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開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與士兵喜歡在此聚集擺賣貨品,當時香港人已喜歡把印度人稱為「嚤囉」(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因此此街便被稱為摩羅街。至於英文名,亦同樣與印度人有關。Lascar 源出阿拉伯語及波斯語Lashkar,原指虔誠軍、士兵、護衛,其後已被引申為亞洲各地,尤其是印度海員的統稱。一說是由M...
成 大 建築 分科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談建築,也不一定走到百年遺跡。有些傳奇就在城市之間,也許外表奇特,成為留影地標;也許平平無奇,默默成為步行路線的導航,但若然打開它們的立面,探究裡面材質,沉默的一扇窗或一根柱,也在訴說城市的故事。
現代主義建築,又名「摩登建築」,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來建築師的講法。現代主義建築,多使用工業化物料如鋼鐵、混凝土、玻璃,以抽象的幾何外形以及著重比例的設計呈現。隨著戰後人口急升,教育、住屋、醫療各類公共服務需求大增,建築紛紛落成以回應社會需要,如西營盤分科診所,既填補了當時短缺的醫療服務,現代化且科學的設計,亦成為政府管治形象的象徵。隨著工商、宗教、娛樂等用途的建築逐一落成,加上政府旗下的建築皆會逐個項目因應功能所需個別訂製設計,不同派別的設計師帶著自身視野,設計出性格迥異的建築,逐漸勾勒出本地現代主義建築的輪廓。
這些早期以功能主導且變化多樣的現代主義建築,無不流露設計者大膽創新的思維。以紅磡體育館為例,大家立時聯想到的,也許是心儀歌手的連場live show;但難以想像其時政府願意向難度挑戰,建一座頭大身細的「倒金字塔」—於1983年落成的紅館,坐落在紅磡火車站之上,由當時的政府工務局建築部設計,而回顧1968年的最初設計圖時,可以見到巨大的看台向四面延伸,平面呈一個十字形狀,與柬埔寨「現代建築之父」之稱的旺莫利萬(Vann Molyvann),在首都金邊的國家運動場設計有異曲同功之妙,兩者皆帶強烈結構表現特色。但看似簡單的外形,建造起來也甚具挑戰-先在地面建屋頂,然後整個由吊重機吊起,暫時安放在鋼架,檯底下的四個斜面興建完成後,才將屋頂結構下降到斜面之上,最後封頂……對比如今保守的公共建築,加上價低者得的投標方式及外判文化,實在難以再現當時大膽、進取的態度。
建築歷史博士同時也是英國建築師的黎雋維 @charlescwlai 笑言:「好的建築可以留芳百世,壞的同是。因此我們都需要更重視建築設計。」如書中引言所述,建築本身是當時社會、經濟、甚至是政治氣氛的物質化縮影。聆聽25幢現代主義建築的故事,可會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城景?
《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
黎雋維、陳彥蓓、袁偉然 合著
@hkarchitecturalhistory
#現代主義建築 #摩登建築 #香港建築 #建築歷史 #紅磡體育館 #灣仔友邦大廈 #九龍麵粉廠 #清水灣邵氏大樓
成 大 建築 分科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306紐約時報
*【拜登敦促經濟刺激方案,消除對通貨膨脹的擔憂】
國會審議1.9兆美元經濟刺激方案,及加快疫苗接種推動事項,但有部分經濟學家,共和黨議員和華爾街,提出了是否造成通貨膨帳的擔憂。拜登政府周五再次否認了這一論點。強調儘管就業報告強於預期,但疫情打擊最嚴重的有色人種勞工階級仍需要經濟援助計劃的支撐,官員強調,仍有數百萬工人需要1.9兆美元經濟刺激計畫的幫助。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05/business/economy/biden-economic-aid-stimulus-inflation.html
*【就業市場回暖,餐飲業領漲】
美國經濟數據持續向好。美國2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37.9萬,增長的大部分來自休閒和酒店業,由於停工令而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與去年同期相比,僱員人數減少了350萬。2月份的增長包括食品服務和酒吧的286,000個工作,以及旅館和體育館等企業的69,000個工作。一些餐館老闆說,最近幾週冠狀病毒病例下降,和天氣轉暖的結合正在吸引更多的顧客。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05/business/economy/february-2021-jobs-report.html
*【民主黨人同意削減失業救濟金,以使刺激計畫保持正軌】
由於溫和派認為失業救濟金過於慷慨,民主黨放棄了將每週聯邦失業救濟金從300美元提高到400美元的提議。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05/us/politics/senate-stimulus-bill.html
*【中國將2021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
在中國遭遇新冠疫情打擊一年後,該國政府週五承諾經濟增長將穩健復甦,設定了一個“6%以上”的目標,表明中國已準備好要努力讓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強勁增長。這一承諾對全球經濟來說是個積極信號。它表明北京願意拿出資金保持經濟繁榮,而不是為了要應對其不斷增長的債務,讓經濟放緩。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將繼續購買全世界生產的商品,包括鐵礦石和電腦晶片。中國發佈增長目標之際,大流行已在其境內停止,在美國和印度等國,感染病例近幾周也大幅降低。中國今年的目標可能很容易達成。該數字比許多西方經濟學家預期中國經濟能夠實現的要低得多。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305/china-economy/
*【部分科學家連署,質疑WHO武漢溯源調查】
有部分科學家認為,導致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源於實驗室洩漏或事故,他們呼籲進行獨立於世界衛生組織上個月派往中國的獨立專家小組的調查。《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法國《世界報》(Le Monde)最先報導了這封公開信,信中列出了署名人認為的世衛組織—中國聯合調查中存在的缺陷,並指出該調查未能充分解決病毒從實驗室洩漏的可能性。公開信還進一步提出了充分針對此可能性的調查方法,包括對中方資料的全面訪問。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210305/covid-virus-origins/
*【美國和歐洲將暫停對酒類、食品和飛機徵收關稅】
美國總統拜登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星期五通話時同意暫停關稅。雙方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四個月的暫停將涵蓋美國對75億美元歐盟進口產品徵收的全部關稅以及歐盟對40億美元美國產品徵收的全部關稅。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05/business/economy/airbus-boeing-tariffs.html
*【聯邦調查局發現暴動前驕傲的男孩成員和川普幕僚有聯繫】
簡報中說,在1月6日對國會大廈的襲擊發生前幾天,極右翼民族主義者Proud Boys的一名成員曾與白宮有聯繫的人進行溝通。這位官員說,位置,移動電話和通話記錄數據顯示,有一個電話將一名驕傲男孩成員與川普白宮聯繫在一起。FBI尚未確定他們討論的內容,該官員未透露任何一方的名字。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05/us/politics/capitol-riot-trump.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由於德州和密西西比州官員考慮取消戴口罩的規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員提出了新研究,強調口罩的重要性。該研究報告說,戴上口罩與美國各縣較少的冠狀病毒感染和Covid-19死亡相關。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室內或室外開店就餐的縣(縣)在大約六週後每天感染率上升,在兩個月後Covid-19死亡率上升。
#亞歷桑那州州長正在考慮提高企業和餐館的容量限制,但仍建議使用口罩。同樣在周五,南卡羅來納州州長亨利·麥克馬斯特(Henry McMaster)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取消了該州政府建築物中的面具指令。加州公共衛生部周五還放寬了一些限制,稱遊樂園,戶外運動和體育館的現場活動,可以在4月1日重新開始,但要限制容量,並强制戴口罩。
#加州官員宣布,該州的迪士尼主題公園或在4月1日有限的時間內重新開放。但前提將取決於各個縣的冠狀病毒傳播統計數據。
#隨著各國爭相爭取足夠的疫苗劑量以終止大流行,新的競爭正在展開:用注射器對其進行管理。
#大流行的種族差異在美國疫苗的推出中仍然存在。
#奧勒岡州的科學家確定一種,英國變異病毒的再變異病毒,這種變體可能會使該變體對疫苗的敏感性降低。
#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調查顯示,過去幾個月來,打算接種疫苗的成年人比例顯著增加。現在有69%的公眾計劃接種疫苗或已經接種疫苗,而11月份曾表示打算繼續接種疫苗的人中,這一比例為60%。同時,新調查也發現,在接種疫苗的認知上,也存在27%的政治差距,其中83%的民主黨人表示他們計劃購買或已經接種該疫苗,而共和黨人只有56%。
#嬌生披露數據表明,雖具有高度保護性,但其藥效比Moderna和Pfizer-BioNTech生產的疫苗略低,衛生官員原擔心新疫苗不被民眾所選,但事實上不然,因其只要施打一次,反而較民眾能接受。
#教宗方濟各訪問伊拉克。教宗的訪問恰逢近期炸彈襲擊和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引起不少信徒的擔心,為期四天的旋風式訪問,也恐加劇該國激增的冠毒疫情。
#《泰晤士報》的調查:古莫的幕僚在6月份重寫了一份關於養老院Covid死亡的報告,以掩蓋死亡人數。
#加拿大批准了嬌生疫苗,這是第四種選擇。
#一項新的民意測驗顯示,70%的美國人表示支持拜登總統處理冠狀病毒疫情的方式。
#韓國的藥品安全部門批准在週五和劑量的輝瑞公司BioNTech疫苗約23萬人次,預計本月開始到達,通訊社韓聯社報導。該國人口約為5100萬,該國上週開始了疫苗接種計劃,這是在11月之前實現全體免疫計劃的一部分。韓國於今年2月批准了牛津-阿斯特捷利康疫苗,並希望通過國際合作組織Covax疫苗超過200萬劑。
#紐西蘭總理Jacinda Ardern表示,上週對紐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的鎖定將在周日上午結束。
#日本政府週五宣佈,將東京大都市區的緊急狀態延長至3月21日。其他六個州也取消了緊急命令。這些限制,包括命令餐館和酒吧在晚上8點之前關閉,原定於週日結束。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3/05/world/covid-19-coronavirus
成 大 建築 分科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開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與士兵喜歡在此聚集擺賣貨品,當時香港人已喜歡把印度人稱為「嚤囉」(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因此此街便被稱為摩羅街。至於英文名,亦同樣與印度人有關。Lascar 源出阿拉伯語及波斯語Lashkar,原指虔誠軍、士兵、護衛,其後已被引申為亞洲各地,尤其是印度海員的統稱。一說是由Musselmen簡化成Morra而被稱為「嚤囉」。 此外,摩羅街亦被稱貓街(英文:Cat Street),因為這裡有很多經營古董買賣的商店,也有不少「雜架攤」,據說有店舖出售一些俗稱為「老鼠貨」的賊贓,外國人形容那些購買老鼠貨的人,像貓兒一樣,所以稱為「貓街」。
香港醫學博物館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是香港一所以醫學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上環及半山區之間一帶的堅巷2號,成立於1996年,收集並保存與香港醫學發展有關的文物,用文獻及實物展品介紹香港開埠以來的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館址是一所英國愛德華式建築物,有寬闊的走廊,使空氣流通充足的窗戶,屋頂蓋上中式簷瓦,帶有本地文化色彩。前身是成立於1906年3月15日正式啟用的香港細菌學檢驗所,以應付當時流行的鼠疫。檢驗所作為首個香港專為醫學化驗而設的機構,初時對流行細菌病患作專門研究,隨後更堅負起疫苗培植的工作。在二次大戰過後,檢驗所易名為香港病理檢驗所,以涵蓋更大的工作範圍。當「病理檢驗所」在1960年遷往西營盤,及疫苗製造的工作在1973年遷離後,這座建築物便一直只作政府倉庫的用途,直至1990年被香港政府宣布列為法定古蹟,在1995年移交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改建成為香港醫學博物館,於翌年3月16日重新對外開放。現時,香港醫學博物館內有十一間各具特色的展覽廳去介紹香港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和昔日疾病被撲滅的情況。主要陳列了多種不同之醫療用具、介紹香港醫學衛生及護理工作、19世紀時香港鼠疫的情況及實驗室展示、及中草藥的介紹和展示。此外,香港醫學博物館內亦開設了展覽廳介紹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東華三院的歷史,同時館內有太平山觀景廊,圖書室及演講室。
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Sai Ying Pun Jockey Club Polyclinic,簡稱西營盤分科診所,前身稱為國家醫院Government Civic Hospital,是香港一所歷史悠久的醫務建築,在1874年創立,位於香港島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30號,當時是香港第一所非軍用的醫院,即是政府公立醫院,由當時香港政府創立,主診用西方醫學方法治病。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經重建而成,由香港賽馬會贊助,是普通科診療所,由醫院管理局經營。該診所於1960年7月啟用。
蓮香樓是一間過百年歷史,有著「蓮蓉第一家」美譽的老茶樓,廣州店現址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第十甫路,它與陶陶居均是廣州僅餘的兩間過百年歷史的老茶樓。從這些老茶樓的興起,廣東獨特的飲茶文化漸漸成型。蓮香樓現時均在廣州和香港設有分店,雖然兩者在經營方面已經脫勾,惟屬於同源異枝。上環【蓮香居】是【香港蓮香樓】的姐妹店。致力秉承價錢大眾化的傳統茶樓營運模式,為希望給顧客們感受真正的『水滾茶靚』,店內仍保留傳統茶盅及安排待應提着大銅煲給茶客添加熱水品茗;茶樓的出品主打懷舊點心及粵式功夫菜。主要提供工序繁複的菜式,包括招牌霸皇鴨、家鄉釀鯪魚、舊懷金錢雞及鴨腳飽等,全部制作需時是小有食店仍保留的經典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