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怎麼辦,我覺得我不配 | 我就爛啊 | #其實我們都自卑 | 阿德勒觀點 // 李長潔 😥
.
繼上次的「#厭世作為一種態度」為自我療癒的一集後,今天,應該算是自我揭露與剖析的一集(羞恥 + 邊錄邊發抖),再次送給我們這些每天都有重重的打擊與滿滿的愧疚感的魯蛇。在「厭世」的討論中我們談到,厭世其實是一種「處世」,可以用自嘲來抵抗全世界的不公平。那這次我們就,再次追根究底,除了詩意的反諷主義外,到底我們的心靈怎麼了?為何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對?又該如何修身自持呢?
.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心理學領域專家,更非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粉絲,但本集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從內心真實的人性面,一步步面對自己的「自卑」與「脆弱」,坦承「比較」帶來的「煩惱」。阿德勒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深深地打擊、打動、打中著我的內心,久久不能自己。而他提出的共融感(Gemeinschaftsgefuhl),與其衍伸出來的社會公平的理想,也讓我深思良久。所以,今天我們透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剖析自我,並思考在社群媒體的情感轉向下,個人情感如何被媒介化,又該如何貞定自我、安身立命。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就爛,我每天都爛到爆
▶ 你是哪一種冒牌者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 幸與不幸:兩種過度的自卑情結
▶ 自卑做為人生的動力
▶ 社群媒體中的自我與扭曲之鏡
▶ 我就魯啊,甚麼是成功
▶ 脆弱就是勇氣
▶ 滿滿的一碗雞湯喝到飽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lqfv8882zv0876q2j30cnh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__8VGQ_ZC7lYCinyDv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zGaAufMlfHyY6sUXXMaZR?si=gH9uDnNxSVukMRWWwQCpgA&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2-%E6%80%8E%E9%BA%BC%E8%BE%A6-%E6%88%91%E8%A6%BA%E5%BE%97%E6%88%91%E4%B8%8D%E9%85%8D-%E6%88%91%E5%B0%B1%E7%88%9B%E5%95%8A-%E5%85%B6%E5%AF%A6%E6%88%91%E5%80%91%E9%83%BD%E8%87%AA%E5%8D%91-%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4055714
.
///// 完整論述 /////
.
.
▓ #我就爛啊
.
我的line大頭貼,是用「我就爛」的梗圖,自介是廢。一方面是厭世的自嘲,但也是一種真實心境脈絡的反映。前幾週發生一些事情,讓我又更深深地感受到,身為「兼任下流」(美其名是斜槓人生)的自卑感。說真的,那是濃濃的自卑,我每天都在經驗著,隨時有可能被社會體制忽視、排除、淘汰的焦慮與威脅。研究不足、SSCI不夠、沒上過班、沒出國過水一下、不會程式設計、不能蓋3D、教學經驗不夠好、不能用英文上課,以上的弱點可以逐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簡言之,我就爛。但我到底爛不爛?我真的努力不夠嗎?是我每天都在捫心自問的問題。
.
▓ #5種冒牌者,你是哪一種?
.
1978年,Pauline Clance提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用以指稱,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他們時常通過「#更加勤奮」、「#害怕造假」、「#運用魅力」、「#謙虛」來迴避假冒的懼怕。
.
Valerie Young(2008; 2011)分析了冒牌者症候群的5種常見的類型:完美主義者、專家、天資聰穎之人、強烈個人主義者、工作狂,他們有各自在害怕被認為不夠努力的原因。但事實上,70%的人都曾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發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惱人情緒(Sakulku, 2011)。
.
▓ #佛洛伊德與阿德勒的決裂
.
這種對自卑情感的描繪,可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詮釋。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現代自我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並列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山頭。有趣的是,阿德勒與榮格都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後來他們都因為在理論上與弗洛伊德意見不同,而先後與弗洛伊德決裂了。
.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決裂,大家在電影《危險療程》(A Most Dangerous Method, 2011)中可見其風雲。基本上就是,榮格不認為「性」就是人的全部,而有一種更普遍的生命經驗—集體無意識。而後發展出「榮格精神分析學派」。阿德勒則是因為否定了佛洛伊德的創傷假設,人格的決定並非在「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而是在「#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強調自我生命的作用,並且認為「自卑」(inferiority)遠比「性」來的更具分析性。撰寫《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後來發展成「個體心理學派」。
.
▓ #朝向共同體關係
.
相較於佛洛伊德的生理取向、元素論的、客觀的驅力心理學,阿德勒發展出一種社會取向、主觀知覺、整體觀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必須要將人放在一個實際的生活型態中,才可以獲得對人的理解與解釋。因此,所有的人生問題,包含驅力滿足,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有的價值問題,都是社會問題。然而,人要社會化的健全完滿,並非以壓抑作為代價(佛洛伊德的概念),而是慢慢透過「#社會感」(social feeling)、「#社會情懷」(social interest)的持修而建構起來。不過,阿德勒這裡用的原文是「Gemeinschaftsgefuhl」,在Ferdinand Tönnies對社會與共同體的區分當中,阿德勒說的應該是對共同體(community)的情感、聯繫以及歸屬。而這個對共同體所懷抱的目標,是一種虛構的、未來式的無限關懷,唯有這個目的性的關懷,才能讓個體獲得更美好、統合的人生。
.
這個目標地朝向,依靠「#創造力」來達成。創造力就如同「心靈」(soul),提供了行動的獨特性與自我的一致性,最終形成一種生命風格,這個生命風格可以用來解釋往後種種的生命行動與詮釋,也可以被補強、修正、改善。而創造力朝向目標,目標則又指引創造力,交互展開影響,配合得好,就會透過創造力不斷克服,邁向完滿發展,配合得不好,則削弱創造世界的力量,停留在原地。
.
▓ #被討厭的勇氣
.
如上述,阿德勒認為如果我們創造力受阻,主要會表現在自卑感與社會情懷缺乏。自卑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可能是焦慮、適應不良、無法達成等負面脆弱,而唯有透過自卑,人才有追求超越的可能。這聽起來就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感覺。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期待從一個相對不利的狀態,進而去追求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
在我們無法接納與超越自卑的同時候,會衍伸出兩種過度狀態,一種是過度炫耀優越,透過「我就爛」到「我就讚」的想法轉變,來迴避自卑的狀態。另一種則是過度自卑,停留在更強烈的自我否定中,也可以作為迴避自卑的方式。當然,這兩種狀態都很常見,或許,那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更多時後,我們會漸漸地期待與執行,逐步克服自卑的條件或想法,以達到更美好的自己,回歸到人生的主要議題上,例如愛情、友誼、工作等。
.
▓ #社群媒體中的比較競爭
.
社群媒體將眾人快速脫離時空,集結一起,我們的人生上線(on-line),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新形態的人群聚集樣貌成形。我們一天可能有超過4小時都在社群媒體上,我自己幾乎8個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活在一個具有社群媒體特質生活中。
.
互動、互文、視覺化、即時、無所不在的新媒體特質,一方面讓人際關係更自由,自我表達更暢達,另一方面卻也形成一種無止境的市場競爭。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Instagram這個以「視覺」為導向的社交媒體,而相片堆砌出的社交世界,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東西;這種直接、淺薄、表象的社交,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
▓ #扭曲的鏡子
.
社群媒體的媒介邏輯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同與社交習慣,社群媒體讓人在虛實交錯、真假難分的平行時空中,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與回饋,產生愉悅的感覺。但正如《反正我很閒》辯證著,你沒上線,究代表你不存在(?)而這個自我建構的自由,到底自不自由。
.
康庭瑜(2019)討論了這個問題,她對女性IG使用者進行訪談,試圖了解IG上的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我們,或是,我們是否可以真的獲得「我是我」的認同感。年輕女性在IG上用更加性感的姿態,表達自己的身體自由,模糊了「超性感(hypersexualized)的名流身體」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女體」之間的界線;此外,女孩們透過自拍獲得自信、愉悅與同儕認同,很常是無償自願的。
.
康庭瑜問到,這算是一種「賦權」嗎?其中提到兩種後女性主義的自我形象再現觀點,一種是自主的身體性感化,以反擊男性凝視;另一種則是透過形象塑造專家的介入,重新打造自己的身體。這都強調著「#女人可以」(the can-do woman)的態度。在社群媒體的自拍上,不同的平台表現出不同的人際關係,也有不一樣的自我展現。
.
康庭瑜找到一種辯證式的觀點,存在於我們的社群媒體自拍中,「大眾的性感/我的性感」、「男性的性感/女性的性感」、「身體的物質性/身體化的氣質」、「霸權的性感/反抗的性感」。其中的反抗,雖說是一種在台灣男性凝視下的賦權,卻投入了另一個西方凝視的殖民觀點之中。所以,我們看起來過得好嗎?
.
▓ #華人的成功意識形態
.
從康庭瑜的辯證中可以理解一件事,先不管賦權與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協商。與他人的眼光協商。可能她的關心是「審美」,我的關心是「成功」。社群媒體上的顯現,也很常被拿來當作是自我實現(成就)的評斷與自我評斷。同樣的,我們一方面在台灣人的成就價值中,可能同時也欽羨西方的成就判斷。
.
高旭繁(2013)整理了建構華人幸福的來源,包含「自尊的滿足」、「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和諧」、「對金錢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對生活的樂天知命」、「過得比他人好」、「對自我的控制與實現」、「短暫的快樂」、「對健康的需求」,與西方對個人情感表達、人際關係的展現的強調相異,台灣人較強調「內在」與「合群」,隱含「內聖外王」的意義。
.
簡單來看,幸福、成就的判斷上,台灣人對被群體認同「#努力工作」為重要的依據;然後,我們的成就歸因,除了對家人外,大都會表示謙虛,將最後的成就歸功給「運氣」、「貴人」,一方面不帶給他人壓力,另方面則產生報恩的連結想像,以獲得更多的機會(韓貴香,2010)。不知道滑坡到哪裡了,總之,就覺得在社群媒體裡的自我與他人協商,又想要個人表態,又要顧慮他人觀感,真的是蠻累人的。
.
▓ #回到自我的認同與肯定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該片用一種警告的意味,說明著我們人際關係的媒介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深深受到社群媒體邏輯的影響,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慾望,形成了一種被視覺化、感官化、表面化的比較、競爭,進而感到狂喜、興奮、失落、焦慮,範疇當然包含了前述的「外表」、「成就」等。在數位時代,有許多自我認同、人際關係上的焦慮,都來自社群媒體,當然,社群媒體上互動的重要性,已然不須多言,只是那種情感、情緒的自持就更加重要了。
.
回到阿德勒。阿德勒認為人在出生之後,就會從各個環境中找到自己適切的位置,並從個人的內在中,找到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最後自願地對「#群體做出無私奉獻」,而這正是社群情懷的核心精神。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太在意尋求他人的認同,而是在一個社群價值下,追尋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這個非常個人化的修練軌跡,並不是很容易,但可以試著每天朝向目標逐步做一點點改變。
.
▓ #我們該怎麼做
.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把《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當作心靈雞湯文,這次為了解釋、解決自己的心情,細心地進入到個體心理學的境地裡,才慢慢懂得阿德勒的真正想法,充滿了人性關懷。或許我沒有真的如此贊成阿德勒的論墊,也不一定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希望可以提供你我一些對自己更好的想法。
.
我認為,阿德勒的社會情懷、社群感、共融感,可以當作一是一個中心價值,也就是無比較的社會公平。但若說真的可以做的是,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並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它們。我們可以單純觀察這些想法,不去處理它們。然後慢慢去面對,甚至與這些令人感到脆弱的想法共處。
.
然後重建思考路徑,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卑的細微之處,並且試著懷抱勇氣(courage)。勇氣並非勇敢,社會學家Brené Brown(2012)在《脆弱的力量》中區分,勇敢是應付困境的能力,勇氣則是全心全意面對自己的恐懼,接納自卑脆弱的心境。她的脆弱研究裡發現,勇氣與脆弱總是共存的,那些自卑感反而就是讓我們可以成為我們的道路。
.
我們可以偶爾會覺得自己就是很爛,充滿挫折,但脆弱不等於懦弱,勇氣允許自己脆弱,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自己。
|
📂 #參考文獻:
.
1.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
2. Young, V. (2008). The Impostor Syndrome. Finding a Name for the Feelings. Overcoming the Impostor Syndrome.
3. Young, V. (2011). The secret thoughts of successful women: Why capable people suffer from the impostor syndrome and how to thrive in spite of it. Currency.
4. Sakulku,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1), 75-97.
5. Brown, B. (2012).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Teachings on Authenticity, Connection and.
6. Stein, H. T. (2013).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Theory &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 1-297.
7. 陳美姿, & 周麗端. (2020). 望子成龍女成鳳? 教養信念在社經地位與家庭學習環境間的中介效果. 教育心理學報, 52(2), 365-388.
8. 韓貴香. (2010). 華人對成就的入際歸因方式與動機之分析研究.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2(1), 41-76.
9. 康庭瑜. (2019). 賦權及其極限? 後女性主義, 社群媒體與自拍. 新聞學研究, (141), 1-38.
10. 張瑋庭. (2018). 用阿德勒心理學觀點談人際關係-以網路社群軟體 [Instagram] 為例. 諮商與輔導, (391), 49-52.
|
#結果新麥超容易噴 😅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交易] 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看板BoardGame 的評價
- 關於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摘自新書 的評價
- 關於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EP61-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如何擁有更美滿的人際 ... 的評價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個人都有情緒,而這些好與壞的情緒,全都裝進我們每天背在身上重量不一的「情緒背包」,背包裡塞滿了憤怒、快樂、悲傷等各種複雜情緒。無論在職場、人際關係、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背著這些情緒行走。尤其是負面情緒,若不曾進一步處理它們,就會蟄伏在內心深處,一旦遇到觸發的契機,或是有人按下了觸發鈕,我們便可能突然情緒失控、暴怒崩潰……
情緒背包並非是個垃圾桶,讓你將不想要的情緒包袱通通丟棄;情緒背包更像是個「花園堆肥箱」,需要充足的陽光和空氣,讓你的情緒成為「有機肥料」,你才有機會成長茁壯。
情緒背包是人生的負重,也是一生所遭遇的經歷,無須甩開,也無法甩開。我們必須學習的,只是好好的與這個包袱相處,並務實練習情緒負載釋放,且將情緒的觸發視為人生的轉機,重新面對過往忽視的夢魘,或者故意掩蓋的創傷,唯有直視情感的陰暗處,坦誠處理負面情緒,人生才能繼續往前走。
取自《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
************************************
各位朋友,早安:
「為了要達到情緒癒合的效果,我們不應該停留在理解、認知或者是分析的狀態,而是需要將這些誘因一個一個放下,才能順利地讓自己專注在內心的感覺。」
這幾天跟朋友談婆媳問題,一問一答之間,我也被啟發很多。
我們感覺被辜負,但我們可能亦有盲點,看不到我們自己對人的傷害。然而,我們得先從情緒下手,讓那些置我們於受害者位置的苦痛,有機會宣洩,心頭先感覺輕鬆。然後,才可以重新看見,我們自己不好過,我們也不會讓人好過,這常常是同時存在的互相折磨。
版面上常有朋友會留言,難以跟內在的情緒相處。特別在這個時間點,恐慌的蔓延還看不到收斂。所以想分享這本書,希望讓大家心神多一點安寧。
摘文的內容,是我很喜歡的靜心活動。為他人祝福,為自己祝福,也能靜心,這對某些把對方視為加害者的朋友來說,想都沒想過。
我會建議從為自己祝福開始,會比較容易。對自己慈悲,內在有飽足的能量之後,再談跨越苦痛,為他人祝福,會相對容易一點。
自己過得好的人,會比較有資格祝福別人!
祝願您,多跟自己的情緒在一起,那是探看心理世界的入門,也是疼惜自己的開始!
************************************
【文/ 薇薇安‧狄特瑪】
什麼是冥想?
如今冥想儀式中最廣為討論的一個分支,就是正念減壓練習。正念減壓練習法起源於卡巴金 博士,他於一九七九年在麻省大學醫學院開創正念 中心。卡巴金博士是開啟正念減壓療法課程的先驅,正念減壓的原文縮寫為MBSR,全文是指用心感覺讓壓力減少的意思,簡稱專注力練習。不論是正念減壓練習或專注力練習,都是強調練習者應該學習如何專注於當下,並練習培養不帶任何評判的觀察意識。在正念減壓的練習過程中,主要內容就是學習如何不帶任何偏見與雜念,從一個宏觀的角度觀察。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的內在能生成一個較大的內心空間,處理周圍的所有事情及自身情緒,這也是為什麼在這裡特別提及冥想的原因。冥想練習能幫助增強處理情緒背包的能力,醫學研究已經證實,正念減壓練習對許多疾病有正面的改善作用,像是壓力、成癮行為、憂鬱以及其他的心理疾病。
冥想最常被提出討論的部分,是關於不同方式的冥想所帶來的不同功效。像是正念減壓以培養不帶任何評斷的觀察為目標,其中最明顯也最廣為被研究證實的效用,就是明顯減低大腦杏仁核對暴力圖片的反應。在這樣的練習裡,你能擴大內心處理空間,最大的功用,就是讓練習者盡可能的與自己的情緒保持安全距離。
假如透過練習正念減壓加強主宰情緒的能力,並且透過這項能力讓自己在情緒負載被觸動的情況下,仍舊把持住主宰能力,那麼正念減壓練習可以視為我們達到情緒療癒一個相當重要的步驟。要達到情緒療癒的目標,需要有能力刻意將注意力轉移到感覺上。如果企圖迴避這個步驟,之前被暫時打包擱置一旁的情緒負載通常會不耐久候,並且用更激烈、更大聲的音量反撲,試圖跨過我們努力維持的內心安全距離。為了避免這種反噬的情況發生,好好練習專注力,讓我們能更專心的感受當下。除了冥想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另一個和冥想類似的練習,這個練習在專業領域裡擁有一個相當美麗的縮寫LKM。
***
同情心可以學習
LKM叫做慈心禪 練習,字面上可理解為「愛的—善意—冥想」。許多人將這種冥想方式直接翻譯為慈心修行或慈心禪。慈心禪的來源就像冥想一樣,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練習。不過慈心禪的練習重點和冥想不同,它著重在練習給予無盡關愛的同情心。
--
{練習20}同情心練習
1. 閉上雙眼,並試著回想一段生命中你曾經誠心祈願對方一切安好的時刻。
2. 隨著記憶試著重現當下心裡所產生的感覺,將這股感覺當作同情心感覺的標準。在腦海中記下幾句簡單祝福的句子,只要是祝福別人一切順利的句子就可以,在心中反覆念誦。例如:「願萬物皆幸福,願萬物皆健康,願萬物皆安好。」
3.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讓身體感受這些字句的意涵,然後感受這股感覺在身體裡漸漸發揮作用。
進階練習版本:你也可以將上述的練習改成對特定人的祝福,在腦中想著他或是她,在心中祝願他或是她一切安好。
--
有趣的是,慈心禪練習並不像正念減壓,會降低大腦杏仁核對暴力性圖像的反應。相反的,慈心禪練習會大幅提高杏仁核對這種圖像的反應。這種效用會發生在當我們剛好不是在進行冥想的狀況下。難道,慈心禪的練習會讓我們比以往更容易感到壓力、感到不愉快嗎?當然不是,畢竟透過慈心禪和冥想訓練的是同情心,並不是同理心。杏仁核的高度反應,在這裡能幫助我們將練習時所激發起的洶湧情緒緩和下來。實際練習時,我和我的同伴都能感受到其作用。慈心禪所帶來的同情心不僅會讓我們在練習時得到無限的幸福感,同時也會激發內心無私貢獻的大愛精神,這一點在各個學術研究中都是無須爭辯的事實。
回到情緒負載釋放練習。這個練習不僅有慈心禪的功用,也包含了冥想的作用:當我們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時,同時也在練習專注力其中一項能力──感受周遭事物但不預先做任何評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透過搭建情感支持的空間,練習慈心禪中所注重的──無盡關愛的同情。這麼一來不只是和我們一起練習的同伴受益良多,自己也獲益匪淺。因為透過這兩項練習,大幅提高處理情緒的能力。
舉例來說,透過正念減壓練習,來提升內在的情緒空間,因此有更大的內在空間支持前面所述的其他釋放空間,獨自處理體積更為龐大的情緒背包。在特定條件下,我們能自己搭建情感支持空間,來尋找情緒負載在內心的導火線。要注意的是,這個提升內在情緒空間的效果只能在長期不間斷的練習後才會出現。畢竟一個完整的正念減壓練習課程至少費時八週,每天練習四十五分鐘,每週至少練習六天才能完成。
第二點該注意的,是和練習同伴一起進行情緒負載釋放的效果,會比獨自操作更加顯著。雖然我已經有長期的情緒負載釋放經驗,但有時當我嘗試獨自一人處理某些情緒包袱時,花上好幾個小時仍無法確切接近這些情緒包袱真正所在的源頭;然而當我有同伴提供的情感支持空間時,同伴所傳來的同情心卻可以讓我不到五分鐘就立刻做完情緒負載釋放。也就是說,我完全可以理解,你覺得做情緒釋放練習總是需要別人的協助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但是獨自一人操作並試著找尋情緒負載的確切位置,卻可能讓你花上更多時間、更困難、更耗費精力,到頭來反而更不方便。
另外,我們最終透過情緒負載釋放練習而獲得的能力,不只幫助自己處理情緒,更能幫助其他數不清的、尚未接觸情緒療癒的人。特別當有些人在生活中為某件情緒事件整天煩惱不停,又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擾人的情緒都來自自己的情緒背包,也不知道可以透過情緒負載釋放來療癒它們的人。
.
以上文字取自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情緒智力管理專家教你卸下不健康的情感負債,重拾前進力量的傷痛癒合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844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快樂是追求不來的,因為它是 #活出有意義人生 的副產品」—存在主義大師,維克多.法蘭克(1905-1997)
.
很榮幸,從11月開始,我在 #人間福報 有了一個小小的園地—《#心理聊天室》,主編還特別強調:「沒有主題限制,你想寫啥就寫啥~」真是我這種自由靈魂的福音。所以未來每個月會將當下最有感的,分享給你。
.
最近,#秋鬱 襲來,讓人越來越 #心苦,加上一樁樁輕生新聞,使我們恐慌、更急著去追求快樂...。
本月份,就讓我們來破解「快樂」這難以掌握的小東西吧!
.
2019/11/23(六)刊登
主題:快樂無需追求,只要好好生活
撰文者:蘇予昕諮商心理師
.
「我明明什麼都有了,卻感覺不到快樂…」個案周先生,是一家中小企業的老闆,事業興旺、五子登科,五十歲的他卻暗自感到惴惴不安,「心理師,請問我是怎麼了?到底該怎麼追求快樂?」
.
若請你去訪問身邊的人,他們都是如何追求快樂?你可能會得到千百種答案,也許是美食、名牌,也許是完美愛人、浪漫戀情,也許是財富成就、聲望頭銜,但回到這些答案的源頭,大家認為的「快樂」,似乎都得「向外」搜尋,甚至是限量的、得相互競爭的零合遊戲。
.
可是當我們頭破血流地達成這些「外在目標」後,內在的快樂卻猶如流星般一閃而逝,我們只能再更用力地追,還有沒有更貴的名牌、更高的社會地位可以讓我們快樂,最終,就會遇上周先生的困境,什麼都有了,快樂,卻不見了。
.
其實,大多數人都誤解了快樂,也搞錯了獲得快樂的途徑。
.
一小塊巧克力就能讓我們感覺快樂,但也如同巧克力升起的血糖般,這樣的快樂來得快、去得更快,而追求短暫快樂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續問題,例如衝動購物後的卡債、瘋狂進食後的腸胃負擔等,讓人落入惡性循環。
.
曾淪為納粹集中營生還者的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說:「快樂是追求不來的…因為它是活出有意義人生的副產品。」所以,我們渴望的,其實是比快樂更持久的 #意義感,這種境界並非一味追求物質所能到達,而是要從身、心、靈的修持而來。
.
講到修持,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開始哀嚎:「哎呀,我道行哪有那麼高?」其實真正的修持,不一定只有出家剃度、念經茹素,也可以是專注地的生活、專注地待人,以及專注去平衡自己的身心狀態。
.
以下是我對「好好生活」的三大定義,提供給各位讀者參考:
.
一、 #好好待人:你有沒有持續學習溝通?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人生在世,就脫離不了對愛與歸屬感的渴望,所以,學習溝通是畢生的功課,就算是和最親密的伴侶,也不可能永遠用同一套模式互動,得保持對他的好奇與關愛,才能造就最深刻有意義的關係。
.
二、 #好好平衡:你有沒有保持身心平衡?
很多人都經常用大腦奴役身心,例如逼自己「把這份企劃案做完才可以下班!」卻忽視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進而引發過勞與眾多身心疾病。因此,每天、甚至時時刻刻都對身心有所覺察,問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平衡嗎?有沒有任何委屈或不得已?不管是工作、人際或健康,都請以身心平衡為前提做所有的決定。
.
三、 #好好工作:你有沒有發揮天賦特質?
工作佔據人生將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時間,所以工作內容有沒有意義,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幸福指數,而有意義的工作得滿足四大重點,第一,你是否享受其中?第二,你是否擅長此事?第三,能否能從此事賺取足夠的錢?第四,是否對社會有所貢獻?
.
無論是在職或退休的讀者,都可以透過這四點來探索,你是否正在發揮你的天賦特質,找到一個比鬧鐘更能叫醒你的理由。
.
當我們好好生活、活出自我的意義,恢復到人類天然的平衡狀態,你會發現,原來快樂、喜悅與滿足一直都在,無需再費勁地四處追求了!
#原文網址在留言處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摘自新書 的推薦與評價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摘自新書: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很輕快好讀的一本作品,卻令人反思人生。) 關於孤獨,哲學家同理地說:... ... <看更多>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EP61-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如何擁有更美滿的人際 ... 的推薦與評價
哈佛精神病學家瓦丁格說過:擁有美滿 人際關係 的人,會活得更快樂也更健康。 從一出生開始與家人的互動,到學生時期和同儕朋友,以及進入職場和同事 ... ... <看更多>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原文 在 [交易] 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看板BoardGame 的推薦與評價
玩桌遊也是,沒有人陪玩的煩惱。
考量了許久,與其都一個人玩不如清一清,一個人打電動可能還比較適合(好啦還是有偷
留一些些些也許可能大概比較有機會開起來的小遊戲)。
以下遊戲皆保存良好,大部分都是全新購入,然後只有我自己一人分飾多角或左右互搏在
玩,只有某幾款有較多使用痕跡的有特別說明。
價格都是搜尋蝦皮正版遊戲查到的最低價下去訂價,沒有直接便宜太多因為大部分都是自
己很喜歡的遊戲不太想賤賣,歡迎來信議價不過我不一定會回就是了。
雙北可面交蘆洲五股為佳
外縣市先匯款+60店到店運費
可蝦皮手續費另計
購買多樣隨機贈送微桌遊
農家樂
中文新版全新未拆
售1600
祈禱與工作
中文版全新未拆
售1400
諾瑞亞雲中城
中文版全新未拆
售1400
山中小屋
中文版上厚套近全新
無原內襯附自己覺得很適合的收納盒
售1300
勃根地城堡
中文版近全新
有壓盒損不影響遊戲
售1100
骰子城市
中文版上厚套近全新
無原內襯夾鏈袋收納
售900
小小城鎮
中文版上厚套近全新
售900
古巴:聖地牙哥
中文版近全新
附自己覺得很適合的收納盒
售850
妙筆神拆
中文版八成新
小張卡片上厚套
大張謎題卡未上套
沒水筆已丟附上另購白板筆
部分海綿有使用痕跡
售800
天下鳴動
中文版全新未拆
售650
原木形色棋
10週年紀念版近全新
購買時外盒嚴重盒損已丟
附上另購ikea收納外盒
售600
卡布奇諾
原文版六成新
外盒部分較多歲月使用痕跡
杯子們都很好
售500
米寶戰爭
中文版近全新
售500
九局下半
中文版上厚套近全新
售500
小小史詩王國
中文版上薄套近全新
售400
爆炸貓
中文版上厚套九成新
售400
拼布藝術
中文版近全新
售400
Summit雪怪擴充
原文版僅拆封近全新
售10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4.130.1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ardGame/M.1614713539.A.DC1.html
人玩起來應該更燒腦,小屋比較可惜沒辦法一人玩買回來完全沒開過。兩盒都幾乎全新厚
套裝好好,買到賺到
神農電波我玩最多的最喜歡的大概就農了,不過這盒買回來後幾乎都在app上玩所以乾脆
就不開直接清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