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慰安婦與人權議題,隨著阿嬤家人權博物館的暫停營運新聞,以及各個基金會、學術研究等討論,已經在一般的輿論中獲得一些關注。不過,戰爭時期,壓迫者對被壓迫者在性別權力上的剝削,讓後來的我們在面對這件事的時候,比較沒有立場衝突的問題。但是,在二次大戰之後、韓戰爆發的韓國,駐韓美軍的性需求就被韓國政府以壓迫自己人的方式,用不同的方式形成了類似二次大戰慰安婦的現象。最大的差別是,二戰時期的慰安婦一般被認為是被迫的,但是韓戰時期的慰安婦卻有認為她們是自願為了金錢或移民等利益而主動參與的。這樣一來,韓戰時期的慰安婦們比起二戰時期的慰安婦們承受了更多不被自己國人理解的污名。本次小編推薦的是在此背景下拍攝的一部「準紀錄片」,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親自看看這部電影,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這個議題。
----------------------------
「作為一名女性,該如何在韓國生存?」自從2016年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出版、引發熱烈迴響後,近年來許多影視、文學作品,也嘗試以各種不同的角度回應這個疑問。然而,在歷史、人權及研究倫理等議題交織下,2019年釜山影展得獎作品《鬼怪與懷孕的樹》,卻又將問題的層次,提升到另一個境界。
對於台灣人而言,「美軍基地村慰安婦」或許是個陌生的議題。1950年韓戰爆發,隨著美軍開始大量進駐,由韓國政府動員組成的「特殊慰安隊」,也在京畿道、首爾、全羅北道等地出現,為遠在異鄉的美軍解決性需求。或者在愛國心的號召下,或者受到拐騙,往後數十年間,成千上萬的韓國女性加入慰安隊,成為基地村的一員,名為「基地村慰安婦」的族群也就此誕生。
(因服務對象包含韓國國軍,因此又稱「韓軍慰安婦」,也稱「基地村慰安婦」。但由於「慰安婦」一詞,通常指國家「強制」動員女性提供性服務,部分學者認為當時韓國政府僅是「鼓勵」且進行管理,因此不應稱這些女性為「慰安婦」)。
透過法律上的文字遊戲默許性買賣、成立性病管理機構,在朴正熙的強人政權大力推動下,基地村慰安婦在1961年後逐漸成為賺取外匯的主力產業,為了讓她們增加自身的榮譽感,朴正熙甚至稱她們為「賺取美金的愛國者」。
但也因為被認為是為了金錢主動投懷送抱,這些女性不只被戲稱為「洋公主」(양공주),同時也落入了韓國社會最底層。比起二戰時期,受到日軍徵召的日軍慰安婦大多被認為屬於「被迫」的「受害者」身分,基地村慰安婦往往被社會認為是自願選擇出賣身體,不只普遍社會評價低,就連媒體曝光度與聲量,都小得可憐。
然而,不論是受到褒揚的「愛國者」,或是勢利的「洋公主」,這些稱呼與想像始終來自外界。長年被社會忽略的她們,境遇到底是如何?她們又是如何看待自身的故事?這些問題始終仍待解答。
《鬼怪與懷孕的樹》片名取自於主角朴仁順(박인순)奶奶的一幅畫。小時候因為戰亂被遺棄,在吃了陌生人三碗炸醬麵後,被賣給老鴇的朴仁順,成為用身體賺美金的「愛國者」之一。雖然曾經與前夫共赴美國芝加哥,還生下一名女兒,但朴仁順最後還是因故回到位於京畿道北部的美軍基地村。
不只無法清楚說出自己的出生年份、身為文盲的她甚至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再加上殘缺的記憶,讓朴仁順的一生就像一道謎題。但她無意識完成的畫作,卻彷彿又反映出了自己的人生,與最深層且真實的心理狀態。
無法透過文字與言語明確陳述自己,只能透過圖畫抒發情感的朴仁順,就像是與她有著相同命運,卻在歷史中失聲的基地村慰安婦。而她們的故事,似乎也只能透過非典型的敘事方式,才能好好傳達。
雖說是紀錄片,但若以為這部作品,只是單純的訪談、田野調查,那可就大錯特錯。在某些影評中,稱兩位導演「突破了紀錄片生硬的形式」,但《鬼怪與懷孕的樹》或許更該視為「準紀錄片」,甚至可以說是帶有寫實感的科幻片。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343376
戰爭與女性人權 博物館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8月14日是 #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我到 阿嬤家-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與婦女團體一起記得阿嬤們的遭遇。
阿嬤們是一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迫淪為性奴隸和承受虐待的女性受害者。
28年前, 婦女救援基金會 開始了這場為所有阿嬤以及台灣當時受害婦女的平反及照護之路,從一開始阿嬤們完全無法發聲、難以說出自己所受到的傷害,到現在包括阿嬤們的後代也一起參與投入相關的平反工作。
#正視歷史及傷痛
#阿嬤們應得到真正的尊嚴及平反
這一路以來,我們見證台灣民間的力量,就像鑽木頭一樣愈鑽愈深,雖然我們不知道還剩多少就能鑽透了,但是改變已確實到來。
我還是學生時,教科書沒有包括這段歷史,現在教科書內容可以看到阿嬤們的歷史。學生們開始有些認識,雖然還不一定能真正理解。
最近這幾年,我每一年8月14日都會參加婦援會的活動,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這股力量,真的讓整個台灣與世界愈來愈願意,也愈來愈能正視 #戰爭中女性受到的宰制與傷害。
#傷害要正名
#才能真正認識這個傷害
「慰安婦」這個詞沒有受害者的主體性,它沒有辦法讓人感覺到阿嬤受到的傷害嚴重性。我支持婦媛會的正名訴求, #軍事性奴隸,才能讓我們真的感受到阿嬤們的苦難與傷痛。
民主與人權社會反對奴隸制度,當然更反對軍事武力下的性奴隸。
時代變革,奴隸可以大聲要求返還原本就應擁有的自由;但當性暴力倖存者說出她們的遭遇及盼望時,卻會面臨社會上再一次的歧視,以及再一次的汙名化。
所以一個車禍或天災的倖存者可以獲得社會的同情與賠償;但軍事性奴隸倖存者卻只能多年噤聲。
1996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人權委員會報告明確指出:「慰安婦」一詞根本沒有反映出那些在戰爭期間被迫淪為性奴隸和承受虐待的女性受害者承受的苦難,因此他們堅信 #軍事性奴隸 一詞是更確切和恰當的用語。
我非常認同也支持。
目前108課綱中已經有慰安婦的歷史,接下來我將推動在課綱中補充正名 #軍事性奴隸。讓未來台灣的新世代,不分性別,都能夠知道這群女性受害者真正的痛苦;在認識後也才能夠去反思戰爭及性暴力對女性帶來的傷害。
我照片中所在的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是 #台灣第一座慰安婦實體博物館,即將於 #今年11月10日閉館。誠摯邀請大家把握最後機會前往參觀,見證勇敢發聲阿嬤們的身影和故事。
⌂開館時間⌂
週三至週日10:00-17:00 (每週一、二休館)
團體預約導覽、場地租借請洽02-2553-7133
戰爭與女性人權 博物館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熟悉大稻埕的夥伴們都知道,在迪化街上有一間別具特色的空間,記載了過去的歷史與議題:阿嬤家。但今年十一月,即將停止營運。在最後倒數的兩個多月,大家可以花一些時間來這裡好好走走。
昨天8/14是國際慰安婦日,婦女救援基金會與「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提出2項訴求,要求國高中課綱及教科書正名慰安婦為軍事性奴隸,以及要求日本政府為迫害女性成為慰安婦的史實道歉。
每年的這一天,婦女救援基金會與阿嬤家都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勿忘慰安婦議題,原本已知的59名的慰安婦隨時間更替,迄今僅剩2名。
而台灣第一座「慰安婦」實體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2016年12月開館以來,儘管培力活動、倡議與國際串連都做得有聲有色,但每年依然虧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爆發,參觀人數驟減,今年11月10日租約到期後,阿嬤家將停止營運。
一旦明年新館確定後,除了延續「戰爭下性暴力受害者」的議題外,也會擴增「#MeToo」、「數位性暴力」等議題,希望提升台灣性別人權的國際能見度,也成為台灣與世界互動的交流平台。
阿嬤家:https://www.amamuseum.org.tw/tw/
照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ahma/
新聞參考: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08140102.aspx
戰爭與女性人權 博物館 在 Publicação de 阿嬤家-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韓國的阿嬤家:首爾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 跟阿嬤家一樣,在首爾的這間「戰爭與女性人權博物館」也是由舊屋改造,並由民間團體出資成立,通過設計打造空間敘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