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驚風遇著慢郎中 | 諺語新知
我們通常會用「急驚風遇着慢郎中」來形容在非常緊急關頭、一些迫在眉睫的事情要馬上解決時,卻偏偏碰到一個慢條斯理的人。郎中,是古代對醫生的稱呼。但是醫生要治這麼多的病,為什麼偏偏會用「驚風」這個病寫入諺語呢?
所謂驚風,又稱小兒驚厥,是由不同原因導致神經功能失調,引起抽搐、意識模糊等病症,1至5歲的小朋友發病率最高。宋代的《太平聖惠方》就有記載這個病,並認為是兒科常見的危重病症。尤其驚風的病情較兇險,變化迅速,所以古代醫生最怕遇上驚風一病。如《東醫寶鑒·小兒》說:「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幼科釋謎·驚風》也說:「小兒之病,最重惟驚」。
在古代,醫生通常都是在自己的醫館接診。遇上緊急病患,或者達官貴人來請時,才會離開醫館去診療。而小兒驚風的患者不便移動,於是就一定要請醫生上門診治。但是古代醫生上門診療要帶備各種醫具和常用藥,免得看病時才發現缺少了工具,常見的醫具如藥箱,常用藥方、銀針、砭石、配藥用的陶罐、拔罐等等。每次出診,郎中就會依據求診人描述的病症,判斷自己需要帶備什麼工具和藥物,務求萬無一失。但要是遇上一個慢條斯理的郎中,光是收拾這些物品就需要一段時間,這很可能會耽誤小孩的病情,所以才會有「急驚風遇着慢郎中」這個說法。而明末凌濛初编著的《二刻拍案驚奇》中就已經有這句諺語,可見當時大家都十分討厭慢郎中。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