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洗澡只好坐著洗頭😶🌫️
七月底
醫生說我長了一顆8公分的腫瘤
看位置可能是從卵巢長出來的
也因為懷孕前後從來沒有照到過
懷疑是短時間迅速長到8公分這麼大
立刻寫轉診單要我到馬偕做檢查
緊張焦慮大師如我
當場就開始哭
我真的以為最壞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門診當天就做了初步超音波檢查
醫生說
確定是卵巢長出來的
看起來像是 #畸胎瘤
有8公分一定要手術拿掉
安排CT斷層掃描
要確定是良性惡性才能決定開刀方式
整個對話我一直在哭
哭到走出診間又被護士帶去空診間平復心情
所有最壞的情況不斷在腦中預演😭
但真的很感謝醫生
安排我在最快速的時間做斷層和回診看報告
確定是 #良性畸胎瘤
用 #腹腔鏡手術 切除
一顆恐懼無比懸著的心
終於漸漸能安定了
/
住院前到馬偕戳鼻孔核酸檢測
打針抽血都怕爆的我
必須用十隻指甲用力摳住大腿肉
才能好好的把頭留在原地⋯
真的好痛好痛好可怕⋯⋯
拜託疫情退散別讓戳鼻孔變常態⋯🙏
老公因為要陪病也順便一起戳了😂🤣
即使已經知道是良性
還是怕戳鼻孔、怕抽血、怕開刀
怕肚子很多洞、怕痛、怕醜
怕沒那麼順利、怕有什麼萬一
很多擔心害怕的時候
老公總是相信事情是好的;會好的
能安撫我、逗笑我、接住我
世界上最好的老公就是你❤️
/
雖然手術後整個上半身痛到爆
痛到哭不出來
但我還是提早一個晚上拔尿管
速速開始練習下床
手術隔天就出院回家休養了
一切都有幸運之神眷顧💛
遇到很暖心的腫瘤腹腔鏡權威醫生
被迅速安排檢查和手術時間
順利用單孔腹腔鏡就完成手術
有婆婆幫我們照顧飛飛
休養時有爸爸媽媽妹妹先生照顧我
幸好能在懷二胎前檢查出來處理好
/
來說說[畸胎瘤 ]
畸胎瘤不是胎
成因有幾種說法
有人說是無緣的兄弟姐妹
也可能是自己的卵巢細胞變化
畸胎瘤不分性別年齡
男女老少、嬰兒、幼兒、
甚至是孕期胎兒都曾有案例
無法透過飲食和作息來避免
它就是一個細胞變化的產物
大多數人沒有感覺
除非當它大到一個程度
因為壓迫或扭轉造成的疼痛才會察覺
/
我第一次肚子痛是在三月底
是那種說不出話站不起來的劇痛
冒汗嘔吐一起來
忍了兩個小時真的受不了
終於準備要去急診時卻突然完全好了
四個月以來痛了四次
最後一次在七月底
那天獨自揹飛飛出門散步
越走越痛差點走不回去
到家也只是覺得躺著休息一下就好
好像沒有必要急著去看醫生
月經週期穩穩28天準時報到
沒有在忌口也不會經痛
決定要懷孕就懷孕了
不覺得婦科會有狀況就是沒去看醫生的原因
經過這件事我真的必須說:
千萬不要太能忍
哪裡有痛
該去檢查真的就要去!
/
忐忑不安的那段時間一直在想
如果生命就這樣了
我會想把握什麼?放下什麼?
我的生命中
真正值得在意的事情是什麼?
大部分無時無刻無謂的煩惱和糾結
原來其實都不是我們真正想在意的事啊
/
明天終於可以回家陪飛飛了👶🏻
謝謝爸爸媽媽妹妹的愛🥰
謝謝老公你最最最辛苦了❤️
性別不安門診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晨練時聽了一集很棒的podcast,主題是探討美國對跨性別族群的相關限制。其中針對跨性別女性能否以女性身份參與各項運動競技的議題,特別發人深省。反對的一方認為有研究指出「跨性別女性在運動場上,比起生理女性多出了12%的競爭優勢,」除了怕不公平,也擔心有男性會為了贏得比賽故意跨性別,因此認為限制跨性別女參賽是在保護女性運動員。支持的一方則認為不該剝奪性少數族群的參賽權,甚至是受教育權(體育班)。更何況也有數據顯示連續接受2年賀爾蒙抑制後,同一批跨性別女受試者的生理優勢會大幅降低。
我認為,要在保障性少數族群的基本權益和運動競技上的公平性取得平衡,還是得仰賴更多運動科學和實驗數據的佐證,目前確實很難做出定論。不過針對這個議題,美國足球隊長梅根的發言讓我深表認同且有感而發。她認為「有些人以為這樣是在保護女人。但是作為一生從事體育運動的女性,我知道對女性體育運動的最主要威脅,更多來自於缺乏資金、偏頗的媒體報導、體育圈性騷擾、和同工不同酬。」我的白話翻譯,這些反對者平時根本也沒關心女性運動員,只有在要限制性少數族群時才突然跳出來關心女性權益。
這讓我聯想到部分公民團體當初也是藉著保護婦女權益之名,希望強制人工流產前要多六天思考期。他們主張,許多婦女在墮胎後承受劇烈的心理創傷,甚至有超過一半的婦女是迫於性別篩選、工作經濟壓力和先生脅迫下才選擇墮胎,因此認定強制思考期不僅能降低墮胎率,還能免於婦女遭受迫害。
這種說法在我看來也完全是模糊焦點的說詞。首先這些團體向來並非婦女權益團體,也從未看過他們倡議任何女性議題。且就我臨床觀察,女性墮胎後之所以害怕、不安,最大原因還是長久以來,墮胎手術被污名化,相關併發症被無限放大扭曲的後果。更何況,要降低墮胎率,最重要的應該是完整的避孕教育,好比,撕掉避孕藥傷身的錯誤標籤、培力女性在性行為中更有勇氣拒絕不願全程帶套的男性。
最後,針對他們提出超過一半婦女是迫於胎兒性別、生活壓力才受伴侶脅迫墮胎的數據,我也深感懷疑。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數據正確,這也不是「思考六天」就能解決的複雜社會問題啊!
最後要補充的是,比起所謂因性別篩選被先生強迫墮胎的婦女,我在門診看到更多的反而是已經不想再懷孕的女性,卻被先生要求要「再生一個」,迫於無奈只好自己偷偷來放置子宮內避孕器。以我的成長背景和資源,我很難理解為何要不要懷孕這件事是先生說了算?太太又為何不能直接拒絕先生的求歡?或許是長期以夫為尊的心態已根深蒂固,抑或是她被「不給先生就會外遇」的觀念綁架。
不管是哪個原因,在我看來,要保障婦女,除了提升兩性在婚姻中平等的觀念,更該盡速修法讓在婚姻中的婦女墮胎、結紮不需要配偶同意,讓女性不管是未婚已婚都保有自己完整的身體自主權。
回到這集節目,除了關於跨性女能否參賽外,還討論了跨性別族群何時能開始藥物治療、政府立法限制治療時間合理嗎、以及女性運動員的困境和刻板印象。我覺得內容相當精彩,下一集短篇還訪問了專攻同志諮商、跨性議題的精神科醫師徐志雲,針對此議題提出台灣經驗,分享給大家喔!
#重磅廣播
#喜歡女主持人的聲音
性別不安門診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幾天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給我,內容主要是批判婦產科醫師在給準爸爸的產前課程中,諸多缺乏性別意識的言論。其中提到「懷孕會增重,沒關係老公會愛你。可是如果不注意,不小心重太多,老公要愛你就要更辛苦一點」。雖然知道他是為了表現幽默,但看到這句我還是忍不住翻了一下白眼, 心裡默念「這真是無聊當有趣」。果然底下的網友留言負評連連,認為懷孕已經夠辛苦了,到底為什麼還要迎合旁人的審美觀。不過我同時也注意到有一則留言提到「台灣的婦產科醫生喜歡一直告訴孕婦太胖了,很糟糕」,讓我有感而發。
先強調我的觀念,孕期控制體重平穩上升,主要是為了母體本身的健康。
因為孕期體重上升過多過快,會增加媽媽下背、膝蓋的負擔,使得孕婦更容易腰痠背痛、行動困難,也可能會提高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在門診就常有媽媽和我抱怨孕期前半,被家人唸肚子小,只好拼命猛吃,結果體重上升太多,現在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膝蓋下背容易痠痛,想到產後要瘦下來就覺得壓力好大。
的確在過去沒有超音波的年代,因為無法判斷胎兒體重是否正常,只好叫媽媽先多吃再說。但其實現在有太大多文獻都指出新生兒的體重還是受胎盤的功能、基因影響較多,絕對不是媽媽胖得多,胎兒就會比較大,更何況子宮在懷孕五個月時才會長大到腹腔,這時候胎兒也才三百多克,肚子本來就不可能多大啊!
反過來說,媽媽也不必因為擔心胎兒長太大,而對體重斤斤計較,深怕「超標」了就會出問題,我也不建議孕婦天天量體重,因為孕期水腫的關係,體重數字浮動很大,很容易讓媽媽的心跟著上上下下,不知所措。因此我認為,與其關注體重,倒不如去檢視自己的一日三餐,是否營養均衡,最常見就是吃了過多的水果、喝太多含糖飲料。保持穩定規律的活動量,簡單來說健康習慣的養成才是最重要的指標,體重機上的數字僅供參考。
隊友這時候可以做的其實遠比想像中的多,比如準備健康的餐點、陪著太太運動,當外人質疑孕婦肚子大小時挺身而出,當太太面對體重焦慮不安時給予安慰。而不是當個旁觀者,甚至抱著看笑話的心態。
最後我想說和準爸媽說的是,迎接新生命本來就是兩個人的事,趁著孕期讓你們這一隊變得更健康更強壯吧!
#體重擺一邊健康放中間
#準爸媽強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