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這個心理師適不適合我?」
因最近網路上流傳的事件,好幾位夥伴都和我提及「#諮商中的受傷經驗」,不知該怎麼選擇心理師,生怕交出真心,又被重重摔落......
這個答案,最終還是得 #相信自己感受的指引,但我瞭解,許多個案前來諮商的當下,是處於難以自信的階段,因此,在這兒分享幾項個人觀點,或許可以提供大家一些與內在核對的準則。
📍請注意,下列準則並非「絕對真理」,僅是我個人分辨的依據~
🌞1.#心理師重視你怎麼想大於他怎麼想:當然,心理師的看法與價值觀可能和你的不一樣,但他不會否定你的感覺或認為你想太多,他會陪你一起去探索這個想法的根源。
🌞2.#心理師會協助你去除標籤而非加重標籤:各種疾病或人格異常的診斷名稱,都無法治療個案,也無法定義完整的你,頂多只是幫助雙方初步了解大概情況,所以「你是憂鬱症」「你是邊緣性人格」不該是治療的主軸,與你真實的全貌接觸,才能使療癒發生。
🌞3.#心理師協助你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非給你加諸更多限制:心理師會讓你感覺他是敞開的,幫助你鬆動單一、僵化的標準,活出屬於你自己獨特的模樣。他會問你:「你渴望怎麼活?」而不是告訴你:「你應該要這樣活」。
🌞4.#心理師對治療關係有清晰的份際:諮商關係非常微妙,既不是朋友、不是交往對象,更不會發生性關係,但在心理層面的連結或許更緊密,所以個案對心理師產生「愛」的感覺是很自然的經驗,但心理師有責任清楚這一切的發生,而非順勢將諮商的「大愛」化約為「愛情」。
🌞5.#心理師重視你深層的原因大於判斷對錯:他不會輕易說你不對、不好,他會同理「你會有這些情緒、想法、行為,一定有你的原因」;重視並探索那些原因,而不僅僅是要你「修正」情緒、想法、行為。
🌞6.#心理師不會一直要當救贖者,#而是激發你最大的自癒力:我常說「看著個案長出自己的力量、離開心理師,才是我的成就感來源」,而不會用各種理由讓你認為自己不夠好、需要一直聽從權威,或滿足心理師個人的救世主情結。
以上六點是我目前想到的,也歡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或經驗~
p.s.希望各位能理解,一個行業中不可能所有人都完美,每位治療者都有他正在經歷的業,我無意也沒有資格評斷他人的「好」與「壞」。
但身為個案永遠有權利保護自己、離開受傷的諮商關係,找尋最適合的心理師,伴我們走上這條向內覺醒之路😊
#獻上滿心的祝福❤️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