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解愛》榮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這幾年,莊子也幫我完成無數場痴男怨女在情字這條路上向莊子問路的道路救援:
――為了在情場上不要受傷,愛養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姿勢、這樣的呼吸。
――心安穩了,才能有更多的愛。只有我要定的心,沒有我要定的人。
――學會付出而不執著,能夠在濃如酒的愛裡,保有淡如水的心!
(摘錄自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 年度大賞 蔡璧名講稿)
在如此艱難的2020,還好有《解愛》這本好書,領著我們懂得用情,帶著我們學會解愛。
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解愛》
https://lihi1.com/U3izQ
解愛:蔡璧名的莊子情感學(書+影音套組)
https://lihi1.com/A89Oz
====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 年度大賞蔡璧名老師講稿全文====
「2020,因為莊子不在臺北,所以莊子的學徒我代他來領這個獎。」
2020,世界有點難,全球性的風雨有點大,黑夜有點長。我想因為「正是時候」,主辦單位還是讀者?才會決定把這個獎頒給莊子。
2007年,也是這時候的冬天,當我的「陰陽之患」需要道路救援,不然癌症第三期的身體像巨石坍方、道路中斷,再也走不下去的時候,莊子從書裏走出來完成第一次的道路救援;九年後《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這兩本書在書市的冬天燃起一把火,也因此我的學術之路、教學之路不斷落下「人道之患」的巨石,莊子第二次帶我走出生命中的淒風苦雨,最後甚至能坐在路邊,欣賞雨中美景。因為在心裏,莊子給我撐了一把巨大的傘。告訴我:心安然,世界就安然。
身為讀中文系的人,終於懂得什麼叫經典,就是不管是二千三百多年前,還是今天;不管是莊子生活的空間,還是臺北,當你的人生需要道路救援,便可以向經典討要到恰到好處的答案。讓你孤獨的心得到陪伴,讓你在黑暗的絕處看到一片光明。
莊子讓我懂得:愈是絕處,愈容易逢生。
讓我體驗:如果心情明媚,寒冬仍是春天。
然後莊子也帶領我的眼球,讓我在曾經一讀、二讀、三讀過的醫書(我的博士論文專研的《黃帝內經》)裏看到完全不同的重點,原來有一帖藥,不是針灸、不是方劑,卻可以改善所有疾病,可以提昇所有人的心身能力。──《黃帝內經》說「精神內守」、《老子》說「守靜督」、《莊子》說「其神凝」、「緣督以為經」,就連《鬼滅之刃》的男主角炭治郎也已經學會「全集中呼吸」與「常中」。我們擁有的醫道同源文化,我們比誰都容易熟悉的漢文化傳統裏的功夫祕笈,原來是可以這樣讓世人著迷,並且可以投身其中、身體力行、躬身實踐的。
這幾年,莊子也幫我完成無數場痴男怨女在情字這條路上向莊子問路的道路救援:
――為了在情場上不要受傷,愛養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姿勢、這樣的呼吸。
――心安穩了,才能有更多的愛。只有我要定的心,沒有我要定的人。
――學會付出而不執著,能夠在濃如酒的愛裡,保有淡如水的心!
十三年來我把我讀過、金庸小說裏的陳家洛也讀過的功夫祕笈《莊子》,用漫畫、用大白話、用生活化的語言轉譯給大家,讓大家同用三十年時間讀懂莊子的我一樣,能因為一場生命中的風雨,走向莊子;或者趁早與莊子相遇,並且讀懂、學會這套連東洋漫畫的男主也已得其精髓的功夫祕笈,你會發現,與莊子熟悉後的你,會不斷地與自己更年輕的身體、孩提時代更無憂歲月的心靈相遇。
(茲套用王陽明先生一語)
「你未讀莊子時,莊子與汝心同歸於寂;
你來讀莊子時,則莊子的用心方式、塑身方式、用情原則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莊子不在你的心外。」
今天能代莊子來領這個獎,我首先要感謝莊子點這盞燈,在文明之初的荒野;其次要感謝賜予我能全心教學、研究、寫作,無憂生活的母親,今天剛巧母親生日:媽媽,祝您生日快樂;我更要感謝讓我今生容易讀懂莊子、賜予我無限靈感的父親。
知道要代莊子來領獎的這天,剛巧也是從臺大校方收到匿名黑函,說我將二十多年來的心血出書、演講,等同兼差兼課的那天。知交好友送我《約翰福音 1:7》的話:「這人來,是為了作見證。為那光作見證,要使眾人借著他而信。」朋友說:「經文是為了所有受不公正對待的人。送給妳!」有莊子的世界,禍福相倚很自然,順境逆境都很美,只要心底風光明媚。
最後還要特別感謝茫茫人海中超過四十萬人次的你,選擇在書裏與我一起、從此同莊子心意相通的讀者──並祝福雖不相識卻已相知的知己朋友,有生之年,活在人間世的每一天,都能更加心身安適。
(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 年度大賞講稿·蔡璧名)
p.s.左圖·夏丸子攝;右圖·廖志峰學長攝
「我當陰陽先生的那幾年心得」的推薦目錄:
我當陰陽先生的那幾年心得 在 Jimmy Calligraph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陳國昭老師學習書法的心得
非常非常非常值得一看! ❤
書法學習步驟---個人淺見之一
早年(已成年)跟隨老師學習,諸位老師(跟過幾位,都不久)對於臨摹相似度似乎都不是很要求,稍一上手,就認為可以發展個人的風格。
後來自己花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將重要的字帖一一臨習,漸漸釐清出一條自認比較可依循的途徑,因為我本身是學科學的,模型跟數據是同時需要搭配的,在一堆數據中,如何將它們以合理的物理模型解釋,這是當時所受的教育,所以面對一堆字帖,常常在思索如何有條理的學習,同時兼顧技巧與美感又不失法帖的精神所在。想起大學在學習雷射原理時,首先需要將足夠的電子激發到高能階,這些高能量電子才有可能一起往低能階跳,然後釋放出雷射(激光)出來。
臨摹古帖就好像是在將本身能力提昇,沒有到一定能量及數量,不可能會有發光發熱的機會,所謂伏久者飛必高的道理,儲存越多才有可能越有機會。當然,如何將這些運用得當,這也是後面會談談的。
-------------------------------
從哪裡開始
學習一定是要依著本性,找到適合的風格、順眼的字帖、可以遵循的老師,在在都需要自己去尋找,並且要用心思索,絕對不要人云亦云,蒙著頭去學習只會浪費時間,並且會將原來的熱忱漸漸的澆熄。
我自己是比較喜好二王風格,但是早期並不是這麼明確的了解,所以全面通盤的學習是讓我能知曉各種風格的差異性,這需要越早越好,而且時間不宜拖太長,所以重量的全面學習是初學者所要留意的,如果在跟老師學習中,就需要自己加強練習各種法帖,不要老是靠人家來教,除非你是有專門的老師來時時注意你的學習,否則只能多靠自己了;但是如果已經有點年紀,可能就無法有這麼多的時間來全面學習,那就要跳躍的學習了。
--------------------------------
臨摹是第一步
書譜有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想辦法看清楚每個筆畫的細節,包含起筆的角度、輕重、速度等等,乃至於過程、收筆,以及連續下一字,都需要留心。絕對不是大概就好,動不動就要表現自我,這種阿Q精神,其實是種逃避及鴕鳥心態。
多看好的書論,將法帖仔細端詳,想盡辦法看出每個細節,這樣才有可能寫得跟原帖一樣(目標),什麼是好的書論,這需要自己去判斷了。
臨帖的方式,以隸書來說,我先將重要的乙瑛、史晨、禮器、華山等都練習,參酌清人的臨帖及書論,最後才看看現代人的作品,找出適合我的用筆方式,偏向樸拙的質感,是我較喜歡的質感,因為漢隸都是刻本,而從後代的臨摹,大概可分成光滑與樸拙兩種,鄧石如就以表現光滑厚重為佼佼者,而我比較喜歡如楊峴般的斑駁質感,這是在全面學習後再來做判斷,不要一開始就下評斷,這樣往往會有遺珠之憾的。
將臨摹範圍縮小一些,以楷書倪寬贊為例,拜現代科技之便,我會將字帖掃描在pda (老人才知道的舊機器),隨身帶著看,放大看每個細節,比如橫畫,就有七八種起筆,遑論中段及收筆的變化,注意其中的不同,一定要先能夠寫出來,這絕對是必要的精臨,像了之後(可能要半年以上),就要開始去想想禇先生為何要寫成這樣,是紙、墨、筆的問題?還是心情層面的影響?這裡面絕對包含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層面的事,如陰陽的變化、中庸的精神等等。
每當故宮展出此帖,我必定會前往朝聖,跟它近距離、面對面的對話,一筆一畫看著真跡,想像它實際可能的書寫狀態,往往是半小時,乃至於一小時是盯著一帖在發呆式的凝視,因為沒有影本可以如真跡的真實感,裡面的飛白、漲墨都是在傳遞著各種用筆的變化。
有個重要的觀念絕對不能偏離-----與古為徒。
在沒有完整性的書寫習慣之前,好的法書就是對的。就像小時候,老師說的都是對的,等到臨摹到一段時間,可以有點判斷力時(記得多看書論),就像國中時期,開始會有叛逆性,常以為寫字不過如此爾爾,不過當字帖蓋起來,就完全是荒腔走調,慘不忍賭,所以只好乖乖的再臨摹,如此反覆,換帖,複習,跌跌撞撞幾年,大部份的字帖都寫過(應該有30-40)帖吧!可是每當要自運,騙騙外行人還可以,對於內行人,或是對照古帖,又是嗟嘆萬分---怎麼差這麼多,臨摹是沒有結束的時限,是一輩子的事情。
------------------
從臨摹到創作
我想自古以來這是每個寫字者的關卡,不是能臨摹像就可以成為書家,最多只能算是描摹匠而已;不是隨便撇一撇就算是書家,頂多得個敢字而已。
前面提及的雷射(激光)能量夠了,怎麼將他激發出來?在雷射需要有引子才容易一次全面的釋放能量,而在半導體長晶需要有種子(seed) 才能拉出龐大且珍貴的單晶。所以除非是大天才,才能突然的將古帖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但是平庸到近乎愚蠢的我,是不可能有此頓悟能力的,也只能用漸脩的方式學習來提升自己創作方面的能力,所以先找找古代大師有誰也是用這種方式學習,看看誰適合我了。
米先生就對了
米芾壯歲之前,人稱集古字。
這條密碼太重要了,這時又可以用上科學精神了。首先分析特性、其次歸納特性最後再予以演繹,這三個步驟是科學的,是適合任何學問的,我將它用在書法的學習上。
米先生早歲有一帖子(方圓庵記),結構幾乎就是像集字聖教序的翻版,相信他當時必定花很多時間在臨摹集字聖教序,並且也做過集字的功夫(或許有僕人代勞),因此,如何先能夠將某一帖能夠翻版似的組合,個人認為是在臨摹畢肖後應該趕快做的事。我自己以好幾帖當例子(先從規律性高的),例如楷書倪寬贊、楷書雁塔聖教序、楷書智永千字文、楷書顏真卿,行書趙孟頫等等似乎都可以有較好的成績。
這是當然要作功課,找字、集字,然後書寫時加以合理化,集字的上下呼應一定不好,即使是楷書,也是有相關性的,左右的避讓及輕重協調性,在在都需要有機的處理,而集字一定很生硬,這時候如何將他合理化,讓它們組合起來好看,但又要有原帖的精神,這需要多思考的,不只是手上功夫。所以合理化的過程,這是有點難度的(其實很難),但是絕對是必要的過程。
很多書家都經歷過翻字典找字的過程,早期都是這麼過來的,現在有網站的電子檔或是已經集好的古詩詞,幫初學者節省了不少時間。但是集好的字帖未必有去處理上下的呼應及左右的避讓,所以還是需要自己去做些工夫的。
但是集字往往帖子的字太少,不足以集出一首詩詞來,想想當年懷仁和尚,以有限的王羲之法帖,卻仍可集出將近兩千字的集字聖教序,有些字是沒有的,他是用組合的方式去集出來,這在當時沒有高科技的情況下,是何等困難的事情。
現在可幸福多了,以楷書倪寬贊來說,帖子不過只有300多字,想要集出一首唐詩五言絕句就很難了,此刻需要去組合,當然要先去分析帖中每個字的結構特性,每個部首的出現特性,在左邊會如何,在右邊又是如何,在中間又是怎麼的壓縮,都需要動動腦筋去思考,不要老是靠人家集出來,這樣同時也是在訓練組合能力。比如左邊木字旁的第一筆總是厚重帶斜弧,而直畫起筆重後立刻瘦腰再緩慢的變粗,這是它的特性,要寫得出來,要每次都成功,要記起來,然後就可以去組合了。
剛剛談及的只是部首的組合,還要留意組合後的合理性-----味道像倪寬贊嗎?絕對要平心而論,殘酷的批判自己,想辦法糾正自己的不足,能走到這一步,已經沒幾個老師可以給你正確的指導,大多只是說“不錯”、“怪怪的”、“好像欠什麼”之類的形容詞。靠自己吧,要寫出自己的風格就一定要經過破繭而出的辛苦,然後大量書寫,寫到隨手都有他的味道,這樣才算是把帖子寫到入味。
------------------
不要只吃甜的柿子
以楷書來說,顏體字最多,而且最規律,練起來最容易上手,集字也最容易成功,同樣的是趙體、歐體,這些字筆畫變化較少,也容易成功,但同時極度容易讓人安於現狀,享受掌聲,得獎聲譽不絕於途,然後也會自絕於途,除非可以自己知道學習這些書體只是一個過程,為的是增加自己的用筆能力,不然養成習慣像要改就很難了。
所以我建議一開始就學複雜的,因為眼界才會廣,用筆不會限於少數的變化,結購不會就那幾種組合。當然絕對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絕對要能沈得住氣,絕對要有“遁世無悶”的隱士態度,學習書法是自己喜歡的,不要迷惑在旁人的讚美中。
所以禇體、智永是我認為楷書中筆法最複雜的字,而智永千文用筆複雜但缺乏韻致、禇遂良的雁塔飄逸乏老成,就只剩下倪寬贊兼穩重、飄逸及富二王變化於一身,雖然可能不是禇遂良寫的,但是寫得好,管他是誰寫的。
而訓練自己隨手可以寫出倪寬的味道,這絕對是沒有時限的,絕對是日起有功,我們現代人已經起步晚了(現在應該沒有人從小只念詩詞歌賦吧!),能稍稍接近就偷笑了。
楷書的學習只是其一,我深深認為能將倪寬學好,要練任何楷書都輕而易舉,因為其他的楷書用筆簡單太多的,結構的複雜度不高,而更重要的是由此進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容易,這是我本身的經驗,同時在書法班也同樣得到映証,很多(超過7位)同學在完成倪寬後,幾乎都可以在一年以內就能將蘭亭集序的形狀寫得很像了。(但是形狀像只是初級而已)
------------------
楷書要寫到有帖的味道,其實不難,當然這是相對於行書、行草、草書而言,為何?在這裡要釐清一件事,草書絕對不是亂書,而行書也不是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很多老師都說寫起來像行雲流水就是行書(很想罵人),不是這樣的,行書雖然寫起來快一些,但是在轉折上常常需要有小心的處理,想想開車在轉彎時如果不小心處理會怎樣?翻車吧!想要有古人的味道、筆法,我認為只能漸進的去接近,楷書規則極高,所以才叫楷書,招式就那幾種,然而行草書的規律性低,變化很大,所以很難寫到很接近,自古以來多少天才練習王羲之,有人可以寫到幾可亂真嗎?趙體有人仿他的楷書可以亂真,但行書就無法了。
所以學習行書的創作千萬別想寫到亂真的程度(不是臨摹),但是往味道像的方向努力即可。
以蘭亭為例,臨摹像是不難,隨手寫出有蘭亭的味道,是可能的,而要寫到跟王羲之一樣的變化及亂真,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趨近而已,我用的方法是集字並合理化。
集字並合理化
藉由現在的集字書(或是自己集),嘗試將現有的字將它的連貫性加強,如此練習這一帖的其他變化,久而久之這帖的常用字就會很熟悉,並且流暢性會增加,當然如果可以加入遲、滯、快、慢,乃至於濃、淡、乾、澀等等,也要常常讀王羲之的字帖,藉以加強合理化的能力。注意,殘酷的檢驗自己的字是首要條件,當漸漸越來越好時,掌聲也越來越多,也越容易迷失在掌聲中,同時前進的力量也弱了,我看過太多的例子了。
-----------------------
而單一帖的逼近還不算難,很多人自以寫米芾有味道為能事,這當然已經不簡單,但是寫再好也永遠跳不出米字的窠臼,但是後人再怎樣寫,也只能幾成而已,想要有其他的獨特性是不簡單,所以我用的方法是廣泛的吸取,所以我一帖一帖的寫並用前述方法加以集字合理化鍛鍊,偶而用完全自運的方式寫字,藉以印証一下演繹的能力。
仿間很多集二王的字帖很多,而集字聖教序是王字最多的字帖,序帖本身就是集字,自古以來很多書家在此經營不少,臨習過程可多多參考前人的臨作,看看他們是 如何的合理化,然後加以博采而約簡之,逐漸形成自己一套合理化的規則。
-------------------
金庸在寫到乾坤大挪移時,當達到七層後,連原作者都無法達到的境界,因此很多是猜想、理所當然的臆測,所以接下來的探討也是我正在嘗試的步驟,或許不正確,或許隔些時日又有不同想法。
廣泛吸取是我喜歡從事並以此為方向的途徑,我沒有足夠的才氣能無中生有的變化出各種字體、線條,所以就去修改、合理化,之前從事米芾的部分,集字帖雖然是集米字,但是有些極度不合理且不雅觀,所以想辦法將不合理處修改,當然要符合米字的用筆習慣及結字;然後最近則是更進一步隨便集字,有時,很刻意想把非米字也寫成米字,有時則寫成趙字或二王,甚至寫自己想寫的風格,個人認為這樣的自我訓練可以有些許的助益。
以上求方家加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