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救災辛苦,但救災是國軍的業務嗎?
留言「放假」來找到你的請假理由
自己的假自己請!上面不放自己放!
-
#今天是軍人節
#以下帶你思考議題
曾幾何時「軍人救災」成了習以為常了?
依據災害防救法的規定,國軍如果協助地方政府投入救災,地方政府事後應該要負擔軍方所花的成本,軍方成本可怎麼算?光人事、燃油費就讓人嚇到吃手手。
從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之後,到民國102年,軍方負擔的救災成本,高達16億9000餘萬元。這個「呆帳」數目一年比一年大,政府也是一個頭兩個大。
然而在103年4月時,毛治國內閣一個神決定,102年度前的成本不再追討,由國防部自行支應。 沒錯,國軍瞬間噴了17億。
接著在103年後建立了新的救災費用分攤機制:若在災防中心撤除前,國軍出動的所有成本,都由國防部自行負擔;災防中心撤除後,地方政府若申請國軍協助環境清理、復原重建等,才需負擔國軍成本。
雖然這讓地方政府欠國軍的錢成長趨緩,但從民國103到105年之間,付出的「災後」機具油料成本仍有共1701萬元,而這些經費,多半由國防部其他預算其他項目之下挪移使用。
有人認為
「 國軍的本務並不是救災,因此應該是站在支援的角色」。
也有人認為
「軍方擁有人力物力資源,與其作為閒置人力,不如投入救災也未嘗不好 」
這個問題看似對立、兩造難解。
#我們可以去思考的是,國軍做為救災者的風險以及相關性是否足夠呢?曾有人提出說「救災」應當是讓現行消防體系與資源更完善,以消防為主力投入救災才是最專業的做法;但也有人提議國軍的救災應該法制化並有專門救災專業編制。
但不論如何,我們可以去關注的是這些議題為何存在,並嘗試問著自己:
隨著時代前進,當代國軍衍生出的服務究竟是資源利用、還是潛在風險?值得我們認真討論。
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吧!
-
#順手推活動
中華文化總會軍人節特展|阿兵哥—軍旅記憶
★展出日期:9月4日~10月14日
★週二至週日10:00-17:00(週一休館)
★展出地點:文化總會 城南空間No.1
★免費進場
-
#只等那信號一亮
#只等那信號一響
#我們就展開閃電送件
#請一個轟轟烈烈的事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