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文/ 卓別林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真實」。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人,
是多麼的無禮,就算我知道,時機並不成熟,
那人也還沒有做好準備,
就算那個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尊重」。
當我開始愛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
都是對我成長的邀請。
如今,我稱之為「成熟」。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實一直都在正確的時間,
正確的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靜。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自信」。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
不再去勾畫什麼宏偉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樂的事,
做自己熱愛,讓心歡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我的韻律。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單純」。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
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
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
從前我把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這是「自愛」。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總想著要永遠正確,不犯錯誤。
我今天明白了,這叫做「謙遜」。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繼續沈溺於過去,
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
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
今天,我活在此時此地,
如此日復一日。這就叫「完美」。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慮讓我變得貧乏和病態,
但當我喚起了心靈的力量,
理智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夥伴,
這種組合我稱之為,「心的智慧」。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
矛盾和問題,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一位喜劇大師卓別林,在遲暮之年,70歲生日當天創作的一首詩歌,褪盡一切鉛華,選擇歸於本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子是駿了點 IT's JUST JUN's LIF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有首很美的詩歌裡頭,它歌詞是這樣寫, 「在世上有多少歡笑,能使你快樂永久; 試問誰能支配將來,永遠不必擔憂? 名和利哪天才足夠,能使你滿足永久; 試問就算擁有一切,誰能守住眼前的所有?」 確實,這會不會也好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向神提出來的疑問呢? 生命裡,什麼是我們所能追求到 #真實的 #滿足 與...
我的心歡喜 我的靈快樂 詩歌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夜.語錄.人生拚圖》
* 我們的本性是觀照自己,不是理解他人。我們的本性在不知不覺中自私且無情,除非通過反省、經由學習,承認且意識此種「人性的匱乏」,我們的本性才能盡量避免「平庸之惡」。
是的,平庸之惡,當我們將人性停留於直覺的平庸時,我們的本性便會惡罪其中。我們甚至不會自覺,理所當然。
這是著名的學者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對極權主義起源的精准描述。人,不用太壞,只要沒有為他人設想之心,只要愚魯且自私,便可能成為邪惡之人。
同理心,不只要「捨不得」別人,更要「捨得」自己。不去苦苦追問自己曾經的痛,而是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苦。
同理心,不需要偉大的理論,它是一種學習,一種徹悟,一種跨越人性的障礙,理解和你不同的人。
同理心,知易而行難。
—-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
* 現代人相信金錢等同快樂,奢華則等同快樂的極致。昂貴的物品,以一種商業廣告宣傳模式滲入我們的腦海,讓我們相信物質的擁有,代表宣傳上所象徵的古典、高人一等、時髦、微笑及幸福。
奢華物質的憧憬,取代了現代人的心靈重整,模糊了人與知識、自省之間的關係。
李白把酒當生命,「滌蕩千古愁,留連百壺飲」;杜甫把酒當朋友,「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鄭愁予把最美的回憶給了酒後「微醺」……這些人品酒,在乎情境、在乎酒伴,甚少談什麼年份,追問什麼橡木桶、哪一家酒莊。
精神醫學報告證明,自殺率與貧富幾乎沒有直接關聯:在非洲只有他殺,或餓死,鮮少自殺;歐洲多的是在美輪美奐的古堡中自殺的例子。
奢華只是假象,無法使人免於傷害。
狂舞吟詩的李白等,其快樂應該遠遠多於現在那些全身打扮名牌的品酒專家吧。
—-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
* 每一個傷心,都因為它背後包含了某種「愛」。遇到傷心的事,把其中的「愛」梳理出來,發展成歡愉的儀式,然後從「傷心」裡慢慢、優雅地、走出來。
—-陳文茜
* 快樂的功課,是一條既長又彎曲的道路。它不教你成為終身笑匠,那只存在於卓別林劇場,而是教你如何面對人生,面對自己。面對人生一路走來不可避免的挫折、創傷、心碎、困頓、恐懼,面對親人逝去,以及冷靜地面對自己的死亡。
有趣的是,現代人相信「快樂」的前提之一是:「擁有愛情」。但打從 2350 年前起,所有談論「快樂」的哲學,鮮少包含這一項;唯一勉強有點關聯的是性的滿足。
愛情可以成為文學、電影、詩歌、音樂,讓人歡喜讓人悲,但哲學家們普遍相信「朋友」「自由」「思想」「食物」比愛情重要。一個英俊又溫柔的男子坐我身旁,和一隻波士頓大龍蝦上桌,我的眼睛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朋友為什麼比情人重要?
朋友不會妨礙你的自由,她或他可以給予你思想的催化劑,在你挫折時朋友給你扶持,他沒有義務,隨時可以走開,你沒有權利可以盡情要求。
平等及自由,使友誼往往比愛情長存。而且愛情的本質摻雜太多複雜的動物本能及利害計算,友誼相對單純。尤其友誼不太牽涉惱人的佔有、自尊心、嫉妒……這些人一進入愛情就必須吞飲相伴的發狂事物,並不存在於友誼。
有一份幸福的愛情,挺好;一個人的幸福,也好。
—-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
* 當我們把自我認定依賴於他人的眼光時,就注定是脆弱的人了。事實上,正因人們活得太脆弱了,才需要許多物質包裝自己;活得太脆弱了,才需要對外界撒謊,甚至對自己撒謊。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每天都要發生許多事,有人倒霉了,有人走運了;有人好似在創造歷史,有人好似在毀滅歷史。而歷史往往也在莫名其妙之間,成全或拋棄某些人,包括曾經的英雄。盡情嘲笑吧,嘲笑那些「失敗者」;盡情嫉妒吧,嫉妒那些「成功者」。
你的人生在鞦韆的兩端擺蕩,虛耗,發洩,一分一秒,一天一年過去了。而每一分鐘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這個世界,同時每一分鐘也把另一些人送進墳墓。
上帝給了你生命,你仍然活著,但卻始終擺蕩於「渴望」與「嫉妒」,「憤怒」與「沮喪」之間。你,活得好嗎?
下決心好好度過每一天吧,別再當別人心目中的好演員。
—陳文茜《愉悅哲學》
—圖片57歲摘了眼鏡,狀如深思的我。
我的心歡喜 我的靈快樂 詩歌 在 劉偉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靈修分享(1347)屬靈往事點滴
晚飯後,閒坐家中與老父聊天,他今年九十歲。有一次家庭醫生約見,循例檢查他是否有腦退化(老人癡呆症)。醫生問他現在心境怎樣。父親說,無欲無求、毫無掛慮,現在等候列車來臨,下一站是天家車站。醫生聽完他這樣說,老伯伯不用檢查,你很健康。
父親很喜歡一首詩歌《萬古靈磐》,經常在教會分享。今天晚上說出原因,他十多歲時在廣州兼職當信差,來到花縣(現今稱為花都區)一間教堂,聽見詩班唱這首歌,非常感動,這一刻的印象留在心底,一直到如今。
談到怎樣認識基督教信仰,當時廣州市有基督教救世軍。那個時代,正是中日戰爭開始,物質匱乏。他很羨慕救世軍那套軍服,和那一雙黑亮亮的皮鞋,於是參加救世軍教會聚會,從此開始認識信仰。
今天教會經常有不少的佈道會。父親分享到中國佈道會創辦人計志文牧師在廣州一個運動場開佈道會,整個球場的聽眾聽道後,都為自己的罪哭泣。再看看今天,真是今非昔比。
他被宣教士作見證的勇氣深深感動!那些宣教士,在戰爭期間,冒著生命危險,在街上掛上福音布條橫額,向途人傳福音。其實當時是非常危險,因為在他們頭上經常有飛機投下炸彈和機槍掃射。這些槍林彈雨下的傳福音片段,一一印在他的心裏。
閒談後,他從房間取出一本褪色的記念冊,那時是一九四九年,他正打算離開廣州往香港謀生,在教會的肢體寫了不少鼓勵的說話給他。其中一篇是西教士師母寫的(Leave God to order all thy ways , and hope in Him whatever betide. Major Florence Canton 8/7/1949)讓神帶領你一切的道路,無論發生甚麼事都要仰望祂。父親來到香港三十年,一直為生活、家庭打拼。三十年後再一次回教會聚會。從前他一直跟我們說,退休後必定重返教會,他履行了承諾。我深信是從前在教會中,那些屬靈點滴往事,一直縈繞在他心裏,讓他再一次重投耶穌懷抱。
在信仰的歷程中,你有時會慨歎,為何身邊的肢體突然流失。我總相信,那些屬主的人,神必定會將他找回來,因在那心靈裏有不少的屬靈點滴,成為暗藏的屬靈種籽。我們的責任就是繼續為他禱告,也深盼望神的憐憫。
詩94:17
若 不 是 耶 和 華 幫 助 我 、 我 就 住 在 寂 靜 之 中 了 。
詩94:18
我 正 說 我 失 了 腳 、 耶 和 華 阿 、 那 時 你 的 慈 愛 扶 助 我 。
路15:3
耶 穌 就 用 比 喻 、 說 、
路15:4
你 們 中 間 誰 有 一 百 隻 羊 、 失 去 一 隻 、 不 把 這 九 十 九 隻 撇 在 曠 野 、 去 找 那 失 去 的 羊 直 到 找 著 呢 。
路15:5
找 著 了 、 就 歡 歡 喜 喜 的 扛 在 肩 上 、 回 到 家 裡 。
路15:6
就 請 朋 友 鄰 舍 來 、 對 他 們 說 、 我 失 去 的 羊 已 經 找 著 了 、 你 們 和 我 一 同 歡 喜 罷 。
路15:7
我 告 訴 你 們 、 一 個 罪 人 悔 改 、 在 天 上 也 要 這 樣 為 他 歡 喜 、 較 比 為 九 十 九 個 不 用 悔 改 的 義 人 、 歡 喜 更 大 。
約17:11
從 今 以 後 、 我 不 在 世 上 、 他 們 卻 在 世 上 、 我 往 你 那 裡 去 。 聖 父 阿 、 求 你 因 你 所 賜 給 我 的 名 保 守 他 們 、 叫 他 們 合 而 為 一 像 我 們 一 樣 。
約17:12
我 與 他 們 同 在 的 時 候 、 因 你 所 賜 給 我 的 名 、 保 守 了 他 們 、 我 也 護 衛 了 他 們 、 其 中 除 了 那 滅 亡 之 子 、 沒 有 一 個 滅 亡 的 . 好 叫 經 上 的 話 得 應 驗 。
詩人深深體會到,神挽回他的恩典。當他幾乎失腳的時候,神的慈愛挽回他。(詩94:17-18)
耶穌用比喻來回應法利賽人對他的挑戰。你們中間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豈不把那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尋找那失去的一隻,直至尋見。那九十九隻羊是代表文士和法利賽人,那迷失的一隻羊是代表失喪的罪人。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在恩典當中,竟不肯去接受主。那牧羊人就是耶穌,就出去尋找那被他們排斥的罪人,
這個比喻的重心,主是想人人得著救恩,就是那一百隻羊,可惜那九十九隻不肯接受,耶穌只有專心尋找那失去的一隻,直到尋回。結果,那羊被尋回。牧羊人將牠扛在肩上帶回家,也將這消息給他的鄰舍知道,讓他們一同快樂。在這幅尋羊的圖畫,看見主的恩情何等大,祂鍥而不捨地尋找,將羊扛在肩上,將尋回的喜悅與人分享。這就看見我們的主何等深愛罪人,何等願意接納罪人,何等願意看顧罪人。(路15:3-7)
耶穌快要離去,他求神因他的名保守他的門徒,叫他們合而為一,這合一不是指信徒在相交上的合一或教會合一。因為主說,他們的合一是像他與父的合一,這是在形象上合一,他們互相反照形象。這裏說合一是,信徒應該同一地彰顯出神的印象,作為世上的見證。
耶穌還要說一個事實,這些跟從他的門徒,耶穌已經因著父賜的名(這是指父的權柄能力),叫他們盡忠不失腳,不離開信仰。但其中有一個是滅亡之子,這是指猶大,他一直跟從主,但並沒有信主,還要出賣主,他這樣作應驗了聖經所說,這不是說神已經揀選猶大出賣主,來成就祂的心意。乃是猶大自己抉擇的結果,因而應驗了經上的話。(約17:11-12)
問題思想:
1.在你信仰的道路上,有何屬靈的點滴仍激勵你?
2.有肢體突然離開教會,你有何感受?如何幫助他?
3.你曾經歷過軟弱嗎?神如何扶助你?
4.怎樣保守自己常在主的愛裏,使我們不離開神?
5.再讀以上經文,寫下靈修札記。
我的心歡喜 我的靈快樂 詩歌 在 子是駿了點 IT's JUST JUN's LIF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有首很美的詩歌裡頭,它歌詞是這樣寫,
「在世上有多少歡笑,能使你快樂永久;
試問誰能支配將來,永遠不必擔憂?
名和利哪天才足夠,能使你滿足永久;
試問就算擁有一切,誰能守住眼前的所有?」
確實,這會不會也好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向神提出來的疑問呢?
生命裡,什麼是我們所能追求到 #真實的 #滿足 與 #歡喜快樂 呢?
詩篇16:8-9 這樣說: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
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
而我們每一天都好像站在「情緒的月台」一般,我們都在想,今天我要去哪裡,而列車的目的地,可能是「憂慮愁煩」或「灰心喪膽」;但其實還有另一個方向的站名稱作「歡喜快樂」和「滿足的喜樂」。
什麼意思呢?
就是今天我們要來領受,在這段經文裡頭,有個極大的祝福,而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讓神成為我生命的焦點、成為我所專注的,我能夠先看見我的目的地,以至於我需要學習留意自己所搭上的是 #哪一班列車;我可以選擇專注 困難、問題、挫折和沮喪,但我也同樣可以選擇把焦點定睛於「神的良善」「神的信實」「神的供應」和「神必預備」!
#你搭上了什麼車
#歡喜快樂的秘訣
#仰望神的應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Z8sguk6IW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