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Media Lab 的台灣女孩高新綠,研發出用金箔貼在身上的操作介面,連外國媒體都稱讚她研發的 DuoSkin :「可能完全改寫穿戴式科技」。她說: 「在 MIT 我們很被鼓勵做一個不一樣的人。」快來看看這個充滿創新精神的女孩的專訪!
#看完覺得全身的新創魂都在燃燒啊🤩
#快來給這個超厲害的女生一點掌聲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MIT Media Lab人工智慧系列報導〜台灣留學生高新綠:主持人陳文茜、記者李怡慧、陸念勤採訪報導
【高新綠從小愛畫畫 台大資工系畢業後前往MIT Media Lab深造 將繪畫與科技結合發明金箔刺青“Electronic Tattoo” 金箔化身為各種美麗的圖案“貼”在身上作為裝飾 但實際上它是“穿戴裝置”可結合智慧手錶與手機 這項發明立刻引起科技與時尚媒體高度關注】
高新綠 Cindy,一個眼鏡背後的眼睛藏著好多故事,不過不太喜歡,我們說她漂亮的女生。
但是她的發明,卻是為了讓愛漂亮的女生更漂亮,還要為愛漂亮的女生,在老是太Man的穿戴式市場平反,「我就是很故意要用金色或是銀色,像我去conference報告,男生就說,嘿你可不可以把你的東西做黑色,不然你這好(女性化)..,我就覺得說come on,give me a break,你看這個穿戴這整個市場,都是你們男生可以戴的東西,好不容易,我做一個女生可以戴的,」後來高新綠發表了,和微軟研究的"金箔刺青"DuoSkin,"第二層皮膚"就是你的智慧觸控板,發表後,國際媒體佳評潮湧。
富比世雜誌認為,DuoSkin"可能將完全改寫穿戴式科技",而時代雜誌,盛讚DuoSkin,解決了智慧手機和穿戴手錶的,不便性和隔閡等問題,"讓人體就是個人化的科技介面 變為可能",「我們的Director Joi Ito他都會來給個糖,然後他會說,好,你們來這邊了對不對,你們過去..你們過去都表現得很好,可是我跟你們講,你來MIT這邊呢,你一定就是要,"徹徹底底的改變","讓你的父母 甚至認不出你來",所以就是要,你要改變到,做一個很奇怪的東西,讓你的爸媽,阿公阿嬤全部都不認識你,那就是我的目標,」改變,能發生在AI浪潮下的任何一個時刻。
而高新綠正攻讀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IT支持瘋狂點子,渴望與眾不同的人,為AI浪尖上的年輕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養分。
「我從小的志願,就是要當畫家,對 可是就是..,那個時候考大學,還有偷偷去考,考美術系的甄試,(念台大資工)那個時候就,常常覺得很不甘心,因為我就很想要做藝術,有一天,我就看到一本書叫做,Maeda @ Media,它是那時候在Media Lab的一個教授,John Maeda寫的,他也是一個資工背景的人,可是他把資工和藝術結合,我就覺得,天哪,原來我就是整天在那邊,宅宅寫程式也可以做藝術,我就覺得,天哪,我一定要來MIT Media Lab。」
科學和藝術,竟然能完全地,在MIT Media Lab多媒體實驗室的,教育環境裡結合碰撞,讓高新綠的創意,開始放手一搏,2015年,高新綠在Media Lab攻讀博士的,第一個研究"NailO"發表,拇指指甲大小的漂亮薄片,戴上NailO,它像個指甲彩繪,能有不同圖案的選擇,然而實際上,NailO是個無線觸控滑鼠,輕輕一滑,就能控制連網的手機或筆電,控制身上的裝置,高新綠還特別為了,"不知道女兒在MIT做什麼的"高媽媽,設計了做菜時,指頭輕滑,就能輕鬆將電腦食譜,翻到下一頁的功能,怎麼發明NailO的,高新綠的答案,很出人意外,「我剛來美國時,壓力很大,就一直咬指甲很煩。喔,我好想可以..,可以不要讓我咬指甲。」
時代雜誌報導,NailO能讓使用者"享有科技控制主導權",又"沒有忘記時尚"的個人裝置。
2016年高新綠再接再厲,發表智慧金箔刺青DuoSkin,富比世雜誌,直接以"驚嘆"形容。
「這些"刺青"能讓每一個人,直接在皮膚上創造出介面,」極細薄的智慧刺青,在科技圈其實並非首例發明,例如時尚大廠L'Oreal也曾研發,用以偵測皮膚紫外線的曝曬量,或是哈佛醫學院和MIT正研發的"紋身墨水",感測器墨水透過顏色變化,偵測使用者體內的血糖 酸鹼值高低,然而,高新綠的特別在於,她突破了材料限制,「整個觸控介面由"金箔"來啟動,金箔傳統上被用來,作為畫框,或是被加入伏特加,甚至是巧克力,」高新綠尋遍各種材料後發現,一包只要10美元,在材料行都唾手可得的金銀箔紙,但是金箔的高導電,讓智慧刺青發揮觸控板,體溫控制,近端無線感應等功能,而金箔的高延展性,又能讓時尚設計得以展現。
富比世雜誌評論,Duoskin,"完全顛覆了傳統上艱澀 昂貴的穿戴裝置",「我就是要來衝撞那種既有的,既有的wearable長的樣子,我覺得在這邊(MIT)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他們相信學生的潛力,所以,像是,我這邊所有的project就是,老師都不管我,讓你自己去做,但是當然 有時候有人會抱怨,老師就是就是很混阿..(笑),主要是,這是他們(MIT)的一個策略,就是他們就是要給你這麼大的自由度,讓你去玩。」
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現任校長,拉斐爾萊夫(L. Reif)說,"在MIT","是問問題和找答案的過程",「最後,這個project叫做Kino,它是一個小機器人,它會在布上面移動,」而且,起初從"直覺"而產生的問題,「最後找到的答案,解決的卻可能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有一天晚上做夢,我就夢到,我就想到,因為我小時候是給阿嬤帶大的,我就想到阿嬤的棉被,都有一個,有點像客家花布的圖騰,我就夢到好像睡覺的時候,蓋著那個(客家花布)棉被,那個花好像,在我"身上跑",有點像那種,很想家的想法。」
老說自己很怪,但這位年輕的怪咖,不甘心不念美術系,不甘心穿戴式裝置只能又黑又man,她在"和別人不一樣"的甘心裡,卻找到自己,「這邊就是很鼓勵你,跟別人不一樣,他們就是很鼓勵你去叛逆,就是,我就是要跟你不一樣,我要跟別人不一樣,然後,我要跟過去不一樣,你不去侷限 侷限一個人的時候,他反而真的會找到,自己的樣子,自己最原本的樣子,然後拿這個,變成發揮。」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