。考慮好以後,就要交報名表,這裡只能填一個志願(每個地區規定不同),然後會得到一個面試時間。
#錄取標準
錄取標準其實很不一定,成績只要達標即可,究竟多高多低也不能決定什麼。第一優先錄取的,是有哥哥姐姐在學校裡的人;第二優先,可能是家裡與學校的距離,但也可能是學校自己訂的標準。例如,我的孩子報名的學校,他們取決的標準在:「學生的多元性」,他們希望每個班級的學生組成,是很各式各樣、充滿不同的樣貌,覺得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群體,但究竟是指什麼?學生的性格、種族、才藝還是?因為我們也是瞎子摸象,實在很難猜測🤷🏻♀️
#選擇志願
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很困難的決定,因為在我們的學區裡,兩間學校其實都非常熱門,一個算是數一數二難進的學校(不是指錄取分數高,而是指報名人數最多,刷掉的人也最多),另一個學校大概也是第五第六難進的,都是沒有保證能上的。加上近年來報名的人數越來越多,這裡的競爭算很激烈,我們真的很擔心,萬一唯一的志願沒上,就得進行第二輪的申請,第二輪只能申請還有缺額的學校,也就是會淪落到很遠的學校就讀,中學又要唸九年,萬一最後要每天通勤一小時上學,真的會很想哭,難怪德國流行一句話:#最近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學校。
#最後決定
因為兩個學校都有被刷掉的風險,最後決定,還是看學校的重點科目來選好了,孩子選了一個以音樂為主的學校報名,除了選學校,還可以選班級的志願,分英文班/英文+拉丁文班,會樂器/不會樂器班(原本不會樂器的,必須在學校學一個新樂器),另外還有唱歌班。自從決定了以後,我其實常常煩惱到睡不著,主要因為這學校往往都是非常多人報名,真的是很怕萬一沒上,要去很遠的學校就讀,小孩會很辛苦,在交件前還常常想說,是不是該改選安全牌?
#面試
交報名表當天,會順便口試,我們有幫孩子稍微準備一下,大部分問題好像都有命中,不過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老師問了幾題「比較性」的題目,也是我比較沒有猜到的部分,例如談到她會的樂器,老師就追問,封城後,覺得線上的音樂課和實體的不同在哪?覺得鋼琴和大提琴的線上課程有什麼不同?孩子說喜歡畫畫,素描和水彩,老師就追問,素描和水彩有什麼不同?
我後來覺得,口試時出「比較題」,好像真的比較有鑑別力,因為老師看學生的回答,馬上就可以知道這個學生有沒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深淺程度在哪。
#錄取通知
因為我們是第一次經歷,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確定,大概一個月後的某一天,孩子回家說,小學老師跟大家說,如果沒有收到通知信,代表妳/你很有可能是上了,因為沒上的,會收到一封信,請你再去申請第二輪,等第二輪也都確定以後,春假(四月)前才會一起寄錄取通知來,我們沒有收到信,好像終於稍微放心一點,後來去查,原來錄取人數已經公布在網路上了。
結果今年 #大爆冷門,孩子報名的,以往最多人報名的那間,今年竟然差一點點才足額(表示有報名的都有上;我們真的超級幸運,終於放下心中大石,超級開心🥳);而另一間(我們認為上的機率較大的那間)今年有將近四成的人被刷掉,突然變成這裡最多人報名的學校。我們附近另外一個學區也是一樣,整個排名大調換!德國報導稱這個為 #乒乓效應,因為家長們怕小孩被刷掉,所以有時候會想打安全牌,結果造成所有人跑去同一邊,但也不是每一年都會換邊,所以真的也很難預測。我覺得今年加上疫情,大家的心態有所轉變,都更想走保守安全路線。但這也再度證明了,德國這邊大家真的都想上離家最近的學校,其實每間中學的資源都差不多,不一定要追求名牌學校。
#開學典禮
終於到了這一天,因為疫情,今年開學典禮被分成三個時段舉行,家長和學生得提交疫苗或陰性證明。我們坐定後,首先是學校樂隊表演Price tag 這首歌,由一個女學生演唱,整個驚艷全場(我覺得比原唱還好聽🤩🤩),接著是好幾個學生分別上場用學校外語課程的語言,來致歡迎詞:除了德文、英文,還有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義大利文等。
兩個開場節目,就完全帶出了這個學校的重點:音樂及外語,中學的外語課比例好像很重,五年級的英文課時數已經超越德文課,之後還有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外語😲😲,後來拿到課表,發現五年級還有政治、哲學、資訊、地理、生物等等新科目,看來中學生未來的生活,也將會充滿新奇與挑戰!
德文 口試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德國的Abitur
早上繼續把昨天的芒果煮完.
從昨天下午我就已經開始煮芒果了. 這次14顆芒果可以有5公斤的果肉. 然後你可以看到我的成績. 有準備兩罐要送人. 另外3瓶芒果糖漿. 剩下的芒果羔這樣放. 糖量夠就不需要太擔心壞掉這個問題...
分了兩鍋煮. 煮完後還可以喝芒果紅茶...
你會覺得奇怪: 上面的不是第一張主圖照片的敘述.
我只是先把剩下的照片講完..... 因為有一長串來到這裡的一些心情要寫XD
這幾天有很大的感嘆.
今天是我兒子的Abitur 詳情可以看這個簡體網站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795977 . 我覺得非常清楚. 因為牽扯到德國中學的體制. 我兒子女兒讀的是文理高中. 這些畢業生之後絕大多數都是進大學讀書.
就像我們的聯考. 但不是一考定終身. 一個科目的考試除了筆試還有口試. 而且平常的學業成績也會一併納入計算.
朋友中有很多人對於小孩的教育很注重. 曾有人問我德國的學校教育問題. 趁機也可以了解一下.
Abitur 考試. 你可以根據你的最佳科目選擇三科.裡面一定要選的一科就是德文!
我兒子女兒讀的學校因為從一開始就是有篩選得考試的數理化專門的高中. 當然大多是德國長大的人. 這個學校以平時成績不輕易打高分聞名. 但是代表這個邦出去比賽得獎的都幾乎會有這個學校. 我女兒說這個學校參與奧林匹亞競賽是常態. 但其他的學校則不是如此.
之所以強調這些是因為接下來的事實很殘酷.
因為學校的平時成績打得嚴. 所以當初從五年級就進入學校讀書到了高一( 10年級) 結束的階段就會有一波轉學潮. 這些人大多是日後要往醫學院或是法學院發展的學生. 他們要爭取那個小數點以後的高分才能進入醫學系( 因為在校平時成績計算就是最後兩年為主) . 聽說, 離開這個學校去他校讀高二以後的兩年都覺得外面的世界是天堂.... 因為只有原來的這個學校會有從入學就經常到下午4點才放學的課業. 其他的一般文理學校都很輕鬆....
我兒子的德文應該算是不錯的. 但因為小四才來. 在此之前, 雖然每年至少兩次兩個月在這裡生活. 並不能真的對德國的" 教育" 及" 心理" 層面有一樣的體悟. 所以縱使老爺很早就要求他們讀課外書籍( 多數是小說等) 但仍舊在最近我問他時. 他覺得自己的德文不夠好. 而今天要考的是德文. 他說沒甚麼需要準備的. 因為是給一篇文讓你去解析. 不是選擇題.
另兩個科他選的是數學及化學. 這兩個是他進這個學校的主因. 而他的化學也已經是全國前十名的好. 所以也不太需要準備這個根據全國學生準備試題的考試. 記得以前我都是死背化學元素表. 而他則是對每個元素都聊得津津有味. 當然不用那樣強記歸類.
兒子也說, 他的Abitur成績不需要很好. 因為他要申請的化學系不需要比小數點. 算是比醫學院, 法學院冷門的. 以他平時的成績表現. 德國最好的化學系一定會收他....
你很難想像一個要考Abitur的小孩最近成天上網玩西洋棋的樣子. 他不只一次跟我說現在的學校很無聊. 都不是他想上的課. 他希望趕緊畢業趕緊去學他想學的化學.
我們陳家這一代的小孩受的教育就是讀書就要讀醫學相關行業. 要讀就要讀大家都想要的科系. 然後大家擠破頭. 也不知道到底適合不適合?
聽到我兒子說那些話時. 我真的好羨慕. 因為我就是那個讀完書考完國考拿到藥師執照. 但從沒想過自己" 喜歡" 甚麼的人.
這是今天我讓兒子帶的便當. 今天考試要考5個小時. 前兩天我就已經問他要帶甚麼當中餐. 讓我好好幫他補補~
我第一個建議的是壽司....
但被他拒絕了. 他說那很奇怪.
跟著我這些年一路走來的你們. 肯定知道我當初做麵包的原因. 也包括當初兒子中午那個紫菜飯糰被同學取笑. 才開始走上自己做麵包的路. 時至今日. 雖然中餐店或是超市都已經可以看到壽司的蹤影. 兒子還是不想要這樣吃. 於是今天就是這樣的三明治便當. 是昨天用酪奶做的斯佩爾特帶蓋( 食譜已經在部落格) .
而我一直都不知道的, 是這兩個混血小孩在那樣的菁英高中裡是甚麼樣的生活? 本來以為那些注重小孩教育的父母的小孩們. 會比較有世界觀. 但事實並非如此.
是一直到最近我女兒才跟我說這些事, 剛開始進去學校時, 常有同學會問她某件物品的中文怎麼說. 等她熱心地說出口才知道. 他們不是想學. 只是想怪聲怪調取笑你.
混血女孩五官比較不同. 其實在哪裡應該都吃香. 尤其是這個德國青少年哈韓哈日的年紀. ( 而且這個學校的男女比例4:1甚至更低.)不過卻會招來同性相斥. 例如, 會有認識不深的同學的朋友直接叫妳" 中國來的" . 雖然也會有同學去糾正那個女生隔壁班同學: XX是台灣來的. 但那也無濟於事. 她就只是想幫妳取這個綽號然後在大家面前這樣叫妳.
我不知道我身高200的兒子是怎麼面對殘酷的男性競爭世界. 但我很高興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學習目標. 還真的可以去學得更多. 他最常跟我說的事情是他不想管別人說甚麼XD
歧視到處都有. 我很慶幸這樣一路跟著他們一起走.
而我真的有感覺到兒子女兒會特別照顧我這個身在異鄉跌跌撞撞的媽.
啊~ 小孩長大真好. 但也好捨不得啊!
德文 口試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sin-Yin Wu:
最近引發警界熱烈討論的「彰化假摔逮捕案」,以及之前的「彰化騙(搜索)票案」受命法官黃士瑋學長的真心話。
看完只有兩個字:敬佩!
我覺得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警界中認清真相、有心改變、想要學習踏實辦案的法治國執法人員精神的好鴿看到。我也相信這篇文章會激勵那些不願屈服違法命令的警職人員。
而該則判決在警界引起很多迴響,我想大家之所以爭相轉傳,應該是因為很多為上級不當命令所苦的鴿們內心敬佩受命法官把「假摔」背後的真相在附記事項中挑明了講出來。
我知道很多鴿們得空時便時常我這裡流連忘返,所以直接分享過來。
這陣子陸續有一些警界的朋友跟我討論一些法律問題,警界普遍跟院方距離比較遙遠。
我過去在職期間製作講義、幫承辦員警一字一句改偵報,我都告訴員警:你們的報告是寫給法官看的,所以要讓法官看得懂。
不少員警其實和院方陌生,是源自於對「法律應然面」陌生(因為長期以來有扭曲的「檢警關係」,但院方可不跟你講什麼「關係」);
而院方對警方陌生,是源自於對於偵查第一線的一些「慣例」不夠深入,但近年來在越來越多具有反省能力的體系中人主動說出沉痾問題後,其實很多隱晦的問題(例如績效之亂、騙票、騙功獎、違法搜索逮捕的「竅門」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的法官了然於心,只是不說破而已。
話說,其實當初我會寫關於彰化騙票案那篇文章:https://bit.ly/31dxj9B (學長這篇貼文所提及第四點的案例)
是源自於圈內不少人貼文討論,也收到幾位我本來不認識的檢方學姊跟我分享判決資訊,我看完該判決後,由衷景仰主動追查騙票案的那位公訴檢察官,也深深佩服受命法官在忙碌的案牘中特別寫了這麼長的附記事項,把實務中諱莫如深的問題在判決中淺白的點出來。
我後來發現我們有共同好友,共同好友中的一位學姊告訴我,其中一位跟我分享判決的陌生帳號,就是我非常敬佩、該騙票案中主動追查的公訴檢劉欣雅學姊本人,因此我回復訊息,素昧平生而成為「網友」。
沒多久之後,(我本來不認識的)黃士瑋學長也發訊給我跟我討論此問題,提及「騙票案」中判決附記事項的感慨,其實有受到我在新北時期的斬手騙票案影響。
德不孤,必有鄰。
彰化騙票案其實跟我無關,完全就是公訴檢察官以及受命法官的努力。我卻因為之前的斬手騙票案,認識兩位兢兢業業、值得敬重的學長姊,雖然過去在職期間不曾謀面,但甚感榮幸。
離開台灣一年半了,這段期間其實我主要在忙德國的學業,看的也都是德文文獻,很少主動關注國內文獻,但是司法實務圈內時常熱情的與我分享新進見解、提供文獻,讓我不用自己查詢資料就可以有大量思考題材,很是幸運。
而我之所以注意到「彰化假摔逮捕案」判決,也是前幾天另一位院方學長跟我分享這則判決,我很認真的把這則判決讀完,看到法官勘驗30幾支錄影、看到附記事項清清楚楚的點出背後結構與文化的問題,再看到受命法官姓名時,心中的想法:「啊!果然!」
再看一遍,突然有點眼熟,
赫然想起,這位學長好像就是我當年司法官口試時幫我們讀書會模擬面試的學長,本來其實也不認識,就是剛好同學互相牽線加入的準備考試讀書會。
想起來,那已經是10年前的往事了,當時好像是FB才剛開始流行沒多久,聯絡方式很傳統的時代,所以彼此沒有留下聯絡方式。
昨天和學長問起,才想起確實有這件往事,我還記得當時讀書會有位學長告訴我:「妳的(筆試)成績很安全,只要不要跳起來揍口試委員就一定會錄取。」昨天學長告訴我,這句話好像當時就是他講的。
我還記得當時司法官口試時我確實很想揍一位問題中帶有性別偏見、年紀很老思想很古老的口試委員。但是我忍住了。
一轉眼間,十年過了。
我也經歷過司法官學院2年+檢察官3年9月的生涯,如今又回到當年的自己本來想走的冒險跑道上。
而學長則繼續在司法官的跑道上,努力不懈在個案中發光。
有人說在體制內充滿無奈,也有人自甘沉淪。但體制與文化終究是人創造的。
體制中,只要勿忘初衷,自然就有光。
吳忻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