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糾正別人的後果,往往是兩個人都受傷
我們都討厭被強迫。即使我們知道TA是對的,對方是為我們好。
牙膏為什麼非得從中間擠?
胡蘿蔔對身體好,可我就是不喜歡吃;
我覺得中醫特別管用,你憑什麼說它是偽科學?
但是,我們也同樣害怕被拒絕。
當別人不能領情的時候,我們感到受傷和委屈:
說了多少次了,為什麼不能洗了澡再玩手機呢?
聽我的,一定要把錢放在餘額寶……
你可不可以為了我和你自己,把煙戒掉?
說了多少次了,為什麼不能洗了澡再玩手機呢?
聽我的,一定要把錢放在餘額寶……
你可不可以為了我和你自己,把煙戒掉?
這樣的場面,在我們的人生中不斷上演,讓我們苦惱不已卻又習以為常。大多數人,都有喜歡糾正彼此的傾向,尤其是在最親近的人之間。但事實上,對我們來說,很多“糾正”都是完全不必要的。沒有人願意被說服。強迫對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會讓雙方的分歧倍增。
當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時,邏輯和事實變得不再重要,情緒最終佔了上風。這導致了問題的擴大化,最終從觀點層面,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擊上:“我怎麼會認識了你?”“從來沒見過你這種人”……
我們花光了力氣,不僅無法改變對方的想法,還帶來了痛苦和敵對——雙方都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進而導致了關係的疏離。
02
為什麼人們總是想糾正別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
人性上有一個弱點:因為注意力的有限,每個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有個實驗,給墨西哥人和美國人快速交叉地看兩組圖片:一組是美國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場面,一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鬥牛場面。結果是84%的美國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場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鬥牛的場面。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選擇性注意」。
這讓我們形成了固定的行為和認知模式,一方面像自動駕駛一樣省時省力,一方面卻也帶來了認知上的局限: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進而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對的;卻緊盯著別人的缺點和漏洞,將對方的可取之處選擇性屏蔽掉,認為別人錯了。因此,我們認為的不容置辯的事實,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實」。
當我們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場上,你會發現他一直堅持的“愚蠢做法”,也是沒有錯的。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卻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比的就是誰更有辯論技巧,誰的氣勢足、嗓門大、體力好。
有效溝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03
自我價值感不穩定的人,更喜歡說服和控制別人。
我們在家庭關係或者親密關係中,常常碰見控制欲很強的一方:一個嚴要求的媽媽,一個高標準的男友/女友。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咄咄逼人,主導了關係的支配。但事實上,這些關係中看起來強勢、施壓的一方,其實依賴於弱勢、承壓的一方。
正是因為控制不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他們會施加給對方很多的期待,期待別人的改變,來讓自己心情變好。
因為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得控制你;
我不允許你拒絕,因為我會生氣;
只有你變好了,我才會感覺良好。
他們需要從對方的回應裡,獲得情緒的穩定和人格上的認可。他/她一邊要求你,一邊關懷備至地對你好,正是如此。不僅是親密關係中。在很多關係和場景裡,人們都會通過去說服他人,來收穫安全感和信任,維持住自己的情緒。
這是自我價值感不穩定的表現。
這裡要提及,一個個人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的概念——「穩固的自我」。
它指一個人具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並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它指一個人具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並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
就像同樣是失戀被甩,有的人會久久地處於情緒的低谷,不斷地否定自己“不夠好”“配不上”;而有穩固的自我的人,知道只是因為不合適,更容易走出失戀的陰霾。
當我們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時,我們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別人的勇氣。別人將不再是維持情緒穩定的「工具」,我們也獲得了「情緒獨立」。
04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每個人都想按自己的意願生活,人都是討厭被外力改變和強迫的。因為他的內部,有自己的價值觀,需要去捍衛。
價值觀,是一個人賴以居住和生存的“房子”,讓我們可以活得有尊嚴、有安全感。
假設一下:
有個人突然衝過來,對你說:你的房子要倒了,很危險,我幫你把它撞倒,不用謝我。你會怎麼想?是不是會覺得他是個神經病?你感受到了威脅和恐懼,於是拼了命地去阻止他。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屋子。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人際關係都不相同,影響了這個屋子的外觀和內飾。
強迫別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就像是一隻青蛙,想要邀請一條魚到陸地上做客一樣。即使陸地上的世界,比河裡精彩百倍,這也是這條魚承受不起的。
他只想逃離、求救、封閉自己,守住自己的領地。他要保護住內心的那個自我,只有這裡,才能感覺到安全。
讓一個人活在自己的價值觀裡,是對他人基本的尊重。即使它有對也有錯。
你不需要認同,但你得接受這個現實。
一味想控制結果和關係的人,就像抓著一把沙子,抓得越緊,只會流走的越多。
就像叔本華說的:
在和別人交談時,要克制去糾正別人的衝動,儘管我們這樣做出於好心。因為想要傷害別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別人,即使沒有阻撓,那也是很困難的。
在和別人交談時,要克制去糾正別人的衝動,儘管我們這樣做出於好心。因為想要傷害別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別人,即使沒有阻撓,那也是很困難的。
改變,並非是不可發生的。只能這個過程,只能從內部開始,無法從外部強行打破。他人不想改變,你越用力,只會讓別人越反感,只會讓人感受到抵觸和難堪,修建起更高的心牆,抵禦你可能的侵犯。
如果自己或是身邊的人,有較強的控制欲,總是因為無法改變環境和他人,而帶來壞情緒,我們也不必太過擔心。
可以利用斯蒂芬·科維的「擔心圈和影響圈」理論,來為我們所用這種理論提到,我們會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擔心,但是很多事情是無法控制的,只會帶來無謂的擔心。
這時,我們畫出一個「擔心圈」,把我們無法實際控制的事情(別人的情緒、早高峰堵車)丟進裡面,從我們的生活中剔除。
我們再畫出一個「影響圈」,把付出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能力上的短板、起床時間),放在裡面。
踐行後你會發現,你對他人和環境期待的越少,你的自由和快樂就越多。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生活真的會明朗很多很多。
05
我們都可以在自己設定的世界觀裡活得很好,但人與人相處總會有分歧。
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路上,終將明白:“成熟的一個標誌,就是不再急著與人爭辯自己的看法,逐漸明白,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成長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誤解或看法不一樣時,恨不得揪住對方衣領說個三天三夜。
現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頭而走。”
“成熟的一個標誌,就是不再急著與人爭辯自己的看法,逐漸明白,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尊重永遠比控制容易。
而改變自己,是改變他人和世界的最好方法。
改變他人的途中,遍佈荒漠和苦海;改變自己的路上,收穫的是幸福和豐盛。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我之蜜糖他人砒霜 在 游祥禾-人生使用手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你是司機,你會覺得路人要守規則;如果你是路人,你會覺得司機需要禮讓。
如果你是老闆,你會覺得員工很是懶散;如果你是員工,你會覺得老闆很是嚴苛。
如果你是富人,你會覺得炫富不過日常;如果你是窮人,你會覺得炫富是種顯擺。
人啊,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想法,不在相同位置,很難感同身受。
#處境不同未必理解得了
我們的處境不同,很難理解對方的感受;我們的境遇不同,很難明白對方的做法。
這個世界,不會有相同的人,走相同的路,有相同的感受。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的性格和思想的形成,都源自於我們成長的路。
居高位的人,很難理解底層人的消費觀;生活不容易的人,很難有說走就走的自由。人和人不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
處境不同,難以理解;思想不同,難以共鳴。這個社會不缺批判與指點,我們更需要體諒和包容,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不要輕易評判誰對誰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認同他人的對,才能包容自己的錯!
一個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看別人,永遠都不會有結果,也很難去解決問題。
生命是一種回聲,我們需要付出愛,才有感恩和回饋;我們需要幫助別人,才有人對我們施以援手。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們理解不了他們的感受,但是可以少一些計較,多一些感恩和包容。
我之蜜糖他人砒霜 在 奧地利山邊小屋裡的Zero Waste樂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幼稚園開始就一路念天主教學校一直到離家出國,可以說整個童年被嚴密保護在家中與校園裡特殊氛圍,從未接觸「紅塵」,也保有很大程度的「天真」。😂
小時候在校每頓餐食前都要念禱詞,而聖歌讚美詩與聖經小故事到現在都還記得。(但這些宗教養分並沒有讓我成為教徒)16、17歲開始接觸佛家、道家思想、克里希那穆提、賽斯、高靈與New Age等身心靈領域,也沈迷過靜坐修道練氣,花樣年紀不到18歲的少女開始打坐並表示要去廟裡住上半個月,真的是件會讓父母擔憂的事。
身心靈領域對我而言從來不是陌生的,畢竟沈浸其中超過二十年。而理解身心靈書籍對我而言也是不算難的事,掃個幾眼,就大部分能瞭然於心,沒有太多疑惑,卻也沒什麼高深見解。但極少與人談論,也很少紀錄相關文字,言詞感受大都安放在心裡。
平日最愛嘮叨的還是生活瑣事流水賬。🤪
一年前難得記錄下一些感受,維持一年大概3篇「身心靈類」文章的頻率。😂
舊文:
我的他給我看了一行禪師的一小段話,看著看著,眼淚怎麼也止不住地掉下來。
大意是說:
『當你栽種蔬菜而他生長得不如預期時,蔬菜本身幾乎是很難為此負責的。你尋找各式能改善狀況的原因,也許是多點養分、多點水分,或減少日照。總之,你不會把過錯推在蔬菜身上。
而當我們與朋友或家人之間產生問題,我們總是想讓對方負責。如果我們願意去尋找與這些人更融洽相處的方式,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像照顧蔬菜一般地,讓一切持續生長發展。
指責他人的過錯、證明自己是對的,為之爭吵,很少會帶來正面的結果。
所以,不指責,不爭論,跳開「我執」,只要「理解」。
當你懂得與接納這些東西,才能真正去「愛」,事物也才能為之轉變。』
看完這段話後,又馬上看見親愛的慧怡分享一句話:
『要自省,但不自責。』
完全説進我心坎裡。
方才愚婦又抽了揚升大師牌卡,三張牌意分別是:
1.呼應了生命中的給你帶來困擾不愉快的女性/寬恕傷害你的人
2.感受喜悅的力量/喜悅是強大的情緒,能協助移除障礙
3.淨化/淨化身心、意念、動機,使一切以為自己和他人服務為出發點。調整生活,讓內心與行動合一
接二連三地來自各處的提點,都是珍貴的體悟。
我們無法使每個人都滿意與喜歡自己,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有全心珍愛我們的人們,當然也會有處處看我們不順眼,做什麼都可挑錯的人們。
愛你的人,無需你的解釋。
討厭你的人,不相信也不願聽你的解釋。
理解接納人人都有各自的際遇與喜好,而宇宙本是個整體,萬物眾生在浩瀚時空之網裡,並沒有分際。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自省與調整腳步。檢視自己動心起念的出發點,沒有殘酷惡意,沒有傷害到他人,是不是一切問心無愧。
不對相干或不相干的人口出惡言,要知道,最難堪的傷害常常來自親近或熟識的人。
無論動機是什麼,惡意就像是手裡握著的雙面刃,砍傷他人的同時,自己手裡也留下失血的傷痕。
看著自己手裡的疤,全然忘記傷痕不是別人給的,是自身留下的血痕。這份糾結,讓傷人的那方比被傷的對象,還要可憐無助。
自己就是自己的加害者,要呼叫誰停止?又要向誰討還呢?
要探究所有情緒的源頭,因為他人對應出的,都是自我。我們心眼裡沒有那些邪惡醜陋的東西,又怎麼會把人事物解讀成我們眼裡的樣貌呢?
一切都要回諸自身。
我仍然會記住並實踐那句話:
『自省,但不自責。』
面對天地人事物,俯仰無愧,我就是要這樣接納理解又理直氣壯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