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感謝編導徐麗雯與音樂設計蔣韜
很開心能參與[無垢鳥]的演唱👶🏻
有機緣能以完整編曲做現場的演出
——— 實在是太讓人珍惜了🙏🏻✨
——— 愛導演大大,愛蔣韜先生⁄(⁄ ⁄ ⁄ω⁄ ⁄ ⁄)⁄
⚡️MV已於平台發佈了⚡️
⚡️快去看看/轉貼分享⚡️
.
《光的孩子The Child of Light》
片尾曲 無垢鳥 White Drongo
🟡中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sur9pugrjVM
🟠英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GyAPQEhBp7U
🔴公廣金鐘入圍茶會現場演唱版:https://youtu.be/jIXvyaA-cXo
.
無垢鳥 (改編自客語童謠〈阿啾箭〉)
White Drongo ( Adapted from a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
作詞改編:徐麗雯 Sub Author : Herb Hsu
作曲改編:蔣韜 Sub Composer : Jiang Tao
演唱:邱舒 Performer : Shu Chiu
文/徐麗雯 By Herb Hsu
〈無垢鳥〉的歌詞係由《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以及客語童謠〈阿啾箭〉所發想而成。
阿啾箭為大卷尾的客語稱法,是地域性很強的鳥類,昔常見於農村牛背上;維摩的梵語是清淨、無垢的意思,結合以上二者,故曲名題為〈無垢鳥〉。
〈阿啾箭〉這首童謠使用在電影《光的孩子》的劇情關鍵處,藉由不同角色的無伴奏哼唱,前後串連出生命、情感的一脈相承。〈阿啾箭〉的童謠歌詞迴環反覆、直白簡要,指出無父無母的處境、追尋的失落,剛好扣合電影的角色際遇,也與《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的核心精神相呼應。
〈無垢鳥〉歌詞以聚沫、泡、燄、幻、夢、影、浮雲、電等喻,示明無常的諦理;而〈阿啾箭〉童謠則提供了一個生活感的基底;兩者一虛一實,精神層面和現實景況交匯共振,成為了普世無盡的扣問。
〈無垢鳥〉是電影《光的孩子》的片尾曲。原初的構想是希望片尾曲能有不斷往前、往前,最後隨風消散的感覺,意圖在影片結束時,以對自然的感知、經文的無常空相,延擴至更超然的識界,並帶給人飛昇、療癒的力量。
光的孩子 The Child of Light
境外即思
麗雯。徐徐(徐麗雯的官方粉絲專頁)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Women Make Waves Taiwan
#客家電影院
🎬 #公廣金鐘入圍茶會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9的網紅邱舒 ShuCh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9.24 於公廣金鐘入圍茶會演唱 🔸 中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sur9pugrjVM 🔹英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GyAPQEhBp7U 無垢鳥 (改編自客語童謠〈阿啾箭〉) White Drongo ( Adapted from ...
「感知力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邱舒 ShuChi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感知力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感知力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關係動力學院- 我們經常提到的「感知力」,感知力是指當我們了解 ... 的評價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感知、能力、能量之間的關係淺談 - 靈異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感知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感知力意思 在 感知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感知力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感知力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感知力意思 在 邱舒 ShuChi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9.24 於公廣金鐘入圍茶會演唱
🔸 中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sur9pugrjVM
🔹英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GyAPQEhBp7U
無垢鳥 (改編自客語童謠〈阿啾箭〉)
White Drongo ( Adapted from a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
作詞改編:徐麗雯 Sub Author : Herb Hsu
作曲改編:蔣韜 Sub Composer : Jiang Tao
演唱:邱舒 Performer : Shu Chiu
文/徐麗雯 By Herb Hsu
〈無垢鳥〉的歌詞係由《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以及客語童謠〈阿啾箭〉所發想而成。
The lyrics are inspired by “The Vimalakirti Sutra” and the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阿啾箭為大卷尾的客語稱法,是地域性很強的鳥類,昔常見於農村牛背上;維摩的梵語是清淨、無垢的意思,結合以上二者,故曲名題為〈無垢鳥〉。
A black drongo is a highly territorial bird often seen resting on the back of a cow in the countryside. “Vima” in Sanskrit language means clean and pure, which is why the song is named “White Drongo”.
〈阿啾箭〉這首童謠使用在電影《光的孩子》的劇情關鍵處,藉由不同角色的無伴奏哼唱,前後串連出生命、情感的一脈相承。〈阿啾箭〉的童謠歌詞迴環反覆、直白簡要,指出無父無母的處境、追尋的失落,剛好扣合電影的角色際遇,也與《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的核心精神相呼應。
The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is used i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lm “The Child of Light”. Hummed by different characters without the accompaniment, it expresses how our lives and feeling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rotatory and straight forward lyrics, we know how it feels when you’ve lost your parents and try to find something but in vain, which is what the protagonist of the film has been through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e of “The Vimalakirti Sutra”.
〈無垢鳥〉歌詞以聚沫、泡、燄、幻、夢、影、浮雲、電等喻,示明無常的諦理;而〈阿啾箭〉童謠則提供了一個生活感的基底;兩者一虛一實,精神層面和現實景況交匯共振,成為了普世無盡的扣問。
A cluster of foam, a bubble, a flame, an illusion, a dream, a shadow, a cloud and lightning in the lyrics show us how transitory life is while the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itself describes an ordinary daily routine. The former is unreal while the later is real. When the spirituality meets the reality, endless questions arise ubiquitously.
〈無垢鳥〉是電影《光的孩子》的片尾曲。原初的構想是希望片尾曲能有不斷往前、往前,最後隨風消散的感覺,意圖在影片結束時,以對自然的感知、經文的無常空相,延擴至更超然的識界,並帶給人飛昇、療癒的力量。
“White Drongo” is the ending song of the film “The Child of Light”. The initial conception about ending song is to deliver the feelings of going forward and fading away eventually. We expect that the ending shows the sense to nature and the impermanence of sutra expending to the unlimited ambit, and also provides people the power of inspiration and mind-curing.
影片封面相片 / 楊鈺崑 攝影
感知力意思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亞特蘭提斯 #亞特蘭提斯轉世 #外星人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賢賢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上兩集我們有提到前兩集我們講到類人族外星人,
以及爬蟲族外星人(蜥蜴人)這兩種。
其實還有另外幾種,只是如果前兩集就提到,怕你們無法吸收。
如果大家還沒看過前兩集,
可以點擊你的右上角先去看了再來看這集
今天我們將會提到「半人族外星人」與「透明人」,
完整的名稱為「半透明類人族外星人」。
首先,我們回顧有哪些種族,以及對應的天體。
人族—地球人
類人族外星人—金星人、火星人、太陽人、昴宿星人、大角星人、
天琴星人、天狼星人、仙女星人
爬蟲族外星人—獵戶星人、天龍星人、澤塔星人、月球人
接著,我們講「半人族外星人」。
這個就會把大家帶入歐洲神話與中國神話的世界了。
在中國神話裡,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聽過以下這些神話人物:
女媧—女媧是類人族的上半身,以及大蛇(蟒蛇)的下半身。
她就是其中一個「半人族外星人」。
女媧造人、女媧補天,這些都是有關她的神話故事。
上一集提過,地球、金星、火星是星球;
昴宿星、大角星、天琴星、天狼星則是星團;
仙女星則是星系,是最大的天體。
而仙女星人處於7~9次元的狀態。
雖然上一集講到仙女星人是「類人族外星人」,
但是仙女星系這麼龐大,其實也居住著不少「半人族外星人」。
其中,女媧就是處於8次元的狀態。
關於造人,天琴星人是最擅長以超高科技基因工程
「創造」人族的光明勢力外星人。
然而女媧所居住的仙女星系,這些光明勢力外星人
一樣能使用超高科技基因工程「創造」中國遠古時代的人族,
當時的地球人有8成是處於4次元的狀態,有2成是處於5次元的狀態。
這裡留個伏筆,其實當時的中國遠古時代的人族,
是「雷姆利亞文明」當中,雷姆利亞人的後代。
Lemuria 雷姆利亞 Lemuria意思是:
他們來自火星,昴宿星和天狼星,是傳說中的史前超文明大陸,
雷姆利亞也稱之為Mo,就是motherland的mo,
據說是人類的起源地,島上充滿美麗的現在已絕種的動植物。
那為何一夜之間消失呢?
它可能是發生某種天災(例如海嘯)或是地塊變動而淹沒了,
或是分散到整個太平洋區,其中可能就是復活島,大溪地,
夏威夷和薩摩亞等等的島嶼。
但是很多考古學家堅信它是真實存在的,
而且是和亞特蘭提斯有很多類似的超文明。
簡單來說,現在的亞洲人,
有9成就是雷姆利亞人轉世的,當然也有1成例外。
相對的,現在的歐洲人、美洲人、澳洲人,
有9成就是亞特蘭提斯人轉世的。
所以你們可以看見,東方人的長相、輪廓、外觀、性格、習性,
與西方人的長相、輪廓、外觀、性格、習性,兩者相差很大;
其實就是因為兩方人前前世來自不同的古文明,在不同的文明大陸上生存。
伏羲—伏羲是類人族的上半身,以及大蛇(蟒蛇)的下半身。
華人世界常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在中國古書《尚書·序》、《帝王世紀》裡
記載著5000年以前,三皇五帝開創了中國的最初文明
(被歷史書籍歸類為夏朝之前的『傳說時代』)
伏羲、神農與黃帝,就是三皇,各自在中國不同地帶,
建立了不同文化和文明。
在中國古書中,記載著,伏羲是女媧的哥哥,他倆是兄妹關係。
所以,伏羲跟女媧一樣,是處於8次元的狀態。
神農—神農是類人族外星人,
特別的是,他能「透視」自己的「身體各器官」。
這就是他擁有的「超感知能力」(超能力)。
他以這個特異功能,嚐了百草,所以對各種藥草、植物,
非常熟悉它們的功能、用處、五行屬性與副作用。
不僅如此,由於熟悉各種植物,他帶領著人們開始了「農耕」的文明。
神農也是處於8次元的狀態。
黃帝—黃帝是類人族外星人,
他與炎帝一同斬殺了蚩尤,開創了華夏文明。
蚩尤是「半人族外星人」,上半身是人族,雙腳是牛蹄;
特別的是,牠有四隻眼睛、六雙手臂、八根手指。
因此,黃帝也是處於8次元的狀態,屬於光明勢力。
而蚩尤則是處於7次元的狀態,屬於黑暗勢力。
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在其他國家的傳說中,
都有出現過牛頭牛身的怪物呢?例如好像在希臘神話裡面的,
或是更早的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也有出現過。
大家有沒有看過三眼神童這本漫畫嗎?
裡面有個很大膽的假設,就是遠古的神話裡面出現的都是外星人,
在很多神話裡面的神,都有三隻眼睛或多只眼睛,
其實只要是擁有三隻眼睛或更多眼睛的「遠古外星人」,
都是100萬年前,「根達那文明」的後代或轉世的。
「根達那文明」是100萬年前存在於地球上的古文明;
當時根達那大陸的國王,非常有智慧,花了1000年的時間,
終於將「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原動力」提取出來,變成令全國各地,
通通都佈滿了「藤蔓」樣式的「遠古超高科技」,
這些「藤蔓」能將「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原動力」
變成類似「亞特蘭提斯水晶的效力」一般,
能夠令超高科技遍佈全國各地各戶。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當時的科技,
比「亞特蘭提斯文明」的科技還要先進相當多。
根達那文明的男性,每一個人都擁有三隻眼;
每個族群的男性,具有的「超感知能力」都各不相同。
例如,有的族群擅於用第三隻眼「透視」,
有的族群用第三隻眼「預知未來」,有的族群用第三隻眼「醫療」
有的族群用第三隻眼「射出雷射」(擅於戰鬥),
有的族群擅於用第三隻眼「設立結界和防護罩」(擅於防禦)……。
下一集我們繼續我們的「半人族外星人」的介紹。
是不是看到很過癮呢?如果大家喜歡這些主題,
記得訂閱賢賢的奇異世界,
我們下一個亞特蘭提斯重啟檔案裡面尋找答案,Bye Bye
感知力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養氣經絡瑜伽──運用經絡的氣行導引、認識五臟的養護方法,提升生命能量」介紹
訪問作者: 葉鳳凰
內容簡介:
運用經絡的氣行導引、認識五臟的養護方法,
舒展筋膜、增強肌力、強化核心、提升免疫力,
解開內在的積鬱,讓生命更有活力
瑜伽如何結合經絡運行
經絡運行又如何體現在瑜伽體位的流動中
經絡瑜伽運用了經絡運行的概念,
在所有瑜伽序列安排中,
針對病機中對應的臟腑能量,
加乘瑜伽體位的療癒成效。
除了注重經絡的氣行導引,
還著重於經絡的伸展與穴位刺激,
利用位於膝、肘以下經絡氣血注入的俞穴或是穴位的某些特質,
用身體的重心和肌肉自然收縮的方式,
放進體位的停留中。
人體共有十二條經絡和奇經八脈,它們以不同的行進方向交織著,與臟腑形成了輸出和輸入的互動。
兩者的能量彼此流竄,也適時的補足,因而讓身體能量源源不絕,更在身體內部形成了「氣循環」。
本書由生命活動的起始點───腎氣開始,依序是脾氣、肺氣、心氣、肝氣,運用經絡氣行流動的特質,帶動練習者對自身陰陽面氣行的感知,讓陰陽兩方都能同時得到關照,是解開內在鬱結的健康方法。
練習經絡瑜伽,調整身體的氣行方向、認識五臟的養護方法,讓生命更加健康、愉悅與美好。
作者簡介:葉鳳凰
因為對瑜伽好奇,就此踏上了瑜伽分享的路程。剛開始授課時,內心不斷湧現許多疑問,不知體位的練習要如何引領身體前進,直到有天練習時,在側三角式所感受的氣行湧現,此時才明白,這是自己想要傳達的瑜伽覺知,而這份體位流動時的經絡感知,再加上對中醫的體會、針灸時的氣循環,轉化為目前所分享的經絡瑜伽模式,也開啟了瑜伽練習者理解臟腑的另一扇門。
相關證照與學習經歷
•中華民國瑜伽協會瑜伽師資
•印度YAI200小時hatha yoga師資
•菲律賓慧蘭瑜伽參課5天
•哈達瑜伽功法30小時
•跟隨《董式奇穴實用手冊》作者邱雅昌博士學習中醫、針灸、經絡
作者粉絲頁: 鳳凰經絡瑜伽 Phoenix Yoga/養氣經絡瑜伽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感知力意思 在 感知力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點擊查查權威綫上辭典詳細解釋感知力英文怎麽說,怎麽用英語翻譯感知力,感知力的英語例句用法和解釋。 增加感知力英文_增加感知力英语怎么说_翻译- 查查在线词典增加 ... ... <看更多>
感知力意思 在 關係動力學院- 我們經常提到的「感知力」,感知力是指當我們了解 ... 的推薦與評價
... 到的「感知力」,感知力是指當我們了解自己之後,慢慢去理解人與人之間語言背後的語言、行為背後的行為、問題背後的問題。有時候人說一句話,並非表象的那個意思, ... ... <看更多>
感知力意思 在 感知力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點擊查查權威綫上辭典詳細解釋感知力英文怎麽說,怎麽用英語翻譯感知力,感知力的英語例句用法和解釋。 增加感知力英文_增加感知力英语怎么说_翻译- 查查在线词典增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