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柏克萊◎楊牧
我因此就記起來的一件舊事
蕭索,豐腴,藏在錯落
不調和的詩裏。細雨中
兩個漢子(其中一個留了把絡腮鬍
若是稍微白一點就像馬克斯)因難地
抬著一幅3×6的大油畫從惠勒堂
向加利弗館方向走,而我在三樓高處
憑欄吸菸,咀嚼動詞變化
他們畫放下來歇歇,指點天空
或許在討論雨的問題而我甚麼
都沒聽見。這時他們決定換手下臺階
我才發現那是一幅燦爛鮮潔的
秋林古道圖,橫過來一級一級顫著搖著
往下移,以四十五度傾斜之勢——
絡腮鬍子在前步步倒退,右手
緊抓著金黃的樹梢,另外那個人左手握住
一座小橋
我將菸熄滅
中止本來一直在心中進行著的
希臘文不定過去式動詞系列變化表
倚窗逼視。那是夾道兩排黃楊當中
最高的一顆,而橋下流水清且漣漪
是秋天的景象,筆路刀法隱約
屬於塞尚一派
乾燥的空氣在凹凸
油彩裏細細流動,接近了
加利弗館大門,在雨中,乾燥流動
不調和的詩裏
蕭索,豐腴,藏在錯落
我因此就記起來的一件舊事
--
詩人林餘佐賞析:
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談到「記憶」時,曾表示:「記憶是充滿力量的,充滿了使詩發生,形成,擴大,感動,並且變成普遍甚至永恆的力量」(注一) ,的確,我們書寫通常是望著過去而來,過去發生的事件,在我們腦中放大某些細節,無論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它都是一種篩選的活動,好像記憶中的事件,成為一個刺點,串合的過去與書寫的當下。楊牧的〈 懷念柏克萊〉一詩,便是這樣的作品。
在題目的下方,楊牧用括弧寫著(Aorist: 1967),Aorist是希臘文中的時態用語,意指「不定過去時」,這樣的微小注紀將整個詩作帶往記憶的某個節點,楊牧在柏克萊期間,修習希臘文,這也成了記憶的座標,讓楊牧往記憶的深處按圖索驥,而詩就這樣發生。開頭寫著:「我因此就記起來的一件舊事/蕭索,豐腴,藏在錯落/不調和的詩裏」,記憶突然地拜訪,對楊牧來說,這記憶的樣貌似乎有著不定的樣態,一方面既是蕭索,另一方面卻又豐腴,這兩點看似衝突,但由於記憶中我們會不時放大/縮小某些細節,於是在腦海中,楊牧憶起的舊事便有了多樣的型態。並且這樣的舊事藏在不調和的詩中,又更增加它變化的可能性。
這樣舊事隨著一件活動展開,楊牧看著兩位漢子困難地抬著一幅畫作行走在校園裡,而楊牧本人「我在三樓高處/憑欄吸菸/咀嚼動詞變化」,楊牧善於描繪外在動作(事件)與本身內在的情緒(情感)相互結合。於是接下來有一大段動作事情的描述:
他們畫放下來歇歇,指點天空
或許在討論雨的問題而我甚麼
都沒聽見。這時他們決定換手下臺階
我才發現那是一幅燦爛鮮潔的
秋林古道圖,橫過來一級一級顫著搖著
往下移,以四十五度傾斜之勢——
絡腮鬍子在前步步倒退,右手
緊抓著金黃的樹梢,另外那個人左手握住
一座小橋
在記憶憶起的舊事,毋寧是這一件看似平凡的搬運畫面,但卻是回憶情感上的深刻片段,楊牧憑欄看著兩位漢子抬畫、換手、停下來歇息、指點天空……等,由於這動作的發生,都離楊牧有一定距離,於是如今回想起來反倒顯得像鏡頭特寫一般的冷靜感。事件在回憶來流動,透過詩句再現的竟是這樣一件平凡的小事。六○年代的柏克萊大學,校風自由,學生多半對社會運動熱衷,校園內無論師生都會當時的社會議題有所關注。楊牧在一九九二年,回憶起一九六七年的校園,反倒沒提到當時的社會情境,只著重在描繪一件舊事,我們無法篩選記憶浮出的面向,那彷彿有種神秘性的隨機。憑欄吸菸的楊牧,在詩的中寫著「我將菸熄滅/中止本來一在心中進行著的/希臘文不定過去式動詞系列變化表」,希臘文的過去式動詞變化表,在這首詩中彷彿是一個隱喻,貫穿了一九九二年與一九六七年,成為穿梭兩地的暗號,詩中的動作表現,便是不定過去式的動詞展示。最後詩中寫到:油畫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在雨中接近了加利弗館大門。然而,在詩的結尾楊牧又再次寫著:
不調和的詩裏
蕭索,豐腴,藏在錯落
我因此就記起來的一件舊事
藏在不調和的詩裏的舊事,便是詩人對回憶的詮釋。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的〈記憶〉篇提到:「我們對往事的回想,把握,和詮釋——詩的動力之一存在於其中」 。那件不調和詩裏的舊事,便成了詩意構造的動力本身。
注一:楊牧:〈記憶〉,《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局,1989),頁22。
---
美術設計:�李昱賢
攝影來源:�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人文歷史 #懷念柏克萊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林餘佐
懷念過去的詩句 在 娘娘我愛旅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我明天走了,有誰會真正想念我?
健康網站2020/3/11
洪蘭: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笑容
小時候寫作文時常寫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但是心中對光陰其實沒有感 覺,尤其那時連「梭」是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寫上這句話,作文至少會有「乙」。匆匆過了一甲子,現在知道它的意思了,但是卻感覺這句話還不夠真實,因為箭和梭 是看得見的實體,而光陰從指縫中流失卻是無聲無息,完全沒有痕跡便不見了。
朋友傳給我一個日本銀髮族川柳比賽的訊息(川柳相當於我們的打油詩),老人們以三行日文,寫下自己的老年生活,例如:
成對的碗,一個給了我,一個給了貓;醫藥太進步了,活得比預計的長,超出保險年限;現在能夠溫暖迎接我的,只有坐便器了;懷舊歌曲不會唱,太新了;剛剛太好吃了,但吃什麼已經忘記了;好不容易站了起來,卻忘記是要幹什麼,又坐了回去;所謂年邁,就是不斷增加藥片和逐漸衰退的記憶;以前走路必須抬頭挺胸,現在走路必須注意腳下;現在人生已經不迷惘了,卻一直迷路;不敢再做身體檢查,每檢查一次,就多出一種病;有糖尿病,卻沒有甜蜜的生活;曾經打罵過的孩子,現在溫柔牽著我的手;照鏡子時,感覺看到了媽媽;睡個懶覺起來,發現家人在確認我的脈搏;以前反覆確認還有沒有感情,現在反覆確認還有沒有呼吸;過去的心悸是為了愛情,現在的心悸是犯了病;飯吃八分飽,還有二分用來吃藥。
這些詩句讓人哈哈大笑之餘,也不免反省一下,我們該如何來面對自己的老年?
老本、老伴、老友是晚年的必要,前二者往者已矣,已成事實,只有老友是來者猶可追。其實,一個人生活也不一定要孤獨,成對的碗,一個給了我,另一個可以送給好友啊!要有朋友,自己要先成為別人的朋友。
一起長大的朋友很寶貴
人要不斷的問自己:「如果我明天走了,有誰會真正想念我?」只要有一個人懷念你,你就沒有白活。但是友情需要培養,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穫。
我剛去美國留學時,吃不起學校的餐廳,一個三明治 1.5 美元,一個漢堡 1.99 美元,同學說很便宜,但對新台幣 42 元換 1 元美金的我來說,還是很貴,我通常是吃花生醬三明治,花生便宜又有蛋白質,營養夠。後來我發現不行,因為有些消息沒有跟同學在一起就不知道,例如老師的出題偏好、怎樣可以搶到儀器來用等等,所以只好一週二天跟同學一起去吃飯。一學期下來,交到幾個好朋友後,我就約他們來我實驗室吃飯,我做蛋壽司請他們(做不起魚壽司),久了大家就自己帶三明治來我實驗室吃,我就聽到了小道消息,也省下了飯錢。
因此要交朋友,先要付出。早上早一點起床煮飯,拌點醋和糖做成壽司並不辛苦,獲得的友誼卻是長長久久。多年後,我去美國開神經學年會,碰到一個同學(現在是名教授了),他說,他第一次吃到壽司是在我研究室,後來去紐約教書,雖然常去日本店吃壽司,卻覺得沒有在我實驗室吃的好吃,我告訴他,因為少了一味,叫做友情,他聽了哈哈大笑。
年輕的人純真,沒有勢利眼,所以友情持久。但是只要真心待人,老了也是一樣。若是老本允許,一月一次跟朋友上館子聯絡感情,若是荷包不允許,也可以請朋友來家包餃子。以前做留學生時,大家輪流去各家包餃子,飯後一杯清茶,天南地北,聊到不知東方之既白,貧窮之交,友情更長久。
年輕時純真沒有勢利眼,所以友情能持久
人只要健康,不必怕活得超越保險年限。走路倒是必須看腳下,因為老人摔不得,一坐上輪椅,健康就走下坡了。至於照鏡子看到自己變老,要記得馬克吐溫說的:「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笑容。」心態一轉變,人生就轉變了。吃飯本來就是吃八分飽,另外二分不如留下來吃甜點,一點甜的滋味讓自己心情好,心情好最重要,粗茶淡飯吃起來也似山珍海味!
三行詩很有趣,哈哈一笑,青春不老。只要盡力幫助別人,讓別人懷念你,你的人生就值得了。
*內容摘自《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作者為洪蘭 ,天下文化出版。
懷念過去的詩句 在 幸福.原來在這裡-池上鄉福原社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池上藝術村總顧問 ─ 蔣勳
歲月匆匆,臺靜農老師已辭世整整三十年了。二○二○年十一月九日,是臺老師逝世三十周年。
三十年過去,沒有在歲月中消減,仍然有許多晚輩學生深深地懷念臺老師的學識、人品和他獨樹一格的書法。
由台灣好基金會策畫,籌備了幾個月,幾位敬愛臺老師的學生晚輩,在池上穀倉藝術館為臺老師辦一個小小的紀念展。
這個展覽,最初的構想純粹只是為了表達幾個晚輩心中對臺老師的敬愛。林文月、施淑,林懷民,我,許悔之,手上都有臺老師的書法,希望把這些作品集中,與池上以農民為主的居民分享。
池上藝術館遠在偏鄉,是六十年歷史的老穀倉改建,結構扎實,樸素無華,地方空間不大,沒有都會美術館的奢華熱鬧,在這裡,分享臺老師的手跡墨寶,讓當地大多數在土地中勞動的農民認識「臺靜農」,或許可以告慰青年時寫過〈地之子〉的靜農先生一生的社會關懷吧。
摘自 聯合報副刊 【美學系列】蔣勳/字外有字——臺靜農先生紀念展系列1
照片作品為:陳獨秀詩句「酒旗風暖少年狂」/ 施淑收藏 (攝影 /谷浩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上穀倉藝術館: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 展覽
林文月 施淑 林懷民 蔣勳 許悔之 臺靜農家屬 以及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家兩廳院 國立台灣大學 收藏展
_______
展覽時間 | 即日起 - 11/10(二)
展覽地點 | 池上穀倉藝術館 ( 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
參觀時間 | 10:30-17:30 (三、四休館)
連絡電話 | 089-862089
_______
主辦單位 | 台灣好基金會x池上穀倉藝術館
策展人 | 谷浩宇
特別感謝 | 臺靜農先生家屬、陳文茜女士、臺大校長管中閔先生、故宮院長吳密察先生、史博館館長廖新田先生、巴東教授、盧廷清教授、兩廳院總監劉怡汝女士、莊靈先生、奚淞先生、王信女士、丘彥明女士、魯漢平先生、陳慧琴女士
贊助單位 | 復華投信
「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 台灣好基金會 Lovely Taiwan 董事長 柯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