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推薦!黎紫書最新長篇小說《流俗地》!
台灣麥田版,王德威寫序
馬華有人版,我寫序
買邊本?自己揀 👆🏼
董序:〈世事如棋,俗流滿地〉
讀完黎紫書的新作《流俗地》,不知為何耳邊響起許冠傑的一首舊歌〈世事如棋〉,歌詞是這樣的:
倉卒歲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陸離,
驟晴驟雨,人事天天變,有喜亦有悲。
恩怨愛恨,世事如棋,每局都充滿傳奇,
若顰若笑,難辨心中意,似比幕前做戲。
苦衷抛萬里,今天慶幸有知己;
捉番盤棋共行樂,衝破內心藩籬。
張眼遠望,世事如棋,每局應觀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了解做人道理。
這首廣東歌紫書一定聽過,喜不喜歡則不得而知。我引流行曲來開局,好像是刻意附和「流俗」的主題,搞不好很可能會變成「媚俗」。我一直在想,黎紫書為甚麼會選這樣的一個書名?甚麼是「流俗」?「俗事」總不免是「下流」的,但流動的「俗事」卻又有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形成一個「明媚」的「俗世」。人可媚俗,俗也可以媚人。這就是《流俗地》動人的地方吧。
上次替紫書的書寫序,是二零一四年的短篇小說集《未完.待續》。當時我對她的創作發展作了兩個判斷:離鄉流徙和自我身分探索。前者指她脫離手到拿來的馬華本土題材,書寫在世界各地的異文化中漂泊的經驗;後者指她以自我為寫作焦點,不斷以分身的方式尋找安身立命的可能。我把這形容為令人目瞪口呆的華麗轉身。沒料到六年後紫書再交出新作,竟又是另一次轉身,把我當年的預言完全粉碎,教我連眼鏡也保不住了。
黎紫書這次轉身,看來並不華麗,相反顯得非常樸實。跟她二零一零年出版的上一本長篇《告別的年代》相比,更加有洗盡鉛華,反璞歸真之感。那就好像一個被定性為擅長形式實驗的畫家,突然繪畫出一幅逼真無比的寫實風格素描,以向世人宣示:你們以為我做不到嗎?我們可以把《流俗地》視為這樣的一本,小說家大展毫無花巧的敘事基本功,卻可以做到出神入化的作品。在小說閱讀本身來說,肯定是個賞心悅目、滋味無窮的經驗。
《流俗地》沒有《告別的年代》那種立傳寫史的偉大意圖,好像完全是為了說好一個故事和說一個好故事,所以在主題和形式兩方面也貫徹了「流俗」的宗旨。表面上看,小說家的文學企圖心降低了,不再擺出開天闢地、捨我其誰的高姿態。她選擇低調地「回鄉」,回到自己熟悉的馬華城鎮生活題材;她也不再自我中心,去除主觀的視覺,置身於眾多小人物之間,與他們同喜同悲。敘述者有時像個說書人、講古佬,以娓娓道來的語氣綜論全局,有時卻又縮短距離,投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主觀客觀出入自如,不著痕跡。無論遠近,都感覺到作者對人物不傷感、不氾濫的同情。這份淡然的同情,並不排除必要的嘲諷,甚至是狠心的誠實。所以除了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善惡長短也同時躍然紙上、歷歷在目。
小說開場的一段對於山城錫都的石窟寺廟的描寫,看似是純粹的地方風物介紹,但其實深富寓意。「壁上許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蟻蛀空作巢,無盡縱深……櫛比鱗次,各路神仙像是佔山為王,一窟窿一廟宇,裡頭都像神祇住的城寨,擠著滿天神佛。……七十二家房客似的各居其所:肩挨肩,各抱香爐,排排坐食果果。」諸神下流,污煙瘴氣,仙凡一體。這些神靈的居住環境,不就像小說中的主要場景舊組屋樓上樓一樣,有如一座錯縱複雜的蟻窩?眾多人物和家族的故事,就在這幢蟻窩般的樓房裡交織,再隨著時代的變遷,往四方八面擴展開去,猶如蛀蝕進歷史時空的隧道和洞窟。
《流俗地》雖然是長篇小說,但卻運用了短篇的寫法。每一章都以特定人物為重心,可以作為相對獨立的短篇般看待,有其各自的起承轉合和筆法變化。總體來說時序是直線發展的,由最核心的一對人物銀霞和細輝的童年說起,一直到三十多年後二零一八年大馬變天。但是,因為每一章的敘述流程都是重新開始,而不是連接上一章的結尾,所以不少事件和細節都出現多次繁簡不同的處理。這不但沒有造成重複和累贅,反而形成一種時空縱橫移動的動態,就像棋盤上的棋步,馬而後車,車而後炮,或左或右,有進有退。用音樂的說法,則是韻律結構和節奏鬆緊的變化。這些不外露的章法,猶如武俠小說講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是不見形式的形式。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寫作和人生歷練所培養出來的藝術直覺。
通過《流俗地》,我讀到一個舉棋若定、氣靜神閒的小說家黎紫書。書中寫到下棋,我認為不是隨意的,也不只是一個細節。盲女銀霞、鄰居細輝和樓下理髮店印度老闆的兒子拉祖,三個人以中國象棋對賽的場面,處於整個小說的核心。細輝棋藝一般,遠遠不及印度仔拉祖,但拉祖又不及盲女銀霞。銀霞天賦過人,只需背下棋譜便學懂下棋,能以盲棋的形式打敗開眼的對手。三人的情誼深厚,多年後在一次相聚中,再以一盤棋局重溫舊夢,但世事卻已面目全非。後來,拉祖甚至身遭橫禍。再後來,銀霞以下棋和退休的顧老師結緣,發現小時候的棋譜原來是細輝向年輕的顧老師借取的。最初的一步,造就了最後的結局。作者描寫棋局的爭持和下棋者的心思固然精彩絕倫,但棋局本身作為意象,更加令人拍案叫絕。
我不妨大膽地說,《流俗地》是一本小說棋譜。它的四十個章節,就是四十個棋局示範。每一個字是一下棋步,每一個造句、每一章的謀篇,也是變化多端的棋藝展演。這樣欣賞《流俗地》,就解釋了它看似平平無奇的講故事方式為何如此引人入勝,令人步步留神、着着讚嘆。雖然小說人物眾多、焦點分散、線索紛歧,但隱藏的重心其實落在銀霞身上。故事以銀霞開始(當德士呼叫台廣播員的她接到失蹤多年的大輝的電話),也以銀霞結束(和顧老師結婚後的她,在眾人歡天喜地慶祝大馬變天的當晚,悄悄獨自睡去。)作者對銀霞投入最深的同情,也從銀霞身上得到最大的啟發。她借助銀霞失明者的角度,摹描出錫都生活的感官世界,測繪出馬華庶民社會流動的時空座標。低調而技藝高超的棋手銀霞,就是小說家黎紫書的寫照。
人生如棋局,是個甚為俗氣的比喻。但它的俗,正切合《流俗地》的平民百姓經驗和視覺。人物絕對不只是作者的棋子,他們有血有肉的人生,各自展現出不同的棋局。而且,下棋必有對手。人際關係,如親情、愛情、友情、鄰里關係,統統都是博弈。勝局、敗局、和局、殘局,局勢千變萬化。在個人的局之上,還有社會的局,政治的局。也許,覺醒是由棋子變成棋手的過程。除了看人物的應對,也看作者的運籌,小說內外,各有精彩,相得益彰。
我說了這麼多,好像也沒有對《流俗地》作深層分析,既沒有談它的時代意義,也沒有討論它的文學史定位。一來是由於,我不是馬華文學專家,沒有資格在脈絡承傳方面置喙。二來則因為,經過上次的判斷失誤,我實在不敢再對黎紫書的創作方向說三道四。她一定不會願意被定型,下一次又會再來個甚麼轉身,甩走人們加在她身上的標籤。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黎紫書是個永遠能為讀者帶來驚奇的作家。用廣東俗語說就是:「唔聲唔聲,嚇你一驚。」
除了作為讀者,我同時以一個寫小說的人的角度,去閱讀紫書這部新作。一邊讀一邊感覺好像是跟她在切磋棋藝,思索著她的棋步是如何推敲,戰術是如何鋪排,哪一下是虛招,哪一下是殺著。其實在下棋之外,環繞著盲女銀霞還有許多細節,既具有生活寫實的功能,又同時可以作為意象解讀,例如編織、廣播、地圖、點字書等。為免剝奪讀者自行領會的樂趣,我便在此打住不說了。
為別人寫序,最忌喧賓奪主,呈自己的智慧,搶作者的威風。我非學術中人,也不宜在這裡妄加導讀。最理想的序莫如開胃前菜,引起讀者的食欲,令他們能好好享受主菜的美味。我但願自己沒有辜負紫書的厚託,倒行逆施,破壞大家的胃口。
我和紫書是同行的關係,既是惺惺相惜,也是棋逢敵手。〈世事如棋〉這首歌雖然頗多陳腔,但唱到「今天慶幸有知己」、「捉番盤棋共行樂」、「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還是令人有所觸動的。希望紫書不嫌歌詞通俗難耐,接受我憑歌寄意,並賀《流俗地》馬華版的推出。
感官世界 中國 在 Findit平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人工智慧動態】
AI已經悄悄進入了人類的感官世界
1️⃣或許有一天,我們閱讀的書籍是由AI寫的
OpenAI,打造出AI自動寫作模型GPT2,且有出色的寫作表現
以下括號內容是提供《一九八四》的開場句子後AI寫出的😶
「我坐在車裡,前往西雅圖一份新工作的路上。在為車子加滿油後,我插上鑰匙並發動引擎運轉,開始想像那一天會是什麼樣子。100 年後的今天,2045 年,我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某間學校教書,我會從中國歷史和科學史開始上課。」
2️⃣AI造臉技術,你能分辨出真人或假人嗎
「Which face is real」是一個網頁,同時提供一張AI創造的人臉與一張真實人臉,當中AI所提供的人臉極為仿真,時常會分辨錯誤。
3️⃣AI間合作踢一場足球
DeepMind 用2對2足球賽訓練 AI ,要讓 AI 學會團隊合作。
一開始每個 AI都僅注重自己利益,但後來學會了合作,
以最大化團隊利益為目標。
http://si.piee.pw/FST6Y
#人工智慧 #AI
感官世界 中國 在 金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夫】
陳果新作,單是片名已經叫人無限暇想,會想像《三夫》如何三個男人招呼一個女人,是三個一起來,還是有人只愛看不愛做,也會以為是cuckold、swinger之類色情網站的熱門搜尋題材。原來電影比想像中純真也變態,真正實牙實齒拚搏的嚴格說來只有一夫,其他都是嫖客。有違倫常是三夫之中包括小妹的年邁父親;老二也是老人,曾經快活過,迅間滿足不了小妹天生無窮無盡的慾望,於是提供了船艙,替小妹接客,位位三百,既替小妹解燃眉急,也順道幫補收入,期間遇上情深意重的老三。
比起《打蛇》,《三夫》至少沒有侮辱剝削,戲裡戲外都是一家老幼歡天喜地樂也融融。見到導演陳果便問,橫掂激開,《三夫》為甚麼沒有3p、4p等激烈群毆場面?陳果說自己也有底缐(吓!吓!吓!):「X,我拍三級片,毛都冇條!同《感官世界》close up器官冇得比,同《色戒》玩花式體操亦差好遠。」但《三夫》意識之大膽未至於空前絕後至少也駭人聽聞。一切只因曾美慧孜願拍,演一頭無意識的女性㽼者,不計較鱔和金魚和大量叔伯麻甩的搓圓撳扁,還要增肥四十磅。是必須營造到那堆肉很有份量亦很廉價,要做到腰沒有腰,乳房不像乳房,既白白淨淨也鬆鬆散散,隨便攤在甲板上,任何人只要願付肉金也可以蹂躪她揉捏她。漁民可以、父親可以,如果有哥哥也可以。只有老三真心愛她要照顧她滿足她,竟然不介懷那亂倫弱智嬰兒,還正正經經拜堂成親。我最喜歡這其實超多餘又充滿嘲弄的一場,好像隆重其事又糊里糊塗,說明中國人再低能再低下階層都要戇居居遵從所謂傳統禮儀,偏偏兄弟們在飲宴時都準備好過兩日就要幫襯阿嫂。
好欣賞《三夫》,作為港產片可以拍到有如歐洲B片般神神化化,很有趣甚至值得驕傲。許多迫真到接近打真軍的性愛場面很貼近底線,奇就奇在那些祼體和動作不純粹在賣弄,亦絲毫沒有撩動起性慾,覺得好看同時也胸口作悶。大概自己就像其中一位阿伯嫖客,明明有份淫賤,但碰上人奶時,又要大罵三夫沒有道德沒有良知。我耐得住金魚和鱔,但頂不住嬰兒,由他被老三發現到被高舉,整個過程充滿祭治和邪教感。於是一直看得好辛苦,畫面一直升級,自己不斷在深呼吸調整自己的靈魂來容納一切,過程好像很漫長,一百分鐘感覺像一百五十分鐘。電影的故事、美指、演員都厲害到讓我一直在掙扎,也深深感到陳果在低成本施展巨大爆炸力。他用中國演員,拍的卻是徹頭徹尾港產片。他準確指導一切,讓所有演員觀眾都融進那荒誕氛圍。
曾美慧孜絕對演得超凡入聖,原先以為陳果癲到找個弱智女孩來演。後來才知道她演過《頤和園》,十年來半浮半沉,今次遇上陳果是完全豁出去。好欣賞她沒有絲毫扭妮造作,不管對手多麼骯髒猥瑣她亦照單全收,為了增磅弄至停經,讓電影的實感來得如此驚人震撼。她在訪問說,演戲比天還大,自己第一次見陳果,當晚就夢到許多魚,導演要她演那頭人和魚結合而成的傳說生物,她就變成一頭可吸納所有男人的神獸。她在拍攝前,為了整理情緒,足足在一個星期不接觸任何人,拋棄所有生活禁絕所有慾望,就像造了一座廟來困著自己供奉自己,修煉成妖,然後在《三夫》淫樂嬉戲,激動時又會叫著那海豚音。
最想知道陳果如何教戲,他令所有演員在自己電影逼煉出精華。不只曾美慧孜,演半瘋半呆老三的陳湛文也非常優秀,他讓所有天方夜譚變得自然流暢,連老大老二兩位七十多歲的老伯,也把獵奇荒誕變成日常生活,燒水蒸魚做飯,沒錢就讓小妹接客,有錢便加餸蒸多條魚,再去投注站買馬,輸光了再推小妹接客,嫖客多了就加價,畫面空前意淫大膽,卻一切為了生活、醫病、止痕、滿足慾念,像回到了原始社會,餓就吃痕就抓,後果和道德沒空閒去想。在海上的一切皆虛無,只有投注站和嫖客最真實。本來只有傻頭傻腦的老三想讓小妹從良,帶她上公共屋邨,小妹慣不了陸地又跑回水上,只輕微掙扎過,最後他的體力也吃不消,只好成為共同進退的馬伕。人生之淪陷,本來就是如此自然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