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上一封信我們講了NBA退役球員的故事,這封信我們來談一談另一群富有的人,就是那些富豪家族的繼承人。
相比起NBA球員,富豪家族的繼承人們從小就生活在優渥的環境中,有最好的條件接受教育,上一代人也會想盡辦法保障這些子孫後代的生活,但這些富有的繼承人們還是常常陷入巨大的不幸,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封信我們就以美國曾經的首富J. 保羅·蓋蒂家族的故事作為例子,談一談這個問題。
J. 保羅·蓋蒂是什麼人?
J. 保羅·蓋蒂是何許人也? 他是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首富。如果你去過洛杉磯,可能參觀過以他名字命名的蓋蒂藝術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如果你還沒有機會去,將來到洛杉磯時一定要去那裡看看,蓋蒂藝術博物館可能是美國西海岸最好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本身以及裡面的藏品,都源於蓋蒂的捐贈。
蓋蒂發家於二戰後,1966年他的財富據估計就超過了12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當時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把他列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個人;到1976年他去世時,身價超過了60億美元。和今天很多富豪擁有的只是資產市場上的紙面數字不同,蓋蒂的資產都是真金白銀。
蓋蒂的父親算是一個小富翁,1914年蓋蒂22歲的時候,他給了蓋蒂1萬美元讓他鍛鍊商業才幹。蓋蒂從這1萬美元起家,到20年代就賺到了300萬美元。1930年蓋蒂父親去世的時候,只給蓋蒂留下了財產的5%,不過蓋蒂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石油帝國。
二戰之後,蓋蒂做對了一件事,成為了世界首富:1949年,蓋蒂從沙特國王手裡獲得了沙特和科威特中立區大片土地的石油開採權,當時那些土地不過是一些不毛之地而已。幾年後,1953年,這片土地中的石油被勘探了出來,很快年產量就達到1600萬桶;僅僅三年時間,蓋蒂就收穫了10億美元的財富,很快成為了美國首富和世界首富。要不是後來沙特和科威特收回了這些土地的開採權,今天這兩個國家相當一部分資源都應該屬於蓋蒂的後人。
不過蓋蒂這個人在花錢上有一些奇怪,可以說是既摳門,又慷慨。蓋蒂對自己和家人非常摳門。蓋蒂有五個兒子,但他最喜歡的小輩是三兒子生的一個孫子。1973年,這個孫子在意大利被綁架了,綁匪要求1700萬美元的贖金,一開始蓋蒂一毛錢都不願意出,後來松口說可以出100萬美元,因為100萬是他可以申請抵稅的最高金額。時間越拖越長,綁匪割下了小蓋蒂的一隻耳朵送回來,出於輿論的壓力,蓋蒂這才出了幾百萬美元贖回孫子。
但另一方面,蓋蒂在藝術收藏和支持藝術事業上卻一擲千金。蓋蒂有一個很奇怪的想法,他說藝術品的美非常純粹,表裡如一,不會讓人失望,但人卻做不到這一點。為了收藏藝術品,蓋蒂專門雇了一個團隊幫他尋找、鑒定和收購藝術品。當時很多藝術品拍賣的記錄,都是蓋蒂創下的。
隨著收藏的藝術品越來越多,他蓋了一座博物館來收藏(就是這封信題圖中的博物館),並且配備了相應的管理基金會,也就是今天洛杉磯的蓋蒂基金會(Getty Foundation)。蓋蒂博物館在蓋蒂去世後依然秉承了創始人的做事風格,對於優秀藝術品不惜重金,又創下了很多拍賣紀錄,比如梵高的代表作《鳶尾花》、馬奈的《春天》等等。我把這兩幅畫的圖片放在了文稿中,你可以看一眼,肯定不陌生。
蓋蒂的子孫表現如何?
說完了蓋蒂本人,我們再來看看蓋蒂的子孫。作為首富的孩子,蓋蒂的子孫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嚴格來說,這些子孫都不太成器。蓋蒂的長子原本應該繼承家族財富,但因為壓力太大自殺了。
有人可能覺得不好理解,含著金湯匙出生,世界首富的長子,躺著就有數不清的財富繼承,哪來的壓力呢?其實,有錢的人,沒有錢的人,各有各的壓力和煩惱。擁有巨大的財富並不就意味著幸福。說個很簡單的道理:有了錢,你就需要管好錢,尤其這些錢還是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這不是一件容易事。上一封信那些NBA球員的結局,我們也都看到了。有的人能管好一百萬,一千萬,但到了一個億也許就要出問題。蓋蒂的長子面對的就是這種情況,對於如此龐大的家族財富和產業,他知道自己力有不逮,然而將來又不得不擔起這份重任,於是他選擇了自殺來逃避。
蓋蒂不喜歡他的二兒子,長子自殺之後,家族的重任就落到了三兒子小保羅·蓋蒂的頭上。蓋蒂生怕他壓力太大,對他比較放任自流,結果這個兒子就染上了一個惡習——吸毒。一個人但凡和黃賭毒沾上邊,基本不可能獲得幸福。雖然後來小保羅·蓋蒂戒了毒,但在美國社會仍然不受歡迎,最後移民到了英國。前面提到的那個被綁架的孫子就是小保羅·蓋蒂的兒子,這位小孫子被救回來後受了驚嚇,也染上了毒癮和酒癮,一輩子生活在輪椅上。
蓋蒂的第四個兒子戈登·蓋蒂被認為是最有資格繼承家業的人。他平時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慈善事業上,在社會上口碑很好。然而後來他被曝出在婚外包養了一個外室,還生了三個私生子女。在當時的美國,這種做法也不被社會所認可。蓋蒂的第五個兒子12歲就夭折了,這裡就不多談了。
富豪家族如何安置巨額財產?
或許是出於對子孫的失望,蓋蒂在留給他們生活無憂的錢之後,把大部分的財產都捐了出去,主要是以信託的形式經營蓋蒂博物館,也就是前面說的蓋蒂基金會。這也使蓋蒂博物館成為了世界上最有錢的博物館。當然,這個基金會和蓋蒂的子孫後代就沒什麼關係了。
那麼蓋蒂留給子孫後代的錢是怎麼處理的呢?和美國絕大部分富豪一樣,是通過信託的方式管理的。這種方式有三個好處。
首先是在稅務上會享受一些實在的利益。美國的遺產稅很高,父母把財產傳給子女時大約要交掉一半的遺產稅,子女如果花不完再傳給第三代,還要再交掉一半。這樣幾代人下來,遺產基本上都交了稅。通過這種方式,國家可以拉平社會財富的差距。但如果你將財產放在信託中,寫清楚將來潛在的受益人和使用方式,那麼交過一次遺產稅後,子子孫孫都不用再交稅了。
其次,用信託來管理,財產可以完全按照創立者的意願來分配。比如你有兩個孩子,希望多給老二一些錢,可以在信託文件中寫得很清楚。蓋蒂不喜歡二兒子,因此在信託中給他分的錢特別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信託可以規定受益人每月以特定的方式(比如固定金額)領取收益,這樣可以防止後代中出了敗家子一次性把錢揮霍光。這可能是信託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家族信託常常成為富豪後代安身立命的最後一個保障。
蓋蒂知道他的子孫顯然不能守好家業,因此生前通過信託安排了一部分財產的傳承。為了和之前講的博物館信託區分,我們不妨把這個信託稱為家族信託。
蓋蒂算是想得很周全了,但在蓋蒂過世之後,他的子孫很快就肢解了家族信託,一次性把錢分到了各自腰包里。這件事在法律上原本是做不成的,但蓋蒂的子孫們雇了律師專門尋找當初創立信託時的文件漏洞和法律漏洞,居然就做成了。當然,他們在經濟上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一次性支付了巨額的遺產稅和所得稅。
不過這樣分家之後,蓋蒂的子孫就失去了未來安身立命的最後一個保護傘,每個人生活的好壞就要看他們自己管理錢財的能力了。
按照當初家族信託創立時蓋蒂定下的財產領取比例,第四個兒子戈登·蓋蒂獲得了比較多的遺產。到了1986年,這部分石油產業的價值已經漲到了100億美元,戈登·蓋蒂轉手就賣給了得克薩斯石油公司(Texac,今天雪佛龍公司的子公司),把資產變現。然而三十多年過去,這份財富已經縮水到了20億美元。雖然依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對於蓋蒂家族來說,已經遠沒有往日的輝煌了。
今天社會上已經沒有多少人關注蓋蒂家族了,然而蓋蒂的子孫們還是不斷曝出醜聞,很多人因為毒品和槍支濫用等問題早逝,家族後人彼此之間也是官司不斷。美國人講起這個家族,常常會用「金錢的詛咒」這個詞來描述他們。
2017年,好萊塢把蓋蒂家族的故事搬上了銀幕,中文名叫《金錢世界》,英文名稱更加直接——「全世界所有的錢」(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在這部電影中,蓋蒂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台詞:「成為一個有錢人很容易,做一個有錢人卻很難。」這句話可謂發人深省。
蓋蒂家族的故事並不是個例,歷史上19世紀末的美國首富範德比爾特,集裝箱的發明人、20世紀中期的美國首富馬爾科姆·麥克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富豪亨特兄弟,這些家族的後人都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就使家族財富大幅縮水。
小結
這些故事時常讓我想起《天龍八部》中掃地僧講的一番話。這位老僧講,武功和德行的修行要相匹配,否則有武功而無德行,有強力而無慈悲,人就會出大問題。金庸的小說中常有對社會的隱喻,所謂武功的修煉其實可以化用到許多事情上,爭名求利,不外如是。
積攢了財富本來是好事,但如果德不配財,財富反而會變成詛咒。財富是這樣,聲望、地位等等也是如此,如果來得太快太容易,人其實很難承受。我見過不少年輕人,一畢業就加入新興公司,公司迅速發展,他們的職級也水漲船高,但自己的能力其實沒有跟上。手下管理的團隊一旦大了,經常乾砸事情,團隊和他們本人都很難成長起來。這些年輕人早年的運氣到了這時,反而成了詛咒。
對一個人來講,最安全、也最容易獲得幸福的發展方式,就是年齡、修養、能力、財富和地位同步上升。否則,即使財富和地位一夜暴漲,終究會因為修養和能力的不足而跌落雲端。人難免做一些發橫財的美夢,但當現實中遇到了種種誘惑,你不妨想一想蓋蒂家族的故事,以為自警。」
戒毒癮英文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來係于品海眼中,肥佬黎係啲咁嘅人
————
黎智英不為人知的發跡史
黎智英,壹傳媒集團主席,綽號肥佬黎、白粉黎、大麻黎、淫賤黎,英文名Jimmy。黎智英靠販賣白粉賺得第一桶金,然後染指傳媒業,但從未停止過販毒,只是其後從販賣白粉,改為從大陸走私軟性毒品到香港等地。黎智英販白粉,賣軟性毒品,而他自己至今仍是大麻煙愛好者。
黎智英1948年生於廣州,12歲偷渡到澳門,再偷渡到香港。當時(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的黑幫、白粉與腐敗的殖民地警察系統,成為許多民眾的夢魘,但也有人靠這個「黑色系統」成功發家致富,黎智英就是其中一人。
黎智英隻身偷渡到香港,加入香港黑幫,踏上販毒之路。他起初當跑腿,負責送白粉給癮君子,接著在九龍深水埗區做拆家,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當時,人人稱黎智英為「白粉黎」。
70年代開始,黎智英從金三角採購毒品,偷運到東南亞。黎智英在泰國曼谷成立了一家煉製廠,煉製白粉,並與華人幫派黑道合作,在曼谷、西貢(後改名胡志明市)和香港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販毒網。黎智英運送到越南的白粉,很大一部分用於供應當時陷入越戰泥沼的美軍士兵。其後,美軍宣布從越南撤走時,黎智英吸收一些在美軍基地幫傭的本地人,直接供應貨源給美軍。
黎智英用販賣白粉賺來的第一桶金,在九龍深水埗區成立一間山寨製衣廠,1981年再成立成衣貿易公司佐丹奴,1990年成立《壹週刊》,1995年成立《蘋果日報》 ,從毒販變身成為傳媒老闆。但其實他從未停止過販毒,只是從販賣白粉,改為販賣丸仔、大麻等軟性毒品。有此改變,主要是黎智英已從販賣白粉賺得不少錢,開始珍惜羽翼。因販賣白粉罪行嚴重,黎智英知道一旦出事可被重判,加上自己喜好吸大麻煙,而且搖頭丸等軟性毒品開始流行,市場龐大,故他決定由販賣白粉,改為販賣在法律上罪行相對較輕的軟性毒品,大舉從大陸走私軟性毒品到香港。
黎智英進軍傳媒業後,招攬了黑幫14K頭目岑德強,將壹傳媒刊物發行權交給岑德強,岑成立「德強記」,招攬幫內兄弟組建車隊,專責運輸發行。岑德強對黎智英感激涕零,他曾公開說:「肥佬黎照顧他,他是肥佬黎的保家,肥佬黎有問題他都會代其解決。」
在二十世紀初,大陸地下六合彩賭博猖獗,彩報需求殷切,黎智英眼見有利可圖,成立超企公司,於2003年開始利用《蘋果日報》印刷廠的空閒時間印製六合彩報,包括《創富》、《六合皇》和《貼士皇》等,再利用快艇將六合彩走私到大陸;快艇返回香港時,則專門從大陸走私搖頭丸等軟性毒品回香港。
除了岑德強外,黎智英後來還收編了黑幫新義安成員潘耀泰。潘長期從事販毒活動,1993年12月他在北美偷運毒品時被捕,判囚7年。潘出獄後返港,加入岑德強的團伙,結識了黎智英,利用其走私毒品「技能」替黎智英進行走私活動,而且不單走私六合彩報、馬經,還偷運私煙、毒品、槍械等軍火和黑錢,甚至協助不法份子偷渡出境。
為保護走私活動,黎智英透過潘大肆賄賂邊防執法人員、地方官員和解放軍,又與大陸犯罪組織勾結,構成一個龐大的跨境走私集團,軍方甚至派出軍車協且接贓,運送走私品。2004年廣東茂名警方便查獲一輛軍車運載走私六合彩報,但礙於走私集團的勢力,最後當局聲稱查獲軍車乃是假軍車,結果不了了之。由於當局包庇下,黎智英走私集團有恃無恐,走私規模愈來愈大,多年來從走私活動獲利逾十億元。
黎智英不但販毒,自己也愛吸大麻煙,毒癮逾30年,至今仍戒不掉。黎智英於2009年2月19日第989期《壹週刊》專欄中,坦承三十多年前在紐約時,曾與朋友在大學宿舍內吃丸仔和吸大麻煙。雖然他在文中聲稱自此再沒有吸毒,但事實上黎智英大麻煙癮不但沒有戒掉,而且愈陷愈深,已是戒無可戒,連其身邊朋友也直呼他「大麻黎」。2001年,黎智英在台灣陽明山莊住所因吸食大麻煙過度,迷煳間失足跌落樓梯,撞脫門牙,但他對外辯稱是吃得過飽,失平衡跌倒。
黎智英還愛開大麻煙派對,與好友齊齊High。1990年,黎智英在香港創辦《壹週刊》後,招攬了一班香港文化圈的人,替其刊物營造中產路線形象。這些自許為文人的輕狂之士,不少都有吸大麻煙之癮,並大義凜然地稱吸毒是靈感源泉。當中與黎智英走得最近的,包括從事廣告創作的林振強(女作家林燕妮弟弟)、作曲家黃霑、藝術家黃永玉和作家倪匡等,這班人吸食大麻煙在圈中已是公開的秘密。2004年黃霑病逝,其好友倪匡之子倪震撰文憶述黃霑生前,曾說:「上霑叔家時,他點起大麻煙High High地,一傾便三個鐘……」林振強與黃霑先後在2003年及2004年病逝,兩人早逝與他們長期吸毒不無關係。
大麻煙癮極大的黎智英搭上林振強、黃霑等人後,一拍即合,臭味相投,幾乎每個週末,他們都會輪流在家中舉行「週末大麻煙派對」,邊飲紅酒邊吸食大麻。
黎智英對吸大麻煙嗜好毫不掩飾,並公然隨身攜帶大麻煙,以便興致來時隨時吸食。有一次,黎智英、林振強、黃霑、鄭經翰和黃永玉等一起到歐洲旅遊,在意大利羅馬機場排隊過海關時,黎智英醒覺身上攜有大麻煙,狗急跳牆,不假思索立即將大麻煙塞給身後的鄭經翰,自己施施然過關,一副事不關己樣子。
在旁的林振強和黃永玉,大吃一驚,擔心被拖落水,嚇得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黃霑則破口大駡黎智英「人渣,縮骨精,出賣朋友」。幸好,鄭經翰人急生智,大叫肚痛,衝入廁所沖走大麻煙,才避過海關檢查。差點害死朋友的黎智英,在離開機場時,還厚顏無恥地稱讚鄭經翰醒目。
黎智英除了販毒,還當美國的間諜,被美國中情局收編。他並因第二任妻子、前《南華早報》記者李韻琴,勾結上香港民主黨。李韻琴是香港民主黨前副主席楊森妻子的胞妹,黎智英在姐夫楊森引薦下,認識了為英美辦事的民主黨主席李柱銘,李將黎引薦給當時的港督彭定康,李、黎二人一政一商,齊為英美辦事,相互勾結,顛覆香港。
黎智英透過壹傳媒刊物大肆攻擊中國共產黨,助英美兩國操控香港輿論,干預香港政局,顛覆香港,令香港成為北京的燙手山芋,扯中共後腿。但諷刺的是中資機構卻一再幫助黎智英。壹傳媒前身是百樂門,1999年百樂門負債纍纍,達資不抵債,當時百樂門拖欠中資銀行中銀香港1.38億元巨債,此際黎智英公佈注入蘋果網站,以換取百樂門控制性股權。當時不少言論均指,黎智英成功借殼上市,中銀香港功勞不小,因為如果沒有中銀香港延長百樂門還款期,壹傳媒必須付清所有欠債,才可以上市。中銀香港沒有行使債權人權力,令黎智英只付出缺乏實質資產支持、長年虧損網站業務,輕易借殼上市。此外,一些中資機構亦不斷在壹傳媒的刊物登廣告,用國家資源資助壹傳媒繼續「反中亂港」。
英美透過黎智英利用輿論顛覆香港的模式成功後,在2001年更將這套「香港模式」複製到台灣,授意黎智英到台灣成立《壹週刊》、《蘋果日報》和「壹電視」,藉此干預台灣政局,介入兩岸議題,以台灣作為籌碼,專門對付中國共產黨。
黎智英的顛覆工作令英美大為滿意,美國總統克林頓投桃報李,於1995年透過設在三藩市的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向黎智英頒授該年度的傑出民主人士獎。但黎智英知道若領取該獎,便會令自己處於與大陸徹底對立的位置,勢必遭到大陸嚴厲打擊,不利其做生意,故他以自己在香港面對大陸的處境不方便為由,婉拒領獎。黎智英現時每年仍收取美國大筆經費,進行顛覆中國的工作。
http://blog.dwnews.com/post-414019.html
戒毒癮英文 在 徐薇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徐薇英文教室
帛琉一月一日起實施法令禁止使用含有對珊瑚礁有害成分的防曬乳液,違者罰一千美元(約台幣三萬元),是全球第一個立法禁用部分防曬產品的國家。(Palau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ban “reef-toxic” sunscreens.) toxic(adj.有毒的)源自希臘字根-tox-(表毒或弓箭),最早指毒箭上的毒,後轉變為有毒的意思。“reef-toxic”指「對珊瑚礁有毒的」。(★toxin毒素、detox戒毒癮,都有字根-tox-表“毒”)
圖來源於:徐薇英文瀚銘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