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紅茶是鹹的】— 研究指出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
「民啊!這紅茶怎麼是鹹的?」88歲林吳金枝罹患失智症,剛開始忘東忘西,行為變得異常,把醬油當成紅茶喝,重複買鍋子,還幻想媳婦是老公的小三;她的兒子林進民用手機紀錄陪伴母親的艱辛血淚史,並將10年累計1000個小時濃縮成1小時紀錄片。
■紀錄失智10年血淚
紀錄片主角林吳金枝的兒子林進民分享他紀錄、陪伴失智母親10年甘苦。林進民說,當初紀錄媽媽生活點滴只是想留做紀念,沒想到拍了10年,早在10年前媽媽就出現失智症狀,例如媽媽常重複買東西,鍋子、刷子買一堆,忘了煮過很多飯,四處藏東西、找東西,找不到就說別人偷走。
林進民表示,有一次在家裡聽到媽媽喊說「民啊!這紅茶怎麼是鹹的?」他楞了一下跑去看,媽媽竟站在冰箱旁喝醬油。還有一次他載媽媽去菜市場,先讓媽媽在雜貨店前下車,他停好車返回,竟聽到媽媽向別人說:「哪個司機很好,載我來,還給我1000元。」哪時候他才驚覺媽媽可能失智了。
紀錄片導演陳姜瑾也說,拍片前並不清楚失智症,看了林進民哪麼多紀錄影片,內容包括阿嬤生病初期,到她後來臥病,而當她開始拍攝時,阿嬤已空白的一張紙,拍了紀錄片後,她發現失智症還是很難懂,人生也很難懂,看起來很平淡的生活,卻很珍貴[1]。
■從Fiction(小說)到Non-Fiction(記實文學)
59歲的松浦晉也一位作家,擅長報導太空科技新聞。始料未及的是,松浦人生的轉折不是尖端科學,而是在照護失智的母親後因「男性照護先鋒」之名,引發日本社會熱烈討論。
在日本,由兒子照護年長父母,松浦晉也並非先例。但他以身為兒子的男性視角,記錄與母親的失智症搏鬥2年零6個月的經緯並公開出書《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母さん、ごめん!50代独身男の介護奮闘記)於2017年出版,迄今在照護福祉學、高齡化社會等類型中仍榜上有名。
松浦透露寫書的契機是,2015年2月確認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後,為了延後在刊物寫專欄的日期,他坦白地告知編輯部。「那就寫你照護母親的事吧。會受歡迎的唷,」編輯建議。
母親失智,攪亂了天色常藍的生活。「對我來說,照護生活就是與壓力抗戰,」松浦低聲坦承。59歲的松浦未婚,是長男。2004年父親罹癌去世後,家裡只有他與母親同住。弟弟離家自立,妹妹遠嫁德國。
松浦向來以工作為重心,對母親的健康狀況感覺遲鈍,也不關心照護的議題。直到發現母親的行為舉止違反常理,例如講話語無倫次、時空感錯亂、胡亂購買電視購物頻道上的商品、帳戶存款顯著減少、家裡雜亂無章⋯⋯,才知道母親失智的程度已達「需照護1級」(日本分需支援1.2和需照護1.2.3.4.5級),也就是排泄和入浴都需借助他人之手。
失智是條不歸路,患者的情況每況愈下。松浦從此墜入沒有盡頭的暗黑世界。
與母親的衝突隨症狀升高。有一天,身心俱疲的他從外返家,迎面所見的是廚房裡撒滿一地的冷凍食品,以及母親永不歇止的怨懟。怒火中燒,他情不自禁地舉起手來,重重地打了母親一巴掌。「居然打你媽,你這個不肖子!」母親緊握雙拳朝他衝去,全力反擊。
那晚,松浦徹底崩潰了,懊悔與無力感如浪濤般幾乎將他吞噬。母親照護床腳下那深深的壓痕和地毯上的尿漬,交替著出現在朦朧的夢境裡。一帆風順的人生早不見蹤影,置身在看不到岸邊的現實,讓他覺醒到初嚐敗仗的根源是對失智症無知,他禁不住淚流滿頰[2]。
■台灣步入高齡化國家,失智長照成為重要課題
台灣目前已正式步入高齡化國家,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成長,有關失智症的議題也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目前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在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人是失智者。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失智症個案管理師呂念諭說,失智非單純老化或記憶減退,也不是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一種腦部功能受損所造成的「疾病症候群」,其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也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基本自我照顧及獨立生活能力。
呂念諭指出,較常見的失智症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及「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該病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病程上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退化的時間也不一定,有個別差異[3]。
■《刺胳針》[6]除了天生基因遺傳,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失智症的比率也會越來越高;然而將高收入國家(high income countries)與中低收入國家(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相比較後可以發現,高收入國家的高齡人口失智的情況低於中低收入的國家,也就是說,年齡這項危險因子確實可以透過適當的方式來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可能。
目前已經較為普遍認可的失智症危險因子有九項,包括:教育層度低、高血壓、聽力障礙、抽菸、肥胖、憂鬱、缺乏運動、糖尿病與低社交生活。今年的建議中特別增加了三個危險因子:過度的飲酒、腦部的受傷與空汙。
■預防失智症可以從兩個層面著手
▪第一個部分是減少神經病理學的受損(neuropathological damage)
執行的方針包括:控制血糖、治療血壓、避免頭部受傷、停止抽菸、減少空汙與減少中年肥胖。
▪第二個部分則是增加認知功能的儲備(cognitive reserve)
透過治療聽力受損、維持社交生活與受教育則是建議的方式。此外,規律的運動、減少憂鬱的發生與避免過度飲酒被建議為同時減少神經病理學的受損和增加認知功能的儲備。
如果將這些「人的生命旅程(早年、中年與晚年)」與「危險因子」配合比較的話,可以得到以下的對照:
▪早年(<45歲):教育層度低。
▪中年(45-65歲):聽力受損、腦部受傷、高血壓、過量飲酒、肥胖。
▪晚年(>65歲):抽菸、憂鬱、社交缺乏、缺乏運動、糖尿病與空汙。
除了個人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政府的功能也不可忽略。正確的政策可以帶給國民更健康與較高的生活品質,落實全民教育與義務教育的延長可以減少早年低教育層度的問題;透過政策減少頭部外傷的活動與可能性,例如:美式足球因為需要利用頭部撞擊作為進攻手段的方式也經常造成球員罹患認知功能退化的問題。
減少國人飲用酒精的程度以及減少空汙的排放都是需要政策面的支持;另外,落實全民的心血管健康與糖尿病的預防等等措施,都是建議政府可以採取的相對應措施[4]。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而東亞地區的失智症盛行率為6.99%。國際失智症協會(簡稱ADI)將每年9月訂為國際失智症月,在2016年主題是「記得我」(Remember Me),就是要提醒民眾,即使罹患失智症的家人,現在可能已經不記得我們,但曾經共度過的美好時光,一直都在彼此心中[5]。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自由時報)「媽媽說紅茶是鹹的」紀錄失智10年血淚 紀錄片首映: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36389
[2](天下雜誌)「媽媽,對不起!一個獨身中年大叔照顧失智母親的故事」:https://csr.cw.com.tw/article/42019
[3](桃園電子報)「台灣步入高齡化國家 失智長照成為重要課題」:https://tyenews.com/2021/04/120783/
[4](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刺胳針》發表失智症論文精華篇:除了天生基因遺傳,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063
[5](國民健康署)「記得我…關懷失智家人 注意早期7徵兆 預防失智症,從健康生活做起」: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6&pid=3158
[6]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2020 Aug 8;396(10248):413-44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367-6
➤➤照片
(康健雜誌)「失智症的原因是什麼?10大症狀、治療預防一次了解」: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085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照 #失智症 #失智症危險因子#教育層度低 #高血壓 #聽力障礙 #抽菸 #肥胖 #憂鬱 #缺乏運動 #糖尿病 #低社交生活 #過度的飲酒 #腦部的受傷 #空汙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彰化的柯金源,體驗到工業化、產業發展對生態的可怖破壞力。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家族務農,由於工廠的廢水汙染,使得農田生產的糧食有著品質的疑慮,母親家族是沿海養殖漁業,1980年代因工業發展需求,要填海造陸,養殖地乃被徵收,遂失去生活空間。於是,環境的受害,也連帶造成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堪稱臺灣...
思法人購買紀錄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名人堂 - 葉銀華
如何「併」得安心?
(圖為示意)
有鑑於「合併與收購(併購)」已成為公司追求成長的策略,如何降低主併公司(買方)的併購風險與提升達成併購綜效的可能性,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課題。過去經常發現,在併購宣布時,主併公司的股價並沒有上漲、甚或下跌,亦即並未支持主併公司提供目標公司較高溢價是值得的。而且,有關探討主併公司併購後的長期績效,亦顯示買方公司股東的長期報酬未必有提升,因此主併公司從事併購活動不得不慎!
併購活動並不一定對於買方公司股東的財富有顯著的提升,甚至有可能傷害公司的價值。併購活動伴隨著營運風險、過度支付風險與財務風險,因此在進行併購之前應該更審慎地進行策略性規畫與盡職調查,方能降低失敗的可能性。如果公司沒有做好正確評估,往往會在此時貿然提高價格,事後才發現決策錯誤。在進行併購時千萬不要追逐交易,雖然目前覺得「不買可惜」,但可能併購之後「馬上後悔」。在併購談判時放棄交易,並不代表併購失敗,真正的失敗是在併購之後帶給公司嚴重的虧損。
另一方面,主併公司以較低的價格收購虧損連連的目標公司,卻在併購之後才發現這些目標公司存在龐大的負債與工作士氣低落,不僅需要投入大筆資金清償債務與營運周轉,而且文化的衝突也造成公司再造困難重重。
針對上述議題,究竟要如何透過公司治理機制來降低併購的決策風險?我提出董事會決議時,每位董事應思考併購的七項關鍵問題:
第一,是否有足夠的資訊與時間,以利議案的討論與決策?包括:財務顧問的併購評估報告、獨立第三者對上述報告收購價格的確認。
第二,在整個併購過程,是否有足夠時間讓董事瞭解併購目的,以及其對公司價值的影響?
第三,是否列舉此併購案可能的風險?以及是否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
第四,是否估計該併購案失敗時,對公司價值的傷害有多大?成功時對公司價值增量有多大?
第五,若不做該併購案,公司的替代策略為何?上述問題可做為董事是否善盡注意與忠實義務的判斷基準。
第六,若為關係人併購案,有利益衝突的董事以及其所控制的法人代表董事是否有採取迴避表決權的行使?
第七,是否讓董事們充分發言,並尊重董事的意見?
倘若董事會在思考上述七項關鍵性問題後,覺得併購風險超過公司可以忍受的範圍,或者併購成功機率低,董事會應做成暫緩併購的決策,除非管理階層有提出合理、可行的配套措施。倘若董事有持反對或保留意見的董事,可以要求將他們的主張列於董事會會議紀錄。
上述問題可先在董事會組成的併購審議委員會討論,再提到董事會討論,審議委員會目前大都由獨立董事組成,亦可借助專業機構提供分析與評估。當然要避免以資料保密為由,未於開會前七日提供給審議委員會與董事會,亦不可以時間壓力而未給予充分討論。最後,我特別強調在併購案中,參與者或是得知訊息者應該避免內線交易,不要在訊息公開前與公開後十八小時內購買目標、主併公司權益性質的有價證券。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思法人購買紀錄 在 股民當家 幸福理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天量---新策略】
時間:2021/4/25(日)
貼文:NO.1241篇
大家好,我是 LEO
.
■新天量新天價
台股 2021/4/22日創歷史新天價 17,428點,成交量 6523億,這是台股從 1962年以來,近一甲子以來,最大的驚天巨量。當沖比例來到 37.14%,買進加賣出,當沖金額高達 4847億,整個台股就像一個超級大賭場,籌碼快速流動,散戶投資人、主力大戶都在拚短線交易,新天量---多空各自解讀。
.
當天台股創許下多驚人紀錄,上市加上櫃成交7675億,航海王長榮市值一度超越股王大立光,單日成交金額高達 600億,史上最大,約佔台股單日 10%的成交量,面板王友達,成交 204億,史上最大量,台股當沖金額 4847億創史上最大量,台股出現8千金。
.
■全民運動
截至2021年3月台股累計開戶數已達 2099萬戶,總開戶人數為 1145萬人,差不多一半的人口都參與台股市場,3月份有交易戶數達 336萬戶,有交易人數達 307萬人,自然人成交占比達 64%,外國法人占比達 26%,本國法人占比達 9.6%。從去年疫情以來無限寬鬆的QE政策,全球資金亂竄,台灣防疫做得好,但外資法人錯估情勢外資去年大賣 5394億,今年又大賣超過 3000億,但指數上漲超過一倍,直逼接近 9000點,內資與散戶的力量主導台股行情。
.
政府鼓勵活絡資本市場,2017年4月26日通過當沖降稅,稅率從千分之3減半,2016年當沖占市場比重9.63%,2017年上升至18.67%,2018年到28.9%,2019年到26.26%,去年上升31.04%。加上現股當沖推波助瀾,一路推升台股,政府稅收反而賺飽飽,股民同步賺翻。
.
當沖降稅措施預計今年底將到期,金管會爭取延長降稅優惠,建議降稅措施延長5年,最後決定權將在財政部,不過投資人要注意與其當沖搶短更重要的是企業獲利與長期的產業趨勢,才能賺到波段大財富。
.
■估值直線攀升
台股的本益比從 107年的12.74倍,到 110年3月來到21.66倍,殖利率 4.77%,因為股價一路走高,到110年3月下降到 2.83%,股價淨值比也從107年的 1.51倍,上升到110年3月2.28倍,這說明整體台股現階段並不便宜,漲多的股票再往上的空間不大,眼光要放在被低估,獲利佳,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的企業。
.
■新天量後的操作策略
全球資金寬鬆,缺櫃,塞港,各種原物料,鋼鐵、紙漿、水泥,各種電子零組件,最後一路漲到民生物資,萬物皆漲,這就是通膨現象,最終還是要轉嫁給終端消費者,現在只剩下薪水不漲,如果不在金融市場中撈一杯羹,無形中財富就被重分配了,因為購買力明顯下降了。
.
萬七接近萬八,很多人問還有什麼公司值得投資,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向來思考,尋找投資標的。
.
第一、【產業趨勢】---如果可以看到未來3年至5年,明確的成長與供需,就算指數動盪也不影響其長期趨勢,例如:電動車產業,未來五到十年爆發式的成長,電池,儲能,充電站,充電樁都是長多格局。
.
第二、【業績數字】---當指數愈高,越要重視數字基本面,當股市震盪修正本益比的時候,漲題材型的,漲未來數字的,本益比評價過高的公司,股價都會被下修。
.
第三、【技術面與籌碼面】---首選 400張以上大戶持股比例至少50%以上,籌碼安定,指數在歷史高檔很多大股東轉讓持股,或是長期投資的大股東分批出脫持股,這就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至於技術面,首選打開月線在底部低位階的股票,有機會展開落後補漲行情。
.
第四、【用小部位創造大獲利】---指數在低檔,大量建立部位,重壓拚翻倍,指數已經翻倍,大漲近9000點以後,反而要提高現金水位,用能夠承受風險的資金水位,在有限的風險下創造最大效益。
.
預估五月的行情,將會是大震盪伴隨著大機會,遇到逢高連續急漲就順勢出脫,遇到震盪連續急殺,就逢低進場搶短,以買黑賣紅為原則,搭配上述四大原則相信還是有好股票可以買,穩健獲利。
.
5月15日以前,第一季財報將全數公佈,好學生跟壞學生將會兩樣情,請務必先調整好部位,拉高現金比重,機會來得時候才不會錯過良機。
.
請鎖定團隊每天即時分享
Line 群傳送門⤵
https://lihi1.com/jjjwf
TG 頻道傳送門⤵
https://t.me/stock17168
思法人購買紀錄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生長於彰化的柯金源,體驗到工業化、產業發展對生態的可怖破壞力。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家族務農,由於工廠的廢水汙染,使得農田生產的糧食有著品質的疑慮,母親家族是沿海養殖漁業,1980年代因工業發展需求,要填海造陸,養殖地乃被徵收,遂失去生活空間。於是,環境的受害,也連帶造成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堪稱臺灣自然生態環境紀錄片代表人物的柯金源,30年來,始終如一地在同一個領域奮戰,他自言沒有倦怠的時間,即使仍舊悲傷、憤怒和無力,包含非但沒有因為報導或紀錄片的探討,改善環境污染,反倒讓受訪者遭受黑道的攻擊等,他仍舊鏗鏘有勁地表示,自己沒有悲傷的權利,必須將那些情緒轉換成保持前進的力量,直到改變的發生、到來。
柯金源認為,這是他長期性的志業,唯有持續不懈,才能創造臺灣將來的可能性。
多年下來,即便有各種挫折與痛苦,但柯金源的絕不停歇,終究累積不少成果,召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關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使得對於自然的愛護之心萌芽在社會各個層面。
當發財成為長久以來臺灣某種奇怪的慣性思維時,柯金源直指核心地說明,一旦環境被破壞,譬如空氣、水遭受污染,將來我們反而需要花更多的錢去買健康的水與空氣,這是異常荒謬的決定。唯有此刻設下環境的停損點,讓島國的生態慢慢修復,才不會導致慘烈局面在日後發生。對柯金源來說,這是價值觀的選擇,攸關於臺灣優質環境的想像與其未來。
小檔案
柯金源,人稱柯導、柯師傅,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1962年出生於彰化伸港,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相機,開始記錄台灣自然景貌,而後任職媒體,主跑政經與社運。1990年,因目睹嘉義東石網寮村因颱風淹水39天卻缺乏媒體關注之慘況,決心專注耕耘環境新聞,並開始參與電子媒體。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12年,共累積超過30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他進入公視新聞部服務至今,已累積20多萬張環境紀錄圖像、27部環境紀錄片作品。
紀錄片作品有《來自斷層的消息》(2000)、《烏坵》(2002)、《阿瑪斯》(2003)、《彌猴列傳》(2004)、《記憶珊瑚》(2004)、《天大地大》(2005)、《產房》(2006)、《天堂路》(2007)、《前進南極》(2008)、《夢想巔峰》(2009)、《登峰造極》(2009)、《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2010)、《海岸群像》(2011)、《黑》(2013)、《空襲警報》(2013)、《餘生共游》(2014)、《命水》(2015)、《水戰》(2015)、《海》(2016),《前進》(2017)等。亦曾發表攝影個展如《意念的表象》(1990)、《再見海洋》(1998)、《海洋臺灣》(2000)等,並著有《山美-達娜伊谷的傳奇》(2002)、《臺灣水資源脈絡》(2003)、《我們的島》(2006)、《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2018)等書。
1997年起,柯金源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創辦人:馬立群 總編輯: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師:吳姿瑩、林艾德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柯金源 場地提供: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