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作家 眼中的 賴義鍠」傑出校友賴義鍠 用心譜奏生命美章
文/梁玉燕 (2017/04/16)
2月13日,當夜幕罩落,盞盞華燈點亮台中市太平區每一道街衢。一群「空大人」來到育德路民意代表服務處,原因無他,希望從這位德高望重的市議員身上,學到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和一路堅持探求知識領域的治學功夫……
入夜後的服務處與一般打烊的店面無異,但外觀張掛著顯眼的活動看板,讓初來乍到的我,很快洞窺今天的受訪者--賴義鍠學長,是一位熱衷於服務人群的民意代表。
◎撥冗接待談心路 點滴釋放正能量
當他從行程忙碌的外頭抽身趕回來,馬上用最大的熱情,接待我們這群提早抵達的「空大」家人:人文學系指導老師黃啟川和另一半--茶藝社吳林豫老師、社聯會林文章會長、茶藝社張暐麟會長,以及慕名而來的加拿大華僑陳文和與我。
從漫談中,我們傾聽義鍠學長分享他超過半百歲月的人生路。娓娓敘述中,一點一滴釋放正能量,我感覺高壯的他就像一位胸懷遠大,德性高超,求學、就職、從政、辦道、做志工、當講師、顧家業等領域樣樣優秀的巨人。
◎大學之路波折多 前後走了十五年
「我是彰化縣大村鄉人,年少時礙於家計困苦,無法順利升學,直到出了社會,聽聞空大開啟了一道方便求學的管道,一學期只需參加4次面授、2次考試,這對上班族而言是一大福音。」義鍠當時任職於美商公司,學號783400348,也就是民國78年入學。不過,空大是「入學從寬、考試從實、畢業從嚴」,那段期間他一面工作賺錢貼補家用,一面讀書,有時難以兩全,曾經被當了好幾科。加上後來工作職場的變遷,只好輟學。
從16歲開始茹素迄今36年,佛堂的「養學教育」讓義鍠比起一般空大生耐苦、耐操、更有學習韌力。他說:「雖然工作忙碌,我還是念念不忘學業,告訴自己必須有始有終,一定要達成這階段性的目標。」
果然,選上太平市的市民代表後,便全職服務鄉親,可以有較多的閒暇衝刺,全力以赴學習。想起當年發憤讀書的情景,義鍠說:暑假我都還選課,手不釋卷的程度連去郵局寄個信、上洗手間,都還不放過「隨時用功讀書」這一回事,終於在民國93年畢業,這條大學之路,我前後走了15年。
◎再接再厲上高峰 回饋母校情義長
通過挑戰之後,有志向學的義鍠再接再厲,不但考進中興大學研究所,也選上台中縣議員,這已經夠忙了,但他還是孜孜矻矻求進步,取得碩士學位。他回憶讀研究所時,常聽到有些學生因為沒路牌指示,找不到「空中大學」在哪裡而錯跑到他校讀假日班。「當時我是以台中縣議員的身分,尋求台中市議員幫忙,找到法律的立基點--空大創立於民國75年,為臺灣第10所國立大學,而促成『國立空中大學』路牌的設置。」
興大研究所畢業之後,受劉仲容副校長與台中指導中心林連聰主任的器重,義鍠應聘回母校任教,從而促成空大進入社團的因緣。黃啟川老師讚嘆用心的義鍠,辦道、辦學同樣熱情,對母校的回饋如漣漪般不斷擴展,只要能力所及,必付諸行動。100學年度第2學期,短短幾天內,協助空大在一貫道道場成立崇正分班,一口氣開設22個專班,一年內就有400人次報讀,讓道親們有就近學習的機會,弭補失學的缺憾,解決「在家自學卻無法得到學歷證明」的問題。
「我們成立領隊導遊班,我是召集人,也擔任班長,和八十幾位學員一起上課。越接近考期,越擔心倘若沒通過的話會很沒面子,所以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甚至讀到得了『老花眼』。」義鍠沒想到那一期的學員,居然有80%考到證照,令其他補習班刮目相看,他也感到很欣慰。
◎以身作則做教育 影響深遠成典範
其實,天地本是一所大課堂,只要願意汲取新知,隨時都是讀書好時光。讀經、背經,驅策自己不斷學習和成長是義鍠一直以來的好習慣。他以身作則的態度,帶動道親一起精進,也薰陶了家人、子女、學生和對他擁護有加的選民們。
服務選民時,遇到有人面臨學歷問題,他會指點迷津,告訴他們報讀空大,既可以讀得自由自在,更能約束自己善用光陰,充實內在。值得一提的是,義鍠早年失學的哥哥和弟弟,今年聯袂報名空大,傳為校園佳話。
當有學生想要打退堂鼓,擔任「公共行政」面授老師的義鍠會現身說法給予勉勵:「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老天不公平,其實每件事都有前因和後果。我們應該停止抱怨,積極思索在每一個階段的我,能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做什麼?只要全力以赴去做該做的事,就能從中取得平衡點。我當民意代表期間,腳程忙碌,都可以完成學業,你們也要堅持,持續學習,不要輕言放棄。」
◎子女學習依樣做 代父宣言好幫手
有感於社會亂象頻仍,義鍠好感恩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支持他的妻子和一雙孝順懂事的兒女。他說:我不是政治世家,是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從政,現任太平區台中市議員。我習慣於佛堂的清淨祥和,不適應外面的紛紛擾擾。所以不走一般政客走的路線--不交際、不應酬、不包工程,三餐一定在家吃飯,照顧重度殘障的妻子。我的家庭信念是:教育不是要求子女做什麼?而是要做好什麼榜樣給子女看。
一旁始終笑意盈盈的賴珮宣,是義鍠的寶貝女兒,她向在場的長輩們告白:父親是我最欽敬的榜樣。選舉期間,我和弟弟跟在爸爸身邊學習,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拜票,最開心的是聽到選民對他的評價「你的服務效率比叫瓦斯還迅速。」
「在外時熱心關照鄉親,回家時親力親為陪伴媽媽,我的父親是新好男人!」珮宣感念在還沒請外傭之前,父親服務選民,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深夜還要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他轉述媽媽曾經說過:「我應該是上輩子燒好香,所以生病這麼多年了,妳爸對我還是不離不棄。」
另外,義鍠鍾情於孝道之類的書,口袋總是擺放一本《弟子規》,而且利用零碎的時間,隨時學習。受父親影響,讀大學夜校的珮宣,也是善用上班或通車時間讀書,珍惜寶貴光陰。
◎捐熱血598次 做志工6000小時
義鍠沒有豐厚的經濟基礎,從政路上,他不花錢,只花體力,做別人不做的選民服務,過年不忌諱往喪家慰問,一步一腳印踏實做事。「所以『騎機車的議員』是義鍠學長給自己的封號。」林文章會長讚譽他是很虔誠的道親,配合執行台中市政府社會局福利政策,勤於跑基層,致力於濟弱扶貧,改善社會風氣,在一貫道崇正基金會開設兒童讀經班,為人很踏實,講課很幽默、很親和,修身養性也利益他人。
在吳林豫老師心目中,同是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小她一屆的義鍠「學弟」是很有毅力的人,禮儀和孝道都是徹底生活化,是我們的典範,求知的標竿!
「世間財,世間用,離開世間無路用。」手腕戴著念珠,用台語引用證嚴上人的智慧語,義鍠認為錢財夠用就好,無須盲目追逐,把時間用在「自學」或服務他人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以前身體不好常生病,投入寶光崇正基金會、五所學校等單位做志工之後,讓身心靈都得到最好的療癒。他從18歲至今33年,捐血計598次,累積志工時數超過6000小時,去年(2016)曾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志工5000小時銀牌獎。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從義鍠學長身上,大家見證這位傑出校友的特質:
只要肯學習,不用在乎時間長或短,要在乎我們是否有一顆持續求知的熱能;
只要肯付出,不用在乎財富體能,要在乎是否把握當下付諸行動--做,就對了!
慈濟大學人文時數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要辦就辦最高水平的,印刷、紙張、設計、開本都要世界一流,還要有英文、國際發行,讓外國人也能看到。內人完全贊成我將夢想付諸實現⋯⋯” 《影像逆旅》於新浪品圖推出第一篇〈回到起跑點〉,細說《攝影家》雜誌創辦因緣、記述與法國友人合作及首發呂楠《被人遺忘的人》的經過。
【影像逆旅】回到起跑點
最近,一位晚輩替我於1992年創辦、總共出版了62期的中英文雙語雜誌《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策劃巡迴展。為了配合展覽,他很用心地看過每一期內容,想編一本精選集,但後來告訴我,實在是沒法選。因為每期都有獨立精神,每張照片之間都有關係,前後順序也都有道理;唯一的辦法就是照原來的重印,把廣告、英文抽掉,成為開本縮小的復刻版。十部合訂本,一年一本,將我辦雜誌的十年足跡,清楚完整地再現。
在展覽方面,他也有構想,把紙本影像變成展出作品,並將內容規劃為三個主題:初心、啟示、傳承。他認為,我做任何事都本着初發心的那份熱情與理想;我的工作啟示了很多人,使他們走上攝影之路;而我從台北藝術大學退休後,又開始在海峽兩岸開班授徒,一切都是為了傳承攝影的人文精神。
“架構很清楚,但還需要一個大主題,老師您有沒有什麼意見?”
接到他的微博私信,我煮了杯咖啡,靜靜回想這大半輩子的來時路。
從小我就愛觀察週遭,注意人家不注意的,對那些被冷落、低估或是遺忘的有意義的人和事物特別感興趣,也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肯定他們的價值與意義;直到現在依舊如此。大家都在談論的、流行的,一點也吸引不了我,覺得不需要多一個湊熱鬧的人。會辦出版社,純粹是因為看到簡體字版的《中國攝影史》,希望它在台灣也被讀到;由於沒人要發行,只有自己成立出版社。會辦《攝影家》雜誌也是因為引進了一個攝影史上的大師經典作品展,沒有適當媒體可以好好介紹,乾脆自己辦雜誌。
整個因緣要話說當年。1991年4月,我受法國攝影博物館邀請,前往巴黎近郊展覽,特地把握機會,去南部土魯斯的水之堡攝影畫廊(Galerie du Chateau d'eau)參觀。當時正逢攝影發明150週年,全世界的重要展場莫不慶賀,水之堡也不例外,用它豐富的館藏組織了一個盛大的展覽。
我永遠記得,站在水之堡的紅磚牆前,看到自己在撰寫《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鋭》兩本書時,只能在印刷品上看到的影像,一幅幅原作都近在眼前,當下受到的衝擊真是無法形容,忍不住幻想,哪天這個展覽要是能讓台灣人也看到,該有多好啊!
當我跟滿頭銀髮、和藹可親的創辦人、館長尚·杜傑德(Jean Dieuzaide)依約見面時,他以外國人初見常用的招呼語為開場白:“我能為你做什麼?”
我衷心表示,是特地來向他致敬的。杜傑德是非常優秀的攝影家,所創辦的水之堡是全法國第一個攝影藝廊,從1974年起毫無間斷地策劃展覽,在1991年已累積舉辦了200多個展。水平之整齊,對各種不同風格的全面性照顧,都顯示了杜傑德對攝影理念的堅持,以及對展覽水平不妥協的態度。
我告訴他:“你不必為我做什麼,倒是你這些館藏品,若是有一天能在台灣展覽就好了!”聽我這麼說,他半信半疑,想考考我對世界攝影的瞭解程度:“你認為,台灣現在最需要展覽哪些攝影家的作品?”
透過內人的翻譯,我侃侃而談,說台灣經濟起飛,大家都在追求物質享受、求新求變、價值觀念混淆,這時更需要深具人文精神的紀實攝影來讓大家省思。如果有機緣,我會先選薩巴斯提奧·薩爾加多(Sabastiao Salgado)和克麗絲汀娜·嘉西亞·羅德洛(Christina Graciela Rodero)。一男、一女,前者是當紅的巴西攝影大師,後者是名氣還不大的西班牙攝影新秀。這個回答讓他眼睛發亮:“你有沒有空,我們到對面咖啡館去聊聊?”
相談甚歡,半個小時的約會延長為四夜五天,因為隔天他便帶著我們一起去位於西班牙邊界的佩皮尼昂(Perpignan),參加第2屆的報導攝影節(Visa pour l'Image)。
經由杜傑德先生的引薦,我在那兒認識了一些國際上活躍的攝影組織負責人。那年夏天,內人與我應法國阿爾勒攝影節(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Photographie d'Arles)創辦人路西安·克拉格(Lucien Glergue)的邀請,去參加第22屆的開幕盛會,去之前先去到魯斯探望杜傑德,意外參加了他主辦的歐洲攝影歷史協會年會。
從法國回來不久,台灣的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找我。原來,他們籌劃了許久的國際工藝展觸礁,但經費必須在期限內核銷,否則會被認為執行業務不力。負責人問我,能否在半年內舉辦一個全球攝影比賽,強調至少要有多少國家的參賽者、多少著名攝影機構的貴賓當評審。此外,還要有一個世界名家的攝影作品展。
我想,這一點也不難,只要把水之堡的展覽原封不動地借過來就可以了,不必費時費力地一一與各國攝影家打交道。攝影比賽也不難,只要在歐、美的好雜誌登比賽征件辦法,再找見過面的那些機構負責人來當評審就好了。一切都如同我所期望的那麼順利;那是台灣政府迄今辦過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攝影活動;但也就辦了那麼一回。
攝影史上最好的影像要來了,可是,台灣的民眾知道嗎?傳播媒體的朋友們,最慷慨也只可能給一兩天的版面。展覽完了,總要留下一些東西啊!展覽有場刊,但影響有限,台灣又沒什麼好攝影雜誌可以介紹。我這輩子的攝影知識完全來自於雜誌、影集;這些作品正是最好的攝影雜誌內容,乾脆自己來辦一本!
要辦就要辦最高水平的,印刷、紙張、設計、開本都要世界一流,還要有英文、國際發行,讓外國人也能看到。內人完全贊成我將夢想付諸實現;不知天高地厚的兩人喜滋滋地商量,大不了把房子賣了,租間小屋住。
當我把水之堡的館藏作了精選,粗略編排後,發現都是西方人的作品,而且偏重紀實。當下決定,要把東方攝影家的創作也放進來,並照顧攝影的新發展、納入它的未來性。
當時數碼攝影剛起步,手法簡單粗糙、非常費工夫,而且是嚴肅攝影家不屑參與的。我剛出版了法國攝影家法蘭克·霍瓦(Frank Horvac)的《攝影大師對話錄》(entrevue)中文版,知道這位報導攝影大師突然碰起數碼攝影來,把拍過的影像用電腦拼貼,組成富幽默感、又有神話意味的畫面,讓不同時空的人物、景物組成奇妙的世界。那時後現代主義盛行,他管這些作品叫“後攝影”(post-photography)。
東方的攝影創作,簡單說,就是得包括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台灣部分簡單,我從優秀學生中找最用功的吳志華。大陸方面,就只有請在深圳辦《現代攝影》的李媚幫忙了。那時,連傳真機都還不普遍,我發了封快信給她,也很快就得到了答覆:“大陸能符合你要求的,只有呂楠。”由於題材忌諱,他的《被人遺忘的人:中國精神病人生存狀況》在大陸不能發表。
我在最短時間趕到深圳。當時那兒還是經濟實驗區,呂楠來不及辦邊防證,還花錢請人從蛇口帶他進去。我和呂楠在《現代攝影》辦公室附近的桂圓賓館房間裡,把床鋪當編輯桌,將他帶來的一落樣片攤開來,一張張地用放大鏡細看、討論,然後再到香港馮漢紀那兒把底片帶回台灣親自放大。
當第1期內容編好、攤在桌上時,我激動萬分,覺得這雜誌真是太好了!但同時我也非常擔心,因為第2期連個影子也沒!雜誌印好後,我請裝訂廠先用手工裝訂十本,當晚內人便帶著那些雜誌飛到巴黎找法蘭克·霍瓦幫忙邀稿。
我永遠記得,那天我還在辦公室幹活兒,接到內人的電話,心中的忐忑,就好像即將聽到雜誌未來的命運宣判。她是從巴黎機場的公用電話亭打來的,說法蘭克等不及,一見面就問雜誌在哪兒。人還沒出機場,就在咖啡座站着翻起來,邊看邊讚歎“Merveilleux,marvelous!(好極了,太棒了!)”
接下來的幾天,每一通越洋電話都讓我更加高興,因為內人見到了布列松及他的夫人瑪汀·法蘭克(Martine Franck)、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愛德華·布巴(Edward Boubat)、尚-路·西耶夫(Jean-Luc Sieff)。
總之,每位看到《攝影家》雜誌的人都非常喜歡。他們知道好雜誌生存困難,都願意支持我們、免費供稿。我感動又感激,以現在的感覺來說,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的那句話太對了——“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攝影家》雜誌是雙月刊,在慷慨的前輩與好友幫助之下,我一期接一期地辦了62期,直到皈依證嚴法師、投身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在無法將所有時間精力專注於辦雜誌後,這本刊物於2003年開始脫期、2004年停辦。
在那十年間,我介紹了許多大師的經典,也發現、肯定了更多攝影新秀的作品。多少國家、人物、故事從我的掌心流過,多少珍貴的友情、溫暖的回憶在我腦海蕩漾!一切努力與心血、一切付出與收穫,都化為一期期的雜誌,成為我的黃金歲月的見證。
創刊號有104頁圖片,在編排設計時,我將所有影像攤開來一一審視,毫不猶疑地選擇了華納·畢秀夫(Werner Bischof)的那張名作《吹笛少年》為封面。這位瑞士攝影家在拍完此景不久,便因吉普車墜落安第斯山谷而往生。這張傳世之作,還是馬格蘭圖片社的同仁從巴黎趕去料理後事,自相機中未拍完的底片衝出來的。
一個背着行囊的少年,跨着大步,喜悅地吹奏着心愛的笛子。我們這本新生的《攝影家》雜誌,也正在邁開她的第一步,雖不曉得前面的路平坦或坎坷,但我告訴自己,每一步都要踩着愉快的旋律,和着自己的心率,儘量走遠一點,再走遠一點。
如今我已過了耳順之年,回顧這四十多來年的生活與工作,覺得自己不只是在辦雜誌這件事上,在攝影創作、著作、教學、乃至於生活態度與生命哲學上,都離不開“發現、肯定”四字。
想到這裡,我拿起i-Pad,給那位晚輩發了私信:“展覽的大題目就定為《發現與肯定——阮義忠的攝影佈道之路》吧!”
慈濟大學人文時數 在 請益人文時數 - 慈濟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今年大一,請問人文時數是做什麼的?謝謝!,(我找過校網、Dcard,但沒找到) - 請益,新生季,慈濟大學. ... <看更多>
慈濟大學人文時數 在 【人間菩提】20220507 - 悲智化導入清流-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在家也可以利用手機傳法,分享看 大 愛、素食食譜,養成好生之德,這叫做智慧。 我們要把握時間、把握因緣,發揮良能,引導人人走上菩薩道。 ... 2018年在 ... ... <看更多>
慈濟大學人文時數 在 慈濟大學人文處TCU Office of Humanistic Culture. - 首頁 的推薦與評價
慈濟大學人文 處TCU Office of Humanistic Culture. ; 蝸牛蔬食. $$. ·. 素食/純素食餐廳. 目前非營業時間 ; 沐軒素食餐廳. 餐館. 目前非營業時間 ;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