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科學新聞,這件無與倫比的小事?台灣民眾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論壇」。
有位科普工作者的朋友,在會後寫文討論三個場次分別為科普媒體、查證媒體、主流媒體,在面對科學的宏觀差異,並提到:
「跟查證有關的新興媒體,開始減少了直接面對科研成果,而聚焦於尋找或判斷可信賴的專家,仰賴專家的論述或專家的協助。可能放了更多的心力是在議題相關的社會脈絡。從與談人的說法,聽起來是一種基於嚴謹新聞學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
但這個方法論,就實在與科研或科普的方法,有蠻大的差異了?如何挑選與判斷專家?這些挑選判斷的原則跟科學社群處理科學知識原則為什麼不一樣?可不可以不一樣?例如對TFC的質疑,會不會根源就是這個核心理念的差距?」
(TFC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
主流媒體這一塊,我可以給出答案。
為什麼新聞時常報導特定的學者專家?答案其實很簡單,每個在第一線的記者都知道:因為那些學者專家好配合。我不喜歡談太多應然,我討論的是實然。
這裡的好配合,不一定是受訪者照著媒體給的腳本演出。有些菜鳥記者急著應付長官要求的點,對受訪者提類似照稿演出的要求,有時會引起受訪者暴怒。但你要記者臨時上哪找人呢?
尤其是做電視台新聞,有時間壓力,你好約、講話有點,觀眾喜歡,長官就喜歡,下次也拜託你。所以就會發生某些胡說八道的「學者專家」整天出現在新聞中的不幸,例如談空污找莊秉潔、談食安找吳家誠。
當真正專業的教授不願意碰觸爭議惹得一身腥,言論市場就會被這些劣等貨佔據「學術界的代表權」。
■
問題來了,查證媒體更接近科普媒體一點,還是主流媒體一點?永遠要回歸到「人」來考慮。查證媒體的工作者,本身的專業領域通常不在科學,至少不常直接閱讀與理解文獻,仍然必須仰賴學者專家。
這時候,選取哪些學者專家就變成重要關鍵。
當然,查證媒體會宣稱它們非常認真,堅守立場中立的查證原則。我不是要預設立場,但它們之中的每個「人」,都有分辨立場與專業的能力嗎?抽離自身的意識形態做情報分析,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專業素養。
更別提,面對頂著教授頭銜的學者專家講述的資訊,如何分辨哪些是科學文獻的證據力和解釋範圍?哪些只是該教授的個人主觀看法,卻混雜在「看似科學的解釋」之中?
撇開那些漂亮話,查證媒體找學者專家的標準,在實務上最終還是「好配合」,特定單位推薦特定學者,論述就會傾向特定脈絡,只是它們會多花點心思做包裝。
請注意,這裡我完全沒有褒貶的意思,甚至認為這是正常且某種程度也正當,純粹是描述實然現象,從查證的源頭就會有競爭言論市場的社會結構,以及權力的脈絡。
■
可能有相關的題外話,我們都知道研究生的論文很會唬爛。又按照常理推論,查證媒體的新聞專業不太可能高於主流媒體,科學專業不太可能高於科普媒體。
當與談人自稱是一種基於嚴謹新聞學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坐在台下的我只好露出不失禮貌的微笑。
※圖片引用自「ATCC:科學論文中20個謊言金句!
https://upload.facebook.com/myatcc/photos/a.169907769722326/429885820391185/?type=3
--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嘿! 兄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嘿!兄弟!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前幾天在推特上引起了熱烈討論的這一則帖文啊!由Frank所發表關於埃德加是否過強的帖文引起了兩極的反應~然我們來看看到底玩家們都在說什麼吧! ⭐️相關帖文連接⭐️ https://bit.ly/37SRm0e ⭐️加入DISCORD⭐️ https://discord...
應然我 在 每天努力Hack國家!士修的17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幾天參加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科學新聞,這件無與倫比的小事?台灣民眾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論壇」。
有位科普工作者的朋友,在會後寫文討論三個場次分別為科普媒體、查證媒體、主流媒體,在面對科學的宏觀差異,並提到:
「跟查證有關的新興媒體,開始減少了直接面對科研成果,而聚焦於尋找或判斷可信賴的專家,仰賴專家的論述或專家的協助。可能放了更多的心力是在議題相關的社會脈絡。從與談人的說法,聽起來是一種基於嚴謹新聞學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
但這個方法論,就實在與科研或科普的方法,有蠻大的差異了?如何挑選與判斷專家?這些挑選判斷的原則跟科學社群處理科學知識原則為什麼不一樣?可不可以不一樣?例如對TFC的質疑,會不會根源就是這個核心理念的差距?」
(TFC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
主流媒體這一塊,我可以給出答案。
為什麼新聞時常報導特定的學者專家?答案其實很簡單,每個在第一線的記者都知道:因為那些學者專家好配合。我不喜歡談太多應然,我討論的是實然。
這裡的好配合,不一定是受訪者照著媒體給的腳本演出。有些菜鳥記者急著應付長官要求的點,對受訪者提類似照稿演出的要求,有時會引起受訪者暴怒。但你要記者臨時上哪找人呢?
尤其是做電視台新聞,有時間壓力,你好約、講話有點,觀眾喜歡,長官就喜歡,下次也拜託你。所以就會發生某些胡說八道的「學者專家」整天出現在新聞中的不幸,例如談空污找莊秉潔、談食安找吳家誠。
當真正專業的教授不願意碰觸爭議惹得一身腥,言論市場就會被這些劣等貨佔據「學術界的代表權」。
■
問題來了,查證媒體更接近科普媒體一點,還是主流媒體一點?永遠要回歸到「人」來考慮。查證媒體的工作者,本身的專業領域通常不在科學,至少不常直接閱讀與理解文獻,仍然必須仰賴學者專家。
這時候,選取哪些學者專家就變成重要關鍵。
當然,查證媒體會宣稱它們非常認真,堅守立場中立的查證原則。我不是要預設立場,但它們之中的每個「人」,都有分辨立場與專業的能力嗎?抽離自身的意識形態做情報分析,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專業素養。
更別提,面對頂著教授頭銜的學者專家講述的資訊,如何分辨哪些是科學文獻的證據力和解釋範圍?哪些只是該教授的個人主觀看法,卻混雜在「看似科學的解釋」之中?
撇開那些漂亮話,查證媒體找學者專家的標準,在實務上最終還是「好配合」,特定單位推薦特定學者,論述就會傾向特定脈絡,只是它們會多花點心思做包裝。
請注意,這裡我完全沒有褒貶的意思,甚至認為這是正常且某種程度也正當,純粹是描述實然現象,從查證的源頭就會有競爭言論市場的社會結構,以及權力的脈絡。
■
可能有相關的題外話,我們都知道研究生的論文很會唬爛。又按照常理推論,查證媒體的新聞專業不太可能高於主流媒體,科學專業不太可能高於科普媒體。
當與談人自稱是一種基於嚴謹新聞學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坐在台下的我只好露出不失禮貌的微笑。
※圖片引用自「ATCC:科學論文中20個謊言金句!
https://upload.facebook.com/myatcc/photos/a.169907769722326/429885820391185/?type=3
--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應然我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四十自述】
以下一文,是我2015年報讀中大哲學系MA時的自述。那年我四十歲。
冇錯,我今年四十五。
篇文今日偶然在我個Google Doc彈番出來。
——————————
曾經以為自己喜歡歷史,中七聯招選科,頭三甲都是歷史歷史歷史(分別是不同院校的歷史系)。
結果如願以償入讀中大歷史系。才發現,自己喜歡的根本不是歷史。
但書還是要讀。第一學年第二學期,要選一科elective,偶然選了哲學系的「哲學概論(二)」——選的時候沒預期這一科會教甚麼,對「哲學」二字也沒有甚麼(或淺或深的)認識。
第一堂便「摑醒」了我。
即使事隔多年,依然記得陳特先生由「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兩次」作引子,說到世界萬事萬物都不斷在變化,再說到古往今來哲學家都在思考有甚麼才是永恆不變,甚麼才是構成眼前這世界的終極真實……
突然發覺,這原來是我也曾想過的問題。當然,我只是想了一想,沒有任何可觀的結論,而因為過往就讀中學有基督教背景,曾幾何時也相信了上帝創造了世上萬事萬物,衪就是這個世界的第一因。
陳特先生的課,讓我知道了在遠古時代已經有不少人針對以上問題思考,其中一個,是柏拉圖。
今時今日自然沒有人會再高舉或相信「理型論」,但真正讓我驚訝和佩服的是:柏拉圖面對著眼前世界,為何他能夠思考到這麼一套理論?想到構成世界的一套形而上法則?(當哲學演變得愈細碎煩瑣,我愈佩服遠古的哲學家,能夠在沒有太多前人理論綑綁下,自行思考世界構成的理由。從中,我看到一種思考 / 思辨的勇氣。)
這是我讀大學後首次由衷愛上的一課。當上其他課難免走堂時,「哲學概論(二)」,我竟然沒有走過半堂。
形而上學以外,陳特先生還講授了知識論,我承認,過去真的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而一直以為自己對身外物的感知就是完全不容置疑的真實——或者這樣說吧: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自己的感知就是唯一的真實,康德卻說,我們其實用了一大堆先驗的範疇去觀察事物——我們恍如一直戴著一幅(天生便被迫戴上的)眼鏡,去觀察事物,如果沒有了這幅眼鏡,事物的原本面貌究竟又是怎樣的?而當我們沒有觀察事物「A」的時候,「A」又是否依然存在?(當我返了工,在我家裡的貓又是否依然在我的家?原來我是無法證實的。)
以上種種,對其他人來說或許不是甚麼震撼想法,但對當年的我,我真的震撼到只能用一個「勁」字去形容。
因為這一科「哲學概論(二)」,我知道,我真正喜歡的似乎是哲學。
於是決定了之後的elective都選修哲學系的課,但有一些自己明明有興趣的,卻基於怕自己應付不來(而影響了GPA),不敢去選,當中無疑涉及到所謂理性的計算思考,但現在回想,是後悔的。
後來我分別選修了「倫理學(一)」、「原始佛家哲學」、「先秦儒家哲學」、「先秦道家哲學」(選以上兩科的原因是,自己過去讀歷史也讀過,應該應付得到吧),以及「明代儒學」。
讀「明代儒學」已經是Year 3下學期的事(我當時是三年制)。很記得考試前一晚,看牟宗三先生的《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看得極度投入,比起平日看小說還要投入,完全忘記了自己原本是為了預備明天考試而去看……
我在唸預科時首次看牟宗三先生和唐君毅先生的文章,他們令我選了新亞書院。
我的畢業論文,是從思想史角度、類比地去看唐君毅先生的新儒家,以及存在主義在二十世紀初醞釀、到後來成為西方主導思想的背後歷史因素(後來回想,這題目這類比都相當牽強),但這題目,至少令我有充分理由去看唐君毅先生以及牟宗三先生的書,看到知識分子置身一個不確定的大時代,如何用哲學去思考現世問題,如何把古往今來紛陳的中西哲學融會貫通,再從中找出、建立一套安身立命的思想體系。
就像「哲學概論(二)」陳特先生教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再由唯物史觀推演共產主義,原來也是基於馬克思本人如實地看到他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工人承受著資本家的剝削,才思考出一套原意是解救社會現實問題的思想體系,只是當由(有私心的)人去落實執行,再完美的思想,也只能淪為最不堪的現實。在資本主義下的被異化的人,在共產國家連人都不如。
任何一套思想,總是或多或少受到時代影響,而(最理想的)思想,也不一定在現實中管用。
但也有一些,不受現實影響,而只跟「人」有關。
倫理學,思考人類的道德行為,讓我明白了很重要的一點:「人應該去做的事」必然代表著「這是人有能力去做的事」。所謂道德,應該有普遍意義,任何界別、層級、組織的人都應該去行使,但有人總抱持一個論調:政治不需要講道德,因為回看現實,不少涉及政治的人都不講道德;逐漸地,政治圈外的人被感染,都相信了政治與道德無關——只看「實然」,忘記了「應然」。
我們都習慣了只看「實然」,把「實然」錯當成真實。我有時會想,這想法根本就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
今日香港,這種病在蔓延(我自己也受感染)。
我希望自己未病入膏肓,希望再去接觸哲學。
我希望讓(腦袋已經被塞滿各種似是而非歪理的)自己,再次回到二十年前、上「哲學概論(二)」第一堂的時候——在一個我(自以為)感知得到的現實,看見現實的背後。
而這個背後,能夠反過來幫助我去重新認識現實。
後話:結果,收咗我,令我攞正牌睇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睇到爆粗但又覺得好好睇~~
應然我 在 嘿! 兄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嘿!兄弟!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前幾天在推特上引起了熱烈討論的這一則帖文啊!由Frank所發表關於埃德加是否過強的帖文引起了兩極的反應~然我們來看看到底玩家們都在說什麼吧!
⭐️相關帖文連接⭐️
https://bit.ly/37SRm0e
⭐️加入DISCORD⭐️
https://discord.gg/heybrother
⭐️荒野亂逗⭐️荒野亂鬥動畫系列⭐️
http://tiny.cc/o6rsez
⭐️荒野研究所⭐️小知識與技巧分享⭐️
https://goo.gl/bHr1fg
⭐️上盃攻略⭐️心得與技巧分享⭐️
https://goo.gl/Hhqc51
⭐️播放清單⭐️2019⭐️
https://shorturl.at/cKMVX
#荒野亂鬥 #嘿兄弟 #創作者代碼heybr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