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愛自己?帶著愛的眼光看向自己與他人
很多人會從各種途徑來問我「要怎麼愛自己」,但奇怪的是「愛自己」這件事似乎講了很多次,還是很難讓人實踐其中的精髓。
在實務工作上,大部分的諮商案主的諮商目標,多被定調為「增進案主的自我悅納感」,簡單來說,就是在諮商中逐步增加對自己的喜歡和接納感受,然而這件事的困難在於,多數來尋求協助的人,很難喜歡自己,也往往厭惡自己因為過往的「不成功」或「錯誤決定」,導致現在痛苦的處境。
例如:愛錯了人、選錯了工作、沒有好好念書、沒有把握機會等等。生命裡充滿各種懊悔與不甘心,而那一刻,你往往帶著「恨、失望」的眼光看向自己,如此只會削弱你自我的力量,讓你陷入自責與無力轉圜的狀態,創造出惡性循環,你努力想改變自己、翻轉自己,其實正意味著你無法欣賞此時此刻的自己。
這時候你會想問,那該怎麼辦,現在的我這麼糟糕,我要怎麼愛自己呢?
我就忍不住好奇,現在糟糕的處境,有時候是我們面對挫折與困境的反應,但大部分無法愛自己的人,也往往缺乏面對困境的共處能力,他們拼命鞭策自己前進、突破,直到他們意志癱瘓為止,而那時就會爆發憂鬱與焦慮,對所有事情力不從心。
那不是愛自己,那像是討厭自己到想要重新換掉自己一般。
因此,你追求的「美好」處境往往不會出現,就像一個一直抱怨低薪的人,在真正獲得高薪時也只能享受到短暫的虛榮,之後在生活中的新責任、新挫折,將會讓他抱怨起下一件事,簡單來說,就是一直難以滿意自己,更別談生命中滿足與幸福的狀態。
要是不再急於改變呢?
Arnold Beisser提出了改變的悖論:「改變發生於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候,而不是當他試圖成為一個他還不是的人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你不再想改變時,改變就發生了。那個改變在於,我接受了我如其所示的自己,不再用過多的標籤、評價看待自己。多數一直聽不懂什麼是愛自己的人,都是已經帶著充滿苛責、批判與厭惡的眼光看向自己習慣的人,因此會一直「不懂」也無法體會愛自己。
其實,在更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換一副看自己的眼光。
換上可以溫柔地看向自己,對付出努力的自己微笑眼光,就是愛自己的實踐,不去想「然後呢?」而是,這樣也可以的一種坦然。
在研究上,我認為愛自己最好的說明,就是「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了。Neff(2003)將自我疼惜有三組成,而各組成又分為正向的和負向的兩類。
第一組成是自我仁慈 (self-kindness)(在失敗或受苦時對自己仁慈)。相對於自我仁慈的是自我批評(self-criticism),意指嚴格地自我評斷。
第二組成是共同苦境(common humanity)意指自己苦難的經驗是人類的共同經驗。相對於共同苦境的是孤立的、獨有的經驗(isolation)。
第三組成 是正念(mindfulness)意指平衡地覺察自己的痛苦與感受。相對於正念的是「過度認同」與沈浸於自身的苦難與感受(over-identification)。
因此有能力自我疼惜的人,在面對死亡這件事會如何對待自己呢?
他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失落與哀傷,也心疼自己在遭受失親的過程中,允許自己難過、休息或不做任何事,他們可以因此理解同樣失親的人,也曾經歷心被撕裂的痛苦感受,與內心空洞荒蕪的不安感,也因此更有能力同理他人,最後,他們可以知道自己的悲傷,也知道悲傷的前身是因為滿滿的愛。
相對而言,沒有自我疼惜能力的人,則是:
他們覺得悲傷難以承受,因此怪罪自己沒有好好把握與親人相處的時間,他們陷入極深的孤獨中,覺得因為失親的痛苦而感覺被世界遺棄,每個人都可以如此開懷的笑,而自己不行,他們會陷入悲傷的黑洞中,覺得自己活該又覺得老天不公,又認為在悲傷的自己需要被更多認同、安撫。
所以,愛自己,就是能對自己感同身受,溫柔的體會與體諒,溫柔的呵護與支持的過程,並且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如此你的身邊都能欣欣向榮。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懷 仁 諮商 評價 在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ello,我是蔡心。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找過心理師講講話的經驗呢?我個人從剛開始工作到現在,幾乎都會固定找心理師來幫我做心理諮商。
.
我自己找心理師的時候,有時候也會對幫我做諮商的心理師有抱怨,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嫌貨才是買貨人啊)。有時候抱怨一下就算了,還能繼續合作;但有時候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心理師,需要一些緣分。(不過我公開推薦一下我目前的心理師,就是懷仁心理諮商所的余仁龍心理師。目前我與我轉過去的個案,都覺得很棒,唯一的負面評價就是很難約)
.
然而,一般人會怎麼看心理諮商呢?圖上的十點,是美國人對心理師的十大抱怨。不知道百香果對心理師有沒有抱怨呢?如果有的話,你的抱怨,有沒有上榜呢?
.
有煩心找蔡心
蔡心line友募集中!ID為psytsai
加入後請傳通關密語「我是百香果」
「我的心情,我決定」購買:
https://reurl.cc/5lp1Lz
請按讚分享與留言,蔡心感謝您!🤓
懷 仁 諮商 評價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1>>2
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共議合校以建設成「偉大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今天表示,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共議多年合校成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已達成熟階段。他表示民國90年3月7日兩校經雙方校務會議通過,由原陽明大學吳妍華校長與原交通大學張俊彥校長共同簽署「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合併意願書」,並同意合校後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為校名。此合校目標在陽明大學梁賡義校長、郭旭崧校長及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任內又重新啟動。交通大學已於104年12月16日104學年度第2次校務會議再次確認通過,陽明大學亦預計於近期校務會議再次討論。為尊重陽明大學,交通大學之校長遴選委員選舉已暫緩進行,以待合校決議達成後再由新的遴選程序選出合校後之新校長。
張懋中校長說,兩校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陽明的校訓為「真知力行、仁心仁術」,交大的校訓為「知新致遠、崇實篤行」,校風均尚:求真求新、仁誠力行。兩校多年來培育之卓越校友已各為社會中堅,在生醫研究歷有創新,醫療照護首屈一指,視病猶親,救人無數;在半導體、電子及資訊科技上創造了世界領先之產業,大幅提升台灣於全球競爭中之地位。雙方均期待合校後攜手突破當今台灣高教困境,共同建設能發明並塑造未來的「偉大大學」,以培養我們的青年學生使具有令人尊敬的人格 、品德和深厚的人文、藝術與設計素養,成為社會的棟樑和榜樣。並孕育他們使能在科技與文明跨面向的發現和發明上具備革命或顛覆性的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並具備新世代的領導人及先驅者所必備的創造力、領導力、國際觀和執行力。
他表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多年來已有廣泛及深厚的教研合作基礎。在行政上,交通大學持續協助陽明大學在網路、校務、資訊、服務系統之建置、維運、及開發。兩校及北榮在大型軟體建設也合作多年,已完成互聯互容。 在教育上更已搭建最寛頻 QC3遠距教學平台,可同步與多校區150人同時上課,效果與同室無異甚至更佳。兩校原已各自豐富的通識課程藉此平台可以倍增,而陽明之基礎計算機課程現已由交大老師及助教們執教。在研究方面兩校近十年來更與北榮及 UCSD成立跨國生醫工程中心,共同執行iRICE 與自由型計劃,國際研合成果卓著;此外,交大早已成立智慧醫療推動辦公室,與陽明共同投入AI智慧醫療與健康照護資訊系統研發,推升我國先進醫療國際地位,充分體現雙方在生醫資電 (BioICT)創新領域的絕佳互補性。交大鼓勵知行合一,提倡師生由動手實作關懷社會發展議題,例如以交大蘭花屋與能源屋參加於凡爾賽與杜拜舉行之「智慧能源十項全能大賽」,進行客家文化田野調查,建立義築實驗室,發展無毒智慧農業系統,以協助農業及農村改善,更設有深耕計畫中唯一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各校共同推動成立之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這些努力對於新校之人文社會領域發展將有重要的貢獻。
在學生輔導方面,兩校均高度重視導師制度,推動實體導師課程,提供優質諮商輔導環境。暢通學生與學校溝通管道,具學權最優傳統。新建綠能智慧宿舍,進行宿舍空間活化、積極改善學生住宿、飲食、生活及學習環境。交大在推動國際化方面為教育部評價最優的大學,提供學生極佳國際經驗環境,並已成立公立大學中唯一的國際學院,積極吸引優秀的印度、越南、中亞、東西歐、南北美之國際學生來台。交大歷年選送學生出國進修研究,藉由建立及深化與國際夥伴的實質合作關係,創造師生跨國合作及移動機會、配合產業需求持續精進國際化校園環境。交大已在印度的最頂尖大學群廣泛布局,也與著名之河內科學大學成立越南分校。交大與陽明合校後,新校將可積極推動新南向之遠距醫療,創新醫材、新藥臨床等研發,強化一體之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並挹注學術躍昇的力量。
最近陽明大學、榮民總醫院與交通大學已簽署三方協議書,合作推動由交大校友會及喜見兩校合一的企業領袖集資50億以興建之BioICT 智慧型醫院及跨領域研究園區,供合校後師生融合醫、牙、護、醫檢、物治、醫工、放射、藥、人社、藝術、管理、法律、基礎科學、工程、資訊、電子等領域,做為跨域實習與教研之場域。陽明與交大校友會雙方互動友好,均對合校之目標大力支持。現今交通大學於台北,新竹,台南共有五個校區,在政府和校友們大力支持下,建設完整,各校區運作順暢。預期合校後新校在土木、建築與藝術之師生專業協助下,各校區之教育、學習及生活資源必定更加完善與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