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第一傳奇女子,擁有龐大私人武裝,秦始皇卻對她百般優寵|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對於秦始皇來說,巴寡婦清是除了太后和後宮佳麗之外,另一位對他極具特殊意義的女性。而這種意義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他的后妃們。
要說巴寡婦清與秦始皇的淵源,照例還得先從《史記》說起。司馬遷曾對秦始皇陵作過這樣一段描述:「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始皇陵中以水銀打造的地下世界,近年也已被現代考古探測技術所證明。
那麼秦陵地宮中這大量的水銀從何而來呢?這就要說到巴寡婦清和她龐大的家族企業了。
一、自立自強的傳奇女性
巴寡婦清,是秦代巴郡一位名叫清的寡婦。清出生於戰國末期,本是一位普通女子,長大後嫁給了一位從事丹砂貿易的商人。可惜夫唱婦隨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清的丈夫便去世了。
此後,清從丈夫手中接過了整個家族企業,越做越大。史書上雖未記載清苦心經營的過程,但一個女人單靠自己的力量經營整個家族產業,個中艱辛自不必說。
據說清的家族在當地擁有童僕上千,徒附及私人武裝數千人,這一數量近乎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可見其產業之巨。而每日光是豢養這些私人武裝的開銷也絕非一筆小數目,可想其資財之雄厚。
清的名聲和實力得到了秦始皇的關注,史書記載「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始皇不僅待她為上賓,還為她在其家鄉修築女懷清台進行表彰。這在整個秦朝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待遇,甚至放眼後世,能當此殊榮的女性也是屈指可數。
我們都知道,擁有數千人的私人武裝,在秦朝幾乎意味著擁有割據一方的能力。在專製程度如此之深的秦朝,按理是不應該縱容這種威脅政權的情況存在的。
而事實是,秦始皇不僅默認了這批私人武裝的存在,還對其家族之首領巴寡婦清進行大力表彰和優寵。
而秦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尊奉法家思想,重農抑商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秦代商人地位一直較低,甚至在「七科謫」之制中就明確列入了商人。如此一來,巴寡婦清受到如此尊崇待遇的原因,便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難道僅僅因為史書所說的「以為貞婦而客之」?
在秦漢時期,婦女地位還比較高,女子改嫁乃是尋常之事,漢武帝的母親就是改嫁給景帝的。因此,那時人們的貞潔觀念還比較淡薄,巴寡婦的貞潔或許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深層次的緣由還得作別觀。
二、得天獨厚的巴郡
巴郡地區原來並非秦地,公元前316年,秦國才在此置郡。
巴郡地理位置偏遠,又易守難攻,即便是秦在此地置郡後也難以完全對其進行管控。
但巴蜀地區自古物產豐富,又據有天險,是十分重要的戰略區域,也是連接秦國與楚國的交通要道。巴蜀地區對於秦國而言,不僅是通往楚國的要道,更是攻打楚國的後方倚仗,是戰略物資供給的重要保障。
因此秦對巴地一直採取優寵政策,盡力籠絡地方豪強。秦甚至與少數民族地區訂有盟約,秦若犯夷地,則予金龍一雙,夷若犯秦地,只敬清酒一鐘便可。此足可見秦拉攏之決心。
秦為了吞滅六國而不得不籠絡巴地人心,對巴地暫時實行優寵政策。而巴寡婦清的家族產業在此地名望甚高,自然便成為了拉攏的對象。對清的表彰,實質上也是對於巴地的優待。
三、帝國的丹砂女王
巴地除了地理位置重要外,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丹砂礦產。
丹砂就是我們平時所稱的硃砂,硃砂絕不僅僅是一種顏料,它在古代的功用十分廣泛。
首先,丹砂有多種藥用功效。它既能清熱解毒,還能鎮定安神,最重要的是它還是治療創傷的良藥,這就意味著丹砂是戰場上必備的軍事用藥。對於想要一統六國的秦國來說,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丹砂具有防腐的特性,丹砂可燒製成水銀,水銀又可以通過一定方式還原成丹砂,古人據此還為丹砂賦予了起死回生和長生不老的寄望。因此丹砂又是道家煉製丹藥的必備成分。而秦始皇晚年熱衷於求仙問道,地宮更是由水銀製成,對於丹砂的需求和依賴也是不言自明的。
丹砂的廣泛效用奠定了它的重要地位,而巴寡婦清家族所經營的正是丹砂產業,甚至很有可能是秦帝國最大的丹砂資源產業的掌握者。秦始皇默認寡婦清家族私人武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默認其對帝國丹砂產業的保護,而對於清的禮遇,同樣也是對丹砂產業的支持。
即使我們排開這些因素來看,在當時的環境下,清,一個弱女子,身肩整個家族的企業和國家的使命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將一個家族產業做大做強,以致「禮抗萬乘,名顯天下」,實在不愧為秦朝第一傳奇女子。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代十國 令人眼花繚亂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期,五代是唐朝滅亡後又在中原建立的五個朝代,而十國是同時期在全國內割據的十個政權。
五代十國雖然只持續了70多年的時間,但卻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不小的傷害,戰亂、飢餓接踵而來,亂世下百姓是最痛苦的。實際上在五代十國以前,還曾出現過一個分裂期就是兩晉十六國,這兩個混亂時代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其中的原因就說來話長了。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之一,五代十國以其混亂無序而聞名於後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統一的遼闊疆域和強盛國力而聞名於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國的華人聚集區也被稱為唐人街,足見唐朝大一統時期的榮耀輝煌。
然而自唐朝之後,中原大地上硝煙四起,各個政權起起落落,如同走馬燈般換個不停,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場,被後世稱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區,還有諸多林立的小國,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國,則被後世史學家們統稱為十國。
同為亂世,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們雖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戰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禮,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國時期則是烽火連天,一派混亂無序的景象—政權更迭頻繁,大國勾心鬥角,小國朝不保夕。
一、藩鎮割據埋禍根
五代十國如此混亂局面的形成,由很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然而追根溯源,則是唐代藩鎮割據埋下的禍根。
《舊唐書》記載,藩鎮亦稱方鎮,由節度使掌管軍政大權,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為防止異族來犯所設立。玄宗時期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為天寶十節度。
然而設立藩鎮固然能抵禦外敵,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弊大於利。因為各個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若是中央朝廷沒有管制的能力,則是養虎為患,遺禍無窮,導致節度使據地自專各自為政,肆意破壞法度的情形層出不窮。
自唐中期開始,節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財政權,漸漸形成了可以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甚至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
譬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發動叛亂。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即使後來叛亂被平息,皇帝重回寶座,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唐朝後期,各個節度使陽奉陰違,雖然沒有公然發動叛亂,但都在自己轄區內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無力管轄,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無力。
若是說藩鎮割據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麼黃巢起義便是這一局面形成的最終導火索。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領導的起義失敗後,黃巢組織農民發動了唐末聲勢最浩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它成了壓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史書有言:唐代自從唐肅宗以來,藩鎮遍布,久成分裂之勢,然而中央政府猶有表面上的名分。黃巢起事後則情形驟然改變。
在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再也無力維持名義上的統治,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王: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建立後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勗自立為帝,建立後唐 ⋯ ⋯ 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的局面開始形成。
著名歷史學教授張國剛曾說:五代的歷史,仍然明顯地受到唐代藩鎮割據的影響。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個政權,與唐末的各個藩鎮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而五代十國禍亂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鎮割據。
二、異族為禍中原亂
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語有些過於偏激,畢竟人的好壞善惡與種族無關,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局勢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則必然會增加許多紛亂爭鬥。與之相同,五代十國時期之所以如此混亂,與眾多外來異族的參與干涉難脫干係。
正所謂內爭必有外患,強盛一時的唐王朝忽然之間分崩離析,必然引來許多異族的虎視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詔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則是異族裡最為強大的一個。
唐中期時,契丹曾和安祿山交過幾次手,雖有過幾次勝仗,但苦於唐朝強盛的國力,契丹始終被禦於國門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說過,各地節度使各自為政,唐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契丹開始蠢蠢欲動,希望藉著各藩鎮混戰之際能謀得些漁翁之利。
在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首領後,契丹戰士們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奪一番。然而阻隔在他們面前的還有一道天塹,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稱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帶。由於中間有太行山、陰山等山脈阻隔,加上唐朝時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說是抵禦外敵的一道堅實堡壘。有幽州阻擋,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奪,也只是癡人說夢。
然而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賣國賊的存在讓這一切成了現實。後晉皇帝石敬瑭不顧廉恥自稱「兒皇帝」,親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致使契丹鐵騎可以毫無阻礙的越過幽州,奔馳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國時期還有諸多少數民族登上中原大舞台。譬如羌族、匈奴、鮮卑、柔然、沙陀等。
在今天看來,這些曾經的異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當時漢夷分明的情況下,這些進軍中原的少數民族像是倒進油鍋裡的一盆水,讓原本就動盪不安的中原之地變得更加沸騰。
三、禮樂崩壞尚武力
《三國演義》裡劉備認為天下禍亂的根源在於人心喪亂,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劉皇叔雖然權謀武藝並不過人,然而這番想法卻是十分有理。
中國歷史幾千年,歷經商周至明清等諸多封建王朝,歷朝歷代所真正奉行的並非法律條文,而是禮儀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等諸多法典條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傳統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經過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道德便是歷朝歷代維護統治所奉行的正統思想。
然而帝王們大肆推崇三綱五常、君權神授這些思想道德倫理,並非真正相信這些,只是為了藉此用作維護統治控制思想的愚民政策。
說白了,在封建農業社會,只要廣大的下層農民們要聽話守規矩,好好種地幹活,自然國泰民安,動亂息止。而讓這些農民聽話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接受道德倫理的約束,即要尊長愛幼,侍父奉君。
細觀歷史上的諸多盛世譬如文景、開元、康乾等等,其繁榮興盛都離不開思想上的統一。
而道德崩壞,思想的多元則是亂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禮樂崩壞,宗法不復,百家思想爭鳴,迎來了春秋戰國的大變革時代;漢末分三國,傳統儒學被挑戰,佛學興起,玄學道教的老莊思想佔主導,使得魏晉南北朝紛亂數百年。
與以上兩個亂世相同,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也與思想文化有關。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戰國與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種學說雖然衝突不斷,但卻是欣欣向榮。而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卻是極度衰弱,與之相對的,是對武力軍事的崇拜。
歐陽修曾說:「五代是干戈不息、亂賊橫行的世道,禮崩樂壞,三綱五常滅絕,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盡了。」
五代時期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們不受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不明禮樂,輕視文人。他們在意的是武力,是軍事。
《舊五代史•史弘肇傳》裡記載,當時人們認為平定禍亂,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劍拼殺,文人的禮儀教化不管用。正是這種傳自少數民族的尚武風氣盛行,讓五代十國的中原秩序混亂,戰亂不休。
因為五代時期尚武風氣太重,宋朝建立後大改風氣,重文輕武,武官受文官節制。這導致了宋朝軍隊積弱,戰鬥力低下,最終被蒙古騎兵所滅。極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極端,治國安民都不可取。
四、紛爭繚亂蘊變革
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十分混亂,亂到史學家們也很少去專門研究。因而對五代歷史的介紹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後,往往是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缺少系統的介紹
其實五代雖亂,卻是亂中有變。各個政權混亂地彼此攻伐間包含著社會結構的大變革。所謂不破不立,在這一場曠世少有的大紛亂之後,迎來的是宋元明清幾個世紀的輝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 在 戰國七雄,秦國,齊國,戰國時期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May 3, 2019 - 為什麼: 戰國七雄哪國最強(秦國)?戰國七雄地理位置誰更有優勢(齊國)? 大家好!! 小編今天來和大家解釋關於文化中的歷史知識今天的這個知識主題是: 戰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