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十日.水仙尊王.聖誕千秋〕
今天是農曆十月十日,是水仙尊王聖誕的日子。位在北門大街、主祀夏禹的水仙宮,不論是貿易商或船員都經常來拜拜;因為大禹善治水,我也會專程來水仙宮上香,祈求新竹市風調雨順、四時無災。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水仙宮正殿柱子上的對聯:
#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
#正德利用厚生三事惟和
上聯出自《尚書‧益稷》,大意是說:貿易往來,使有無互通,流通積聚的物資,這樣百姓便能安居。
下聯出自《尚書‧大禹謨》,意思是端正德行、物盡其用、民有所養,做到這三件事,則無不和善、和諧。
上聯,與北門郊商貿易本業相呼應。「烝民乃粒(指百姓安居)」正是眾人對生活的基本想望。
下聯,則是水仙尊王對百姓的德化與政績,且「和」字正應「長和」之意。
上下聯整體觀之,不僅可以道出對大禹的崇敬,更顯示郊商對竹塹民生安定、民風淳厚的期盼。
#下次拜拜再注意看 #水仙宮
#竹塹先民涵養之深
Search
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 在 閱讀文章- 看板Chine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白話尚書
前言
《尚書》是一部古代的重要文獻。它非常難懂。現在把它翻譯出來﹐旨在幫助初學比較容易地理解它﹐從而了解一些我國古代的文化。這對批判繼承我國古代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很有益處的。
為什麼叫《尚書》呢﹖《荀子‧勸學篇》說﹕“書者﹐政事之紀也。”許慎《說文解字‧序》說﹕“著於竹帛謂之書。”這說明書是寫在竹帛上的政事記載。這種政事記載原來隻叫《書》﹐漢代又叫它做《尚書》﹐見於《史記》的《五帝本紀》、《三代世表》和《儒林傳》。王充《論衡‧正說篇》解釋說﹕“《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馬融說﹕“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偽《孔傳》說﹕“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他們都把尚解釋為上﹐把《尚書》解釋為上古的史書。
這部書在古代很受重視﹐曾經尊稱為經﹐所以又稱《書經》。這同《詩》三百篇叫《詩經》、《周易》叫《易經》是一個道理。
學習《尚書》﹐需要了解同它有關的幾個問題。現在分為四項粗略說明於下。先說《尚書》的源流﹕《尚書》是古代的歷史文獻。在先秦篇數很多。相傳有幾千篇﹐孔子刪為百篇。《漢書‧藝文志》說﹕“《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序﹐是指排列﹐孔子刪為百篇而按時代次序加以排列。這百篇本是《尚書》的第一個選本。
孔子為什麼刪《書》呢﹖章太炎先生說﹕“蓋《尚書》過多﹐以之教士﹐恐人未能畢讀﹐不得不加以刪節﹐亦如後之作史者﹐不能將前人實錄字字錄之也。刪節之故﹐不過如此。”章先生把刪《書》的原因說得非常清楚。
秦國有位博士﹐名叫伏生﹐專講《尚書》。秦漢之際﹐天下大亂﹐伏生把《尚書》藏在屋壁。漢代初年﹐伏生隻找到二十八篇。大概由於篇數的分合不同﹐又稱二十九篇。《史記‧儒林傳》說﹕“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可見漢代初年﹐百篇之書多數散失了﹐隻剩下二十多篇。
伏生所傳的二十八篇﹐是用漢代的文字寫的﹐因此叫做《今文尚書》。這是《尚書》的第二個本子。
伏生口授《尚書》﹐經過數代傳到了歐陽高、大夏侯勝、小夏侯建﹐在漢武帝時立於國學﹐一直傳到東漢末年﹐都得到國家的承認。
晉代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劉聰攻入洛陽﹐虜去晉懷帝﹐社會大亂﹐晉朝所藏圖書遭到嚴重損失。歐陽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書》全部喪失﹐民間也沒有人學習它﹐伏生流傳下來的《今文尚書》就這樣終於失傳了。漢武帝末年﹐魯共王拆除孔子住宅﹐又發現一部《尚書》﹐它是用古代文字寫的﹐所以叫做《古文尚書》。這部《古文尚書》被孔子後裔孔安國得到了。他把這部《古文尚書》依照古文字的形狀寫成隸書﹐所以又稱隸古定本。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這部《古文尚書》與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的經文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四﹕一、多十六篇﹐二、脫字數十﹐三、異文七百多﹐四、都是古文字寫的。這是《尚書》的第三個本子。
這部《古文尚書》多出的十六篇﹐孔安國沒有說解。東漢時賈逵替它作訓﹐馬融作傳﹐鄭玄作注﹐也隻解釋二十九篇﹐其余各篇沒有師說﹐所以也沒有流傳下來。
《古文尚書》隻傳習於民間﹐勢力較小。漢平帝時﹐劉歆愛好古文學﹐建議朝廷把各種古文經書都立於國學﹐於是《古文尚書》才得到國家的承認。可是歷時不久﹐到東漢初年又被取消了。《古文尚書》雖然沒有立於國學﹐但學習的人很多﹐在學術界逐漸取得優勢。在杜林、賈逵、馬融、鄭玄等人的提倡下﹐《古文尚書》終於盛行起來。永嘉之亂﹐今文尚書失傳﹐剩下來的就隻有古文尚書了。在南北朝﹐它仍然盛行。到了唐代﹐它又被偽《古文尚書》所壓倒﹐竟至失傳了。東晉元帝時候(公元317─322)﹐豫章內史梅賾(一作梅頤)向元帝獻了一部《孔傳古文尚書》。據梅賾說﹐這部書是魏末晉初的學者鄭沖傳下來的。鄭沖怎樣得到它﹐梅賾沒有說明。
這部書的經文共有五十八篇﹐其中三十四篇的名稱同當時流行的鄭注本相同。除《舜典》無注外﹐其余都有注。書前有孔安國寫的序﹐說明他得書和作傳的情況。又把《書序》分別列在各篇經文的前面。這是《尚書》的第四個本子。這個本子從樑朝開始流行以來﹐由於劉炫、劉焯替它作《疏》﹐陸德明《經典釋文》替它作《音義》﹐在學術界逐漸佔了優勢﹐終於壓倒了鄭玄的注本。唐朝初年制定《五經》的標準讀本﹐采用了它﹐後來孔穎達等作《五經正義》﹐也采用了它。由於國家的承認﹐它一直流傳下來﹐清代的《十三經注疏》本也就采用了它。
據前人考証﹐這部書不但二十五篇經文是偽造的﹐而且它的全部注解和序文也是偽造的。
再說《尚書》的真偽﹕先秦的《尚書》百篇本亡於秦朝﹐伏生的《今文尚書》亡於晉朝﹐孔安國的《古文尚書》亡於唐朝﹐隻有梅賾所獻的《孔傳古文尚書》一直流傳到現在。這部書按時代分為四大類。計有虞書五篇﹕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夏書四篇﹕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商書十七篇﹕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咸有一德、盤庚(三篇)、說命(三篇)、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書三十二篇﹕泰誓(三篇)、牧誓、武成、洪范、旅獒、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陳、顧命、康王之誥、畢命、君牙、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這部書經前人研究﹐發現它真偽雜糅。其中《孔安國序》是偽造的﹐《孔傳》是偽造的﹐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說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等二十五篇也是偽造的。不但如此﹐真之中又雜有偽造的文句。《舜典》前面“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濬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就是姚方興等人加上的。上述這些真偽雜糅的情況﹐我們要特別注意﹐切不可以偽亂真。
再說《尚書》的價值﹕經過前人的細心考証﹐《尚書》的真面目出現了﹐那就是我們這本書上前面所錄的二十八篇。今天看來﹐它仍然有很重要的價值。
一、文化方面。這部書記載了虞、夏、商、周的重要歷史事實。例如堯舜的禪讓﹐夏禹治水和統一中國﹐商湯伐桀﹐盤庚遷殷﹐武王伐紂﹐周公東征和統治東方各國的事跡﹐都保存在這裡面。這一歷史時期裡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治國大法、教育、刑法、典章制度等也都有許多真實反映。它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早在漢代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很重視它﹐引用不少﹐甚至整篇地引用著。它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重視。今天我們也應該充分重視這些珍貴史料﹐學習它﹐研究它﹐來為宏揚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服務。
二、語言方面。這部書保存了許多古義。例如殷表示正﹐訛表示化﹐懷表示包﹐襄表示上﹐疇表示誰﹐若表示順﹐采表示事﹐在表示察﹐任表示佞﹐允表示信﹐北表示別﹐等等﹐這些實詞的意義現在很少用了。又如厥表示其﹐僉表示皆﹐都表示讚美﹐肆表示遂﹐暨表示與﹐惟表示與﹐等等﹐這些虛詞的用法現在也很少使用了。它確實是上古訓詁的寶庫。這部書又反映了許多古代語法的特點。特點之一﹐它有許多句首語氣詞。例如惟、誕、率、迪、洪、爽、亦、越等。特點之二﹐它很少使用句末語氣詞。例如《甘誓》和《湯誓》都沒有使用它﹐《盤庚》三篇隻出現一次“哉”字。《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句是一個反問句﹐《史記‧殷本紀》作“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史記》加上一個“乎”字﹐它卻不用。這些情況反映了上古漢語不大使用句末語氣詞。特點之三﹐被動句與主動句往往沒有區別。例如《堯典》“舜生三十征庸”句﹐晚出《孔傳》解釋說﹕“言其始見試用”﹐這說明後代用“見”字表示被動﹐在上古語法裡還沒有產生。又如《禹貢》“禹錫玄圭”句﹐《史記》作“於是帝錫禹玄圭”﹐原來是個被動句﹐它在形式上與主動句沒有什麼區別。象這樣的差別還有一些﹐它反映了上古漢語的某些特點﹐為我們深入研究上古漢語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材料。
再說說學習《尚書》的途徑﹕學習《尚書》要認識途徑﹐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途徑。
對初學者說﹐首先要通讀。通讀的時候﹐可以利用建國後出的附有譯文的讀本。這類讀本目前有三個﹕一是王世舜譯注的《尚書譯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是江灝和錢宗武合著的《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是我譯的這本《白話尚書》。這三本書都有譯有注。第一種隻譯了今文二十八篇﹐第二種和第三種則今文和古文全部譯注了﹐內容大同小異。如果隻為了通讀﹐上述三部書任擇一部就可以了。
對進一步研究者說﹐要求自然不同﹐還應該參考些舊時注本。舊時注本很多﹐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要求選讀下面這些。
一、《尚書注疏》這部書采用偽《孔傳》而加以解釋﹐闡說詳明﹐是一部很重要的注解。《孔傳》雖然不是漢代孔安國寫的﹐但是它是魏晉人寫的﹐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焦循說得好﹕“《孔傳》之善有七﹐若置其偽托之孔安國﹐而以魏晉人之傳注視之﹐則當與何晏、社預、郭璞、范寧之書並存。”讀《左傳》必須讀《杜注》﹐讀《尚書》就必須重視偽《孔傳》。孔穎達的《疏》﹐根據劉炫、劉焯等人的舊《疏》整理而成﹐保存了唐以前人的一些重要見解。它是魏晉以後唐以前人說解《尚書》的總匯。如果要了解這一時期解釋《尚書》的情況﹐應當參考它。
二、《書集傳》宋人蔡沈著。這部書分別標明今文古文的有無﹐辨明大小《序》的訛誤﹐改正偽《孔傳》的訓詁﹐刪除《孔疏》的繁復﹐簡明精當﹐比偽《孔傳》有所前進。如果要了解宋人《尚書》的注解﹐可以參考它。
三、《尚書今古文注疏》清人孫星衍著。經文方面﹐孫氏隻取伏生所傳的經文﹐加上古書中所引《大誓》殘文﹐共二十九篇。注疏方面﹐孫氏取兩漢今古文之說﹐以它為注﹐然後自己替它作疏。他所錄的經文全是真的﹐他所錄的古注也很完備﹐是一部很好的書。皮錫瑞《經學通論》稱讚它搜羅完備﹐分析亦明﹐是研究《尚書》者應當先看的書。我們要了解漢人對《尚書》的解釋﹐可以參考它。四、《尚書孔傳參証》王先謙著。這部書依據晚出《孔傳》本﹐參以他書﹐加上考証﹐對《尚書》的古今和真偽﹐分別很清晰。如果要了解《尚書》的今古文情況﹐可以參考它。
此外﹐在解釋《尚書》的疑難訓詁上﹐清代以來的學者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王念孫、王引之著的《讀書雜志》、《經義述聞》和《經傳釋詞》﹐創獲最多。俞樾的《群經平議》、孫詒讓的《尚書駢枝》、章太炎的《古文尚書拾遺》﹐王國維的《觀堂集林》和《觀堂學書記》﹐也有許多貢獻。楊筠如的《尚書覈詁》、曾運乾的《尚書正讀》、楊樹達的《尚書說》、於省吾的《尚書新証》﹐也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要了解清代以來關於《尚書》的訓詁方面的進展﹐可以參考它們。
至於想要了解《尚書》的一些有關問題﹐近人蔣善國著的《尚書綜述》﹐寫得很詳盡﹐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可以參考。
近年岳麓書社重視古籍的普及工作﹐出版了幾種白話古書﹐很受歡迎。梅季坤同志鼓勵我發揮余熱﹐依照《尚書易解》(岳麓書社1984年版)的解釋寫一部白話尚書﹐我欣然應允了。
這部《白話尚書》﹐譯文方面﹐大體依據我的《尚書易解》的意見﹐隻有少數地方作了些改變。譯法方面﹐采用直譯法﹐力求扣緊原文﹐以便初學同原文對照學習。
嘗以為翻譯古籍要注重準、允、順。準﹐指文意準確﹔允﹐指文情允洽﹔順﹐指文字順暢。這次翻譯﹐雖然也用這一標準要求自己﹐反復斟酌﹐可惜力有不及﹐仍然未能滿意。進一步潤色提高﹐隻有等待能者了。
周秉鈞一九八九年九月寫於岳麓山
凡例
一、漢代流傳的《尚書》二十八篇﹐是公認的先秦古文﹐史料價值甚高﹐本書以它作為首要的譯注對象。又考慮到偽古文二十五篇﹐千多年來﹐對我國的文化有很大的影響﹐不可忽視﹐所以又對它作了譯注﹐列為附錄。
二、《尚書》舊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類。《書疏》說﹕“馬融、鄭玄別錄題皆曰虞夏書﹐以虞夏同科。”今從馬鄭本﹐隻分虞夏書、商書、周書三大類。
三、本書每篇都分說明、譯文、原文、注釋四個組成部分。
四、說明部分用來解釋題目﹐說明大意﹐分析段落和其他問題﹐幫助讀者對每篇的理解。
五、譯文基本上采用直譯法﹐注重扣緊原文﹐順從語序﹐力求不外加詞句。六、原文是依據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間有不同之處﹐都作了說明。原文改用簡化字﹐為了避免誤解﹐也保留了幾個繁體。
七、注釋主要依據晚出的《孔傳》、蔡沈的《集傳》和清人以及近人的注解﹐擇善而從。解釋力求簡明﹐避免繁征博引。
八、譯文和原文都采用整篇排列的方式﹐給讀者一個整體感覺﹐以便於閱讀。九、每篇的譯文、原文及長篇的注釋都標明了段落號碼﹐以便讀者對照查看。十、有些地方注明了公元前的年代﹐推算年代的依據是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所列的《西周東周年表》。
虞夏書
堯典
【說明】
堯和舜﹐相傳是我國原始社會後期的著名首領。堯名放勛﹐屬陶唐氏﹐又稱唐堯。舜名重華﹐屬有虞氏﹐又稱虞舜。典是書名﹐《說文》解為五帝之書。本篇是記敘堯舜事跡的書﹐名叫《帝典》﹐舉偏以概全﹐又稱《堯典》。本篇開始有“日若稽古”四字﹐這就表明它是後代史官所追記﹐成書的年代不可考了。
本篇晚出《孔傳》分“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經前人考証﹐西漢伏生本原是一篇。按“慎徽五典”與上文“帝曰欽哉”文意緊密相承﹐不當割裂﹐應當依據伏生本。本篇可分七大段。第一段頌揚堯的品德和功績﹔第二段說明堯制定歷法節令的情況﹔第三段說明堯選拔官吏的情況﹔第四段敘述堯提拔虞舜代替自己的經過﹐第五段敘述舜在攝政期間的功績﹔第六段記敘舜任用百官的情況﹔第七段讚美舜畢生為國鞠躬盡瘁而死。本篇記錄了堯舜二帝的重要政績﹐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後期政治和思想的重要文獻。
【譯文】
1。查考往事﹐帝堯名叫放勛﹐他恭敬節儉﹐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純備﹐溫和寬容。他忠實不懈﹐又能讓賢﹐光輝普照四方﹐思慮至於天地。他能發揚大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後﹐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眾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協調萬邦諸侯﹐天下眾民因此也就相遞變化友好和睦起來。
2。(他)於是命令羲氏與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出歷法﹐敬慎地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分別命令羲仲﹐住在東方的□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別測定太陽東升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春時節。這時﹐人們分散在田野﹐鳥獸開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別測定太陽往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向南回來。白晝時間最長﹐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火星黃昏時出現在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夏時節。這時﹐人們住在高處﹐鳥獸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別落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虛星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秋時節。這時﹐人們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鳥獸換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別觀察太陽往北運行的情況。白晝時間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冬時節。這時﹐人們住在室內﹐鳥獸長出了柔軟的細毛。堯說﹕“啊﹗你們羲氏與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閏月的辦法確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歲。由此規定百官的事務﹐許多事情就都興辦起來。”
3。堯帝說﹕“善治四時之職的是誰啊﹖我要提升任用他。”
放齊說﹕“您的兒子丹朱很開明。”
堯帝說﹕“唉﹗他說話虛妄﹐又好爭辯﹐可以嗎﹖”
堯帝說﹕“善於處氈嘛[欽□竦氖撬□兀俊?
驩兜說﹕“啊﹗共工防救水災已具有成效啊。”
堯帝說﹕“唉﹗他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謹﹐而氣燄很高。”
堯帝說﹕“啊﹗四方諸侯之長﹗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人們﹐水勢奔騰包圍了山嶺﹐淹沒了丘陵﹐浩浩盪盪﹐彌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嘆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嗎﹖”
人們都說﹕“啊﹗鯀吧。”
堯帝說﹕“唉﹗他違背人意﹐不服從命令﹐危害族人。”
四方諸侯之長說﹕“起用吧﹗試試可以﹐就用他。”
堯帝說﹕“去吧﹐鯀﹗要謹慎啊﹗”過了九年﹐成效不好。
4。堯帝說﹕“啊﹗四方諸侯之長﹗我在位七十年﹐你們能用我之命﹐升任我的帝位吧﹗”
四方諸侯之長說﹕“我們德行鄙陋﹐不配升任帝位。”
堯帝說﹕“可以明察貴戚﹐也可以推舉地位低微的人。”
眾人提議說﹕“在下面有一個窮困的人﹐名叫虞舜。”
堯帝說﹕“是的﹐我也聽說過﹐這個人怎麼樣呢﹖”
四方諸侯之長回答說﹕“他是樂官瞽叟的兒子。他的父親心術不正﹐後母說話不誠﹐弟弟象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們和諧相處。因他的孝心醇厚﹐治理國務不至於壞吧﹗”
堯帝說﹕“我試試吧﹗把我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觀察舜的德行。”於是命令兩個女兒下到媯水灣﹐嫁給虞舜。
堯帝說﹕“敬慎地處理政務吧﹗”
舜慎重地讚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法﹐人們都能順從。舜總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順。舜在明堂四門迎接四方賓客﹐四方賓客都肅然起敬。舜擔任守山林的官﹐在暴風雷雨的惡劣天氣也不迷誤。
堯帝說﹕“來吧﹗舜啊。我同你謀劃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論﹐你提的建議一定可以成功﹐已經三年了﹐你登上帝位吧﹗”舜要讓給有德的人﹐不肯繼承。
5。正月的一個吉w□叢諞5奶□斫郵芰遂□玫牟崦□K□鄄熗吮倍菲□牽□諧雋似呦鈁□隆S謔竅蛺斕郾u婕壇械畚壞氖攏□旨漓肓頌斕廝氖保□漓□醬e腿荷瘛S志哿擦酥詈畹奈逯止纈瘢□≡竇□錄□眨□郵芩姆街詈罹□□某□□□壓纈癜浞8□魑瘓□□?
這年二月﹐舜到東方巡視﹐到達泰山﹐舉行了柴祭。對於其他山川﹐都按地位尊卑依次舉行了祭祀﹐然後﹐接受了東方諸侯君長的朝見。協調春夏秋冬四時的月份﹐確定天數﹐統一音律、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聘的禮節、五種瑞玉、三種不同顏色的絲綢、活羊羔、活雁、死野雞﹐分別作為諸侯、卿大夫和士朝見時的貢物。而五種瑞玉﹐朝見完畢後﹐仍然還給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視﹐到達南岳﹐所行的禮節同在泰山時一樣。八月﹐舜到西方巡視﹐到達西岳﹐所行的禮節同當初一樣。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視﹐所行的禮節同在西岳一樣。回來後﹐到堯的太廟祭祀﹐用一頭牛作祭品。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諸侯在四岳朝見。普遍地使他們報告政務﹐然後考察他們的政績﹐賞賜車馬衣物作為酬勞。
舜劃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為壇舉行祭祀﹐又疏通了河道。
舜又在器物上刻畫五種常用的刑罰。用流放的辦法寬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打作為官的刑罰﹐用木條打作為學校的刑罰﹐用銅作為贖罪的刑罰。因過失犯罪﹐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刑罰要慎重啊﹗
於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鯀流放到羽山。這四個人處罰了﹐天下的人都心悅誠服。
6。舜輔助堯帝二十八年後﹐堯帝逝世了。人們好象死了父母一樣地悲痛﹐三年間﹐全國上下停止了樂音。明年正月的一個吉日﹐舜到了堯的太廟﹐與四方諸侯君長謀劃政事﹐打開明堂四門宣布政教﹐使四方見得明白﹐聽得通徹。
“啊﹐十二州的君長﹗”舜帝說﹕“生產民食﹐必須依時﹗安撫遠方的臣民﹐愛護近處的臣民﹐親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而又拒絕邪佞的人﹐這樣﹐邊遠的外族都會服從。”
舜帝說﹕“啊﹗四方諸侯的君長﹗有誰能奮發努力、發揚光大堯帝的事業﹐使居百揆之官輔佐政事呢﹖”
都說﹕“伯禹現在作司空。”
舜帝說﹕“好啊﹗禹﹐你曾經平定水土﹐還要努力做好百揆這件事啊﹗”禹跪拜叩頭﹐讓給稷、契和皋陶。
舜帝說﹕“好啦﹐還是你去吧﹗”
舜帝說﹕“棄﹐人們忍饑挨餓﹐你主持農業﹐教人們播種各種谷物吧﹗”舜帝說﹕“契﹐百姓不親﹐父母兄弟子女都不和順。你作司徒吧﹐謹慎地施行五常教育﹐要注意寬厚。”
舜帝說﹕“皋陶﹐外族侵擾我們中國﹐搶劫殺人﹐造成外患內亂。你作獄官之長吧﹐五刑各有使用的方法﹐五種用法分別在野外、市、朝三處執行。五種流放各有處所﹐分別住在三個遠近不同的地方。要明察案情﹐處理公允﹗”舜帝說﹕“誰能當好掌管我們百工的官﹖”
都說﹕“垂啊﹗”
舜帝說﹕“好啊﹗垂﹐你掌管百工的官吧﹗”垂跪拜叩頭﹐讓給殳斨和伯與。
舜帝說﹕“好啦﹐去吧﹗你同他們一起去吧﹗”
舜帝說﹕“誰掌管我們的山丘草澤的草木鳥獸呢﹖”
都說﹕“益啊﹗”
舜帝說﹕“好啊﹗益﹐你擔任我的虞官吧。”益跪拜叩頭﹐讓給朱虎和熊羆。
舜帝說﹕“好啦﹐去吧﹗你同他們一起去吧﹗”
舜帝說﹕“啊﹗四方諸侯的君長﹐有誰能主持我們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的三禮呢﹖”
都說﹕“伯夷﹗”
舜帝說﹕“好啊﹗伯﹐你作掌管祭祀的禮官吧。要早晚恭敬行事﹐又要正直、清明。”伯夷跪拜叩頭﹐讓給夔和龍。
舜帝說﹕“好啦﹐去吧﹗要謹慎啊﹗”
舜帝說﹕“夔﹗任命你主持樂官﹐教導年輕人﹐使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大而堅栗﹐剛毅而不粗暴﹐簡約而不傲慢。詩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是根據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諧五聲的。八類樂器的聲音能夠調和﹐不使它們亂了次序﹐那麼神和人都會因此而和諧了。”
夔說﹕“啊﹗我願意敲擊著石磬﹐使扮演各種獸類的依著音樂舞蹈起來。”舜帝說﹕“龍﹗我厭惡讒毀的言論和貪殘的行為﹐會使我的民眾震驚。
我任命你做納言的官﹐早晚傳達我的命令﹐轉告下面的意見﹐應當真實﹗”舜帝說﹕“啊﹗你們二十二人﹐要謹慎啊﹗要好好領導天下大事啊﹗”
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績﹐考察三次後﹐罷免昏庸的官員﹐提拔賢明的官員﹐於是﹐許多工作都興辦起來了。又分別對三苗之族作了安置。
7。舜三十歲時被征召﹐施政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在巡狩南方時才逝世。
【原文】
1。曰若稽古(1)﹐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讓(3)﹐光被四表(4)﹐格於上下(5)。克明俊德(6)﹐以親九族(7)。九族既睦﹐平章百姓(8)。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9)。
2。乃命羲和(1)﹐欽若昊天(2)﹐歷象日月星辰(3)﹐敬授人時(4)。分命羲仲﹐宅嵎夷(5)﹐曰□谷(6)。寅賓出日(7)﹐平秩東作(8)。日中(9)﹐星鳥(10)﹐以殷仲春(11)。厥民析(12)﹐鳥獸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平秩南訛(15)﹐敬致(16)。日永(17)﹐星火(18)﹐以正仲夏。厥民因(19)﹐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鳥獸毛毨(26)。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27)。平在朔易(28)。日短﹐星昴(29)﹐以正仲冬﹜瑹齱嘰(30)﹐鳥獸氄毛(31)。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2)﹐以閏月定四時(33)﹐成歲。允厘百工(34)﹐庶績咸熙(35)。”
3。帝曰﹕“疇咨若時登庸(1)﹖”
放齊曰(2)﹕“胤子朱啟明(3)。”
帝曰﹕“吁﹗嚚訟可乎(4)﹖”
帝曰﹕“疇咨若予采(5)﹖”
驩兜曰(6)﹕“都(7)﹗共工方鳩僝功(8)。”
帝曰﹕“吁﹗靜言庸違(9)﹐象恭滔天(10)。”
帝曰﹕“咨﹗四岳(11)﹐湯湯洪水方割(12)﹐盪盪懷山襄陵(13)﹐浩浩滔天(14)。下民其咨﹐有能俾乂(15)﹖”
僉曰﹕“於﹗鯀哉(16)。”
帝曰﹕“吁﹗咈哉(17)﹐方命圮族(18)。”
岳曰﹕“異哉﹗試可乃已(19)。”
帝曰﹕“往﹐欽哉(20)﹗”九載﹐績用弗成。
4。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1)﹐巽朕位(2)﹗”
岳曰﹕“否德忝帝位(3)。”
曰﹕“明明揚側陋(4)。”
師錫帝曰(5)﹕“有鰥在下(6)﹐曰虞舜。
帝曰﹕“俞(7)﹗予聞﹐如何﹖”
岳曰﹕“瞽子(8)﹐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9)﹐乂不格姦(10)。”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11)﹐觀厥刑於二女(12)。”厘降二女於媯汭(13)﹐嬪於虞(14)。
帝曰﹕“欽哉﹗”
慎徽五典(15)﹐五典克從(16)。納於百揆(17)﹐百揆時敘(18)。賓於四門(19)﹐四門穆穆(20)。納於大麓(21)﹐烈風雷雨弗迷。
帝曰﹕“格(22)﹗汝舜。詢事考言(23)﹐乃言厎可績(24)﹐三載。汝陟帝位(25)。”舜讓於德﹐弗嗣。
5。正月上日(1)﹐受終於文祖(2)。在璇璣玉衡(3)﹐以齊七政(4)。肆類於上帝(5)﹐禋於六宗(6)﹐望於山川(7)﹐遍於群神。輯峟{穡?8)。既月乃日(9)﹐覲四岳群牧(10)﹐班瑞於群後(11)。
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12)﹐柴(13)。望秩於山川(14)﹐肆覲東後(15)。協時月正日(16)﹐同律度量衡(17)。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18)。如五器(19)﹐卒乃復(20)。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岳﹐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21)﹐至於北岳﹐如西禮。歸﹐格於藝祖(22)﹐用特(23)。
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敷奏以言(24)﹐明試以功﹐車服以庸(25)。
肇十有二州(26)﹐封十有二山﹐濬川(27)。
象以典刑(28)。流宥五刑(29)﹐鞭作官刑﹐撲作教刑(30)﹐金作贖刑。眚災肆赦(31)﹐怙終賊刑(32)。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33)﹗
流共工於幽州(34)﹐放驩兜於崇山(35)﹐竄三苗於三危(36)﹐殛鯀於羽山(37)﹐四罪而天下咸服。
6。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1)。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2)。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3)﹐詢於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咨﹐十有二牧(4)﹗”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5)﹐惇德允元(6)﹐而難任人(7)﹐蠻夷卒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8)﹐使宅百揆亮采﹐惠疇(9)﹖”僉曰﹕“伯禹作司空(10)。”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11)﹗”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棄﹐黎民阻饑(12)﹐汝後稷(13)﹐播時百谷(14)。”
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15)。汝作司徒(16)﹐敬敷五教(17)﹐在寬。”
帝曰﹕“皋陶﹐蠻夷猾夏(18)﹐寇賊姦宄(19)。汝作士(20)﹐五刑有服(21)﹐五服三就(22)。五流有宅(23)﹐五捸慼敵24)。惟明克允(25)﹗”
帝曰﹕“疇若予工(26)﹖”
僉曰﹕“垂哉(27)﹗”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28)。”垂拜稽首﹐讓於殳斨暨伯與(29)。帝曰﹕“俞﹐往哉﹗汝諧(30)。”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31)﹖”
僉曰﹕“益哉(32)﹗”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33)。”益拜稽首﹐讓於朱虎、熊羆(34)。帝曰﹕“俞﹐往哉﹗汝諧。”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35)﹖”
僉曰﹕“伯夷(36)﹗”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37)。夙夜惟寅(38)﹐直哉惟清(39)。”伯拜稽首﹐讓於夔、龍(40)。
帝曰﹕“俞﹐往欽哉﹗”
帝曰﹕“夔﹗命汝典樂(41)﹐教胄子(42)﹐直而溫﹐寬而栗(43)﹐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44)﹐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45)﹐神人以和。”
夔曰﹕“於(46)﹗予擊石拊石(47)﹐百獸率舞。”
帝曰﹕“龍﹗朕■讒說殄行(48)﹐震驚朕師(49)。命汝作納言(50)﹐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51)﹐欽哉﹗惟時亮天功(52)。”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53)﹐庶績咸熙(54)。分北三苗(55)。
7。舜生三十征(1)﹐庸三十(2)﹐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3)。
【注釋】
1(1)〔曰若〕發語辭﹐也寫作“越若”、“粵若”。〔稽〕考察。
(2)〔欽〕恭敬節儉。鄭玄說﹕“敬事節用謂之欽。”〔明〕明察四方。鄭玄說﹕“照臨四方謂之明。”〔文〕善治天下。鄭玄說﹕“經緯天地謂之文。”〔思〕道德純備。馬融說﹕“道德純備謂之思。”〔安安〕溫和﹐寬容。
(3)〔允〕誠信。〔恭〕鄭玄說﹕“不懈於位曰恭。”〔克〕能夠。〔讓〕讓洏씿
(4)〔被〕及。〔四表〕四海之外。
(5)〔格〕量度。〔上下〕指天地。
(6)〔俊〕大。
(7)〔九族〕君主的至親。鄭玄謂自高祖至玄孫﹐凡九。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8)〔平〕通辨﹐分別。《後漢書‧劉愷傳》引作辨。〔章〕彰明。
〔百姓〕《孔疏》﹕“百姓謂百官族姓。”
(9)〔黎〕眾。〔於〕代﹐遞。〔時〕善。〔雍〕和睦。
2(1)〔羲和〕羲氏、和氏﹐都是重黎的後代﹐世世掌管天地和四時。馬融說﹕“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時。”
(2)〔若〕順從。〔昊〕音hao﹐廣大。
(3)〔歷〕推算。《爾雅‧釋詁》﹕“歷﹐數也。”〔象〕法﹐取法。《楚辭》王逸注﹕“象﹐法也。”
(4)〔人時〕民時。
(5)〔宅〕居祝〔嵎夷〕地名﹐在東海之濱。嵎﹐音yu。
(6)〔□谷〕傳說中日出的地方。□﹐音yang。《說文》﹕“□﹐日山也。”(7)〔寅〕敬。〔賓〕導。
(8)〔平秩〕辨別測定。〔作〕始。《廣雅‧釋詁》﹕“作﹐始也。”
(9)〔日中〕晝夜長短相等﹐指春分。
(10)〔星鳥〕星名﹐南方朱雀七宿。
(11)〔殷〕正﹐定。〔仲〕每季中間的那一月。
(12)〔厥〕其。〔析〕分散。
(13)〔孽尾〕生育。《孔傳》說﹕“乳化曰孽﹐文接曰尾。”
(14)〔交〕地名﹐指交趾。《墨子‧節用》、《韓非子‧十過》都說﹕“堯治天下﹐南撫交趾。”
(15)〔訛〕運行。《詩‧無羊》傳﹕“訛﹐動也。”
(16)〔致〕歸﹐回歸。
(17)〔永〕長。夏至白天最長。
(18)〔星火〕火星。東方青龍七宿之一﹐夏至黃昏出現在南方。
(19)〔因〕就﹐指就高地居住。《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
(20)〔希革〕稀毛。希﹐通稀。革﹐。《玉篇》﹕“■﹐羽也。”鄭玄說﹕“夏時鳥獸毛疏皮見。”
(21)〔餞〕送行。〔納日〕入日﹐落日。
(22)〔西成〕太陽西落的時刻。《皋陶謨》鄭注﹕“成﹐終也。”
(23)〔宵中〕晝夜相等﹐指秋分。
(24)〔星虛〕星名。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指住到平地。
(26)〔毨〕音xian﹐羽毛更生。
(27)〔幽都〕幽州﹐都與州古音相近。
(28)〔在〕察。《爾雅‧釋詁》﹕“在﹐察也。”〔朔〕北方。〔易〕改易。指運行。(29)〔星昴〕星名﹐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30)〔隩〕音yu﹐通奧﹐室。民避寒而入室內。
(31)〔氄〕音rong﹐細毛。
(32)〔期〕音ji﹐一周年。〔有〕通又。
(33)〔以閏月定四時〕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需時二十九天多。一年十二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少十一天多。因此必須安排閏月﹐否則四時就會錯亂。
(34)〔允〕用。〔厘〕治。〔百工〕百官。
(35)〔庶〕眾。〔熙〕興。
3(1)〔疇咨若時登庸〕疇﹐誰。咨﹐語氣詞。若﹐善﹐治理好。時﹐四時。登庸﹐升用。馬融說﹕“羲和為卿官﹐堯之末年皆以老死﹐庶績多闕﹐故求賢順四時之職﹐欲用以代羲和。”
(2)〔放齊〕人名﹐堯的臣子。
(3)〔胤〕音yin﹐後嗣。〔朱〕丹朱﹐堯的兒子。〔啟〕開。
(4)〔吁〕驚異之詞。〔囂〕音yin﹐不說忠信的話。〔訟〕爭﹐好爭辨。
(5)〔若〕善﹐治理好。〔采〕事。
(6)〔驩兜〕堯的大臣﹐四兇之一。
(7)〔都〕語氣詞﹐表讚美。
(8)〔共工〕堯的大臣﹐四兇之一。〔方〕通防。〔鳩〕通救。《說文》引作救。〔僝〕音huan﹜倷楰祩彯e熬咭病﹗閉餼涫撬倒補□讕人□鄭□丫□□a?
(9)〔靜言〕巧言。〔庸〕常。〔違〕邪僻。
(10)〔象恭〕貌似恭敬。〔滔天〕滔﹐漫。滔天﹐彌漫接天﹐形容氣性高傲。(11)〔咨〕嗟。〔四岳〕官名﹐主持四岳的祭祀﹐為諸侯之長。
(12)〔湯湯〕音shang﹐水大的樣子。〔割〕通害。
(13)〔盪盪〕廣大的樣子。〔懷〕包圍。〔襄〕上。
(14)〔浩浩〕水勢遠大的樣子。〔滔天〕彌漫接天﹐形容波浪高大。
(15)〔俾〕使。〔乂〕治理。
(16)〔鯀〕音gun。堯的大臣﹐夏禹的父親。
(17)〔咈〕音fu﹐違背。
(18)〔方命〕鄭玄說﹕“方﹐放。謂放棄教命。”〔圮〕音pi﹐毀壞。〔族〕族類。(19)〔異〕舉。〔試可乃已〕《尚書集注音疏》﹕“試、已﹐皆用也。言用之可乃用爾。”(20)〔欽〕敬。
4(1)〔庸〕用。
(2)〔巽〕通踐﹐一作踐。《禮記‧中庸》“踐其位”注﹕“踐﹐猶升也。”(3)〔否〕音pi﹐鄙陋。〔忝〕辱。
(4)〔明明〕動賓結構﹐明察賢明的人。〔揚〕推舉。〔側陋〕疏遠隱匿﹐指地位卑微的人。(5)〔師〕眾人。〔錫〕賜﹐這裡指獻言。
(6)〔鰥〕音guan﹐疾苦的人。
(7)〔俞〕對。《史記‧五帝本紀》作“然”。
(8)〔瞽〕瞎子。指舜的父親樂官瞽瞍。
(9)〔烝烝〕厚美。
(10)〔格〕至。〔姦〕邪惡。
(11)〔女〕嫁女。〔時〕是﹐這人。
(12)〔厥〕其。〔刑〕法。〔二女〕堯的女兒娥皇、女英。
(13)〔厘〕命令。〔媯〕水名。〔汭〕音rui﹐水灣。
(14)〔嬪〕婦﹐這裡指為婦。
(15)〔徽〕美﹐善。〔五典〕五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教。(16)〔克〕能夠。〔從〕順從。
(17)〔納〕入。〔百揆〕揆度庶事之官。《蔡傳》說﹕“猶周之塚宰。”
(18)〔時敘〕《經義述聞》﹕“時敘﹐猶承敘也。承敘者﹐承順也。”
(19)〔賓〕迎接賓客。
(20)〔穆穆〕容儀敬謹。
(21)〔大麓〕官名﹐主管山林。
(22)〔格〕來。
(23)〔詢〕謀。
(24)〔厎〕定。
(25)〔陟〕升﹐登。
5(1)〔上日〕善日﹐吉日。
(2)〔終〕《孔傳》說﹕“終﹐謂堯終帝位之事。”〔文祖〕堯太祖的宗廟﹐古時政事在宗廟舉行。
(3)〔在〕察。〔璇璣玉衡〕北鬥七星。《史記》﹕“北鬥為玉衡。”玉衡是杓﹐璇璣是魁。
(4)〔齊〕排列。〔七政〕七項政事﹐即祭祀、班瑞、東巡、南巡、西巡、北巡、歸格藝祖。舊注解為日月五星﹐脫離經文﹐不可信。見《尚書易解》。
(5)〔肆〕遂﹐於是。〔類〕祭名。祭告繼承帝位的事。
(6)〔禋〕音yTn﹐祭名。《說文》﹕“禋﹐潔祀也。”〔六宗〕馬融說﹕“天地四時也。”(7)〔望〕祭山川之名。
(8)〔輯〕斂﹐收集。〔五瑞〕諸侯作為符信的五種玉。
(9)〔既月乃日〕月和日都用作動詞﹐即擇月擇日。
(10)〔覲〕音lin﹐朝見。〔牧〕官長。
(11)〔班〕通頒﹐分發。〔後〕君長。
(12)〔岱宗〕東岳泰山。
(13)〔柴〕祭天名。馬融說﹕“祭時積柴﹐加牲其上而燔之。”
(14)〔秩〕次序。
(15)〔東後〕東方諸侯的君長。
(16)〔協〕合。〔時〕春夏秋冬四時。〔正〕定。
(17)〔同〕統一。〔律〕十二律﹐陰律六﹐陽律六。〔度〕丈尺。
〔量〕鬥斛。〔衡〕斤兩。
(18)〔五禮〕公侯伯子男五等朝聘之禮。〔五玉〕即上文所說的五瑞。拿著稱瑞﹐陳列稱玉。〔三帛␛{□植煌□□乃恐□罰□美吹嬗瘛#鄱□□蓴鈦蚋岷脫悖□浯蠓蛩□礎#□凰潰菀恢凰酪凹Γ□克□礎?
(19)〔如〕而﹐連詞。〔五器〕即上文所說的五瑞。
(20)〔卒乃復〕完畢後就歸還。
(21)〔朔〕北。
(22)〔格〕到。〔藝祖〕即文祖。
(23)〔特〕公牛。
(24)〔敷〕普遍。
(25)〔庸〕功勞。
(26)〔肇〕正﹐指劃定州界。
(27)〔濬川〕疏通河流。
(28)〔象以典刑〕刻畫常用的刑罰。《尚書正讀》說﹕“蓋刻畫墨、劓、剕、宮、大辟之刑於器物﹐使民知所懲戒﹐如九鼎象物之比。”
(29)〔流〕流放。〔宥〕寬宥。
(30)〔撲〕□楚﹐古代教官使用的打人工具。
(31)〔眚〕音sheng﹐過錯。〔肆〕遂﹐於是。
(32)〔怙〕依仗。〔賊〕借為“則”。
(33)〔恤〕謹慎。
(34)〔幽州〕地名﹐在北方邊遠地區。馬融說﹕“幽州﹐北裔也。”
(35)〔崇山〕地名。馬融說﹕“祟山﹐南裔也。”
(36)〔三苗〕古國名。〔三危〕地名。馬融說﹕“三危﹐西裔也。”
(37)〔殛〕流放。〔羽山〕地名。馬融說﹕“羽山﹐東裔也。”
6(1)〔殂落〕死亡。
(2)〔遏〕停止。〔密〕靜﹐靜止。〔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音樂﹐泛指音樂。
(3)〔格〕至﹐到。
(4)〔牧〕州的行政長官。
(5)〔柔〕安。〔能〕善。〔邇〕近。
(6)〔惇〕厚。〔允〕信。〔元〕善。
(7)〔難〕拒絕。〔任人〕佞人﹐指姦邪的人。
(8)〔奮〕奮發。〔庸〕功﹐用功﹐努力。〔熙〕廣﹐光大﹐〔載〕事。
(9)〔宅〕居。〔百揆〕官名。〔亮〕輔導。〔采〕事。〔惠〕助詞。
〔疇〕誰。
(10)〔司空〕三公痋摯銦憧獌斃岕H?
(11)〔時〕是﹐指百揆之職。〔懋〕勉力。
(12)〔黎〕眾。〔阻饑〕困厄於饑。
(13)〔後〕主﹐主持。〔稷〕農官﹐主管播種百谷的事。
(14)〔時〕通蒔﹐耕種。
(15)〔五品〕父、母、兄、弟、子。〔遜〕和順。
(16)〔司徒〕三公之一﹐主管民政。
(17)〔敷〕布﹐施行。〔五教〕五品之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8)〔猾〕擾亂。〔夏〕指中國。
(19)〔寇〕搶劫。〔賊〕殺人。〔姦宄〕犯法作亂﹐外部的叫做姦﹐內部的叫做宄。宄﹐也作軌。
(20)〔士〕獄官之長。
(21)〔服〕用。
(22)〔就〕處所。
(23)〔五流〕五種流放。〔宅〕處所。
(24)〔三居〕三種處所。
(25)〔明〕明察。〔允〕信服。
(26)〔若〕善。〔工〕官名﹐馬融說﹕“主百工之官。”
(27)〔垂〕人名。
(28)〔共工〕官名﹐治理百工之事。
(29)〔殳斨、伯與〕二人名。
(30)〔諧〕偕﹐一同。
(31)〔上下〕上指山﹐下指澤。
(32)〔益〕人名﹐即伯益。
(33)〔虞〕掌管山林之官。
(34)〔朱虎、熊羆〕二人名。
(35)〔典〕主持。〔三禮〕天事、地事、人事之禮。
(36)〔伯夷〕人名。
(37)〔秩宗〕官名﹐掌管次序尊卑之禮。
(38)〔夙夜〕早夜。〔寅〕敬。
(39)〔直〕正直。〔清〕清明。
(40)〔夔、龍〕二人名。
(41)〔樂〕樂官。
(42)〔胄子〕未成年的人。
(43)〔栗〕堅。
(44)〔永〕通詠。
(45)〔奪〕失去。
(46)〔於〕音Wu﹐嘆詞。
(47)〔拊〕輕輕叩擊。〔石〕石磬。
(48)〔■〕厭惡。〔殄〕貪殘。
(49)〔師〕民眾。
(50)〔納言〕官名。
(51)〔有〕又﹐用於整數零數之間。
(52)〔時〕善。〔亮〕領導。〔天功〕大事。
(53)〔黜〕罷免。〔陟〕提升。〔幽〕昏庸。〔明〕賢明。
(54)〔熙〕興。
(55)〔北〕別。
7(1)〔征〕被征召。
(2)〔庸〕用。〔三十〕今文作二十﹐當從之。
(3)〔陟方〕巡狩。
皋陶謨
【說明】
皋陶(gaoyao)﹐也寫作咎繇﹐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謨﹐就是謀。一次﹐帝舜朝見大臣﹐同他們討論政事。皋陶和禹、禹和舜詳細討論了國家大計﹐史官記錄這次討論的歡樂情況﹐寫成本篇。舉出部分來代替全體﹐所以名叫《皋陶謨》。本篇分四大段。第一段記錄了皋陶和禹的討論﹐皋陶提出了慎身、知人、安民的重要主張。第二段記錄了舜和禹、皋陶的討論﹐禹先提出注重民生的意見﹐又同禹討論了做君做臣的道理﹐又討論了治理苗民的辦法。第三段記錄了討論後奏樂和舞蹈的盛況。第四段記錄了舜和皋陶吟詩唱和的歡情。
本篇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政務會議記錄﹐內容重要﹐很有文彩﹐十分可貴。晚出《孔傳》本分出“帝曰來禹”以下為《益稷》篇﹐破壞了這篇記錄的完整性﹐不可信從。
【譯文】
1。查考往事。皋陶說﹕“誠實地履行那些德行﹐就會決策英明﹐群臣同心協力。”
禹曰﹕“是啊﹗怎樣履行呢﹖”
皋陶說﹕“啊﹗要謹慎其身﹐自身的修養要堅持不懈。要使近親寬厚順從﹐使賢人勉力輔佐﹐由近及遠﹐完全在於從這裡做起。”
禹聽了這番精當的言論﹐拜謝說﹕“對呀﹗”
皋陶說﹕“啊﹗除了自身的修養之外﹐還在於理解臣下﹐安定民心。”
禹說﹕“唉﹗都象這樣﹐連堯帝都會認為困難了。理解臣下就顯得明智﹐能任人唯洏籠祚楚滕暀勴⑼A稅□鰨□儺斬薊嶧襯釧□D蘢齙矯髦嗆褪莧稅□鰨□趺椿岬P捏O兜﹖怎麼會流放三苗﹖怎麼會畏懼善於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共工呢﹖”
皋陶說﹕“啊﹗檢驗人的行為大約有九種美德。檢驗了言論﹐如果那個人有德﹐就告訴他說﹐可做點工作。”
禹問﹕“什麼叫九德呢﹖”
皋陶說﹕“寬宏而又堅栗﹐柔順而又卓立﹐謹厚而又嚴恭﹐多才而又敬慎﹐馴服而又剛毅﹐正直而又溫和﹐簡易而又方正﹐剛正而又篤實﹐堅強而又合宜﹐要明顯地任用具有九德的好人啊﹗
“天天表現出三德﹐早晚認真努力於家的人﹐天天莊嚴地重視六德﹐輔助政事於國的人﹐一同接受﹐普遍任用﹐使具有九德的人都擔任官職﹐那麼在職的官員就都是才德出眾的人了。各位官員互相效法﹐他們都想處理好政務﹐而且順從君王﹐這樣﹐各種工作都會辦成。
“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貪圖安逸和私欲﹐要兢兢業業﹐因為情況天天變化萬端。不要虛設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應當代替完成。上天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常法﹐要告誡人們用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辦法﹐把這五者敦厚起來啊﹗上天規定了人的尊卑等級﹐推行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這五種禮制﹐要經常啊﹗君臣之間要同敬、同恭﹐和善相處啊﹗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禮服表彰這五者啊﹗上天懲罰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處治五者啊﹗政務要努力啊﹗要努力啊﹗
“上天的視聽依從臣民的視聽。上天的賞罰依從臣民的賞罰。無意和民意是相通的﹐要謹慎啊﹐有國土的君王﹗”
皋陶問﹕“我的話可以得到實行嗎﹖”
禹說﹕“當然﹗你的話可以得到實行並且獲得成功。”
皋陶說﹕“我並不懂得什麼﹐我想讚揚佐助帝德啊﹗”
2。舜帝說﹕“來吧﹐禹﹗你也發表高見吧。”禹拜謝說﹕“啊﹗君王﹐我說什麼呢﹖我隻想每天努力工作罷了。”皋陶說﹕“啊﹗究竟怎麼樣呢﹖”禹說﹕“大水彌漫接天﹐浩浩盪盪地包圍了山頂﹐漫沒了丘陵﹐老百姓沉沒陷落在洪水裡。我乘坐四種運載工具﹐沿著山路砍削樹木作為路標﹐同伯益一起把新殺的鳥魯肉送給百姓們。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它們流到四海﹐挖深疏通了田間的大水溝﹐使它們流進大河。同後稷一起播種糧食﹐把百谷、鳥獸肉送給老百姓﹐讓他們互通有無﹐調劑餘缺。於是﹐百姓們就安定下來了﹐各個諸侯國開始得到了治理。”
皋陶說﹕“好啊﹗你的這番話真好啊。”
禹說﹕“啊﹗舜帝。你要誠實地對待你的在位的大臣。”
舜帝說﹕“是啊﹗”
禹說﹕“要安靜你的心意﹐考慮天下的安危。用正直的人做輔佐﹐隻要你行動﹐天下就會大力響應。依靠有德的人指導接受上帝的命令﹐上天就會再三用休美賜予你。”
舜帝說﹕“唉﹗靠大臣啊四鄰啊﹗靠四鄰啊大臣啊﹗”
禹說﹕“對呀﹗”
舜帝說﹕“大臣作我的股肱耳目。我想幫助百姓﹐你輔佐我。我想用力治理好四方﹐你幫助我。我想顯示古人衣服上的圖象﹐用日、月、星辰、山、龍、雉六種田形繪在上衣上﹔用虎、水草、火、白米、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黑青相間的“己”字花紋繡在下裳上。用五種顏料明顯地做成五種色彩不同的衣服﹐你要做好。我要聽六種樂律、五種聲音、八類樂器的演奏﹐從聲音的哀樂考察治亂﹐取舍各方的意見﹐你要聽清﹐我有過失﹐你就輔助我。你不要當面順從﹐背後又去議論。要敬重左右輔弼的近臣﹗至於一些愚蠢而又喜歡讒毀、諂媚的人﹐如果不能明察做臣的道理﹐要用射侯之禮明確地教訓他們﹐用鞭打警戒他們﹐用刑書記錄他們的罪過﹐要讓他們共同上進﹗任用官吏要根據他所進納的言論﹐好的就稱頌宣揚﹐正確的就進獻上去以便采用﹐否則就要懲罰他們。”
禹說﹕“好啊﹗舜帝﹐普天之下﹐至於海內的眾民﹐各國的眾賢﹐都是您的臣子﹐您要善於舉用他們。依據言論廣泛地接納他們﹐依據工作明確地考察他們﹐用車馬衣服酬勞他們。這樣﹐誰敢不讓賢﹐誰敢不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帝不善加分別﹐好的壞的混同不分﹐雖然天天進用人﹐也會勞而無功。
“沒有象丹朱那樣傲慢的﹐隻喜歡懶惰逸樂﹐隻作戲謔﹐不論白天晚上都不停止。洪水已經退了﹐他還要乘船遊玩﹐又成群地在家裡淫亂﹐因此不能繼承堯的帝位。我為他的這些行為感到悲傷。我娶了塗山氏的女兒﹐結婚四天就治水去了。後來﹐啟生下來呱呱地啼哭﹐我顧不上慈愛他﹐隻忙於考慮治理水土的事。我重新劃定了五種服役地帶﹐一直到五千裡遠的地方。每一個州征集三萬人﹐從九州到四海邊境﹐每五個諸侯國設立一個長﹐各諸侯長領導治水工作。隻有三苗頑抗﹐不肯接受工作任務﹐舜帝您要為這事憂慮啊﹗”
舜帝說﹕“宣揚我們的德教﹐依時布置工役﹐三苗應該會順從。皋陶正敬重那些順從的﹐對違抗的﹐正示以刑殺的圖象警戒他們﹐三苗的事應當會辦好。”
3。夔說﹕“敲起玉磬﹐打起搏拊﹐彈起琴瑟﹐唱起歌來吧。”先祖、先父的靈魂降臨了﹐我們舜帝的賓客就位了﹐各個諸侯國君登上了廟堂互相揖讓。廟堂下吹起管樂﹐打著小鼓﹐合樂敲著柷﹐止樂敲著敔﹐笙和大鐘交替演奏﹐扮演飛禽走獸的舞隊踏著節奏跳舞﹐韶樂演奏了九次以後﹐扮演鳳凰的舞隊出來表演了。
夔說﹕“唉﹗我輕敲重擊著石磬﹐扮演百獸的舞隊都跳起舞來﹐各位官長也合著樂曲一同跳起來吧﹗”
4。舜帝因此作歌。說﹕“勤勞天命﹐這樣子就差不多了。”於是唱道﹕“大臣歡悅啊﹐君王奮發啊﹐百事發達啊﹗”
皋陶跪拜叩頭繼續說﹕“要念念不忘啊﹗統率起興辦的事業﹐慎守你的法度﹐要認真啊﹗經常考察你的成就﹐要認真啊﹗”於是繼續作歌說﹕“君王英明啊﹗大臣賢良啊﹗諸事安康啊﹗”又繼續作歌說﹕“君王瑣碎啊﹗大臣懈怠啊﹗諸事荒廢啊﹗”
舜帝拜謝說﹕“對啊﹗我們去認真幹吧﹗”
【原文】
1。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1)﹐謨明弼諧(2)。”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3)﹐庶明勵翼(4)﹐邇可遠﹐在茲。”
禹拜昌言曰(5)﹕“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6)﹐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時(7)﹐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8)﹐能官人(9)。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10)﹖”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11)。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12)。”禹曰﹕“何﹖”
皋陶曰﹕“寬而栗(13)﹐柔而立(14)﹐願而恭(15)﹐亂而敬(16)﹐擾而毅(17)﹐直而溫(18)﹐簡而廉(19)﹐剛而塞(20)﹐強而義(21)。彰厥有常吉哉(22)﹗“日宣三德(23)﹐夙夜濬明有家(24)﹔日嚴祗敬六德(25)﹐亮采有邦(26)。翕受敷施(27)﹐九德咸事(28)﹐俊乂在官(29)。百僚師師(30)﹐百工惟時(31)﹐撫於五辰(32)﹐庶績其凝(33)。
“無教逸欲(34)﹐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35)。無曠庶官(36)﹐天工(37)﹐人其代之。天敘有典(38)﹐敕我五典五惇哉(39)﹗天秩有禮(40)﹐自我五禮有庸哉(41)﹗同寅協恭和衷哉(42)﹗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43)﹗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44)﹗政事懋哉懋哉(45)﹗
“天聰明(46)﹐自我民聰明。天明畏(47)﹐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48)﹐敬哉有土(49)﹗”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50)﹖”
禹曰﹕“俞﹗乃言厎可績(51)。”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讚讚襄哉(52)﹗”
2。帝曰﹕“來﹐禹﹗汝亦昌言(1)。”禹拜曰﹕“都(2)﹗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3)。”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4)﹐下民昏墊(5)。予乘四載(6)﹐隨山刊木(7)﹐暨益奏庶鮮食(8)。予決九川距四海(9)﹐濬畎澮距川(10)。暨稷播(11)﹐奏庶艱食鮮食(12)。懋遷有無(13)﹐化居(14)。烝民乃粒(15)﹐萬邦作乂(16)。”皋陶曰﹕“俞﹗師汝昌言(17)。”禹曰﹕“都﹗帝。慎乃在位(18)。”帝曰﹕“俞﹗”禹曰﹕“安汝止(19)惟幾惟康(20)。其弼直(21)﹐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22)﹐天其申命用休(23)。”
帝曰﹕“吁﹗臣哉鄰哉(24)﹗鄰哉臣哉﹗”
禹曰﹕“俞﹗”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25)。予欲左右有民(26)﹐汝翼(27)。予欲宣力四方(28)﹐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29)﹐日、月、星辰、山、龍、華蟲(30)﹐作會(31)﹔宗彝(32)、藻(33)、火、粉米(34)、黼(35)、黻(36)、絺繡(37)﹐以五采彰施於五色(38)﹐作服(39)﹐汝明。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40)﹐在治忽(41)﹐以出納五言(42)﹐汝聽。予違﹐汝弼﹐汝無面從(43)﹐退有後言(44)。欽四鄰(45)﹗庶頑讒說(46)﹐若不在時(47)﹐侯以明之(48)﹐撻以記之(49)﹐書用識哉(50)﹐欲並生哉(51)﹗工以納言(52)﹐時而揚之(53)﹐格則承之庸之(54)﹐否則威之(55)。”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56)﹐至於海隅蒼生(57)﹐萬邦黎獻(58)﹐共惟帝臣﹐惟帝時舉(59)。敷納以言(60)﹐明庶以功(61)﹐車服以庸(62)。誰敢不讓﹐敢不敬應(63)﹖帝不時敷(64)﹐同﹐日奏﹐罔功。
“無若丹朱傲(65)﹐惟慢遊是好﹐傲虐是作(66)。罔晝夜□□(67)﹐罔水行舟(68)。朋淫於家(69)﹐用殄厥世(70)。予創若時(71)﹐娶於塗山(72)﹐辛壬癸甲(73)。啟呱呱而泣(74)﹐予弗子(75)﹐惟荒度土功(76)。弼成五服(77)﹐至於五千。州十有二師(78)﹐外薄四海(79)﹐咸建五長(80)﹐各迪有功(81)。苗頑弗即功(82)﹐帝其念哉﹗”
帝曰﹕“迪朕德(83)﹐時乃功(84)﹐惟敘(85)。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惟明(86)。”
3。夔曰(1)﹕“戛擊鳴球(2)、搏拊(3)、琴、瑟﹐以詠(4)。”祖考來格(5)﹐虞賓在位(6)﹐群後德讓(7)。下管□鼓(8)﹐合止柷敔(9)﹐笙鏞以間(10)。鳥獸蹌蹌(11)﹐《簫韶》九成(12)﹐鳳皇來儀(13)。
夔曰﹕“於(14)﹗予擊石拊石(15)﹐百獸率舞﹐庶尹允諧(16)。”
4。帝庸作歌(1)。曰﹕“敕天之命(2)﹐惟時惟幾(3)。”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4)﹗百工熙哉(5)﹗”皋陶拜手稽首□言曰(6)﹕“念哉﹗率作興事(7)﹐慎乃憲(8)﹐欽哉﹗屢省乃成(9)﹐欽哉﹗”乃賡載歌曰(10)﹕“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11)﹗”又歌曰﹕“元首叢脞哉(12)﹗股肱惰哉﹗萬事墮哉(13)﹗”帝拜曰﹕“俞﹐往欽哉﹗”
【注釋】
1(1)〔迪〕行﹐履行。
(2)〔弼〕輔助﹐這裡指輔佐大臣。〔諧〕和諧。
(3)〔惇敘〕惇﹐敦厚。敘﹐順從。惇敘﹐使敦厚順從。
(4)〔勵〕勉勵。〔翼〕輔助。
(5)〔昌言〕美言。
(6)〔人〕指官吏。
(7)〔咸〕都。〔時〕是﹐這樣。
(8)〔哲〕明智。
(9)〔官〕任用。
(10)〔孔〕很。〔壬〕佞﹐巧言善媚。
(11)〔亦〕檢驗。詳見《尚書易解》。〔九德〕九種德行﹐詳見下文。
(12)〔載〕句首語氣助詞。〔采采〕采﹐事。采采﹐動賓結構﹐從事其事。就是說將要試用他。
(13)〔栗〕堅栗。
(14)〔柔〕柔順。〔立〕卓立﹐獨立不流。
(15)〔願〕謹厚。〔恭〕嚴恭﹐嚴肅恭敬。
(16)〔亂〕治。這裡指治理的才能。〔敬〕敬謹﹐不傲慢。
(17)〔擾〕和順。《孔傳》﹕“擾﹐順也。”〔毅〕剛毅。
(18)〔直〕正直﹐徑直。〔溫〕溫和。
(19)〔簡〕《孔疏》﹕“簡者﹐寬大率略之名。”〔廉〕廉隅﹐方正。
(20)〔剛〕剛正。〔塞〕充實﹐性剛正而內充實。
(21)〔強〕堅強。〔義〕宜﹐合宜。
(22)〔彰〕明顯。〔常〕祥。〔常吉〕祥善﹐指九德。
(23)〔宣〕顯示﹐表現。
(24)〔濬〕恭敬。〔明〕勉力﹐努力。
(25)〔嚴〕通儼﹐矜持、莊重的樣子。〔祗〕恭敬。
(26)〔亮〕輔助。〔采〕事務。〔邦〕國。
(27)〔翕〕合。〔敷〕普遍。〔施〕用。
(28)〔咸〕都。〔事〕從事﹐任職。
(29)〔俊乂〕馬融說﹕“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
(30)〔師師〕互相效法。
(31)〔百工〕百官。〔惟〕思。〔時〕善。
(32)〔五辰〕北辰。北辰有五個星﹐因稱五辰。北辰居天之中﹐所以借喻國君。詳見《尚書易解》。
(33)〔凝〕成功。
(34)〔教〕《釋名》﹕“效也。”〔逸欲〕安逸貪欲。
(35)〔一日二日〕馬融說﹕“猶日日也。”〔萬幾〕變化萬端。
(36)〔曠〕空﹐空設。〔庶官〕眾官。
(37)〔天工〕《漢書‧律歷志》作“天功”。謂天命的事。
(38)〔敘〕秩序﹐引申為規定。〔典〕常法。
(39)〔敕〕告誡。〔五典〕五種常法﹐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惇〕敦厚。(40)〔秩〕秩序﹐引申為規定。
(41)〔自〕用﹐遵循。〔五禮〕鄭玄說﹕“五禮﹕天子也﹐諸侯也﹐卿大夫也﹐士也﹐庶民也。”〔庸〕經常。
(42)〔寅〕恭敬。〔協〕和諧﹐協同一致。〔衷〕善。
(43)〔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禮服。〔章〕顯揚。
(44)〔五刑〕指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用〕施行。
(45)〔懋〕勤勉﹐努力。
(46)〔聰〕聽﹐指聽取意見。〔明〕視﹐指觀察問題。
(47)〔明畏〕明﹐表彰。畏﹐懲治。《蔡傳》說﹕“明者顯其善﹐畏者威其惡。”(48)〔達〕通。〔上下〕上天和下民。
(49)〔有土〕有土地的君王。
(50)〔惠〕句中助詞。〔厎〕致﹐達到。
(51)〔績〕成功。
(52)〔曰〕語中助詞。〔讚讚〕連言讚讚﹐模仿其語氣。〔襄〕輔佐。
2(1)〔昌言〕美言。
(2)〔都〕嘆詞﹐表讚美。
(3)〔孜孜〕勤敏﹐努力不懈。
(4)〔懷〕包圍。〔襄〕上。
(5)〔昏墊〕沉沒陷落。鄭玄說﹕“昏﹐沒也。墊﹐陷也。禹言洪水之時﹐民有沒陷之害。”
(6)〔四載〕四種運載工具﹐車船之類。
(7)〔隨〕順著。〔刊〕砍斫﹐用刀斧砍伐樹木作為路標。
(8)〔暨〕和、同。〔奏〕進。〔庶〕眾。〔鮮〕新殺的鳥獸。
(9)〔決〕疏通。〔九川〕九州之川。〔距〕至﹐到。
(10)〔濬〕深深疏通。〔畎澮〕音quankuai﹐田間的水溝。
(11)〔播〕播種。
(12)〔艱食〕馬融說﹕“根生之食﹐謂百谷。”
(13)〔懋〕通貿﹐貿遷﹐即貿易。貿遷有無﹐是說調有余補不足。
(14)〔化居〕《史記‧夏本紀》作“徙居”﹐遷移居積的貨物。
(15)〔粒〕王引之讀為立﹐定的意思。《史記‧夏本紀》作定。
(16)〔作〕開始。王引之說﹕“作之言乍﹐乍者始也。作與乃相對成文。”〔乂〕治理。
(17)〔師〕當作斯﹐代詞。《史記‧夏本紀》作此。江聲說。
(18)〔在位〕在位大臣。
(19)〔安汝止〕《正義》說﹕“止﹐謂心之所止。”安汝止﹐是說安你的心。(20)〔惟〕思。〔幾〕危險。〔康〕安康。
(21)〔弼〕輔佐。〔直〕正直。
(22)〔徯〕音xi﹐等待。〔志〕德﹐指有德的人。〔昭〕通詔﹐指導。
(23)〔其〕將。〔申〕重復。〔休〕休美。
(24)〔鄰〕四鄰。最親近的大臣。
(25)〔股肱〕指足和手。
(26)〔有〕助詞。
(27)〔翼〕輔佐。
(28)〔宣〕用。
(29)〔觀〕示﹐顯示。〔象〕衣服上的圖象。
(30)〔華蟲〕鄭玄說為五色之蟲﹐孔穎達說為雉。
(31)〔會〕馬鄭本作“繪”。繪﹐畫。
(32)〔宗彝〕宗廟彝器。它的上面刻有虎形﹐因此用它來指虎。
(33)〔藻〕水草。
(34)〔粉米〕白米。
(35)〔黼〕音fu﹐黑白相間象斧形的花紋。
(36)〔黻〕音fu﹐黑青相間象兩個“己”字相背的花紋。
(37)〔絺〕音chi。鄭玄說﹕“絺讀為黹。黹﹐紩也。”紩﹐縫的意思。絺繡﹐縫以為繡。(38)〔五采〕五種顏料。〔彰〕明顯。〔於〕《經傳釋詞》說﹕“於﹐猶為也。”(39)〔作服〕做成五個等級的禮服。
(40)〔六律〕古代有十二樂律﹐陰六為呂﹐陽六為律。〔五聲〕宮、商、角、徵、羽。〔八音〕八種樂器。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41)〔在〕察。〔治忽〕治亂。
(42)〔出納〕進退。〔五言〕東西南北中五方的言論。
(43)〔無〕不要。〔面從〕當面聽從。
(44)〔後言〕背後議論。
(45)〔四鄰〕鄭玄說﹕“左輔、右弼、前疑、後丞。”都是天子身邊的親近大臣。(46)〔庶〕眾。〔頑〕愚。〔讒〕喜說人之惡。
(47)〔在〕察。〔時〕是。代詞﹐指股肱耳目之義。
(48)〔侯以明之〕侯﹐箭靶﹐這裡指用箭射靶。明﹐勉。古代不賢的人不能參加射侯﹐所以射侯之禮可以勉勵人。
(49)〔撻〕撲打。〔記〕孫詒讓讀為“誋”﹐《說文》﹕“誋﹐誡也。”
(50)〔識〕音
hi﹐記。
(51)〔生〕上進。《說文》﹕“生﹐進也。”
(52)〔工〕官。〔納〕采納。
(53)〔時〕善。〔揚〕宣揚。
(54)〔格〕正。〔承〕進。〔庸〕用。
(55)〔威〕懲罰。
(56)〔光〕廣。
(57)〔隅〕邊隅。〔蒼生〕百姓。
(58)〔黎〕眾。〔獻〕賢。
(59)〔時〕善。
(60)〔敷〕遍。
(61)〔庶〕章太炎讀為度﹐考察。
(62)〔庸〕勞﹐功勞。
(63)〔應〕應承。
(64)〔時〕善。〔敷〕分別。
(65)〔若〕如。〔丹朱〕堯的兒子。
(66)〔虐〕通謔﹐戲謔。
(67)〔罔〕無論。〔□□〕音e。《孔傳》﹕“□□﹐肆惡無休息。”
(68)〔罔水行舟〕洪水已平﹐猶乘舟遨遊。
(69)〔明〕群。
(70)〔用〕因此。〔殄〕滅絕。〔世〕父子相繼。
(71)〔創〕傷。〔時〕是﹐代詞。
(72)〔塗山〕國名。
(73)〔辛壬癸甲〕從辛日到甲日﹐共四天。
(74)〔啟〕禹的兒子。《帝系》說﹕“禹娶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是生啟。”(75)〔子〕愛。見《禮記‧中庸》鄭注。
(76)〔荒〕通忙。孫星衍說。〔度〕考慮。〔土功〕治理水土的事。
(77)〔弼〕《爾雅‧釋詁》﹕“重也。”〔成〕定。見《吳語》韋昭注。〔五服〕指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78)〔師〕二千五百人。
(79)〔簿〕靠近。
(80)〔咸〕都。〔五長〕五國之長。《禮記‧王制》﹕“五國以為屬﹐屬有長。”(81)〔迪〕領導。〔功〕工作。
(82)〔苗〕三苗﹐我國古代的部族。〔頑〕頑兇。〔即功〕接受工作。
(83)〔迪〕開導、教導。
(84)〔時〕依時。
(85)〔惟〕宜。〔敘〕順從。
(86)〔象刑〕在器物上刻畫刑罰的圖象﹐以示警戒。〔惟〕宜。〔明〕成。
3(1)〔夔〕音kui。人名﹐舜的樂官。
(2)〔戛〕音jia。敲擊。〔鳴球〕玉磬。
(3)〔搏拊〕一種打擊樂器。
(4)〔詠〕演唱詩歌。
(5)〔祖考〕祖考之神。〔格〕至﹐降臨。
(6)〔虞賓〕虞舜的賓客﹐指前代帝王的後裔來作舜的賓客。
(7)〔群後〕眾諸侯之君。〔德〕《說文》﹕“升也。”升堂。〔讓〕揖讓。賓主相見時的一種禮儀。
(8)〔下〕堂下。鄭玄說﹕“已上皆宗廟堂上之樂所感也。下管以下言舜廟堂下之樂﹐故言下也。”〔管〕管樂。〔□〕音tao。一種小鼓。
(9)〔合止〕合樂和止樂。〔柷〕音
hu。一種打擊樂器﹐樂曲開始時﹐先擊它。〔敔〕音yu。一種打擊樂器﹐樂曲結束時擊它。
(10)〔笙〕一種管樂器。〔鏞〕大鐘。
(11)〔蹌蹌〕跳動。指扮演飛禽走獸的蹌蹌而舞。
(12)〔簫韶〕舜時的樂曲名。〔九成〕鄭玄說﹕“成﹐猶終也。每曲一終﹐必變更奏。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意思是演奏樂曲﹐每曲一終﹐要變更九次才結束。(13)〔鳳皇來儀〕扮演鳳皇的舞隊出來跳舞。
(14)〔於〕音Wu﹐嘆詞。
(15)〔石〕石磬。〔拊〕輕輕地擊。
(16)〔庶〕眾。〔尹〕正﹐官長。〔允〕進﹐見《尚書易解》。〔諧〕通偕﹐偕同。4(1)〔庸〕因﹐因此。
(2)〔敕〕勞﹐勤勞。
(3)〔時〕是﹐代詞。〔幾〕將近﹐接近。見《尚書易解》。
(4)〔起〕興起﹐奮發。
(5)〔工〕功﹐事。〔熙〕興盛。
(6)〔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雙膝下跪﹐兩手拱合齊心﹐俯首到手。〔稽首〕古代的最敬跪拜禮。雙膝下跪﹐叩頭到地。〔□〕《史記‧夏本紀》作揚﹐繼續。(7)〔率〕統率。
(8)〔乃〕你的。〔憲〕法度。
(9)〔省〕音xing﹐省察。
(10)〔賡〕繼續。
(11)〔康〕安。
(12)〔叢脞〕細碎﹐煩瑣。
(13)〔墮〕壞。
禹貢
【說明】
禹﹐又稱大禹﹐是舜的大臣﹐夏朝的開國君主。貢﹐功也。見《周禮‧大宰》注和《廣雅‧釋言》。《說文》說﹕“貢﹐獻功也。”禹貢﹐就是禹的功績。《史記‧五帝本紀》說﹕“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其宜。”《史記‧匈奴傳》說﹕“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可見堯舜的時候﹐禹的功勞最大。洪水平定以後﹐萬民安居樂業﹐深深懷念堯舜的德澤和大禹的功績﹐史官寫了這篇文章﹐表揚大禹的功勛﹐名叫《禹貢》。
本篇分三大段。第一段記錄大禹治理九州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大禹治理山水的功績。第三段記錄大禹統一中國的功績。組織得很嚴密﹐很有條理﹐是古代記敘文的典范作品。本篇是我國最早最有價值的地理著作﹐歷來受到重視。後來的《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等﹐都受了它的影響。研究它的著作很多﹐胡渭的《禹貢錐指》最完善﹐最閎博。
【譯文】
1.1禹分別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冀州﹕從壺口開始施工以後﹐就治理樑山和它的支脈。太原治理好了以後﹐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懷一帶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橫流入河的漳水。這州的土是白壤﹐賦稅是第一等﹐也夾雜著第二等﹐這裡的田地是第五等。恆水、衛水已經順著河道而流﹐大陸澤也已治理了。島夷的人用皮服來進貢﹐先接近右邊的碣石山﹐再進入黃河。
1.2濟水與黃河之間是兗州﹕黃河下遊的九條支流疏通了﹐雷夏也已經成了湖澤﹐澭水和沮水會合流進了雷夏澤。栽種桑樹的地方都已經養蠶﹐於是人們從山丘上搬下來住在平地上。這裡的土質又黑又肥﹐這裡的草是茂盛的﹐這裡的樹是修長的。這裡的田地是第六等﹐賦稅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與其它八個州相同。這裡的貢物是漆和絲﹐還有用竹筐裝著的彩綢。進貢的物品從濟水、漯水乘船到黃河。
1.3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後﹐濰水和淄水也已經疏通了。這裡的土又白又肥﹐海邊有一片廣大的鹽鹼地。這裡的田是第三等﹐賦稅是第四等。這裡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海產品多種多樣。還有泰山谷的絲、大麻、錫、鬆和奇特的石頭。萊夷一帶可以放牧。這裡進貢的物品是用筐裝的柞蠶絲。進貢的船隻從汶水通到濟水。
1.4黃海、泰山及淮河之間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以後﹐蒙山、羽山一帶已經可以種植了﹐大野澤已經停聚著深水﹐東原地方也獲得治理。這裡的土是紅色的﹐又粘又肥﹐草木不斷滋長而叢生。這裡的田是第二等﹐賦稅是第五等。進貢的物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雞﹐嶧山南面的特產桐木﹐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魚。還有用筐子裝著的黑色的細綢和白色的絹。進貢的船隻從淮河、泗水﹐到達與濟水相通的荷澤。1.5淮河與黃海之間是揚州﹕彭蠡澤已經匯集了深水﹐南方各島可以安居。三條江水已經流入大海﹐震澤也獲得了安定小竹和大竹已經遍布各地﹐這裡的草很茂盛﹐這裡的樹很高大。這裡的土是潮濕的泥。田是第九等﹐賦是第七等﹐雜出第六等。進貢的物品是金、銀、銅、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鳥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東南沿海各島的人穿著草編的衣服。這一帶把貝錦放在筐子裡﹐把橘柚包起來作為貢品。這些貢品沿著長江、黃海到達淮河、泗水。
1.6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長江、漢水象諸侯朝見天子一樣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了﹐沱水、潛水疏通以後﹐雲夢澤一帶可以耕作了。這裡的土是潮濕的泥﹐這裡的田是第八等﹐賦是第三等。這裡的貢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銀、銅﹐椿樹、柘樹、檜樹、柏樹﹐粗磨石、細磨石、造箭鏃的石頭、丹砂和細長的竹子、楛木。三個諸侯國進貢他們的名產﹐包裹好了的楊梅、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九江進貢大龜。這些貢品從長江、沱水、潛水、漢水到達漢水上遊﹐改走陸路到洛水﹐再到南河。
1.7荊山、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瀍水和澗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黃河﹐滎波澤已經停聚了大量的積水。疏通了菏澤﹐並在孟豬澤築起了堤防。這裡的土是柔軟的壤土﹐低地的土是肥沃的黑色硬土。這裡的田是第四等﹐賦稅是第二等﹐雜出第一等。這裡的貢物是漆、麻、細葛、□麻﹐用篚裝的綢和細綿﹐又進貢治玉磬的石頭。進貢的船隻從洛水到達黃河。
1.8華山南部到怒江之間是樑州﹕岷山、。塚山治理以後﹐沱水、潛水也已經疏通了。峨嵋山、蒙山治理後﹐和夷一帶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這裡的土是疏鬆的黑土﹐這裡的田是第七等﹐賦稅是第八等﹐還雜出第七等和第九等。這裡的貢物是美玉、鐵、銀、剛鐵、作箭鏃的石頭、磬、熊、馬熊、狐貍、野貓。織皮和西傾山的貢物沿著桓水而來。進貢的船隻行於潛水﹐然後離船上岸陸行﹐再進入沔水﹐進到渭水﹐最後橫渡渭水到達黃河。
1.9黑水到西河之間是雍州﹕弱水疏通已向西流﹐涇河流入渭河之灣﹐漆沮水已經會合洛水流入黃河﹐灃水也向北流同渭河會合。荊山、岐山治理以後﹐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原隰的治理取得了成績﹐至於豬野澤也得到了治理。三危山已經可以居住﹐三苗就安定了。這裡的土是黃色的﹐這裡的田是第一等﹐賦稅是第六等。這裡的貢物是美玉、美石和珠寶。進貢的船隻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到達龍門、西河﹐與從渭河逆流而上的船隻會合在渭河以北。織皮的人民定居在昆侖、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各族就安定順從了。
2.1開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到達荊山﹐越過黃河。又開通壺口山、雷首山﹐到達太岳山。又開通厎柱山、析城山﹐到達王屋山。又開通太行山、恆山﹐到達碣石山﹐從這裡進入渤海。
開通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到達太華山。又開通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達陪尾山。
開通。塚山到達荊山。開通內方山到達大別山。開通岷山的南面到達衡山﹐過洞庭湖到達廬山。
2.2疏通弱水到合黎山﹐下遊流到沙漠。
疏通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山﹔再向南到達華山的北面﹔再向東到達厎柱山﹔又向東到達孟津﹔又向東經過洛水與黃河會合的地方﹐到達大分伾山﹔然後向北經過降水﹐到達大陸澤﹔又向北﹐分成九條支流﹐再會合成一條逆河﹐流進大海。
從。塚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成為漢水﹔又向東流﹐成為滄浪水﹔經過三澨水﹐到達大別山﹐向南流進長江。向東﹐來匯的水叫彭蠡澤﹔珃滿慼撲@□苯□□鶻醜蠛﹗?
從岷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另外分出一條支流稱為沱江﹔又向東到達澧水﹔經過洞庭湖﹐到達東陵﹔再向東斜行向北﹐與淮河會合﹔向東稱為中江﹐流進大海。
疏導沇水﹐向東流就稱為濟水﹐流入黃河﹐河水溢出成為滎澤﹔又從定陶的北面向東流﹐再向東到達菏澤縣﹔又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轉向東﹐流進大海。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向東流進大海。
從鳥鼠同穴山開始疏導渭水﹐向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又向東經過漆沮水﹐流入黃河。
從熊耳山開始疏導洛水﹐向東北﹐與澗水、灃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又向東北﹐流入黃河。
3。九州由此統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已經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都伐木修路可以通行了﹐九條河流都疏通了水源﹐九個湖澤都修築了堤防﹐四海之內進貢的道路都暢通無阻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處的土地都要征收賦稅﹐並且規定慎重征取財物賦稅﹐都要根據土地的上中下三等來確定它。中央之國賞賜土地和姓氏給諸侯﹐敬重以德行為先﹐又不違抗我的措施的賢人。
國都以外五百裡叫做甸服。離國都最近的一百裡繳納連稈的禾﹔二百裡的﹐繳納禾穗﹔三百裡的﹐繳納帶稃的谷﹔四百裡的﹐繳納粗米﹔五百裡的繳納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裡是侯服。離甸服最近的一百裡替天子服差役﹔二百裡的﹐擔任國家的差役﹔三百裡的﹐擔任偵察工作。
侯服以外五百裡是綏服。三百裡的﹐考慮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裡的﹐奮揚武威保衛天子。
綏服以外五百裡是要服。三百裡的﹐要和平相處﹔二百裡的﹐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裡是荒服。三百裡的﹐維持隸屬關系﹔二百裡的﹐進貢與否流動不定。
東方進至大海﹐西方到達沙漠﹐北方、南方連同聲教都到達外族居住的地方。
於是禹被賜給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原文】
1.1禹敷土(1)﹐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2)。
冀州(3)﹔既載壺口(4)﹐治樑及岐(5)。既修太原(6)﹐至於岳陽(7)。覃懷厎績(8)﹐至於衡漳(9)。厥土惟白壤(10)﹐厥賦惟上上(11)﹐錯(12)﹐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從(13)﹐大陸既作(14)。島夷皮服(15)﹐夾右碣石入於河(16)。1.2濟、河惟兗州(1)﹕九河既道(2)﹐雷夏既澤(3)﹐澭、沮會同(4)。桑土既蠶(5)﹐是降丘宅土(6)。厥土黑墳(7)﹐厥草惟繇(8)﹐厥木惟條(9)。厥土惟中下﹐厥賦貞(10)﹐作十有三載乃同(11)。厥貢漆絲(12)﹐厥篚織文(13)。浮於濟、漯﹐達於河(14)。
1.3海、岱惟青州(1)﹕嵎夷既略(2)﹐濰、淄其道(3)。厥土白墳﹐海濱廣斥(4)。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5)﹐海物惟錯(6)。岱畎絲、枲、鉛、鬆、怪石(7)。萊夷作牧(8)。厥篚□絲(9)。浮於汶(10)﹐達於濟。
1.4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乂(2)﹐蒙、羽其藝(3)﹐大野既豬(4)﹐東原厎平(5)。厥土赤埴墳(6)﹐草木漸包(7)。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8)﹐羽畎夏翟(9)﹐嶧陽孤桐(10)﹐泗濱浮磬(11)﹐淮夷珠暨魚(12)。厥篚玄纖縞(13)。浮於淮、泗﹐達於河(14)。
1.5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1)﹐陽鳥攸居(2)。三江既入(3)﹐震澤厎定(4)。□簜既敷(5)﹐厥草惟夭(6)﹐厥木惟喬(7)。厥土惟塗泥(8)。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9)﹐瑤、琨、□、簜、齒、革、羽、毛惟木(10)。島夷卉服(11)。厥篚織貝(12)﹐厥包橘柚(13)﹐錫貢(14)。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1.6荊及衡陽惟荊州(1)﹕江、漢朝宗於海(2)﹐九江孔殷(3)﹐沱、潛既道(4)﹐雲土、夢作乂(5)。厥土惟塗泥(6)﹐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7)﹐礪、砥、砮、丹惟箘、楛(8)。三邦厎貢厥名(9)﹐包匭菁茅(10)﹐厥篚玄纁璣組(11)﹐九江納錫大龜(12)。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13)﹐至於南河(14)。
1.7荊、河惟豫州(1)﹕伊、洛、瀍、澗既入於河(2)﹐滎波既豬(3)。導菏澤(4)﹐被孟豬(5)。厥土惟壤﹐下土墳壚(6)。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7)﹐厥篚纖、纊(8)﹐錫貢磬錯(9)。浮於洛﹐達於河。
1.8華陽、黑水惟樑州(1)﹕岷、。既藝(2)﹐沱、潛既道。蔡、蒙旅平(3)﹐和夷厎績(4)。厥土青黎(5)﹐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6)。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7)。織皮、西傾因桓是來(8)。浮於潛﹐逾於沔(9)﹐入於渭﹐亂於河(10)。
1.9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涇屬渭汭(3)﹐漆沮既從(4)﹐灃水攸同(5)。荊、岐既旅(6)﹐終南、灃物﹐至於鳥鼠(7)。原隰厎績(8)﹐至於豬野(9)。三危既宅(10)﹐三苗丕敘(11)。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琅玕(12)。浮於積石(13)﹐至於龍門、西河(14)﹐會於渭汭。織皮昆侖、析支、渠搜(15)﹐西戎即敘(16)。
2.1導岍及岐﹐至於荊山(1)﹐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2)。厎柱、析城至於王屋(3)。太行、恆山至於碣石(4)﹐入於海。
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5)。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6)。
導。塚至於荊山(7)。內方至於大別(8)。岷山之陽至於衡山(9)﹐過九江至於敷淺原(10)。
2.2導弱水至於合黎(1)﹐餘波入於流沙(2)。
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3)﹔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4)﹔東過洛汭﹐至於大伾(5)﹔北過降水(6)﹐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7)﹐同為逆河(8)﹐入於海。
。塚導漾(9)﹐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10)﹔過三澨(11)﹐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12)﹐入於海。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13)﹔又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14)﹔東迆北(15)﹐會於匯(16)﹔東為中江(17)﹐入於海。
導沇水(18)﹐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19)﹔東出於陶丘北(20)﹐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21)﹐東入於海。
導渭自鳥鼠同穴(22)﹐東會於灃﹐又東會於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又東北﹐入於河。
3‧九州攸同﹕四隩既宅(1)﹐九山刊旅(2)﹐九川滌源(3)﹐九澤既陂(4)﹐四海會同(5)。六府孔修(6)﹐庶土交正(7)﹐厎慎財賦(8)﹐咸則三壤成賦(9)。中邦錫土、姓(10)﹐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五百裡甸服(13)。百裡賦納總(14)﹐二百裡納銍(15)﹐三百裡納秸服(16)﹐四百裡粟﹐五百裡米。
五百裡侯服(17)。百裡采(18)﹐二百裡男邦(19)﹐三百裡諸侯(20)。
五百裡綏服(21)。三百裡揆文教(22)﹐二百裡奮武衛(23)。
五百裡要服(24)。三百裡夷(25)﹐二百裡蔡(26)。
五百裡荒服(27)。三百裡蠻(28)﹐二百裡流(29)。
東漸於海(30)﹐西被於流沙(31)﹐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32)。
禹錫玄圭(33)﹐告厥成功。
【注釋】
1.1(1)〔敷〕分﹐馬融說。〔敷土〕分別九州的土地。
(2)〔隨〕行走。〔刊〕砍伐。〔奠〕定。以山川定界域。
(3)〔冀州〕鄭玄說﹕“兩河間曰冀州。”在今山西與河北西部。堯時的政治中心。(4)〔載〕事﹐施工。〔壺口〕山名﹐在今山西省吉縣南。
(5)〔樑〕山名﹐在今陝西韓城縣西。〔岐〕通歧﹐山的支脈。日本人所寫《史記》殘卷作歧。
(6)〔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帶﹐汾水上遊。
(7)〔岳陽〕《水經‧汾水注》﹕“《禹貢》所謂岳陽﹐即霍太山。”霍太山即太岳山﹐在今山西霍縣東﹐汾水所經之地。陽﹐山的南面。
(8)〔覃懷〕地名﹐在今河南武陟、沁陽一帶。〔厎〕致﹐獲得。〔績〕功績。
(9)〔衡〕通橫。《孔傳》說﹕“漳水橫流入河。”所以說橫漳。漳水在覃懷之北。(10)〔厥〕其﹐指冀州。〔惟〕為。〔壤〕柔土。
(11)〔賦〕賦稅。〔上上〕《禹貢》將賦稅和土質分為九等﹐上上是第一等。(12)〔錯〕雜。雜出第二。
(13)〔恆〕滱水。〔衛〕滹沱河。〔從〕順著河道。
(14)〔大陸〕澤名﹐在今河北巨鹿縣西北。〔作〕治理。
(15)〔島夷〕住在海上的東方民族。
(16)〔夾〕近﹐接近。〔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撫寧、昌黎二縣。
1.2(1)〔濟〕水名。源出河南濟源縣﹐漢代在今河南武陟縣流入黃河﹐又向南溢出﹐流向山東﹐與黃河平行入海。〔兗州〕今河北、山東境。
(2)〔九河〕黃河流到兗州﹐分為九條河。鄭玄說﹕“九河之名﹕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鉤盤、鬲津。”〔道〕疏導。
(3)〔雷夏〕澤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4)〔澭〕黃河的支流﹐已湮滅。〔沮〕澭河的支流﹐也湮滅了﹛陌徾R□蓴岷狹魅肜紫腦蟆#?5)〔桑土〕鄭玄說﹕“其地尤宜蠶桑﹐因以名之。”〔蠶〕養蠶。
(6)〔是降丘宅土〕是﹐於是。降﹐下。宅﹐居。
(7)〔墳〕馬融說﹕“有膏肥也。”
(8)〔繇〕音yao﹐茂盛。
(9)〔條〕長。
(10)〔貞〕《孔疏》說﹕“貞即下下﹐為第九也。”
(11)〔乃同〕才與其它八州相同。
(12)〔漆絲〕《孔傳》﹕“地宜漆林﹐又宜養蠶。”
(13)〔厥篚織文〕篚﹐竹器。《孔傳》說﹕“織文﹐錦綺之屬﹐盛之筐篚而貢焉。”(14)〔漯〕音ta﹐水名﹐黃河的支流。
1.3(1)〔海〕今渤海。〔岱〕泰山。〔青州〕今山東半島。
(2)〔嵎夷〕地名。〔略〕治。
(3)〔濰、淄〕二水名﹐在今山東。〔道〕疏通。
(4)〔斥〕鄭玄說﹕“斥謂地鹼鹵。”《說文》﹕“鹵﹐鹼地。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5)〔絺〕細葛布。
(6)〔錯〕《孔傳》說﹕“雜﹐非一種。”
(7)〔畎〕山谷。〔枲〕音xi﹐不結子的大麻。〔鉛〕錫。
(8)〔萊夷作牧〕《孔傳》﹕“萊夷﹐地名﹐可以放牧。”胡渭說﹕“今萊州、登州二府皆禹貢萊夷之地。”
(9)〔□〕山桑﹐柞樹。
(10)〔汶〕水名。在今山東。
1.4(1)〔海〕指黃海。〔淮〕淮河。〔徐州〕今江蘇、安徽北部﹐山東南部。
(2)〔沂〕沂水﹐在山東。〔乂〕治。
(3)〔蒙〕山名﹐在山東蒙陰縣西南。〔羽〕羽山﹐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南。〔藝〕種植。(4)〔大野〕巨野澤﹐在山東巨野縣。〔豬〕瀦﹐水停聚的地方。
(5)〔東原〕今山東東平縣地﹐在汶水濟水之間。〔厎〕致﹐得到。〔平〕治理。(6)〔埴〕《孔傳》說﹕“土粘曰埴。”
(7)〔漸包〕滋長而叢生。又寫作浙苞。
(8)〔土五色〕五色土﹐《孔傳》說﹕“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
(9)〔羽〕羽山。〔畎〕山谷。〔夏〕大。〔翟〕音di﹐山雉﹐羽毛可作裝飾品。(10)〔嶧〕嶧山﹐在江蘇邳縣境。〔陽〕山的南面。〔孤桐〕特生的桐木。
(11)〔泗〕水名﹐源出今山東泗水縣﹐下流入淮河。〔浮磬〕一種可以作磬的石頭。(12)〔珠〕蚌所產之珠。
(13)〔玄〕黑色。〔纖〕細繒﹐綢。〔縞〕白繒﹐絹。
(14)〔達於河〕金履祥說﹕“達於河﹐《古文尚書》作達於菏。《說文》引《書》亦作菏。今俗本誤作河耳。菏澤水與濟水相通。”
1.5(1)〔彭蠡〕今鄱陽湖。〔豬〕瀦﹐水停聚。
(2)〔陽鳥〕曾運乾說﹕“鳥當讀為島﹐《說文》所謂‘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島’是也。本經皆假鳥為之。島夷皮服、島夷卉服﹐古今文本皆作鳥。。。陽島﹐即揚州附近海岸各島。大者則台灣、海南是也。雲陽島者﹐南方陽位也。”
(3)〔三江〕岷江、漢水與彭蠡。鄭玄說﹕“三江﹐左合漢為北江﹐會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為中江。”〔入〕入海。
(4)〔震澤〕江蘇太湖。〔厎定〕獲得安定。
(5)〔□〕音xiao﹐小竹。〔簜〕音dang﹐大竹。
(6)〔夭〕茂盛。
(7)〔喬〕高大。
(8)〔塗泥〕潮濕的泥土。
(9)〔金三品〕王肅說﹕“金、銀、銅也。”
(10)〔瑤〕美玉。〔琨〕美石。〔齒〕象牙。〔革〕犀皮。〔羽〕鳥羽。〔毛〕旄牛尾。〔惟〕與﹐和。《經傳釋詞》﹕“惟﹐猶與也﹐及也。”
(11)〔島夷〕沿海各島的人。〔卉服〕草服﹐蓑衣草笠之屬。
(12)〔織貝〕貝錦。
(13)〔包〕包裹。
(14)〔錫貢〕黃式三曰﹕“錫亦貢也。”
1.6(1)〔荊〕山名﹐在蔓楚撢衈I南亍#酆猓萆矯□□誚窈□蝦饃較亍?
(2)〔朝宗〕諸侯朝見天子﹐春天朝見叫朝﹐夏天朝見叫宗。這裡比喻長江漢水歸向大海。
(3)〔九江〕《蔡傳》說﹕“九江﹐即今之洞庭也。”〔孔〕大。〔殷〕定。
(4)〔沱、潛〕沱水﹐長江的支流﹐在今湖北枝江縣。潛水﹐漢水的支流﹐在今湖北潛江縣。
(5)〔雲土、夢〕即雲夢﹐二澤名。杜預注《左傳》說﹕“江南為雲﹐江北為夢。”〔作〕指耕作。〔乂〕治理。
(6)〔毛〕通旄﹐旄牛尾。〔惟〕與。
(7)〔杶〕音chun﹐椿樹。〔榦〕柘木﹐可做弓。〔栝〕音guo﹐檜樹。
(8)〔礪〕粗磨刀石。〔砥〕細磨刀石。〔砮〕石制的箭鏃。〔丹〕丹砂。〔箘□〕《孔傳》說﹕“美竹。”〔楛〕木名﹐可作箭桿。
(9)〔三邦〕《孔傳》說近澤三國。〔名〕名產。
(10)〔包〕包裹。〔匭〕音gui﹐楊梅。〔菁茅〕《管子‧輕重篇》﹕“江淮之間﹐一茅三脊﹐名曰菁茅。”
(11)〔玄〕赤黑色。〔纁〕黃赤色。玄纁﹐指采色絲綢。〔璣組〕璣﹐不圓的珠。組﹐絲帶。璣組﹐珍珠串。
(12)〔納〕入。〔錫〕賜﹐貢獻。
(13)〔逾〕越。舍舟陸行叫逾。
(14)〔南河〕顏師古說﹕“在冀州南。”指洛陽鞏縣一帶的河。
1.7(1)〔荊〕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北。
(2)〔伊〕水名﹐源出今河南盧氏縣。〔洛〕水名﹐源出今陝西洛南縣。〔瀍〕水名﹐源出今河南孟津縣。〔澗〕水名﹐源山今河南澠池縣。
(3)〔滎波〕即滎播﹐澤名﹐在今河南滎陽縣境。〔豬〕瀦﹐聚水。
(4)〔導〕通道﹐疏通。〔菏澤〕在今山東定陶縣。
(5)〔被〕讀為陂﹐修築堤坊。見《尚書易解》。〔孟豬〕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6)〔壚〕黑剛土。
(7)〔□〕苧麻。
(8)〔纊〕細綿。
(9)〔磬錯〕治玉磬的石頭。
1.8(1)〔華〕華山。〔黑水〕眾說不一﹐陳澧認為是怒江。
(2)〔岷〕岷山﹐在四川北部。〔。〕。塚山﹐在陝西寧強縣西北。〔藝〕治。
(3)〔蔡〕峨嵋山﹐見《禹貢錐指》。〔蒙〕山名﹐在今四川雅安北。〔旅〕治。(4)〔和〕水名﹐胡渭認為是涐水﹐即今大渡河。
(5)〔青〕黑。〔黎〕疏散。
(6)〔三錯〕《孔傳》說﹕“雜出第七第九三等。”
(7)〔璆〕音qiu﹐同球﹐美玉。〔鏤〕剛鐵。
(8)〔織皮〕西戎之國。〔西傾〕山名﹐在甘肅青海交界處。〔桓〕桓水﹐即白水﹐今名白龍江。
(9)〔沔〕漢水的上遊。
(10)〔亂〕橫渡。
1.9(1)〔西河〕冀州西邊的黃河。
(2)〔弱水〕又叫張掖河。西流入居延海。
(3)〔涇、渭〕都是陝西的大河。涇水流入渭水處叫渭汭。〔屬〕注入。
(4)〔漆沮〕即洛水﹐漆沮流入洛水﹐所以洛水又叫漆沮。
(5)〔灃水〕流入渭河。〔同〕會合。
(6)〔荊〕荊山﹐在今陝西富平縣西南﹐與湖北的荊山不同。〔岐〕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旅〕治理。
(7)〔終南〕今稱秦嶺。〔惇物〕太白山。〔鳥鼠〕山名﹐在今甘肅渭源縣西南。(8)〔原隰〕指邠地﹐今之邠縣和旬邑縣。
(9)〔豬野〕澤名﹐在今甘肅民勤縣。
(10)〔三危〕山名。鄭玄說﹕“三危山在鳥鼠西﹐南當岷山。”
(11)〔三苗〕《史記‧五帝本紀》說﹕“舜遷三苗於三危。”〔敘〕順。
(12)〔球〕美玉。〔琳〕美石。〔琅玕〕似珠之玉。
(13)〔積石〕山名﹐在今青海西寧西南。
(14)〔龍門〕山名﹐在今陝西韓城縣東北。
(15)〔析支〕山名﹐在今青海西寧西南。〔渠搜〕山名。
(16)〔西戎〕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總稱。〔即〕就。
2.1(1)〔導〕通道﹐開通道路。〔岍〕山名﹐在今陝西隴縣。〔岐〕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荊〕荊山﹐在今陝西富平。
(2)〔壺口〕山名﹐在今山西吉縣。〔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太岳〕霍太山。(3)〔厎柱〕即三門山﹐在今山西平陸縣。〔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陽城縣。〔王屋〕山名﹐在今山西垣曲縣。
(4)〔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恆山〕在今河北曲陽縣﹐古稱北岳。〔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撫寧二縣交界處。
(5)〔朱圉〕山名﹐在今甘肅甘谷縣。〔太華〕即華山﹐古稱西岳。
(6)〔熊耳〕山名﹐在今河南盧氏縣。〔外方〕即嵩山﹐古稱中岳。〔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縣。〔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陸縣。
(7)〔。塚〕山名﹐在今陝西寧強縣西北。〔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南。
(8)〔內方〕山名﹐在今湖北鐘祥縣西南。〔大別〕即大別山。
(9)〔岷山〕在今四川鬆潘縣北。〔衡山〕在今湖南衡山縣﹐古稱南岳。
(10)〔九江〕洞庭湖。〔敷淺原〕廬山﹐曾運乾說。
2.2(1)〔導〕疏導。〔合黎〕山名﹐在今甘肅山丹、張掖、高台、酒泉之北。
(2)〔餘波〕下遊。〔流沙〕鄭玄引《地理志》說﹕“流沙在居延西北﹐名居延澤。”流沙指居延澤一帶的沙漠。
(3)〔華陰〕華山的北面。
(4)〔孟津〕今河南孟津縣。
(5)〔大伾〕山名﹐在今河南濬縣西南。
(6)〔降水〕指漳、洚合流的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鄉間進入黃河。
(7)〔播〕分布。〔九河〕指兗州之九河。
(8)〔同為逆河〕同﹐合。下遊又合而名為逆河。
(9)〔漾〕漢水上遊。
(10)〔滄浪〕即漢水。
(11)〔三澨〕澨音shi。鄭玄說﹕“水名﹐在江夏竟陵界。”竟陵﹐今之鐘祥。(12)〔北江〕即漢水。
(13)〔沱〕長江的支流。
(14)〔東陵〕舊注認為是漢代盧江郡金蘭縣西北的東陵鄉。
(15)〔迆〕音yi﹐水斜流著。
(16)〔匯〕曾運乾說﹕“匯為淮之假借字。。江淮本通。”
(17)〔中江〕指岷江。
(18)〔沇〕水名。濟水的上遊。
(19)〔溢〕水動盪奔突而出。〔滎〕滎澤﹐漢代已成平地。
(20)〔陶丘〕在今山東定陶縣。
(21)〔東會於泗沂〕沂水流入泗水﹐泗水流入淮河。淮河在今江蘇阜寧縣東入海。(22)〔鳥鼠同穴〕山名﹐即鳥鼠山。
3(1)〔隩〕音ao。可以定居的地方。〔宅〕居住。
(2)〔九山〕上文所舉的九條山脈。〔刊〕削除。〔旅〕道。
(3)〔九川〕上文所舉的九條河流。〔滌源〕疏通水源。
(4)〔九澤〕上文所舉的九個湖澤。〔陂〕修築堤坊。
(5)〔四海〕《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會同〕會同京師﹐指進貢的道路暢通了。
(6)〔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孔〕很。〔修〕治理。
(7)〔交〕《孔傳》﹕“俱也。”〔正〕征。
(8)〔厎〕定﹐規定。
(9)〔則〕準則。〔三壤〕上中下三等土壤。〔成〕定。
(10)〔中邦〕中央之國﹐指天子之邦。〔錫〕賜。
(11)〔祗〕敬。〔台〕音yi﹐以。於省吾說。
(12)〔不距朕行〕鄭玄說﹕“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
(13)〔甸服〕古代在天子領地外圍﹐每五百裡為一服役地帶﹐按遠近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胡渭說﹕“五千裡內皆供王事﹐故通謂之服﹐而甸服則主為天子治田出谷者也。”
(14)〔納〕交納。〔總〕指禾的總體。
(15)〔銍〕《孔疏》說﹕“□謂禾穗也。”
(16)〔秸服〕帶稃的谷。
(17)〔侯服〕江聲說﹕“侯之言候﹐候順逆﹐兼司候王命。”
(18)〔采〕事﹐指替天子服差役。
(19)〔男邦〕男﹐任。男邦﹐擔任國家的差事。
(20)〔諸侯〕《孔傳》說﹕“同為王者斥候。”《孔疏》說﹕“斥候﹐謂檢行險阻﹐伺候盜賊。”
(21)〔綏服〕《孔傳》說﹕“安服王者之政教。”指替天子做安撫的事。
(22)〔揆文教〕《孔傳》說﹕“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23)〔奮武衛〕奮揚武威保衛王者。
(24)〔要服〕要﹐約。接受王者約束而服事之﹐叫要服。
(25)〔夷〕平﹐謂相約和平相處。
(26)〔蔡〕法﹐謂相約遵守王法。
(27)〔荒服〕荒﹐遠。替天子守邊遠之區叫荒服。
(28)〔蠻〕鄭玄說﹕蠻者﹐聽從其俗﹐羈縻其人耳﹐故雲蠻。蠻之言緡也。”意思是維持隸屬關系。
(29)〔流〕鄭玄說﹕“流謂夷狄流移﹐或貢或不。”意思是貢否不定。
(30)〔漸〕入。
(31)〔被〕及﹐到。
(32)〔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九字一句﹐謂北方南方和聲教皆止於夷狄之區。見《尚書易解》。
(33)〔錫〕賜﹐被賜。〔玄圭〕玄色的瑞玉。
甘誓
【說明】甘﹐地名﹐在有扈氏國都的南郊。誓﹐是古代告誡將士的言辭。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十年﹐東巡狩﹐死在會稽﹐政權交給了益。三年以後﹐益又把政權讓給禹的兒子啟。啟很賢明﹐受到諸侯的擁護﹐於是繼承了帝位﹐稱夏後帝啟。夏的同姓諸侯有扈氏不服。夏啟舉兵討伐它﹐在甘地大戰。戰前﹐夏啟誓師告誡六軍將士。史官記錄了啟的告辭﹐寫成《甘誓》。
《淮南子‧齊俗訓》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注說﹕“有扈氏﹐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傳賢﹐禹獨傳子﹐故伐啟。啟亡之。”高誘揭示了新舊制度之爭是這次戰爭的真正原因。
本篇分兩段。第一段說明興師討伐的緣由。第二段宣布賞罰的辦法。
【譯文】
1。將在甘這個地方進行大戰﹐夏王啟就召見了六軍的將領。王說﹕“啊﹗六軍的將士們﹐我告誡你們﹕有扈氏輕慢洪范這一大法﹐廢棄正德、利用、厚生三大政事﹐因此﹐上天要斷絕他的國運。現在我隻有奉行上天對他的懲罰。
2。“車左的兵士不善於射箭﹐你們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車右的兵士不善於用戈矛刺殺﹐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駕車的兵士違反馭馬的規則﹐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從命令的﹐我會在先祖的神位面前賞賜你們﹔不服從命令的﹐我會在社神的神位面前懲罰你們﹐我就會把你們降為奴隸﹐或者殺掉你們。”
【原文】
1。大戰於甘(1)﹐乃召六卿(2)。王曰﹕“嗟﹗六事之人(3)﹐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4)﹐怠棄三正(5)﹐天用剿絕其命(6)﹐今予惟恭行天之罰(7)。2。“左不攻於左(8)﹐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9)﹐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10)﹐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11)﹔弗用命﹐戮於社(12)﹐予則孥戮汝(13)。”
【注釋】
(1)〔甘〕有扈氏南郊地名。
(2)〔六卿〕六軍的主將。
(3)〔六事〕六軍的將士。
(4)〔威侮五行〕《經義述聞》說﹕“威乃□之訛﹐□者蔑之借。蔑﹐輕也。蔑侮五行﹐言輕慢五行也。”所謂輕慢五行﹐夏曾佑說﹕“即言有扈氏不遵洪范之道。”(5)〔怠〕懈怠。〔三正〕指正德、利用、厚生三大政事。見《尚書易解》。
(6)〔用〕因此。〔剿〕絕。剿絕同義。
(7)〔恭行〕恭﹐《墨子‧明鬼》和《史記‧夏本紀》都作共。共行﹐就是奉行。(8)〔左〕車左。《孔傳》說﹕“左方主射。”〔攻〕善。
(9)〔右〕車右。《孔傳》說﹕“右﹐勇力之士﹐執戈矛以退敵。”
(10)〔御〕駕車的人。〔非〕違背。
(11)〔賞於祖〕天子親征﹐載著祖廟的神主。有功的﹐就賞於神主之前﹐表示不敢自己專行。
(12)〔戮於社〕天子親征﹐又載著社主。不聽命的﹐就在社主前處罰﹐也是表示不敢自己專行。
(13)〔孥戮〕孥﹐通奴。指降為奴隸。戮﹐刑戮。顏師古說﹕“案孥戮者﹐或以為奴﹐或加刑戮﹐無有所赦耳。”
商書
湯誓
【說明】湯名履﹐又稱天乙﹐舜的大臣契的十四代孫﹐商朝的開國君主。當時夏王桀荒淫暴虐﹐民怨很大﹔侵削諸候﹐諸侯怨恨。諸侯昆吾氏舉兵叛亂﹐湯率領諸侯討伐昆吾。消滅昆吾以後﹐湯又乘勝討伐夏桀。伐桀以前﹐湯的軍民不願戰爭。湯在都城亳(bo勃)告喻眾人吊民伐罪的道理。史官記錄這篇誓詞﹐名叫《湯誓》。
本篇分兩段。第一段說明興師征伐的原因。第二段申明賞罰的辦法。篇中“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真實反映了夏國人民痛恨暴君暴政的心情﹐十分可貴。
【譯文】
1。王說﹕“來吧﹗你們眾位﹐都聽我說。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亂﹗因為夏國犯下許多罪行﹐天帝命令我去討伐它。現在你們眾人會說﹕‘我們的君王不憐憫我們眾人﹐荒廢我們的農事﹐為什麼要征伐夏國呢﹖’我雖然理解你們的話﹐但是夏氏有罪﹐我畏懼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現在你們會問﹕‘夏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呢﹖’夏王耗盡民力﹐剝削夏國的人民。民眾怠慢不恭﹐同他很不和協﹐他們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消失呢﹖我們願意同你一起滅亡。’夏的品德這樣壞﹐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
2。“你們要輔佐我這個人﹐實行天帝對洠d某頭#□醫□□氐厴痛湍忝牽︿忝遣灰□幌嘈牛□也換崴導倩啊H綣□忝遣蛔袷厥難裕□揖突嵐涯忝牆黨膳□□□蛘呱彼濫忝牽□換嵊興□餉狻﹗?
【原文】
1。王曰﹕“格爾眾庶(1)﹐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2)﹗有夏多罪(3)﹐天命殛之(4)。今爾有眾(5)﹐汝曰﹕‘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6)﹖’予惟聞汝眾言(7)﹐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8)﹖’夏王率遏眾力(9)﹐率割夏邑(10)。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11)﹖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12)﹐今朕必往。
2。“爾尚輔予一人(13)﹐致天之罰(14)﹐予其大賚汝(15)﹗爾無不信﹐朕不食言(16)。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17)﹐罔有攸赦。”
【注釋】
(1)〔格〕來。
(2)〔台〕音yi。我。
(3)〔有夏〕夏國。有﹐助詞。
(4)〔殛〕誅殺。
(5)〔有眾〕眾人。有﹐助詞。
(6)〔穡事〕農事。〔割〕通曷﹐為什麼。〔正〕通征﹐征伐。(7)〔惟〕同雖。楊樹達說。(8)〔如台〕如何。台音yi。
(9)〔率〕語氣助詞。〔遏〕通竭﹐盡。率遏眾力﹐竭盡民力。
(10)〔割〕剝削。
(11)〔時〕是﹐這個。〔曷〕何﹐什麼時候。
(12)〔茲〕此﹐這樣。
(13)〔尚〕庶幾﹐表祈使語氣。
(14)〔致〕用。見《淮南‧修務》注。
(15)〔其〕將。〔賚〕音lai﹐賞賜。
(16)〔食言〕偽言﹐說假話。《爾雅‧釋詁》﹕“食﹐偽也。”
(17)〔孥〕通奴。降為奴隸。〔戮〕刑戮。
盤庚
【說明】
盤庚﹐成湯的第十世孫﹐祖丁的兒子﹐繼承他哥哥陽甲的帝位﹐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他為了避免水患﹐抑制奢侈的惡習﹐想從刐慼慼撒@ㄑ□╠ㄍ□幽習慚簦ㄒ螅□□獾攪順濟竦姆炊浴E談□群筧□胃嬗□濟瘢□沼誶ㄡ懍恕﹗妒芳恰□蟊炯恰匪擔骸暗叟談□潰□芐︵亮Ⅲ□俏□坌︵痢5坌︵亮Ⅲ□蟾此□0儺賬寂談□□俗鰲杜談□啡□□﹗彼韭砬ㄈ銜□杜談□肥切︵潦鋇氖飯偎□芳牽□Φ笨尚擰?
《史記》和晚出《孔傳》本把《盤庚》分為上、中、下三篇﹐伏生本和《漢石經》則是一篇。這是分合的不同﹐其實並無區別。
上篇﹐舊說以為未遷時事﹐而有的注家則據其首句“盤庚遷於殷”﹐說是遷後的事。今按這同《甘誓》首句“大戰於甘﹐乃召六卿”句例相同。說將來的事卻不用“將”字﹐古人原有這種寫法。明白這一點﹐時間上的疑惑﹐可以冰釋了。
上篇記盤庚遷殷之前告誡群臣的話﹐可分三段。第一段記敘殷民反對遷都的理由。第二段記盤庚責備群臣不遵守舊制。第三段記盤庚對群臣申明賞罰。
中篇記未遷時盤庚告誡殷民的話﹐可分四段。第一段說明遷都是繼承先王保民的志願。第二段說明遷都是為了拯救臣民﹐安定國家。第三段說明離心失德﹐將招到先祖的懲罰。第四段發布禁令。
下篇記盤庚遷殷之後告誡臣民的話﹐可分二段。第一段解除群臣的疑懼心理。第二段申明自己的好惡。
《盤庚》篇難懂﹐號稱“詰詘聱牙”﹐是無可懷疑的殷商遺文﹐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盤庚上
【譯文】
1。盤庚將把都城遷到殷。臣民不願往那個處所﹐相率呼吁一些貴戚大臣出來﹐向他們陳述意見。臣民說﹕“我們的君王遷來﹐既已改居在這裡﹐是看重我們臣民﹐不使我們受到傷害。現在我們不能互相救助﹐以求生存﹐用龜卜稽考一下﹐將怎麼樣呢﹖先王有事﹐敬慎地遵從天命。這裡還不能長久安寧嗎﹖不能長久住在一個地方﹐到現在已經五個國都了﹗現在不繼承先王敬慎天命的傳統﹐就不知道老天所決定的命運﹐更何況說能繼承先王的事業呢﹖好象倒伏的樹又長出了新枝、被砍伐的殘余又發出嫩芽一樣﹐老天將使我們的國運在這個新都奄邑延續下去﹐繼續復興先王的大業﹐安定天下。”盤庚開導臣民﹐又教導在位的大臣遵守舊制、正視法度。他說﹕“不要有人敢於憑借小民的諫誡﹐反對遷都﹗”於是﹐王命令眾人﹐都來到朝廷。2。王這樣說﹕“來吧﹐你們各位﹐我要告訴你們﹐開導你們。可克制你們的私心﹐不要傲上求安。從前我們的先王﹐也隻是謀求任用舊臣共同管理政事。施行先王的教令﹐他們不隱瞞教令的旨意﹐先王因此敬重他們。他們沒有錯誤的言論﹐百姓們因此也大變了。現在你們拒絕我的好意﹐自以為是﹐起來申說危害虛浮的言論﹐我不知道你們爭辯的意圖。
“並不是我自己放棄了任用舊人的美德﹐而是你們包藏好意而不施給我。我對當前形勢象看火一樣地清楚﹐我如果又不善於謀劃和行動﹐那就錯了。好象把網結在綱上﹐才能有條理而不紊亂﹔好象農民從事田間勞動﹐隻有努力耕種﹐才會大有收成。你們能克制私心﹐把實際的好處施給百姓﹐以至於親戚朋友﹐於是才敢揚言你們有積德。如果你們不怕遠近會出現大災害﹐象懶惰的農民一樣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勞﹐不從事田間勞動﹐就會沒有黍稷。“你們不向老百姓宣布我的善言﹐這是你們自生禍害﹐即將發生災禍邪惡﹐而自己害自己。假若已經引導人們做了壞事﹐而又承受那些痛苦﹐你們悔恨自己又怎麼來得及﹖看看這些小人吧﹐他們尚且顧及規勸的話﹐顧及發出錯誤言論﹐何況我掌握著你們或短或長的生命呢﹖你們為什麼不親自告訴我﹐卻用些無稽之談互相鼓動﹐恐嚇煽動民眾呢﹖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燒一樣﹐不能面向﹐不能接近﹐還能夠撲滅嗎﹖這都是你們眾人自己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有過錯。”
3。“遲任說過﹕‘人要尋求舊的﹐器物不要尋求舊的﹐要新。’過去我們的先王同你們的祖輩父輩共同勤勞﹐共享安樂﹐我怎麼敢對你們施行不恰當的刑罰呢﹖世世代代都會說到你們的功勞﹐我不會掩蓋你們的好處。現在我要祭祀我們的先王﹐你們的祖先也將跟著享受祭祀。賜福降災﹐我也不敢動用不恰當的賞賜或懲罰。
“我在患難的時候告訴你們﹐要象射箭有箭靶一樣﹐你們不能偏離我。
你們不要輕視成年人﹐也不要看不起年幼的人。你們各人領導著自己的封地﹐努力使出你們的力量﹐聽從我一人的謀劃。沒有遠和近的分別﹐我用刑罰懲處那些壞的﹐用賞賜表彰那些好的。國家治理得好﹐是你們眾人的功勞﹔國家治理得不好﹐是我有過有罪。
“你們眾人﹐要思考我告誡的話﹕從今以後﹐各人認真地做好你們的事情﹐加速你們的布置﹐閉上你們的口﹐不許亂說。否則﹐懲罰到你們身上﹐後悔也可不能啊﹗”
【原文】
1。盤庚遷於殷(1)。民不適有居(2)﹐率吁眾慼出﹐矢言(3)。曰﹕“我王來(4)﹐既愛宅於茲(5)﹐重我民(6)﹐無盡劉(7)。不能胥匡以生(8)﹐卜稽(9)﹐曰其如台(10)﹖先王有服(11)﹐恪謹天命(12)﹐茲猶不常寧(13)﹖不常厥邑﹐於今五邦(14)﹗今不承於古(15)﹐罔知天之斷命(16)﹐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17)﹖若顛木之有由蘗(18)﹐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19)﹐紹復先王之大業(20)﹐厎綏四方(21)。”
盤庚□於民(22)﹐由乃在位以常舊服、正法度(23)。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24)﹗”王命眾(25)﹐悉至於廷。
2。王若曰﹕“格汝眾(26)﹐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27)﹐無傲從康(28)。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29)。王播告之修(30)﹐不匿厥指(31)﹐王用丕欽(32)。罔有逸言(33)﹐民用丕變。今汝聒聒(34)﹐起信險膚(35)﹐予弗知乃所訟(36)。“非予自荒茲德(37)﹐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38)。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39)﹐乃逸(40)。若網在綱(41)﹐有條而不紊(42)﹔若農服田(43)﹐力穡乃亦有秋(44)。汝克黜乃心(45)﹐施實德於民(46)﹐至於婚友(47)﹐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48)。乃不畏戎毒於遠邇(49)﹐惰農自安﹐不昏作勞(50)﹐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51)。
“汝不和吉言於百姓(52)﹐惟汝自生毒(53)﹐乃敗禍姦宄(54)﹐以自災於厥身。乃既先惡於民(55)﹐乃奉其恫(56)﹐汝悔身何及﹖相時■民(57)﹐猶胥顧於箴言﹐其發有逸口(58)﹐矧予制乃短長之命(59)﹖汝曷弗告朕(60)﹐而胥動以浮言﹐恐沉於眾(61)﹖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則惟汝眾自作弗靖(62)﹐非予有咎。”
3。“遲任有言曰(63)‘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64)﹐予敢動用非罰(65)﹖世選爾勞(66)﹐予不掩爾善(67)。茲予大享於先王(68)﹐爾祖其從與享之(69)。作福作災﹐予亦不敢動用非德(70)。“予告汝於難﹐若射之有志(71)。汝無侮老成人(72)﹐無弱孤有幼(73)。各長於厥居(74)﹐勉出乃力﹐聽予一人之作猷(75)。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76)﹐用德彰厥善(77)。邦之臧(78)﹐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79)。“凡爾眾﹐其惟致告(80)﹕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81)﹐齊乃位(82)﹐度乃口(83)。罰及爾身﹐弗可悔。”
【注釋】
(1)〔遷於殷〕殷﹐今河南安陽。遷於殷﹐將遷於殷。句例與《甘誓》“大戰於甘”相同。楊樹達說﹕“此定計決遷之辭﹐實為未遷也。”
(2)〔適〕往。〔有居〕住地。有﹐助詞。
(3)〔率吁眾感出〕率ㄐ撰僗蘤菗晬野kω盡6斡癲盟擔□□渡惺橐捉狻貳□h﹐當從《說文》作戚﹐貴戚大臣。〔矢〕陳﹐陳述。
(4)〔我王〕指南庚。王船山說﹕“盤庚所謂我王來者﹐謂南庚來奄﹐非謂祖乙來耿也。”見《書經稗疏》卷三。
(5)〔爰〕易﹐改。〔宅〕居住。〔茲〕這裡﹐指奄。
(6)〔重〕重視。江聲說﹕“重﹐厚﹐厚待之也”。
(7)〔劉〕傷害。《爾雅‧釋詁》﹕“劉﹐殺也。”
(8)〔胥〕相。〔匡〕救助。
(9)〔卜稽〕稽﹐考。卜稽﹐卜而考之。《周禮‧大卜》﹕“國大遷﹐大師﹐則貞龜。”(10)〔曰〕語首助詞。〔其〕將。〔如台〕如何﹐怎樣。台﹐音yi。
(11)〔服〕事。
(12)〔恪〕音ke﹐恭敬。〔謹〕慎。
(13)〔猶〕尚且。〔常〕久。
(14)〔五邦〕楊遇夫說﹕“五邦﹐中丁遷囂﹐一也﹔河亶甲遷相﹐二也﹔祖乙遷耿﹐三也﹔耿圮遷庇﹐四也﹔南庚遷奄﹐五也。中丁遷囂﹐河亶甲遷相﹐祖乙居庇﹐南庚遷奄﹐並見古本《竹書紀年》﹐祖乙圮於耿﹐見《書序》。”
(15)〔承〕繼承。〔古〕指先王恪謹天命。
(16)〔斷命〕斷定的命運。
(17)〔矧〕音shen﹐況且。〔烈〕事業。
(18)〔顛〕倒僕。〔由〕倒木新生的枝條。〔蘗〕音nie﹐被砍的樹長出的新芽。(19)〔新邑〕指奄。楊遇夫說﹕“合計南庚、陽甲、盤庚三王居奄之時月﹐不過二十一二年﹐故殷民仍稱奄為新邑也。”見《尚書說》。
(20)〔紹〕繼續。〔復〕興復。
(21)〔厎〕定。〔綏〕安。
(22)〔□〕音xiao。教﹐開導。
(23)〔由〕《方言》﹕“正也。”〔乃〕《經傳釋詞》﹕“乃﹐猶其也。”〔常〕遵守。《詩‧閟宮》“魯邦是常”﹐鄭玄說﹕“常﹐守也。”〔舊服〕舊制。〔正法度〕以法度為正﹐正視法度。
(24)〔或〕有人。〔伏〕憑借。見《西京賦》薛綜注。〔攸〕所。〔箴〕規勸。小人所箴﹐即指上文所引不欲遷徙者之言。
(25)〔眾〕群臣。王先謙說﹕“《經》言眾﹐皆謂群臣。”
(26)〔格〕來。
(27)〔猷〕可。黃以周說﹕“猷﹐猶可也。”見《尚書啟蒙》。〔黜〕降。〔乃〕你們的。黜心﹐望群臣降心相從。
(28)〔無〕不要。〔傲〕傲上。〔從康〕從﹐追求。康﹐安樂。
(29)〔舊人〕長期在位的人。〔共政〕共同管理政事。
(30)〔王〕先王。〔播告之修〕播告﹐指教令。播告之修﹐黃式三說﹕“謂修明王之教令也。”
(31)〔慝〕隱瞞。〔指〕通旨﹐意旨。
(32)〔丕〕大。〔欽〕敬重。
(33)〔逸〕過。見《爾雅‧釋言》。
(34)〔聒聒〕音guo。馬融說﹕“拒善自用之意。”是說拒絕好意而自以為是。(35)〔起〕興起。〔信〕通伸。伸說。〔險〕險惡。〔膚〕虛浮。
(36)〔訟〕爭辯。
(37)〔荒〕廢棄。〔茲德〕這種美德﹐指任用舊人的美德。
(38)〔含〕懷﹐藏。〔惕〕通施。《白虎通》引作施。俞樾說。〔予一人〕盤庚自稱。(39)〔謀作〕謀劃和勞作。
(40)〔乃〕則。〔逸〕過錯。
(41)〔綱〕網的總繩。
(42)〔紊〕亂。
(43)〔服〕治﹐作。
(44)〔穡〕收獲﹐泛指耕種。〔秋〕收成。
(45)〔黜〕降﹐降低。〔乃心〕你們的傲慢之心。
(46)〔實德〕曾運乾說﹕“不遷為順民之虛名﹐遷則為惠民之實德也。”
(47)〔婚〕姻親﹐指親戚。
(48)〔丕乃〕《詞詮》﹕“丕乃﹐猶言於是。”
(49)〔乃〕若﹐如果。〔戎毒〕戎﹐大。毒﹐害。指大水的災害。〔邇〕近。
(50)〔昏〕加強。《爾雅﹛憤鶠撒@骸盎瑁□懇病﹗?
(51)〔越其〕於是就。《經傳釋詞》﹕“起其﹐猶爰乃也。”
(52)〔和〕宣﹐宣布。俞樾說。
(53)〔毒〕禍害。
(54)〔敗〕危敗。〔禍〕災禍。〔姦〕在外作惡。〔宄〕在內作惡。
(55)〔先〕倡導。《禮記‧郊特牲》注﹕“先謂倡導之也。”
(56)〔奉〕承受。〔恫〕痛苦。《廣雅‧釋詁》﹕“恫﹐痛也。”
(57)〔相〕看。〔時〕是﹐這些。〔■民〕《蔡傳》說﹕“小民也。”
(58)〔逸口〕錯誤言論。《蔡傳》說﹕“過言也。”黃式三說﹕“小人猶顧畏箴言之來於人﹐逸口之發於己。”
(59)〔制〕掌握。〔短長之命〕或短或長的生命。
(60)〔曷〕何﹐為什麼。
(61)〔恐〕恐嚇。〔沉〕通抌﹐告言不正以惑之也。此黃式三說。
(62)〔靖〕善。
(63)〔遲任〕鄭玄說﹕“遲任﹐古之賢史。”
(64)〔暨〕與﹐和。〔胥〕相。〔逸勤〕安樂、勤勞。
(65)〔非罰〕不當的懲罰。
(66)〔選〕《孔傳》說﹕“數也。”謂數說。〔勞〕勞績。
(67)〔掩〕掩蔽。
(68)〔享〕祭祀。
(69)〔爾祖其從與享之〕古代天子祭祀祖先﹐也讓功臣的祖先同時享受祭祀。(70)〔非德〕不當的恩惠。
(71)〔志〕射箭的標志﹐即箭靶。
(72)〔侮老〕輕視。《唐石經》作“老侮”。
(73)〔弱孤〕王引之說﹕“弱孤連言﹐以為孤弱而輕忽之也。”〔有〕助詞。(74)〔長〕為長﹐為領導。〔厥居〕居住的地方﹐指各自的封邑。
(75)〔作猷〕所作所謀。江聲說﹕“作﹐為。猷﹐謀也。”
(76)〔罪〕刑罰。〔死〕惡。說見《尚書易解》。
(77)〔德〕罪罰之反﹐獎賞。〔彰〕表彰。
(78)〔臧〕善。
(79)ㄕd□#葑錒□X□□噸苡鎩紛饕藎□□病7#□噸苡鎩紛Ⅲ骸胺S套鏌病﹗保?80)〔惟〕思。〔致告〕致﹐表達。告﹐告戒。
(81)〔恭爾事〕戒毋傲上。
(82)〔齊乃位〕齊﹐疾速。位﹐布置。加速布置遷徙的事。
(83)〔度〕通﹐閉也﹐閉住你們的口。
盤庚中
【譯文】
1。盤庚作了君主以後﹐計劃渡過黃河帶領臣民遷移。於是﹐集合了那些不服從的臣民﹐用至誠普告他們。那些民眾都來了﹐旗幟在王庭飄揚。盤庚於是登上高處﹐招呼他們靠前一些。
盤庚說﹕“你們要聽清楚我的話﹐不要忽視我的命令﹗啊﹗從前我們的先王﹐沒有誰不想順承和安定人民。君王清楚大臣也明白﹐因此沒有被天災所懲罰。從前上天盛降大災﹐先王不安於自己所作的都邑﹐考察臣民的利益而遷徙。你們為什麼不想想我們先王的這些傳聞呢﹖我順從你們喜歡安樂和穩定的心願﹐反對你們有災難而陷入刑罰。我若呼吁你們安居在這個新都﹐也是關心你們的禍災﹐並且遠遵先王的意願嗎﹖
2。“現在我打算率領你們遷移﹐使國家安定。你們不體諒我內心的困苦﹐你們的心竟然都很不和順﹐很想用些不正確的話來動搖我。你們自己搞得走投無路﹐自尋煩惱﹐譬如坐在船上﹐你們不渡過去﹐這將會把事情搞壞。你們誠心不合作﹐那就隻有一起沉下去。不能協同一致﹐隻是自己怨怒﹐又有什麼好處呢﹖你們不作長久打算﹐不想想災害﹐你們普遍安於憂患。這樣下去﹐將會有今天而沒有明天了﹐你們怎麼能生活在這個地面上呢﹖
“現在我命令你們同心同德﹐不要傳播謠言來敗壞自己﹐恐怕有人會使你們的身子不正﹐使你們心地歪邪。我向上天勸說延續你們的生命﹐我哪裡是要虐待你們啊﹐我是要幫助你們、養育你們眾人。
3。“我想到我們神聖的先王曾經煩勞你們祖先﹐我才把使你們安定的意見貢獻給你們﹔然而如果耽誤了事﹐長久居住在這裡﹐先王就會重重地降下罪責﹐問道﹕‘為什麼虐待我的臣民﹖’你們萬民如果不去謀生﹐不和我同心同德﹐先王也會對你們降下罪責﹐問道﹕‘為什麼不同我的幼孫親近友好﹖’因此﹐有了過錯﹐上天就將懲罰你們﹐你們不能長久。
“從前我們的先王已經煩勞你們的祖先和父輩﹐你們都作為我養育的臣民﹐你們內心卻又懷著惡念﹗我們的先王將會告訴你們的祖先和父輩﹐你們的祖先和父輩就會斷然拋棄你們﹐不會挽救你們的死亡。現在我有亂事的大臣﹐聚集財物。你們的祖先和父輩於是就會告訴我們的先王說﹕‘對我們的子孫用大刑吧﹗’於是﹐先王就會重重地降下刑罰。
4。“啊﹗現在我告訴你們﹕不要輕舉妄動﹗要永遠警惕大的憂患﹐不要互相疏遠﹗你們應當考慮順從我﹐各人心裡都要和和善善。假如有人不善良﹐不走正道﹐違法不恭﹐欺詐姦邪﹐胡作非為﹐我就要斷絕消滅他們﹐不留他們的後代﹐不讓他們這些壞人在這個新國都裡延續種族。
“去吧﹐去謀生吧﹗現在我將率領你們遷徙﹐永久建立你們的家園。”
【原文】
1。盤庚作(1)﹐惟涉河以民遷(2)。乃話民之弗率(3)﹐誕告用亶(4)。其有眾咸造(5)﹐勿褻在王庭(6)。盤庚乃登﹐進厥民(7)。
曰﹕“明聽朕言﹐無荒失朕命(8)﹗嗚呼﹗古我前後﹐罔不惟民之承保(9)。後胥慼鮮(10)﹐以不浮於天時(11)。殷降大虐(12)﹐先王不懷厥攸作(13)﹐視民利用遷(14)。汝曷弗念我古後之聞﹖承汝俾汝惟喜康共(15)﹐非汝有咎比於罰(16)。予若吁懷茲新邑(17)﹐亦惟汝故﹐以丕從厥志(18)﹖
2。“今予將試以汝遷﹐安定厥邦。汝不憂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19)﹐欽念以忱動予一人(20)。爾惟自鞠自苦(21)﹐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22)。爾忱不屬(23)﹐惟胥以沉(24)。不其或稽(25)﹐自怒曷瘳(26)﹖汝不謀長以思乃災﹐汝誕勸憂(27)。今其有今罔後(28)﹐汝何生在上﹖
“今予命汝一(29)﹐無起穢以自臭(30)﹐恐人倚乃身﹐迂乃心(31)。予迓續乃命於天(32)﹐予豈汝威﹐用奉畜汝眾(33)。
3。予念我先神後之勞爾先(34)﹐予丕克羞爾用懷爾(35)﹔然失於攻﹐陳於茲(36)﹐高後丕乃崇降罪疾(37)﹐曰﹕‘曷虐朕民(38)﹖’汝萬民乃不生生(39)﹐暨予一人猷同心(40)﹐先後丕降與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孫有比(41)﹖”故有爽德(42)﹐自上其罰汝(43)﹐汝罔能迪(44)。
“古我先後既勞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45)﹐汝有戕則在乃心(46)﹗我先後綏乃祖乃父(47)﹐乃祖乃父乃斷棄汝(48)﹐不救乃死。茲予有亂政同位(49)﹐具乃貝玉(50)。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後曰﹕‘作丕刑於朕孫﹗’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51)。
4。“嗚呼﹗今予告汝﹕不易(52)﹗永敬大恤(53)﹐無胥絕遠(54)﹗汝分猷念以相從(55)﹐各設中於乃心(56)。乃有不吉不迪(57)﹐顛越不恭(58)﹐暫遇姦宄(59)﹐我乃劓殄滅之(60)﹐無遺育(61)﹐無俾易種於茲新邑(62)。
“往哉生生﹗今予將試以汝遷﹐永建乃家。”
【注釋】
(1)〔作〕立為君。與《易》神農氏作、黃帝堯舜氏作同。黃式三說。
(2)〔惟〕謀。〔涉〕渡。奄在河之南﹐殷在河之北﹐所以要渡河。
(3)〔話〕會合。《說文》﹕“話﹐會合善言也。”〔率〕循。
(4)〔誕〕大。〔亶〕誠。
(5)〔有〕助詞。〔咸〕都。〔造〕到。
(6)〔勿褻〕旌旗飄揚。勿﹐州裡所建旗﹐見《說文》。褻﹐讀為槸﹐《說文》﹕“木相摩也。”引申為搖動相摩。
(7)〔進〕使人進前。
(8)〔荒〕廢。〔失〕通佚﹐《說文》﹕“佚﹐忽也。”輕忽的意思。
(9)〔罔不惟民之承保〕江聲說﹕“當讀至保字絕句。保﹐安也。言前後無不承安其民也。”
(10)〔胥〕古□字。章太炎《文始》五說﹕“凡古言□者﹐今言清楚﹐或言清爽。”〔慼〕通戚。貴戚大臣。〔鮮〕明。
(11)〔浮〕《小爾雅‧廣言》﹕“浮﹐罰也。”
(12)〔殷降〕殷﹐盛。降﹐下。謂天盛降。〔虐〕災。指洪水的災害。
(13)〔懷〕安。〔攸作〕所作﹐指所作之居邑。
(14)〔用〕以。
(15)〔承〕順。〔俾〕從。〔康〕安康。〔共〕通拱﹐《廣雅》﹕“拱﹐固也。”俞樾說。(16)〔非〕反對。〔咎〕過錯。〔比〕入﹐陷入。
(17)〔吁〕呼吁。〔懷〕安。〔新邑〕指奄。
(18)〔惟〕思念。〔故〕災禍﹐見《周禮‧宮正》注。〔丕〕大。〔從〕遵從。〔厥志〕先王保民之志。按﹕亦惟九字﹐是反問句﹐省略了“乎”字。意思是﹐也是思念你們的災禍而大大遵從先王保民之志嗎﹖
(19)〔宜〕孫星衍讀為和﹐和協。
(20)〔欽〕甚。見《尚書易解》。〔忱〕讀為抌﹐不正的話。莊葆琛說。
(21)〔鞠〕窮困。
(22)〔臭〕朽。《廣雅》﹕朽﹐敗也。〔載〕事。
(23)〔忱〕誠。〔屬〕合。《禮記‧經解》注﹕“屬﹐猶合也。”
(24)〔胥以〕相與。
(25)〔不其或稽〕其﹐助詞。或﹐克。稽﹐同﹐協同。見《尚書易解》。
(26)〔曷〕何﹐怎麼。〔瘳〕音chou﹐病好了。
(27)〔勸〕樂﹐安於。《呂覽‧適威》注﹕“勸﹐樂也。”
(28)〔其〕將。〔有今罔後〕罔﹐無。無後﹐言將死亡。
(29)〔一〕同心一志。
(30)〔起穢〕揚起污穢﹐比喻傳播謠言。
(31)〔倚乃身〕使你們身子不正。倚﹐偏斜。〔迂乃心〕使你們思想歪斜。迂﹐邪﹐歪斜。
(32)〔迓〕《匡謬正俗》引作御。《曲禮》注﹕“勸侑曰御。”這裡是勸請的意思。(33)〔奉〕助。〔畜〕養。
(34)〔神後〕神聖的君主。
(35)〔丕〕乃﹐才。〔羞爾〕曾運乾曰﹕“羞﹐進也﹐獻也。羞爾﹐猶今言貢獻意見於你也。”
(36)〔陳〕居處。
(37)〔丕乃〕於是就。〔崇〕重。
(38)〔曷〕何﹐為什麼。〔虐〕虐待。
(39)〔乃〕若。〔生生〕營生。《莊子‧大宗師》“生生者不生”崔注﹕“常營其生為生生。”
(40)〔猷〕謀求。
(41)〔幼孫〕盤庚自指。〔有比〕親近。
(42)〔爽〕差錯。
(43)〔上〕上天。
(44)〔迪〕讀為攸﹐長也。孫星衍說。
(45)〔作〕為。〔畜〕養。
(46)〔有〕又。〔戕〕殘害。〔則〕通賊﹐害。
(47)〔綏〕曾運乾說﹕“綏﹐安也。引伸之安人以言亦曰綏。下文綏爰有眾﹐即告於有眾也。”
(48)〔斷〕斷然。
(49)〔亂政〕亂政之臣。〔同位〕同事。
(50)〔乃〕其。〔貝玉〕貝和玉﹐指財物。
(51)〔迪〕語首助詞。〔崇〕重。
(52)〔易〕輕易。
(53)〔敬〕謹慎。〔恤〕猶患。
(54)〔胥〕相。〔絕遠〕隔絕疏遠。
(55)〔分〕當。見《文選‧神女賦》注。〔猷〕謀。
(56)〔中〕和。見《說文》。
(57)〔乃〕若。〔吉〕善。〔迪〕道﹐正路。
(58)〔顛〕隕﹐墜落。〔越〕越軌﹐違法。
(59)〔暫〕王引之讀為漸﹐欺詐。〔遇〕王引之讀為隅﹐姦邪。
(60)〔劓〕同■。《廣雅‧釋詁》﹕“■﹐斷也。”〔殄〕滅絕。
(61)〔育〕王引之讀為胄﹐後代。
(62)〔俾〕使。〔易〕延續。王引之說﹕“易﹐延也。”〔種〕種族。
盤庚下
【譯文】
1。盤庚遷都以後﹐定好住的地方﹐才決定宗廟朝廷的位置﹐然後告誡眾人。
盤庚說﹕“不要戲樂、懶惰﹐努力傳達我的教命吧﹗現在我誠心把我的意思告訴你們各位官員。我不會懲罰你們眾人﹐你們也不要共同發怒﹐聯合起來﹐毀謗我一個人。
“從前我們的先王想光大前人的功業﹐遷往山地。因此減少了洪水給我們的災禍﹐在我國獲得了好效果。現在我們的臣民由於洪水動盪奔騰而流離失所﹐沒有固定的住處﹐你們反而問我為什麼要驚動眾人而遷徙﹗現在上帝要興復我們高祖的美德﹐光大我們的國家。我急切、篤實、恭謹地遵從上帝的意志﹐奉命延續你們的生命﹐率領你們長遠居住在新都。所以我這個年輕人﹐不是敢於廢棄你們的謀劃﹐是要善於遵行上帝的謀度﹔不是敢於違背卜兆﹐是要發揚光大上帝這一美好的指示。
2。“啊﹗各位諸侯、各位官長以及全體官員﹐你們都要考慮考慮啊﹗我將要盡力考察你們惦念尊重我們民眾的情況。我不會任用貪財的人﹐隻任用經營民生的人。對於那些能養育民眾並能謀求他們安居的人﹐我將依次敬重他們。現在我已經把我心裡的好惡告訴你們了﹐不要有不順從的﹗不要聚斂財寶﹐要經營民生以自立功勛﹗要把恩惠施給民眾﹐永遠能夠與民眾同心﹗”
【原文】
1。盤庚既遷﹐奠厥攸居(1)﹐乃正厥位﹐綏爰有眾(2)。曰﹕“無戲怠(3)﹐懋建大命(4)﹗今予其敷心腹腎腸(5)﹐歷告爾百姓於朕志(6)。罔罪爾眾﹐爾無共怒﹐協比讒言予一人(7)。
“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8)﹐適於山(9)。用降我兇(10)﹐德嘉績於朕邦(11)。今我民用盪析離居(12)﹐罔有定極(13)﹐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14)﹗肆上帝將復我高租之德(15)﹐亂越我家(16)。朕及篤敬(17)﹐恭承民命(18)﹐用永地於新邑(19)。肆予沖人(20)﹐非廢厥謀(21)﹐吊由靈各(22)﹔非敢違卜﹐用宏茲賁(23)。2。“嗚呼﹗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24)﹐尚皆隱哉(25)﹗予其懋簡相爾念敬我眾(26)。朕不肩好貨(27)﹐敢恭生生(28)。鞠人謀人之保居(29)﹐敘欽(30)。今我既羞告爾於朕志若否(31)﹐罔有弗欽﹗無總於貨寶(32)﹐生生自庸(33)﹗式敷民德(34)﹐永肩一心(35)﹗”
【注釋】
(1)〔奠〕定。〔攸〕所。
(2)〔綏〕告訴。〔爰〕於。〔有〕助詞。
(3)〔戲〕遊戲。〔怠〕懶惰。
(4)〔懋〕勉力。〔建〕布告。《周禮‧天官塚宰‧小宰》“掌建邦之宮刑”鄭注﹕“建﹐明布告之。”
(5)〔敷〕布。開誠布公的意思。
(6)〔歷〕數說。〔百姓〕百官。〔於〕以。
(7)〔協比〕協同一致。
(8)〔將〕欲。見《廣雅‧釋詁》。〔前功〕前人的功勞。
(9)〔適〕往﹐遷往。
(10)〔用〕因此。〔降〕減少。〔兇〕災禍。
(11)〔德〕升。見《說文》。
(12)〔盪析〕盪泆。段玉裁說﹕“盪泆音﹐動盪奔突而出。”
(13)〔極〕止。
(14)〔曷〕何﹐為什麼。〔震動〕驚動。
(15)〔肆〕今。〔將〕欲。
(16)〔亂〕治。〔越〕於。
(17)〔及〕汲汲。《公羊‧隱元年》傳雲﹕“及﹐猶汲汲也。”
(18)〔承〕續﹐延續。
(19)〔永地〕永久居住。〔用〕率領﹐見《詞詮》。
(20)〔肆〕故。〔沖人〕年幼的人﹐盤庚自指。
(21)〔厥謀〕你們的謀劃。
(22)〔吊〕善。〔靈各〕靈﹐神﹐指上帝。各﹐讀為格﹐《倉頡篇》﹕“格﹐量度也。”吊由靈各﹐謂善用上帝的謀度。見《尚書易解》。
(23)〔宏〕宏揚。〔賁〕美。
(24)〔邦伯〕邦國之長﹐指諸侯。〔師長〕眾位官長。〔百執事〕執行政事的眾位官員。(25)〔尚〕庶幾﹐表祈使。〔隱〕度﹐考慮。
(26)〔懋〕勉力。〔簡相〕簡﹐閱。相﹐視。簡相﹐視察。
(27)〔肩〕任用。〔好貨〕喜好財貨的官吏。
(28)〔恭〕舉用。〔生生〕營生的人。
(29)〔鞠〕養﹐撫養。〔保〕安。
(30)〔敘〕次序。〔欽〕敬。
(31)〔羞〕進。〔若否〕順與否。
(32)〔總〕聚斂。
(33)〔庸〕功﹐謂建功。
(34)〔式〕句首語氣詞。〔敷〕施。〔德〕恩惠。
(35)〔克〕能夠。
高宗肜日
【說明】
高宗﹐指殷王武丁。他是盤庚的侄子﹐殷商的二十三代君主。他在商王朝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肜﹐音融﹐又祭叫肜。肜日﹐又祭之日。祭誰呢﹖舊說以為高宗又祭成湯。金履祥說﹕“似是祖庚繹於高宗之廟。”近人研究甲骨卜辭的記載﹐發現肜日上的人名是受祭的祖先﹐因此認為高宗肜日確是祖庚又祭高宗﹐証實了金履祥的預見。後說依據卜辭﹐大約接近真實。高宗的兒子祖庚在又祭高宗的時候﹐忽有一隻野雞飛到鼎耳上鳴叫﹐祖庚為此恐懼﹐他的大臣祖己趁此機會開導祖庚。史官記錄了這件事﹐名叫《高宗肜日》。
祖己諫王的主要意見是“典祀無豐於暱”。晚出《孔傳》說﹕“暱﹐近也。祭祀有常﹐不當特豐於近廟。”楊遇夫先生解釋說﹕“這近字是說近的親屬。換句話說﹐就是直系親屬或直系的祖先。《偽孔傳》說的近廟﹐也是指這個。拿龜甲文看﹐很明顯地看出殷人對於直系的先祖與非直系的先祖祭祀禮節上的不相同。”(《積微居甲文說‧尚書典祀無豐於暱甲文証》)根據楊先生的研究﹐可知祖己諫王的主要意圖是想改革當時的祭祀制度。
本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祖己訓王的緣由。第二段記祖己勸王行義﹐不必憂慮。第三段記祖己勸王改革祭祀。
【譯文】
1。又祭高宗的那一天﹐有一隻野雞在鼎耳上鳴叫。祖己說﹕“要先寬解君王的心﹐然後糾正他祭祀的事。”於是開導祖庚。
2。祖己說﹕“上天監視下民﹐讚美他們合宜行事。上天賜給人的年壽有長有短﹐並不是上天使人夭折﹐而是有些人自己斷絕自己的性命。有些人有不好的品德﹐有不順從天意的罪過。上天已經發出命令糾正他們不好的品德﹐您說﹕‘要怎麼樣呢﹖’”
3。“啊﹗先王繼承帝位被百姓敬重﹐無非都是老天的後代﹐在祭祀的時候﹐近親中的祭品不要過於豐厚啦﹗
【原文】
1。高宗肜日(1)﹐越有雊雉(2)。祖己曰(3)﹕“惟先格王(4)﹐正厥事(5)。”乃訓於王。
2。曰﹕“惟天監下民(6)﹐典厥義(7)。降年有永有不永(8)﹐非天夭民(9)﹐民中絕命(10)。民有不若德(11)﹐不聽罪(12)。天既孚命正厥德(13)﹐乃曰﹕‘其如台(14)﹖’”
3。“嗚呼﹗王司敬民(15)﹐罔非天胤(16)﹐典祀無豐於暱(17)﹗”
【注釋】
(1)〔高宗肜日〕祖庚又祭高宗之日。
(2)〔雊〕音gou﹐野雞叫。〔雉〕野雞。〔越〕語首助詞。
(3)〔祖己〕祖庚的賢臣。
(4)〔格〕通假﹐寬解。
(5)〔正〕糾正。〔事〕政事﹐指祭祀之事。
(6)〔監〕監視。
(7)〔典〕通腆﹐善﹐以為善。〔義〕宜﹐指行事合宜。《淮南‧齊俗訓》說﹕“義者﹐循理而行宜也。”
(8)〔永〕長。指壽命長久。
(9)〔夭〕夭折。
(10)〔中〕身﹐自己。《禮記‧檀弓下》“文子其中退然如不勝衣”注﹕“中﹐身也。”(11)〔若〕《爾雅‧釋詁》﹕“善也。”
(12)〔聽〕順從。
(13)〔孚〕通付﹐交付﹐給予。《漢石經》《漢書‧孔光傳》都作付。
(14)〔乃〕汝。見《詞詮》。〔如台〕如何。台﹐音yi。
(15)〔王〕泛指先王。〔司〕嗣﹐嗣位。
(16)〔胤〕後代。
(17)〔典〕常。〔暱〕近親。《孔傳》說﹕“暱﹐近也。”
西伯戡黎
【說明】
西伯﹐指周文王。戡﹐勝。黎﹐殷的屬國﹐又寫作“耆”或“饑”﹐在今山西省長治縣東南。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在討伐犬戎、密須之後﹐第二年﹐又打敗了黎國。紂的大臣祖伊聽說這事﹐很恐懼﹐於是往諫紂王。紂王說﹕“不有天命嗎﹖”史官記錄了這件事﹐寫成《西伯戡黎》。《竹書紀年》說﹕“帝辛二十四年﹐周師取耆及邗。”則以為是周武王時事﹐西伯也指武王。這是傳聞的不同。
紂王說我有命在天。祖伊反對說﹕您的失誤很多﹐而又懶惰在上﹐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嗎﹖這裡明顯地表現了祖伊的非命思想。祖伊接著說﹕殷商行將滅亡﹐要指示您的政事﹐不可不為您的國家而努力啊﹗他勉勵紂王振作﹐挽救殷國的危亡﹐這裡又顯示了他光輝的愛國思想。
本篇分三段。第一段寫祖伊進諫的原因。第二段寫祖伊指出紂王嬉遊無度﹐不依法典﹐招致天怒人怨。第三段寫祖伊正告紂王應當振作精神﹐勤勞國事。
【譯文】
1。周文王打敗了黎國以後﹐祖伊恐慌﹐跑來告訴紂王。
2。祖伊說﹕“天子﹐無意恐怕要終止我們殷商的國運了﹗賢人和神龜都不能覺察出吉兆。不是先王不扶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淫盪嬉戲自絕於天。所以上天將拋棄我們﹐不讓我們得到糟糠之食。大王不揣度天性﹐不遵循法律。如今百姓沒有誰不希望大王滅亡﹐他們說﹕‘老天為什麼不降威罰呢﹖﹛慼慼播鱈S橄蛭頤橇耍□衷詿笸踅□□趺窗炷兀俊?
3。紂王說﹕“啊哈﹗我的一生不有福命在天嗎﹖”
祖伊反駁說﹕“唉﹗您的過失很多﹐又懶惰懈怠﹐高高在上﹐難道還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嗎﹖殷商行將滅亡﹐要指示您的政事﹐不可不為您的國家努力啊﹗”
【原文】
1。西伯既戡黎(1)﹐祖伊恐(2)﹐奔告於王。
2。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3)。格人元龜(4)﹐罔敢知吉(5)。非先王不相我後人(6)﹐惟王淫戲用自絕(7)。故天棄我﹐不有康食(8)。不虞天性(9)﹐不迪率典(10)。今我民罔弗欲喪(11)﹐曰﹕‘天曷不降威(12)﹖’大命不摯(13)﹐今王其如台(14)﹖”
3。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15)﹕“嗚呼﹗乃罪多(16)﹐參在上(17)﹐乃能責命於天(18)﹖殷之即喪﹐指乃功(19)﹐不無戮於爾邦(20)﹗”
【注釋】
(1)〔西伯〕周文王。《史記‧周本紀》說﹕“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文王居岐山﹐封為雍州伯﹐雍州在西﹐因稱西伯。〔戡〕戰勝。〔黎〕殷的諸侯國﹐在今山西黎城縣﹐一說在長治縣西南。
(2)〔祖伊〕祖己的後代﹐商紂王的賢臣。
(3)〔既〕通其﹐恐怕。俞樾說﹕“古書既與其每通用。。天既訖我殷命﹐當作天其訖我殷命。蓋以格人元龜罔敢知吉﹐故推度天意如此也。”〔訖〕終止。〔殷命〕殷商的國運。(4)〔格人〕能知天地吉兇的至人、賢人。《孔疏》﹕“格訓為至。至人謂至道之人﹐有所識解者也。”〔元龜〕大龜。
(5)〔罔敢〕不能。〔知〕覺察。
(6)〔相〕輔佐。
(7)〔淫戲〕淫盪嬉戲。李斯說﹕“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用〕以。〔自絕〕《孔疏》說﹕“紂既自絕於先王﹐亦自絕於天。ꄿ
(8)〔康食〕糟糠之食﹐指低劣生活。章太炎說。
(9)〔虞〕度。〔天性〕上天安民之性。《左襄十四年傳》說﹕“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10)〔迪〕由﹐遵行。〔率典〕法典。
(11)〔罔弗欲喪〕沒有人不希望紂滅亡。
(12)〔曷〕何﹐為什麼。〔降威〕降下威罰。
(13)〔摯〕至﹐到來。
(14)〔如台〕如何。台﹐音yi。
(15)〔反〕反對。
(16)〔罪〕過錯﹐失誤。
(17)〔參〕當作絫﹐《漢簡‧古文四聲韻》作絫。絫﹐讀作■。懶惰懈怠。《說文解字注》﹕“■﹐垂貌。從人﹐絫聲。一曰懶懈。”見《尚書易解》。
(18)〔乃〕寧﹐難道。〔責命於天〕向上天祈求好運。
(19)〔指乃功〕指示您的政事。乃﹐你的。功﹐事﹐政事。
(20)〔戮〕通戮。並力﹐努力。
微子
【說明】
微子名啟﹐因封在微﹐爵位屬於這一級﹐所以叫做微子。他是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同母庶兄。
【原文】
1。王曰﹕“來﹗汝說。台小子舊學於甘盤(1)﹐既乃遁於荒野(2)﹐入宅於河(3)﹐自河徂亳(4)﹐暨厥終罔顯。爾惟訓於朕志(5)﹐若作酒醴(6)﹐爾惟曲蘗(7)﹔若作和羹(8)﹐爾惟鹽梅。爾交修予(9)﹐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10)。”2。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於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11)。惟學遜志(12)﹐務時敏(13)﹐厥修乃來(14)。允懷於茲﹐道積於厥躬。惟教學半(15)﹐念終始典於學(16)﹐厥德修罔覺。監於先王成憲(17)﹐其永無愆(18)。惟說式克欽承(19)﹐旁招俊乂(20)﹐列於庶位。”3。王曰﹕“嗚呼﹗說。四海之內咸仰朕德(21)﹐時乃風(22)。股肱惟人(23)﹐良臣惟聖。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24)﹐乃曰﹕予弗克俾厥後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於市(25)。一夫不獲(26)﹐則曰﹕時予之辜。佑我烈祖(27)﹐格於皇天(28)。爾尚明保予(29)﹐罔俾阿衡專美有商(30)。惟後非賢不乂﹐惟賢非後不食(31)。其爾克紹乃辟於先王﹐永綏民(32)。”
4。說拜稽首(33)﹐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34)﹗”
【注釋】
(1)〔台〕音怡。我。〔甘盤〕殷之賢臣。《孔傳》﹕“甘盤﹐殷賢臣﹐有道德者。”(2)〔遁〕回避。
(3)〔宅〕居。〔河〕河洲。《孔疏》﹕“初遁於野﹐後入河洲﹐言其徙居無常也。”(4)〔徂亳〕徂﹐往。毫﹐毫邑﹐商的國都。
(5)〔訓〕順。《廣雅‧釋詁一》﹕“訓﹐順也。”〔朕志〕我的志願﹐指要繼續學習。(6)〔醴〕甜酒。
(7)〔曲蘗〕釀酒的發酵劑﹐今稱酒藥子。
(8)〔和羹〕五味調和的羹湯。《孔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9)〔交修〕文﹐多次﹐修﹐治。《孔傳》﹕“交﹐非一之義。”
(10)〔邁〕行﹐履行。
(11)〔攸聞〕攸﹐所。聞﹐知。《廣雅‧釋詁》﹕“聞﹐知也。”
(12)〔遜志〕遜﹐謙遜。言謙遜其志。
(13)〔時敏〕時時努力。
(14)〔來〕通徠。伸展﹐增長。《廣雅‧釋詁》﹕“徠﹐伸也。”
(15)〔□〕音xiao﹐教。
(16)〔典〕法﹐取法。
(17)〔監〕察﹐審察。借鑒。
(18)〔愆〕過失。
(19)〔式〕用﹐因。
(20)〔旁〕廣﹐普遍。〔俊乂〕材能過人的人。
(21)〔咸仰〕咸﹐都。仰﹐敬仰。
(22)〔風〕教化。
(23)〔股肱〕股﹐指足。肱﹐指手﹛T犢狀□罰骸笆腫憔唚順扇耍□辛汲寄順墑□﹗保?24)〔保衡〕指伊尹。〔作〕興起。這裡用為使動詞﹐使興起的意思。
(25)〔撻〕鞭打。〔市〕指鬧市。
(26)〔不獲〕獲﹐得。《蔡傳》﹕“不獲﹐不得其所也。”
(27)〔烈祖〕烈﹐功業。有功業之祖﹐指成湯。
(28)〔格〕通假。嘉許﹐讚美。
(29)〔明保〕明﹐勉力。保﹐持﹐扶持。
(30)〔阿衡〕伊尹。
(31)〔食〕用﹐錄用。《易象下傳》“井泥下食”虞注﹕“食﹐用也。”
(32)〔綏〕安。
(33)〔稽首〕拜跪而叩頭至地。現在叫做叩頭。
(34)〔敢〕表敬之辭。〔對揚〕答揚。〔休命〕美命﹐美好教導。《孔傳》﹕“對﹐答也。答受美命而稱揚之。”
泰誓上
【說明】
泰﹐《史記》作太。太是極大。武王伐紂﹐大會諸侯。武王向廣大諸侯誓師﹐所以叫做《泰誓》。
先秦百篇尚書中﹐原有《泰誓》。漢初伏生二十八篇沒有《泰誓》。漢武帝時﹐河內女子獻上《泰誓》﹐後漢馬融等大家疑它是偽作﹐所以未傳下來。這三篇《泰誓》都是梅氏所獻的偽古文。
《泰誓上》是梅氏偽古文之十四。
本篇是記敘周武王十三年諸侯大會於孟津﹐武王告戒友邦諸侯和治事大臣的話。武王的誓詞分兩段﹕第一段宣布商紂王的罪行﹐說明伐商的原因。第二段說明伐商是順天行罰﹐告戒諸侯當輔助自己掃除邪惡。
【譯文】
1。周武王十三年春天﹐諸侯大會於河南孟津。
武王說﹕“啊﹗我的友邦大君和我的治事大臣、眾士們﹐請清楚地聽取我的誓言。天地是萬物的父母﹐人是萬物中的靈秀。真聰明的人就作大君﹐大君作人民的父母。現在商王紂不尊敬上天﹐降禍災給下民。他嗜酒貪色﹐敢於施行暴虐﹐用滅族的嚴刑懲罰人﹐憑世襲的方法任用人。宮室呀﹐台榭呀﹐陂池呀﹐奢侈的衣服呀﹐他用這些東西來殘害你們萬姓人民。他燒殺忠良﹐解剖孕婦。皇天動了怒﹐命令我的文考文王嚴肅進行上天的懲罰﹐可惜大功沒有完成。從前我小子姬發和你們友邦大君到商邦考察政治﹐看到了商紂沒有悔改的心﹐他竟然傲慢不恭﹐不祭祀上帝神祗﹐遺棄他的祖先宗廟而不祭祀。犧牲和粢盛等祭物﹐也被兇惡盜竊的人吃盡了。他卻說﹕‘我有人民有天命﹗’不改變他侮慢的心意。
2。“上天幫助下民﹐為人民建立君主和師長﹐應當能夠輔助上帝﹐愛護和安定天下。對待有罪和無罪的人﹐我怎麼敢違反上天的意志呢﹖力量相同就衡量德﹐德相同就衡量義。商紂有臣億萬﹐是億萬條心﹐我有臣子三千﹐隻是一條心。商紂的罪惡﹐象穿物的串子已經穿滿了﹐上天命令我討伐他﹔我如果不順從上天﹐我的罪惡就會跟商紂相等。
“我小子早夜敬慎憂懼。在文考廟接受了伐商的命令﹐我又祭告上帝﹐祭祀大社﹐於是率領你們眾位﹐進行上天的懲罰。上天憐閔人民﹐人民的願望﹐上天一定會依從的。你們輔助我吧﹗要使四海之內永遠清明。時機啊﹐不可失去呀﹗”
【原文】
1。惟十有三年春(1)﹐大會於孟津(2)。
王曰﹕“嗟﹗我友邦塚君(3)﹐越我御事庶士(4)﹐明聽誓。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後(5)﹐元後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6)﹐降災下民。沉湎冒色(7)﹐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8)。惟宮室、台榭、陂池、侈服(9)﹐以殘害於爾萬姓。焚炙忠良(10)﹐刳剔孕婦(11)。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12)﹐大勛未集(13)﹐肆予小子發(14)﹐以爾友邦家君觀政於商(15)﹐惟受罔有悛心(16)﹐乃夷居(17)﹐弗事上帝神祗(18)﹐遺厥先宗廟弗祀。犧牲粢盛(19)﹐既於兇盜(20)。乃埶靺e□嵊忻裼忻□ □璩推湮輳?21)。2。“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易敢有越厥志(22)﹖同力度德(23)﹐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24)﹐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貫盈(25)﹐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26)。“予小子夙夜祗懼(27)。受命文考﹐類於上帝(28)﹐宜於塚土(29)﹐以爾有眾﹐厎天之罰(30)。天矜於民(31)﹐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爾尚弼予一人(32)﹐永清四海。時哉﹐弗可失﹗”
【注釋】
(1)〔十有三年〕有﹐又。十又三年﹐當指周武王十三年。詳見《蔡傳》。
(2)〔孟津〕地名﹐一名盟津。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
(3)〔塚君〕大君。
(4)〔越〕與。〔御事〕治理大臣。
(5)〔亶〕誠。〔元後〕大君。《孔傳》﹕“誠聰明的人則為大君。”
(6)〔商王受〕受﹐紂王名。
(7)〔沉湎〕沉醉於酒中。〔冒色〕冒﹐貪。色﹐女色。
(8)〔世〕世襲。
(9)〔台榭陂池〕都是遊樂的地方。台﹐高台。榭﹐台上的廳屋。陂﹐堵住澤水的堤障。池﹐停水之處。
(10)〔焚炙〕焚燒。《孔疏》﹕“焚炙﹐俱燒也。”焚炙忠良﹐指炮烙之刑。(11)〔刳剔〕割剝﹐解剖。《孔疏》﹕“刳剔﹐謂割剝也。”
(12)〔文考〕指周文王。〔將〕行。
(13)〔集〕成。
(14)〔小子發〕武王名發。
(15)〔觀政〕考察政事。《蔡傳》﹕“觀政﹐猶伊尹所謂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八百諸侯背商歸周﹐則商政可知。”
(16)〔悛〕改悔。
(17)〔夷居〕蹲著﹐形容傲慢不恭。《論語‧憲問》馬注﹕“夷﹐踞也。”《說文》﹕“居﹐蹲也。”
(18)〔神祇〕天神地神。
(19)〔犧牲〕指牛羊等祭品﹐〔粢盛溶說潘S傘J蝠13恤搖<榔紛霸諂髏籩薪惺Ⅲ□舫傘?
(20)〔既〕盡。
(21)〔罔懲其侮〕懲﹐改變。侮﹐輕慢。
(22)〔越〕失。〔厥志〕指天的意志。
(23)〔度〕量度﹐衡量。
(24)〔億〕十萬。
(25)〔貫盈〕貫﹐串﹐穿物之串。盈﹐滿。貫盈﹐像串之滿﹐形容極多。
(26)〔鈞〕平﹐等。
(27)〔夙夜〕早夜。指夜未明的時候。
(28)〔類〕祭天。以事類祭天﹐就叫類。
(29)〔宜〕祭社。《孔傳》﹕“祭社曰宜。”《王制》﹕“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塚土〕大社。《毛傳》﹕“塚土﹐大社也。”
(30)〔厎〕致﹐行。
(31)〔矜〕憐閔。
(32)〔弼〕輔佐。〔尚〕表祈使語氣。
泰誓中
【說明】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十五。
本篇記敘一月戊午這天周武王誓告西方諸侯的話。誓辭分三段。第一段指責商紂王力行無度﹐惡德為世所周知。第二段從天意和人事兩方面說明伐商必定勝利。第三段說明伐商是順從天心民意﹐是輝煌的事業﹐勉勵將士建立功業。
【譯文】
1。一月二十八日戊午﹐周武王駐兵在黃河之北﹐諸侯率領他們的軍隊都會合了。武王於是巡視軍隊並且告戒他們。武王說﹕“啊﹗西方各位諸侯﹐請都聽我的話。我聽說好人做好事﹐整天地做還是時間不夠﹔壞人做壞事﹐也是整天地做還是時間不夠。現在商王紂﹐力行不合法度的事﹐放棄年老的大臣﹐親近有罪的人﹐過度嗜酒﹐放肆暴虐。臣下也受到他的影響﹐各結朋黨﹐互為仇敵﹔挾持權柄﹐互相誅殺。無罪的人呼天告冤﹐穢惡的行為公開傳聞。
2。“上天惠愛人民﹐君主遵奉上天。夏桀不能順從天意﹐流毒於天下。
上天於是佑助和命令成湯﹐使他降下廢黜夏桀的命令。紂的罪惡超過了夏頨矷慼撮馳d屏嫉拇蟪跡□甭沮燒□母ㄗ簦□底約河刑□□□稻刺觳恢檔檬敵校□導漓朊揮幸媧Γ□當├懊揮瀉ΥΑK□募□洳2輝叮□馱諳蔫釕砩稀I咸旄檬刮抑衛砣嗣瘢□業拿畏□銜業牟氛祝□□□氐□魷鄭□址□坦□歡a□□□I替□幸謖灼矯瘢□祭胄睦氳攏晃矣脅β業拇蟪際□耍□紀□耐□隆f□漵兄燎椎某甲櫻□炔簧銜抑薌業娜嗜恕?
3。“上天的看法﹐出自我們人民的看法﹐上天的聽聞﹐出自我們人民的聽聞。老百姓有所責難於我﹐我一定要依從民意前往討伐。
“我們的武力要發揚﹐要攻到商國的疆土上﹐捉到那些殘暴之徒﹔我們的付伐要進行﹐這個事業比成湯的還輝煌呀﹗
“努力吧﹗將士們。不可出現不威武的情況﹐寧願你們保持沒有對手的思想。百姓危懼不安﹐他們向我們叩頭求助﹐額角響得就象山崩一樣呀﹗啊﹗你們要一心一德建功立業﹐就能夠長久安定人民。”
【原文】
1。惟戊午﹐王次於河朔(1)﹐群後以師畢會。王乃徇師而誓(2)。
曰﹕“嗚呼﹗西土有眾(3)﹐咸聽朕言。我聞吉人為善﹐惟日不足(4)﹔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無度(5)﹐播棄犁老(6)﹐呢比罪人(7)﹐淫酗肆虐(8)。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脅權相滅(9)。無辜吁天﹐穢德彰聞。2。“惟天惠民﹐惟辟奉天(10)。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惟受罪浮於桀(11)﹐剝喪元良﹐賊虐諫輔(12)﹐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厥鑒惟不遠(13)﹐在彼夏王。天其以予乂民﹐朕夢協朕卜(14)﹐襲於休祥(15)﹐戎商必克(16)。受有億兆夷人(17)﹐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18)﹐同心同德。雖有周親(19)﹐不如仁人。
3。“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20)﹐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於之疆(21)﹐取彼兇殘﹔我伐用張(22)﹐於湯有光﹗
“勖哉夫子﹗罔或無畏(23)﹐寧執非敵(24)。百姓懍懍﹐若崩厥角(25)。嗚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26)。”
【注釋】
(1)〔次〕駐紮。〔河朔〕河北。《孔傳》﹕“止於河之北。”
(2)〔徇〕巡行。
(3)〔西土有眾〕《蔡傳》﹕“周都豐鎬﹐其地在西。從武王渡河者﹐皆西方諸侯﹐故曰西土有眾。”
(4)〔惟日不足〕《蔡傳》﹕“言將終日為之而猶為不足也。”
(5)〔商王受〕受﹐紂王之名。
(6)〔犁老〕犁﹐一作黎﹐通耆。耆﹐老。犁老﹐就是耆老。
(7)〔暱比〕暱﹐親近。比﹐近。
(8)〔淫酗〕淫﹐過度。酗﹐醉酒發怒。
(9)〔脅權〕脅﹐挾持。《釋名》﹕“脅﹐挾也。”脅權﹐挾持權柄。
(10)〔辟〕君。〔奉〕承受。
(11)〔浮〕超過。
(12)〔諫輔〕諫議之大臣。
(13)〔鑒〕鑒戒。
(14)〔協〕符合。
(15)〔襲〕重復。〔休祥〕吉慶。
(16)〔戎商〕戎﹐兵﹐引申為伐。戎商﹐討伐殷商。
(17)〔夷人〕夷﹐平。《孔傳》﹕“平人﹐凡人也。”服虔和杜預解為夷狄之人。見《孔疏》。
(18)〔亂臣〕治臣﹐撥亂之臣。
(19)〔周親〕周﹐至。周親﹐至親的人。
(20)〔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過﹐責怪。《廣雅‧釋詁》﹕“過﹐責也。”《蔡傳》﹕“今民皆有責於我﹐謂我不正商罪。”
(21)〔侵於之疆〕侵﹐攻入。之﹐其﹐指商國。
(22)〔用張〕要進行。《廣雅‧釋詁》﹕“張﹐施也。”
(23)〔罔或無畏〕罔﹐毋。或﹐有。無﹐不。畏﹐通威﹐威武。言不要有不威武的情況。《孔傳》解為“無敢有無畏之心”﹐與文情不合。
﹛C?24)〔寧執非敵〕寧﹐願。執﹐持﹐保持。非﹐無。言寧願保持無敵之心。《孔傳》解為“寧執非敵之心”﹐《孔疏》解釋說﹕“非己能敵之志。”這樣解釋﹐也與文情不合。(25)〔若崩厥角〕厥﹐頓下。角﹐額角、頭角。厥角﹐謂頓首、叩頭。若崩厥角﹐就是厥角若崩﹐叩頭象山崩一樣﹐形容人民希望的迫切。《漢書‧諸侯王表》“厥角稽首”﹐應劭注﹕“厥﹐頓也。角者﹐額角也。”
(26)〔惟克永世〕《孔傳》﹕“汝同心立功﹐則能長世以安民。”
泰誓下
【說明】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十六。
本篇記敘己未日周武王巡視討伐大軍時告戒將士的事。誓辭分兩段﹕第一段指責商紂王的種種罪行﹐說明討伐的原因。第二段號召全軍將士分清敵我﹐勇敢殺敵﹐並認清文王的顯著德政。
【譯文】
1。時在戊午的明天﹐周武王大規模巡視六軍﹐明告眾將士。王說﹕“啊﹗我們西方的將士。上天有明顯的常理﹐它的法則應當顯揚。現在商王紂輕慢五常﹐荒廢怠情無所敬畏﹐自己棄絕於上天﹐結怨於人民。斫掉冬天清晨涉水者的腳脛﹐剖開賢人的心﹐作威作惡﹐殺戮無罪的人﹐毒害天下。崇信姦邪的人﹐逐退師保大臣﹐廢除常刑﹐囚禁和奴役正士。祭天祭社的大禮不舉行﹐宗廟也不享祀。造作奇技荒淫新巧的事物來取悅婦人。上帝不依﹐斷然降下這種喪亡的誅罰。你們要努力幫助我﹐奉行上天的懲罰﹗
2。“古人有言說﹕‘撫愛我的就是君主﹐虐待我的就是仇敵。’獨夫商紂大行威虐﹐是你們的大仇。建立美德務求滋長﹐去掉邪惡務求除根﹐所以我小子率領你們眾將上去殲滅你們的仇人。你們眾將士要用果敢堅毅的精神來成就你們的君主﹗功勞多的將有重賞﹐不用命的將有明顯的懲罰。
“啊﹗我文考文王的明德﹐象日月的照臨一樣﹐光輝普及四方﹐顯著表炾J諼魍粒□虼宋頤侵芄□乇鴇恢詵街詈釧□捉□U獯穩綣□藝絞□隨□□皇俏矣攣洌□且蛭□業奈目濟揮泄□□蝗綣□□絞□宋遙□皇俏業奈目加泄□□□且蛭□藝廡S硬緩謾﹗?
【原文】
1。時厥明(1)﹐王乃大巡六師(2)﹐明誓眾士。
王曰﹕“嗚呼﹗我西土君子。天有顯道﹐厥類惟彰(3)。今商王受狎侮五常(4)﹐荒怠弗敬﹐自絕於天﹐結怨於民。斮朝涉之脛(5)﹐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痡四海(6)。崇信姦回(7)﹐放黜師保(8)﹐屏棄典刑(9)﹐囚奴正士。郊社不修(10)﹐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上帝不順﹐祝降時喪(11)。爾其孜孜奉予一人(12)﹐恭行天罰﹗
2。“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獨夫受洪惟作威(13)﹐乃汝世仇(14)。樹德務滋﹐除惡務本﹐肆予小子誕以爾眾士﹐殄殲乃仇。爾眾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15)﹗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16)。“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17)﹐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惟我有周誕受多方(18)。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注釋】
(1)〔厥明〕戊午的明日。
(2)〔六師〕六軍。這裡指會合河北的討伐大軍。
(3)〔厥類惟彰〕類﹐法則。《方言》﹕“類﹐法也。”惟﹐當。彰﹐彰明﹐使彰明。(4)〔狎侮〕輕慢。〔五常〕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教。
(5)〔斮〕音
huo﹐斫。《孔傳》﹕“紂王受冬月見朝涉水者﹐謂其脛耐寒﹐斫而視之。”(6)〔痡〕音pu﹐傷害。《爾雅‧釋詁》﹕“痡﹐病也。”
(7)〔回〕邪。
(8)〔黜〕退。〔師保〕太師、太保。
(9)〔屏〕音bing﹐除去。〔典刑〕常刑。
(10)〔郊社〕郊﹐祭天。社﹐祭地。
(11ㄐ憐f#荻希□飫鎰鰲岸先弧苯狻﹗犢狀□罰骸白#□弦病﹗?
(12)〔奉〕幫助。《淮南‧說林》注﹕“奉﹐助也。”
(13)〔獨夫〕眾叛親離﹐孤獨一人。〔受〕紂王名。
(14)〔世仇〕大仇。《左傳‧桓公九年》經注“故使其子來朝”疏﹕“古者世之與大﹐字義通也。”
(15)〔尚迪果毅〕尚﹐庶幾。迪﹐用。果﹐果敢。毅﹐堅決。〔登乃辟〕登﹐成就。乃﹐你的。辟﹐君。《孔傳》﹕“登﹐成也。成汝君之功。”
(16)〔迪〕用﹐指用命。
(17)〔文考〕指文王。
(18)〔誕受多方〕誕﹐大。受﹐親近。《廣雅‧釋詁》﹕“受﹐親也。”這句是說﹐廣泛被多方諸侯所親近。
武成
【說明】
武﹐武功。成﹐成就。本篇記敘周武王伐殷歸來向祖廟、上天、山川以及諸侯百官報告伐殷武功的成就﹐因此名叫《武成》。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十七。
本篇共分三段。第一段記敘武王伐殷歸來謀求偃武修文以及祭祀群神的大事。第二段記敘武王在周接見四方諸侯及百官時的講話。第三段記敘武王克殷後的重要政治措施。宋代蔡沈認為“編簡錯亂﹐先後失序”﹐另加編排﹐寫成《今考定武成》一篇。蓋以不亂為亂﹐自不足信。
【譯文】
1。一月壬辰日﹐月亮大部分無光。到明天癸巳日﹐武王早晨從周京出發﹐前往征伐殷國。四月間﹐月亮開始放出光輝﹐武王從商國歸來﹐到了豐邑。於是停止武備﹐施行文教﹐把戰馬放歸華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曠野﹐向天下表示不用它們。
四月丁未日﹐武王在周廟舉行祭祀﹐建國於甸服、侯服、衛服的諸侯都忙於奔走﹐陳設木豆、竹籩等祭器。到第三天庚戌日﹐舉行柴祭來祭天﹐舉行望祭來祭山川﹐大力宣告伐商武功的成就。
2。月亮已經生出光輝的時候﹐眾國諸侯和百官都到笴揣u唇郵芡趺□?
武王這樣說﹕“啊﹗眾位君侯。我的先王建立國家開辟疆土﹐公劉能修前人的功業。到了太王﹐開始經營王事。王季勤勞王家。我文考文王能夠成就其功勛﹐大受天命﹐安撫四方和中夏。大國畏懼他的威力﹐小國懷念他的恩德﹐諸侯歸附九年而卒﹐大業沒有完成。我小子將繼承他的意願。我把商紂的罪惡﹐曾經向皇天後土以及所經過的名山大川稟告說﹕‘有道的曾孫周王姬發﹐對商國將有大事。現在商王紂殘暴無道﹐棄絕天下百物﹐虐待眾民。他是天下逃亡罪人的主人和他們聚集的淵藪。我小子得到了仁人志士以後﹐冒昧地敬承上帝的意旨﹐以制止亂謀。華夏各族和蠻貊的人民﹐無不遵從﹐我奉了上天的美命﹐所以我向東征討﹐安定那裡的士女。那裡的士女﹐用竹筐裝著他們的黑色黃色的絲綢﹐求見我周王。他們被上天的休美震動了﹐因而歸附了我大國周啊﹗你等神明庶幾能夠幫助我﹐來救助億萬老百姓﹐不要發生神明羞惡的事﹗’“到了戊午日﹐軍隊渡過孟津。癸亥日﹐在商郊布好軍陣﹐等待上天的美命。甲子日清早﹐商紂率領他如林的軍隊﹐來到牧野會戰。他的軍隊對我軍沒有抵抗﹐前面的士卒反戈向後面攻擊﹐因而大敗﹐血流之多簡直可以漂起木杵。一舉討伐殷商﹐而天下大安了。我於是反掉商王的惡政﹐政策由舊。解除箕子的囚禁﹐修治比幹的墳墓﹐致敬於商容的裡門。散發鹿台的財貨﹐發放鉅橋的粟﹐向四海施行大賞﹐天下萬民都心悅誠服。”
3。武王設立爵位為五等﹐區分封地為三等。建立官長依據賢良﹐安置眾吏依據才能。注重人民的五常之教和民食、喪葬、祭祀﹐重視誠信﹐講明道義﹔崇重有德的﹐報答有功的。於是武王垂衣拱手而天下安治了。
【原文】
1。惟一月壬辰﹐旁死魄(1)。越翼日癸已(2)﹐王朝步自周(3)﹐於征伐商(4)。厥四月哉生關긿5)﹐王來自商﹐至於豐(6)。乃偃武修文(7)﹐歸馬於華山之陽(8)﹐放牛於桃林之野(9)﹐示天下弗服(10)。
丁未﹐祀於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11)﹐執豆籩(12)。越三日庚戌﹐柴望(13)﹐大告武成。
2。既生魄(14)﹐庶邦塚君暨百工﹐受命於周。
王若曰﹕“嗚呼﹗群後。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15)。至於大王﹐肇基王跡(16)﹐王季其勤王家(17)。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勛﹐誕膺天命(18)﹐以撫方夏(19)。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未集(20)﹐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21)﹐告於皇天後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22)﹐將有大正於商(23)。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24)﹐害虐烝民(25)。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26)。予小予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27)。恭天成命(28)﹐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筐厥玄黃(29)﹐昭我周王(30)。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31)﹐受率其旅若林(32)﹐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33)﹐血流漂杵。一戎衣(34)﹐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35)﹐封比幹墓(36)﹐式商容閭(37)。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38)﹐而萬姓悅服。”3。列爵惟五(39)﹐分土惟三(40)。建官惟賢﹐位事惟能(41)。重民五教(42)﹐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43)。
【注釋】
(1)〔旁死魄〕旁﹐廣大。魄﹐也作霸﹐月光。旁死魄﹐月亮大部分無光。
(2)〔越〕及﹐到。〔翼〕明。
(3)〔周〕指鎬京。
(4)〔於〕往。
(5)〔啎V□鰨菰眨□肌T丈□鰨□鋁量□擠9狻﹗犢狀□罰骸霸眨□家病J忌□鰨□氯□鍘﹗?
(6)〔豐〕文王時的都城。
(7)〔偃武修文〕偃﹐停止。修﹐修治。言停止武備﹐修治文事。
(8)〔華山〕舊說是西岳華山。閻若璩以為是商州洛南縣東之陽華山﹐與桃林之野南北相望﹐壤地相接。〔陽〕山的南面。
(9)〔桃林〕地名。閻若璩以為是今河南靈寶縣西至潼關廣圍三百裡地。
(10)〔服〕使用。
(11)〔甸、侯、衛〕甸服侯服衛服。這裡指甸服、侯服、衛服的諸侯。
(12)〔豆、籩〕古代的兩種祭器。
(13)〔柴望〕柴﹐燒柴祭天。望﹐望祭山川之稱。
(14)〔既生魄〕魄﹐一作霸。已經生出月光。《白虎通‧日月》﹕“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
(15)〔篤〕理。《廣雅‧釋詁》﹕“篤﹐理也。”《周本紀》﹕“公劉復修後稷之業﹐百姓懷之﹐多徙而歸保焉。”
(16)〔大王〕古公亶父﹐王季的父親﹐文王的祖父。〔肇基〕開始。肇基王跡﹐指大王遷居周原﹐深得民心。
(17)〔王季〕文王的父親。
(18)〔膺〕受。
(19)〔方夏〕《孔傳》﹕“四方中夏。”
(20)〔集〕成。
(21)〔厔〕致﹐傳達。
(22)〔有道〕代紂是為民除害﹐故自稱有道。〔曾孫〕祭祀時諸侯自稱曾孫。(23)〔正〕同政。大政﹐大事﹐指軍事。
(24)〔天物〕各種天然物資。
(25)〔烝民〕眾民。
(26)〔萃淵藪〕萃﹐聚集。淵藪﹐魚和獸聚居的地方。深水叫淵。藪﹐無水的澤。(27)〔華夏〕指中原地區各國。〔蠻〕古代泛指南方少數民族。貊(mo)古代泛指北方少數民族。〔俾〕從。《爾雅‧釋詁》﹕“俾﹐從也。”
(28)〔恭〕奉行。
(29)〔篚〕竹筐﹐這裡用作動詞。〔玄黃〕玄、黃二色的絲綢。
(30)〔昭〕見。《爾雅‧釋詁》﹕“昭﹐見也。”
(31)〔昧爽〕天將明未明的時候。
(32)〔旅〕軍隊。
(33)〔北〕敗走。
(34)〔戎〕兵﹐引伸為征代。《中庸》注﹕“戎﹐兵也。”〔衣〕通殷﹐指殷商。戎衣﹐討代殷商。
(35)〔箕子〕紂王的叔父。曾進諫不聽﹐便披發佯狂﹐降為奴隸。
(36)〔比幹〕紂王的叔父。力諫紂王﹐紂王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便剖開他的心而死。
(37)〔式〕致敬。《孔疏》﹕“式者﹐車上之橫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則俯而憑式﹐遂以為名。”〔商容〕商之賢人。
(38)〔賚〕賞賜。
(39)〔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0)〔分土惟三〕《孔傳》﹕“列地封國﹐公侯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為三品。”
(41)〔位事〕安置官吏。
(42)〔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教。
(43)〔垂拱〕垂衣拱手。《孔傳》﹕“言武王所修皆是﹐所任得人﹐故垂拱而天下治。”
旅獒
【說明】
旅﹐西旅﹐西方遠國。獒﹐大犬﹐高四尺。周武王克殷後﹐西旅國來獻大犬。召公認為不可接受﹐勸武王慎德﹐重視賢能﹐安定國家﹐保護百姓。史官記錄召公的話﹐名曰《旅獒》。
《孔疏》引鄭玄說﹕“獒讀曰豪﹐西戎無君﹐名強大有政者為酋豪。國人遣其酋豪來獻﹐見於周。”可証漢代《旅獒篇》與本篇不同。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十八。
本篇除史官的說明外﹐主要是召公的告辭。召公的話可分三段。一段召公說明明王慎德不事奢華。二段召公說明修德之要在於不可狎侮﹐不可縱恣。三段召公勸勉武王早晚勤德﹐注重細行。
【譯文】
1。武王勝商以後﹐便向周圍眾多的民族國家開通了道路。西方旅國來貢獻那裡的大犬﹐太保召公於是寫了《旅獒》﹐用來勸諫武王。
2。召公說﹕“啊﹗聖明的王敬重德行﹐所以四周的民族都來歸順。不論遠近﹐都貢獻些各方的物產﹐但隻是些可供衣食器用的東西。明王於是昭示這些貢品給異姓的國家﹐使他們不要荒廢職事﹔分賜寶玉給同姓的國家﹐用這些東西展示親愛之情。人們並不輕視那些物品﹐隻以德意看待那些物品。
3。“德盛的人不輕易侮慢。輕易侮慢官員﹐就不可以使人盡心﹔輕易侮慢百姓﹐就不可以使人盡力。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處理就會適當。戲弄人就喪德﹐戲弄物就喪志。自己的意志﹐要依靠道來安定﹔別人的言論﹐要依靠道來接受。不做無益的事來妨害有益的事﹐事就能成﹔不重視珍奇物品﹐百姓的用物就能充足。犬馬不是土生土長的不養﹐珍禽奇獸不收養於國。不寶愛遠方的物品﹐遠人就會來﹔所重的是賢才﹐近人就安了。
4。“啊﹗早晚不可有不勤的時候。不注重細行﹐終究會損害大德﹐比如築九仞高的土山﹐工作未完隻在於一筐土。真能做到這些﹐則人民就安其居﹐而周家就可以世代為王了。”
【原文】
1。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1)。西旅厎貢厥獒(2)﹐太保乃作《旅獒》(3)﹐用訓於王。
2。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4)。無有遠邇﹐畢獻方物(5)﹐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6)﹐無替厥服(7)﹔分寶玉於伯叔之國﹐時庸展親(8)。人不易物(9)﹐惟德其物(10)。
3。“德盛不狎侮(11)。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12)。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13)﹐珍禽奇獸﹐不育於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14)﹔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4。“嗚呼﹗夙夜罔或不勤(15)。不矜細行(16)﹐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17)﹐生民保厥居(18)﹐惟乃世王。”
【注釋】
(1)〔九夷八蠻〕夷﹐指古代東方各民族。蠻﹐指古代南方各民族。九和八﹐都是形容它的多。
(2)〔西旅〕西方的旅國。〔厔〕音
hi﹐至﹐來。
(3)〔太保〕官名﹐這裡指召公。
(4)〔賓〕服從﹐歸順。
(5)〔方物〕《孔傳》﹕“方土所生之物。”
(6)〔德之致〕指貢品。《孔傳》﹕“德之所致﹐謂遠夷之貢。”
(7)〔替〕廢棄。〔服〕職務。
(8)〔展親〕展示親愛之情。
(9)〔人不易物〕易﹐輕易。人不輕視那些物品。
(10)〔惟德其物〕德﹐動詞﹐看作德。隻以德意看待那些物品。《蔡傳》說﹕“故諸侯亦不敢輕易其物﹐而以德視其物也。”
(11)〔狎侮〕狎﹐輕易。侮﹐侮慢。
(12)〔百度〕《左傳‧昭公元年》杜預注﹕“百度﹐百事之節也。”〔貞〕正﹐適當。(13)〔土性〕土生﹐土產。性﹐通生。
(14)〔格〕來。
(15)〔夙夜〕早晚。〔罔〕無。〔或〕有。
(16)〔矜〕慎。
(17)〔允迪茲〕允﹐信。迪﹐施行。
(18)〔保〕安。
微子之命
【說明】
微子﹐名啟﹐紂王的同母長兄﹐帝乙的長子。命﹐誥命。周成王殺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是命令微子啟代替武庚為殷之後裔﹐封他於宋國﹐以奉行成湯的祭祀。史官記錄成王封微子的誥命﹐叫做《微子之命》。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十九。
本篇共分兩段。第一段說明冊命微子繼承他的先王去治理宋國的原因。第二段勉勵微子謹慎對待上公的職位﹐遵守常法以保衛王室。
【譯文】
1。成王這樣說﹕“喲﹗殷王的長子。稽考古代﹐有尊崇盛德、效法先賢的制度﹐就是說﹐繼承先王的傳統﹐施行他的禮制文物﹐作王家的貴賓﹐跟王家同樣美好﹐世代綿長﹐無窮無盡。
“啊呀﹗你的祖先成湯﹐能夠肅敬、聖明、廣大、深遠﹐被皇天顧念佑助﹐承受了天命。他用寬和的辦法安治臣民﹐除掉邪惡暴虐之徒。功績施展於當時﹐德澤流傳於後裔。
“你履行成湯的治道﹐老早有美名。謹慎能孝﹐恭敬神和人。我讚美你的美德﹐以為純厚而不可忘。上帝依時享受你的祭祀﹐下民對你敬愛和睦﹐因此立你為上公﹐治理這塊東夏地區。
2。“要敬重呀﹗前去發布你的政令。謹慎對待你的上公職位與使命﹐遵循常法以保衛周王室。宏揚你烈祖的治道﹐規范你的人民﹐長久安居上公之位﹐輔助我一人。這樣﹐你的世世子孫會享受你的功德﹐萬邦諸侯會以你為榜樣﹐服從我周王室而不厭倦。“啊﹗前去吧﹐要好好地幹﹗不要廢棄我的誥命。”
【原文】
1。王若曰﹕“猷(1)﹗殷王元子(2)。惟稽古崇德象賢(3)﹐統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賓於王家﹐與國咸休﹐永世無窮。
“嗚呼﹗乃祖成湯克齊聖廣淵(4)﹐皇天眷佑﹐誕受厥命。撫民以寬﹐除其邪虐。功加於時﹐德垂後裔(5)。
“爾惟踐修厥猷(6)﹐舊有令聞。恪慎克孝﹐肅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篤不忘(7)。上帝時歆(8)﹐下民祗協﹐庸建爾於上公﹐尹茲東夏(9)。
2。“欽哉﹗往敷乃訓。慎乃服命(10)﹐率由典常﹐以蕃王室(11)。弘乃烈祖(12)﹐律乃有民(13)﹐永綏厥位﹐毗予一人(14)。世世享德﹐萬邦作式﹐俾我有周無(15)。
“嗚呼﹗往哉惟休(16)﹗無替朕命(17)。”
【注釋】
(1)〔猷〕嘆詞。表讚美﹐相當“喲”。
(2)〔殷王元子〕元子﹐長子。微子是殷王帝乙的長子﹐紂的庶兄﹐所以稱他為殷王長子。
(3)〔崇德〕崇重有德的人。〔象賢〕效法賢人。《孔傳》說﹕“惟考古典﹐有尊德象賢之義。”
(4)〔齊聖廣淵〕齊﹐肅敬。聖﹐明通。廣﹐廣大。淵﹐深遠。《蔡傳》說﹕“齊﹐肅也。齊則無不敬﹐聖則無不通。廣﹐言其大。淵﹐言其深也。”
(5)〔垂〕流傳。
(6)〔踐修〕履行。古代履叫踐﹐行叫修。〔猷〕道。
(7)〔曰篤不忘〕曰﹐謂。篤﹐純厚。《孔傳》說﹕“謂厚不可忘。”
(8)〔歆〕享受祭祀的香氣。
(9)〔東夏〕東夏地區﹐指宋國。《孔傳》說﹕“東方華夏之國﹐宋在京師東。”(10)〔服命〕服﹐職位。命﹐使命。這裡指上公的職位和使命。
(11)〔蕃〕通藩﹐屏障﹐保衛。
(12)〔烈祖〕烈﹐功業。烈祖﹐有功烈之祖﹐指成湯。
(13)〔律〕規律﹐規范。
(14)〔毗〕輔助。
(15)〔俾〕服從。《爾雅‧釋詁》﹕“俾﹐從也。”〔〕厭倦。
(16)〔往哉惟休〕《蔡傳》說﹕“嘆息言汝往之國﹐當休美其政。”
(17)〔替〕廢棄。
蔡仲之命
【說明】
蔡仲﹐名胡﹐蔡叔的兒子。命﹐誥命。周武王逝世﹐周公旦攝政。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在國都散布流言﹐毀謗周公。周公東征﹐殺了管叔﹔囚蔡叔於郭鄰﹐至死不赦。蔡叔卒﹐成王命蔡叔的兒子蔡仲為蔡國之君﹐而用策書告戒他。史官記敘這件事﹐寫成《蔡仲之命》。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二十。
本篇前面是史官敘事的話﹐後面是成王對蔡仲的誥命。誥命分三段﹕一段希望蔡仲繼續遵循祖德﹐邁步前進。二段勸勉蔡仲施行德政﹐遵守中道。三段告戒蔡仲不要廢棄這一誥命。
【譯文】
1。周公位居大宰、統帥百官的時候﹐幾個弟弟對他散布流言。周公於是到達商地﹐殺了管叔﹔囚禁了蔡叔﹐用車七輛把他送到郭鄰﹔把霍叔降為庶人﹐三年不許錄用。蔡仲能夠經常重視德行﹐周公任用他為卿士。蔡叔死後﹐周公便告訴成王封蔡仲於蔡國。
2。成王這樣說﹕“年輕的姬胡﹗你遵循祖德改變你父親的行為﹐能夠謹守臣子之道﹐所以我任命你到東土去做諸侯。你前往你的封地﹐要敬慎呀﹗你當掩蓋前人的罪過﹐思忠思孝。你要使自身邁步前進﹐能夠勤勞不怠﹐用以留下模范給你的後代。你要遵循你祖父文王的常訓﹐不要像你的父親那樣違背天命﹗
3。“皇天無親無疏﹐隻輔助有德的人﹔民心沒有常主﹐隻是懷念仁愛之主。做善事雖然各不相同﹐都會達到安治﹔做惡事雖然各不相同﹐都會走向動亂。你要警戒呀﹗
“謹慎對待事物的開初﹐也要考慮它的終局﹐終局因此不會困窘﹔不考慮它的終局﹐終將困窮。勉力做你所行的事﹐和睦你的四鄰﹐以保衛周王室﹐以和諧兄弟之邦﹐而使百姓安居成業。要循用中道﹐不要自作聰明擾亂舊章。要審慎你的視聽﹐不要因片面之言改變法度。這樣﹐我就會讚美你。”
4。成王說﹕“啊﹗年輕的姬胡。你去吧﹗不要廢棄我的教導﹗”
【原文】
1。惟周公位塚宰(1)﹐正百工(2)﹐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於商(3)﹔囚蔡叔於郭鄰(4)﹐以車七乘﹔降霍叔於庶人﹐三年不齒蔡仲克庸祗德﹐周公以為卿土。叔卒﹐乃命諸王邦之蔡(5)。
2。王若曰﹕“小子胡﹗惟爾率德改行(6)﹐克慎厥猷(7)﹐肆予命爾侯於東土(8)。往即乃封﹐敬哉﹗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爾乃邁跡自身(9)﹐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率乃祖文王之彝訓(10)﹐無若爾考之違王命﹗
3。“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爾其戒哉﹗
“慎厥初﹐惟厥終﹐盓銇篞堙憤獀怊r手眨□找岳□睢m□素□a?11)﹐睦乃四鄰﹐以蕃王室(12)﹐以和兄弟﹐康濟小民(13)。率自中(14)﹐無作聰明亂舊章﹔詳乃視聽(15)﹐罔以側言改厥度(16)。則予一人汝嘉。”
4。王曰﹕“嗚呼﹗小子胡。汝往哉﹗無荒棄朕命﹗”
【注釋】
(1)〔塚宰〕周代官名﹐也叫大宰﹐是百官的首長。馬融說﹕“塚﹐大也。宰﹐治也。大治者﹐兼萬事之名也。”
(2)〔正〕官長﹐統帥。這裡用作動詞。
(3)〔致辟〕辟﹐法。致辟﹐行法﹐這裡指殺戮。《蔡傳》說﹕“致辟雲者﹐誅戮之也。”(4)〔郭鄰〕地名。《孔傳》說﹕“中國之外地名。”
(5)〔諸〕之於。〔邦〕封。
(6)〔率德改行〕率﹐遵循。《孔傳》說﹕“言汝循祖之德﹐改父之行。”
(7)〔猷〕道。
(8)〔肆〕故。〔侯〕諸侯。這裡是“做諸侯”的意思。
(9)〔乃〕其。《釋詞》說﹕“乃﹐猶其也。”〔邁跡〕邁步前進。
(10)〔彝〕常。
(11)〔懋〕勉。〔乃〕你的。〔攸〕所。〔績〕行。
(12)〔蕃〕通藩﹐屏障﹐保衛。
(13)〔康濟〕康﹐安。濟﹐成。
(14)〔中〕中道﹐不偏不倚的正道。
(15)〔詳〕審察。
(16)〔側言〕片面的話。《蔡傳》說﹕“側言﹐一偏之言也。”
周官
【說明】
周成王滅了淮夷﹐回到王都豐邑﹐向群臣說明周家設官分職用人的法則。史官記敘這件事﹐寫成《周官》。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二十一。
本篇前幾句是史官記事的話。王曰以下是成王對周家設官分職用人的說明。成王的話分三段﹕一段說明建官的體制﹔二段說明居官為政的法則﹔三段告戒群臣敬恭職守﹐治理政事﹐永安兆民。
【譯文】
1。周成王安撫萬國﹐巡視侯服、甸服等諸侯﹐四方征討不來朝見的諸侯﹐以安定天下的老百姓。六服的諸侯﹐無人不奉承他的德教。成王回到王都豐邑﹐又督導整頓治事的官員。
2。成王說﹕“順從往日的大法﹐要在未出現動亂的時候制定治理的辦法﹐在未出現危機的時候安定國家。堯舜稽考古代制度﹐建立官職一百。內有百揆和四岳﹐外有州牧和侯伯。各種政策適合﹐天下萬國都安寧。夏代和商代﹐官數增加一倍﹐也能用來治理。明王設立官員﹐不考慮他的官員之多﹐而考慮要得到賢人。現在我小子恭敬勤奮施行德政﹐起早睡晚都象有所不及。仰思順從前代﹐說明建立我們的官制。
“設立太師、太傅、大保﹐這是三公。他們講明治道﹐治理國家﹐調和陰陽。三公的官不必齊備﹐要考慮適當的人。
“設立少師、少傅、少保﹐叫做三孤。他們協助三公弘揚教化﹐敬明天地的事﹐輔助我一人。
“塚宰主管國家的治理﹐統帥百官﹐調劑四海。司徒主管國家的教育﹐傳布五常的教訓﹐使萬民和順。宗伯主管國家的典禮﹐治理神和人的感通﹐調和上下尊卑的關系。司馬主管國家的軍政﹐統率六師﹐平服邦國。司寇主管國家的法禁﹐治理好惡的人﹐刑殺暴亂之徒。司空主管國家的土地﹐安置士農工商﹐依時發展地利。六卿分管職事﹐各自統率他的屬官﹐以倡導九州之牧﹐大力安定兆民。
“六年﹐五服諸侯來朝見一次。又隔六年﹐王便依時巡視﹐到四岳校正制度。諸侯各在所屬的方岳來朝見﹐王對諸侯普遍講明升降賞罰。”
3。成王說﹕“啊﹗凡我的各級官長﹐要認真對待你們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對待你們發布的命令。命令發出了就要進行﹐不要違抗。用公正消除私情﹐人民將會信任歸服。先學古代治法再入仕途﹐議論政事依據法制﹐政事就不會錯誤。你們要用周家常法作為法則﹐不要以巧言幹擾你的官員。蓄疑不決﹐必定敗壞計謀﹐怠情忽略﹐必定廢棄政事。不學習好象向牆站著﹐臨事就會煩亂。
“告訴你們各位卿士﹕功高由於有志﹐業大由於勤勞。能夠果敢決斷﹐就沒有後來的艱難。居官不當驕傲﹐享祿不當奢侈﹐恭和儉是美德啊﹗不要行使詐偽﹐行德就心逸而日美﹐作偽就心勞而日拙。處於尊寵要想到危辱﹐無事不當敬畏﹐不知敬畏﹐就會進入可畏的境地。推舉賢明而讓能者﹐眾官就會和諧﹔眾官不和﹐政事就復雜了。推舉能者在其官位﹐是你們的賢能﹔所舉不是那種人﹐是你們不能勝任。”
4。成王說﹕“啊﹗任人、準夫、牧三位首長和大夫們﹕認真對待你們的官職﹐治理你們的政事﹐來輔助你們的君主﹐使廣大百姓長遠安寧﹔天下萬國就不會厭棄我們了。”
【原文】
1。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1)﹐四征弗庭(2)﹐綏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3)。歸於宗周(4)﹐董正治官(5)。
2。王曰﹕“若昔大猷(6)﹐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7)﹐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8)﹐不惟其官﹐惟其人。今予小子祗勤於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時若(9)﹐訓迪厥官(10)。
“立太師、太傅、太保(11)﹐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12)。官不必備﹐惟其人。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13)﹐寅亮天地(14)﹐弼予一人(15)。
“塚宰掌邦治(16)﹐統百官﹐均四海(17)。司徒掌邦教﹐敷五典(18)﹐擾萬民(19)。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20)。司寇掌邦禁﹐詰姦慝(21)﹐刑暴亂。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22)。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23)。
“六年﹐五服一朝(24)。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於四岳(25)。諸侯各朝於方岳﹐大明黜陟(26)。”
3。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惟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其爾典常作之師(27)﹐無以利口亂厥官(28)。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不學牆面(29)﹐蒞事惟煩。
“戒爾卿士(30)﹕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後艱。位不期驕(31)﹐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偽﹐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32)。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33)。舉能其官(34)﹐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
4。王曰﹕“嗚呼﹗三事暨大夫(35)﹕敬爾有官﹐亂爾有政﹐以佑乃辟﹐永康兆民﹔萬邦惟無(36)。”
【注釋】
(1)〔侯甸〕侯服、甸服的諸侯國﹐這裡泛指各諸侯國。
(2)〔弗庭〕庭﹐通廷﹐朝廷。這裡用作動詞﹐朝見的意思。弗庭﹐不來朝見﹐指背叛的諸侯。
(3)〔六服〕周代把王都周圍的土地分為侯、甸、男、采、衛、蠻六種服役地帶。(4)〔宗周〕指豐邑。
(5)〔董正〕董﹐督。此謂督導。正﹐治理。《呂覽‧順民》注﹕“正﹐治也。”董正﹐督導整頓。
(6)〔若昔〕若﹐順從。昔﹐往日。〔猷〕道﹐法。
(7)〔百揆〕官名﹐總理百官之職。《孔疏》說﹕“揆度百事﹐為群臣之首。”〔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
(8)〔立政〕設立官長。
(9)〔時〕是。〔若〕順從。
(10)〔訓迪〕訓﹐說明。迪﹐設立。《爾雅‧釋詁》﹕“迪﹐作也。”
(11)〔太師、太傅、太保〕三種輔助天子的大官。《孔傳》說﹕“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者。”
(12)〔燮〕和。〔陰陽〕世間一切正反現象﹐嘆z□幸躚簟?
(13)〔貳〕副職﹐協助。
(14)〔寅亮〕寅﹐敬。亮﹐明。
(15)〔弼〕輔助。
(16)〔塚宰〕塚﹐大。宰﹐治。塚宰﹐又叫大宰﹐百官的首長。
(17)〔均〕調節。
(18)〔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法﹐又叫五常、五教。(19)〔擾〕安。鄭玄說﹕擾亦安也。
(20)〔平〕治理﹐平服。
(21)〔詰〕治。〔姦慝〕邪惡不正的人。慝﹐音te。
(22)〔時〕依時。時地利﹐依時節以興地利。
(23)〔阜成〕阜﹐大。成﹐定。阜成﹐大力安定。
(24)〔五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
(25)〔四岳〕東岳、西岳、南岳、北岳。
(26)〔黜陟〕黜﹐降。陟﹐升。
(27)〔其爾句〕《孔傳》說﹕“其汝為政﹐當以舊典常故事為師法。”
(28)〔利口〕巧言﹐辯言。
(29)〔不學牆面〕《孔疏》說﹕“不學如面向牆﹐無所睹見。”
(30)〔卿士〕執政大臣。
(31)〔位不期驕〕期﹐當。訓見《大禹謨》孔傳。此言居官位不當驕傲。
(32)〔弗畏入畏〕不畏就會進入可畏的困境。
(33)〔□〕mang﹐通尨﹐雜亂。
(34)〔舉能其官〕《孔傳》說﹕“所舉能修其官﹐惟亦汝之功能。”
(35)〔三事〕指任人、準夫、牧三位高級官員。
(36)〔〕厭棄。
君陳
【說明】
君陳﹐《孔傳》說﹕“臣名也。”鄭玄《禮記‧坊記》注說﹕“蓋周公之子﹐伯禽弟也。”未知誰是。周公把殷商遺民遷到成周﹐親自監督。周公去世﹐成王命令他的臣子君陳代替周公治理成周﹐並用策書教導君陳。史官記錄這一策書﹐名叫《君陳》。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二十二。
本篇共分三段。第一段說明任用君陳治理成周的理由。第間憮G娼渚□氯險嬤蔥兄芄□歐a□3也灰□u稀5諶□蚊□□□戮吹律鞣#□謝□竺瘢□顧□撬炒又芡醭□?
【譯文】
1。成王這樣說﹕“君陳﹗你有孝順恭敬的美德。因為你孝順父母﹐又友愛兄弟﹐就能夠移來從政了。我命令你治理東郊成周﹐你要敬慎呀﹗從前周公做萬民的師保﹐人民懷念他的美德。你前往﹐要慎重對待你的職務呀﹗遵循周公的常道﹐勉力宣揚周公的教導﹐人民就會安定。
2。“我聽說﹕至治之世的馨香﹐感動神明﹔黍稷的香氣﹐不是遠聞的香氣﹐明德才是遠聞的香氣。你要履行這一周公的教訓﹐日日孜孜不倦﹐不要安逸享樂﹗凡人未見到聖道﹐好象不能見到一樣﹔已經見到聖道﹐又不能遵行聖人的教導。你要戒懼呀﹗你是風﹐百姓是草﹐草隨風而動啊﹗謀劃殷民的政事﹐不要認為不難﹔有廢除﹐有興辦﹐要反復同眾人商討﹐大家議論相同﹐才能施行。你有好謀好言﹐就要進入宮內告訴你的君主﹐你於是在外面順從君主﹐並且說﹕‘這樣的好謀﹐這樣的好言﹐是我們君主的美德。’啊﹗臣下都象這樣﹐就良好啊﹗”
3。成王說﹕“君陳﹗你當宏揚周公的大訓﹗不要倚勢造作威惡﹐不要倚法侵害人民。要寬大而有法制﹐從容而又和諧。殷民有陷入刑法的﹐我說處罰﹐你不要處罰﹔我說赦免﹐你也不要赦免﹔要考慮刑法的適中。有人不順從你的政事﹐不接受你的教訓﹐處罰他如果可以制止別人犯法﹐才處罰。慣於做姦宄犯法的事﹐破壞常法﹐敗壞風俗﹐這三項中的小罪﹐也不寬宥。你不要忿恨愚鈍無知的人﹐不要向一人求全責備﹔人君一定要有所忍耐﹐事才能有成﹔有所寬容﹐德才算是大。鑒別善良的﹐也鑒別有不善良的﹔進用那些賢良的人﹐來勉勵那些有所不良的人。
“民性敦厚﹐又依外物而有改移﹔往往違背上級的教命﹐順從上級的喜好。你能夠敬重常法和省察自己的德行﹐這些人就不會不變。真的升到非常順從的境地﹐我將享受大福﹐你的美名﹐終將有人永遠讚揚。”
【原文】
1。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1)。命汝尹茲東郊(2)﹐敬哉﹗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往慎乃司茲(3)﹗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訓(4)﹐惟民其乂。
2。“我聞曰﹕至治馨香(5)﹐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6)。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7)﹐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爾惟風﹐下民惟草。圖厥政﹐莫或不艱(8)﹔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9)﹐庶言同則繹(10)。爾有嘉謀嘉猷(11)﹐則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曰﹕‘斯謀斯猷﹐惟我後之德。’嗚呼﹗臣人咸若時﹐惟良顯哉﹗”
3。王曰﹕“君陳﹗爾惟弘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寬而有制﹐從容以和。殷民在辟(12)﹐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有弗若於汝政﹐弗化於汝訓﹐辟以止辟(13)﹐乃辟。狃於姦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14)。爾無忿疾於頑(15)﹐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16)﹔有容﹐德乃大。簡厥修(17)﹐亦簡其或不修﹔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惟民生厚(18)﹐因物有遷﹔違上所命﹐從厥攸好。爾克敬典在德(19)﹐時乃罔不變。允升於大猷(20)﹐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爾之休﹐終有辭於永世(21)。”
【注釋】
(1)〔施〕移﹐見《史記》如淳注。孔子曰﹕“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2)〔東郊〕指王都洛邑的東郊﹐即成周。
(3)〔茲〕哉。《詞詮》說﹕“茲﹐語末助詞﹐與哉同。”
(4)〔懋〕勉力。
(5)〔馨〕遠聞的香氣。《詩‧大雅‧鳧□》傳﹕“馨﹐香之遠聞也。”
(6)〔至治四句〕《蔡傳》說﹕“至治馨香以下四語﹐所謂周公之訓也。”
(7)〔式〕用﹐行。
(8)〔莫或不艱〕莫﹐不要。或﹐有。不艱﹐不以為難。
(9)〔出入〕反復的意思。〔虞〕度﹐商度。〔師〕眾人。
(10)〔繹〕陳﹐這裡作施行解。
(11)〔嘉猷〕《爾雅‧釋言》說﹕“猷﹐言也。”
(12)〔辟〕刑法﹐處罰。
(13)〔辟以止辟〕《孔疏》說﹕“刑罰一人可以止息後犯者。”
(14)〔三細〕三﹐指姦宄、敗常、亂俗三種罪行。三細﹐是說三種罪行中的細罪。(15)〔頑〕愚鈍。《廣雅‧釋詁》﹕“頑﹐愚也﹐鈍也。”
(16)〔濟〕成。
(17)〔簡〕鑒別。〔修〕善良。《文選‧思玄賦》舊注﹕“修﹐善也。”
(18)〔生〕通性。
(19)〔敬典在德〕典﹐常法。在﹐省察。《釋詁》﹕“在﹐察也。”敬典﹐重視常法。在德﹐省察己德。人民順從君主的喜好﹐所以君主應當省察自己的德行。(20)〔允〕信﹐真的。〔大猷〕大順。《廣雅‧釋詁一》“猷﹐順也。”
(21)〔辭〕言辭﹐指讚揚。
畢命
【說明】
殷民住在成周﹐周公和君陳相繼治理他們。君陳死後﹐康王又命令畢公繼續治理。史官記敘康王策命畢公這件大事﹐稱為《畢命》。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二十三。
本篇開頭是史官記事的話﹐“王若曰”以下是康王的策命。策命分三段﹕一段康王讚美畢公治理國家的成績。二段康王指示教化殷民的具體方法。三段康王勉勵畢公盡心教導殷民﹐治理好先王的事業。
【譯文】
1。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月亮新放光明。到第三天壬申日﹐康王早晨從鎬京行到豐邑﹐把成周的民眾﹐命令給太師畢公安治於東郊。
2。康王這樣說﹕“啊﹗父師。文王武王行大德於天下﹐因此能夠承庋獺憮@趺□□□硪笸酢V芄□ㄖ□韌醢捕u□遙□娼湟笊掏緱瘢□ㄡ愕鉸逡兀□顧□牆詠□跏遙□蚨□□潛恢芄□慕萄蹈謝□恕W源憂ㄡ鬩岳矗□丫□□巳□汀H聳辣浠□□縊鬃□疲□袼姆矯揮杏腔跡□乙虼爍械槳材□V蔚烙舋鷯新洌□□桃菜孀歐縊贅母鎩H舨簧樸孟湍埽□嗣窠□匏□懊閶瞿健N夜□5攏□壞□芮諦E攏□□腋ㄖ□□拇□□險□羋柿煜率簦□枷旅揮腥瞬瘓粗厥ρ怠D愕拿籃霉□u幌韌跛□厥櫻□倚S又揮寫掛鹿笆盅穌壇曬Π樟恕﹗?3。康王說﹕“啊﹗父師。現在我把周公的重任敬托給公﹐我公前往吧﹗
我公到那裡﹐當識別善和惡﹐標志善人所居之裡﹐表彰善良﹐疾恨邪惡﹐樹立好的風氣。有不遵循教訓和常法的﹐就變更他的井居田界﹐使他能夠畏懼和敬慕。又要重新畫出郊圻的境界﹐認真加固那裡的封疆守備﹐以安定四海之內。為政貴在有常﹐言辭應當體現精要﹐不宜好異。商地舊俗喜好侈靡﹐以巧辯為賢﹐餘風至今沒有斷絕﹐我公要考慮呀﹗
“我聽說﹕‘世代享有祿位的人家﹐很少能夠遵守禮法。’他們以放盪之心﹐輕蔑有德的人﹐實在是悖亂天道。腐敗的風俗奢侈華麗﹐萬世相同。如今殷商眾士﹐處在寵位已經很久﹐憑仗強大﹐忽視德義﹐穿著華美過人。他們驕恣過度﹐矜能自夸﹐將會以惡自終。放恣之心今天雖然收斂了﹐但防閒他們還是難事。資財富足而能接受教訓﹐可以長久。行德行義﹐這是天下的大訓﹔若不用古訓教導﹐他們何時會順從呢﹖”
4。康王說﹕“啊﹗父師。我國的安危﹐就在於這些殷商眾士。不剛不柔﹐那樣的教化就真好。開初﹐周公能夠謹慎對待﹔中間﹐君陳能夠使他們和諧﹔最後﹐我公當能夠成功。三君合心﹐共同歸向於教導﹐教導普遍了﹐政事治理了﹐就能潤澤到生民。四方各族被發左衽的人民﹐都會受到福利﹐我小子也會長受大福。我公當治理熄T芍埽□□10耷畹幕□擔□不嵊形耷畹拿爛□﹕笫雷鈾鎪炒遊夜□某煞a□煜戮桶捕□恕0。〔灰□擋荒埽□本S約旱男模徊灰□蛋儺丈□□鄙饜姓□隆H險嬤衛硨孟韌醯拇笠擔□顧□惹叭說惱□u□冒桑 ?
【原文】
1。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1)。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2)﹐至於豐﹐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厘東郊(3)。
2。王若曰﹕“嗚呼﹗父師(4)。惟文王武王敷大德於天下﹐用克受殷命。
惟周公左右先王﹐綏定厥家﹐毖殷頑民(5)﹐遷於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6)。既歷三紀(7)﹐世變風移﹐四方無虞(8)﹐予一人以寧。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9)﹐民罔攸勸。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10)﹐正色率下﹐罔不祗師言。嘉績多於先王(11)﹐予小子垂拱仰成(12)。”
3。王曰﹕“嗚呼﹗父師。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別淑慝(13)﹐表厥宅裡﹐彰善癉惡(14)﹐樹之風聲。弗率訓典﹐殊厥井疆(15)﹐俾克畏慕(16)。申畫郊圻(17)﹐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貴有恆﹐辭尚體要(18)﹐不惟好異。商俗靡靡(19)﹐利口惟賢﹐餘風未殄﹐公其念哉﹗
“我聞曰﹕‘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盪陵德﹐實悖天道。敝化奢麗(20)﹐萬世同流。茲殷庶士﹐席寵惟舊(21)﹐怙侈滅義(22)﹐服美於人。驕淫矜侉(23)﹐將由惡終。雖收放心﹐閒之惟艱。資富能訓(24)﹐惟以永年。惟德惟義﹐時乃大訓﹔不由古訓﹐於何其訓﹖”
4。王曰﹕“嗚呼﹗父師。邦之安危﹐惟茲殷士。不剛不柔﹐厥德允修。
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陳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終。三後協心﹐同厎於道(25)﹐道洽政治(26)﹐澤潤生民。四夷左衽(27)﹐罔不咸賴﹐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時成周(28)﹐建無窮之基﹐亦有無窮之聞。子孫訓其成式﹐惟乂(29)。嗚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30)﹔罔曰民寡﹐惟慎厥事。欽若先王成烈(31)﹐以休於前政(32)﹗”
【注釋】
(1)〔胐〕音fei﹐新月初放光明。
(2)〔宗周〕指鎬京。
(3)〔保厘〕保﹐安。厘﹐治理。
(4)〔父師〕官名﹐指畢公。當時畢公居太師之官。
(5)〔毖〕告戒。《廣韻》﹕“毖﹐告也。”
(6)〔化〕感化。〔訓〕教訓。
(7)〔紀〕十二年為一紀。
(8)〔虞〕憂慮。
(9)〔臧〕善。一為動詞﹐一為名詞。
(10)〔弼亮〕輔佐。弼亮四世﹐《孔傳》說﹕“畢公輔佐文、武、成、康﹐四世為公卿。”
(11)〔多於先王〕多﹐重視。多於先王﹐被先王所重視。
(12)〔垂拱〕垂衣拱手。
(13)〔旌〕識別。〔淑慝〕善惡。
(14)〔癉〕音dan﹐憎恨。
(15)〔殊其井疆〕區別其井田居界。《孔疏》說﹕“不循道教之常者﹐其人不可親近﹐與善民雜居﹐或染善為惡。故殊其井田居界﹐令民不與往來。”
(16)〔畏慕〕畏俱為惡之禍﹐羨慕為善之福。
(17)〔郊圻〕郊﹐邑之外。圻﹐國之中。
(18)〔體要〕體現精要。
(19)〔靡靡〕奢侈華麗。
(20)〔敝化〕腐敗的風俗。
(21)〔席寵〕席﹐居。寵﹐尊寵的位置。〔舊〕久。
(22)〔怙侈〕怙﹐憑仗。侈﹐大﹐指強大。
(23)〔侉〕音kua﹐通夸﹐夸大。
(24)〔資〕資財。〔訓〕通順。
(25)〔厔〕至﹐歸於。〔道〕通導﹐教導。
(26)〔洽〕普遍。
(27)〔左衽〕衽﹐衣襟。我國古代有些民族的衣服﹐前襟向左掩﹐與中原人民前襟向右的不同﹐所以用左衽來指代某些少數民族。
(28)〔時〕善﹐治好。《廣雅‧釋詁》﹕“時ㄐ戮H病﹗?
(29)〔訓〕順。〔式〕法。成式﹐現成的辦法。〔乂〕安﹐安定。
(30)〔既〕盡。
(31)〔若〕善﹐治好。《釋詁》﹕“若﹐善也。”〔成烈〕盛業。
(32)〔以〕使。〔休〕美。以休於前政﹐使它比前人的政績更美。
君牙
【說明】
君牙﹐人名。周移王任命他的臣子君牙做大司徒的官﹐用策書命令他。史官記錄穆王的策書﹐就用《君牙》作為篇名。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二十四。
本篇分三段。一段穆王請求君牙協助﹐解除自己的憂危。二段穆王告戒君牙宣揚五常之教﹐重視民艱﹐追配前賢。三段穆王勉勵君牙奉行先正的法式﹐治理人民。
【譯文】
1。穆王這樣說﹕“啊﹗君牙。你的祖父和你的父親﹐世世純厚忠正﹔服勞於王家﹐很有成績﹐記錄在畫有日月的旗子上。我小子繼守文、武、成、康的遺業﹐也想先王的臣子能夠輔助我治理四方。任大才弱﹐我心裡的憂慮危懼﹐就象踩著虎尾和走著春天的冰。
2。“現在我命令你輔助我﹐作我的心腹重臣。要繼續你舊日的行事﹐不要累及你的祖考﹗普遍傳布五常的教育﹐用為和諧人民的準則。你自身能正﹐人民不敢不正﹔民心沒有標準﹐隻考慮你的標準。夏天大熱大雨﹐小民隻是怨恨嗟嘆﹔冬天大寒﹐小民也隻是怨恨嗟嘆。治民艱難呀﹗你要想到他們的艱難﹐因而謀求那些治理的辦法﹐人民才會安寧。啊﹗光明呀﹗我們文王的謀略﹔相承呀﹗我們武王的功業。它可以啟示佑助我們後人﹐使我們都依從正道而無邪缺。你當不懈地宣揚你的教訓﹐以此恭順於先王。你當報答頌揚文王、武王光明的教導﹐追求並美於前人。”
3。穆王這樣說﹕“君牙﹗你當奉行先正的舊典善法﹐人民治亂的關鍵﹐就在這裡。你當遵循你祖父的行為﹐讚助你君主的治道。”
【原文】
1。王若曰﹕“嗚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1)﹔服勞王家﹐厥有成績﹐紀於太常(2)。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遺緒(3)﹐亦惟先王之臣克左右亂四方(4)。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5)。
2。“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6)。纘乃舊服(7)﹐無忝祖考﹗弘敷五典(8)﹐式和民則(9)。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10)﹐惟爾之中(11)。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12)﹐冬祁寒(13)﹐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艱哉﹗思其艱以圖其易(14)﹐民乃寧。嗚呼﹗丕顯哉﹗文王謨(15)﹔丕承哉﹗武王烈(16)。啟佑我後人﹐咸以正無缺。爾惟敬明乃訓(17)﹐用奉若於先王。對揚文武之光命(18)﹐追配於前人(19)。”
3。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舊典時式(20)﹐民之治亂在茲。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之有乂(21)。”
【注釋】
(1)〔篤〕純厚。〔貞〕正。
(2)〔太常〕旗名。《孔傳》說﹕“王之旌旗畫日月曰太常。”古代有大功的要寫在太常旗上。
(3)〔緒〕業。
(4)〔亦〕也。〔惟〕思。〔左右〕輔助。〔亂〕治理。
(5)〔涉〕走著。《說文》說﹕“涉﹐徒行厲水也。”
(6)〔膂〕脊骨。
(7)〔纘〕繼承。〔服〕事。〔舊服〕舊日的行事﹐指忠正勤勞等。
(8)〔五典〕即五常﹐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於孝五種常教。
(9)〔式〕用。〔則〕法則。
(10)〔中〕中正之道﹐標準。
(11)〔惟〕思念。
(12)〔惟曰怨咨〕惟﹐隻是。曰﹐語中助詞。怨咨﹐怨恨嗟嘆。
(13)〔祁〕大。
(14)〔易〕治理﹐這裡指治理的方法。《詩‧甫田》傳﹕“易﹐治也。”思其艱以圖其易﹐考慮他們的艱難之處﹐而謀求治理的方法。
(15)〔謨〕謀。《蕈窱`匪擔骸拔耐蹺純艘螅□寄痹□埽□拭榔淠薄﹗?
(16)〔烈〕業。《孔疏》說﹕“武王以殺紂功成業就﹐故美其業。”
(17)〔乃訓〕你的教訓﹐指司徒主管五典的教化。
(18)〔對揚〕對﹐答﹔揚﹐頌揚。
(19)〔配〕匹配﹐相等。這裡是並美的意思。
(20)〔時式〕善法。《廣雅‧釋詁》﹕“時﹐善也。”
(21)〔昭〕讚助。〔乃辟〕你的君主﹐穆王自指。〔有乂〕乂﹐治。有﹐助詞。有乂﹐治功。
冏命
【說明】
冏(jiong)指伯冏﹐周穆王的大臣。穆王任命他為太僕長﹐領導身邊的侍御人員。史官記錄穆王任命伯冏的策書﹐名叫《冏命》。
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二十五。
本篇分三段。一段穆王著重說明要依靠忠良﹐匡救自己的不及﹐以便能夠繼承先人的大業。二段穆王勉勵伯冏慎選賢良﹐增進自己的德行。三段穆王勉勵伯冏用常法輔助自己。
【譯文】
1。穆王這樣說﹕“伯冏﹗我不優於道德。繼承先人處在大君的位置﹐戒懼會有危險﹐甚至半夜起來﹐想法子避免過失。
“從前在文王、武王的時候﹐他們聰明、通達、聖明﹐小臣大臣都懷著忠良之心。他們的侍御近臣﹐沒有人不是正人﹐用他們早晚侍奉輔佐他們的君主﹐所以君主出入起居﹐沒有不敬慎的事﹔發號施令﹐也沒有不好的。百姓敬重順從君主的命令﹐天下萬國也都喜歡。
“我沒有好的德行﹐實在要依賴左右前後的官員﹐匡正我的不到之處。
糾正過錯﹐端正我不正確的思想﹐使我能夠繼承先王的功業。
2。“今天我任命你作太僕長﹐領導群僕、侍御的臣子。你們要勉勵你們的君主增修德行﹐共同醫治我不夠的地方。你要慎重選擇你的部屬﹐不要任用巧言令色、阿諛奉承的人﹐要都是賢良正士。僕侍近臣都正﹐他們的君主才能正﹔僕待近臣諂媚﹐他們的君主就會自以為聖明。君主有德﹐由於臣下﹐君主失德﹐也由於臣下。你不要親近小人﹐充當我的視聽之官﹐不要引導君上違背先王之法。如果不以賢人最善﹐隻以貨財最善﹐象這樣﹐就會敗壞我們的官職﹐就是你大大地不能敬重你的君主﹔我將懲罰你。”
3。穆王說﹕“啊﹗要認真呀﹗要長久用常法輔助你的君主。”
【原文】
1。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於德(1)。嗣先人宅丕後(2)﹐怵惕惟厲(3)﹔中夜以興﹐思免厥愆(4)。
“昔在文武﹐聰明齊聖(5)﹐小大之臣﹐咸懷忠良。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6)﹐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7)。下民祗若(8)﹐萬邦咸休(9)。
“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10)。繩愆糾謬(11)﹐格其非心(12)﹐俾克紹先烈(13)。
2。“今予命汝作大正(14)﹐正於群僕侍御之臣(15)。懋乃後德(16)﹐交修不逮(17)。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媚(18)﹐其惟吉士(19)。僕臣正﹐厥後克正﹔僕臣諛﹐厥後自聖。後德惟臣﹐不德惟臣。爾無暱於■人(20)﹐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21)。非人其吉﹐惟貨其吉(22)﹐若時(23)﹐瘝厥官(24)﹐惟爾大弗克祗厥辟﹔惟予汝辜(25)。”
3。王曰﹕“嗚呼﹗欽哉﹗永弼乃後於彝憲(26)。”
【注釋】
(1)〔克〕勝。這裡指優勝。
(2)〔丕後〕大君。宅丕後﹐居大君之位。
(3)〔怵惕〕戒懼。〔厲〕危險。《孔傳》說﹕“言常悚懼惟危。”
(4)〔思免厥愆〕愆﹐過失。《孔傳》說﹕“思所以免其過悔。”
(5)〔齊聖〕齊﹐通達。聖﹐聖明。
(6)〔弼〕輔佐。〔辟〕君。
(7)〔臧〕善。
(8)〔祗若〕敬順。
(9)〔休〕喜。《廣雅‧釋詁》﹕“休﹐喜也。”
(10)〔匡〕正。
(11)〔繩愆〕繩﹐正﹐糾正。愆﹐過失。
(12)〔格〕正﹐端正。〔非心〕邪僻不正的心。
(13)〔紹〕繼承。
(14)〔大正〕即太僕正﹐主管君主車馬的長官。
(15)〔正〕長。引申為領導。
(16)〔懋〕勸勉。
(17)〔交〕共同。〔修〕治理。〔逮〕及。
(18)〔便辟側媚〕阿諛奉承。《蔡傳》說﹕“便者﹐順人之所欲﹔辟者﹐避人之所惡﹔側者﹐姦邪﹔媚者﹐諛說。小人也。”
(19)〔其惟吉士〕其﹐要﹐表祈使語氣。惟﹐是。
(20)〔暱〕親近。〔■人〕小人。
(21)〔迪〕引導。〔非〕違背。
(22)〔非人其吉﹐惟貨其吉〕其﹐通綦﹐極﹐最。《說文解字敘》“庶業其繁”﹐段注﹕“其﹐同荀卿書之綦﹐極也。”這兩句大意是﹕不以賢人最善﹐隻以貨財最善。形容貪官的行為。
(23)〔若時〕若是﹐象這樣。
(24)〔瘝〕音guan﹐病。引申為敗壞。
後記
我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及與之配套的《古典名著今譯讀本》﹐自1986年開始編輯出版以來﹐得到了輿論界和廣大讀者的讚許﹐因而使我們深受鼓舞。在《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原計劃中﹐《尚書》是優先考慮的一種。但由於其白文本字數較少﹐又很難選擇其它恰當的經典與之合並出版﹐故此決定對《尚書》(含今、古文)進行點校後﹐加以注解﹐並譯成現代漢語﹐名之曰《白話尚書》收入《古典名著今譯讀本》予以推出。
湖南省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訓詁學會原常務理事、湖南師大中文系老教授周秉鈞先生﹐長期致力於《尚書》的研討。1946年秋任教於湖南大學時﹐曾“核之以詁訓﹐衡之以語法﹐求之以史實﹐味之以文情”﹐著《尚書易解》五卷﹐現代學術大師楊樹達先生於1950年八月為之作序﹐嘉曰﹕“於是先儒所稱詰詘聱牙號為不易讀者﹐得君爬梳而整比之﹐庶幾乎人人可讀矣﹗”周先生治學嚴謹﹐此次撰著《白話尚書》﹐於1984年岳麓書社版《尚書易解》作了某些訂正﹐注解方面更加精當﹔又增加了“偽古文尚書”部分﹔而其譯文﹐則是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融會貫通﹐準確暢達。以饗讀者﹐讀者能不一睹為快乎﹖
梅季坤一九九○年五月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