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不只是國教科
小五生教材竟然如此誤導:「為了得到更多土地來建造房屋,政府不得不把新界的農地發展成住宅用地。」
洗腦,一直都無離開過。政府唔單止染紅小學生,更甚利用愚民手段,製造城鄉對立,隱藏土地發展真相,由小開始減小政府開發新界北的阻力!
蘇淑蓮質疑:"何解用上「不得不把」這個詞語,真的沒有其他方法嗎?學生獲得了什麼資訊?是真相的全部嗎?筆者的聯想:大陸中等富豪和超級權貴對香港房屋用地的胃口,大得像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一個情節: 「在鎮上凡是沒有工作的人,都要變成豬被吃掉。」香港人有工作,不會變成豬。但我們是工蟻,勞碌一生,蝸身小穴。"
呢個只係第一步,如果我地唔喝停呢個政府,以後學校教育勢將成為政治工具、利器!
--
明報 By 蘇淑蓮 | 2012-12-16
香港小學生 怎樣學習政府的土地政策?
http://premium.mingpao.com/cfm/mem_Login1.cfm…
自九月以來,一群家長義工和我不單止發現有偏頗的國民教育內容,已滲透在本地小學的語文、常識和普通話課本,另一個富爭議的題目——香港土地政策和新市鎮的發展模式,最通行的教科書內容取向,原來是單方面(官方)的角度,細閱之下,我們相信,教科書的意圖是教導孩子知道政府的土地政策,筆者再重複:是知道,不是理解。大家不明白我們的意思,請閱讀以下的實例。
例子一,有關新市鎮的發展模式,小四教材如是說(2004 常識四下A 17-18 頁教育出版社)的原文:例子二,小三教材說:新界開發建屋地,是不二之選,(2008 常識教師用書三年級2 23 頁教育出版社)的原文假如老師依例子一二直說,小三小四學生從「適用」教科書內容知道了:
1 香港已發展新市鎮的名字,從荃灣到東涌。(全是地方名詞學習)
2 新市鎮的總人口。(是數字學習)
3 新市鎮有各類社區及康樂設施。(是詞語學習)
4 香港建屋土地十分不足,在新界開發土地,建設新市鎮就是出路。
(一個標準答案)
只是知道名詞數字,對學生有何意義呢?
現實中,不少新市鎮學生的生活體驗是:爸媽失業或早出晚歸和跨區上班、交通費昂貴、物價飛漲、環境污染、醫療服務不足、童黨問題嚴重、社區生活文化資源貧乏……教科書跟孩子說了實話嗎?
例子三,小四教材說:香港城市設計,會依據全面多角度的設計指引(2008 常識教師用書四年級5 15-16 頁教育出版社)的原文:
教科書(例子三)如是說:我們的城市規劃,是根據2003 年的《香港城市設計指引》和2005 年的《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性研究》,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設計,我們是如此教導小四學生。但這些優質指引和研究建議是如何落實的,憑據在哪?還是我們只是給孩子一堆很「專業又美麗」的說辭?宏觀的現實是:維港愈來愈小、中華白海豚銳減、山脊線消失了、官方空氣污染指標,嚴重欠缺公信力。中觀的現實是:香港的偽「廣場」偽「花園」是全球之冠, 「廣場」和「花園」皆是商住大廈;豪宅佔據優美的地段、遮擋本來屬於民眾的山坡海港風景。微觀的現實是:街道舖被規劃掉了、街坊小店被趕走、公共空間不是被吞噬,就是被隱藏了。
例子四,小五教科書:政府不得不把新界農地發展成住宅用地(2011 語文教師用書五上6 頁新亞洲出版社)的原文:
例子四的內容: 「為了得到更多土地來建造房屋,政府不得不把新界農地發展成住宅用地。」何解用上「不得不把」這個詞語,真的沒有其他方法嗎?學生獲得了什麼資訊?是真相的全部嗎?筆者的聯想:大陸中等富豪和超級權貴對香港房屋用地的胃口,大得像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一個情節: 「在鎮上凡是沒有工作的人,都要變成豬被吃掉。」香港人有工作,不會變成豬。但我們是工蟻,勞碌一生,蝸身小穴。
欠客觀性教科書動搖家校互信
今天的教科書對學生的學習有多大影響?不知如何證實。只知道考試評估前,小學生可以不溫習課文做好工作紙嗎?鮮聞。家長甲質疑:老師的專業自主是什麼?老師的專業操守又如何?老師可以把關嗎?還是只是打一份工?家長乙追問:這年頭,很多老師升了級,會不會為了保住鐵飯碗,不會質疑校董會或校長的決定和立場?
這些問題,筆者難以回答。香港老師愛護孩子這關節位,大致沒問題。家長不認同學校所採用的教科書,而老師基於種種理由,不得不跟從教科書施教,那真是問題。本地小學常識語文教科書內容的客觀性和中立性,應該來個全面檢視嗎?教育持份者,請想一想。
作者為香港教育學院高級專任導師
資料提供:家長義工- Amy, Monica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