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一切都不尋常
前兩天我還和朋友打趣:「也許最近老天爺缺天使,才緊急招攬了那麼多人上去。」
前面一年時間,我家三位非常令人尊敬的親戚往生了。一位是我的外婆,她對促進婦女獨立思想在地方上很有建樹。一位是我的老姨丈,他是地方上德藝雙馨的國畫畫家、書法家。還有一位是我的姑丈,他是非常愛幫助人、忠於職守的公務員。他們都是健康積極的人,他們是在我生下來就已經存在的前輩,他們好像應該不會(至少是現在不會)離開我。他們的突然的往生,而且是沒有負擔的往生,一次一次推動我從不同角度去再次審視「生命」。
就像最近大前輩龍劭華往生,或者去年小鬼、劉真、Kobe、志村健、皮爾卡登等各位受大家喜歡和推崇的公眾人物往生,推動我再一次問曾經幾次離死亡很近的自己:「什麼是生命?什麼是人生?」
大家常說的是:「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這確實是一個不能繞過的反思。不過,我相信不管大家做的夠不夠完美,多多少少我們都做到了,尤其是常常來我這邊看我、看文的心粉們❤️
我想要提出的另一個想法是: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一切都不尋常。
當一個生命離我們而去,他就不會再回來了。這個時候才會發現,他離去之後,沒有人可以代替他、沒有人可以複製他。這跟在公司和社會上那句毒雞湯:「這個世界沒了你照樣轉動」的價值觀完全相反。
你、我、他,大家都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個體。 悲傷的時候以為別人比自己過的好。挫折的時候以為別人比自己幸運。一個又一個生命的離去提醒我們:靈魂、智慧的成長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要過於苛責自己、苛責身邊的人。#你很重要! #你身邊的人也很重要!更要善待周圍給我們正能量的人事物。
大家都很辛苦,只是大部分人選擇 #默默地崩潰、 #默默地長大 罷了。
你與生活裡面的什麼糾纏,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許這個世界,物質科技的發展需要理性和競爭的推動,沒有誰離不開誰。但,精神的、內在的發展和幸福感需要感性、覺察和知恩的滋養。就算最重要的人離開了,他也可以活在在我們的心裡,為我們帶來靈魂的啟發、成為探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明燈。
#人生就是既珍惜著也失去著。曾經以為自己撐不過去,事過境遷之後才體悟到,其實自己比誰都堅強。
每個人的存在都不尋常。讓我們踏上靈魂嚮往的路,且走且珍惜!👬👭
造型攝影: Amy•Muah
髮妝師: 楚宜
攝影棚:妞新聞
#祈禱自在安息
#生命真諦
#幸福靈魂
#白瑜
我最尊敬的人外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讀《論語》時,有一段話引發了我不少的感概。這段話是很出名的,原文如下: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簡單的翻譯是這樣:
仲弓問什麼是仁?
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衆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
解讀《論語》,說淺的話,又真的可以很淺,講深入的話,又可以用甚深微妙來形容。
我每每讀古書,總體會到讀古書不得粗心氣浮,需要讀者細心去層層思考推敲,融入其中,而且往往需要清心,明理,去偏思考書中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的意思是什麼,更需要去審問字句與字句之間的因果關係,思辨其中邏輯脈絡關係,環扣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是虛理,不是實學的話,只不過是口頭講爽罷了,《論語》很多話都變成了雞湯式的口號,甚至無法篤行之了!
如:「見大賓承大祭」跟「不欲」與「勿施」有什麼關係?
爲什麼要孔子要先說「見大賓承大祭」,之後才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
前一句是不是「事前」的一種入手修煉口訣,後一句是不是一種「即時遇事」的發揮,最後的「無怨」是不是在篤行時,當事人在沒自欺欺人下,「事後」檢視自己內心最好的尺度呢?
(當然全句全文也是事前的窮理致知,遇事的修煉與發揮,我只不過再想借此發揮一下古書內文,往往是在說一個事情時,卻隱含三個層面的。)
如果參不透其中的因果關係,或者輕忽略過「見大賓承大祭」到底是怎樣的「用心」修煉,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怎能真正的發自內心篤行之呢?
如果僅僅滿足「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解釋,會不會變成了「過淺」的虛理呢?篤行之的入手用功處又在哪裏呢?
如果過於淺解,會不會變成反儒的學者,看孔子講仁時變得支離破碎了呢?
我常常被孩子問做人的道理,如要學媽媽,還是學爸爸?
要學外婆,還是學奶奶,到底哪個纔是做人的道理?
就好像昨晚李子眼含熱淚,很強而有力說:「到了今天,我還是接受不到,放不下奶奶走了!」
李子講了這句話之後,被小女兒一直扣鎖追問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等等的問題——孩子會問這些因爲是最近我們一起看了《濟公》。
我其實是很有衝動說:我們努力一起讀周易與四書吧!讓爸爸每天用中庸的角度去貫通論語,每天講一段論語給你聽吧!
但是,我僅僅是想罷了,也沒有說出口,更沒有承諾兩個孩子,因爲我心有所「恐懼」,很擔心自己講一段話就講了一個小時以上。
由於昨晚李子和李小的突發性問題,導致我修改不好此文,甚至延遲了跟老胡測試直播。
雖然如此,不過,卻巧妙銜接到此文的一個故事:外甥女問我做人的道理,我剛巧用「不欲」與「勿施」這個層面跟她解釋。
有一次我的外甥女在做學校的功課時,老師要求他們問一問長輩:做人的道理是什麼?
我的外甥女訪問我時,我就從對內和對外這兩個部分說起。
然後就說:任何做人道理,總是離不開「由內及外」的,遇到事情時又得「由外及內」,這裏簡單粗暴跟他說了古人從小學到大學的讀書歷程。
最後我是用不欲與勿施做了總結。
爲了讓外甥女明白,見大賓我是用見博學和尚來比喻,然後簡單粗暴講述做祭拜時需要尊敬(守敬)和心無雜念的比喻,也是用奶奶在博學和尚廟裏面誦經做比喻。
對此,也許我外甥女聽得會似明非明吧?能記多少,能明白多少,我不知道的,但,我是很認真很詳細告訴她的,因爲我最期望的是,我的解釋會給她留下一個種子。
在講到「無怨」時,我粗淺的補上一個說法,就是你的反思力量和反省的力量,因爲有了這力量,當在做事或對外時,就比較容易由外及內。
在做事上,有反思反省,總有一天能做到窮理致知,止於至善,如是方能繼續修正與提升你做人的境界,可看我們WhatsApp的照片。
外甥女跟老師報告時,老師是有表揚她的,同時也將她的功課show給全班的同學看,甚至要她講給全班同學聽,然後老師還喃喃自語還強調了很多次,可看我們的WhatsApp照片。
不欲與勿施,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工夫,甚至涉及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
我們在讀這句話時,是在什麼事都沒發生(沒事發生的),也就是說理解這句話時,讀者就像是局外人一樣,是沒有任何事情衝擊的。
當自己還是局外人時,如果對這個部分沒有理解到透徹的話,事前工夫沒練好,沒做好心理預設的重複練習,當事情直接衝擊到來時,沒「見大賓承大祭」的這種用心與工夫,請問「即事」的那一剎那,當事人的「不欲」,能不能做到「勿施於人」就是一種考驗了。
在多數人,尤其我們是凡夫俗子,往往在當下,被即時事件的衝擊下,稍一不順心如意,就會將「己所不欲,全施於人」來發泄情緒了!
即便夫妻,在事情發生當下的即時反應 ,其中一方若失控了,就會馬上怪罪於人,遷怒於人,然後言語上還可能給予別人罪名扣鎖,連環羞辱,那麼,這是不是是將「己不欲全施於人」了呢?
這裏僅僅是說的是倫常家事當中,真要做到「情緒不失控」,真能觀照到自己的情緒,先不說職場,在家,僅僅兩夫婦二人的內心與情緒發泄,有沒有「無怨」,就得自己要撫心自問,老老實實了——這裏你可以擴展到職場與面對其他人事上的。
如果要「情緒不失控」,前面那句「如見大賓如承大祭」就是一種很重要的用心和態度了!
但,「如見大賓如承大祭」,是不是很容易做到呢?
見大賓時,承大祭時要完全沒有輕忽浮躁之心,恭恭敬敬的用心,就是需要學而時習之的修煉工夫了。
用心想想,即使你肯用這種見大賓和承大祭的「心」來讀古書求知識,然後再窮理致知的話,豈不是一樣可以做到「清心,明理,去偏」的境界嗎?
這豈不是又給予了你時刻修煉一動一靜的工夫嗎?
真要達到清心,明理,去偏,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比較靠譜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的。
正如《論語》這麼一句簡單淺白的話,讀的心不同,理解之深淺也會有所不同的。
我最尊敬的人外婆 在 馬賽克主婦的超營養廢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7
最近我在看我親愛的朋友們這部戲
看到第7而已 但很好哭
裡面有很多很有感覺的話
包括李光洙說的這句話
「真奇怪,媽竟然也有過媽媽」
也是我曾經的疑問
其實不是真的不知道有媽媽也有媽媽
而是我曾經文裡寫過的一種感覺
我小時候一直覺得爸媽出生就這麼大了
因為從我出生對我來說他們的角色就是我的爸媽
「理所當然的 他們不屬於誰 就是我的爸媽」
等到自己當了媽媽以後看著孩子成長
有時候我也會回憶起我小時候
我才開始感受到 爸媽也有和我們一樣
曾經也有自己快樂 無憂 的童年
有辛苦 憂鬱 痛苦等等酸甜苦辣的人生過程
他們在我們現在這個年紀時
一樣為了照顧一個家而努力 而堅持
沒有人可以去想像別人的人生經歷過什麼
也不用去比較誰比較辛苦
而每一位老人也都值得尊敬
他們的人生絕對比我們更豐富
如果我們有機會到那個年紀
也許才會懂得他們說的話
-
在這部戲裡也有提到一個父親和女兒間的事(我不爆雷)
父親無法對女兒說出一句道歉 問他為什麼?
而原因卻只是「我們這個年代的男人就是這樣」
(沒有在對晚輩道歉的)
上一代長輩的人生 其實很壓抑自己
也對我們這代的小孩非常嚴格
忘了在哪曾經看過一段話
「每一個父母都在等待子女的一句感謝;每一個子女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
其實我也很能體會⋯
我的父母我也有讓我覺得我很委屈的地方
但我知道他們對子女的愛 絕對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一樣
#無法想像爸媽不在😭
邊看這部戲光想到爸媽有一天會離開就一定會哭
我媽也說過她難過時會抱著我外婆的遺照痛哭
無論什麼年紀 想媽媽的心情是不會變的吧⋯
-
其實我一直都不想活太久只希望盡完照顧小孩的責任,等他們都長大成人能夠有工作照顧自己就可以離開了
不想成為小孩的負擔 也不想有婆媳問題🤭
#現在過得開心比期待自己老了想做什麼還重要
我最尊敬的人外婆 在 88 Kopitiam - peggy lim 照片里的外婆和我妈妈是我最尊敬的人 的推薦與評價
peggy lim 照片里的外婆和我妈妈是我最尊敬的人~她们没有亮丽的外表~却有着一份包满爱心和关怀的爱~从我懂事以来,家里环境生活不是很好,六兄弟姐妹都要上学,妈妈在我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