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電影人生:專頁的開端》
—
筆者在大學裡絕對不是讀電影的,是就讀社會學跟文化研究。兩個科目的要義,在下實在不得要領,在龐大的社會制度及文化源流等衝擊下,在下關注的往往卻是人人的細微互動及真摯的情感,而情感及互動的來源又是來自一套又一套精彩動人的電影。
—
猶記得大學時期,由於對讀書不具太大興趣,基本上可以走的課,我都會走了。一星期可能只上一兩天課,其餘的時間就是看戲。看戲的地點廣泛,有戲院,有宿舍(笑),有專提供借碟服務的圖書館,總而言之,大學歲月就是電影的歲月。
—
我甚至會將自己在大學所有修讀的科目都會轉化為與電影相關的科目。我記得在「都市社會學」的科目之中,我就借用了杜琪峰導演的《奪命金》分析電影中表達的資本主義都市邏輯;在「身體政治」課中,我又大膽地寫《花與蛇》中殘疾男性、強暴、女強人與日本色情片獵奇心態的關係;在「日本流行文化與全球化」中,我又寫李小龍電影於日本文化中的轉型及《太陽之歌》對於日本純愛電影的啟示;甚至在「心理輔導」課中,我也會以《丹麥女孩》的故事作為楷模,分析我們可如何幫助主角克服心理難關。基本上,可以用電影為題的論文及匯報,我都必定會用,第一是基於興趣,第二就是我熟悉電影,用作論文素材的時候會較為節省寫文時間(笑)。
—
而唯一不須簽到而又上足的可能就是彭麗君教授的「Hong Kong Cinema」。堂節是以梅花間竹的形式進行,有一堂是全部學生共同在大禮堂賞戲,另外一堂則是講解電影背後的歷史源流、風格、象徵意義等等。雖然自問看戲不少,但這個課程的確為我這戲迷提供了港產片知識的基礎,以往我當然知道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大星的存在,但卻從沒有仔細了解過「雙周一成」為香港帶來的影響。課堂甚至強迫我看我不可能會看的香港電影,例如大師張徹的《獨臂刀》、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李鐵的《危樓春曉》等,但這些電影在香港電影歷史的洪流裡,卻是多麼的彌足珍貴,帶我走進了研究香港電影的殿堂之中。
—
古有詩人借景、借人和詠物抒情,反映他們的感懷。如杜甫就以「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一句,借用諸葛亮及公孫述的曲故,反映出他從好友李白、高適等人離世後自解的開脫。
—
而筆者當然沒有自比古人的能力,但人畢竟都是感情動物,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感情的表達,思緒化為文字,當然也是滿溢著濃重的情感,有時甚至是「以文載情」,電影可能只是工具,而情為真。在大學時間,不同的功課和論文或許能剛好盛載自己對電影的熱情或情感,得到好分數固然開心,這是教師對自己的認同;而沒有高分數也不用悲傷,至少自己是情真意切地撰寫了一篇屬於自己的文章。而當出來工作了,情感的載體又「情歸何處」?所以逐生了開啟面書電影專頁的念頭。
-
文人總是多愁善感,近乎於無病呻吟的境地,但偏偏又缺少了應有的行動力,所以我總有諸多的藉口去推塘開專頁的舉動。甚至我曾嘗試首先將評論放在不同凡地方看看反應,結果當然是慘淡之極,也進一步淋熄了我對電影的熱情。
—
然而,紙終究是未能包住火的。在2015年的年尾,就被友人一句當頭棒唱:「想就去做,覺得對就去做。不要理你做的事有沒有成果,寫得文章究竟會不會有人去看,香港電影可能在今時今日已經步入黃昏,但黃昏未晚,潮流往往是等著領先的人去開創的。」這番話對我而言無疑是「一言驚醒洛克人」,難道我要做一個等待香港電影業復甦才「浦頭」的「勝利球迷」嗎?好的東西理應共同分享,一起做到「愛好美好」,以真摯之言為讀者選優排劣,在黃昏的時候同舟共濟,共享榮華之餘,共度時艱,這不正正我們都推崇的「獅子山精神」嗎?這正正是當中的「人和」。
—
至於「天時」,就仰賴去年年尾港產片氣勢如虹的境象。由《衝鋒車》、《我們停戰吧》、《哪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踏血尋梅》等等電影中,各個電影人發揮遼闊的創意,以有限的資源去成就無限的可能,這的確令我動容。當我看到當外國一套耗費甚鉅的「大(爛)片」能夠輕輕鬆鬆鄧梓峰地以一、兩天的票房就超越了上述的港產佳作的總收入,我不禁就問了一句:「香港電影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些電影的確是拍得很好,是獨一無二地屬於香港人的電影,但為何會落到這個收場?是不是香港人自己都唾棄香港電影?抑或是香港人未能抓緊方向去欣賞上述電影?
—
於是,一份使命感油然而生,既然我認為上述的港產電影是十分精彩,我何不向其他人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美是沒有絕對標準,但我堅信一定有其相對標準。我何不分享我對不同香港電影的看法,這些看法可能就可刺激專頁的讀者,令他們看到新天新地。當讀者不認同我的看法的時候,這其實絕對沒有問題,但只少只少,我們會在觀影的時候多了一個角度,甚至能激發新的角度,令電影多了另外一個可能。
—
於是,專頁就在2015年年尾正式開始運作,其運作一切隨心,閒時更新多一點,忙時可能久未撰文,但一切就以香港電影為本位再去引伸討論,不論時政、外國電影、新片消息都在專頁內容之列。
—
而事實上,坊間的電影專頁汗牛充棟,《港唔斷戲》又有著什麼的獨特性?我不會以電影資訊最快最新為賣點,因為在資訊爆炸的互聯網世界中,資訊是何等的廉價及輕易被人取代。而我又不會作過度簡短的「影評」,說什麼場面精彩啊、特技吸引啊、演員演出恰到好處等等,因為這些濫情的文字其實只是廢話,讀者究竟信你,定係唔信你好啊?
—
相反而言,我寫的電影會希望寫到愈細愈好,一句對白、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皆可分析,而不是那些一概而論的範本式影評。這反而是「嚴重劇透」,基本上看了我影評的人也可能無大意欲去看原片,可能會生出「反宣傳」的效果。沒錯,我影評的對象是看完該套電影的讀者,我希望能做到在看完每套電影後,能夠獲得最多的東西。特技、畫面等等是人人可講的,但情則是唯一的,是專屬於我的,所以「以情入文」,以分析故事為本也成為了影評中最核心的內容,時而扣連社會、時而扣連自身、時而扣連複雜情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令文章變得獨一無二,有其可讀性。例如《王家欣》、《哪一天我們會飛》的影評中,我就將其扣連於香港電影未來的想像及出路,電影應當超越電影本身,開拓我們的想像,而非劃地為牢,而觀影的樂趣,就大抵於此。
—
因近來香港電影,或是佳作太少了,可能還會再講講自己和電影的故事,或分享一下過來曾經與電影有關的功課,希望大家不要嫌棄過份冗長,比面睇下同分享下啦:P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