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報名營隊,對申請大學有幫助?】
高中生參加OO系營隊,對於申請大學OO系有沒有幫助?
我自己曾經審過我們系上推甄入學。至少在我審的時候,我從沒聽過評審同事們有說過某某某參加過我們系上學生的營隊,所以該加分。事實上,參加營隊本身,並沒有成為系上認為相較於其他沒參加營隊的學生,該給予加分的項目。
我所知道的大學科系營隊,都是大學生自己籌辦的,不是科系辦的。系上頂多是給予一些空間跟資源上的補助。哪個系的大學教授在審查入學時,敢把大學生自己辦的活動當作審查依據?
那你說參加營隊都沒有幫助嗎?是,也不是。參加營隊當然還是有它的收穫的,但不是像家長或學生以為的那種直接赤裸裸地在推甄加分的那種好處。
現在大學收學生,特別是越來越多人學測同分的情況下,教授面試要找的是真正對這個系有探索過、有深厚興趣的人。那種背補習班提供的面試答案的學生,三兩句話就被教授問出龜腳來了,馬上被教授看破手腳知道是唬爛的。教授面試時最氣的就是這些背答案唬爛的傢伙!
但如果有個學生對他有興趣的科系領域,在高中閒暇之餘做探索,去看人家大一課本上什麼、去看人家系上修什麼課、課本裡教什麼、人家教授都做什麼演講、做什麼研究、選一門人家系上大一概論式的必修課來自學一下。那這個學生在面對各校這個科系的教授面試時,都可以很輕易的對教授們侃侃而談,一下子就把其他背面試答案的高中生海放到人家看不到他的車尾燈。教授不收他,收誰?
這樣的作法,只要能上網或是買一兩本書,就夠了。花的錢,不多,很少。
參加系所營隊的幫助,頂多是比別人有機會去直接看一下那個系所的東西、認識幾個該系的大學生。但如果參加完營隊,沒辦法把這幾天看到的東西內化、沒能夠繼續做如上面所說的那種深入探索。那對於申請大學那個科系,花了營隊的大錢,卻根本不會有什麼效果。
所以大家對營隊要有正確的認知:這可能可以幫高中生短期密集接觸這個系,稍微了解這個系在幹嘛(但也要看大學生是怎麼設計的,敝系的營隊,大學生是花非常多時間設計給高中生的課程。有的科系營隊可能偏重玩樂的比較多。);也讓孩子認識幾個大學生學長姐。但對於申請大學那個科系沒有直接的幫助。要有幫助,還要靠高中生自己參加營隊回來,看是不是真的有熱情繼續深入探索下去。
大學生辦營隊,是好事,也讓大學生有機會學習執行大型專案跟行銷的能力。這對於在台灣的高中沒機會好好養成這些能力的學生而言,是個好事。沒有必要去批評營隊收費多高多低。
營隊的存在並沒有錯,關鍵在於報名者跟家長的認知是否正確。但如果有營隊刻意用不正確的認知,例如這對申請大學會很有幫助云云的來招生,那就很可議了。
不參加營隊,也可以有好的學習歷程,而且不用花什麼錢。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熱情去做我在前面第六段說的那些事情。如果沒有熱情做那些,那申請不到那個系也是很應該的。
新聞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806078
(歡迎分享)
我所知道的oo 在 靈魂的設定 -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感想 | #頭腦的困局
【#一夜一類型 】工作坊結束了。
瑪麗安在反映者場次結束之際,送了個吻給大家,然後我的螢幕就恢復死寂了。
從錯過的顯示者場次開始,我開始對討論串深感興趣,報名了投射者場次;這樣經歷到最後的反映者場次,我的興趣幾乎所剩無幾。
我感覺,在情緒上也嗨不起來,但是還是堅持聽完了。對著瑪麗安敘述的反映者類型,我著實覺得很陌生;和宇宙連結這麼「靈性」層次的操作,我竟然一點感覺也沒有。
我一直以為,對如此陌生的 #反映者 類型,我應該會很興奮,會很想研究和分享。其實並沒有。
• #那些頭腦明白的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
• #和那些不可言傳的
我記得這個工作坊之所以開啟,是因為 #2027全球意識機制 (Global Consciousness Program)工作坊提到 #背景振動頻率 即將轉換;這其中的動盪十分需要我們各自 #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 才能安然度過。
而從去年到今年,當我慢慢實驗情緒週期的紀錄,去感覺 #等待 時,身體是什麼體驗,我才那麼一丁點的意識到,#頭腦 的影響實在容易潛移默化。
我第一年開始上課後,其實並沒有好好地進入這個實驗。在頭腦層面,我很樂於研究、探索,且對頭腦遊樂場內以不同觀點分析歸納各種「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到底是在說些什麼,有極大的興趣。
這些文字和思想上的遊戲,其實很美好,也讓我有續航的動力,可以不斷在進修上往前行。但人生的真正感受如何,其實只有自己知道。對於他人的投射、期盼和批評,我的內心反射出多種解讀,很多時候無法安於內在。
我的感覺是,我們還有很多種選擇,很多路徑可以探尋。這一時的情緒跌宕起伏、一時的批判受傷,也就只是一時而已;一定有很多方法,只是我們沒有找到而已。
比方說,在意識上告訴自己,想著自己的 #空白非意志力中心 ,提醒自己,我不用再陷入自我價值的批判。我很好,我不用證明什麼。我沒問題。
這麼多的提醒,看似扭轉了負面的情緒,實際上午夜夢迴,纏繞在心中的千頭萬緒,就是那些敵不過他人眼光的殘骸,腐蝕在心頭。即便睡了一覺心情變好,熟悉的自卑感總會像哈利波特遇到的攝魂怪,遊蕩在人間。
就連寫文章,頭腦繼續冒出來,或是,不知道屬於哪個中心或哪個閘門連帶要告訴我的 #這篇文章應該會引起共鳴吧 。就是想要 #感覺良好 。
各種預設和期盼冉冉升起,像明朝太陽依舊爬上來。這些循環讓我明白,我無所遁逃。
• #放下頭腦的問題
瑪麗安進入Q&A環節時,有時候會對某些提出的問題大笑。「啊,這是頭腦的問題。」
這些問題中,以「比較型」問題最為突出。「XX者」和「XX者」有什麼不同?「XX者可以OO,那為什麼YY者就不可以呢?」
瑪麗安自然有她拆招的方式。而我只是好奇,難道,我們不能問嗎?若我想搞清楚這一切,難道不行嗎?搞清楚這一切,對我的執行,難道沒有幫助嗎?為什麼要大笑呢?
我的內心當然沒有覺得價值感缺失,因為那不是來自於我的問題。我只是覺得,這樣問「很頭腦」,又如何呢?
當一切逐漸步入尾聲,各類型的能量場運作已經清楚揭露後,我感覺彷彿動彈不得。當一切得到解答,當我們知道「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有其緣由,看似圓滿的答案之後:我還要繼續質疑和追求新觀點嗎?
• #永遠不會有讓我滿意的答案
這個工作坊,看似是說清楚了各類型的能量場運作,解釋了背後策略形成的脈絡。但是永遠擋不住頭腦的問題攻勢。
對於如何 #執行 這一切,我們將永遠有問題。
而我對此,才開始感到疲累。
瑪麗安對於問題背後的笑容,彷彿是,她在執行「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所曾經歷的一切。她明白,她體會過,她可以一笑而過,然後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別再陷入頭腦的問題裡。
那些不同流派一再質疑的問題,我感覺已經平心看過,理性分析,卻始終覺得「哪裡不對」。可是回過頭來,沒有經歷,沒有體會,我怎麼知道,我所「知道」的這一套,會是行得通或行不通的?
而當我和學習夥伴閒聊,脫口一句「腦袋可以產生兩種觀點或更多,怎麼說都對」。我好像開始明白,這樣的研究,會是永無止境的路。
我們對「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的各種觀點,永遠都會變化,永遠都有質疑。各種分析和拆解,說的明白,講得透徹;明朝醒來,問題又如紅日冉冉升起。那不是什麼融化了的冰水,終究消逝在雲間。
• #這是能量場的使然沒有別的了
沒有什麼原因了。
為什麼要「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原因已經說完。腦袋可以不斷比較、分析再質疑,然後一竹竿推翻自己不久前才理解的一切。
我也可以在幾天後,情緒週期經歷高低點後,說:「那是來自生產者瑪麗安的角度。」或許我們還可以聽聽投射者老師的角度呢? 或許,我可以有其他「做決定的方式」呢?
這些將永無止境。
於是,我好像明白瑪麗安老師為什麼笑了。
今晚,瑪麗安說「You will take it personally until you don’t。」
她說,她實驗的初期,也常常對外在人的批判或回應對號入座。
「雖然我要叫大家不要對號入座(Don’t take it personal),但這其實真的也是很personal的事啊。」
這可能是最辛苦的部分吧。
「等待回應」很簡單的四個字,對生產者來說,好像很難。等待的焦慮、徬徨無助、來自周遭的質疑。當我們還沒有全心投入,已經惶恐,那要如何前進?
所謂覺察,彷彿只是放大更多的無助感和自責。於是腦袋也突然響起瑪麗安的那句「放下頭腦的問題和聲音」。
其實我們 #好像 真的沒有選擇。
.
.
.
.
#記一夜一類型工作坊
#thanksMaryAnnandJoyce
#05282020
#類型
#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
#做決定
#頭腦很好
#頭腦也不好
#隨便啦
Photo Credit: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