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妝品牌相關
#可能引起部分人不愉快
#如果喜歡中國彩妝就別繼續往下看了
#文超長請注意
最近有些關於中國彩妝品牌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大概的狀況就是有個中國彩妝品牌說跟大英博物館推出了聯名款,但大英博物館館內和大英官方網站都找不到相關資訊,有人說是假貨有人說不是然後吵成一團。
關於到底是不是假貨、到底是不是真的聯名,倒不是我關注的重點,今天想藉機跟各位講講重要的知識:
中國彩妝品對於健康的潛在危險性。
.
(不過我會把到底是不是真的聯名、還有聯名到底是什麼的相關資訊補充在留言,有興趣的可以去留言看)
.
基本上我不買中國製的化妝品和保養品,尤其中國品牌在中國生產的我絕對不買。
我不算是極端反MIC的人,像刷具、假髮、服裝配件這類可以再三清洗消毒後再使用的東西,或收納用品、攝影燈具這類幾乎不會碰到皮膚的東西,我並不會特別避開MIC。
但化妝品和保養品本身會長期碰觸皮膚甚至黏膜,因此它本身的成分和衛生程度是否安全就非常重要。
但中國品牌的化妝品和保養品成分確實是很容易有疑慮,詳情我條列如下:
.
1.請先看dcard這篇文章,B2 輔仁大學 織品服裝學系 織品服飾行銷組的同學有頗清楚的說明:
https://www.dcard.tw/f/makeup/p/230270260
我也把他寫的重點截圖放在此篇附圖了,覺得整篇文章字太多的人可以看附圖就好,或是從「中國的藥妝品檢驗標準」那段開始看。
另外也可以看看我的噗浪上各界人士的現身說法:https://www.plurk.com/p/nk0mje
.
2.不要以為「我都不用中國的粉底,只用眼影、睫毛膏或唇膏這種不會全臉擦的小東西」就沒事,唇部和眼周都有黏膜組織(唇部甚至直通呼吸和消化系統),防禦力更低而且吸收更快,換句話說:出事率跟用於全臉一樣高,甚至更高。
.
3.一時沒事不代表一世沒事,過敏和重金屬中毒都會累積,當累積到自身察覺的時候、往往已經很難救回來。
至於微生物感染,通常只要中一次就很難治好,容易不斷復發甚至無法根治。例如:
阿米巴原蟲如果感染眼部(阿米巴角膜炎),輕則需要長期抗生素點藥治療(風雨無阻每六小時點一次)及住院觀察,重則必須角膜移植,視力很可能無法恢復甚至失明,嚴重情況下感染會蔓延到腦部造成死亡。
(阿米巴原蟲感染容易發生在使用被汙染的水源接近眼部,所以戴隱形眼鏡的人要很注意隱眼的產地、公司是否可靠,還有自己的清潔是否得當。)
.
4.不是中國的其他國家品牌、但產地是中國的情況,要看該品牌本身是否是值得信任的集團/公司。
但是我本身的人生經驗,造成我並不信任MIC的彩妝品和保養品:即使是我信任的品牌,我還是會盡量避開該品牌裡MIC的品項。
我曾經在溫哥華生活過兩年,所以有機會接觸過媚比琳(中國翻譯「美寶蓮」)和萊雅等歐美開架品牌的MIA(美國製造)產品。這兩個牌子在台灣的產品都是MIC,在北美則幾乎都是MIA或其他國家製造(我留學時是這樣啦,不過有點久,最新現況我不知道如何了)
然後不諱言,真的有差,同樣的產品,MIC的就是質感比較差也比較容易讓我發癢--當然,我不否認也很可能是我個人心理造成的錯覺。
我也不太買韓系,因為韓系的檢驗標準也比台灣和其他歐美品牌低(而且韓系很容易有中國製造和中國製造裝成韓國製造的情況)
.
5.如果是中國品牌、韓系品牌或MIC產品,但在台灣或加拿大有「知名大公司/大品牌正式代理上市」,則算是比較可信任,因為代表有正式通過台灣/加拿大的相關檢驗。
.
6.有些人覺得中國品牌很便宜但使用感和顯色度很好,比台灣品牌和歐美CP值高很多,所以想一直使用下去。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台灣和歐美品牌都不思進取?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樣的:
要把產品做到顯色度和使用感好、又能夠符合「保護人體健康的衛生和原料規範」,就需要花很多成本去反覆試驗、調配,並使用等級較高安全無虞的原料,因此通常而言,不管品牌再怎麼壓低宣傳和包裝成本,只要品牌想做出本身真的很高品質又安全且符合高檢驗標準的產品,價格就是很難壓到像中國那樣的破盤低廉價(很多歐美影視專用的專業品牌就是如此)。
但中國品牌很多並不太顧到真正保護消費者這塊,只求做出來之後讓消費者一時覺得驚豔、「使用感」不錯,但廠房的衛生和原料在長期使用下的危險性呢?這就值得細細思考了。
.
以上就是今天的不中聽事實,謝謝讀到這邊的各位。
但無論如何,如果真的很想買,那就買,我寫這篇並不是要阻止或指責誰,只是想把一些事實說給可能會有興趣的人聽。
錢包和臉都是自己的,每個人都有自由的選擇權。想買就買,想用就用。
#想轉就轉不用問
#我只是長舌又雞婆
抗生素mic值 在 農民教主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位將這篇翻譯了
微生物之間原來也有類似這種犧牲小我的作為,這個機制相當有趣。
[幫我撐十秒!幫伙伴吸乾抗生素的細菌!]
在動畫中往往可以看到當主角需要使用大絕招時,會需要夥伴幫忙擋下敵人好讓主角有機會蓄力發出致命一擊。這種犧牲小我的情節早已屢見不鮮,但離開了螢光幕還能在那裡看到呢?打開你的手掌心,可能就在上面!
在我們的皮膚、呼吸道或者尿道等地方,身體會分泌稱為抗菌肽(cathelicidin)的多肽,藉著將細菌的細胞膜穿孔來達到殺菌的效果,形成保護身體的第一道圍牆。雖然抗菌肽如何破壞細菌的機制已有相當研究,但科學家對於它如何在細菌群體中散播與互動的理解卻相對缺乏。
而就在去年底(2018),Mehdi Snoussi團隊所發表的論文中將抗菌肽、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與一切美好的事物(X)混和後發現,照理來說濃度足夠的抗菌肽竟然沒辦法有效抑制大腸桿菌,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打十個可不是難十倍而已|
這還得從「最小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說起,MIC指的是足以抑制細菌生長的藥物濃度。但這個數值卻非固定不變的,在某些細菌身上會隨著細菌的密度而改變,或許是因為「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使得細菌們彼此通風報信,調節了基因表現影響藥物發揮作用,又或許是隨著基數越大,細菌們相互支援抵抗藥物的分子濃度也越足,因而影響了藥效──但不論原因為何,像這樣因為密度而使抑制整個細菌群體所需要的藥物,比起抑制個別單一細菌所需的藥量,加總起來還要再多的現象,便稱作「接種菌量效應」(inoculum size effect)。
照理來說,當族群數量低於一定程度以下的時候便不太能見到接種菌量效應,但Mehdi Snoussi團隊發現抗菌肽的效果依然與大腸桿菌的密度有關──這時候細菌彼此間的距離超過本體10倍,細菌們根本無法直接溝通,這使得前面提到的群體感應之類說法難以解釋眼前依然存在的接種菌量效應。
|#兄弟_記得幫復|
因此作者將抗菌肽接上了螢光蛋白,想一看這抗菌肽倒底都做什麼去了?這一看卻大出所料。當大腸桿菌遇到抗菌肽時,整個族群會發展出兩種型態(heterogenous population)的大腸桿菌:其中一種大腸桿菌保持原樣,持續生長與分裂生殖;而另一種則是在停止生長後,開始大量將周遭的抗菌肽吸收到體內,其速率遠不是單純抗菌肽附著上去可以比擬的。
這就是了!當其中一部份大腸桿菌開始大量吸收抗菌肽到體內時,周遭的抗菌肽濃度便隨之下降,創造出低於MIC的環境條件,因而讓另外一部份的大腸桿菌得以活下去。值得注意的是,還記得前面提到此時在培養基中的細菌密度嗎?眼前合作求生存的現象,竟然不是細菌間彼此主動溝通的結果,倒底細菌是如何決定誰要犧牲?誰可以帶著家族的希望活下去呢?
研究團隊還沒有答案,不過對於接種菌量效應背後機制的新發現肯定提醒了未來的醫藥學家──小心,射後不理的藥物濃度並非治療關鍵,在藥物與病原間的動態互動也值得追蹤呢。
#cathelicidin #inoculum_size_effect #minimal_inhibitory_concentration
/
參考資料
Snoussi, M., Talledo, J. P., Del Rosario, N. A., Mohammadi, S., Ha, B. Y., Košmrlj, A., & Taheri-Araghi, S. (2018). Heterogeneous absorpt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 LL37 in Escherichia coli cells enhances population survivability. eLife, 7, e38174.
抗生素mic值 在 加護病房查房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加護病房查房日誌20160711
上星期五本來要回去台東過豐年祭的,但是一個颱風打亂了所有的計畫,而且在台東的親友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災情,此外熟悉的中華路也都滿目瘡痍,看了真的很難過,我知道台東一定可以再站起來的,也希望在當地的醫療同學們,都平安無事,您們也辛苦了。
最近真的還滿多同學不斷的寄訊息,詢問老師一些問題,大家請稍待一下,老師這幾天會一一的回答。
首先是gentamicin和amikacin的問題,包括劑量和做血中濃度監測。
同學們,可以先看看老師之前分享過的投影片,
http://www.slideshare.net/ymkbaz60/aminoglycosides-58360469
Aminoglycoside類的抗生素有幾個重點
1. 他的劑量有分傳統型的一天打2-3次,以及一天打一次的once daily dosing,有幾個原因,第一,他是屬於concentration dependent的抗生素,所以血中濃度peak值越高,殺菌的效果越好,所以once daily dosing的劑量會相對比較高。
2. 她有個惡名昭彰的腎毒性,和他的trough 值,波谷值有關,越低越不會發生,而且他有所謂的post antibiotics效果,所以就算濃度低於MIC以下,也還是有殺菌的效果,所以才會有所謂的once daily dosing,希望延長給藥監隔,使得波谷濃度越低越好。
3. 再來,甚麼時候要驗血中濃度呢?其實現在不管是那種藥品,驗血中濃度的原因不外乎是,確保濃度達治療濃度,但又不出現毒性,但是臨床上常有短暫使用5天的情況,這時候,就不一定要監測血中濃度了。
4. 最後這類的抗生素產生的腎毒性,不會尿量減少,所以請記得若使用超過一星期,一定要驗腎功能,至少一星期follow一次Scr。
看看大家還有沒有甚麼問題,或是臨床上使用的經驗分享,都可以在下面留言喔。
抗生素mic值 在 最小抑菌濃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最小抑菌濃度(英文: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是指經過一夜的培養後,能使細菌的發育受到阻滯並被觀察到的抗細菌藥的最小濃度。MIC在診斷實驗室里是抗 ... ... <看更多>
抗生素mic值 在 抗生素敏感性試驗 的相關結果
抗生素 敏感性試驗-紙錠擴散法. 抗生素敏感性試驗- ... 保護Penicillin類抗生素不被細菌產生的β-lactamase所分 ...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 ... <看更多>
抗生素mic值 在 感染症檢驗科MIC判讀與參考值 - 臺北榮民總醫院 的相關結果
抗生素 感受性試驗報告判讀注意事項(依據2022CLSI M100, 32 th ed.) ; Susceptible(S). MIC≦2μg/mL. ≦2. 1 g, q12h ; Susceptible Dose Dependent (SDD; D). ... <看更多>