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港為中心,以世界為腹地 #香港要南向
【#香港永續經濟聯會文章】❝現實是,比較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珠三角的製造成本愈來愈高,香港單靠「北進」做腹地,已經不足夠,而是要有一個「南向」的策略,即是說,政府有沒有在預算案之中,除提及「大灣區」之外,還需要有一套超越「吹水」級數,有理有力有想法可執行的南向經濟發展策略,以幫助香港繼續在亞太地區維持及加強經濟影響力。特別是,面對中美的政經角力,香港更要成為一個「國際的香港」,以免自身的經濟,完全依賴某一個經濟體或完全依靠單一出口市場,因而在中美交火下成為炮灰。❞
/王慧麟 香港永續經濟聯會顧問
********************
王慧麟:有北進思路 無南向策略
(原文刊於2019年2月28日《明報》)
近日閱讀新加坡第一、二代領導人及高層官員的回憶錄。吳作棟的《高難任務:吳作棟傳》(英文)談到輔選慘敗如何讓他變得謙卑及貼地。編輯說今日本欄談預算案,此書不多作介紹。另一本卻是十分重要,是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沙皇」楊烈國的《非公非僕》(英文),談的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過往的失與敗。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他覺得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思路,就是「就業、就業、就業」。要做到「有工開」,任何政府的條條框框都要打破。他談到1970年代開始,因為工人薪酬飛漲,土地又貴,外資有機會跑走,發展出現阻滯。問題是,要留住外資,就要有一些大的工業園,新加坡就要「搵地」。新加坡一樣地小人多,而因為政治原因,新加坡不可能往北走,同馬來西亞合作,唯有想到「南向」。於是,他找到了印尼的峇淡島。剛好印尼亦有意發展經濟,一拍即合,一齊開發新加坡以南的印尼峇淡島,令外資可以繼續留在新加坡。他的想法是,新加坡人工貴,故此應該走向科技研究之路,將工廠等增值較低的製造業移向外島,而印尼亦可以藉此機會開發離島工業園增加就業,可謂「雙贏」。
中美政經角力 香港更要成為「國際的香港」
這裏不是想引述此例子來說,因為香港有珠三角此廣大的腹地,地理上比新加坡優越,故此應該抓緊機遇去共同規劃與發展云云。現實是,比較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珠三角的製造成本愈來愈高,香港單靠「北進」做腹地,已經不足夠,而是要有一個「南向」的策略,即是說,政府有沒有在預算案之中,除提及「大灣區」之外,還需要有一套超越「吹水」級數,有理有力有想法可執行的南向經濟發展策略,以幫助香港繼續在亞太地區維持及加強經濟影響力。特別是,面對中美的政經角力,香港更要成為一個「國際的香港」,以免自身的經濟,完全依賴某一個經濟體或完全依靠單一出口市場,因而在中美交火下成為炮灰。
在此思路下,預算案的「南向」,確實令人失望。例如,預算案只提到在「一帶一路」的專業服務及金融項目的角色,沒有提到一個有意義的發展重點及推動策略。「一帶一路」所牽涉的國家遍及全球,以細小的香港去思考地球的金融服務佈局,確實有宇宙級的世界視野及格局。回到現實,既然在中美交惡的格局下,東南亞國家受惠最大,政府有沒有一個更好的策略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對接呢?還記得特首前年上任之初,就已經外訪泰國等地,推動香港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關係,但直至今日,香港如何進一步與東南亞國家合作呢?單靠「一帶一路」的口號顯然不足夠。又例如去年12月,由日本牽頭的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展協定》)已經生效,既然美帝沒有加入此協定,少了政治考慮,香港為何不考慮加入呢?
港官要走出夾縫 既要北進也要南向
在預算案談得最多的對外經濟部分,就是自貿協議。香港是自由港,外國的入口貨品及服務幾乎沒有關稅,而香港又沒有農業及製造業,出口西方國家的貿易爭議也不大,所以自貿協議的簽署,是一個需要但效果不大的政策。香港經濟面對不明朗的因素相當大,中美關係是其中一環。而美帝駐港總領事唐偉康更預告,下一份「香港報告」將會加辣,意味着香港經濟會進一步受到中美政治鬥爭的衝擊。
香港高官不應只糾纏於一千幾百元的津貼與議員纏鬥,而是要一套宏觀的經濟發展的思維,要有走出夾縫的能力及執行力,要有「既要北進也要南向」的經濟發展方略,以回應中美鬥爭下,複雜多變的政治及經濟困局。
「香港永續經濟聯會」網址: https://hkbase.org
▋延伸閱讀
「香港永續經濟聯會」成立宣言:永續經濟 香港自強
https://hkbase.org/team
再創香港經濟的多元性、全球性和自主性/曾俊華
https://goo.gl/x1Nsw1
------------------------------------------------------
香港永續經濟聯會:永續經濟.香港自強
------------------------------------------------------
1. Facebook:facebook.com/hkbase.org
2. Instagram:instagram.com/hkbase_org
3. Twitter:twitter.com/hkbase_org
#有北進 #無南向 #要宏觀經濟發展思維 #中美鬥爭 #出路 #自貿協議 #香港報告
惠宇謙品格局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港聊聊] 台灣立法院委員有有什麼國際視野?
香港不少新科立法會議員當中有許多人擁有令人佩服的國際視野。台灣也有,但與香港比起來如何,這就見仁見智。
這邊聊聊兩個台灣立法院具有國際背景的立委。
第一個是民進黨籍立委蕭美琴,出生於日本,母親是美國人。蕭委員在回到台灣從政之前一直在美國念書。在美國有不少人脈,蔡英文選舉期間面對國際媒體也常由蕭委員打點。擔任立委期間待在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內,監督政府不少相關施政。同時也發起立法院圖博之友會,關注西藏人權。近來深耕花蓮,成功從不分區轉為花蓮區立委,在立法院當中可謂少數外交在地都吃得開的立委。
這次新科立委當中,有一個新移民背景的國民黨籍立委林麗蟬。出生於柬埔寨的金邊市,1997年嫁到台灣,在20年不斷深耕在地之後,獲得國民黨提名成為不分區立委,為國會注入一股多元的面貌。上任至今關注新移民的各項議題。筆者曾在一次活動中見過她本人,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新科立委。
儘管立委多由地方選出,選舉促使立委需多關心在地事務,然而國際與在地往往密不可分。台灣立法院如果有更多立委有國際背景,想必對我們問政品質或者多元性,都有莫大的助益。
[#國際評論:國際學海迷津73] 始終是國際都會:簡評立法會選舉候選人的國際視野
(編按:這篇文章談及的每一案例,都曾分別在本頁介紹,假如只專注任何一人,都會見樹不見林,放在一起重溫,就能看到另一幅宏觀圖像)
香港立法會選舉剛舉行,筆者沒有研究香港政治,也不大了解候選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只是從國際關係研究的角度,發現不少候選人都有很獨特的國際經歷、國際視野,而這在世界各地選舉中,都是罕見的,依然擁有大量與國際接軌的資本。當局者迷,沉醉在選舉勝負時,很容易見樹不見林,但只要各陣營支持者抽離個人喜惡和人身攻擊,當能發現,香港畢竟還是一個國際都會。
立法會議員當中,最熟悉香港涉外事務的權威,始終是葉劉淑儀,而這和她的經歷大有關係,因為她在政府的每一個崗位,都適逢最需要涉外交涉的時候。在行政署時,她負責推廣居英權;在工商署,她向美國遊說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和設計對外經貿辦的過渡安排;在入境處時,推廣特區護照免簽證;在保安局時,除了處理一堆對外敏感議題,也要負責越南船民一類問題。加上她父親來自新加坡,自己早年留學蘇格蘭,辭官後在美國史丹福進修,師承Larry Diamond教授(雖然二人觀點頗不一樣),對如何在國際社會生活深有體會。這份履歷,在涉外關係層面,已經無出其右了。
說到國際經歷,陳雲的背景也十分獨特。網絡形象瘋瘋癲癲的他,除了中文根柢好,也在大學主修英文,然後拿法國的獎學金到法國讀法文,再在德國名校哥廷根大學博士畢業,該校校友包括俾斯麥、叔本華、哈巴瑪斯和朱德。他家人來自馬來西亞,輾轉到中國又輾轉來港,一家對國共關係、華僑身份、香港國際地位等有先天的觸角。而他的主張,其實是國際關係的典型現實主義,也能進出政府和學院、鍵盤和現實,可惜香港真正能明白的不多。在亂世中,這類背景的學者,足以成為時代的wild card。
候選人當中,真正國際關係科班出身的是黃梓謙,他讀書時代是AIESEC會長,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學士、牛津大學外交學碩士畢業,拿Chevening獎學金,然後到過印度班加羅爾工作,偶爾在報章評論國際時事。作為同業,完全感受到他的熱誠和真摯,可惜「第三道路」缺乏土壤是不能出現的。只要日後找到真伯樂,在合適的跑道,當前程無限。
另一位國際關係出身的候選人是朱凱迪,認識他很久,當時他是《明報》國際版記者,覺得在報館太「離地」,喜歡到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採訪,後來更走到伊朗進修一年學習波斯文。這種練歷和毅力,非一般人可做到。在左翼當中,他的視野最有宏觀格局,而且難得沒有由上而下的「老師」情結,又真的住在鄉村深耕七年還種菜維生,把查巴達游擊隊、菲律賓農民的模式引入香港,這和他的出身當有直接關係。
長毛在過去十年,對開拓香港人國際視野功不可沒,很多人都是從他身上認識革命英雄捷古華拉。他的國際經歷同樣有趣,早年加入的托派組織「革馬盟」屬於「第四國際」的中國支部之一;視捷古華拉為偶像,因為對方支援世界革命時,沒有國籍的包袱。長毛曾住在德國兩年,踢過業餘球隊,並到過古巴尋找捷古華拉的蹤跡,回港後做過舞台劇談捷古華拉。長毛很受洋人歡迎,曾幾何時,「長毛@九七吧」就是洋人眼中的香港。
不少人以為新界鄉紳只是「土皇帝」,其實不少鄉紳領袖都有另類國際經驗,例如參選的侯志強村長。他父親是海員,自小在碼頭工作,遠眺四方,年輕時曾在英國、荷蘭、美國度過十年歲月,更在芝加哥開餐館起家,然後買賣餐館開始致富,賺第一桶金後回流,起碼見過世面,粗獷作風自然也和從前書香世代的鄉紳不同。假如他出自傳,筆者會對那十年的海外日子最感興趣,而他曾對《南華早報》記者這樣談及他的海外經歷:"I did hundreds of kinds of work. I use my brain. I engage in whatever work that is lucrative, though nothing illegal."
至於海外留學的人數更是極多,自由黨主席鍾國斌是目前少數尚有英式紳士風度的議員,這和他的出身自然不無關係:預科開始他就在蘇格蘭留學生活,然後在Aberdeen的Robert Gordon University建築物料測量學士畢業,再在當地Stirling University完成工商管理碩士,前後七年,蘇格蘭獨立公投、英國脫歐公投都會找他訪問。他也帶領自己的公司率先投資緬甸,當時緬甸尚未改革開放,但商機處處,我們也曾訪問他的緬甸觀。無論政治立場如何,氣質是很難模仿的。
與歐洲淵源更深的,自然還有久違的洋人政客司馬文(Paul Zimmerman),他可能是歷史上「荷蘭-香港」樞紐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生平很多地方很值得思考:出生在鹿特丹、畢業於荷蘭名校Erasmus University,而長大的地方卻是一個小鎮。當時荷蘭民主運動風起雲湧,他曾在中學「佔領校園」抗爭。他到香港是為了逃避兵役,卻從此留了下來,最終連荷蘭籍也放棄。這種浪漫情懷,教人想起數百年前到台灣的荷蘭傳教士。
不少參選的香港新生代強調本土,其實本土之餘也臥虎藏龍,例如候選人當中的頭號「知日派」,大概是民主黨的區諾軒。他曾在日本留學一年,日語有N1程度,並在網台主持日本文化節目,筆者也上過去一次當嘉賓。每逢有日本新聞,例如南京大屠殺週年、安倍推安保法等,他都會被訪問,立場一般以反安倍為主軸。其實從政的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日本研究明顯給了他一個精神放鬆的空間,這也是我們經常推廣國際關係作為second identity的原因。
雖然葛珮帆常為泛民支持者揶揄,但她的確是民建聯議員當中最關心國際視野的一人,在立法會的主打項目是國際集團走私象牙,私人議案《加強打擊走私野生動物的罪行》獲跨黨派一致通過,也親身到過北極宣揚環保,這都是不能爭選票的個人選擇。因為她的這些國際關係工作,我們相識十年,然而她這些工作在網絡時代都被按下不表,也不大為人知,這就是政治了。
還後一位,意想不到,具有,國際身份的候選人,沒錯,是他。鄺俊宇的背景,雖然,很本土,但鄺俊宇,卻極為台灣受落,因為他的文風,很八十年代,和台灣口味,天衣無縫。台灣人,會買他的小說,會請他做節目,而鄺俊宇,不會怕。認識鄺俊宇,很久,曾共同見證一些事,知道他對朋友很可靠,能守秘密,就像他筆下,那些,老老土土的男生一樣。台港關係,靠你了。
#立法會選舉2016 #香港國際都會 #國際視野
延伸閱讀:重讀《1984》的平行時空,重構國際關係的香港
http://bit.ly/28Qzuq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