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具有靈異體質的津川桑,跟我分享他親身經歷的故事。
很多人都聽過計程車司機在荒郊野外載客,結果載到半途中,後座的乘客忽然消失了的故事。這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真有其事,消失的乘客原本的座位一片濕答答的,像是盛滿水的杯子不小心潑灑出來似的,留下令人費解的懸念。
時間是2012年的夏天。
津川先生為了取材,去了一趟東北地方,在當地採訪結束後,搭上一輛計程車要前往宮城機場,那是一條沿著海岸線的公路,那一帶曾經是海嘯來襲時被巨浪襲捲的區域,大部分的瓦礫堆已經撤除,你無法清楚的辨認出所在地的城鎮原本的樣貌,放眼望去,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灰暗的天空下,地平線無限的延伸,幾乎看不到狀態完好的房子,如此荒涼的災後景況。
計程車司機一邊開著車,一邊向他介紹這邊曾經是繁華的街道,那裡有一座神社,這裡是以前小鎮人們購物的超市,那裡是鎮上的中學操場,憑記憶所及指出消失的建築物以及地標。
由於話匣子打開了,司機先生聊起了關於大地震發生後載到幽靈乘客的悲傷故事,這些故事也無法確認是真是假,姑且聽之,我也是從津川先生那裡聽來的,他說把這些當成故事聽聽就好,本質上它在傳遞來自受災地那些不忍離去的靈魂悲傷的心聲。
司機先生說,那是一個接近傍晚的陰雨天,他在宮城縣的受災地附近載到一名女乘客,對方上車後,要求司機把她載到某個目的地,司機心想,要開到那麼遠的地方,跑這一趟肯定賺到,真是載到了好客人,於是加快油門直奔目的地。
一路上司機和女乘客像往常一樣的閒聊,也沒發生什麼異狀。開了好久的路,總算抵達對方指定的地點,他停好車,跟客人招呼說,已經到了喔,正準備回頭向乘客收錢的時候,才發現那名女乘客不見蹤影,該不會是遇到鬼了吧,司機心底一陣寒意湧上。
都開了這麼遠的路,乘客卻突然消失,司機感到氣力盡失。出於無奈,只好下車詢問一旁的住家,試著打聽看看有沒有和那名女乘客相關的消息,結果開門迎接的是一對老夫妻,做丈夫的開口說,那孩子又搭車回來了啊,於是吩咐妻子進房拿錢付給司機應有的車資,感謝他盡職的把女兒從外地載回來,才知道類似的情況不只發生過一次,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不知所措的司機停在家門口,不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事,好像載到了女乘客,該下車的時候,回頭看已不見人影。
津川先生說,那位司機真的有拿到依規定跳錶的車資,也確實有載到女乘客,如果車內也有錄影的話,他很想把過程的畫面播放出來,可惜車內並沒有那樣的設備。
據說那名載他前往宮城機場的那位司機,同車行的另一名司機也有載到那名女乘客,同樣的上車地點,同樣的目的地,在同一間房子停下來,後座的女乘客也同樣消失了,不過幸好老夫妻聽聞司機的描述之後,還是給了跳錶的車資,沒有白跑一趟,能載到同一名鬼乘客,不覺得很不可思議嗎?
津川桑說,海嘯的受災地區有不少這樣的傳聞,大家好像習以為常,也有沒拿到車資的司機就當作自己做善事,原以為的都市傳說似乎也因此沾染了悲傷的情緒。
2016年,當時大學四年級的工藤優花,採訪了大量宮城石卷市的人們,很多人聲稱他們親眼目睹幽靈的現身,比方說大地震發生的三個月後,有司機在石卷車站附近載到一名女乘客,當時正值初夏,一名身穿厚大衣的女乘客打開門走進車內,跟司機說她要到南濱,那是海嘯肆虐過,遭受巨大破壞的受災地區,司機覺得有點怪,於是隨口問了一句,妳怎麼會想要去那裡,妳知道那一帶已是無人居住的荒地耶。女乘客一聽大驚失色,以顫抖的聲音說著:難道我已經死了嗎?這時候司機也慌了,回頭一看後座已無女乘客的蹤影。
這則故事收錄在《被喚醒的靈性震災學》一書,由新曜社出版,是東北大學教養學系的大四學生工藤優花的畢業論文,當然津川桑說的故事也有收錄在裡面,有空再跟大家分享更多故事。
文字整理 / 銀色快手 半夜不想睡的人
20200810 AM 04:08 桃園 寫作的房間
Youtube 視頻載圖
我看著滿目瘡痍的繁華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等你們有新聞自由或是不要封鎖網路再說吧。你所謂的真相全是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服務。還有臉誇誇其談。
想到有幾千萬跟幾億人被迫吃下這種有毒果實還真是可怕。
台灣人也應該好好讀一讀,好好認識這位記者。並進一步思考:1.善意的醫學交流在官媒的的解讀只是為了中共統一台灣。根本統一自助餐。2.是誰在講兩岸一家親跟心靈契合。3.官媒記者的記者好朋友是誰XDDDDD
根本不中立或有悖真相的內容不只是笑話,更是一種警惕。現在我們還可以罵哪一家媒體怎樣,不爽轉台或是換個網頁找資料查正。但若失去民主自由,這將是我們唯一可以看見的「事實」。
#台灣外國代理人法案該上路了
【演講稿】在港澳台報導中感受祖國的分量
今年6月中旬以來,“反中亂港”勢力發起連串違法暴力活動,試圖搞亂香港。我叫查文曄,來自對外部港台部採訪室。香港,澳門,台灣是我們的報導領域。 。香港的繁榮穩定,正面臨嚴峻挑戰。9月8日,我根據工作安排,赴香港前方增援採訪。繁華的香港鬧市在暴徒踐踏下滿目瘡痍,遍地狼藉,令人心痛。我和同事們在香港不懼怕危險進行採訪,謹慎中的筆為揭露罪惡,傳播真相貢獻自己的力量。眾多稿件在互聯網上取得了上千萬甚至破億的瀏覽量。
7月30日晚大批暴徒衝擊葵涌警署,危急時刻面對暴徒圍攻他舉槍自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個人信息被“起底”,一小時有幾百個騷擾恐嚇嚇嚇電話湧進手機,孩子暑假也不敢出門。但是,正義終將壓倒邪惡。劉先生說,走在街上總有素不相識的香港市民對他說“支持警隊”“要努力,別放棄”,這讓他非常感動,好幾次都快流下眼淚。熱心的內地網友在中秋節前夕專程來港,為香港警隊送上幾個月盒月餅,中央政府邀請他和同事們參加國慶觀禮,這些都令他意識到祖國的溫暖。他說:“我的同事們在這短暫裡付出了很多,許多人都冒著生命危險沖在第一線,他們每個人都是無名英雄。”
他說:“我是中國人,我們應以做中國人為榮。”他也成為內地網友熟悉的“網紅”,對他的關注反映了人們對香港盡快止暴制亂,恢復等級的期盼。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片段,曾與祖國母親失散的香港,澳門和台灣更牽動每一個中國人的心。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指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當時我在人民大會堂現場採訪。聽到此時,我心潮澎湃,同時也更感到,作為一名工人涉台報導的新華社記者應肩負的使命。下面我與大家分享兩一個我在採訪中親歷的故事。
2018年6月,我作為新華社第89批駐點記者的帶隊記者赴台灣採訪。我和同事們深入採訪,用融媒體形式稱為兩岸交流中的暖心故事,傳遞正能量。
2000年民進黨上台執政,兩岸關係緊張緊張,,發展中國家的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亞洲第一例成功的肝移植手術主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前院長陳肇隆教授。但第二年陳肇隆隆毅然應邀率團隊來到北京為大陸患者做肝移植手術,被譽為第一次大規模的跨海峽生命救援行動。
近20年來,陳肇隆先後到訪大陸百餘次,幫助重慶,北京,上海,上海,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的醫院進行肝移植手術,培訓了一百多名大陸醫生。2017年底,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陳肇隆在4天中為6名大陸患兒做13台手術,每天最多睡4小時。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兩岸一家親”精神。
為將報導做得得足夠現場感,我和同事們經過申請,還進入陳肇隆的肝移植手術現場拍攝。後來,融媒體報導《跨越海峽的“心肝情緣”》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台灣《中國時報》的記者朋友對我說,稿件很有溫度,讀來令人感動,在兩岸關係嚴重複雜的當下,更需要這種有溫度的故事。得到這樣的評價,我深感欣慰。
去年,大陸推出31條惠及台灣同胞措施,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工作,生活,學習提供更便利的條件。今年3月,我參加東莞理工學院採訪,已經看到措施落地的切實可行,更看到台灣老師與大陸學生間心靈契合的感人故事。
學院下設的粵台學院聘請了26名全職台灣教師,他們在大陸學生身上傾注了滿腔熱忱:上課時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課後在辦公室擺上水果零食,吸引同學們來提問交流。課外積極輔導學生參加國際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還主動為同學們尋找實習機會……大陸同學都對台灣老師豎起大拇指。我和同事們製作的融媒體報導《台灣老師+大陸學生=?的在台灣老師告訴我,他把這篇報導的鏈接發給台灣同行,因為這是對學院最好的介紹。
對一名從事港澳台報導的新華社記者而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反對各種分裂行徑,凝聚港澳台同胞共同涉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來,這是我們時刻銘記的初心。我將帶著這顆顆初心繼續上路,更好履職盡責,不辱使命。
(新華社對外部港台部記者,曾4次駐台灣記者站工作。4次參與全國兩會報導,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報導,北京APEC峰會報導,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等重大報導,在涉港,涉台報導中采寫了一部分有分量的稿件,多次獲評新華社社級好稿。)
我看著滿目瘡痍的繁華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在我漫長的一生中曾學到什麼,那就是:愛,讓我們明白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戰爭,讓我們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樣。現在的年輕人想知道每個人的每件事。他們以為談談說說,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我那個世代比較沉默。我們了解遺忘是多麼重要,重新出發有多麼美好。」
─ ─《夜鶯 The Nightingale》Kristin Hannah
又是一本淚流滿面不捨闔上的小說,也許有人會埋怨,為何集中營總是寫不膩、二次大戰總是拍不完,但這就是戰爭,永遠倒扣在被無情撕裂的天空之上,至今仍橫臥於無數張雙人床中間,撞碎好幾世代,扭曲無數家庭,掏空千萬靈魂,滿目瘡痍的軀殼與血跡斑斑的歷史覆蓋之下,親身走一遭的人渴望遺忘,江水滔滔我們努力銘記,為何在撐過生離死別的苦難摧殘後終究需要讓愛大於恨?為何愛比恨容易康復?因為非如此不可,人們至少還可以擁有希望。
國外書評與媒體時常將 Anthony Doerr《呼喚奇蹟的光》與之並論,但《夜鶯》其實可以和 Tatiana de Rosnay《莎拉的鑰匙》對照閱讀,同樣發生於法國,同樣經歷巴黎冬賽館事件,同樣從納粹魔爪送入了泯滅人性的集中營深淵,也同樣將時間線拉長至三代以上。
《夜鶯》敘述在亂世之中,法國一對性格有著天壤之別的姊妹,自幼寄人籬下相依為命,姊姊薇安溫柔順從惹人憐愛,年紀輕輕便走入婚姻;妹妹伊莎貝爾則自我意識強烈,嫉惡如仇且衝動魯莽。隨著二戰戰線延燒,德軍入侵法國,遂成為西歐第一個妥協與納粹合作的國家,伊莎貝爾眼睜睜看著被侵門踏戶的家園,不願只像一般女性一樣被動接受坐以待斃,因此開始救援盟軍被擊毀的空軍飛行員,鋌而走險徒步攀越底比牛斯山,地形與天候的險惡遠比落入納粹手中還有存活機會,意圖從西班牙開闢出一條救援路徑,這就是「夜鶯」計畫,成為漫長黑夜裡的一線光明。
《夜鶯》為層次分明、情感細膩、文采優美又有所突破的故事,視角頻頻交錯,時空遠近穿梭。談愛情,是繁華落盡後的懾人光輝,又是跨越千里的時不我與;談親情,是超越血緣的奮不顧身,又是生死兩茫茫的互相牽引;談戰爭,是委曲求全的隱忍行善,又是翻山越嶺的巾幗英雄;談理念,是無法明言的犧牲小我,也是賠上一切才寫下的歷史註解;談女性主義,書寫女性所遭受到的身心折磨不亞於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又呈現浪漫主義滿腔熱血的驅動之下,十九歲的少女跌跌撞撞竟能成就多數男性也望其項背的壯舉。
「男人講述事蹟,女人繼續過日子。對我們而言,那是一場虛幻的戰爭。戰爭結束時,沒有人為我們辦遊行,我們沒有獲頒勳章,歷史教科書裡也沒有提到我們。大戰時,我們做了我們必須做的事,大戰後,我們收拾殘局,重新來過。」
其實最一開始德國集中營是為了關押戰俘和政治犯等設立的,因此不只是猶太人會送入其中,但最後結局一樣是殊途同歸至生命盡頭。薇安從逆來順受逐漸學會堅強,然而伊莎貝爾一生拯救 117 位陌生飛行員的性命,挺過喪心病狂的集中營煉獄,她卻也不再是過去目光如炬明豔動人的那隻夜鶯,在那黯淡空洞的靈魂之窗裡,只剩下殘破不堪的一具折翼空殼,幸好,幸好,愛包覆著恨,希望包覆著苦痛,諒解包覆著滄桑,戰爭讓我們看見了彼此真正的美麗模樣。
「生命是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擊。
愛。
萬物始於愛,也因愛而告終。愛是基石,愛是穹頂,愛是飄揚在其間的空氣。她的心靈殘破,容貌醜陋,但這些都不要緊。他愛她,她也愛他。終其一生,她始終等待、始終祈盼人們的愛,但此刻她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她已經懂了愛,也受到了愛的庇護。」
How fragile life was, how fragile they were.
Love.
It was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everything,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eiling and the air in between. It didn’t matter that she was broken and ugly and sick. He loved her and she loved him, All her life she had waited -longed for - people to love her, but now she saw what she really mattered. She had known love, been blessed by it.
▍博客來:https://goo.gl/CmQyM5
▍延伸閱讀:釀選書+
看大屠殺題材電影與普利摩李維《如果這是一個人》:
bit.ly/2OVKgwm
我看著滿目瘡痍的繁華 在 寒意袭人,天空萧索,周身弥漫着伤感的气息,所到之处都是 ... 的推薦與評價
十二月的深夜,寒意袭人,天空萧索,周身弥漫着伤感的气息,所到之处都是满目疮痍的繁华,我看到了青春不再完整。 我还在原地等待,慢慢地却不能自己,脚步不断地抽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