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份的迷誠品專欄,是一場電光影裡的影像旅行,分別選了《#絕美之城》、《#午夜巴黎》、《#愛情不用翻譯》與《#現代啟示錄》等幾部電影,來安撫疫情之下不得不暫時回歸平淡的生活現狀,並期盼下一次跳上飛機,前往異鄉的時機能盡快到來。
⠀⠀⠀⠀⠀
⠀⠀⠀⠀⠀
「旅行讓人發揮想像,餘者就只有失望與疲勞。完全出自想像,那就是他的力量,從生到死,人、動物、城市、事物全是想像,是一部小說,是虛構故事。利泰不曾說錯,況且誰都辦得到,只需閉上眼睛,它就在生活的另一頭。」
⠀⠀⠀⠀⠀
電影《絕美之城》片頭引用自法國作家塞利納《長夜行》,那也幾乎是現在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於自己的內在時空,透過文字或影像展開一場探險、一次邂逅,或是一趟神遊 —— 閉上眼睛,旅行就在生活的另一端。以前,一有時間便拉著行李箱到處闖蕩的日子,深感滿足的一刻,往往是回到住處的隔天早晨,凝視平凡無奇卻異常美麗的街景,手中緊握樓下小咖啡廳沖出的溫熱咖啡,帶來一股難以言喻的安定與踏實之感。
⠀⠀⠀⠀⠀
在啟程與歸返之間,在未知與熟悉之間,在相遇與別離之間,在變動與恆常之間,旅行於天平兩端讓人心矛盾取得平衡。例如雋永的愛在三部曲,勇於跨出舒適圈的《白日夢冒險王,甚或歷久彌新的無數公路電影,諸如此類「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靜靜等待願意相信的人來到此處,就像稍縱即逝的綠光。往往一個人、一部電影、一段往事,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代表了某座城市在我們心中的情感印象,有時全然想像,有時恍如隔世,影像在我們大腦裡留下的畫面始終都是雙向流動的,成為每個人無論是否親身經歷,甚至虛實交織的獨特情節記憶。
⠀⠀⠀⠀⠀
猶記得,那年復活節泡在義大利的假期,不但從南一路玩到北,亦留了整整四天用雙腳走完了羅馬與梵蒂岡,興匆匆按照丹布朗《天使與魔鬼》進行路線規畫,觀賞無數傳說中的建築、古蹟與藝術品,清晰烙印心中的,卻一直只有那不起眼的昏黃路燈與閃耀糖霜色澤的石子路,蒙太奇般與傑普漫步夜色壟罩的羅馬街頭的身影交錯,重疊,盤旋。
⠀⠀⠀⠀⠀
Paolo Sorrentino 承繼著導演費里尼的創作內核,《絕美之城》捕捉一個曾經夜夜笙歌,觥籌交錯,恣意遊走在權貴階級的作家 Jep,不但縱橫上流社會,更是經驗豐富的情場老手,總是衣著講究,自詡紳士,一派氣定神閒的模樣,就如這座永恆之城,以及沉默矗立於自家陽台畔的巍峨競技場,隱隱散發著華麗與蒼涼,神祕與虛無,莊嚴與絕望。
⠀⠀⠀⠀⠀
余秋雨《行者無疆》形容羅馬是「隱隱然的偉大」,靜靜安踞在並不明亮的高位上,從城市散落的每一扇舊窗、每一塊古磚、每一束荖藤溢出。而羅馬是永恆的眷戀,普立茲小說獎得主 Anthony Doerr 在其著作《羅馬四季》感嘆道:「人們說,窮極一生,也難以盡攬羅馬」。彷彿自 Toni Servillo 的 Jep 身上流露的氣質,有著不合時宜的表象,但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謎,無法解釋曾經的不朽風華,亦難以看清如今的一片廢墟,走過白晝和黑夜,美麗和醜陋,永恆存在於那一瞬,用靈魂按下快門的一瞬,為死亡、可悲的人性所不能觸及,在時間流逝的痕跡下,從人的角度沉默凝視羅馬過去,現在與未來。
⠀⠀⠀⠀⠀
「在巴黎,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
⠀⠀⠀⠀⠀
眾所皆知,巴黎這一席流動的饗宴,由數不盡的人文底蘊穩穩撐起。細數林林總總關於法國的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的美好一隅、《午夜巴黎》的流金歲月、《戲夢巴黎》的迷惘不安、《出走巴黎》的自由之反向,或是 2019 年《悲慘世界》被種族、體制與暴力壓迫的巴黎之陰暗面,一針一線建構出我們想像中屬於花都的立體輪廓。
⠀⠀⠀⠀⠀
然而,無論是否親眼見識這個浪漫之都的想像與現實存在多少落差,絕大多數的人仍會為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感到心馳神往。午夜夢迴時,回到逝去的玫瑰色美好年代,談一場如夢似幻的異國戀曲,漫步於拿破崙長眠的塞納河畔,與一群只聞其名的傑出藝術家聊得酒酣耳熱,那是真正存在於巴黎之中的巴黎。
⠀⠀⠀⠀⠀
「人都恐懼死亡、質疑自己的定位,藝術家不該屈服於絕望,而是要想辦法找出那個時代空虛的解藥。」
⠀⠀⠀⠀⠀
當時巴黎藝文界的核心人物,被譽為現代主義教母的葛楚史坦,讀完男主角的小說後給予了如此受用的評價。那時才發覺,無論生於哪個時空,面對哪種現實,都有最好的一面與最壞的一面,都有絕望環伺的一面與充滿希望的一面,當我們無法選擇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尋覓一個方式與虛無及現實抗衡。對應至疫情肆虐的當下,或許單單是持續觀影、閱讀,乃至創作不懈,珍惜眼前所有,並持續保持對未來的憧憬,便已在企圖找尋屬於這個時代空虛的解藥。
⠀⠀⠀⠀⠀
⠀⠀⠀⠀⠀
⠀⠀⠀⠀⠀
▍完整全文:
▍閉上眼睛,旅行就在生活的另一端|城市電影推薦
https://pse.is/3l2kc5
⠀⠀⠀⠀⠀
▍上月回顧: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性別主題電影推薦
https://pse.is/3jyzhc
愛情 多美好 義大 利 電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邊工作邊旅行,很讓人崩潰 ]
疫情發生過後,身邊很多朋友開始遠距工作,和我抱怨了很多磨合過程的痛苦。不過對我來說,我的工作一直是 WFH,所以日子並沒有因疫情產生太大的改變。有朋友問我,現在不能想出門就出門,想旅遊就旅遊,是不是很痛苦?其實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我曾經仗著自己可以 WFH 而背著公司偷偷跑出國去,以為可以邊玩樂邊賺錢很聰明,結果事後證明,「邊工作邊旅行」可能沒有別的自由工作者說得那麼美好,至少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我是一個天性懶惰又討厭客套社交的人,以前同學們在討論「未來的志向」時,說的是想當醫生、生物學家、AI 工程師等等回饋社會、造福人群,而我的夢想只是「可以在家工作」。
三生有幸,後來如願找到了現在這份遠距工作的網路編輯職位,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我馬上辭去原本的辦公室工作,揮別了和不熟同事在茶水間巧遇的痛苦尬聊、揮別了擔心拉屎聲太驚悚嚇到外面的人而練就的夾肛術、揮別了早上八點擠捷運擠到想殺人的煩躁,我頭也不回,奔回家裡,床的方向。
終於脫離了辦公室的束縛,呼吸著自由的新鮮空氣,內心深處的探險者靈魂被喚起。
現在不是流行邊工作邊旅行嗎?我腦海裡馬上浮現小說電影裡的畫面:妙齡單身女子在異國流浪,舉頭望明月,低頭寫文章,偶一轉身,或許還會在轉角遇到愛。
抱持著「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浪漫情懷,我開始規劃我的女子小旅行,沒想到第一次上路,就讓我想要殺人。
我約了三個女生朋友,一起去越南胡志明。這團除了我之外,各個都是魯蛇,一個畢業八個月了還找不到工作,一個在職場宮鬥慘輸於是辭職旅行找自己,一個想要創業但至今沒人敢跟她說那點子其實很爛,而我則是一個時尚的編輯。就這樣,四個人踏上旅程。
我打的如意算盤如下:邊工作邊旅行,等於是邊玩邊賺錢,只要抓緊時間越早完成當日工作,剩下的時間就全是我自己的,要怎麼玩怎麼玩,公司皇帝遠根本管不了我(這篇冒著生命危險在寫)。
如果冥冥之中有「資方之神」,祂一定是聽到了我這不要臉的「薪水小偷」自白,為了向廣大社畜信徒們殺雞儆猴,祂在我的旅程中設下重重關卡,不知是一種懲罰,還是帶有一種「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深意。
第一天,我在炎熱的胡志明街汗流浹背像隻蝸牛般,到處找合適的咖啡廳工作。
連跑了幾家,不是沒有插座,就是網速超慢,要知道,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Digital Nomads 們逐電與網而活,對一個遠距工作者來說,沒插座沒快速的網路,簡直就像逼一個廚師在只有一個電磁爐的廚房裡煮出滿漢全席。最後,只好摸摸鼻子奔回旅館,在房間裡灰頭土臉完成工作,那天精心搭配的衣服與妝容,最後直接洗洗睡掉。
第二天,魯蛇朋友們睡得正香,而我為了下午能跟大家一起出去玩,早上六點就起床開始寫文章。本來一切順利照計畫進行,沒想到我們才剛出門沒多久,公司便傳來新的交辦事項,那時距離表訂下班時間還有六個小時,我沒理由不做,於是只好取消下午的行程,目送幾個朋友開開心心地遠去,獨留我一個人在旅館奮鬥。那天後來聽她們聊下午去看了什麼美景、吃了什麼美食、拍了什麼美照,我表面大方點頭微笑,內心卻只想叫她們去死。
第三天,終於到了週末,經過了前幾日邊工作邊旅遊的身心俱疲,我打算徹底地放空身心,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但是,想是這麼想,卻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緒。對我這種網路編輯來說,最怕的就是題材短缺,為了手上擁有源源不絕的素材想法,我的腦袋幾乎是一刻也不得閒(就連被分手的時候,也會病態地分心想著這可以當愛情故事的素材)。
當魯蛇朋友們心無旁騖、快快樂樂地吃喝玩樂時,我卻發現自己已經悄悄開啟了「工作狂」模式,不斷留意著哪家餐廳值得報導、哪個路線適合開發、哪個偶發事件能拿來長篇大論一番,一天結束後,朋友們一個個精神飽滿、法喜充滿,我卻像個靈魂被資方之神攝走的行屍走肉,看看她們,再看看鏡子裡雙眼凹陷的自己,突然明白了誰才是真正的魯蛇。
邊工作邊旅行,真的不好玩,而且很浪費錢。
因為你無法好好的旅行,也沒辦法好好的工作,只是永無止盡地在煩惱某些事情。
在《Eat, Pray, Love》裡,身為專欄作家的 Julia Roberts 角色也沒有邊工作邊旅行,她只是盡情地在義大利吃麵,任性地在世界中心高喊愛,無憂無慮地放飛身心靈。
不過,我們不像 Julia Roberts 角色這麼好命,上路前還有出版社的預付稿費可以拿,我們只是平凡人,無論遠不遠距,一樣每天上下班打卡,一樣責任制,一樣每天一堆鳥事。所以,可以邊工作邊旅行的人別太天真,不能邊工作邊旅行的人也別羨慕,因為每個人都不過是在有限的社畜人生中,很努力很努力地擠出一點點確幸罷了。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原文刊載於 A Day Magazine
#travel #writing #旅遊 #工作
愛情 多美好 義大 利 電影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其實梅姨的電影我幾乎都很喜歡,無論早期或後期,主角或配角,喜劇或悲劇,也是最近才看完相當精彩的《讓他們說吧》,同時聊過十五週年的《穿著 Prada 的惡魔》,而於她 72 歲生日的今天,除了《時時刻刻》以外,想推薦個人非常獨鐘的兩部電影,一是 1978 年的《#越戰獵鹿人》,二是 1985 年的《#遠離非洲》,配樂都極為動人。
⠀⠀⠀⠀⠀
⠀⠀⠀⠀⠀
Stanley Myers 的〈Cavatina〉尚在持續縈繞,優美的旋律帶著淡淡的陰鬱,有一點溫暖,有一點哀愁,緩緩渲染,緩緩滲透,彷彿喧囂之中的寂靜,熙來攘往的孤獨,如果落葉飄落、凋零會傳出聲響,這首歌也許就是幾度夕陽紅之後,山巒與森林依然在一旁靜靜垂淚的音符,飄散在歸來早已不是少年的風中昔日。在諸多經典越戰片,甚或出色戰爭片之中,Michael Cimino 的《越戰獵鹿人》長期以來一直保有獨特地位,那是勞勃狄尼洛與梅莉史翠普還在二、三十歲的模樣,然而,讓這兩位當今備受推崇的偉大演員相形失色之人,就是因此奪下該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 Christopher Walken。
⠀⠀⠀⠀⠀
一場荒唐戰役改變了這些人對於生命的認知,入伍前滿腔熱血為崇高政治理想、遠大軍事抱負而戰,回國後陰鬱安靜眼神黯淡,揮散不的恐懼持續籠罩一生,這就是戰火煙硝,有人半身不遂,有人戰死沙場,活下來反而成為最悲哀的事,被世界所遺棄,死神也不屑一顧,更看不見重生的喜悅,人人以不同經歷認識了戰爭,卻沈默了整個世代。
⠀⠀⠀⠀⠀
曾在這裏大聲合唱〈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驕傲的帶著戰利品舉杯慶祝,一如多數年少輕狂的日子,幾個大男孩可以揮霍的也就只有終將逝去的青春,情不自禁愛上同一個女孩,懵懵懂懂走入婚姻,嬉笑怒罵消磨時光,一廂情願嚷著報效國家,生活卻還是不出鎮日鬥嘴、彼此捉弄的情景,更在看似恬靜無憂的環境裡,隱約感受一股強烈到難以忽視的迷惘與茫然。一轉眼,Mike、Nick 與 Steven 三人已置身西貢戰場前線,在一個村莊不幸落入共軍手裡,那是他們第一次見識俄羅斯輪盤的生死遊戲,也是第一次把生命懸在毫無意義的賭博上,短短幾分鐘的時間理智被羞辱與恐懼淹沒,手指牽動身體每一根神經,分分秒秒窺視死亡的威脅,輕扣一次板機彷彿耗盡畢生力氣,決定自己生與死的剎那才明白,當初為國犧牲的偉大情操只是可笑的妄想,這樣的精神摧殘遠比戰死沙場還足以逼瘋人心。
⠀⠀⠀⠀⠀
生死交關之際沒有人會束手就死,生命的光采卻已不復見,Steven 失去雙腳,Nick 成了一個空殼,Mike 憑著堅強的求生意志回到家鄉,曾經三個好手好腳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再回首,僅存輪椅滑動的聲音與抱殘守缺的空洞眼神,麻木疏離行屍走肉,生存意志折磨過後接著被道德觀凌遲不成人形,恐懼、內疚,日夜煎熬,人性、情感,支離破碎。
⠀⠀⠀⠀⠀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每個人都無法忘記過去清晰深刻的美好模樣,但回憶卻已遙不可及,依然可以想起、回味、珍惜、感動這些曾經共同分享過的青春,但青春,這份年輕人獨有的特權,也只活在回憶裡,早已屬於過去的另一個世界,遙遠而寧靜。
⠀⠀⠀⠀⠀
短短幾年的時光,這幾個年輕人像孩子般被遺棄,又如老人般滄桑世故,認知中的生命充滿不安、死亡與恐懼,眼前所見只有痛苦、絕望與疏離,不禁想問,世界對他們的期望是什麼?等在前方的還會有什麼?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越戰獵鹿人》無聲訴說的彷彿雷馬克《西線無戰事》第一句,「並非控訴,也非懺悔,只試圖報導一個被戰爭摧毀的世代 —— 儘管有些人得以在砲火下倖免於難」。
⠀⠀⠀⠀⠀
⠀⠀⠀⠀⠀
《遠離非洲》則讓人深深沉醉於老片獨有的旁白,旁白貫穿首尾,旁白起承轉合,梅莉史翠普沉靜優雅的嗓音曾為許多不受時間侵蝕的永恆故事掀開扉頁,彷彿一扇大門緩緩開起,穿透歲月走過年華,從少不經事慢慢守到繁華落盡。縱使導演 Sydney Pollack 選角時曾認為她不夠性感,若以角色詮釋而論,《遠離非洲》會是梅姨早期作品中個人最喜愛的一部,以現今角度來看依然被非洲大地的山河壯麗與兩個人的相伴雨季所深深撼動。
⠀⠀⠀⠀⠀
改編自 Isak Dinesen 的同名小說,同時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在還極為重視女性身家和名譽的年代,凱倫帶著不太流利的英語,從丹麥千里迢迢遠嫁一位在非洲開闢事業的男爵,即使他風流成性缺乏責任心,甚至沒有感情基礎,將凱倫的家產全數投入農場,在一個海拔較高之處冒險種植咖啡豆,但大半時間獨守空閨的她並不怨天尤人,踏實而堅忍、豁達又固執的個性促使她著手整頓農場,無論田裡、工廠裡、倉庫裡都能看見這個無比努力的身影,從無到有,一點一滴撐起整個家中經濟。超乎傳統女性的姿態,面對生活一切挑戰她毫無保留,不畏危險親自護送補給物資到前線,被丈夫傳染性病獨自返鄉接受治療,猛獸當前毫不猶豫衝上前去保護牛隻,沒有一句怨言,也從未瑟縮示弱,彷彿不問這條荒徑將抵達何處,一步一步走下去自會得到答案。
⠀⠀⠀⠀⠀
直至丹尼斯出現,那時的勞勃瑞福英姿颯爽,奔放無拘,恣意徘徊於千山萬水之間,以自己的方式打從心底熱愛非洲的一草一木飛禽走獸,對大自然展現崇高的尊重與深邃的關懷,因為萬事萬物皆美,何須擁有,一如他的愛情。丹尼斯將凱倫的優雅堅毅盡收眼底,凱倫也徹底愛上丹尼斯的生之熱烈,一起翱翔天際,一起臥看夜空,一起登高遠眺,一起徜徉大海,一起享受天地的懷抱,高空中緊握的雙手彷彿流連山頂的那對獅子,在最美的年華深深相擁,以最真誠的靈魂聲聲呼喚。
⠀⠀⠀⠀⠀
「人說,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鄉。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
停留是剎那,轉身則成天涯,好似白落梅溫柔的筆觸,兩個持續傾斜的自我漸漸還是失去了平衡,一個將穩定婚姻生活看得很重,希望擁有身心都真正屬於自己的男人;一個已為了這段感情不得不放棄獨來獨往的生活,卻始終還是無法割捨對自由的渴望。然而,沒有風雨躲的過,隨著命運造化弄人,結局如此悲傷如此深沉,他們只是非洲的過客,我們只是彼此的過客,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日與月相互消長,山與水倆倆相忘,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謹慎的優雅的瀟灑轉身,好好道別冷暖交織卻橫亙一生的愛情、夢想與青春歲月。
⠀⠀⠀⠀⠀
⠀⠀⠀⠀⠀
⠀⠀⠀⠀⠀
最後,附上 2017 年這一席美麗的致詞,來自影史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人美心更美。
⠀⠀⠀⠀⠀
⠀⠀⠀⠀⠀
「但我們是誰?好萊塢究竟是什麼?只是一個匯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的地方,我在紐澤西的公立學校裡成長,Viola Davis 在北卡羅來納一處佃農的小屋裡出生,後來才到羅德島的 Central Falls,Sarah Paulson 則在佛羅里達出生,被單親媽媽帶到布魯克林撫養成人,Sarah Jessica Parker 則是俄亥俄州一個家庭裡的第七、八個孩子,Amy Adams 的家鄉在義大利 Vicenza,Natalie Portman 則是誕生於以色利的耶路撒冷,而他們的出生證明又在哪?
⠀⠀⠀⠀⠀
美麗的 Ruth Negga 出生在衣索比亞,後來搬到愛爾蘭,現在正坐在台下,因為演出一位來自維吉尼亞小鄉鎮的女孩而被提名。Ryan Gosling,就像所有善良的人一樣,都從加拿大而來。Dev Patel 生於肯亞長於倫敦,現在也因為主演一位被澳洲夫婦領養的印度小孩而身在此處。
⠀⠀⠀⠀⠀
好萊塢滿是外來者與異國人口,如果你把我們全都驅逐出去,將會只剩下美式足球與綜合格鬥能夠觀賞,但這些都不是藝術。
⠀⠀⠀⠀⠀
身為一位演員,最終的任務就是,進入與我們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裡,設法體會他人的感受。今年有太多太多強烈的演出,不但激勵人心也充滿熱情。其中有一個徹底讓我震驚,並非它很好,甚至毫無優點可言,但它相當有效也盡忠職守,並讓自己的觀眾們捧腹大笑。這一刻,就是一位想坐在我們國家最位高權重之處的人,竟然正在模仿行動不便記者的行為舉止。
⠀⠀⠀⠀⠀
而這個在公開場合之下出於本能的模仿羞辱,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因為這就如同變相允許所有人都有權利做相同的事。缺乏尊重招致更多缺乏尊重,暴力言行引來更多暴力言行,當掌權者利用自身優勢霸凌他人之時,我們全都是輸家。
⠀⠀⠀⠀⠀
最後一件事,有天我要去吃晚餐的路上,Tommy Lee Jones 問我:『妳覺得能成為一位演員真的非常榮幸,對吧?』
⠀⠀⠀⠀⠀
是啊確實是,我們也必須時時提醒彼此這項特權所帶來的責任,那就是設身處地的同理心。我們都應該非常驕傲今晚能共享好萊塢的榮耀,就像我已辭世的好友 Princess Leia 曾經跟我說:
⠀⠀⠀⠀⠀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
『帶著你破碎的心,將它變成藝術吧。』」
⠀⠀⠀⠀⠀
⠀⠀⠀⠀⠀
─ ─ 第 74 屆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梅莉史翠普 Meryl Str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