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輕忽 #感謝大家的配合與體諒
#即日起至5月17日除必要之陪伴
#停止醫院及長照機構探病
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北北桃地區醫院及長照機構限縮探病規範,並考量宜蘭縣與雙北生活圈往來緊密,宜蘭自即日起至5月17日止,醫院及長照機構除例外情形,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陪伴者仍為1名為限。
醫院得同意探病之例外情形如:(一)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基於法規需要家屬簽署同意書或文件。(二)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三)其他因病患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或長時間住院病患等情形,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者。
長照機構得同意實地探視住民之例外情形如下:(一)住民出現嚴重身心不適症狀,如:失眠、血壓不穩、情緒暴躁等,機構無法安撫住民。(二)其他經機構評估有必要探視者。衛生局徐迺維局長也呼籲為減少疾病傳播及感染風險,請本縣醫療及長照機構加強工作人員及住民健康管理。
在此感謝大家的配合與體諒,千萬記得,出門戴口罩、肥皂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陪病或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若仍有實地探視需要,應配合實名制及院方相關管理措施。如有任何防疫相關諮詢,請洽縣府衛生局9357011專線。
手術同意書法規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小聊一下子宮移植和人體試驗。
人類子宮移植手術的研究,其實十多年前就開始,當然在之前是動物實驗,可行之後2014開始人體實驗。
根據今天找的期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進行了70例子宮移植手術,其中有20例懷孕生產。
我記得台灣在2018年時有國外學者在研討會上提出幾個個案報告來供討論,但是據我所知目前台灣還沒有核准這個人體實驗。
這種醫學上的研究與技術發展當然令人感到神奇或者覺得非常有趣,但是事情不會只有好的那一面;2009年國際婦產科聯盟就在國際婦產科期刊發表提醒,認為子宮移植 #並非為了救命所做的程序,也不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或延長壽命所做的治療,而是為了達成產生生物學上有關的後代,卻讓母親和胎兒都有潛在且長期的風險,而子宮捐贈者則需因此承擔重大手術可能的併發症。
2019年婦產科重要期刊BJOG回顧了最先進行子宮移植手術的45例個案,認為雖然有一部分移植個案最終能夠達成活產的結果,可是有超過1/4移植個案因為嚴重併發症必須移除植入物,同時在子宮捐贈者也有1/10因為嚴重併發症需要再次接受手術。
最近的期刊也討論到生理疾患和跨性者牽涉人工生殖與子宮移植手術時,仍有許多倫理議題需要釐清,也認為對於年輕或未成年者接受跨性別手術前可能需要將未來生殖計畫列入諮詢討論範圍,因為許多手術與治療的不可逆,對個案來說都有仔細評估的必要。
民眾倒是要知道一個重要資訊,在台灣進行人體試驗都必須經過衛福部的審查通過,才能執行,尤其牽涉到階段特殊甚至牽涉生育相關的研究,更需要嚴格審查(不然像中國發生基因改造胎兒事件,就是非常嚴重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
👉 假如有人說他們可以提供你特別的人體試驗,請一定要注意幾件事:
1. 必須出示衛福部人體實驗核准的資料
2. 通常你會拿到一疊超級厚的人體試驗計劃說明書,一堆超級囉嗦的知情同意說明。 ✅ 如果你聽不懂這到底是研究,請一再叫你簽同意書的人問清楚,理論上他們會有正式的研究助理身分,研究主持人、負責人、出資機構也會非常清楚。⚠️沒有清楚是什麼研究之前不要接受研究。
3. 同意書一式兩份,你和研究單位各有一份,而且你隨時可以依照同意書上的資訊打電話去問才對。
4. 有些研究計畫需要自行負擔一部分費用,但是通常很少由被研究者 #花大錢被研究,這是非常少見的情況,最好問清楚。
噢對了,人工生殖法規定接受人工技術協助生殖的對象必須是合法夫妻。假設真的有醫師進行未經衛福部核准的人體試驗(違法),把受精卵放進腹腔(人工造成子宮外孕?)這個「實驗」也違反人工生殖法(受精卵來源和受術者身分不符)。
手術同意書法規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庫專題】:「腦海有你有我」
--揭開"腦"人密碼 關於台灣的腦庫時代
腦海有你有我,系列專題。今天要帶您認識台灣的腦庫,算起步比較晚的,全球150多個腦庫,但台灣在前年才正式成立,到現在只有4位民眾,因病往生、捐腦成功。他們的疾病都是因為腦部或者神經病變,期盼透過自己的捐獻,讓台灣在腦部研究與治療,更有希望。
顧教授的遺囑,開宗明義、第一件事,就是要捐腦。顧裔芳的兒子 葉翔:「(醫護人員)先把媽媽大體、從屏東(安養院)接到台北(台大醫院)、他們再做這些(捐腦取腦)手術。」
顧教授病逝那天,兒子葉翔、人在美國,透過手機軟體,錄影傳輸家屬的同意書。
顧教授享年(享壽)73歲,春風化雨一輩子,她在東華大學擔任教授,退休後轉往美國加州大學任教,想不到在7年前,一種叫做「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的腦神經病變,找上了她。
輔仁大學醫學院長 葉炳強:「平均診斷後,大概3~5年,(病人)就會變得很不好,臥床等等。」
顧裔芳的兒子 葉翔:「我扶著她(媽媽)走路,然後要上一個台階,她都上不去,那一次她就跟我說,我好害怕,我們就抱著說,媽媽 我們盡力(對抗病魔)。」
兒子、葉翔,是美國一家醫院的醫事人員,剛好從事腦部研究,由於當地很早就有捐腦觀念,如今媽媽往生捐腦,做兒子的、儘管不捨,但含著淚水,雙手贊成。
顧裔芳的兒子 葉翔:「我是覺得(捐腦)很重要,我覺得台灣有這個(腦庫)是好事。」
社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秘書長 涂衛成:「病友及家屬,當然這些(捐腦)接受度會比較高,因為他們不想再承受,像這樣疾病的痛苦。」
2019年,小腦萎縮症病友、劉育秀病危,想要捐腦,卻受到當時的取腦限制,於是、衛福部官員、跨部會討論,希望實現她的心願。
這一天,昔日遺體在6小時內、不得解剖研究的法令限制,終於突破了,台灣從此進入腦庫時代。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 陳建仁:「我們很高興,總算通過了相關的,(捐腦取腦)管理的辦法,可以讓腦庫的建立,能夠成立。」
由於劉育秀病情暫時趨緩但腦庫法規的方便之門,圓滿了後續捐腦者的慈悲大願。
羅金星的女兒:「親愛的爸爸,您想遺愛人間的心願,真的達成了,您真的真的真的很偉大。」
羅先生生前,飽受腦神經病變之苦,而國內第二和第三位的捐腦者,都是類澱粉神經退化疾病的病友,顧教授則是第四位捐腦病患。
台大醫院病理部醫師 張克平:「我們也利用了這四個案例(捐腦人士),在幾個小時內取腦,才有辦法保存良好的(腦組織)品質。」
捐腦人士、心跳停止後的6小時內,是取腦研究的黃金時期。
台大醫學院副院長 謝松蒼:「腦是在比較新鮮的狀況下,其實它(大腦)提供的(研究)資訊,就會更多。」
「腦庫」是腦神經組織庫的簡稱,事實上,捐腦者捐大腦同時,脊髓和周邊神經,通常連帶捐出做研究。
台大醫院病理醫檢師 曾建凱:「我們是以非常崇敬的心,來處理他(捐腦者)的遺體,(取腦傷口)它是在耳後的部分,所以它(傷口)就會有頭髮擋住,基本上家屬就會,看不到我們的縫線的部分,保持他(遺體)原始的形狀。」
追思會上,親朋好友和學生們、齊聚一堂。
顧裔芳的兒子 葉翔:「(死後)這只是一個肉軀而已,她(媽媽)不在意,我們都是相信靈魂,到時候是會回到天主那邊。」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玉欣:「(往生者)我最後再讓生命,再創高峰(捐腦救人),這樣子的一個死亡經驗,是非常感動,而且圓滿的。」
民眾的捐腦意願,決定腦庫成敗,未來的腦庫資料海、這片腦海當中,必須有你有我。
▶第一集 捐腦程序(大愛電視 DaAi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b8n4POlDQ&t=12s
【Reference】
1.「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臺灣腦庫)」: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7/
➤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 :https://bit.ly/32bF6FX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 #臺灣腦庫 #台灣腦庫 #謝松蒼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