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宮廷》
對於研究清代的宮廷飲食乃至於部份的傳統魯菜,這本《食在宮廷》是舉足輕重的一本著作。不過,這本書的原作者卻並非中國人,而是一位日本女子。
原名嵯峨浩的愛新覺羅浩,原是日本藤原北家閑院流嫡傳三條家嵯峨實勝侯爵之女,曾祖父正親町三條實愛是明治维新初期的功臣(明治維新後改姓嵯峨),祖父嵯峨公勝是貴族院議員和侯爵。嵯峨浩的祖母中山南加,則是明治天皇的生母中山慶子的妹妹。
嵯峨浩於1914年誕生於日本東京府,1937年4月3日,與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傑在東京千代田區的九段軍人會館(現九段會館)結婚。
而溥傑當時是在1928年到日本的學習院高中留學。在此之前,他與後來成了張學良情婦,後來成為畫家,逝世前捐贈多件現存於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作品的唐怡瑩有過一段婚姻。1933年三月,溥傑從學習院高中畢業後的那年九月進入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本科,並在1935年七月畢業,進入日本步兵第五十九連隊做為實習士官。而嵯峨浩正是日本關東軍為了強化「日滿一體」,而為溥傑精挑細選的妻子。
嵯峨浩與溥傑結婚後,於1937年九月回到滿洲。由於當時的「滿洲宮廷」還是沿用著清朝舊制,連廚師也是清宮出來的。因此,愛好烹飪的她,就是向宮廷廚師長常榮氏等人學習烹調的。《食在宮廷》這本書原本是用日文寫的,1961年由東京ハースト婦人画報社出版。中文版則由曾任中國食品報社副總編輯與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副研究員的王仁興教授翻譯,並於於2012年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這本書分成介紹清朝的宮廷、清朝宮廷的食事、清朝的歷史、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的食事、承德離宮等的第一部份,以及介紹了包括松鼠黃魚、燒明蝦、瓦塊魚、紅燒肚當、紅燒鯉魚、糟熘魚片、清炒蝦仁、抓炒魚、炒魷魚、乾燒鯽魚、拌蝦腰、燻魚、清蒸比目魚、蟹肉海參、紅燒魚翅、奶汁二白、燴蟹肉、清蒸鯉魚、酥魚,豆瓣鯽魚、燴兩雞絲、白斬雞、燴雞蓉、清蒸口蘑鴨、肥雞火燻白菜、豆絲鍋燒雞、叫化雞、炸八塊、雞片燒豆腐、雞丁蝦仁、炒木樨肉、荷葉肉、紅燜肘子、燒羊肉、扒羊肉、酥肉、蘇灶肘子、腰丁腐皮、炸丸子、炒肉末、紅燒獅子頭、焦熘裡脊、爆三樣、扣肉、白肉、紅燒肉、熘肉片、糖醋櫻桃肉、蔥椒羊肉、鍋肉蘿蔔、齋菜、冷菜、花果類菜、鍋子菜、湯菜、宮廷點心、宮廷小菜等166種宮廷菜餚的來歷、用料、做法、注意事項及食用方式等的第二部份。
其實清宮飲食要一直到了乾隆的時代才開始逐漸重視起來,而其風味特色,根據嵯峨浩的說法,則有山東烹調、滿族固有烹調、以及蘇杭烹調等三種。
由於明朝時,宮廷廚師多為山東人,因此山東烹飪在清朝宮廷中也原封不動地留了下來;滿族固有飲食,則源於其遊牧生活所承襲的以羊、雞等獸禽肉,尤其是羊肉菜為日常飲食原料的烹調方式;至於蘇杭烹調,則是因為乾隆前後兩次巡視江南都到蘇、杭二州,因此特別喜愛當地美食,還命蘇州廚師張東官為御廚。
1945年日本戰敗後,溥傑、溥儀在奉天機場被蘇聯紅軍逮捕。 而嵯峨浩則和末代皇后婉容一起,作為戰犯隨部隊輾轉東北。婉容死後,嵯峨浩和女兒愛新覺羅・慧生被釋放,並經過一年多的輾轉回到日本。
1955年的時候,嵯峨浩的大女兒愛新覺羅・慧生寫信給周恩來,希望與能讓自己與母親與失聯多年的父親取得聯繫。1960年,溥傑獲得特赦後,嵯峨浩終於自東京經香港,於1961年5月12日到達廣州與溥傑團聚。
只不過,他們的大女兒慧生,卻在1957年她19歲時,因為與同為學習院大學二年級的青森縣出生的男同學大久保武道相戀,被身為貴族的母親強烈反對,而在該年12月10日,被發現與大久保武道頭上有彈孔地一同陳屍於伊豆半島的天城山,被判定為一起殉情事件,成了當時轟動一時的「天城山心中」(あまぎさん しんじゅう)。
然而,在慧生的母親嵯峨浩看來,卻是種種跡象都顯示慧生並不喜歡大久保,甚至還對大久保的追求感到困擾,因此認為應該是大久保脅迫慧生與他同死的單方面情殺事件。
#食在宮廷 #嵯峨浩 #清朝宮廷飲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日我去了醫院,我有兩件事想講。有一個教訓就是如果有何緊急的事,記得去瑪麗醫院。瑪麗醫院能夠提供的服務可算是全港第一。我可以肯定它絕對比養和好的。因為瑪麗駐院的醫生已經是教授。長期有醫生在那裏,但其他醫院未必有。即使貴得如養和也好,醫生也出了診所看症,而不是留在醫院。所以那要找他們回去,麻煩多很多。...
愛新覺羅香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簡易」香港歷史Q&A
Q: 英國非法佔領香港?
A: 1841年「穿鼻草約」擬訂,在英、清兩國君主還未確認時英國先行在香港開埠,合法性是值得相榷的。不過自1842年南京條約簽署,大清國君主正式把香港割讓予英國君主 (暨嗣後世襲主位者) 以後,香港屬於英國的法律地位便得到了確定。
Q: 大清國簽下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
A: 在百多二百年之前的世界,不論是亞洲或歐洲,打敗仗後割地賠款是平常不過的事,勝敗雙方大都會簽下條約,「沒有所謂平等不平等」。你不服的話可以不簽,然後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因此,我們不能以現代的標準放諸古代。
Q: 港督的權力很大?
A: 對。港督的權力確是很大,因為他的身份是代表英王。不過,基本上港督都不會有權用盡,而且也很懂得與土著合作去實施間接管治,因為這是英國人多年累積的管治技巧。
Q: 港督的工作只考慮英國的利益?
A: 不對。英國於海外的「總督」與某些國家只為了升官發財的地方官不同,他們不少都會在各個英國屬土間擔任公職,之後就回國退休。回國後,他們最多也只會得到一個上議院議席,故此歷史上不少港督都會全心投入本地工作,也不需完全為了英國本土的利益而行事。由於他們把心放在香港,因此他們會把香港利益放到第一位,甚至會為了香港的利益與倫敦爭拗 (例如港督戴麟趾因不滿倫敦對香港指手畫腳而向倫敦大發雷霆)。
Q: 英國人種族歧視,只許歐裔而不准土著/華人住進山頂?
A: 這與歧視並無直接關係。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1. 天氣問題,由於山腳又濕又熱又多蚊蟲對歐洲人來說太辛苦 (百多年前並無冷氣機) ,故此他們住在比較清涼的山頂。2. 衛生問題,由於當年土著/華人的衛生習慣較為原始,生活習慣也很不同,不宜混居。不過自混血的何東爵士搬到山頂後,這個分野已逐漸被打破。
Q: 英國人歧視土著/華人,不許他們擔任最高層職位?
A: 二次大戰前是因為殖民地制度使然,二次大戰後主要為了防止終共滲透港府最高層。
Q: 香港的主權由古至今都屬於終國?
A: 邏輯不通。首先,古代並無現今定義的終國,今天的終國只有七十多年歷史。把今天稱為香港的這片土地之主權交給英國的,是一個屬於滿洲愛新覺羅氏,名叫大清國的國家。再者,1997年7月1日英國把擁有150多年主權的香港交給終國,這個國際社會見證的手續稱為「主權移交」,只有香港的「主權」在英國手上,終國才能從英國手上接收香港的「主權」。
#hongkonghistory #香港歷史
愛新覺羅香港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10日
地點:廣東省城(今廣州)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怡良等官員
事件:
早上,林則徐從天字碼頭上岸,到達廣東省城,受九響禮炮之禮,兩廣總督鄧廷楨(1776-1846,63歲)、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1781-1841,58歲)、廣東巡撫怡良(1791-1867,48歲)、廣東海關監督豫堃(生卒年不詳)、廣州將軍德克金布(1772-1840,67歲)、滿洲副都統愛新覺羅·奕湘(1796-1881,42歲)、廣州漢軍副都統愛新覺羅·英隆(1793-1866,46歲)等所有廣東高官員皆來迎接(註1)。
鄧廷楨與林則徐和衷共濟,表示願「合力同心,除中國大患之源」。
美國商人威廉·亨特(William C. Hunter,1812-1891,27歲)在珠江帆船上觀禮,他留下了有關林則徐相貌的重要文獻:「氣度莊重,表情相當嚴厲,身材肥大,上唇濃密的黑短髭,下巴留著長髯,看來六十歲左右。(註2)」
下午至晚上,林則徐都在拜見有關官員,晚上約十時入住越華書院 (註3)。
#知史討論:
1. 天字碼頭俗稱「廣州第一碼頭」,位於今天廣州市越秀區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建成,在清代時是專為迎送官員而設,附近的「接官亭」(今北京南路的一條巷)正是當時迎接官員的地點。
2. 越華書院位於今廣中路東端南側一帶。
3. 林則徐從北京出發到廣州,歷時六十一天。他的日記中記載了他由京城到廣州走的是著名的「官馬南路」(「廣東官路」),該路縱貫南北,從北京出發經濟南、徐州、合肥、南昌、贛州、韶關,直達廣州,是元、明以來北京到廣州縱貫中國南北的主要官道,歷來當作「使節路」。林則徐在廣東時間共兩年多,期間先後到過虎門、香山、澳門、佛山等地查處禁煙、整頓海防。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閏三月十三日,他受旨調赴浙江,離開廣州,至此結束他在廣東的禁煙生涯。
4. 林則徐到達廣州時,義律身處澳門,廣州事務由副監督(Deputy Superintendent)參遜(Alexander Robert Campbell-Johnston,1812-1888,時27歲,又譯莊士敦,即後來的香港第二任港督)負責。
5. 兩廣總督鄧廷楨之前已收到道光帝有關禁煙的諭旨,並於十九年正月期間上奏,稱:「遵旨力除鴉片,共矢血誠,俾祛大患。」得旨:「卿等同欽差大臣林則徐若能合力同心,除中國大患之源,不但卿等能膺懋賞,即垂諸史冊,朕之光輝,豈淺鮮哉!而民生之福,政治之善,又非淺鮮。諒卿等亦不煩諄諄告誠也。勉之!勉之!拭目待之!此折給林則徐閱看。」(註4)林則徐到達廣州,開始禁煙。鄧廷楨予以積極支持,和林則徐進行了密切配合,成為林則徐在廣東推動禁煙的親密合作者。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2-3 / 4574-5:「沿途司、道、府、縣、營將紛紛來見」。
註2:馮樹鐵、沈正邦譯:《威廉·亨特:廣州番鬼錄-舊中國雜記》(William C. Hunter, The Fankwae at Canton-Bits of Old China, 1882)(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註3: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3 / 4575:「二鼓始至越華書院住」。
註4:《鸦片事略》卷上。(諸子百家Chinese Text Project)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民族英雄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愛新覺羅香港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日我去了醫院,我有兩件事想講。有一個教訓就是如果有何緊急的事,記得去瑪麗醫院。瑪麗醫院能夠提供的服務可算是全港第一。我可以肯定它絕對比養和好的。因為瑪麗駐院的醫生已經是教授。長期有醫生在那裏,但其他醫院未必有。即使貴得如養和也好,醫生也出了診所看症,而不是留在醫院。所以那要找他們回去,麻煩多很多。那是我的第一個教訓。
第二,我想講講吳明林。因為我在醫院遇到他。大家可以看看我和他一齊合照了。大家都看到我講史記和關閉人網,或者之前的很多事。我想大家也知道,我對執行決定的決心是不能質疑的。我一旦作了決定,是不會再作猶疑。我是三思而後行,百折不回。所以大家對我退休也不會懷疑。何況退休也只是小事。我現在把心中牽掛的事一件件地放下,整理我的bucket list。我再改多三本書,就出完我的書,就不再寫書。我將會整理《被消失的八大年》。可能會修正《愛新覺羅皇帝》和《成王敗寇》。那麼我的注述就完成。我提這件事,是因為我覺得做節目仍是於我心有戚戚然。謎米新聞已做得相當不錯,但是它也要靠網台支撐,而網台又要靠我支撐。這是我不太放心的事。為何講這件事,是因為我見到吳明林。吳明林是我做時事節目的最佳拍擋是吳明林。我和他一齊做節目是很高興的。他話因為對香港的環境覺得很悲觀,而意志消沉。他有聽我節目的,無論如何,我希望大家鼓勵一下他,希望他可以客串一下做節目。如果每個星期做節目太煩,也希望一個月可以做一次。我覺得那也是很好了。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uAKCd1QaKA/hqdefault.jpg)
愛新覺羅香港 在 野生捕獲愛新覺羅後人- 真係咁都得2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一位攝影師自言是滿族後人,過往逾十年還保持以「薙髮留辮」打扮示人,其店舖、家居擺設,以至起居飲食,均充滿清朝古風。 ▶️ 想睇更多綜藝資訊節目, ... ... <看更多>
愛新覺羅香港 在 愛新覺羅吃吃喝喝added a new photo — at 檀島香港茶餐廳 的推薦與評價
愛新覺羅 吃吃喝喝added a new photo — at 檀島香港茶餐廳-劍南店. ... <看更多>
愛新覺羅香港 在 愛新覺羅皇族後人留辮保留滿州文化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 有個清代後人名叫愛新覺羅州棠,薙髮留辮、每天黃衣旗服外出上街,堅守滿族文化。街上途人見到州棠,不時也投以另類目光,有人挖苦他執意守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