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二 》
十幾歲時,我獲得了一串念珠,當時對於念珠的概念,並不像現在這麼在行,只覺得這串念珠,淡黃色上面佈滿了如星辰般密密麻麻,也像螞蟻築巢穴窩般的坑坑洞洞,極不規則,但拿在手裡就是有股說不出的溫暖和安心。這串一百零八顆的菩提子念珠,是來自於一位從中國福州鼓山的湧泉寺來台的老和尚,人們都管他叫傳心師父。傳心師父外型有一點酷似晚年的弘一大師,清瘦嶙峋,但卻有股不可言喻的、詩人般的氣質,風雅脫俗,我最早有些詩詞的啟蒙,也是來自此師。等到日後我讀書求學,跟隨了我的國文老師之後,愈發地覺得這老和尚本就是俱足古代翰林多墨般慧行才子,只可惜傳心老和尚當時業已圓寂多年。
傳心老和尚是一位禪淨雙修的老和尚,據說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也有段頗深的因緣,當時傳心老和尚還只是一位沙彌、學習僧,關於此事,和傳心老和尚稍熟之後,也曾聽聞虛雲老和尚在鼓山的一些玄妙事蹟,例如虛雲老和尚曾經在湧泉寺傳戒的時候,寺廟中的鐵樹竟然會無故開放出如同水盆般、奇大無比的花,這可是百年難得的奇聞。鐵樹也有人稱做鳳尾蕉,這原來聽老輩的講法,是有故事的,這故事又有一些傳奇,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多遙遠以前的故事,據說是來自於一隻鳳凰,這鳳凰被一位有錢的暴發戶拾獲,他便把牠關在籠子內,每天給他餵食最好的飼料和鳥食,希望博取這隻鳳凰的開心,據說如果可以見到鳳凰展翅飛翔或欣賞到曼妙的鳳姿,是極為喜慶的事,在中國一直是被看做吉祥的象徵,也是國祚綿延之兆,通常被稱為鳥中之王,也有一說,鳳凰是天龍後代。話說這土豪強學風雅,每天期盼著這隻鳳凰可以在他眼前振翅舞蹈,但沒想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從來未曾如願過,最後他火大,就將鳳凰一把火給燒死。鄰近多事的人,在焚燒過後的灰燼中卻發現長出了樹苗,附近的民眾便認為是鳳凰的靈魂不死所長出來的鐵樹。鐵樹也因為這段神話,常常被形容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象徵。
根據傳心法師的描述,他少年時所見到的虛雲老和尚當時已經九十多歲,但卻身體極為矯健硬朗,並且日日出坡,還在寺中種植了多棵樹木。更有一件稀奇的事,那便是龍王曾經化現為一老者,求戒於虛雲老和尚的事蹟⋯⋯或許由於傳心法師的贈送菩提念珠以及經常耳聞虛老的事蹟,那段時期對於禪生起了極為深切的興趣,於是在這位傳心法師的啟蒙下,開始念誦《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等和宗門相關的經書⋯⋯。
傳心老法師是位解行並重、通達三藏的善知識,平日裡極為和善,溫潤有儀,因此頗得人心。特別對於年少孩童,他最常做的就是準備好一罐罐的瓶裝水,裡面通常會放上冬瓜糖等甜品混雜水中給小孩喝,原來他每天都會持誦一百零八次的大悲咒加持這些水,和來訪的眾生結緣。遇到比較有佛緣的小孩,他便會送一串念珠。只不過如此過了很多年,我始終看到的都是菩提子念珠與人結緣,後來有一次,當時我已經年歲漸長,回去他的精舍探望他老人家。他有一具從中國帶來的大銅缽,每次他都會放置許多星月菩提子念珠在缽內與人結緣。我便好奇地問老和尚:「師父,這麼多年來我始終看到的你和別人結緣都是用菩提子,不知道這其中是否另有因緣?」
師父用他一貫的慈悲溫暖的笑容回答說:「你既然問到了,我便告訴你,日後你也可查閱有一部經叫做《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這部經是文殊師利菩薩為了未來有情的眾生而講述,目的是要眾生了解念珠的功德是為了可以利益自己的善業成就,同時也可以保護眾生,這其中就有提到菩提子念珠。我個人認為菩提子念珠除了經文上有提,用菩提子念珠的人,不管是放置在手中,手指掐念,或者手持握菩提子念珠,只要用此念珠撥念一次,它的功德所得到的福報是無量無邊,沒有辦法用現在的數字來計算功德。就算沒有辦法用此念珠計算佛號,但只要持有此菩提子念珠,隨身手持,在行、住、坐、臥之中,不管所說言語內容如何,但因為此人保有菩提子念珠的緣故,他的福德因緣就如同持誦諸佛名號及咒語一般是無二無別的,所得到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但是如果要如理如法最好要滿數一百零八顆,才算圓滿。
如果作為手珠、提珠,也可以五十四顆,或者二十七顆,最少也可以用十四顆⋯⋯」老和尚一邊很熟練地講述著這部經的功德利益,一邊轉過身習慣性地吹口氣為在他身旁大缽內的一捆一捆用紅絲線牽綁的菩提子念珠加持,這是老和尚的習慣,他平常二六時中總是阿彌陀佛和大悲咒從不中斷地於心中默念,更了不得的是即便他和人聊天、說法、開示,也是心不散亂地默持心誦。原來這菩提子的功德殊勝是如此地無與倫比,並且經中還特別讚說,為何特別讚嘆用菩提子是獲得利益最殊勝的原因?
菩提子殊勝的功德因緣諸多,但經中曾經有說到在過去世佛出世的時候也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當時有邪見的外道毀謗三寶,其中有一位男眾值遇非人打殺,這外道就說:「如今是我道昌盛,不知道諸佛有什麼威神力?既然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那這棵樹應該要很有感應才對!」就把男子置臥在菩提樹下,同時說:「此樹若是聖樹,此子必當完好如初、甦醒過來。」如此經過七日七夜,稱念佛的名號,後來其子果然復活,甦醒過來,這外道便讚嘆說:「一切佛的威德力我過去未曾見聞,但在佛成道的樹下,如此的示現甚為稀奇,如此大威大德真是不可思議。」因為這般因緣,所有的一切外道都改邪歸正,發菩提心,並且堅信佛力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如此,所有的人皆稱頌此樹為延命樹⋯⋯。
如今歲月如漏沙般,於指縫間頃刻流逝,傳心老和尚和我唯一心靈傳遞相通的,也只有幾幀發黃的照片及當時他和我結緣的菩提子念珠。這串念珠伴隨我持誦過不可數的佛號及咒語,珠身也從青澀薄黃,經由歲月的摩娑,一顆顆棗紅、咖啡色的珠子輪流在指縫間雁傳心語,願老和尚早日重返娑婆。(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慧遠大師念佛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島嶼晃遊者/
#心的旅程圖文完整全公開
中秋連假後,很多人對我去參加的 佛光山 佛陀紀念館 兩日禪修營很感興趣,最近終於把文章整理好了,完整文章同步刊登在天下雜誌 微笑台灣319鄉+、我的專欄 #島嶼晃遊者 中。
.
感謝蔡清華師兄全程單眼紀錄。也同步放上3張2013年我在印度菩提伽耶(Bodhgaya),佛陀悟道之地禪坐的照片。能在這如此動盪的一年,有緣參與這樣的營隊,讓心穩住,非常感謝朋友靜雯姐的邀請。
.
每年4到12月,非常推薦去斷斷電。
_____
佛陀紀念館/心的旅程:
【人生迄今遇過最具挑戰性的背包旅行,嘗試啟動心輪,讓自己與自己分開。】
今年,度過了一個很與眾不同的中秋連假,受朋友邀請,我報名參加了佛陀紀念館舉辦的「心的旅程」禪修營隊。
.
上半年的脫軌失序,讓許多正在進行中的事情都被迫按下暫停鍵,隨著島嶼的夏天疫情開始趨緩,邀約傾巢而出,忙啊忙的,不大有時間能好好沉澱,現在想想那形同是另一種失序。當時感謝過往緣分的延續與串接,短短兩天的閉關就這麼悄然降臨,把我過飽的電量應聲切斷,結束營隊,再充電的力道,遠超過我預期想像。
.
「心的旅程」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從2016年尾開始舉辦的長期性活動,於每年4到12月的第一個周末固定登場,每個梯次限額20到40人,年齡介於18到65 歲者,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都可自由報名參加。營隊雖然只有短短兩天,課程內容卻包羅萬象,從禪修體驗、茶席文化、抄經、跑香、繞塔、出坡、佛教藝術賞析、佛館深度導覽、品味蔬食藝美等,乃至佛門行儀的學習,可說非常豐富多元,這不是一般性的營隊,有緣者四方匯聚在菩提道上,從陌生到逐步相熟。
.
營隊一開始,當決定把禁語牌掛在身上(以示他人),把手機關機不聽不看任何可能重要的訊息時,即是我們選擇收攝六根的開始,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必須刻意與日常逆向而為,讓心來指揮五感,把先後順序調位,且如果沒有先清出位置,人何以放空,沒有空位,新的東西自然入不了心。
.
這轉換過程對我來說,挑戰度完全不輸任何一次我把自己丟到海外自助旅行所經歷的一切,只是這次跨越的不是地理上的疆界,是心理的,困難處在於更加無法預測。那感覺就像是把自己裝進背包裡,抵達起點後,漫無目的,惟自己需要和原本的那個自己拆夥,分開旅行。公路旅行到蠻荒內陸收不到任何訊號是蠻可怕的事,但和自己慣常的習與性分開,每往前踏一步,是新的開始,卻也是無盡的未知,人的內心,可能遠比世界上任何一片廣袤的原野都還荒涼,你會有很長的一段路得決心忍耐寂寞,直到訊號出現,看見路的盡頭。
.
還好,這趟旅程授課時每個遇到的法師們一個比一個幽默風趣,自然而然你就會被他們的分享給吸引,不管是剛開課時的佛門行儀,或接續下去的道藝聆聽,甚至是親炙大師的講覽,在佛館那些平時不會被特別注意到的幽微角落穿梭,課程被生動故事化,通往內心深處的路似乎開始越伸越長,左右偶爾出現指引的閃光,讓人開始期待著下一個路口還會再遇見甚麼。
.
佛光山的法師們行的是「人間佛法」,強調佛道不能只是修持自己,應擴及眾生,因此面對紅塵,弘法時他們亦動亦靜;行為舉止仍莊嚴持重,言談卻又能給人歡喜,那並不是容易的事。也因為這樣,課程氣氛總是在舒服的狀態下進行著,讓你可以把心鬆開自我探索,當卸下了身體的重擔,法喜就能順著每個當下的境,自然流淌進來。而對於出生在平時家裡會拿香拜拜、生活裡總是佛道交融、卻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我來說,這一切都在破除我對佛門、對法師、對修行的既定印象。
.
午後隨著如常館長的腳步,我們邊走邊聽了許多關於佛陀紀念館如何平地而起的故事,走動的過程,師兄也教導我們如何在行走時能夠自在調整步伐,「練習專注」是走路的藝術,當整個人只聚焦在腳步時,只會專心在那個對應的當下,這對於我們鎮日忙亂的生活是個極好的練習,走到一半如果遇到人就合掌微笑,掌心合併時你會感覺體內有股氣流在往下跑,不再事事大腦先行,練習收起我執與傲慢心。
.
走到十八羅漢前面時,館長分享起當時星雲大師為何決定要種植成排小葉欖仁的往事,也提及佛館正在蒐集《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日常中的佛教典故、植物園與花草眾相》一書中佛系熱帶植物的事……花草也生眾相。微風輕吹,秋意灑身,小葉欖仁層疊葉脈向光的地方長了又長,如今終究也長出了能庇蔭羅漢的傘蓋,我們踩著腳步經行,也間接享受了滿地清涼。
.
「習法,是為了知道因緣,真的理解了緣起和緣滅,心才有可能掙脫束縛。」
.
下午繞完塔,晚餐行過藥石(藥食),禪坐晚課因為秋高氣爽,我們幸運地得以從室內移到戶外進行。端坐夜空裡的佛光大佛座下,坐香、打禪、聽法。依照法師指導的「毗盧七支坐法」開始坐禪,他要我們藉由冥想,嘗試練習三件事:先讓嘴巴無語、去細聽見自己心的聲音、最後當個旁觀者練習不要回應讓心也無語。冥想過程,一旁民宅中秋夜烤肉的煙火聲與卡拉OK聲、還有山裡的野狗吠叫沒有斷過,但暫停了身口意的連動,當心中沒有了雜音,行禪過程我感覺內心是平靜安穩不受干擾的。
.
行禪後,我們持續圍坐在大佛下邊喝熱茶邊聽法師分享,體內的「四大調和」係指地、水、火、風,除了風水,還需地與火的加入,身體裡也有四季,緊貼著大地運行。覺知自身的狀態,乾坤裡會出現的天地、陰陽、日月方能達到相對的平衡。法師說,禪字,其實不難,就是順應自然,並與之共享生息,宇宙的起源,只關乎緣起和緣滅,一呼一吸間,生命都在不斷流逝,談死並不可怕,因為從出生之後,我們都已經踏在靠近衰老和死亡的路程上,只是我們都執著於「傾刻」,禪,是要我們試著去運用智慧,將傾刻串聯「成片」,一種更豁達的角度。
.
他也要我們抬頭看看當晚的月亮,當心中有日月,會明白月圓月缺,都只是星球對應方位移動後產生的盈虧,對月亮本身而言,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在追求炙熱的太陽,但人生好比月亮,要不被月明月暗所困,本來無暗復何明。
.
晚上,在108米高大佛座下的佛光樓內掛單,準備梳洗休息,午夜安靜躺在床上,回想第一天遭遇之種種,我的心思被拉回到多年前那一趟在印度的自助旅行。當時我和旅伴準備從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搭火車,前往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創設的垂死之家做義工,因為時間比行程預估的充裕,遂臨時決定中途在伽耶市下車,驅車前往佛教徒的四大聖地之一菩提伽耶(Bodhgaya),那裡是佛陀悟道之處。
.
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先後記載過這個地方,朝聖中心摩訶菩提寺的後方,就是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和大菩提樹,原本的菩提樹已遭毀壞,那時看到的,是當年為了弘法,分枝到獅子國(現今斯里蘭卡),後再將成樹的分枝移植回來的樹木。當時我和來自全世界的佛教徒一同入寺朝拜大佛,佛陀的座像據聞是後來被西藏人鍍了金身,我手裡捧著鮮花,當下感到無比殊勝,隨後跟著繞塔七圈,並在大菩提樹下靜坐打禪……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下午在佛館大佛平台繞行的四座寶塔,分別代表了智、悲、願、行,也都清一色保留了最初印度式佛塔的建築形式,藉以和佛教傳進中國後,建築風格產生的變化作出區隔,那時摩訶菩提寺旁永遠都有人持夜紮營念佛,大菩提樹是明令禁止採摘樹葉的,因此永遠有人會在空地的垃圾堆中搶撿落葉,但當我坐在樹下打禪時,竟然先後有三片葉子被風吹落到我眼前,我將它們夾進日記本中帶回台灣做成書籤,至今仍舊是我閱讀時身邊最安穩的陪伴。回想這些過往歷程都和營隊裡的所見所學相互產生了連結,原來在很早之前我早已踏上了這趟心的旅程。
.
隔日起早,先在天臺跟隨法師行六氣操,此時日月正在置換,我們輕柔舞動身體,喚醒心腎脾肺肝與三焦,集合用早齋前,我獨自走到滴水坊旁的樟樹林,放空赤腳接收地氣,回想過往,泰半都是在旅行時赤腳,對我來說,那是處在一種極放鬆的狀態下才會想做的事。早齋完我們開始出坡,出坡又稱作普請,是佛門用語,意在邀請眾生進行勞動性的事務,合力創造一方淨土,當日我們協助整理林道,每個人都被分配好工具,我是負責拿耙子準備刮除草地上的落葉。
.
法師分享,出坡實際也是一種動中禪,當不語時,我們無法依賴用嘴巴詢問,自然會想辦法找其他方式解決問題,跟隨自己的心走,會知道如何去做,我耙著厚積的落葉,觀察到旁邊還有許多小花小草,如果不要一同刮落,那手勁就變得很重要,得隨時去調整節奏與力道。
.
抄經則是我最愛也最期待的課程。當法師在解說完抄寫要領後,大家提筆開始安靜的抄寫心經,用念的和用寫的感受天差地別,寫字時,你沒有糊弄或取巧的空間,因為一筆一畫,全都得按部就班慢慢來,此時必須摒棄心中雜念,專注當下透過細微的勾勒才能對準字體,此時佛義的經典也會跟著在心裡慢慢咀嚼。最後列上親友名字,代表你可以將這份殊勝迴向給他們,並祝福他們,我們的手抄心經幸運地將永遠被存放在佛剎的藏經閣中。
.
下午的茶禪一味,佛館則安排體驗了茶席文化,靜心喝茶,也是另一個能讓自己緩慢下來的方式。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得體,不只是一種規範,更是你每次在使用一身皮囊時做出的決定。涓涓茶水從喉頭流淌而過,平時工作需頻繁說話的我,才驚覺有多久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的喉嚨。
.
上完課,參觀完特展,也代表旅程快要進入尾聲,兩天以來,館方也安排我們分別在樟樹林、禮敬大廳、佛光一滴、雙閣樓四處的滴水坊,享用了四種不同形式的蔬食餐點,體驗食藝之美,平時僧眾上齋堂用食稱之為過堂,意指吃只是一個過程,不貪不念也不重細節,且過午不食,因此我們特別感謝這所有費心的安排,讓人理解到蔬食並非只是粗茶淡飯,蔬果所能變化出的細緻與華美,不僅能讓味蕾反璞,同時也讓味覺變得更加敏銳,更能分辨出真實的滋味。
.
「我們不為任何大師而來,而是為自己而來。」
.
四大調和、五觀修行、六根清淨,躁動,來自我執,讓心和意念如如不動需要鍛鍊,這是一趟向內的旅程,透過旅程,更靠近佛,佛是人成的,因此也是更靠近了自己本來的面目。順隨因緣,當把自己全然交付給宇宙時,在同中存異,在異中求同,會發現,人生不過也就是重覆著歸零、啟程、再回來的循環,這是一輩子的功課,懂了,沿途,無處不適合。
_____
■ 心的旅程 線上報名網址:
http://signup.fgsbmc.org.tw/JHEART/index.aspx
■ E-mail:heartfgsbm@gmail.com
電話:(07)656-3033 轉4101
_____
慧遠大師念佛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8/31(農曆7/13)是大勢至菩薩聖誕
讓我們一起恭誦「南無大勢至菩薩」聖號,
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既是「西方三聖」之一,一起向大勢至菩薩學習,何謂大精進?
-----------------------------------------------
永不懈怠的大精進心
大勢至菩薩,從梵語「摩訶那缽」意譯,有大威、大勇與大精進之義,對照《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自述與五十二位同參道友,自恆河沙劫以來就本著念佛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無旁鶩地專注在念佛上,沒有多餘的妄念達到念佛三昧,這就是大精進的實修精神。
常有人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十年,佛在西天。」修行是一條漫長的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如何在修行路上不懈怠、不起退心?精進是其中的關鍵要素,因此在三十七道品的七個項目中,每個項目都有精進。精進可以對治懈怠,生長善法,勇猛精進地修諸善法。
聖嚴法師曾說:「精進不是洪水爆發,而要綿綿密密。……就像肚子餓了,拼命地吃,把肚子撐得好大,不但不消化,還壞了腸胃一樣,那不是精進,精進是量力而為,盡心盡力,不斷地努力,而非一時的盲從,亦非情緒的衝動。」
然而,一時間要發精進勇猛心比較容易,要發長遠持久心則很難,所以聖嚴法師常提醒修行者:「精進心一定要以持久心來配合,永不懈怠才是『大精進』。有大精進,才有大成就,也就是『得大勢』、『得大力』。」就像《大智度論》卷十六所說的:「身精進者,勤修布施、持戒、誦法言、修福德。心精進者,忍辱、禪定、智慧;自初發心乃至得無生法忍,捨肉身,證法性身乃至成佛。」
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體現了一份堅持,如同滴水穿石的軟實力,一門深入地念佛,最後終於成佛。由於大勢至以念佛而證入圓通,因而被視為淨土宗的法界初祖;而大勢至菩薩講述念佛三昧的〈念佛圓通章〉,從明清以來即備受重視,更被印光大師納為淨土五經之一,是念佛最好的指導。此章雖然只有短短的244個字,卻被修持淨土法門的淨空法師認為《楞嚴經》的精華所在,並被視為淨宗的《心經》,是每位修持淨土法門者必須背誦的經典。
---本文摘自人生349期
#大勢至菩薩聖誕
#南無大勢至菩薩
#大精進
#得大勢
#得大力
#精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